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起義揭開了世紀中葉亞洲民族解放斗爭高漲的序幕
19世紀印尼爪哇人民的起義爪哇人民大起義是19世紀初期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爆發的由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的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這次戰爭雖然以起義者的失敗而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荷蘭的殖民統治,揭開了世紀中葉亞洲民族解放斗爭高漲的序幕。
Ⅱ 印度尼西亞取得完全獨立的時間
印尼爆發八月革命,1945年8月17日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Ⅲ 世界各國的建國時間
世界各國的國慶與獨立日
一 月
1日 古巴解放日----------Liberation Day (CUBA)
蘇丹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SUDAN)
4日 緬甸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MYANMAR)
18日 突尼西亞革命日------- Revolution Day (TUNIDIA)
26日 澳大利亞日----------Australia Day
印度共和國日--------Repubic Day (INDIA)
28日 盧安達民主日--------Democracy Day (RWANDA)
二 月
4日 斯里蘭卡國慶日-------National Day (SRILANKA)
5日 墨西哥憲法日---------Constitution Day (MEXICO)
6日 紐西蘭國慶日---------Waitangi Day (NEW ZEALAND)
7日 格瑞那達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GRENADA)
11日 日本建國日-----------National Founding Day (JAPAN)
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日-Anniversay of the Victory of
the Islamic Revolution (IRAN)
16日 美國華盛頓誕辰-------Washington』s Birthday (USA)
18日 甘比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GAMBIA)
23日 汶萊國慶日-----------National Day (BRUNEI DARUSSALAM)
蓋亞那共和國日-------Republic Day (GUIYANA)
25日 科威特國慶日---------National Day (KUWAIT)
三 月
3日 摩洛哥登基日---------Enthronement Day (MOROCCO)
6日 迦納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CHANA)
12日 模里西斯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URITHUS)
17日 愛爾蘭國慶日---------National Day (IRELAND)
23日 巴基斯坦日-----------Pakistan Day
25日 希臘國慶日-----------National Day (GREECE)
26日 孟加拉獨立及國慶日---Independence & National Day (BANGLADESH)
31日 馬爾他國慶日---------National Day (MALTA)
四 月
4日 匈牙利國慶日---------Liberation Day (HUNGARY)
塞內加爾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SENEGAL)
11日 烏干達解放日---------Liberation Day (UGANDA)
16日 丹麥女王日-----------Birthday of Her majesty Queen MargretheⅡ (DENMARK)
17日 敘利亞國慶日---------National Day (SYRIA)
18日 辛巴威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ZIMBABWE)
19日 委內瑞拉獨立節-------Independence Day (Venezuela)
26日 塞拉里昂共和國日-----Republic Day (SIFRRA LEONE)
坦尚尼亞聯合日-------Union Day (TANZANIA)
27日 多哥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TOGO)
29日 日本天皇誕辰---------Birthday of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JAPAN)
30日 荷蘭女王日-----------Queen』s Day (THE NETHERLANDS)
五 月
9日 捷克與斯洛伐克國慶日--National Day (CZECH & SLOYAKIA)
17日 挪威憲法日------------Constitution Day (NORWAY)
20日 喀麥隆國慶日----------National Day (CAMEROON)
25日 阿根廷5月革命紀念日---1810 Revolution Day (ARGENTINA)
約旦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JORDAN)
六 月
1日 突尼西亞勝利日----------Victory Day (TUNISIA)
西薩摩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WESTERN SAMOA)
2日 義大利共和國日--------Foundation of Republic (ITALY)
5日 丹麥憲法日------------Constitution Day (DEMARK)
塞席爾解放日----------Liberation Day (SEYCHELLES)
6日 瑞典國慶日------------National Day (SWEDEN)
7日 查德國慶日------------National Day (CHAD)
10日 葡萄牙國慶日----------National/Portugal Day (PORTUGAL)
12日 菲律賓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THE PHILIPPINES)
14日 英國女王官方生日----- Official Birthday of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Ⅱ (UK)
17日 冰島共和國日----------Anniversary of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ICELAND)
23日 盧森堡國慶日----------National Day (LUXEMBOURG)
24日 西班牙國王陛下日------His Majesty the King』s Day (SPAIN)
26日 馬達加斯加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DAGASCAR)
27日 吉布地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DJIBOUTI)
七 月
1日 蒲隆地國慶日----------National Day (BURUNDI)
加拿大日--------------Canada Day
盧望達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RWANDA)
4日 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USA)
5日 維德角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CAPE VERDE)
委內瑞納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VENEZUELA)
6日 葛摩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COMOROS)
11日 蒙古人民革命紀念日----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volution (MONGOLIA)
14日 法國國慶日------------National/Bastille Day (FRANCE)
17日 伊拉克國慶日----------National Day (IRAQ)
20日 哥倫比亞國慶日--------National Day (COLOMBIA)
21日 比利時國慶日----------National Day (BELGIUM)
22日 法蘭國家復興節--------Rebirth of Poland
23日 埃及國慶日------------National Day (EGYPT)
26日 利比利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LIBERIA)
