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耗資15億建成全世界最大的關公像,最後為什麼會被拆掉
因為當時關公像,需要收門票,導致關公的熱度減少,而需要對關公進行日常維護,費用就支持不起了,並且有巨大的安全隱患,所以要被拆掉。
② 巨型的關公雕像引發爭議,這種雕像該不該存在
其實對我們來說,巨型關公雕像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這是因為在建設初期本身就缺乏必要的監管,導致建成之後乃至已經使用5年之後,有關部門才明文禁止是違建,所以這本身就導致了資源浪費,所以這種雕像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摧毀的話會造成資源浪費,得不償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考慮問題。
3,不得不說的是,這種雕像確實可以作為地標建築來對待,另一方面可能確實會影響本身的景點景觀。其實不得不說是巨型關公雕像本身就可以作為地標來對待,而且造價高昂的巨型關公雕像,一旦被定為違建的話,才會也會造成資源浪費,所以從某些意義上來講,可能確實會影響原本的地貌景觀,但是,其已經存在一段時間自然沒有處理的必要。
其實不得不說是巨型關公雕像,因為體積龐大,氣勢宏偉,確實會影響原有的地表景觀,但從某些意義上來講,既然已經建成,那麼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再進行摧毀,而且要如此高價的建築,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③ 全世界最大的關公像,耗資15億建成,有安全隱患或將會被拆掉
世界最大的關公像,耗資15億建成,有安全隱患或將會被拆掉,因為沒有經過規劃許可,工程師也表示,關公像是一件藝術品,所以沒有經過部門允許就建造了,同時沒有經過消防驗收。經過時間的沖刷,現在的關公像已經開始出現縫隙,地基也有塌陷的情況。
④ 關公的資料
鹽湖區北相鎮西古村,是運城市關公故里關聖後裔中最為古老和龐大的嫡系集聚地。該村現有1500多人,80%為關姓。據《關聖帝君圖志譜系》記載: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關公因殺死豪霸呂熊等七姓族人出逃後,豪霸之徒勾結官府,欲將關姓之族趕盡殺絕。常平村的關姓族人們,被迫無奈,隱姓埋名,一路向北,舉族遷居到安邑古村。
人物簡介關公(約160-219),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名關羽,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在關羽去世後,其形象逐漸被後人神化,歷來是民間祭祀的對象,被尊稱為「關公」;又經歷代朝廷褒封,清代時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對關羽的事跡多有描寫,在《演九龍關公 九龍關公
義》中關羽被描寫為「五虎大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另外,古代有地名關羽。
生平介紹
身世之謎
關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詳。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時發掘出關羽的墓磚,磚上刻有關羽祖、父兩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還提到關羽的家庭狀況。他因而寫了《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該銘現立於山西省運城市常平村的關帝家廟中。依銘所記,關羽生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四日」。 據墓磚上文字記載,關氏家其實是個文人世家。關羽祖父叫關審,字問之。漢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鎮)常平村寶池裡。記載說他「沖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於桓帝永壽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關毅,字道遠。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除喪,於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關羽。關羽長成後娶胡氏為婦,靈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於石磐溝關羽祖塋的《祀田碑記》和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編修的《關帝志》,都認為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此外,民間對關羽生辰還流傳有好幾種說法。比較、考證幾種資料,較為可信且成公論是關羽生於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然則關羽將較劉備年長一歲,與民間普遍流傳的排序不符。
這些資料一直受到爭議,現今仍未有確切可信的資料。《三國志》及其他同期史料都未有記錄關羽出生,另外如《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
桃園結義
關羽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擔任劉備的貼身衛士。後世傳說,劉、關、張三人曾在桃園結義。《三國演義》則「演義」出他們的誓詞:「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雖是小說家言,但由於符合了動亂頻仍的時代中下層百姓的心態,所以影響巨大。後世好多農民起義,都效法結義的形式,來鞏固隊伍,加強團結。三人組織了一支武裝力量,參與了進攻農民起義軍的行列。關羽也就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關羽始終忠心耿耿地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國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後劉備領徐州,在建安元年(196年)被袁術、呂布夾攻,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198年,劉備與曹操一同在下邳圍攻呂布;據《蜀記》及《華陽國志
