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山口洋屬於印尼什麼

山口洋屬於印尼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3 18:03:36

❶ 印尼三個字的城市名

印尼的首都雅加達、中爪哇三寶壟、馬吉朗,加里曼丹島的山口洋,蘇拉威西島的萬鴉佬/美娜多、肯達里,還有巴布亞,勿里洞等等,都是三個字的城市名

❷ 印尼前三大城市分別是那裡

印尼的首都雅加達、中爪哇三寶壟、馬吉朗,加里曼丹島的山口洋,蘇拉威西島的萬鴉佬/美娜多、肯達里,還有巴布亞,勿里洞等等,都是三個字的城市名

❸ 納土納群島的歷史沿革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荷蘭入侵前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曾建立王國。
納土納群島(Natuna)又稱安波那群島。現在較多使用的是納土納這個稱呼,因為安波納與另外兩島重名。一是印尼馬魯古群島的安汶島,西人多譯為安波那島;一是中國南海的安波暗礁,中國古代漁民稱為鍋蓋嶼,1935年中國政府定名為安波那暗礁,1947年後定名安波沙洲,現屬於印尼管轄。
此前,我國歷朝歷代對該海域及其島嶼名稱就曾有過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
漢代前,我國稱「納土納群島」海域為「漲海」,稱「納土納群島」為「漲海崎頭」,稱「納土納島」為「極大崎頭」。由於其正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的馬六甲口,受兩洋水位落差活動影響,致使該水域水位時有升高和回落現象,故此,我國先民稱此海為「漲海」,稱此海中的各大小島嶼為「漲海崎頭」。見東漢楊孚《異物志》:「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意思是說,在漲海中的崎頭嶼群島這片水域,水淺,而且多有暗礁。這里記載的就正是南沙群島萬安灘以西這片水域。「崎頭」,即島嶼。《中華大字典》對「崎」的解釋是,「崎:山險峻之貌」。
實際上,這片水域的許多島嶼海拔都在100米以上,其中最大的納土納主島,最高峰近960米,這在南海中,除了台灣島和海南島外,再沒有這樣險峻的海上島嶼。而且這片水域也正是淺海區,最深處100餘米,其餘約30米,不象南沙、中沙、西沙那樣深達數千米。
又見,三國吳時,萬震《南州異物志》也記載:「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漲而多磁石」,這里是指從馬來半島(原意如此)往東北方向航行,這說明此時還沒有到達南沙深水部分。意思是:(從馬來半島)往東北方向航行的這段水域,有極大島嶼高高矗立於漲海,漲海中正在漲水(或經常漲水)而且多有暗礁。此文字記載與「納土納群島」海域情況也是極為吻合的,這「極大崎頭」就是納土納主島。
自宋代以來,越南中部的交趾洋以及婆羅洲西北的納土納群島已被作為中國與外國的海域分界,凡從外國來的船隻,過了納土納群島或交趾洋,即進入中國之境。
15世紀初,明船下西洋 時稱「漲海」為「石塘」,稱「漲海崎頭」為「石塘嶼」,稱「極大崎頭」為「萬生石塘嶼」。據鄭和船工在湖南的後裔們流傳,南海石塘有個最大的島嶼(極大崎頭),就曾被鄭和船隊作為海上第一驛站而建有大量營房,配有大量生活設施,也有大量人員值守。由於優良的自然資源條件,船隊每次都要在此捕魚、加工、換洗、檢修,等等。他們中,不僅有木工、篾工,還有雕工、畫工、漆工,各式各樣的工具都有,人人都有特長。由於正是數萬後生(民間稱青壯男人為後生)經常往返歇息於該島,所以,人們又將「極大崎頭」稱為「萬生石塘嶼」。而且,這個「萬生石塘嶼」作為我國南強重要標志,已不可否認地被記載於世界著名史圖《鄭和航海圖》上。該圖上不僅光有「萬生石塘嶼」這么一個名稱,更重要的,是其對應的位置正是現在印尼所稱「納土納群島」位置,這與鄭和船工後裔們的傳說也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稱其為「萬生石塘嶼」,意思即指,該島嶼是鄭和萬眾將士在此生活生產過的島嶼。《鄭和航海圖》中的「萬州」在海南島境內。「石塘」其實是石塘嶼,具體位置就是現在印尼所稱的「亞南巴斯群島」,是我國海上西南邊境。「萬生石塘嶼」即印尼所稱的納土納島,與「亞南巴斯」群島一樣,都是石塘中的島嶼。而「石星石塘」則是我國南沙、中沙、西沙、東沙的總稱,因為其水面沒有露出多少,礁石大部都在水下,又因其水下五顏六色的珊瑚礁就象密布的星星一樣閃亮,所以,人們稱此海域為「石星石塘」。古人繪圖除了無比例大小,但方位還是大致准確的。
