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地方盛產海蜇
海蜇我國沿海地區都有,內陸也有,但是沒有沿海的新鮮。海蜇分南蜇、東蜇、北蜇等品種。南蜇以福建、浙江所產最好,個大,淺黃色,水分大、脆嫩。東蜇產於山東煙台、又有沙蜇、棉蜇之分。沙蜇泥沙含於肉內,不易洗掉,牙磣;棉蜇肉厚不脆。北蜇產於天津北塘,色白個小,比較脆嫩,質量較次。
海蜇是福建霞浦常見的美食,捕上來的海蜇,將它厚實茭白的皮細細切成條,可以做海蜇湯,撒上椒鹽,倒上醋,那滋味別提多麼鮮美。
海蜇在食用前一定要用清水洗凈去掉鹽、礬、血與砂子等。再用熱水氽過後,便可以切絲拌冷盤,在霞浦的各大酒店海鮮大排檔,經常被作為開胃的前菜。
Ⅱ 海蜇的人工養殖
在中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但是,由於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有時卻無影無蹤無覓處。 海蜇的人工養殖技術 池塘的選擇 選擇離海邊比較近,進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換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資源以便調整水的鹽度。 池塘的大小在20畝以上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為最宜。 岸邊的坡度應該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緩應該在岸邊水深0.5米處加圍網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搶灘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進排水 進水口應該有圍網,防止雜魚、雜蝦等敵害生物的進入,圍網的網目應該在40~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應該設有圍網,網目應該和入水口的網目相同,防止排水時跑苗,圍網的面積應該大一些,依據具體池塘大小而定。網目的大小可以隨著海蜇的生長而逐漸增大,排水時水流盡量緩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網上而發生死亡。 進水10天以後方可放苗,進水後根據情況可適當肥水,保證浮游動物有一定的數量。 放苗前的准備工作 對水質進行檢測,主要是水溫、鹽度、pH值等。此項工作應該由技術人員來完成,可求助於育苗廠家,一定要准確,這關繫到放苗後的成活率。 將養殖池塘的水溫、鹽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廠家,看室內外池塘的水質條件差別大小才能斷定是否能放苗。適宜海蜇養殖的水溫范圍是15~35℃,最適是22~28℃;鹽度的適宜范圍是8‰~36‰,最適范圍是18‰~30‰。 岸邊坡度太緩的池子應該在放苗前在岸邊0.5米水深處加圍網或塑料布。 放苗 放苗時間應該選擇在天氣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無風、無陽光直射的天氣。 放苗的密度應該嚴格控制在300隻/畝以下。密度過大會造成缺氧、生長緩慢、長不大等現象。具體的放苗密度應該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質情況及換水條件等相聯系,條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條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則可能導致養殖失敗。 蜇苗運輸時應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溫。 放苗時把苗倒進一個比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內的水,讓苗適應一段時間(10~20分鍾)後再放入池中。 最好將苗直接運到池塘中間,均勻、緩慢的潑灑入池內,操作不可急躁,以防傷苗。 養殖管理
