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吳姓家族有大約多少人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 ,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吳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2. 百家姓吳字排在第幾位
吳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在2015年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位,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約2460萬人。
姓氏簡介:
吳姓最早起源於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二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三個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歷史,吳姓的第四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吳姓第五個起源是清朝時滿族改姓而來。
魏晉至隋唐的700多年裡,吳姓得到巨大發展,《元和姓纂》中說,這期間的吳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宋朝時,全國吳姓有170萬人,是當時的第八大姓。吳姓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江西,有22萬多人。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6地的吳姓人口就有102萬多人。元明時期,吳姓人開始移民東南亞。菲律賓的吳姓華人,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廣東、台灣的吳姓人。據有關資料顯示,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有5萬多華僑華人,吳姓人口排在第七位。2015年,吳姓在朝鮮位於前20大姓之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地的吳姓人,主要來自廣東、廣西、福建。
《魏略》、《晉書》、《梁書》、《北史》、《路史》等史料記載,漢、魏至隋唐時,日本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中華王朝,並鄭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吳太伯的後裔。
3. 吳姓有多少人口,吳姓起源及分布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吳姓的淵源由四大支組成:姜姓、吳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吳氏的歷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當代吳姓的人口2400多萬,為全國第十大姓 ,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9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廣東、福建、廣西、貴州、江蘇五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東、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吳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陽、陳留、汝南、長沙、武昌、吳興等八個吳姓的堂號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還有三讓、讓德、種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義等。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4. 吳姓的歷史和現狀
吳姓的歷史 :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現狀: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截止2011年,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數量2583萬人左右。江南各省吳姓均占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占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5. 全國那個地方姓吳的人最多
廣東是吳姓第一大省
`一、歷史上吳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期,吳姓主要活動於江蘇、江西、安徽一帶。其中一支北上山東,西進山西,南回湖北,後又返江西。漢初,吳芮被封長沙王,他的後代在湖廣和中原地區形成了吳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晉時期,由於長沙太守孫堅的夫人是江南吳氏,其子孫策和孫權在江東建立吳國,吳姓在江浙地區更是迅速發展。唐朝是吳姓在南方發展的最重要時期,唐初吳姓已進入了四川,隨後由江西南部進入福建和兩廣。唐朝中葉,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吳朝」。從此,吳姓群體在南方的發展更為迅速,當代兩廣地區吳姓人丁興旺與越南的「吳朝」的建立有直接的關系。到元朝,吳姓首次進入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吳姓大約有1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張、趙、劉、陳、楊7大姓之後,為宋朝第8大姓。吳姓第1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吳姓總人口的13%,占江西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東、福建,這六省吳姓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南、江蘇、湖南,這四省的吳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吳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吳姓大約有23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吳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吳姓人口總增加率為35%,凈增加了60萬。浙江為吳姓的第1大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9.