此圖上,我們只要將「萬生石塘嶼」與「萬州」間的距離上下拉開兩倍,就會發現,「萬生石塘嶼」正好處在當代地圖的印尼「納土納群島」位置上。不過,特別讓人不解的是,《鄭和航海圖》上「石塘」、「萬生石塘嶼」明明畫的是山的形狀,明明是象徵較高、較大的海上島嶼,可有人硬要歪曲它的本意和位置,硬要說它是西沙群島,或中沙群島。甚至還要篡改其中的文字,硬要說「萬生石塘嶼」是「萬里石塘嶼」。
1433年後,人們稱「萬生石塘嶼」為「安不納島」。據鄭和船工曾氏後裔講述,宣宗癸丑年,明船最後一次回國後,考慮到「萬生石塘嶼」是我南海重要門戶,自鄭和下西洋始,就代表朝廷直接管理,加之島上還留存有不少營房等生活設施,故此,便由船隊官員上奏朝廷,請示是否放棄駐守「萬生石塘嶼」?宣宗皇帝得悉,當即賜字「萬生嶼,安不納」。此後,以曾沅芳為代表的一干船工,帶著皇帝手諭及各自家眷上島住了下來,在相當長時間里,島上住民互幫互助,親如一家,一直享受著世外桃園般的生活。為紀念和感謝皇恩,住島人員又管「萬生石塘嶼」叫「安不納島」,即凡住留該島的,都永遠不納賦稅。又因是受皇帝諭旨住守該島,就意味著此島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直轄地。這也是後來曾沅芳妻子到90多歲後,一直享有極高榮譽和被尊為「曾母」的原故。並且,人們還以她的名譽,將「安不納群島」西部的那組島嶼,稱為「曾母西群島(印尼稱『亞南巴斯群島』)」,將「安不納群島」南部的那組島嶼,稱為「曾母南群島(印尼稱『淡美蘭群島』)」,等等。
從鄭和算起,在我國民對該島實際管理近200年後,荷蘭人便侵佔了該島,據查,荷蘭人佔領「安不納群島」後,就接著搞了一系列去漢文化動作,他們首先是曲意「安不納島」為「安波納島」,將「不」字改作「波」字,一字之差,雖讀音十分接近,但意義卻變了。因為島民不納賦稅,這對荷蘭侵略者來說,那是絕不允許的。其次就是開設學校,教授非漢文,試圖截斷華人與漢文化的聯系。再就是血汗盤剝,強化殖民統治。經長期奴役控制,「安不納島」名稱就這樣慢慢消退了。後來又認為「安波納」與另一地的「安波納」同名,遂又將其改為「納土納」,這就是今天印尼所謂的「納土納群島」漢文名。
1601年,隨著荷蘭殖民者對爪哇、雅加達的佔領,建立東印度總部,我國南海「安不納群島」被其控制。至1942年1月,「安不納群島」被荷實際統治340年。之後,日本海軍進入望加錫海峽,大敗美、澳、荷海空聯軍,實現對印尼的統治夢,「安不納群島」隨之落入日本魔爪。三年多時間後的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無條件投降。緊接著,荷蘭又派駐軍,企圖繼續殖民統治印尼,印尼英勇反抗,通過三次戰爭,最終戰勝了荷,並於同年12月19日,印尼聯邦正式成立,27日舉行移交主權儀式,這次儀式上,荷蘭將侵佔的「安不納群島」主權移交給了印尼。
自此,島上就再沒有了往日的安寧,加之印尼大地震的波及影響,一些人便回到了大陸。直到解放後,住島船工在湖南的曾氏後裔,仍保留著一塊撲克牌大小、雕刻得非常精緻的象牙胸牌。據說,它是隨船下西洋的專職人員幫助雕刻而成的。在這個胸牌上就有「萬生嶼 安不納」、「宣宗癸丑年」等字樣,中間是一立體島嶼,中下部是水紋。另一面則刻著從沅芳公沅字輩開始的20個家譜老派字。由此物可證明,不僅「萬生石塘嶼」這個名稱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而且「安不納島」名稱更是來自於皇帝所賜。
此外,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荷蘭入侵印尼前在納土納島曾建立王國。
(此條錯誤,按李長傅先生的記述,張傑緒或張傑諸建國的安班瀾並非島名,而是地名,在龍目島的西岸。現為西努沙登加拉省會馬塔蘭的三個區之一,英文為ampenan,今天仍是華人聚居的地方。龍目島的東面即著名的巴厘島。)
納土納群島距曾母暗沙約400公里,與曾母暗沙緯度略同。距中國大陸陸地約1900公里,相當於廣州到北京的距離。距加里曼丹島最近之處225公里(台灣距大陸最近130公里)。
1993年中國出版的一份地圖把納土納列入版圖,引起印尼強烈反彈,一度要求北京作出澄清。(或說1992年,中國將納土納群島納入中國的專屬經濟區。)
