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甘美蘭樂隊有什麼樂器

印尼甘美蘭樂隊有什麼樂器

發布時間:2022-10-24 14:31:18

Ⅰ 印度尼西亞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然而,這只是印尼音樂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

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

甘美蘭樂隊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其數目由單個逐漸發展為多個,現在樂隊的樂器有以下四類,第一類:鑼屬樂器,包括大吊鑼、中吊鑼、小吊鑼、大釜鑼、排鑼。第二類:排琴屬樂器,包括木琴、共鳴筒、金屬排琴。第三類:管弦樂器,包括列巴布(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切連朋(撥弦樂器)、豎笛(吹管樂器)。第四類:鼓類樂器,甘美蘭樂隊中使用的是雙面長鼓,大樂隊中通常為大小兩個鼓,小鼓的聲音重於大鼓,而大鼓為雄性,擔任主奏,小鼓為雌性,擔任助奏。

在上述13種樂器中,第一類中的前五種為節奏性樂器,在合奏中用來劃分句逗,第一類的第六種樂器和第二、三類中的全部樂器均為旋律性樂器。以上樂器是大型甘美蘭樂隊所必需的樂器,此外,還有一些大樂隊和民間樂隊偶爾還加入一些助奏樂器,如各種碰鈴、鐃鈸、竹木或金屬的拍子板等,然而,這些助奏樂器的存在與否,均對合奏聲部的構成無大的影響。在一些鄉間的小樂隊,其編制較隨意,但鑼與金屬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中,有一個女聲或男聲齊唱聲部,他們的歌唱柔美、輕盈,與各種樂器的聲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凡聽過甘美蘭音樂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甘美蘭音樂既復雜又簡單。復雜是因為它有多層的音響、多條獨立的旋律線和各種交錯有序的節奏,它區別於西方音樂中的主調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也不同於東方國家的齊唱、齊奏中派生出來的支聲音樂。簡單是因為一首長大的樂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變的,不斷循環往復,好似有始無終。

甘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每種音階有三種「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義),見下表:

不同的帕台特表現不同的特定內容,並同時間有聯系(即演奏時間有約束)。如:帕台特「涅姆」的樂曲多表現幸福的情感,並在晚上9——12時演奏。在這點上它與印度「拉格」的時間學說有相似之處。關於甘美蘭音樂中這兩種音階,近百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曾研究過,但結果不盡一致。

甘美蘭音樂的曲式結構都具循環性,每一音樂段落可以不斷反復,大吊鑼聲音的出現標志著前一個循環反復段落終止與下一個的開始,樂隊鼓手似乎有指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他轉換樂段的暗示,樂段將無休止地一直循環下去,這一特徵與印尼宗教的「輪回」觀念有關系。

此外,甘美蘭音樂採用2的倍數式節拍,每首甘美蘭樂曲都有一段序奏,把樂曲的中心內容顯示出來,並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序奏的長短無規定,可長可短。通常爪哇島的甘美蘭的序奏短小,巴厘島的甘美蘭較為長大。

甘美蘭音樂在印尼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是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種音樂,特別是在民間,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與戲劇、舞蹈混生發展的一種藝術,適用於各種典禮、儀式,以展示其威嚴與權力,並對宗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甘美蘭音樂流行於印尼全島,由於甘美蘭音樂起源於中爪哇島,因此前面我們所講述的均為以中爪哇島為主的甘美蘭音樂,其他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在結構、音階等方面與中爪哇島甘美蘭大體相同,但在樂隊編制、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在甘美蘭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然而兩島的甘美蘭音樂亦存在著差異。

巴厘島的音樂奔放、熱情,有時可以說是近乎於粗野。它的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速度、力度對比十分強烈,音樂的快、慢、強、弱轉換突然,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又雨過天晴,音樂進行極富戲劇性。它的甘美蘭樂隊中的金屬的或竹製的打擊樂器占支配地位,有的樂隊甚至沒有管弦樂器,如果有,其音響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樂隊的許多樂器都成對使用,相同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異,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這種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很大,聽起來頗有華麗輝煌之感。它的甘美蘭音樂在創作上多採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多用培羅格音階。通常節奏較快,風格粗獷活潑,它的戲劇題材多來自民間故事,它的音樂,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島的音樂則顯示得斯文典雅,近乎於單調平淡。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也以敲擊樂器為主,但管弦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的大些,管弦樂演奏的對位層部在合奏層中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還以管弦樂器獨奏為引子,故此,整個音樂聽起來有柔美細膩之感。由於它源於宮廷,宗教色彩較濃厚,因此,它的創作風格典雅、纖細,音階多採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緩慢,它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深受人民的喜愛。