馬爾地夫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LDIVES)
28日 秘魯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PERU)
30日 萬那杜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VANUATU)
八 月
1日 瑞士聯邦成立日--------Foundation of the Confederation (SWITZERLAND)
4日 布吉納法索國慶日------National Day (BURKINA-FASO)
5日 牙買加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JAMAICA)
6日 玻利維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BOLIVIA)
10日 厄瓜多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EQUADOR)
15日 剛國國慶日------------National Day (THE GONGO)
17日 加彭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GABON)
19日 阿富汗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AFCHANISTAN)
23日 羅馬尼亞國慶日--------National Day (ROMANIA)
31日 馬來西亞國慶日--------National Day (MALAYSIA)
九 月
1日 利比亞九月革命節------The Great 1st of September
Revolution (LIBYA)
2日 越南國慶日------------National Day (VIET NAM)
3日 聖馬利諾國慶日--------National Day (SAN MARINO)
7日 巴西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BRAZIL)
9日 朝鮮共和國日----------Day of the Founding of DPPK
12日 維德角國慶日----------National Day (CAPE VERDE)
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日--The people』s Revolution Day (ETHIOPIA)
16日 墨西哥獨立節----------Independence Day (Mexico)
18日 智利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CHILE)
22日 馬里宣布獨立日--------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ALI)
30日 波札那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BOTSWANA)
十 月
1日 塞普勒斯國慶日--------National Day (CYPRUS)
奈及利亞國慶日--------National Day (NIGERIA)
2日 幾內亞宣布獨立日------Prod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GUINEA)
9日 烏干達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UGANDA)
10日 斐濟國慶日------------National Day (FIJI)
12日 西班牙國慶日----------National Day (SPAIN)
赤道幾內牙國慶節------National Day (Equatorial Guinea)
21日 索馬里十月革命節------21st October Revolution (SOMALIA)
24日 聯合國日--------------UN Day
贊比來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ZAMBIA)
26日 奧地利國慶日----------National Day (AUSTRIA)
28日 希臘國慶節------------National Day (Greece)
29日 土耳其共和國日--------Prodclamation of the Republic
(TURKEY)
十一月
1日 阿爾及里亞11月革命節--The Revolution Day(ALGERIA)
11日 安哥拉獨立節----------Independence Day (Angola)
15日 比利時國王日----------King』s Day (BELGIUM)
18日 阿曼國慶日------------National Day (OMAN)
19日 摩納哥國慶節----------National Day (Monaco)
22日 黎巴嫩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LEBANON)
24日 扎伊爾第二共和國日----Anniversary of the Second Republic(ZAIRE)
28日 茅利塔尼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MARITANIA)
29日 南斯拉夫共和國日------Republic Day (YUGOSLAVIA)
十二月
1日 中非國慶日------------National Day (CENTRAL AFRICA)
2日 寮國國慶日------------National Day (LAOS)
阿拉伯酋長國國慶日----National Day (UAE)
5日 泰國國王日------------Birthday Anniversary of His Majesty
King Adolyadej (THAILAND)
6日 芬蘭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FINLAND)
7日 象牙海岸國慶日--------National Day (IVORY COAST)
12日 肯亞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KENYA)
17日 不丹國慶節------------National Day (Bhutan)
18日 尼日國慶日----------National Day (NIGER)
28日 尼泊爾國王生日--------Birthday of H.M. King Birendara (NEPAL
Ⅳ 印度尼西亞獨立問題!
真事。而且是部分日軍的自願行為,日本政府沒有直接參與。
日軍宣布投降撤出印尼後,荷蘭殖民者欲重返印尼。2000餘名日本軍人和其他留印工作人員自發留在印尼,支援蘇加諾領導的印尼獨立革命軍抵抗荷蘭入侵。這些日本留印人員中除了訓練印尼獨立軍外,還向他們提供的大量武器裝備。獨立軍的步槍幾乎都是日本的38式或99式,還有日式的95式輕坦克。這些日軍官兵曾是侵略者,後來卻將功贖罪,為印尼的獨立作出了不小貢獻。
這些援印人員中有一些是台灣人,最有名的有兩個:一個叫陳智雄,原是日本駐印尼外交官,日本撤出後他主動為印尼獨立軍運送日式裝備,曾蘇加諾的熱情接待,但63年他在台灣被國民黨政府殺害;還有一個叫李柏青,日本名宮原永治,印尼名烏瑪爾·哈托諾(Umar Hartono),他是日軍中的台籍士兵,參加了印尼獨立戰爭,他的日本戰友有一半都犧牲在荷軍的槍口下,2005年被印尼政府尊為「民族英雄」。
蘇加諾後來在外交上一直傾向蘇聯和剛剛解放的新中國,後來對新中國外交史影響深遠的萬隆會議就是在他統治時期召開的。印尼於1956年完全獨立後,開始接受蘇聯支持,印尼共產黨當時勢力也很大(雖然蘇加諾本人不是這個黨的),很快就統一了東印度群島的其他殖民地:包括葡萄牙統治的東帝汶、仍由荷蘭統治的荷屬新幾內亞即後來的伊里安島(後來這兩個地方一直鬧獨立,東帝汶已於2001年獨立。)。。但蘇加諾的親蘇親中政策,很快引起了美國的擔憂,直接導致1965年9·30政變爆發,蘇哈托推翻蘇加諾政權上台。
Ⅳ 二戰印尼及馬來西亞如何解放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向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日軍於各地戰無不勝,佔領了太平洋約四分之一的地域和俘虜大批歐美國家士兵,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大量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本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進行兩線攻勢。1945年,美軍已收復了菲律賓和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與海軍對後者進行轟炸與封鎖,但日本堅決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布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對日宣戰,出兵滿洲。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Ⅵ 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哪個大