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14.8%)、江蘇(13.3%)、福建(13%),這四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布於廣東和安徽,這兩省的吳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間,吳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和四川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塊吳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吳姓的人口2460萬,為全國第十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根據新華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發布:國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順序已經新鮮出爐,吳姓保持第10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吳姓人口由230萬激增到近2460萬,增長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這1000年中吳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山東、四川、湖南、江蘇、福建六省,大約占吳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和貴州,這四省的吳姓又集中了21%。廣東(包括海南)居住了吳姓總人口的9.2%,為吳姓第1大省,佔全省總人口的3%。形成了長江以南高比率和長江以北低比率的兩大吳姓分布區。在近600年期間,吳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向南方的移民已經成為主流。
二、當代吳姓的分布
吳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東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吳姓人口達到7人以上,中心地區可達8.4人以上。吳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區僅占國土面積的5.4%,吳姓人口大約399萬;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6.1%,吳姓人口大約811萬;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0%,吳姓人口大約1126萬;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8.5%,吳姓人口大約124萬。
吳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吳姓在南方和東南地區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吳姓沿長江為界,華南和東南地區的吳姓一般占當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東南、粵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東南、浙閩交界中段、台灣南部等地區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區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3.5%;在長江以北,青海湖以東之間地區,吳姓分布頻率在0.7%—2.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7.2%;其他地區,吳姓分布頻率不足0.7%,共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9.3%。
三、吳姓歷代名人
當然,吳氏最豐富,最光輝的業績還是在中國大地上,如果瀏覽一下彪炳於史冊的吳姓名人,便可知吳氏業績之一斑。戰國時有兵家和改革家吳起,曾輔佐楚棹王實行變化,促進了楚國的富強。秦朝末年,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吳廣與陳勝一起發動,領導了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並建立張楚政權,任假玉。東漢初有大司馬、廣平侯吳漢。三國時有文學家吳質。南朝梁有文學家吳均,還有安徽宣城起義領袖吳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吳姓人物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吳道子,他擅長畫佛、道教人物,長於畫壁,筆記磊落,勢狀雄峻,相傳曾於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華。宋人蘇軾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因其高深的藝術造詣及對後代的巨大影響而被尊為「畫聖」,此外,唐代還有秉筆直書的史學家吳兢,龐勛起義軍將領吳迥。五代時後晉有名將吳巒。南宋有名將吳玠、吳嚴璘弟兄,音韻訓詁學家吳械,大臣吳潛,文學家吳曾,詞人吳文英。金有文學家吳激。元代有學者吳澄、吳萊,畫家吳鎮,戲曲作家吳昌齡。明代至近代,吳氏多畫家和小說家,例如:明代畫家吳偉,工畫人物,擅畫山水,獲御賜「畫狀元」印;清初畫家吳歷,擅畫山水,筆墨蒼潤,與王時敏等合稱「清六家」;清代畫家吳熙載,善花卉,工書法,尤精篆刻;清末畫家吳友如,作品參用西方繪畫透視法,構圖緊湊,線條遒勁簡潔,對以後的年畫、連環畫甚有影響;近代人吳昌碩,以寫意花卉、蔬果為主,工詩和書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頗有影響的書畫家、篆刻家;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寫出了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著名小說《西遊記》;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出作品,清末小說家吳活堯,是譴責小說的代言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此外,明代還有侗族農民起義首領吳勉,學者吳與弼,文學家吳應箕,戲曲作家吳炳,醫學家吳又可,南明將領吳易,以及引清兵入關、受封為平西王、後又割據稱帝的吳三桂;清代還有文學家吳綺、吳錫麟,詩人吳偉業、吳光騫、吳嘉紀,散文家吳敏樹、吳汝綸,醫學家吳鞠通、吳尚先,植物學家吳其浚,金石學家、文學家吳大微,江西石城佃農起義領袖吳八十、太平天國將領吳如孝。 http://tieba..com/f?kz=123441844
6. 印尼華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
