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聽說過哪些恐怖的祭祀儀式
菲律賓的馬尼拉市,以釘十字架的儀式來對耶穌受難致敬。8名打扮成「羅馬士兵」模樣的社區志願者將她綁上十字架,用錘子將15厘米長的鋼釘釘入她的手腳。普雷奇頭戴鐵蒺藜環,身著白袍,默默禱告完後被眾人抬下高台。整個過程持續約10分鍾,普雷奇表情平靜,看不出痛苦的樣子,圍觀者向她鼓掌以示鼓勵。
㈡ 印尼最殘忍部落,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為何時至今日這種習俗仍舊沒有被廢除
印度尼西亞的達尼部落以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聞名,這種獨特的風俗其實已經被當地相關部分廢除了,現在不再允許切掉手指了。不得不說,在這個獨特的達尼部落裡面女性是安全沒有地位的,甚至過得辛苦而且飽受傳統變態習俗的影響,還好相關的制度都被取消。
歸根到底還是男強女弱的生活模式,導致當地女性完全沒有地位甚至經歷著非人道主義的習俗生活。
㈢ 印尼的國家簡介以及人文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通稱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印尼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
印尼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
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
㈣ 印尼的民族風俗
印尼有2.17億人口(2004統計),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約8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十分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此外,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肉製品,不飲酒。
印尼人比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就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印尼人與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願意談論當地政治和外國援助等問題。印度尼西亞爪哇男人,平時習慣身裹沙籠。外出或參加慶典時,總要在腰間掛著一把精緻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劍),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驅穢。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婦女搬運物品不習慣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種物品疊放成塔狀,用一個托盤頂在頭上。印度尼西亞人偏愛茉莉花,並把茉莉花視為純潔和友誼的象徵。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里都有較多的信奉者,民間還盛行拜物教。由於其歷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小島嶼分布范圍較廣,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
(一)印尼全國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主要習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飲料,宴席中不上酒類飲料;不食豬肉;(2)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禮物或遞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禱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傳統,一般在公共場合,男士請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車。而女士從男士面前經過,皆屈身彎膝而過,以示回敬。在社交場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動握手,若對一方伸出手,可以輕握。此外,印尼人視陌生人觸摸自己的頭為無禮。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調味時喜加多種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飯用右手抓,宴會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傳統服裝名為「巴迪」(Batik),實際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傳統的臘染工藝製成的紡織品,有國服之稱。高檔的巴迪布為手繪圖案,並綉以金絲等作為點綴。正式場合中男士可上身著長袖巴迪襯衫,下著深色褲子。女士一般著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裝,顏色普遍比較鮮艷。
㈤ 印尼旅遊要注意哪些風俗禁忌啊