千里走單騎
》記載,下邳城前,關羽曾向曹操求奪秦宜祿前妻杜氏(《獻帝傳》記載當時呂布命秦宜祿使詣袁術,袁術以漢宗室女嫁給他,其前妻杜氏留於下邳),曹操答應。到城將破時,關羽又數次向曹操索要杜氏,曹操便想看她是否真的十分美麗。到城破後便先去看看她,見她有美色,便自己留下來,關羽心裡不舒服。後來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於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領徐州,劉備返回小沛。
曹操賞識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進攻劉備,關羽戰敗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曹操贊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不久卻覺察關羽心神不定,無久留之意 ,便對與關羽關系甚好的張遼說:「卿試以情問之」。張遼去問關羽,關羽嘆息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張遼將關羽的這番話轉告曹操,曹操聞後,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他。後袁紹派大將顏良與淳於瓊、郭圖等攻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沖鋒,刺殺顏良於萬軍之中,並斬其首,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雖然《三國志》對於「斬顏良」的記載只有十九字,卻是正史中極少數載述古代武將單挑的文字中最明確的記錄之一。
關羽斬殺顏良後,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從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新投奔劉備,這段經歷始終口耳相傳,流行播衍。到《三國演義》,則形成了一個花團錦簇、精彩紛呈的故事單元,包括關公屯土山約三事(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一旦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曹操厚待關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贈袍,關羽穿於衣底,上用劉備所賜舊袍罩之,不敢以新忘舊;曹操贈赤兔馬,關羽拜謝,以為乘此馬,可一日而見劉備;關公斬顏良;關公掛印封金;古城兄弟相會等。在華夏大地,這段故事幾盡婦孺皆知。
義放曹操
曹操佔領江陵後,氣勢更盛,大有吞沒「無立錐之地」的劉備和消滅江東孫權之勢。這就發生了孫權、劉備聯軍大敗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戰。十一月,孫劉聯軍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鎮風景區)大破曹操。關羽所率的一萬精銳水軍是劉備的主力,在這場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後人為突出關羽「全交重義」的特點,演出了他在華容道義釋曹操的細節,至今膾炙人口。
鎮守荊州
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桂陽、零陵七個郡,是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必爭的戰略要地。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會合,但劉備於途中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一同乘船至夏口。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關羽被推為元勛,受封襄陽太守、盪寇將軍,這其間襄陽實為曹操勢力范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取回荊州。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單刀會」,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孫權命呂蒙准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准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議平分荊州,但雙方關系已趨惡化。孫權方仇視劉備、關羽君臣。
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這次「單刀會」,經戲劇家、小說家敷衍,關羽成了英雄,魯肅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軟膽怯的侏儒。這是藝術家們的創作,並非歷史真相。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並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王夫之語)。所以,劉備、孫權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中國歷史上才出現了三國時期。
威震華夏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援救,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史稱「水淹七軍」。於禁因為窮迫,於是向關羽投降,龐德則被關羽所獲,因不向關羽投降而被關羽處斬,關羽還進一步圍困曹軍大將曹仁於樊城,並另派遣軍隊包圍襄陽。曹操指派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3]當時曹操治郡下許多義軍早已受關羽遙控,更有許多叛亂都想引關羽為援,關羽威震華夏。