從1945年9月至1949年12月,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人民先後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最後爭得了民族的解放與獨立。第一次戰爭發生在1945年9月至1946中11月,是印尼反對英荷武裝干涉的戰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印尼人民舉行「八月革命」,建立了以蘇加諾為總統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9月29日,英國以解除日本武裝為名,派遣軍隊進佔印度尼西亞。荷蘭政府也以盟軍名義從歐洲派兵在雅加達登陸,以恢復它對印尼的殖民統治。印尼共和國軍隊和人民,面對英、荷軍隊的入侵,進行了堅決的抵抗,並於11月取得了泗水保衛戰的重大勝利。在印尼軍民的英勇抵抗面前,英國為集中恢復它對馬來亞和緬甸的殖民統治,遂將其佔領區交給荷蘭。1946年11月15日,荷蘭與印尼簽訂《林牙耶蒂協定》,只承認印尼共和國對爪哇、馬都抗和蘇門答臘擁有主權,而其餘領土,包括婆羅洲、巽他群島、蘇拉威亞和馬魯古群島等,仍受荷蘭控制。第二次戰爭發生在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是印尼反對荷蘭入侵的戰爭。1947年7月20日,荷蘭以印尼共和國拒絕修改《林牙耶蒂協定》為借口,出動陸海空軍向其境內的爪哇和蘇門答臘島發動全面進攻。經兩周激戰,共和國境內除廣大鄉村外,大部分重要城市、交通干線和沿海深水良港,都被荷軍侵佔。1948年1月17日,荷蘭與印尼簽訂《倫維爾協定》。根據這個協定,荷蘭控制了東西爪哇大部,中爪哇北部和蘇門答臘東部最富庶地帶,印尼僅保留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上的狹小地區。第三次戰爭發生在1948年12月至1949年11月,是印尼共和國再次反對荷蘭進攻的戰爭。1948年12月,荷蘭趁印尼內亂之機,調集14.5萬軍隊又一次向印尼共和國境內進攻。12月19日攻佔其當時首都日惹,並俘虜了印尼總統蘇加諾等政府首腦。印尼軍隊再次退入山區,堅持游擊戰爭,並在全國建立了游擊行政區。1949年1月,美國開始向印尼滲透,並向荷蘭施加壓力。1月28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關於要求雙方停火,荷蘭釋放印尼領導人並「移交主權」的提案。1949年11月,荷蘭與印尼在海牙簽訂《荷蘭—印尼協定》,規定成立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與荷蘭扶植的15個自治邦聯合組成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並建立以荷蘭女王為首的「荷蘭--印尼聯盟」。12月19日,印尼聯邦正式成立。27日,在印、荷兩國首都阿姆斯特丹和雅加達舉行移交主權儀式。印尼聯邦參加荷印聯邦。至此,荷蘭在印度尼西亞340多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馬來西亞從16世紀開始,相繼遭到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侵略。1786年英國入侵,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日本佔領馬來亞,激起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日本投降後,英國在馬來亞恢復殖民統治。1946年4月,英國玩弄「分而治之」的陰謀,把新加坡從馬來亞劃分出來,成為單獨的「直轄殖民地」,並於1948年2月成立「馬來亞聯合邦」,聯合邦的一切統治權由英王委任高級專員掌握,並對馬來亞人民實行高壓統治。1955年,英國宣布馬來亞實行「部分自治」。1957年8月31日,英國同意「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3年7月9日,英國、馬來亞、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在倫敦簽署關於成立馬來西亞的協定(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成立了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16日馬來西亞宣告成立。
Ⅶ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Ⅷ 印度尼西亞建國多少年
1950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同一年印尼成為聯合國第60個成員國。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
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事 急……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英國頒布義務兵役法案並建立戰時內閣。
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對德宣戰。
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雅典尼亞"號。
9月4日日本政府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
9月5日美政府聲明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6日南非聯邦對德宣戰。
9月7日阿富汗聲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華沙保衛戰。
9月10 日加拿大對德宣戰。
9月12日同盟國在阿貝維爾城召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9月15日蘇、蒙和日本簽訂哈勒欣河停戰協定
9月15日德軍佔領盧布林
9月16-17日波蘭政府遷往羅馬尼亞
9月17日蘇聯紅軍越過蘇波國界,進駐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9月26日法國政府禁止共產黨活動
9月28日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
9月28日蘇德簽訂劃定邊界條約
9月30日波蘭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最後一批波蘭兵停止抗擊德軍
10月2日泛美會議確定美洲沿海三百里為安全海區
10月8-12 德國將波蘭西部省份並入德國,並在其餘地區建立"波蘭佔領區總督管轄區"
10月10日蘇聯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
10月19日英、法、土簽訂同盟條約
10月28日布拉格等捷克城市舉行反法西斯遊行示威
11月1-2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1月4日美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蘇芬戰爭
12月18日德國站見"施比海軍上將號"在拉普拉塔灣被擊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
3月21日-6月16日 法國雷諾政府當政
4月9日德軍侵入挪威和丹麥
4月14日英法遠征軍在挪威登陸
5月10日德軍侵入比利時和荷蘭
5月10日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3日德軍在色當突破盟軍防線
5月14日荷蘭軍隊投降
5月18日希特勒命令將比利時的三個區合並於德國
5月20日任命魏剛為法國戰區盟軍總司令
5月26-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比利時軍隊投降
6月3-7日英法軍隊從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德軍攻入巴黎
6月16日丘吉爾建議建立英、法兩個國家的統一體
6月18日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0日美國建立兩黨政府
6月22日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6月24日法意在羅馬簽訂停戰協定
6月28日美國通過國防法
7月1日貝當政府遷往維希
7月19日-8月19日 義大利軍隊進攻北非
7月4日貝當政府與英國絕交
7月10日法國民議會將國家全部政權移交貝當
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備"海獅戰役"
7月18日英日簽訂暫時封閉滇緬公路協定
7月22日英國成立專門作戰指揮機構
7月31日德國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準備發動對蘇戰爭,並增加到180個陸軍師
8月13日德空軍開始集中轟炸英國
8月17日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鎖不列顛群島
9月13日義大利軍開始進攻利比亞
9月25日德國侵略者取締挪威行政委員會
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
10月12日德軍進攻羅馬尼亞
10月28日義大利進攻希臘
11月5日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
11月14日-19日 德空軍襲擊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國家三國協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英在北非對義大利軍發起反攻