農村地區有嚼佬葉、檳榔的習慣,如主人遞上檳榔盤,客人最好嘗嘗,以答謝主人的盛情。印尼人不喜歡傲慢、粗魯的人,高聲講話、指手劃腳、翹二郎腿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舉動。印尼人敬煙時,總是將煙盒先磕一下,使幾支煙露出煙盒,然後再遞到客人面前。客人取煙時,一般先將露出煙盒最長的那支煙按進煙盒,然後取露出煙盒最短的一支,以示謙虛。從煙盒中取一支遞給客人,或遠拋給客人被認為是對人不敬。
印尼人講究禮節,見面時總要互打招呼,互致問候。伊斯蘭教徒之間一般使用阿拉伯語問候,並雙手合十至前額表示誠意和衷心祝福。外國人如用印尼語跟印尼人打招呼,他們會感到格外親切。男士對女伊斯蘭教徒(一般戴面紗者)不要主動伸手要求握手。去印尼人家裡,在主人沒請你就坐前,客人不可貿然就坐,請坐後客人應按主人指定的位子就坐。告辭時,須向主人道聲"謝謝"、"麻煩您了"等敬語。印尼人中尊卑、上下、長幼等級觀念較強。對成年男子一般要用"Park"("老伯"、"您"、"先生"之意)相稱。下級對上級,雖然上級年紀較輕,也要稱呼他"Park x x x",否則會被認為對他不敬。在長者、上級、客人座位前經過,一般要彎腰並將右手伸至右膝處,以示對他們的敬重。
印尼人有一些特殊的習慣,外國客人應注意尊重。他們喜歡打赤腳(尤其在鄉下),喜歡鋪席席地而坐(男土盤腿、女士跪坐),喜歡用右手抓飯吃(在非正式場合)。伊斯蘭教徒一般不喝酒,對你不太熟悉的人千萬別隨便敬酒、勸酒,只有當確切知道他不是伊斯蘭教徒時方可敬酒。不少印尼人性格比較幽默,愛開玩笑,如不是出於惡意,即使玩笑過火一點,也不必生氣。印尼人跟其他東方民族一樣,對問年齡並不特別介意,但對受過西方教育或有地位的人,最好不要問及。
印尼人忌諱別人摸他的頭部(除非家人對小孩),認為頭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部位,代表著一個人的尊嚴。印尼人忌諱別人用左手給他遞東西。這是因為印尼人習慣便後用左手撩水沖洗,左手被認為是不潔的,如用左手遞東西,對方會覺得不尊重他。如你實在騰不開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遞時,你一定要說聲"對不起",以示謙意。印尼人在叫人、招呼人時忌諱隨便用手,尤其是用食指示意,認為那是對人的不敬。
㈥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有很多人信仰伊斯蘭教
摩大柯著,〈1511年前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的傳播〉
印尼人口中穆斯林佔88﹪,及1.6億左右,他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1511年之前伊斯蘭教再印尼的傳播經歷了三個時期。
醞釀時期:公元7世紀下半至13世紀末,印尼群島與伊斯蘭教發生了初步的接觸,伊斯蘭教開始傳入。
公元7世紀時,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飛的大帝國。與此同時,東方也出現了強盛的大唐帝國。東西兩大帝國的興起,使東西海上貿易呈現一片繁榮,阿拉伯商船經由麻六甲海峽抵達中國,而阿拉伯商人的東來,伊斯蘭教也沿著當時的國際貿易路線,來到了印尼群島的西部。
在13世紀末之前,印尼與伊斯蘭教已經有了長達數世紀的接觸,伊斯蘭教勢力已經抵達印尼群島,但是尚未在印尼社會立足,除了在某些國際貿易港口建立了外國穆斯林的社區外,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改教運動。而伊斯蘭教傳播緩慢的原因是:
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東方貿易是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由於季風的關系,穆斯林商人在此建立了一些居留區,但只是在這里短暫逗留,就繼續前往中國。他們與印尼當地人民彼此隔絕,沒有把傳播宗教與商業結合起來,也沒有在此進行傳教活動。
公元7世紀下半期,在蘇門達臘以巨港為中心,興起了佛教王國室利佛逝,對伊斯蘭教的傳入構成嚴重的障礙。在印尼其他地區,由於印度文化的影響,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流傳已達一千多年之久,在印尼社會中的勢力十分強大,伊斯蘭教傳入後,遭到婆羅門教和佛教強有力的抵制。
發展時期: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末,伊斯蘭教在蘇門達臘立足,建立政權,並以此為橋頭堡向印尼社會滲透。
公元1095-1291年的十字軍東征,刺激了西歐對東方奢侈品,尤其是對香料的需求。盛產香料的印尼群島因此深深地捲入了當時的國際貿易網路之中,成為東方商品的重要來源。穆斯林商人不再航行到中國,而是再印尼群島各個港口建立貿易據點,結交當地統治者,勸說其皈依伊斯蘭教,並與當地人民貿易、通婚、傳播伊斯蘭教。
其次,印度西北海岸的古吉拉特興起,發展成為東西海上貿易最重要的轉運中心。1297年,古吉拉特建立了穆斯林政權。由於古吉拉特與印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商業關系,古吉拉特穆斯林商人頻繁地來到印尼港口,他們屬於蘇菲教派。他們善於將蘇菲教派神秘主義與印尼當地神秘主義傳統相結合,對伊斯蘭教做了折衷的解釋,使之適合於印尼的國情,容易被人民接受。
第三,13世紀下半期,佛教王國室利佛逝已經衰弱,雖然1293年再爪哇又出現新的信奉印度教的滿者伯夷帝國,但是直到1331年,滿者伯夷長期陷入內亂,使伊斯蘭教得以在印尼群島建立政權。