1993年第四次中國-東盟南中國海非正式工作會議在印度尼西亞Surabaya舉行,中國代表拿出了一幅地圖展示歷史海疆線。印度尼西亞注意到這條海疆線位於納土納島和其東北25公里處的含天然氣區域之間。此後印尼數次要求得到中方的口頭或者書面的解釋。此次工作會議後不久印尼政府向北京發出了外交通告,但是並未公開。直到1995年4月10日,印尼外長阿拉塔斯要求北京澄清歷史性水域。1995年6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陳健證實中國在納土納島的主權問題上並無爭議,但是中國願意和印尼為雙方的海上共同邊界線的劃分舉行會談。阿拉塔斯請示蘇哈托後回復,印尼並不認為與中國有海上邊界問題,中國在遙遠的北方。關於納土納,中國沒有主權主張,無需談論。
印尼國家石油公司正與美國艾克森石油公司合作,在納土納島上開採石油與天然氣,該工程投資數百億美元。
納土納群島八十年代末人口約1.5萬,當時華人佔八成以上,據新加坡媒體過去的報導,這一群島上的華人一直希望獨立建國,但被印尼憚壓。納士納群島一些比較早的華人家譜記載: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納士納群島上,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劈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近代很多華人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蘭芳共和國。此外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王國,自任國王。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傑緒去逝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這個本來屬於華人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印尼的領土。相傳該島華人代表過去曾請求過台灣干涉,新加坡媒體報導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上台,島上華人轉而寄希望於中國大陸,並受到鄧小平的接見,秘談過該群島獨立出去並入中國一事,鄧表示在97香港回歸後中國會考慮納土納島群島問題。由於當時實力不夠,過早談及這件事,使本來就排華、反華的印尼,火上澆油,1998年爆發了反華大屠殺。
據《西洋朝貢典錄》卷上《爪哇國》:由占城而往,針位:取靈山,靈山之水可六十托。又五十更,曰蜈蜞嶼(今大納土納島)。由嶼尾礁而西,五更,平冒山。又十更,望東蛇龍之山(今淡美蘭島),貫圓嶼、雙嶼之中。經羅幃之山(今巴達斯島),山之水十有托。又五更,取竹峪。又四更,取雞籠之嶼(今卡里馬塔島)。又十更,至勾攔之山,可以治薪水。又三十更,平吉利門之山,又五更,平胡椒之山。又三更,平那參之山,由是而至杜板。又五更,而至爪哇之新村。而蜈蜞嶼,既是今大納土納島。
埃克森美孚公司開發印尼納土納-D Alpha海上區塊的合同早在2005年就已經期滿。
2008年,北海漁民被扣於納土納島上四個月,慘受非人對待。
這安波那島(納土納島)是中國淘金工人到南洋淘金的必經之路,到了這里就基本上已經到達「金山」——現在的加里曼丹島。挖到金子的人離開「金山」也要到這里補給一下,再到西貢,才過西沙或者沿海岸回到廣州,正因為是這樣,這里的生意非常的好做,張氏王國才能靠著這個水陸碼頭離開海盜業然後開宗立派建立國家的。
瓦希德時期,印尼與新加坡有起自大納土納島的天然氣管道工程。
印尼大產油地的納土納群島200海里經濟海域的東北部,與南沙群島的200海里經濟海域有重疊之處琉球。
印尼和馬來西亞在納土納群島似有領土領海爭議。
2006年,印度尼西亞廖內群島省政府秘書沙益查法指出中國和越南仍對納土納群島提出主權要求。
2008年,印尼與八國聯合開發納土納群島的天然氣。納土納D-阿爾法區塊(東南亞最大的氣田)估計擁有大約222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儲量,其中46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為商業上可采儲量,這個數字佔到印尼全國商業可采天然氣儲量的四分之一。據估計,開發納土納大氣田大約需要400億美元的投資。但納土納天然氣的價格太高,開發這個氣田格外昂貴,銷售納土納天然氣也很困難。