敗走麥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曹操欲自許遷都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袞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准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公安守將博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呂蒙、陸遜等遂次第攻陷荊州各地。
救援樊城的徐晃開始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得知江陵失陷於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
是年十一月,呂蒙率軍隱蔽前出,進至潯陽(今江西九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
呂蒙知關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麥城北邊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孫權派使者到麥城勸關羽投降。關羽提出叫吳軍退兵十里,然後在南門相見。呂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關羽投降。關羽及其長子關平趁機帶著十幾個騎兵,偷偷地出北門向西逃去,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被縛見孫權,孫權招降關羽,關羽寧死不屈,與其子關平在臨沮一起為潘璋所殺,死時年五十八歲,
身後故事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通常認為即關林,不過現代有觀點認為關庄村關羽墓才是埋葬關羽頭顱之處,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4]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而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後來則建立了關帝廟,是為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卧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
孫權背盟偷襲和關羽被殺也象徵孫劉聯盟的徹底破裂。章武元年(221年),蜀漢先主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曾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並在玉泉山建關羽祠。之後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陸遜率領的孫權軍,蜀漢從此徹底失去對於荊州的控制權。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漢後主劉禪在追謚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謚關羽為「壯繆侯」。
3深遠影響
後世
千百年來,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講義氣、忠貞不二的形象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這是因為他早已具備了被神化的條件。
對關公的信仰始於南北朝。光大年間(公元五六七年)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這不僅是封建統治階級對關公褒揚喝彩的產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統治階級從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揚關公的忠孝節義,使關公信仰在不太長的歷史時間里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廟宇增多,達數十萬座;關公的封號不斷加多。
隋朝時出現了大量的有關關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關公廟增加,文人墨客詩文或碑帖中常提及關公,並開始出現在家中懸掛關公神像。宋代封為「顯靈王」、「忠惠公」、「祟寧真君」、「胎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穆義勇王」、「英濟王」。元朝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曆十八年「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到了清代,清統治階級認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關公的神佑,所以,順治皇帝特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城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民國時期有的地方將關羽與岳飛合祀於武廟。
關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業。有的學者說,南北朝至唐朝是關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發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其影響可與尊孔相比,毫不遜色。明朝大文豪徐渭在《蜀漢關後祠祀記》之中說:「蜀漢前將軍關侯之神,與吾孔子之道並行於天下。然祠孔子者郡縣而已,而侯則居九州之廣,上自都城,下至墟落,雖煙火數家,亦靡不醵金構祠,肖像以臨球馬弓刀,窮其力之所辦。而其醵也,雖婦女兒童,有歡忻踴躍,惟恐或後。以比於此事孔子者殆若過之。噫,亦盛矣!」
全國關帝廟多如牛毛,何止萬千,清乾隆時期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間,關公是位武財神,是保護商賈之神。又說關帝廟里抽的簽最准、最靈驗,不少文人吟詩推波助瀾。