陳、林、胡、周、王、李、吳、蔡、鄭、張、劉、趙、孫、馮、魏、蔣、楊、沈、何、呂。
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得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華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從高到低依次為:陳、林、胡、周、王、李、吳、蔡、鄭、張、劉、趙、孫、馮、魏、蔣、楊、沈、何、呂。
印尼華人是居住於印度尼西亞的華族,且大多來自於中國的南方省份,如福建、海南、廣東。
7. 吳姓的現狀2022
1.吳姓古已有之。第一,舜子孫封於。因「於」音與「吳」音相近,順後有吳姓。武權是顓頊的始皇帝,後為武氏。我少康皇帝的時候,有弓箭手吳賀,後面還有吳。2.他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在商朝,黃帝的第十二個孫子(周)建立了周部落。泰王有三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李稷很有才華。他有一個兒子,姬昌。姬昌出生時,聖瑞出現,於是泰王選姬昌繼位。長子太伯和次子鍾勇知道父親的意思是先把皇位傳給李稷,再傳給姬昌,於是決定自動放棄皇位,一起南下滿靜(周人敵視楚國)。太伯和把中原的先進文化帶到了當時落後的江南,被當地原住民推舉為國君,史稱吳。泰伯死後,鍾勇繼位。在(姬昌為文王,其子為)滅商後,的第三孫成了諸侯,國號改稱吳,太伯以其名為。鍾勇第十九代孫守孟為王,建都於今江蘇吳縣。壽孟的第四子吉雜本應繼位,卻避而遠之,逃到鄢陵務農為生。從此,王武守盟的後代分成了兩個分支:一個在政治上有所發展,出現了赫率、伏羲等名將;另一個是吉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數眾多,構成了今天吳姓的絕大多數。吳國被越國滅後,其後人以國為氏,稱吳氏。吳是當今第九大姓氏,在數百個姓氏中排名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吳也是第十大姓氏。1977年,中國歷史學家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關於「姓氏」的論文中指出,吳是世界十大華人姓氏之一。
8. 誰知道中國古代人口和吳姓人口怎麼遷徙的
明清時期,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大發展,人口的流動性加大,明清大移民使吳姓的遷徙頻度也隨之加快,吳姓進入發展的新階段。從人口總數看,明代吳姓總人口達230萬,約佔全國總人口的2.5%,成為全國第七大姓。從分布情況看,這一時期的吳姓分布呈現兩大特點:其一是人口進一步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杭州吳氏、宜豐吳氏、海虞吳氏、高郵吳氏、太倉吳氏、全椒吳氏、儀征吳氏、桐城吳氏等一批吳氏家族日益繁盛,形成了贛浙蘇皖、閩粵兩大吳姓聚集區。浙江取代江西成為吳姓第一大省,其吳姓人口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9.8%。其中,浙江、江西、江蘇、安徽四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61%,廣東、安徽兩省約占吳姓總人口的16.4%。其二是吳姓向海外遷徙的速度加快。雖然吳姓早已有走出國門的歷史,但明中葉以後,隨著沿海居民移居東南亞的移民浪潮出現,主要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吳姓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向海外遷徙,至今吳姓在東南亞華人社會中依然擁有較大的影響。
近現代吳姓發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分布地區的日益廣泛,宗族分布的日益分散。隨著昔日「安土重遷」觀念的變化,人們因為工作、求學等原因進行的遷移與前代相比顯得更多了,而近代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口的遷移與前代相比顯得更加頻繁,城市的發展使得大量人口從農村轉向了城市,這就使得原來聚族而居的情況在某些地區出現較大的變化,這些都對吳姓分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現代以來出現的多次社會大變動也進一步推動了近現代吳姓的遷移,太平天國運動、北洋軍閥的混戰、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無不造成人口的大規模遷徙。新中國建立以後,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為調整地區經濟布局,盡可能實現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以滿足當時特定的需要,曾有大批工廠從東南經濟發達地區遷往西部地區,這一系列的遷移對以東南地區為主要分布區域的吳姓不能不產生重大的影響,而此後的「上山下鄉」等運動也對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相對而言,近現代吳姓的遷移情況顯得更加的復雜、更加的凌亂。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於吳姓人口的增加,當代吳姓人口數以千萬計,如此龐大的人口群,其遷移情況必然是頭緒眾多、紛繁復雜。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新中國建立以後,隨著觀念的變化,人們對族譜的態度出現很大的變化,大量的族譜被作為宗法制度的象徵送進廢品回收站,送進造紙廠,更不用說去新修族譜了,其結果則是大量的宗族成員的遷移資料因此
9. 為什麼東南亞姓吳的比較多
吳姓人移居東南亞一帶始自元明時期,那時東南亞叫南洋。菲律賓的吳姓華人家族主要來自福建沿海地區,也有來自廣東、台灣地區的吳姓人,但遷移時代較晚。據統計,19世紀末期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大約有五萬多華僑華人,其中吳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紀以來,吳姓人的影響逐漸擴大。1904年成立的馬尼拉商會,吳克誠是發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晉江移民到菲律賓的。後來,吳克誠成了當地維護華人權益運動的領袖。抗日戰爭時期,菲律賓華人組織了「菲律賓華僑抗敵委員會」,成員中有吳姓人吳道盛等人,其下屬抗日游擊隊福建隊的指導者也是吳姓人吳揚。由此可見吳姓人在菲律賓的影響。
10. 印尼華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
陳、林、胡、周等。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Indonesia)。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根據官方數據統計得知,該國家華人人口最多的20大姓氏從高到低依次為:陳、林、胡、周、王、李、吳、蔡、鄭、張、劉、趙、孫、馮、魏、蔣、楊、沈、何、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