印尼最重要的納土納(Natuna)氣田位於南海海域,在雅加達以北683英里,納土納島東北部140英里處。該氣田於1970年由義大利Agip公司發現,可采儲量預計為46萬億立方英尺。但Agip公司最終放棄了該氣田的特許開發權,氣田在近期才得以開發。1999年1月,新加坡SembGas公司與西納土納天然氣集團簽署了一個天然氣購銷合同,合同量為3.25億立方英尺/天。西納土納天然氣集團是Pertamina、Conoco和Gulf Indonesia Resources公司組建的合資企業。McDermott公司獲得了該項目的管線合同,管線將於2001年中期開始向新加坡供應天然氣。1999年11月,Conoco公司宣布在西納土納發現新的天然氣資源,新發現使該地區的天然氣儲量增加了約1萬億立方英尺。
Matak Island是最重要的離岸采氣基地。
納土納海位於南海西南部,馬來半島、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南海的支海。長650千米,寬450千米,面積38萬平方千米。北面與南海以納土納群島和阿南巴斯群島為界;南面經卡里馬塔海峽和加斯帕海峽通爪哇海;西面通過賓坦島和馬來半島之間的海域連接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
納土納海是一個淺海域,南部30米等深線離各島約15~80千米,但20米等深線多數地段貼近島岸。中部一般水深50米左右,北部大納土納島南側水域最深也只有109米。
海域內島嶼眾多,東北側為納土納群島,北有阿南巴斯群島,西側有廖內群島、林加群島。中部有淡美蘭群島、巴達斯群島等。南部也有島嶼並且較大,有邦加島、勿里洞島、馬亞島、特盧凱爾島和卡里馬塔群島等。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為平原泥質海岸,海岸低平多沼澤,岸邊斷續分布有紅樹林,其它海島周圍多珊瑚礁。
納土納海地處熱帶,赤道橫貫海域中部,氣候高溫多雨,為熱帶雨林氣候。蘇門答臘島沿岸年均氣溫達26℃,年均降水量2000~3000毫米。
東納土納盆地被證實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
歐利岡斗魚分布在印尼的納土納群島(Natuna islands),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比較偏向婆羅洲島。2002年,由來自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台灣,泰國和越南的研究者對這個群島和Anambas群島 (比較偏向馬來半島) 進行了兩次調查。這篇調查報告今年才被發表。aurigans 在拉丁文裡面意思著「金色的閃光」,指的是這種魚在身體和腹部的金色鱗片。
至2003年止,印尼已經通過天然氣管道從西納土納群島向新加坡輸送天然氣。從南蘇門答臘島到新加坡,從西納土納群島到馬來西亞的天然氣管道也將很快建成。在伊里安查亞省和納土納群島新建的液化天然氣輸送項目將促進印尼液化天然氣的出口。
1955年,克什米爾公主號,即墜落於納土納群島的海面。
2008年3月,印尼三軍動員三萬兵員,上周開始在廖島省的巴譚島和納土納島附近,以及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附近及東加里曼丹省桑卡塔附近海域,舉行近十二年來的首次海陸空軍聯合大演習。主要針對馬來西亞。
2001年以後,美國希望在(或已在)納土納群島建立海上浮動軍事基地和後勤補給維修基地。
納土納群島和阿南巴斯群島附近都是近年(2006)年海盜多發之地。
有人說納土納群島的天然氣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
東納土納盆地被證實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
中國傳統海疆線似乎正是沿著這一條線,在萬安灘西部,東納土納盆地和曾母暗沙盆地,這幾處明顯重疊。
勞特島(勞島?)海拔273米。
1970年代,新加坡所作的漁業調查發現納土納群島至沙撈越北部的海區是漁獲量較高的漁場海區,高於巽他陸架中央海區,越南南部沿海海區。