海蜇養殖基本上採用的是不投餌的方法,因此換水(補充水體的天然餌料)對海蜇養殖非常重要。 放苗後如果天氣正常,水質條件正常,7天之內不需換水,7天之後可少量換水(每次不超過20%) 海蜇養殖前期(10~20天)換水條件好的池塘可每天換水,應該遵循少換、勤換的原則。進、排水最好不要大排大灌,那樣會對苗產生傷害(如苗粘在網上而導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蜇的傘徑長到5厘米之前。 遇到壞天氣如大風、大雨,最好不要換水,以免環境變化太大而對海蜇的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換水前應該對所要換的新水的溫度及鹽度進行測量,和池子內的差別不能太大,鹽度變化幅度不能超過10‰,超過這個數量不能換水。 池水的鹽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間,對於那些附近有淡水資源的池塘,應該充分利用淡水調整池水的鹽度。在適宜的區間內保持相對比較低的鹽度對海蜇的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注入要均勻,不能因為局部鹽度過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隨時觀察海蜇的活動及生長情況,監測水質變化及水中浮游動物的量。 餌料生物的數量。
在海蜇的池塘養殖前期, 池塘內浮游生物充足, 但到了養殖後期, 池塘內浮游生物的數量已不能滿足生長需要, 此時應進行肥水。進行肥水主要採用3種方法: 一是雞糞掛袋肥水, 用發酵好的雞糞10 kg /袋, 掛袋150個/㎡。當水透明度達到40 cm 時, 立即取出雞糞袋, 以免池塘內的水質過肥; 二是氮肥肥水, 氮肥按照22. 5 kg /h㎡比例投放到水中; 三是磷肥肥水, 按30 kg /h㎡的比例投放磷肥於水中。此外, 也可採用人工投放天然輪蟲、鹵蟲或枝角類等, 進行活體投喂。在海蜇養殖密度較大情況下, 也可以通過投喂磨碎的魚糜, 為海蜇提供餌料。但該方法必須沿著池塘四周跟蹤海蜇投喂, 並堅持「少投勤投」的原則 。 水質管理。
在池塘養殖海蜇時, 為了保持池塘的水質, 水體必須經常換。通過換水, 不僅為海蜇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餌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證水體肥活嫩爽, 對海蜇的生長起到刺激、促進作用。換水必須堅持少換、勤換, 避免大排、大灌。池塘中的海藻對水質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應該定期清除養殖池中的海藻。研究表明, 可以通過人工接種小球藻培養池塘優勢種群, 改善池塘環境, 培養海蜇的天然餌料, 降低養殖成本 。 保持水體理化因子平衡。
研究發現, 海蜇沉底死亡時的溶解氧小於3mg/L, 氨氮值大於374.45 Lg /L, 此值可認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閾值[。只有當水溫在18~28 e 、鹽度18~28j、pH 值7.5~8.5、溶氧1.5 mg /L時, 海蜇活躍, 攝食量增大, 生長迅猛。因此, 要注意調節水體的理化因子在適當的范圍內。當水溫溫差不超過3 e 、pH 值穩定在7.5~8.5、氨氮值小於0. 2 mg /L升時, 即可放苗 。 水體的初級生產力。