隨著東西海上貿易的擴展和室利佛逝的衰弱,蘇門達臘西北沿海地區統治者的政治和經濟力量迅速增長,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他們要求擺脫室利佛逝的控制,建立獨立國家,與東西方各國發展政治與商業交流,改宗伊斯蘭教就適應了他們的需要。從經濟上來說:可以吸引大批的穆斯林商人到他們的港口貿易;從政治上來說:一個是波斯傳統的王權。蘇門達臘沿海統治者改奉伊斯蘭教之後,採用Sultan(神的化身)的王號,顯然要比原先的梵文王號Raja(神創造的人)更具權威,有利於提高王權。另一個特點是蘇菲教派的神秘主義,他很容易與馬來人的神秘主義相融合。
13世紀末伊斯蘭教已經在蘇門達臘西北立足,雖然這時蘇門達臘改信伊斯蘭教還僅僅是開始,但是發展
很迅速,其結果導致印尼史上第一個穆斯林國家須文答喇-巴塞蘇丹國的誕生。須文答喇-巴塞蘇丹國的建立
使伊斯蘭教在印尼獲得一個橋頭堡,伊斯蘭教從這里開始滲入印尼社會。
在爪哇,伊斯蘭教也滲入當地社會,一些爪哇商人前往蘇門達臘從事貿易,在那裡成為穆斯林,回來時就把伊斯蘭教帶入爪哇。且東南亞大多數港口的港務長都改奉了伊斯蘭教,通過他們,伊斯蘭教進入了宮廷,並由港務長的親屬將穆斯林學者引入宮廷,伊斯蘭教對滿者伯夷宮廷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些貴族、官員因而皈依了伊斯蘭教。
總之,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伊斯蘭教在引尼的傳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伊斯蘭教並沒有席捲印尼群島,除了蘇門達臘西北沿海地區之外,伊斯蘭教主要市在統治階層中傳播,並未發生人民群眾大量改教的現象。
高潮時期:15世紀至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印尼各地廣泛傳播,成為印尼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首先,1401-1406年,滿者伯夷爆發爭奪王位的內戰,各屬地趁機要求獨立,尤其是爪哇,經濟和政治的獨立也要求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因而轉向伊斯蘭教,宗教那時再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成為一種新的力量。
其次,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1403年明成祖致力於恢復、發展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系,特別致力於擴大與西洋貿易大國古里、呼魯模斯等伊斯蘭教國家發展貿易,為此派遣鄭和下西洋,擒捉陳祖義和亞烈苦奈爾,掃除海上交通的障礙,重建東南亞和南亞的和平局面。
第三,為了利用伊斯蘭教作為反對奉行佛教的暹羅的政治武器,並且給予馬六甲帝國一種內聚力,馬六甲國王皈依了伊斯蘭教,接著貴族們也都奉行了清真教門,其餘的人民也都奉王命學他們的榜樣。隨著馬六甲的領土擴張和貿易的發展,他成為當時東南亞伊斯蘭教傳播的中心,對於伊斯蘭教在印尼的傳播給予新的刺激。
伊斯蘭教國家的形成過程有兩種類型。一是穆斯林透過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首先使統治集團伊斯蘭化,進而使整個國家伊斯蘭化,馬六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改教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原來的統治者在伊斯蘭教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另一種類型是伊斯蘭教的傳播導致新國家的產生,這種類型主要發生在爪哇。由於貿易的關系,使得穆斯林商人在此聚集居住,並在此建立清真寺傳播回教,一些爪哇貴族紛紛皈依了伊斯蘭教,勢力日益發展,終於奪取地方政權。
綜上述所論,到16世紀初,除了蘇拉威西之外,伊斯蘭教在印尼各主要島嶼都取得了廣泛的傳播,成為印尼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㈦ 印尼最殘忍部落,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這種「愛的方式」是否太過度
印度尼西亞的達尼部門,其曾經存在的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行為是很霸道且過分的,簡直是侮辱女性的地位。還好這個不人道的風俗已經被當地相關部門所廢除,當地的女性不再需要面對如此變態的習俗,可以安心地生活下來,用最簡單的方式懷念親人。
達尼部落的「切手指」習俗確實很過分,還好終究被取消,當地女性也不用擔心再次遇到。
㈧ 印尼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㈨ 每個國家過春節的習俗
1.韓國
韓國雖然在春節期間也貼春聯,但是韓國的春聯不同於我國的紅底黑字而是白底黑字的,而且中國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那天貼春聯,而韓國在立春那天貼春聯;
除夕夜裡守歲,有別於中國用鞭炮震懾年獸的故事,韓國則是為防一種名為夜光鬼的怪獸,傳說這種怪獸喜歡偷走住戶的鞋子,一旦他的鞋子被偷走,那麼新的一年他的好運也被偷走了。但夜光鬼喜歡數數,所以他們會在自家院子里放上竹簍等眼多的物品來保護 「鞋子」;
韓國春節也會祭祀祖先,包壓歲錢等,但是不同中國統一紅色的紅包,韓國的紅包五顏六色,其中最常見的是白色;
韓國春節會穿上傳統的韓服,喝年糕湯和辣白菜象徵新的一年團團圓圓。
㈩ 印尼的習俗與禁忌,詳細些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