2013年關帝信仰又進入了新的階段,國內外出於市場經濟的需要,崇拜關財神的人越來越多。供神的場所除了道教宮觀,還有佛教場所,商業場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關公神像。據說台灣省有一百六十餘座關帝廟。新竹後山普天宮的關羽神像連同台座高達四五十米。海外有華僑的地方大多供有關帝,他是義氣的象徵,更是保護神和財神。
精神
中國有兩位光照千秋的聖人,即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孔子以其言論傳世,關公以其行為立身。關公忠義精神光照華夏,文化豐土厚,受眾層面廣。關公實乃「三跨」偉人。
(1)關公文化精神是跨越時空(跨越世紀)的崇尚。
關公辭世迄今已有1780多年,以忠義精神為核心的關公文化精神,歷經風雨,跨越千年,久傳不衰。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莫過於文武雙聖了。特別是在當前種種帶有模糊乃至
關公
頹廢色彩的消極情緒,啟動關公文化系統工程,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人類正在步入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雖然這個時代往往表現在高新科技的競爭與發展上,但不可忽略,任何高新科技背後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只有真正以人為本的高新科技才是真正可以持續發展的經濟。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以高新科技帶動發展的同時,必須由文化來完成對其負面效應的彌補。同時,一個地區的特色文化發展的程度是該地區綜合實力競爭的重要組織部分。關公文化所特有的「凜然正氣、忠義仁勇、赤誠報國」的崇高精神正好是新世紀人們精神世界的強心劑。可以說作為中國文化精髓之一的關公文化精神是跨越歷史、跨越時空、跨越世紀的崇尚。
(2)關公文化精神是跨越階層的崇尚。
中國有一位偉人說:「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關公是一個跨越階層的偶像,在古老華夏的文明史上,不論是官家和百姓,不論是富豪和貧民,也不論是敵人和朋友,都擁戴崇拜關公。關公麥城遇難辭世不久,農家百姓便把關公神像掛在自家中堂(見《三國演義》八十三回),直至今日,在民間,特別是東南沿海,民家、商家都把關公神像當作財神、保佑神供奉在中堂。民間如此,皇家亦如此。據統計,歷朝有16位皇帝23次為其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聖、而神。在這一點,歷朝皇帝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歷朝皇帝也正是借文武雙聖的崇高威德達到「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目的。回顧中國歷史,凡是經濟繁榮、國泰民安時期,就是文聖武聖得到尊崇時期;凡是經濟崩潰、社會動亂時期,就是文聖武聖遭到不幸時期。關公文化精神已成為安邦治國的重要精神武器。所以說,對關公文化的「閑置」是一種最大的文化資源浪費。在世紀之交啟動關公文化系統工程,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3)關公文化精神是跨越國度的崇尚。
關公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中國大陸,在一切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崇拜關公的香火都十分興旺。據不完全統計,僅台灣省就有關帝宮廟千餘座,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4萬多座關帝廟宇。關公文化精神財富不僅屬中國獨有,它是屬於世界的,屬於全人類的。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焦大衛博士說:「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
,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就是說,關公文化精神不僅具有國家的意義,而且具有世界的意義。
綜上所述,說明關公文化精神具有歷史的、現代的、中國的、世界的認同性。這種認同性,表現為永恆的人心所向。此乃關公文化系統工程緣起和立於不敗之地的最佳項目選擇。
人物評價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
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象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在中國古代層出不窮的名人之中,被後世戴上炫目光環並尊之為「聖人」者,卻僅有二人,他們就是被民間尊稱為「文聖」的孔子和「武聖」的關公。
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20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名將的關公,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可是,關羽那充滿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4與佛教
在中國的佛教中,關公為伽藍菩薩。伽藍是護衛寺院的護法神,民間稱之伽藍尊王、伽藍千歲,伽籃菩薩與韋馱菩薩是佛教大護法,就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中國.運城市關帝廟崇寧殿關帝聖像(4張)
關公與歇後語
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關帝廟里拜觀音--找錯了門
⑤ 世界上的關帝廟
要說中國什麼廟最多,關羽廟當之無愧,關羽的祠廟遍布神州大地,幾乎每一部府志、縣志等地方誌書都有『關帝廟』、『關公廟』的記載。然而,您可曾留意過:世界上究竟有多少關公廟、關帝廟?