研究發現, 海蜇養殖過程中, 水體的初級生產力除主要受海水透明度影響外, 還受光照、鹽度和營養鹽等因素的影響。根據透明度與初級生產力成正比的關系, 在一定的范圍內, 要通過注入淡水提高水體的透明度, 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50 cm, 以保證有充足的初級生產力, 促進海蜇的快速生長 。 准備工作 育苗池用來蓄養種蜇與培養幼體,大型的容器都可以,最好是光滑的水泥池。 附著基用於螅狀體附著,任何堅硬無毒的物質皆可,規模生產最好用波紋板。 其他鹵蟲孵化最好有專用的水泥池。加溫及進、排水系統沒有特殊的要求,一般的生產環境都可達到要求。 親蜇的來源
親蜇的來源一共有兩種:一種為全人工培養型,主要適用於從自然海區采捕親蜇十分困難的地區,如浙江沿海等。另一種為自然采捕性成熟的種蜇,根據采捕地點不同又分為自然海區采捕和在人工放養的蝦池內捕撈兩種。相對於種蜇質量來說,無論是懷卵量還是個體大小,後一種都要比前一種好。而且從近兩年養殖狀況來看,養殖池采捕的海蜇由於種蜇間親緣關系而產生了嚴重的退化現象,表現為個體大小不均,小蜇居多。 產卵與孵化
在繁殖盛期的自然水溫下,未受精的卵經3~5小時解體;受精卵經一段時間開始卵裂,然後發育為早期浮浪幼蟲。 人工孵化程序 蓄水和水處理:種蜇進池前將水池刷洗干凈,注入新海水,作為孵化池。在海水中加入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來絡合重金屬離子,有有利於提高孵化率。 性比搭配:雌雄比以2:1搭配為佳。親蜇密度適宜,有利於雌雄個體之間相互誘導性產物排放。 抽樣鏡檢:移入親蜇後,應不斷從池底取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產卵,是否出現卵裂。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抽樣觀察一次,直到發現大量分裂卵或未受精卵不再受精為止。 孵化胚胎全部變為浮浪幼蟲後,使用體積法定量。正常情況下孵化率在90%以上。 浮浪幼蟲變態、附著和管理 浮浪幼蟲左旋自轉,經過一段時間變態為螅狀體。前端附著形成足和柄部,後端形成口和觸手,如變態時未遇到附著基,則在浮游狀態下變態,柄部向上倒懸浮於水面。柄端具粘性細胞,接觸附著基時易於附著。浮浪幼蟲變態為螅狀體後,絕大多數附著於波紋板下側。在螅狀體附著後應適時添加新鮮海水。 幼體培育池加滿水後,一般採取以下四條管理措施:第一、控制光照,防止雜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以提高螅狀幼體成活率;第二、保持溫度,秋未池內水溫降至10℃以下後,室內應有保暖設施,以維持池水溫度在5~10℃為好,春季當室內水溫上升至適宜溫度時,螅狀幼體開始出現橫裂生殖,隨後釋放蝶體幼體;第三、適時投餌,以輪蟲、撓足類無節幼體、鹵蟲無節幼體等為餌料,投喂頻次依水溫及攝食狀況而定,一般每日1次即可。螅狀幼體飽食後呈淺黃色,飢餓時呈蒼白色,故投喂頻次和投餌量可根據螅狀體體色深淺酌情增減,主要以鏡檢為准;第四、適時換水,螅狀幼體個體小,少動,耗氧量低,代謝產物較少。在20℃以下,水溫低,代謝慢,沒有必要頻頻換水。換水時用虹吸法從池底吸出有沉澱物的海水,再加入等量新鮮海水。 螅狀體的體側長出一條匍匐莖,以其末端附著,形成新落足點。原柄部末端逐漸脫離附著點。形成足囊的過程可連續進行,一般個體可形成一到十幾個足囊。足囊形成後,在適當條件下,可從自頂部萌發出新的螅狀體。新螅狀體在生長中和長成後,同樣可形成新足囊並萌發出一代螅狀幼體。 碟狀幼體培育
螅狀體在次年溫度上升到適宜溫度時,開始出現橫裂個體。數目與螅狀體的大小密切相關,一般在1個~7個左右。初生碟狀體無色、半透明,直徑2~4毫米。經7~10天的生長,傘徑達10毫米,為中期蝶狀體或稚蟄,經15~20天的生長,傘徑達20毫米左右,成為幼蜇。
