1. 印度尼西亞人是什麼人種,哪些才是原住民
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可劃分為馬來人種、澳洲人種、波利尼西亞人種、矮黑人等等,但印度尼西亞人還是以馬來人種為基礎。
原住民有:達尼族、阿斯馬特族、科羅威族等。
一、印度尼西亞人的分布和起源。
1、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發掘的智人遠遠早於在南亞發掘的智人。所以馬來群島的印度尼西亞的南島語系的主要來源。
2、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和維傑人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而其他地區南島人則有不同的起源,部分土生土長,部分又來自南美洲和澳洲,比如菲律賓、印尼的部分族群來自澳洲的矮黑人,而玻里尼西亞的部分族群則來自南美的土著。
3、馬來人種,是早期人類學家對中南半島南部與南太平洋群島人種的一種劃分,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被用來形容南島民族。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徵為:膚色淺棕,頭發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部分人無髭。圓顱形。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身高中等偏低。
二、印度尼西亞主要原住民。
1、達尼族,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西巴布亞省,是地球上最原始的熱帶雨林部落。他們過著與現代文明隔絕的生活,尤其是一夫多妻的達尼部落更加原始。達尼部落至今還過著原始的生活,住的房屋是乾草搭建的,吃得是狩獵到的野味,穿得很奇特,男人全身赤裸只戴一個「寶貝套」,女人僅一件草裙裹身。
2、阿斯馬特族,生活在新幾內亞島南部海岸。他們保留著自己古老的部落文化和傳統習俗。阿斯馬特族人有一個傳統:凡男子成年之後都得經歷一個考驗,那就是獵取一顆人頭,然後才能去求婚。他們相信,沒有經歷這個過程的男人就不配有後代。
3、科羅威族,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新幾內亞島巴布亞省偏遠的森林中,他們居住在內陸地區,離阿拉弗拉海大約160千米遠。 該部落仍過著游耕生活,石器是最主要的生產工具。雖然他們是首個被公認的棲樹民,但是實際上科羅威人已經不生活在樹上 ,他們說當地部落的特有語言,靠吃野生動物、植物為生。
(1)印尼人在什麼房子擴展閱讀:
(1)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
(2)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2. 印尼境內的克羅威部落,為何要將房子建在50米的樹上
可能在第一次聽說還有人將房子建在將近五十米的樹上時,大部分的人偶都會認為這樣的房子應該是沒有人居住的,只是為了觀賞的作用,但實際上並不是的。在現在這個社會上還有人居住在離地將近五十米的樹上,這個部落就是印尼巴布亞島上的克羅威部落,他們居住在一個很偏遠的森林之中。而他們將房子建在五十米的樹上主要是為了躲避動物的攻擊,和地面上各種蟲子的叮咬。
他們將房子建在很高的樹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與他們的信仰有關。他們認為住在樹上就會與太陽的距離更近,而太陽就是他們的神,太陽就是他們所信仰的東西。
3. 印尼神秘部落,房屋建在幾十米高的大樹上,這要是遇到暴風雨都是怎麼度過的
一、房子的設計
這種房屋的建造是特別簡單的,如果遇上暴風雨他們會等暴風雨過後重建自己的家園,在樹上建造自己的房子也是因為環境,所以才有這樣的設計,因為當地的環境是特別潮濕的,如果建造在地面的話,房子是不能夠居住人的,並且也會受到陽光的照射,所以覺得建造在樹上才是最涼快並且能夠防潮的。
現在的這個部落他們的房屋還是建造的大樹之上,他們的生活也是和往常一樣,非常的平靜,現在這樣的部落已經非常少了,大部分部落都被發展成了風景區,如果現在還有這樣的部落,希望不要去打擾他們的生活。
4. 零下50℃!因紐特人住冰屋為何不冷在屋子裡生火,雪不會化嗎
常年零下50℃左右的北極圈附近,生活著一群特別的人——因紐特人,也被稱為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在北極已經繁衍生息了一萬年,但北極是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幾乎不生長任何植物,更沒有像奧伊米亞康(零下70℃)那樣能夠保持溫暖的房子,幾乎沒有辦法實現供暖。然而,因紐特人不僅能在冰屋內睡覺,還能將衣服脫掉後再睡,甚至是吃生肉。這不僅令人好奇,他們是如何取暖的?難道他們真的這么抗寒,不懼怕寒冷?
因紐特人為何會在北極?
因紐特人保持著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面對外來者,他們依然會散發出天生的善意,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歡迎之意。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他們不到溫暖的地方生活?或許是北極給他們帶來的安定感,也可能是熟悉了這樣的生存條件後便不願離開故土吧!對此,你怎麼看呢?