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關於對蘇戰爭的第21號命令("巴巴洛薩計劃")
1941年 1月22日 英軍佔領托布魯克(北非)
2月9日德國宣布吞並盧森堡
2月11日德軍進入北非
2月17日保加利亞-土耳其發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協定
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協定
3月27日通過英美協同作戰報告
3月30-4月15日 德、意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
4月 6日德國及其盟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4月11日美海軍擴大大西洋巡防區
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4月17日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4月20日美、加簽訂軍事生產合作協定
4月21日希臘軍隊投降
4月24-29日英軍從希臘撤退
4月27日斯洛維尼亞解放戰線成立
4月 美國佔領格陵蘭
5月20日德空運部隊在克里特島登陸
5月27日英軍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
5月27日美國宣布處於"無限期緊急狀態" 春 印尼"反法西斯人民運動"
6月8日英軍進駐敘利亞
6月9日德國成立特別司令部"東方部"
6月18日德國-土耳其簽訂友好互不侵犯條約
6月22日德國法西斯侵入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6月22日丘吉爾聲明在對德戰爭中英國支持蘇聯
6月23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決定建立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
6月23日美國政府聲明在戰爭中援助蘇聯
6月28日德軍佔領明斯克
6月30-7月1日 德軍佔領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塞爾維亞開始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衛戰
7月12日蘇英就在對德作戰中協同一致問題達成協議
7月21日德空軍第一次空襲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薩保衛戰
8月14日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
8月29日德意就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發表宣言
9月8日德軍包圍列寧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衛戰
10月19日英國軍事生產工人全國會議通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11月27 日義大利侵略軍被趕出衣索比亞
12月5日蘇軍在莫斯科轉入反攻
12月6日英對芬、匈、羅宣戰
12月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德、意、日締結共同對英、美作戰協定
12月8 日德最高統帥部指示德軍在蘇德戰線轉入防禦
12月11日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德、意、日締結共同對美、英作戰協定。
12月16-17日英蘇代表在莫斯科談判
12月16日阿根廷進入特別戒嚴狀態
12月19日希特勒任德軍最高統帥
12月21日南斯拉夫游擊隊組成第一支正規軍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就對軸心過斗爭的策略問題進行談判
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
12月 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薩爾瓦多對德、意、日宣戰
1942年 1月1日 26國《同盟國宣言》與華盛頓簽訂
1月2日日本佔領馬尼拉
1月5日波蘭共產主義組織同一位波蘭工人黨
1月13日同盟國代表會議在倫敦通過懲治戰犯聲明
1月15-28日美洲國家第二次協商會議
1月18日軸心國劃分作戰區軍事協定
1月29日蘇、美、伊在德黑蘭簽訂同盟條約
2月1日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菲律賓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2月15日日軍佔領新加坡
2月23日美英簽訂在反侵略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2月28日日軍侵佔爪哇島
3月7日日軍侵佔仰光
3月9日荷軍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賓成立人民抗日軍
3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全國解放委員會
3月 英美建立聯合參謀部
4月28日美空軍襲擊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
5月4-8日珊瑚海海戰
5月5日日軍佔領菲律賓群島
5月5日日軍佔領瓜達爾卡納群島
5月20日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衛國戰爭勛章命令
5月26日蘇、英簽訂在戰爭中結成同盟以及戰後合作互助條約
5月30日蘇成立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
6月1日墨西哥對軸心國宣戰
6月4-7日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戰敗
6月11日蘇美簽訂在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6月28日德軍開始向頓河進攻
7月14日印度國大黨工人委員會要求印度立即獨立
7月17-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7月18-25日英美倫敦談判
7月25-12月31日 蘇軍在北高加索進行保衛戰
7月 加拿大軍參加歐戰活動法案生效
8月9日英殖民當局逮捕甘地、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
8月12-15日英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
8月22日巴西對德、意宣戰
9月5日蘇發布《關於游擊運動的任務》命令
9月16日巴西決定實行義務兵役制
9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民族解放陣線
10月14日蘇聯政府聲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夥應對在歐洲所佔領的國家所犯下的罪行承擔責任"
10月23 日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
11月1 日日本設立"大東亞省"
11月2 日蘇設立國家非常委員會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夥的暴行
11月8 日英美軍隊在德屬北非港口登陸
11月11 日德、意軍隊侵佔法國非佔領區
11月13 日英軍進入托布魯克
11月19 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轉入反攻
11月26-27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議會第一次會議
11月 人民解放游擊隊最高司令部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
12月4 日蘇波簽訂互助友好聲明
12月18 日蘇聯政府發表關於阿爾巴尼亞獨立的聲明
1943年 1月13 日 德國宣布總動員
1月14-26日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談
1月18 日蘇軍突破列寧格勒封鎖線
1月21 日英美聯合司令部指示對德國工業設施進行空襲
1月23 日英軍進入的黎波里
2月8-14日蘇軍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2月10 日 "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制訂
2月10 日甘地開始絕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都靈、米蘭等城市軍工企業舉行罷工
3月5 日雅典萬人遊行示威,抗議德國佔領者強迫人民負擔勞動義務
3月9 日以蘇加諾為首德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 日英美軍開始進攻突尼西亞
4月7-10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談
4月15 日法共《人道報》發表《准備武裝起義總指示》
4月25 日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絕交