關公姓關名羽(160-219年)字雲長,解州(今山西運城)常平鄉人。在他近六十年的軍事生涯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了一曲令人感慨萬千的人生壯歌。作為三國蜀將的關羽,在當時並無什麼特殊之處,與關羽武功處於同檔水平的將領還有不少,甚至還有超過他的。他也是常人,曾被俘過兩次,敗走麥城是敗在東吳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馬忠手下。應該說,在普及關公信仰的過程中,《三國演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者羅貫中不僅吸收、採用了宋元時代美化、聖化和神化關公的大量故事,而且進行了大膽而大量的藝術想像和藝術虛構,終於把關公塑造成了『忠』、『義』、『信』、『勇』集於一身的完人、聖人和神人。自此,關公『至忠』、『至義』、『至信』、『至勇』的形象,隨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在社會上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受到更為普遍的崇拜。清人毛宗崗點評道,在羅貫中筆下關公成了『古今第一將』。魯迅也說,在《三國演義》中『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
『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這是中國歷史晚期社會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關公的真實反映。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宋元明清社會中,對『武聖』關公崇拜的虔誠和普及,超過了被人們盛贊為『千古一聖』的孔子。有人假設,如按每縣設一座孔廟,清代全國的孔廟也不過三千餘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廟的話,那麼清代全國的關公廟宇竟達三十餘萬座���關公廟數竟是孔子廟數的一百倍!無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貞就驚呼:『故前將軍漢壽亭侯關公祠廟遍天下』;而清人趙翼,則更加驚嘆道:『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寒垣,凡兒童婦女,無不震其(關公)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清代中葉,僅京城之內,拜祀關公的廟宇,便多達116座。關羽是山西解州池南常平人,在解州至今還聳立著全國最大的關帝廟,每年舉辦關公文化節。荊州關帝廟,在江陵城南紀門內,相傳為關羽督荊州時故居。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孫權將其首級獻給曹操,曹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於洛陽,孫權以侯禮將其身軀葬於當陽。這就是今天洛陽關林和當陽縣玉泉山關公廟的由來。洛陽關林的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的海內外遊客每年都絡繹不絕。清代,隨著統治勢力不斷向邊疆推移,關公崇拜也迅速蔓延到東北、蒙古、新疆、西藏、台灣、香港、澳門。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墨爾根(今嫩江)、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庫倫(今烏蘭巴托)、巴里坤、惠遠城(今伊寧)、拉薩等邊疆諸地均先後建起了關公(帝)廟。拉薩帕瑪日山上的關帝廟,建於乾隆年間,是中央政府在西藏有效行使主權的鐵證,也是不同信仰的各族人民在古城拉薩和睦相處的歷史見證。中國歷史步入近、現代之後,對關公的敬重乃至崇拜,更是有增無減;尤其港、澳、台同胞對於關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熱潮如昨,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台灣島面積不算太大,但全島卻有大大小小的關公廟至少有二百座(或說有四百多、或說有一千多座)。中國的關羽崇拜,對周邊國家有著強烈的影響。先是,這種民間信仰傳到朝鮮、日本、流求國(今日本沖繩縣)、越南、馬來亞等東北亞、東南亞國家。僑居東南亞的華人之中,對於關公的崇拜和祭奉,非常普遍。後來隨著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闖盪世界,關公信仰也隨之遍布全球。
『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關帝廟3萬余座,僅日本和馬來西亞就有關帝廟1000多座。1999年,馬達加斯加印發了大量關公畫像的郵票。2000年,印度還在興建大型關公公園。這種自上而下和海內外廣泛的關公崇拜,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表達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渴望,流露出人民百姓嚮往忠義的感情。
『當時義勇傾三國,萬古祠堂遍九州;階下蒼松高百尺,氣沖霄漢未能休』。關公當年赤面騎赤馬、舞動青龍偃月刀廝殺疆場的雄壯場面,挑燈夜讀《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忠誠、忠義報效蜀漢的浩然氣節,都早已化為歷史煙塵。但是,關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後世所疊加上的那些道德觀念和道德精神,卻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華林甫
⑥ 印尼巨型關公像使用什麼材料做的
印尼的關公的話,應該就是用普通的泥土做的,粘性不太好,所以才會他