造成爪哇島和巴厘島音樂差異的原因是與其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諸多因素有關的。爪哇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蘭樂隊是在蘇丹王宮廷中培育起來的,雖已流傳到民間數百年了,但其本質上還帶有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形式也比較完整規范。而巴厘島在印尼獨立時還是一個村莊集體所有制的社會,村社居民無一例外地參與各種民俗節日與宗教活動,因此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必然帶上了村社群體文化的特徵,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民間藝術的風格。爪哇人民篤信伊斯蘭教,教規雖未阻止其藝術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風格。而巴厘島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藝術,這也許是促進其奔放活潑風格自由發展的原因。

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不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從19世紀初起,一些西方音樂學者便開始研究甘美蘭音樂,在歐洲和日本,甘美蘭音樂已成為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藝術團體也走出國門,參加各國舉辦的「東方藝術節」,表演甘美蘭音樂,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響和獨具特色的樂器,甘美蘭音樂——這一獨樹一幟的印尼音樂,不僅在印尼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傳統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透明之窗。

Ⅱ 甘美蘭是哪國的音樂,其原意是什麼

甘美蘭音樂
甘美蘭是印尼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也稱為甘美蘭。甘美蘭樂隊及其音樂大約在15世紀時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深深植根於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據本世紀廿年代統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二萬個甘美蘭樂隊。印尼音樂則是受中國以及印度的音樂的影響。
編輯本段分類
甘美蘭樂隊的樂器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波南」、「沙隆」、「根德爾」、「干邦」和掌握節奏的敲擊樂器:「根當」、「剛」和「克農」。以及其他管弦樂器:「蘇鈴」、「拉巴布」、「格渣比」等。
編輯本段音階
甘美蘭音樂大都採用有半音和無半音的兩種五聲音階,但它的律制(即音與音之間的距離)與12平均律不同,有點接近五平均律,初聽時不很習慣。演奏甘美蘭時還要遵循一種稱為帕台特的調式,它與印度的拉格相類似,表現不同的情緒要採用不同的帕台特。甘美蘭樂隊中還有少量的歌唱家。 甘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並加上人聲構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雜交錯,演奏時還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甘美蘭音樂的核心旋律約有4000首,現在常用的有1000首。 甘美蘭音樂十分豐富,它是印尼的藝術瑰寶。音色十分多樣:清脆的竹板和響亮的金屬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聲和柔和的笛聲,威嚴的鑼聲與纖細的女聲齊唱……這些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能在音響的調色板上描繪出多種多樣的色調和變化。此外甘美蘭樂隊演奏時力度變化也很大,有人認為就音量變化的幅度而言,甘美蘭樂隊並不亞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音樂就像暴風驟雨突然襲來,震撼了大地,但往往又在轉瞬之間變為輕輕撫擊,纖細溫柔,十分寧靜。 印尼的甘美蘭音樂遍布全國各地,它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常為舞蹈、戲劇、皮影戲伴奏,並在幕間休息時單獨演奏,過去還常在各種宗教儀式,迎送貴賓及舉行火葬時演奏。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於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編輯本段其它
1889年在法國世界博覽會上,印尼的甘美蘭音樂使人耳目一新,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對此印象很深,他從中汲取靈感,進行了新的創作。 荷蘭的民族音樂學家孔斯特和當代美國民族音樂學家胡德都對甘美蘭進行了徹底、深刻的研究,寫出了專著。現在甘美蘭音樂已成為世界民族音樂中最主要的類型之一。美國的胡德還將甘美蘭音樂引入美國大學音樂系的課堂,讓學生們親自參予演奏另一種文化的音樂,進一步從感性上理解、把握這種風格。據說現在美國各大學中有120套甘美蘭音樂隊。其他國家如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德國、法國、以色列、澳大利亞、紐西蘭、菲律賓、馬來西亞、也都有甘美蘭樂隊,在亞洲地區日本的甘美蘭樂隊最多,約有18套。總之,當代世界各國最熟悉的東方音樂就是印尼的甘美蘭,這是毫無疑問的。