5月11-19日丘吉爾和羅斯福在華盛頓會談
5月12-13日德"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投降
5月27 日法國建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
5月末 印度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6月3 日法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爾成立
6月10 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決定解散共產國際的全部組織機構
7月10 日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12-13日 "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
7月24-25日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奧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軍集中襲擊漢堡
7月27 日義大利解散法西斯黨
8月17 日英美軍佔領西西里島
8月17-25日英美魁北克會談
8月23 日蘇軍解放哈爾科夫
8月25 日以蒙巴頓為首的東南亞盟軍指揮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緬甸"獨立"
9月8 日義大利宣告投降。德軍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 日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會共和國"
9月25 日蘇軍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 日義大利(巴多里奧政府)對德宣戰
10月14 日菲律賓傀儡共和國成立並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
10月19-30日蘇、美、英外長莫斯科會議
10月21 日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11月1 日美陸戰隊在布干維爾島登陸
11月6 日蘇軍解放基輔
11月20 日美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
11月22-26日開羅會議
11月28-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
12月24 日蘇軍開始進攻烏克蘭
1944年 1月14 日 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轉入進攻
1月24日 蘇軍解放烏克蘭第涅伯河右岸地區、西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部分地區
1月26 日阿根廷和德國絕交
1月27 日列寧格勒封鎖完全解除
2月25 日阿根廷法雷爾--庇隆政府成立
3月1 日義大利北部舉行反法西斯總罷工
3月15 日法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批准抵抗運動綱領
3月19 日德軍佔領匈牙利
3月26 日蘇軍進抵普魯特河畔蘇聯邊境
3月 法國愛國戰線組織合並為法國內地軍
4月4 日法共代表加入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4月22-24日義大利成立有共產黨人和社會黨人參加的民族團結政府
5月1 日羅馬尼亞建立工人統一陣線
5月9 日蘇軍解放塞瓦斯托波爾
5月11 日英美軍隊開始進攻羅馬
5月12 日蘇軍解放克里米亞
6月2 日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6月4 日盟軍進駐羅馬
6月6 日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6月13 日德國V-1飛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 日美軍在賽班島登陸
6月20 日羅馬尼亞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24日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6月26 日美軍進入瑟堡
7月3 日蘇軍解放明斯克並在東部包圍的中央集團軍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蘇軍進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擊戰
7月18 日盟軍進入克恩城
7月18 日日本東條英機內閣辭職。小磯國昭組閣
7月20 日施陶芬博爾格上校謀殺希特勒未遂
7月21 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
7月22 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關於建設人民民主國家的綱領宣言
7月25 日美軍從科湯垣半烏灘頭陣地開始進攻
7月29 日蘇軍強渡維斯瓦河
8月1 日蘇聯政府承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為波蘭的唯一合法政權機構
8月1-10月2日 華沙起義
8月2 日土耳其和德國斷絕外交和經濟關系
8月15 日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8月18 日德共主席台爾曼被害
8月19-25日巴黎人民起義勝利
8月20 日蘇軍在摩爾達維亞開始進攻
8月21-27日盟軍進抵塞納河並強行渡河
8月23-24日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羅馬尼亞對德宣戰
8月26 日美英事實上承認戴高樂政府
8月28 日戴高樂命令解散國內武裝力量
8月29-10月28日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8月31 日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
9月2 日盟軍解放布魯塞爾
9月4 日芬蘭政府聲明與德斷交
9月5 日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
9月9 日索非亞人民起義勝利。祖國陣線政府執政。保對德宣戰
9月11-16日丘吉爾和羅斯福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9月12 日盟國和羅馬尼亞簽訂停戰協定
9月12 日盟軍進入勒阿弗爾
9月14 日蘇軍在波羅的海轉入進攻
9月19 日英蘇和芬蘭簽訂停戰協定
9月21 日蘇聯和南斯拉夫就蘇對南軍事援助進行談判
10月6 日蘇、捷軍對進入捷國境
10月11 日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
10月13 日里加解放
10月20 日德國宣布動員16-60歲的男子參加人民突擊隊
10月20 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
10月20 日蘇軍和南斯拉夫軍隊解放貝爾格萊德
10月23 日蘇、美、英政府承認法國臨時政府
10月24-25日美日艦隊菲律賓海戰
10月28 日盟國和保加利亞簽訂停戰協定
11月2 日鐵托和舒巴希奇簽訂協議成立南斯拉夫統一政府
11月10-11日德國從希臘撤軍
11月29 日人民解放軍解放阿爾巴尼亞
12月10 日蘇法簽訂同盟互助條約
12月16-25日德軍在阿登反攻
12月21-22日匈牙利召開全國臨時會議,匈牙利民族臨時政府成立
12月23 日東京、神戶、橫濱勞動人民騷動
1945年 1月2-5 日 蘇聯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恢復甦波外交關系
1月17 日蘇波軍隊解放華沙
1月20 日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匈對德宣戰
1月25 日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批准"決勝非常措施綱要"
2月4-11日雅爾塔會議
2月8-24日蘇軍下西里西亞進攻戰
2月8 日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0-4月4日蘇軍東波美拉尼亞進攻戰
2月13 日布達佩斯解放
2月19-3月17日美軍和日軍在硫磺島交戰
2月23 日土耳其對德日宣戰
2月 西爪哇祖國保衛軍舉行抗日起義
3月9 日日本在越、柬、老撤銷法國的殖民行政機關並建立傀儡政府
3月9-12日印度支那共產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准備抗日武裝起義的方針
3月22 日開羅代表大會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
3月23 日羅馬尼亞土地改革法頒布
3月27 日緬甸舉行反對日本侵略者武裝起義
4月1 日盟軍在魯爾區包圍德軍兵團
美軍佔領沖繩島
4月4 日從匈牙利領土徹底驅逐德國法西斯軍隊
4月5 日蘇聯政府廢除蘇日中立條約
捷政府通過"科希策綱領"
4月9 日蘇軍進入哥尼斯堡
4月11 日蘇、南簽訂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4月12 日美國羅斯福總統逝世