碟狀體培育應注意以下幾點: 定時、定量投餌:碟狀體在飽食以後一般要用3~4小時才能將食物消化掉,所以一般每4個小時投喂一次,同時根據肉眼觀察與鏡檢作少量調整。 換水:碟狀體培育階段溫度高,攝食量大,產生的代謝產物及殘餌很容易敗壞水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換水,換水量在碟狀體培育初期為每天半量,分兩次完成。在中、後期全量換水(水質不好時可以每天換全池水兩次),換一次全池水不可將池水一次排干,應分三到四次完成。 充氣:初生碟狀體的輻緣瓣和網管尚未發育,浮游能力很弱,絕大多數個體沉降於池底。一般採取微充氣的方法推動其浮游、攝食和生長。人工控制條件下,碟狀幼體至稚蜇階段的成活率,一般可達90%以上。至幼蜇階段的成活率,可達85%以上。 出售
當幼蜇生長到2厘米以上時,即達到售出規格,應以體積法定量後出售。 我們利用對蝦養殖池進行海蜇立體生態養殖試驗,採取接種肥水定向培育基礎餌料,使用光合細菌改善水質等手段,優化養殖環境。同時進行多品種搭配養殖,既充分利用水體,又提高了綜合養殖效益。
材料與方法
①池塘選擇:利用池塘 500畝,平均水深達2m以上。進排水暢通,池四周有攔網設施。
②消毒:用生石灰200kg/667㎡消毒,以殺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
③進水:用80目篩絹網進水30cm,並用含氯32%的漂白粉30×10⁻⁶消毒。
④放苗:投放傘徑1.5cm以上苗種。利用育苗室和土池結合進行暫養。暫養期間投喂優質的豐年蟲無節幼體、輪蟲、枝角類等。
⑤海蜇收獲:第1茬海蜇商品規格達到3kg/個左右時,用大扣網捕獲;第2茬海蜇根據市場行情可養至4~5kg/個上市;第3茬海蜇可提前上市,這樣不會影響貝類收獲。
方法小結
①徹底清除外海帶來的有害藻類,利用人工接種的小球藻作為池塘優勢種群,大大改善了池塘環境,起到了凈化水質的作用,又能培養出優質的浮游動物作為海蜇、貝類的良好餌料,不用人工投喂飼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②自然海區污染比較嚴重,利用人工培養的光合細菌來改善水環境,使海蜇、魚、蝦、貝有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可提高養殖效果。
③在養殖海蜇的同時,底播縊蟶、文蛤、雜色蛤,放養河豚魚、牙鮃、對蝦等進行立體混養,可充分利用水體和餌料生物,提高了經濟效益。
Ⅲ 影響海蜇快速生長的五種外界因素分別是什麼
利用沿海池塘養殖海蜇,在渤海灣濱州沿海,已成為繼海水池塘養殖南美白對蝦後的又一大亮點。我們經過二三年的反復試驗養殖,發現五種外界因素對海蜇生長至關重要。
海蜇的生長離不開餌料。因海蜇只攝食活的浮游生物,如:橈足類、枝角類、小型甲殼類及部分有機碎屑,尤其喜愛輪蟲和鹵蟲。在平時的養殖中,人們主要是通過換水和人工施肥來維持水中餌料生物的量,以促進海蜇的快速生長。養殖前期,池塘內浮游生物充足,基礎餌料較好,稚蜇攝食量低,海蜇的餌料不成問題。但當傘徑長到10厘米左右,因其貪食性強,晝夜攝食,攝食量大,池塘內浮游生物的數量已不能滿足生長需要。此時,我們一方面在養成池塘內一角專門用篩絹網圍成橈足類培養池,對其施肥、人工管理,及時把橈足類捕撈到養成池,發現海蜇又開始生長。另一方面我們收購或采捕天然輪蟲、鹵蟲或枝角類,進行活體投喂,效果也非常明顯,海蜇迅速恢復生長。可見池塘內餌料生物的存池量,對海蜇的快速生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在鹽度12‰~35‰的范圍內,海蜇均能正常生長,而在18‰~25‰的鹽度內卻生長迅速。我們通過多組對比試驗發現,在外界環境條件不變時,鹽度與生長速度大體成反比,也就是說當在適宜的范圍內,隨著鹽度的降低,海蜇生長速度會加大,因此養殖海蜇時,應經常性的通過注入淡水,以降低池水鹽度,來提高海蜇的生長速度。
專家多次論證的結果,海蜇生長全過程中有直接關系的因素,有六項指標,它們是初級生產力、光照強度、鹽度、透明度和浮游生物,其中初級生產力是影響海蜇生長的重要因素。在海蜇的生長過程中極易發生潰爛病,特別是我們渤海灣地區,其重要因素便是初級生產力的不足。 。
Ⅳ 海蜇的生活環境
海蜇是無脊椎腔腸動物,終生生活於近岸水域,底質主要以泥沙為主,原口未癒合的幼蜇均發生在河口附近。刺胞動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小的魚類為食。