Ⅲ 在巴厘島玩的時候看到過一種樂器,如圖,請問這個樂器叫什麼呢謝謝~~

是甘美蘭里的木琴,其實在常規的樂隊裡面使用的應該是是木頭做的木琴,但是一般在酒店或者SPA等非正規音樂場所里經常有竹製的,因為竹製的竹木琴發音也非常接近甘美蘭音樂風格的需要。
本琴(英語:xylophone)木琴是由一套長方形小木塊組成。這些木塊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演奏時以兩個木製的小槌在木塊上敲擊,發出聲音略似骨頭的枯乾的叩擊聲,音質強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現代木琴的音域有三個八度,過去木琴的記譜法比實際音高低八度,自聖——桑以後,就按實際音高記譜。但是木琴需要其他樂器(如鋼琴、管弦樂隊等)的伴奏才能襯托出其獨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Ⅳ 甘美蘭的種類

幾乎沒有兩個甘美蘭樂隊是完全相同的,它們的分別在於樂器、人聲的運用、音階、演格風格的不同以及演奏環境和文化的差異。
以地理上來分類,最為人所知的是爪哇甘美蘭、峇里甘美蘭和巽他甘美蘭。巽他(爪哇島西部的一個部族)最著名的是地貢甘美蘭(Gamelan Degung),運用皮洛音階(Pelog Scale)。峇里島的剛克伯牙甘美蘭(Gamelan GongKebyar),以炫技的風格和常變的速度著名;而另一種甘美蘭與克格(Gamelan and Kecak),又稱為猴子歌(Monkey Chant)。爪哇島的甘美蘭主要是十九世紀的宮廷音樂,比起峇里島的甘美蘭通常較緩慢和靜態,每個宮廷有自己的音樂特色。
除了印度尼西亞各島嶼,甘美蘭亦影響到附近的國家。馬來西亞亦有甘美蘭,但樂器的種類通常較為簡單,而音階上則受到西方影響而用Bb或C作為調音的基礎。有部份爪哇人在荷蘭殖民時期移居到南美洲蘇利南打工,他們亦把爪哇甘美蘭的傳統帶到蘇利南。而菲律賓的排式座鑼(Kulintang,又譯作庫林堂)亦和甘美蘭相關。今天歐美以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少人學習和演奏甘美蘭,更有不少現代作曲家為甘美蘭創作音樂。

Ⅳ 甘美蘭的簡介

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片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
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Gamels)在印度尼西亞語解作敲擊,而字尾「蘭」(-an)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
印度尼西亞甘美朗的演出,不像西洋的音樂會,通常是與重要的宗教儀式、過生日、婚喪禮、割禮特殊日子的伴奏音樂,或是用來伴奏宮廷舞蹈和戲劇,除了成為印度尼西亞的宮廷和宗教音樂,也對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影響很大。

Ⅵ 什麼是甘美蘭音樂

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於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你說的就是甘美蘭,不是剛美郎。它是一種音樂,甘美蘭樂隊由很多種樂器.組成,曲調活潑而歡快。

Ⅶ 印尼音樂特點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然而,這只是印尼音樂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

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

甘美蘭樂隊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其數目由單個逐漸發展為多個,現在樂隊的樂器有以下四類,第一類:鑼屬樂器,包括大吊鑼、中吊鑼、小吊鑼、大釜鑼、排鑼。第二類:排琴屬樂器,包括木琴、共鳴筒、金屬排琴。第三類:管弦樂器,包括列巴布(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切連朋(撥弦樂器)、豎笛(吹管樂器)。第四類:鼓類樂器,甘美蘭樂隊中使用的是雙面長鼓,大樂隊中通常為大小兩個鼓,小鼓的聲音重於大鼓,而大鼓為雄性,擔任主奏,小鼓為雌性,擔任助奏。

在上述13種樂器中,第一類中的前五種為節奏性樂器,在合奏中用來劃分句逗,第一類的第六種樂器和第二、三類中的全部樂器均為旋律性樂器。以上樂器是大型甘美蘭樂隊所必需的樂器,此外,還有一些大樂隊和民間樂隊偶爾還加入一些助奏樂器,如各種碰鈴、鐃鈸、竹木或金屬的拍子板等,然而,這些助奏樂器的存在與否,均對合奏聲部的構成無大的影響。在一些鄉間的小樂隊,其編制較隨意,但鑼與金屬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中,有一個女聲或男聲齊唱聲部,他們的歌唱柔美、輕盈,與各種樂器的聲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凡聽過甘美蘭音樂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甘美蘭音樂既復雜又簡單。復雜是因為它有多層的音響、多條獨立的旋律線和各種交錯有序的節奏,它區別於西方音樂中的主調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也不同於東方國家的齊唱、齊奏中派生出來的支聲音樂。簡單是因為一首長大的樂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變的,不斷循環往復,好似有始無終。