4月13 日蘇軍佔領維也納
4月16 日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4月19 日義大利起義者解放波倫亞
4月21 日蘇波同盟互助條約
4月25 日蘇美軍在托爾高會師
4月25-6月26日 聯合國大會在舊金山召開
4月28 日墨索里尼被處死
4月29 日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 日希特勒自殺
5月1 日歐洲協商委員會批准"德國管制機構協定"
5月2 日蘇軍佔領柏林
5月5--9 日布拉格人民起義和解放
5月7 日德軍無條件投降書預簽
5月8 日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
6月5 日蘇、美、英、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
6月24 日莫斯科舉行勝利閱兵式
6月26 日簽署聯合國憲章
6月28 日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會議
8月6 日美國原子彈炸毀廣島
8月8 日蘇軍對日宣戰
8月9 日原子彈轟炸長崎
8月14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4 日蘇中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8 月 15 日朝鮮北部解放
8月15日-30日 越南八月革命
8月16 日蘇波簽訂國境條約
8月18 日蘇軍在千島群島登陸
8月21 日美國停止實行租界法案
9月 2 日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東京灣內美國軍艦
"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正式投降書
Ⅹ 二戰大事經過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英國頒布義務兵役法案並建立戰時內閣。
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對德宣戰。
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雅典尼亞"號。
9月4日 日本政府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
9月5日 美政府聲明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6日 南非聯邦對德宣戰。
9月7日 阿富汗聲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華沙保衛戰。
9月10 日 加拿大對德宣戰。
9月12日 同盟國在阿貝維爾城召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9月15日 蘇、蒙和日本簽訂哈勒欣河停戰協定
9月15日 德軍佔領盧布林
9月16-17日 波蘭政府遷往羅馬尼亞
9月17日 蘇聯紅軍越過蘇波國界,進駐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9月26日 法國政府禁止共產黨活動
9月28日 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
9月28日 蘇德簽訂劃定邊界條約
9月30日 波蘭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 最後一批波蘭兵停止抗擊德軍
10月2日 泛美會議確定美洲沿海三百里為安全海區
10月8-12 德國將波蘭西部省份並入德國,並在其餘地區建立"波蘭佔領區總督
管轄區"
10月10日 蘇聯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
10月19日 英、法、土簽訂同盟條約
10月28日 布拉格等捷克城市舉行反法西斯遊行示威
11月1-2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
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1月4日 美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1940年3月12日 蘇芬戰爭
12月18日 德國站見"施比海軍上將號"在拉普拉塔灣被擊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的作戰計劃
3月21日-6月16日 法國雷諾政府當政
4月9日 德軍侵入挪威和丹麥
4月14日 英法遠征軍在挪威登陸
5月10日 德軍侵入比利時和荷蘭
5月10日 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3日 德軍在色當突破盟軍防線
5月14日 荷蘭軍隊投降
5月18日 希特勒命令將比利時的三個區合並於德國
5月20日 任命魏剛為法國戰區盟軍總司令
5月26-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軍隊投降
6月3-7日 英法軍隊從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 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攻入巴黎
6月16日 丘吉爾建議建立英、法兩個國家的統一體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0日 美國建立兩黨政府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6月24日 法意在羅馬簽訂停戰協定
6月28日 美國通過國防法
7月1日 貝當政府遷往維希
7月19日-8月19日 義大利軍隊進攻北非
7月4日 貝當政府與英國絕交
7月10日 法國民議會將國家全部政權移交貝當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備"海獅戰役"
7月18日英日簽訂暫時封閉滇緬公路協定
7月22日 英國成立專門作戰指揮機構
7月31日 德國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準備發動對蘇戰爭,並增加到180個陸軍師
8月13日 德空軍開始集中轟炸英國
8月17日 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鎖不列顛群島
9月13日 義大利軍開始進攻利比亞
9月25日 德國侵略者取締挪威行政委員會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
10月12日 德軍進攻羅馬尼亞
10月28日 義大利進攻希臘
11月5日 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
11月14日-19日 德空軍襲擊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 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國家三國協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 英在北非對義大利軍發起反攻
12月18日 希特勒簽署關於對蘇戰爭的第21號命令("巴巴洛薩計劃")
1941年 1月22日 英軍佔領托布魯克(北非)
2月9日 德國宣布吞並盧森堡
2月11日 德軍進入北非
2月17日 保加利亞-土耳其發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 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協定
3月25日 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協定
3月27日 通過英美協同作戰報告
3月30-4月15日 德、意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
4月 6日 德國及其盟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4月11日 美海軍擴大大西洋巡防區
4月13日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4月17日 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4月20日 美、加簽訂軍事生產合作協定
4月21日 希臘軍隊投降
4月24-29日 英軍從希臘撤退
4月27日 斯洛維尼亞解放戰線成立
4月 美國佔領格陵蘭
5月20日 德空運部隊在克里特島登陸
5月27日 英軍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
5月27日 美國宣布處於"無限期緊急狀態" 春 印尼"反法西斯人民運動"
6月8日 英軍進駐敘利亞
6月9日 德國成立特別司令部"東方部"
6月18日 德國-土耳其簽訂友好互不侵犯條約
6月22日 德國法西斯侵入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6月22日 丘吉爾聲明在對德戰爭中英國支持蘇聯
6月23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決定建立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
6月23日 美國政府聲明在戰爭中援助蘇聯
6月28日 德軍佔領明斯克