❹ 西加里曼丹的華人

華人最多的唯一省份
什麼年代華人開始進入西加里曼丹?沒有完整確切的文字記載,據中國的史書記載,北朝魏宣武帝在位年間,就與婆羅王有接觸。經商往來,而婆羅王對中國的朝貢也未中斷過。若此記載可靠,則在1000多年前華人就來到婆羅洲(加里曼丹)了。
據在馬來西亞的金劍先生(1991年12月14日馬來西亞《新生活報》刊登)寫道:「1407年(永樂4年)在呂宋島的海盜首領林道乾,不敵西班牙的部隊,只好率部下南逃至婆羅洲島北部登岸,土人酋長見林道乾部隊衣甲鮮明,不敢抵抗,帶領族人投降,之後,林道乾部眾在此開荒耕種,改邪歸正,與土著女孩通婚,繁衍至今。」這個地區就是現在的「宋公」(Sungkung),它位於三發河上游,到現在該村還保養著林道乾的墓,墓的上面還插有他的寶劍呢。
這就是有文字記載關於華人來到西加的歷史。隨後就有華人乘搭帆船向南探險,而來到婆羅洲,一般是每年的春季順東北風來到西加,要到6-7月間有了西南風才回航,當時來到西加的華人都是短暫停留,以經商為主,後變成長期定居,進行釆礦,開荒。也許是1740年喃吧哇(Membawah)蘇丹向汶萊蘇丹招得一群華工到百富院開採金礦,從此開採金礦延伸到內地,如民旺、新南(Minwang),新南(Sinnam)和東萬律(Mandor)。
1750年開始有大批華人來到西加,因為那年三發(Sambas)蘇丹批准華人在鹿邑(Mentrado)開採金礦。
當1770年在東萬律發現新金礦後,華人更迅速來西加,幾乎每年約有3000華工來到西加。受金礦的誘惑,大批華人移居西加,從喃吧哇轉移到坤甸,邦戛,三發等地,後由於開採金礦容不下,就轉移生產目標,即向各處開始耕田捕魚,開墾農業和種植園藝,如胡椒、甘密(Gambir)、椰子、橡膠等。
據荷蘭作家Cator的記載,1900年西加華人是41,500人,20年後增加到67,000人,到1930年是108,000人。而此時華人的農園地約120,000公畝。到1954年人口統計時,西加的華人佔全省人口的30%(馬來人30%,達雅人30%,其他各族10%)。
金礦在1812年約有30多個礦區,以東萬律金礦最大。全部采礦工人約3萬。早期到來西加開採金礦的華人,都各自組織公司,主要是梅州市梅縣區、大埔人。早期的公司有東萬律的蘭芳公司、鹿邑的大港公司、三條港公司、和順公司等。
逐漸地越來越多華人前來西加,於是自1850年華人開始轉移生產目標,即向西加的市鎮以外的森林地區墾荒務農,所以西加各偏僻地區都散居了華人,他們開荒墾植椰子園,橡膠園,胡椒園。成立小鄉村,甚至有些小鄉村全是華人,沒有其他族群,在內陸丘林地帶的每個園區都是華人開辟的,即使交通很不方便的地區都有華人的小村莊。在城市華人比較多的是山口洋,華人居民佔全市人口的65%,坤甸市華人佔45%。
西加華人居住區的房屋建築格式與中國大同小異,在他們住家四周圍都種菜,養家畜。在山口洋,鹿邑和東萬律,那兒的市區建築與中國城鎮都很相像。
傳承中華文化教育最普遍的唯一省份
上面己說過,在西加全省的每個森林地帶都有華人居住而成為小村莊。有的村莊只有10多戶人家。他們有的是聚居在一塊成個村莊;有的分散居住在各自的膠園、椰園,相隔數百米。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文教育紛紛興起,都以普通話教學,就連十幾戶人家,交通不便的偏僻村莊都開設中華小學;就連散居各園區的村莊也開設中華小學校。多數村莊學校只有數十名學生,所以只用一兩位教師。當時的教師有的須步行幾個小時才到達學校,教師們也一樣願意前去執教,其執教精神高尚可貴。據說當時西加的華校大大小小有100多間。
1957年西加省政府下令全省13個地區(坤甸、松柏港、喃吧哇、山口洋、邦戛、三發、盂嘉影、萬那、上侯、新黨、昔嘉羅、富都、道房)以外的地方不準開設中華學校,這個禁令於1958年開始實施。華校的數量就大大減少,但原來的華校在地方上的熱心人士支持下改為「民族私立學校」,上午教授印尼政府的印尼文課程,下午教授華文,這樣一直維持到1967年蘇哈托宣布禁令後就全部封閉了。
保持中華文化傳統最完整的唯一省份
西加的華人傳統文化從未被破壞過,間斷過。在蘇哈托掌政時曾下令禁止一切含華人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活動,如除夕夜到廟堂上香,過春節等。然而在西加對華人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西加華人商業活動照樣停業慶祝。