甘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每種音階有三種「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義),見下表:

不同的帕台特表現不同的特定內容,並同時間有聯系(即演奏時間有約束)。如:帕台特「涅姆」的樂曲多表現幸福的情感,並在晚上9——12時演奏。在這點上它與印度「拉格」的時間學說有相似之處。關於甘美蘭音樂中這兩種音階,近百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曾研究過,但結果不盡一致。

甘美蘭音樂的曲式結構都具循環性,每一音樂段落可以不斷反復,大吊鑼聲音的出現標志著前一個循環反復段落終止與下一個的開始,樂隊鼓手似乎有指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他轉換樂段的暗示,樂段將無休止地一直循環下去,這一特徵與印尼宗教的「輪回」觀念有關系。

此外,甘美蘭音樂採用2的倍數式節拍,每首甘美蘭樂曲都有一段序奏,把樂曲的中心內容顯示出來,並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序奏的長短無規定,可長可短。通常爪哇島的甘美蘭的序奏短小,巴厘島的甘美蘭較為長大。

甘美蘭音樂在印尼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是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種音樂,特別是在民間,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與戲劇、舞蹈混生發展的一種藝術,適用於各種典禮、儀式,以展示其威嚴與權力,並對宗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甘美蘭音樂流行於印尼全島,由於甘美蘭音樂起源於中爪哇島,因此前面我們所講述的均為以中爪哇島為主的甘美蘭音樂,其他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在結構、音階等方面與中爪哇島甘美蘭大體相同,但在樂隊編制、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在甘美蘭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然而兩島的甘美蘭音樂亦存在著差異。

巴厘島的音樂奔放、熱情,有時可以說是近乎於粗野。它的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速度、力度對比十分強烈,音樂的快、慢、強、弱轉換突然,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又雨過天晴,音樂進行極富戲劇性。它的甘美蘭樂隊中的金屬的或竹製的打擊樂器占支配地位,有的樂隊甚至沒有管弦樂器,如果有,其音響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樂隊的許多樂器都成對使用,相同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異,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這種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很大,聽起來頗有華麗輝煌之感。它的甘美蘭音樂在創作上多採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多用培羅格音階。通常節奏較快,風格粗獷活潑,它的戲劇題材多來自民間故事,它的音樂,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島的音樂則顯示得斯文典雅,近乎於單調平淡。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也以敲擊樂器為主,但管弦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的大些,管弦樂演奏的對位層部在合奏層中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還以管弦樂器獨奏為引子,故此,整個音樂聽起來有柔美細膩之感。由於它源於宮廷,宗教色彩較濃厚,因此,它的創作風格典雅、纖細,音階多採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緩慢,它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深受人民的喜愛。

造成爪哇島和巴厘島音樂差異的原因是與其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諸多因素有關的。爪哇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蘭樂隊是在蘇丹王宮廷中培育起來的,雖已流傳到民間數百年了,但其本質上還帶有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形式也比較完整規范。而巴厘島在印尼獨立時還是一個村莊集體所有制的社會,村社居民無一例外地參與各種民俗節日與宗教活動,因此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必然帶上了村社群體文化的特徵,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民間藝術的風格。爪哇人民篤信伊斯蘭教,教規雖未阻止其藝術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風格。而巴厘島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藝術,這也許是促進其奔放活潑風格自由發展的原因。

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不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從19世紀初起,一些西方音樂學者便開始研究甘美蘭音樂,在歐洲和日本,甘美蘭音樂已成為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藝術團體也走出國門,參加各國舉辦的「東方藝術節」,表演甘美蘭音樂,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響和獨具特色的樂器,甘美蘭音樂——這一獨樹一幟的印尼音樂,不僅在印尼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傳統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透明之窗。