6月30-7月1日 德軍佔領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 塞爾維亞開始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衛戰
7月12日 蘇英就在對德作戰中協同一致問題達成協議
7月21日 德空軍第一次空襲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薩保衛戰
8月14日 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發表宣言
9月8日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衛戰
10月19日 英國軍事生產工人全國會議通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
10月30-1942年7月4日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11月27 日 義大利侵略軍被趕出衣索比亞
12月5日 蘇軍在莫斯科轉入反攻
12月6日 英對芬、匈、羅宣戰
12月7 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11日 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 德、意、日締結共同對英、美作戰協定
12月8 日 德最高統帥部指示德軍在蘇德戰線轉入防禦
12月11日 德意對美宣戰
12月11日 德、意、日締結共同對美、英作戰協定。
12月16-17日英蘇代表在莫斯科談判
12月16日 阿根廷進入特別戒嚴狀態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軍最高統帥
12月21日 南斯拉夫游擊隊組成第一支正規軍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 羅斯福和丘吉爾就對軸心過斗爭的策略問題進行談判
12月25日 日軍佔領香港
12月 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 斯達黎加、
薩爾瓦多對德、意、日宣戰
1942年 1月1日 26國《同盟國宣言》與華盛頓簽訂
1月2日 日本佔領馬尼拉
1月5日 波蘭共產主義組織同一位波蘭工人黨
1月13日 同盟國代表會議在倫敦通過懲治戰犯聲明
1月15-28日美洲國家第二次協商會議
1月18日 軸心國劃分作戰區軍事協定
1月29日 蘇、美、伊在德黑蘭簽訂同盟條約
2月1日 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 菲律賓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2月15日 日軍佔領新加坡
2月23日 美英簽訂在反侵略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2月28日 日軍侵佔爪哇島
3月7日 日軍侵佔仰光
3月9日 荷軍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賓成立人民抗日軍
3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全國解放委員會
3月 英美建立聯合參謀部
4月28日 美空軍襲擊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戰
5月5日 日軍佔領菲律賓群島
5月5日 日軍佔領瓜達爾卡納群島
5月20日 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衛國戰爭勛章命令
5月26日 蘇、英簽訂在戰爭中結成同盟以及戰後合作互助條約
5月30日 蘇成立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
6月1日 墨西哥對軸心國宣戰
6月4-7日 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戰敗
6月11日 蘇美簽訂在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6月28日 德軍開始向頓河進攻
7月14日 印度國大黨工人委員會要求印度立即獨立
7月17-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7月18-25日 英美倫敦談判
7月25-12月31日 蘇軍在北高加索進行保衛戰
7月 加拿大軍參加歐戰活動法案生效
8月9日 英殖民當局逮捕甘地、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
8月12-15日英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
8月22日 巴西對德、意宣戰
9月5日 蘇發布《關於游擊運動的任務》命令
9月16日 巴西決定實行義務兵役制
9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民族解放陣線
10月14日 蘇聯政府聲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夥應對在歐洲所佔領的國家所犯下
的罪行承擔責任"
10月23 日 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
11月1 日 日本設立"大東亞省"
11月2 日 蘇設立國家非常委員會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夥的暴行
11月8 日 英美軍隊在德屬北非港口登陸
11月11 日 德、意軍隊侵佔法國非佔領區
11月13 日 英軍進入托布魯克
11月19 日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轉入反攻
11月26-27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議會第一次會議
11月 人民解放游擊隊最高司令部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
12月4 日 蘇波簽訂互助友好聲明
12月18 日 蘇聯政府發表關於阿爾巴尼亞獨立的聲明
1943年 1月13 日 德國宣布總動員
1月14-26日 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談
1月18 日 蘇軍突破列寧格勒封鎖線
1月21 日 英美聯合司令部指示對德國工業設施進行空襲
1月23 日 英軍進入的黎波里
2月8-14日 蘇軍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2月10 日 "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制訂
2月10 日 甘地開始絕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都靈、米蘭等城市軍工企業舉行罷工
3月5 日 雅典萬人遊行示威,抗議德國佔領者強迫人民負擔勞動義務
3月9 日 以蘇加諾為首德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 日 英美軍開始進攻突尼西亞
4月7-10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談
4月15 日 法共《人道報》發表《准備武裝起義總指示》
4月25 日 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絕交
5月11-19日 丘吉爾和羅斯福在華盛頓會談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投降
5月27 日 法國建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
5月末 印度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6月3 日 法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爾成立
6月10 日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決定解散共產國際的全部組織機構
7月10 日 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12-13日 "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
7月24-25日 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奧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軍集中襲擊漢堡
7月27 日 義大利解散法西斯黨
8月17 日 英美軍佔領西西里島
8月17-25日 英美魁北克會談
8月23 日 蘇軍解放哈爾科夫
8月25 日 以蒙巴頓為首的東南亞盟軍指揮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緬甸"獨立"
9月8 日 義大利宣告投降。德軍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 日 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會共和國"
9月25 日 蘇軍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 日 義大利(巴多里奧政府)對德宣戰