這里必須特別提及華人佔全市人口65%的山口洋,曾被喻為印尼的唐人坡,小香港,除以客家話通行於市區外,另一特色是「十步一小廟,百步一大廟」的廟宇建築群。
蘇哈托下台後,春節期間更是舞龍舞獅,廟宇鍾鼓齊鳴,男女老少上香拜神通宵達旦,元宵節各地神仙齊出遊,法師坐刀轎,穿口針,踩釘排等巡遊全市,熱鬧非凡。近年來當地的其他族群,軍政人員也多參與這一活動,這是全印尼獨特的喜慶節日。
在西加的華人中,尤以潮州人和福建人都不吃三板跳魚(稱三寶公魚),這種魚背脊上有五個手指紋,傳說是因被海浪打上三寶公的船上後,三寶太監親手抓起放生的,所以魚背上留下了三寶太監的五個手指印。
華人遭受最大迫害的唯一省份
1942年日本佔領西加後,將西加華人精英進行大逮捕,然後載往東萬律,實施集體大屠殺或活埋,幾達萬人。日本軍把一卡車一卡車的華人載往東萬律,其中不乏正值壯年的積極分子,一概被命令自掘填墓穴,然後在屠刀下斷頭或集體活埋。東萬律的集體屠殺,後來建了萬人冢的墓園,至今仍是家屬們難以跨越的死蔭幽谷。
1965年「九卅」事變後,蘇哈托上台,搞反共排華運動,西加的印共及其同情者組織游擊隊反抗蘇哈托政權,游擊隊的成員有華人,活動范圍是三發縣和坤甸縣兩個縣區的森林地帶。蘇哈托政權撲滅無方,誣賴游擊隊能在森林生存是靠山區華人的資助。為達消滅目的,掌權人就散播不利華人的謠言,煽動慫恿勇猛而單純的達雅族人仇視華人,向華人大開殺戒,進行驅趕行動。於是在1967年底,三發縣、坤甸縣軍人偽裝成達雅族人,率領了達雅族人搞「紅頭事件」,用達雅族人的習俗,向每個村莊散發紅碗,要大家宣誓驅趕,燒,殺,搶華人及其房屋,財產,園地。經過大運動後,將這兩縣管轄的山區華人趕到海邊城鎮,造成約20多萬人華人難民。有的村莊華人走得慢些的就被殺害,甚至有的是由武裝人員策劃進行全村莊的大屠殺,例如孟加影坡附近的麻雲,伯蘭蒂,和華莪附近的雙濱港,這3個村莊,各有數十戶華人,男女老少各數百人口,全被集體殺光。當時除這三個村莊的華人及連同走得慢而被殺害的華人約數萬人。
那些被趕走的約數十萬人,他們來到沿海地區成了無業遊民,政府不管,讓其自生自滅,有的還被以「莫須有」罪名逮捕入獄,許多未經審判而凌辱致死獄中;當時逃到山口洋和坤甸的華人難民,其中有的與其餓死,不如冒險到外島找出路,求生存。
西加華人向來循規蹈矩,卻總是難逃宿命,日本來時說華人參與抗日游擊隊,進行大屠殺;自家人當家作主的時候又說華人支援共產黨,又成了代罪羔羊。
所有在山區的華人都有樹膠園,胡椒園等,被搶光了,最後都被破壞了,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逃來沿海的難民,當時已沒華人團體了,只由個別熱心華人接濟,有的流落為乞丐,賣淫,有的帶點錢出來的就到外島打拚。
在那個年代政府在西加也實施白色恐怖,凡是被認為「莫須有」的華人就被捕殺,許多尚有一點積蓄的華人紛紛逃往外島避難。所以從此西加華人人數大大減少,由原來的佔全省人口的30%減至9,151人(2004年統計華人人數是365,232人,全省3,991,612人)。
經濟作物也在這次清剿中全給破壞了,造成西加的經濟一落千丈,幾十年了都恢復不了。
外嫁華人姑娘最多的省份
自「紅頭事件」後,西加出現很多窮困難民,為擺脫貧困,先是出現許多媒人帶難民的女兒,寡婦到香港,台灣找婆家,一些寡婦在台灣更多的是嫁給退伍老兵;後來是台灣的媒婆帶人來物色,就形成更多華人女孩外嫁到香港,台灣等地了。她們有的是幸福了,找到了好歸宿;但也有的遭到更慘的命運,被虐待,被轉賣為娼,再入地獄。
族群和睦相處的省份
自蘇哈托下台後,其所搞的種族挑撥離間,造成土著人殺害華人,土著人殺害馬都拉人等血腥事件。到21世紀初結束了。恢復了三大族群(達雅族,馬來族,華族)融洽相處。華人逐漸參與了政治活動,參選為中央,省級與縣市議員,有華人當選為西加省議會副議長;坤甸市議會議長;山口洋正副議長。還有華人當了地方長官,如張錦坤是第一位華人當上了上侯縣縣長,接著西加省副省長黃漢山;山口洋市長黃少凡;坤甸縣縣長也是華人;山口洋市議會議長還是華人婦女呢。西加華人多盡了民族的公民責任和義務,這是良好榜樣。