⑦ 關帝廟的最初出現的時間真實關羽形象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在國內所有的關廟建築中,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有五六處:山西關羽故里常平關帝廟,河南洛陽關林,湖北當陽關陵,荊州關帝廟,河南許昌霸陵橋關帝廟等等。而規模最大、氣勢最為宏偉的,就是位於關羽的故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的關帝廟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座全國最大關帝廟。廟內樓台殿閣共達三百餘間,為游覽勝地之一。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在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三國戲」熱,許多著名的劇種都有相當數量的「三國戲」和「關公戲」。以京劇為例,148出「三國戲」,單獨寫關公的戲就有20出。再以關羽家鄉運城的蒲州梆子為例,「三國戲」有記載的88出,其中「關公戲」就有十八出。在舞台上,關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棗,長髯飄拂,威武氣概。即使是在《走麥城》里,他也照樣英雄本色有增無減。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為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台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台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抑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⑧ 花1.7億建成的「全球最大關公像」為何要被搬移
因為這座巨型關公雕像是違規建築,所以說要被搬移。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全國各地也留下許多古風古貌。我國政府對這些名勝古跡也有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嚴格的保護,而有一些投資者因為看中古城風貌因此會在周圍建設樓房等大型建築。這樣的行為明顯不符合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有關規定,因此無論建築建到何種程度,只要被監管部門發現,都會被拆除。因此投資者也不要建這些違規建築,否則只有自己會受到損失。
⑨ 關帝爺的原名叫什麼
關帝,又稱關聖帝君。在廣大信眾的心目中,關聖帝君也是一位武財神。
歷史上,關聖帝君實有其人。據《三國志》記載,關羽,字雲長,生於山西運城常平村,於靈帝光和元年娶胡氏。關羽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投奔劉備,與劉備、張飛結拜為三兄弟,起兵爭雄。劉備建立蜀國,關羽守襄陽、定益州、督江陵,被封為前將軍,攻敗曹仁,威震一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孫權用呂蒙計襲擊荊州,關羽鎮守荊州,一時因驕傲輕失,兵敗走麥城,被孫權部下所俘,蒙難於章鄉(即湖北當陽縣北)。孫權將關羽父子首級獻給曹操,因關羽曾經被曹操拜為偏將,深受禮遇,關羽殺袁紹將領顏良以報曹操恩德,所以曹操刻沉香木為軀,厚葬予洛陽,孫權只好以侯禮將其身軀葬於當陽。後主景耀三年,追封庄繆侯。《三國演義》將關羽的這段故事敷衍得淋漓盡致,乃至家喻戶曉。千百年來,集忠孝節義於一身的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他勇猛、講義氣、忠貞不二的形象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了,這是因為他早已具備了被神化的條件。
對關公的信仰始於南北朝。光大年間(公元五六七年)當陽縣玉泉山首建關公廟。這不僅是封建統治階級對關公褒揚喝彩的產物,更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統治階級從封建道德的角度大肆宣揚關公的忠孝節義,使關公信仰在不太長的歷史時間里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廟宇增多,達數十萬座;關公的封號不斷加多。
隋朝時出現了大量的有關關公的神仙故事,到了唐朝,關公廟增加,文人墨客詩文或碑帖中常提及關公,並開始出現在家中懸掛關公神像。宋代封為「顯靈王」、「忠惠公」、「祟寧真君」、「胎烈武安王」、「義勇武安王」、「壯穆義勇王」、「英濟王」。元朝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曆十八年「協天護國忠義帝」、四十二年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到了清代,清統治階級認為自己能入主中原是得到了關公的神佑,所以,順治皇帝特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城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民國時期有的地方將關羽與岳飛合祀於武廟。
關帝信仰涉及到各行各業。有的學者說,南北朝至唐朝是關帝信仰的形成期;宋元是發展期;明朝是盛行期;清朝是鼎盛期。其影響可與尊孔相比,毫不遜色。明朝大文豪徐渭在《蜀漢關後祠祀記》之中說:「蜀漢前將軍關侯之神,與吾孔子之道並行於天下。然祠孔子者郡縣而已,而侯則居九州之廣,上自都城,下至墟落,雖煙火數家,亦靡不醵金構祠,肖像以臨球馬弓刀,窮其力之所辦。而其醵也,雖婦女兒童,有歡忻踴躍,惟恐或後。以比於此事孔子者殆若過之。噫,亦盛矣!」
全國關帝廟多如牛毛,何止萬千,清乾隆時期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間,關公是位武財神,是保護商賈之神。又說關帝廟里抽的簽最誰、最靈驗,不少文人吟詩推波助瀾。現在關帝信仰又進入了新的階段,國內外出於市場經濟的需要,崇拜關財神的人越來越多。供神的場所除了道教宮觀,還有佛教場所,商業場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關公神像。據說台灣省有一百六十餘座關帝廟。新竹後山普天宮的關羽神像連同台座高達四五十米。海外有華僑的地方大多供有關帝,他是義氣的象徵,更是保護神和財神。
⑩ 「全球最大關公像」正式搬家,建成花1.7億,為何花巨資建立這座關公像
目前全球最大關公像建成在湖北省荊州市,但由於關公像重量太重導致地基下沉,而且景區收入票房非常慘淡,因此根據實際情況讓關公像搬家遷移到新的地方,這樣才能讓關公像重新發揮真正的價值,當初之所以會見這座關公像主要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總結:我認為浪費這么多錢去打造一座地標性建築物,而且還處於賠錢狀態,就應該把這種項目及時停掉。因為這種建築物只會勞民傷財,而且還會破壞當地的文化,因此在做這種城市規劃之前,一定要多方面考慮,這樣才能把損失降低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