Ⅷ 急急急!印尼甘美蘭資料

佳美蘭音樂小資料:(網路搜集)
佳美蘭是印尼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也稱為甘美蘭。甘美蘭樂隊及其音樂大約在15世紀時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深深植根於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據本世紀廿年代統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二萬個甘美蘭樂隊。
佳美蘭樂隊的樂器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波南」、「沙隆」、「根德爾」、「干邦」和掌握節奏的敲擊樂器:「根當」、「剛」和「克農」。以及其他管弦樂器:「蘇鈴」、「拉巴布」、「格渣比」等。
佳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並加上人聲構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雜交錯,演奏時還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佳美蘭音樂十分豐富,它是印尼的藝術瑰寶。音色十分多樣:清脆的竹板和響亮的金屬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聲和柔和的笛聲,威嚴的鑼聲與纖細的女聲齊唱……這些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能在音響的調色板上描繪出多種多樣的色調和變化。此外甘美蘭樂隊演奏時力度變化也很大,有人認為就音量變化的幅度而言,甘美蘭樂隊並不亞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音樂就像暴風驟雨突然襲來,震憾了大地,但往往又在轉瞬之間變為輕輕撫擊,纖細溫柔,十分寧靜。
印尼的佳美蘭音樂遍布全國各地,它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常為舞蹈、戲劇、皮影戲伴奏,並在幕間休息時單獨演奏,過去還常在各種宗教儀式,迎送貴賓及舉行火葬時演奏。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於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印度尼西亞的克恰克(kecak)舞蹈與合唱也十分精彩。克恰克起源於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驅魔儀式,由一百至二百人不等赤裸上身的男子圍成圓圈,圓圈中心點燃著一堆火光明亮的篝火,他們用節奏性很強的呼喊聲為驅魔舞蹈伴唱。這種合唱形式還經常與表現《羅摩衍那》故事的舞劇結合起來,配上佳美蘭樂隊,成為一種綜合音樂舞蹈戲劇的藝術。由於合唱中不斷呼喊「恰克」(tjak)一詞,所以被稱為「克恰克」。參加這種表演的男人一般分為5組,其中一組以固定的節拍重復保持「朋、朋……」(Pung Pung)的吼叫聲,另外4組則以各自不同的節奏型,運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技術呼喊「恰克、恰克」,從而構成一種連綿不絕、神秘而氣勢磅礴的節奏化的聲音,極富感染力。

Ⅸ 巴厘島看到的竹製樂器叫什麼

這個是甘美蘭裡面木琴,其實在常規的樂隊裡面使用的應該是是木頭做的木琴,但是一般在酒店或者SPA等非正規音樂場所里經常有竹製的,因為竹製的竹木琴發音也非常接近甘美蘭音樂風格的需要,如圖所示:

Ⅹ 什麼叫甘美蘭簡述其藝術特點

甘美蘭:(Gamelan)是印度尼西亞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民族樂器,又以峇里島及爪哇島的甘美蘭合奏最為著名。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甘美」(gamels)在印尼語解作敲擊,而字尾「蘭」(-an)用來標示名詞,合起來即敲擊樂的意思。甘美蘭除了成為印尼的宮廷和宗教音樂,也對二十世紀的西方音樂影響很大。
藝術特點:甘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並加上 人聲構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和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雜交錯, 演奏時帶有一定的即興性, 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 甘美蘭音樂大都採用有半 音和無半音的兩種五聲音階,但它的律制與十二平均律不同,有點接近五平均律,初聽時不 很習慣。演奏甘美蘭時還要遵循一種稱為"帕台特"的調式中心音、骨幹音、特定音域、旋律 型、終止式的規范。它與印度的拉格相似,表現不同的情緒要採用不同的帕台特。 甘美蘭音樂一般認為具有「音樂思維」和「復音分層」的特點,其音樂動機往往不長,也很 簡單。但在音樂思維中,由不同的樂器往復發展,造成復音分層的音樂特點,與西方音樂的 展開發展方式可謂各有意趣。

閱讀全文

與印尼甘美蘭樂隊有什麼樂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功放音樂革命怎麼樣 瀏覽:230
中國人在韓國如何發展 瀏覽:815
伊朗藏紅花怎麼服用 瀏覽:216
印度薯角怎麼吃 瀏覽:334
中國新冠疫苗什麼時候有 瀏覽:986
義大利的錫紙焗鰻魚怎麼做 瀏覽:259
中國哪個地方口腔好做 瀏覽:860
伊朗克爾曼省巴姆市什麼氣候 瀏覽:624
手機怎麼沒有中國移動 瀏覽:891
青蛇和中國醫生哪個好看 瀏覽:459
羅馬時代中國什麼時候 瀏覽: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麼出口國 瀏覽:156
伊朗現在做什麼好 瀏覽:327
中國去巴域怎麼走 瀏覽:389
中國石化加油站如何開發票 瀏覽:531
在英國讀什麼最賺錢 瀏覽:359
中國女排奪冠評分是多少 瀏覽: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麼地方玩 瀏覽:527
印度芋頭怎麼炸好吃 瀏覽:856
伊朗宗教集會什麼時候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