5. 印尼人的生活情況怎麼過
印尼也有原始部落,
生活在森林裡的人,
多是在樹冠上搭房子住下。
6. 中東傳統居民屋頂是平的,而為什麼印度尼西亞的是尖的
印度尼西亞習俗
(一)著裝
印度尼西亞人的民族服裝,一般是著上衣,下身圍紗籠(一種長圍裙)。女的上衣是對襟長袖,沒有衣領,下身是圍色彩艷麗的沙籠。男的上衣是有領對襟長袖,下身是圍帶格圖案的沙籠。女的一般要配帶絲綢的披肩,男的頭上包紮各式頭巾,或帶黑色無邊小禮帽。平時男女都喜歡穿拖鞋或木履。由於天熱,印尼人一般不喜歡穿襪子。 男人扎的頭巾,料子也很講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種圖案。扎的方式隨各地而異,紮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圓形。頭上戴的無邊小黑色禮帽,通常是用平絨布製作,顏色發亮。按印尼人的習慣,男人到了成年時就該戴上這種禮帽,表示已長大成人,要講究禮儀了。
(二)飲食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不過,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
(三)住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農村不一樣,城裡的住房一般是現代式建築,而農村則隨各族和各地的習慣,而建造不同式樣的住房。
城裡的現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層和高層樓房。這些住房大都比較寬敞、有卧室、客廳、飯廳、廚房和衛生間。衛生間大都設有洗澡設備。由於印尼是熱帶國家,人們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們稱為「沖涼」。隨著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開始蓋一、二十層的高層樓房,供一般公務員和職工居住。爪哇農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和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富人蓋房多用木料和磚瓦,窮人則主要用竹子蓋房。
(四)禁忌
1.印度尼西亞人視頭部為神聖不可侵犯。除長輩外,如摸別人的頭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侮辱和挑釁。所以不能隨便摸別人的頭部。
2.傳遞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認為用左手傳遞或接受物品很不禮貌。 3.由於印尼人絕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贈送禮品時,要考慮不要送酒類物品,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禁止喝酒。
4.在餐館吃飯時,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點用豬肉炒的菜,因為印尼人絕大多數是不吃豬肉的。
7. 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氣候炎熱人們居住在什麼房屋裡既什麼又什麼
干欄式房屋,既通風又防潮
在東南亞和南亞各國氣候炎熱人們居住在干欄式房屋,既通風又防潮。干欄式房屋是遠古時代南方百越部族的建築風格,考古發現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主要流行於廣西中西部、雲南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比較偏遠的地區。其他民族的干欄也有,但是受到漢式建築和佛教建築的影響較多。
(7)印尼人在什麼房子擴展閱讀:
干欄式房屋具體構築辦法是用豎立的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竹、木質大小龍骨作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梁,構築成框架狀的牆圍和屋蓋,柱、梁之間或用樹皮茅草或竹條板塊或用草泥填實。干欄式房子,中國古籍亦稱作為干蘭、高欄、閣欄、葛欄,現代日本語則稱為高床,或認為考古學和民族志中所見的水上居址或柵欄居,均屬干欄式房子。
8. 印度尼西亞的房屋是高腳屋,原因是什麼
印度尼西亞處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氣候潮濕,高腳樓一方面可以避開地面徑流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風性好.適於人類的生存.
9. 世界上最迷人的部落村莊之一,印尼的環境如何
中國人愛闖盪江湖,到另一個國家去學習生活及其工作中及其自主創業,印尼亦是如此,那麼在印尼生活環境怎麼樣呢,一起來看看。
最先,畢竟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對流性非常大,因此這里沒有霧霾天氣。可是這里的日曬很強烈,這點和國內不太一樣。水體方面要提醒一下在印尼工作中生活的人們留意,這兒的水質比較差,帶有很多的重金屬超標,所以基本不能直接喝,煮飯最好是用礦泉水。即便是熱水也是通過了一些水處理設備來進行過濾的。
絕大多數的華人家中都有自己的司機和傭人。送小孩上學很常見的配備是一台車一個駕駛員加一個傭人,有些甚至還會請傭人來煮飯。因此印尼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這么說減少了許多的時間成本。
印尼的小費文化非常流行,但是並不高,一般其實就是rmb五塊錢上下。如果給台費,那樣很多事就變得非常容易得多了。例如請他們幫助拿東西,或是不便她們解決一些問題,都是需要付一點台費的,花一點錢,讓自己輕輕鬆鬆便捷一些,那也是印尼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台費並沒有強制,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給,一般大家依然會重視一下印尼的小費文化,這一點也是和中國不同的地方。
根據歷史因素,許多中國人對印尼並沒有好感度,可是,全球持續向前進步,歷史時間要牢記,我們也要擁抱未來,不能因為原有偏見而影響自己的分辨。如今越來也多的人們挑選走向世界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盡管生活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到那時學會適應,把握方式就行。整體原則是真誠友善,互相尊重。你覺得呢?
10. 東南亞人口稀疏還是稠密他們住什麼房子
東南亞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由於氣候炎熱濕潤,他們住的房屋叫高腳屋或高架屋。人住在上層,比較涼爽乾燥,通風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