❺ 請問一下印尼 華人最集中的區域是那個地方

如果問的是華人的話,我覺得是山口洋,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全市20萬人口,其中華人62%;如果問的是雅加達的話,是西區和北區,這兩個區域最多華人居住!

❻ 有哪些國家也過元宵節

日本、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也過元宵節

1、日本

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中華文化,尤其是隋唐時期的一些風俗。起初日本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但是由於近代日本取消了農歷,所以改成了1月15日。雖然時間改變了,但風俗卻還是那些風俗。在元宵節這一天的早上,日本人會喝紅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此外,元宵節也是舉辦成人禮的日子。在這一天,剛剛成年的日本青年們會穿上和服,舉行屬於自己的成人禮,類似於中國的加冠禮。

2、韓國

韓國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與中國一樣,韓國的元宵節也是正月十五,韓國的元宵節被稱為大望日。不過韓國人不吃湯圓,而是喝五穀粥,寓意今天五穀豐登。

在元宵節這天,韓國人要穿上韓服到野外放風箏,風箏上寫著不愉快的事情,讓這些事都飛的遠遠的。到了晚上,還要舉行篝火晚會。其實,中華文明中的節日,韓國基本上都保留了。比如春節也是這樣,不過韓國人的春聯是白色的。

3、越南

越南也是當年的藩屬國之一,和韓國一樣保留了很多傳統節日。在元宵節這天,越南人要集體吃年糕,然後去花市買上幾盆鮮花。越南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比如舞龍、舞獅表演等等。言而總之,和國內的情況差不多。

4、泰國

在泰國,元宵節這天,大家都前往寺院上香祈福,而且會起得很早,爭取上第一炷香。

5、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在這一天,青年男女會出來看燈展,希望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6、新加坡

在新加坡,除了語言之外,過元宵節幾乎各方面都和國內一模一樣。

❼ 「鬧元宵」致敬傳統文化,在國外如何慶元宵

2017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過元宵節被稱作「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娛樂氣氛表達得極為生動。元宵節承載了新年新希望,人們慶祝元宵節,是抒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願望。中國元宵節的慶祝活動精彩紛呈,而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是怎麼慶祝元宵節的呢,下面來一起看看吧。


元宵節對於中國人擁有不可替代的情感意義,吃元宵、猜燈謎等各種慶祝活動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記憶。類似元宵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

在全球化的時代,在多元文化沖擊下的今天,我們應該格外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挖掘與建設。

傳統節日正在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傳承傳統節日就是傳承文化遺產,傳承文化遺產就是在保持世界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❽ 為什麼印尼勿里洞,邦加,山口洋,昆甸一帶的客家話會是陸豐口音的客家話

應該叫海陸豐腔的客家話,台灣那邊是這樣命名的。

❾ lohabang的相關介紹 屬於印尼的哪個地區哪個群島哪個省當地郵政編

Lohabang屬於印尼的加里曼丹島,是西加里曼丹省(Kalimantan Barat)第二大城市山口洋(Singkawang)下的一個市鎮

❿ 中國華人海外建國的是哪個國家

1、蘭芳共和國
從幫會到企業到國家
「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里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他們在完全沒有祖國支持的條件下,以驚人的意志,頑強求生。
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今廣東梅州的客家人羅芳伯鄉試不第,「乃懷壯游之志」,發揚客家精神,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島)。在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一個與東印度公司相類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團體組織。

五年後,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後人對他的尊稱。生於1738年(乾隆三年),「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
剛到婆羅洲時,羅芳伯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術,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
婆羅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島上內部各大小采礦公司之間互相爭斗,外部又有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羅芳柏在站穩腳跟後,帶領自己的夥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里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1776年羅芳伯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始用「蘭芳」年號。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御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剛剛建國,羅芳伯就派人覲見乾隆皇帝,請求把西婆羅洲這塊土地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變成藩屬國家。但乾隆皇帝根本沒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羅芳伯當了十九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
之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七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
1886年,蘭芳共和國遭到荷蘭殖民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這個存在了110年的華人小國不幸滅亡。
按照《羅芳伯傳》的說法,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簽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其所割讓的土地,計東界萬勞,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雙溝月之線,北界勞勞、山口洋、邦戛之線,縱橫數百里……」幅員遼闊,人口也達到百萬之眾,地地道道的國家,可為什麼這個墓誌銘上,偏要稱「公司」呢?
其實,像羅芳伯這樣的中國移民,在當時社會里叫「天朝棄民」,根本沒有社會地位。當時是乾隆年代,中國繁榮昌盛,朝廷威權無處不在。羅芳伯他們不敢稱孤道寡,怕犯一個謀逆之罪,自己遠離故土倒不要緊,連累身在故國的宗親友人那才是麻煩。中國人骨子裡始終認同祖國,不管走得有多遠,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羅芳伯他們也是一樣。反而,他們一直希望能夠被清廷接納為一個地方政府,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也可以利用祖國這個靠山,抵抗來犯的歐洲人。事實上,清廷雖然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蘭芳國,但羅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見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對蘭芳覬覦已久的荷蘭人有所忌憚,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見清廷衰敗,荷蘭才大舉進攻蘭芳,滅掉了這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以全民皆兵的蘭芳國,敗在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手下,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實行什麼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實力—經濟的實力、科技的實力,以及軍事的實力。
華人在海外建國,歷史上並不少見。羅芳伯不是惟一的一個,但他是惟一一個不稱王的。