10月14 日 菲律賓傀儡共和國成立並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
10月19-30日 蘇、美、英外長莫斯科會議
10月21 日 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11月1 日 美陸戰隊在布干維爾島登陸
11月6 日 蘇軍解放基輔
11月20 日 美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
11月22-26日 開羅會議
11月28-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
12月24 日 蘇軍開始進攻烏克蘭
1944年 1月14 日 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轉入進攻
1月24日 蘇軍解放烏克蘭第涅伯河右岸地區、西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部分地區
1月26 日 阿根廷和德國絕交
1月27 日 列寧格勒封鎖完全解除
2月25 日 阿根廷法雷爾--庇隆政府成立
3月1 日 義大利北部舉行反法西斯總罷工
3月15 日 法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批准抵抗運動綱領
3月19 日 德軍佔領匈牙利
3月26 日 蘇軍進抵普魯特河畔蘇聯邊境
3月 法國愛國戰線組織合並為法國內地軍
4月4 日 法共代表加入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4月22-24日 義大利成立有共產黨人和社會黨人參加的民族團結政府
5月1 日 羅馬尼亞建立工人統一陣線
5月9 日 蘇軍解放塞瓦斯托波爾
5月11 日 英美軍隊開始進攻羅馬
5月12 日 蘇軍解放克里米亞
6月2 日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6月4 日 盟軍進駐羅馬
6月6 日 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6月13 日 德國V-1飛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 日 美軍在賽班島登陸
6月20 日 羅馬尼亞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24日 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6月26 日 美軍進入瑟堡
7月3 日 蘇軍解放明斯克並在東部包圍的中央集團軍群部分兵力
7月10-10月22日蘇軍進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擊戰
7月18 日 盟軍進入克恩城
7月18 日 日本東條英機內閣辭職。小磯國昭組閣
7月20 日 施陶芬博爾格上校謀殺希特勒未遂
7月21 日 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
7月22 日 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關於建設人民民主國家的綱領宣言
7月25 日 美軍從科湯垣半烏灘頭陣地開始進攻
7月29 日 蘇軍強渡維斯瓦河
8月1 日 蘇聯政府承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為波蘭的唯一合法政權機構
8月1-10月2日 華沙起義
8月2 日 土耳其和德國斷絕外交和經濟關系
8月15 日 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8月18 日 德共主席台爾曼被害
8月19-25日 巴黎人民起義勝利
8月20 日 蘇軍在摩爾達維亞開始進攻
8月21-27日 盟軍進抵塞納河並強行渡河
8月23-24日 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羅馬尼亞對德宣戰
8月26 日 美英事實上承認戴高樂政府
8月28 日 戴高樂命令解散國內武裝力量
8月29-10月28日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8月31 日 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
9月2 日 盟軍解放布魯塞爾
9月4 日 芬蘭政府聲明與德斷交
9月5 日 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
9月9 日 索非亞人民起義勝利。祖國陣線政府執政。保對德宣戰
9月11-16日 丘吉爾和羅斯福第二次魁北克會議
9月12 日 盟國和羅馬尼亞簽訂停戰協定
9月12 日 盟軍進入勒阿弗爾
9月14 日 蘇軍在波羅的海轉入進攻
9月19 日 英蘇和芬蘭簽訂停戰協定
9月21 日 蘇聯和南斯拉夫就蘇對南軍事援助進行談判
10月6 日 蘇、捷軍對進入捷國境
10月11 日 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
10月13 日 里加解放
10月20 日 德國宣布動員16-60歲的男子參加人民突擊隊
10月20 日 美軍在萊特島登陸
10月20 日 蘇軍和南斯拉夫軍隊解放貝爾格萊德
10月23 日 蘇、美、英政府承認法國臨時政府
10月24-25日 美日艦隊菲律賓海戰
10月28 日 盟國和保加利亞簽訂停戰協定
11月2 日 鐵托和舒巴希奇簽訂協議成立南斯拉夫統一政府
11月10-11日 德國從希臘撤軍
11月29 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阿爾巴尼亞
12月10 日 蘇法簽訂同盟互助條約
12月16-25日 德軍在阿登反攻
12月21-22日 匈牙利召開全國臨時會議,匈牙利民族臨時政府成立
12月23 日 東京、神戶、橫濱勞動人民騷動
1945年 1月2-5 日 蘇聯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恢復甦波外交關系
1月17 日 蘇波軍隊解放華沙
1月20 日 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匈對德宣戰
1月25 日 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批准"決勝非常措施綱要"
2月4-11日 雅爾塔會議
2月8-24日 蘇軍下西里西亞進攻戰
2月8 日 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0-4月4日蘇軍東波美拉尼亞進攻戰
2月13 日 布達佩斯解放
2月19-3月17日美軍和日軍在硫磺島交戰
2月23 日 土耳其對德日宣戰
2月 西爪哇祖國保衛軍舉行抗日起義
3月9 日 日本在越、柬、老撤銷法國的殖民行政機關並建立傀儡政府
3月9-12日 印度支那共產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准備抗日武裝起義的方針
3月22 日 開羅代表大會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
3月23 日 羅馬尼亞土地改革法頒布
3月27 日 緬甸舉行反對日本侵略者武裝起義
4月1 日 盟軍在魯爾區包圍德軍兵團
美軍佔領沖繩島
4月4 日 從匈牙利領土徹底驅逐德國法西斯軍隊
4月5 日 蘇聯政府廢除蘇日中立條約
捷政府通過"科希策綱領"
4月9 日 蘇軍進入哥尼斯堡
4月11 日 蘇、南簽訂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4月12 日 美國羅斯福總統逝世
4月13 日 蘇軍佔領維也納
4月16 日 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4月19 日 義大利起義者解放波倫亞
4月21 日 蘇波同盟互助條約
4月25 日 蘇美軍在托爾高會師
4月25-6月26日 聯合國大會在舊金山召開
4月28 日 墨索里尼被處死
4月29 日 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 日 希特勒自殺
5月1 日 歐洲協商委員會批准"德國管制機構協定"
5月2 日 蘇軍佔領柏林
5月5--9 日 布拉格人民起義和解放
5月7 日 德軍無條件投降書預簽
5月8 日 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
6月5 日 蘇、美、英、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
6月24 日 莫斯科舉行勝利閱兵式
6月26 日 簽署聯合國憲章
6月28 日 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會議
8月6 日 美國原子彈炸毀廣島
8月8 日 蘇軍對日宣戰
8月9 日 原子彈轟炸長崎
8月14 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4 日 蘇中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8 月 15 日 朝鮮北部解放
8月15日-30日 越南八月革命
8月16 日 蘇波簽訂國境條約
8月18 日 蘇軍在千島群島登陸
8月21 日 美國停止實行租界法案
9月 2 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東京灣內美國軍艦
"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正式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