2、戴燕王國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戴燕王國是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王位世襲,存在時間是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歷4代國王70餘年。於19世紀中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戴燕王國的第一代國王為吳元盛,原為廣東嘉應州梅縣人,清朝乾隆中後期因為謀劃發動起義事泄而逃亡到東南亞的婆羅島,18世紀中期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首領。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威望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了吳元盛的首領地位,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下屬。1777 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吳元盛是羅芳伯的手下部將,被派駐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Tayau)。當時,戴燕國王很殘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吳元盛殺死了戴燕國王,吳元盛殺死國王後,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擁戴為戴燕國國王。
後來,吳元盛逝世後,其子年幼,由其妻襲位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游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此後戴燕國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直到19世紀中葉,戴燕王國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未,粵人吳元盛刺殺番酋,國人奉以為主。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3、納土納島國王
明朝末年,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南中國海的納土納群島(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島等其它幾個稱呼)印度尼西亞北部島群,屬印尼廖內群島省。位於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由主島大納土納島(Natuna Besar)和其他許多小島,共由127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末人口約1.5 萬,當時華人佔八成以上,據新加坡媒體過去的報導,這一群島上的華人一直希望獨立建國,但被印尼彈壓。納土納群島海拔不高,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
納土納群島一些比較早的華人家譜記載: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一個小群島上——荷蘭人後來命名的納士納群島!
納吐納群島在當時不過是一塊蠻荒之地,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噼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傑緒去逝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印尼獨立出荷蘭後,納土納島群島未能獨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樣獨立建國。 無憂資訊
這個本來屬於華人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印尼的領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4、暹羅王國
泰國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是華裔鄭信(1734-1782年),,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
鄭信的父親鄭鏞是中國澄海縣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
鄭鏞去世後,鄭信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
1763年,緬甸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四年後,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
鄭信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根據地,組織反抗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
1767年12月28日登基為王,史稱吞武里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三年後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
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5、馬來吳氏王國
吳陽(1717—1784),又名吳讓,字士侃,馬來吳氏王國的建立者。原為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塘鄉西興村人。
馬來吳氏王國演變為如今馬來西亞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邏(今泰國)南部宋卡(今屬泰國,位於馬來半島)謀生。宋卡原是荒無人煙的地帶,吳陽帶領華僑開發墾植,使宋卡逐漸繁榮起來,吳陽因此被稱為建設宋卡的第一人。1769年,暹邏鄭皇率兵南下討平洛坤叛亂,吳陽乘機請為端四島、五島燕窩稅吏,願年納白銀五十一斤,鄭皇准其所請,並封他為子爵。鄭皇嘉其忠誠,1775年詔封昭孟(Chao Muang),意為城主,爵號鑾素汪奇里頌木,府署設廉松。統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賽武里、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馬來西亞吉蘭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吳陽逝世。
6、「飛龍」國開國君主
張璉,「飛龍」國開國君主。明朝嘉靖年間饒平人,漢族,生年不祥,亡於1563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後因起義失敗,遂率余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佔三佛齊島 (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
7、爪哇順塔國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將張世傑兵敗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負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
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自立為國,由於社會進步,中國人逐漸走向世界,現在,中華已不僅是一個國家,而成為了一個華人世界(就象阿拉伯世界)。以後還有沒有華人要建立國家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5-06-05 趣歷史

閱讀全文

與山口洋屬於印尼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0萬越南幣摺合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315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麼 瀏覽:204
在伊朗結婚需要什麼 瀏覽:249
中國多少種菩薩 瀏覽:885
印度淘汰產品如何 瀏覽:34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新品種是什麼 瀏覽:744
印尼紅礦多少一噸 瀏覽:4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麼關系 瀏覽:186
越南一百萬盾能買什麼 瀏覽:515
印度人眼罩怎麼樣 瀏覽:994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裡 瀏覽:448
印度德爾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瀏覽:603
為什麼這次中國會插手伊朗 瀏覽:206
義大利有哪些產區 瀏覽:273
印尼首富捐了多少 瀏覽:456
中國芯怎麼了 瀏覽:884
英國在亞洲什麼地方 瀏覽:899
為什麼英國和德國信新教 瀏覽:248
為什麼老打擊伊朗 瀏覽:396
矽谷在印度投資多少錢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