由於食物的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引起水螅類動物伸長觸手,並放出刺絲囊以纏繞、麻痹、毒殺捕獲物,再將食物送入口中。
口區腺細胞分泌的粘液有利於食物的吞咽,食物進入胃腔後,胃層的腺細胞開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許多多肽,同時在胃腔中由於營養肌肉細胞的鞭毛運動,食物得以混合與推動。
經這種細胞外消化之後,開始細胞內的消化過程,營養肌肉細胞的偽足吞噬食物顆粒,在細胞內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經過酸性及鹼性的化學過程之後,營養物質由細胞的擴散作用輸送到全身。
缽水母類及珊瑚類胃腔結構比較復雜。缽水母的胃腔中有各種輻管及環管,胃囊中有內胚層起源的胃絲;珊瑚類的胃腔被許多隔膜分隔成許多小室,隔膜上有隔膜絲。
胃絲及隔膜絲中含有大量的刺細胞及腺細胞,它們是將食物吞入胃腔之後才殺死及消化。消化後的營養物通過各種管道輸送到全身,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仍由口排出。
Ⅳ 海蜇能養嗎,怎麼養
養殖池:海蜇一般是大面積飼養的,需要准備一個足夠大的養殖池。最好建在排水好的地方,不要太密集,也不要讓雜魚雜蝦類混入。水深:養殖的過程中水不能太淺,一般來說需要保持在1米以上。水溫:既不能太高,也不要太低,可以保持在20度左右。餵食:可以喂枝角類、介形類、橈足類等動物的幼體。海蜇是一種海洋生物,野生的海蜇會生活在海洋之中。不過,由於它們的價值是比較高的,尤其是食用價值,因而海蜇也可以人工飼養。人工飼養的環境跟野生海蜇的生存環境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在養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會比較多。
1、養殖池:在養殖海蜇的時候,一般來說是大面積養殖的,此時就會用到養殖池。養殖池需要設置在容易排水的地方,體積越大越好。需要注意密度的問題,不要太過密集。一般來說,每畝養殖的海蜇數量不宜超過300隻,若是太密集的話無法保證海蜇的生長發育速度。另外,養殖池中最好不要混入其它的生物,一些雜魚、雜蝦等若是不小心混入其中,需要及時將它們清理出來。
2、水深:在養殖的過程中,水深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水不能太淺了,盡量保持在1米以上。
3、水溫:水溫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保持合適的水溫有利於海蜇的生長。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可以保持在20度左右。
4、換水:在養殖的期間,還需要定期換水。可以定期觀察養殖池中水質的狀態,水質不適宜的情況下需要及時更換。
5、餵食:野生的海蜇主要以浮游生物為食,人工飼養它們的時候也可以將浮游生物作為它們的食物。可供選擇的浮游生物是比較多的,比如介形類、端足類等等。
Ⅵ 海蜇養殖技術
1、養殖環境:在靠近海邊、排灌方便的場地建造池塘,並向四周安裝60目的防護網。2、池塘放苗:晴朗無風的早上或傍晚,將海蜇苗放入池塘中,密度保持在每畝300隻以內。3、養殖管理:養殖期間每隔5天換水一次,鹽度過大時加入淡水調節。
1、養殖環境
放苗後一周內不用為海蜇換水,一周後可以每隔5-6天更換一次水分,每次的換水量保持在池水總量的20%,而且池塘中水分的鹽度最好保持在千分之二十到三十之前,濃度過大時引入淡水調節。
Ⅶ 什麼地方產的野生海蟄頭好吃
生長在南方海域的海蜇,
因其海水溫度較高的原因,
海蜇長成速度較快,
營養吸收的較少,
海蜇肉也較單薄,
口感和營養上都差一截。
而遼寧營口市蓋州
又稱「中國海蜇之鄉」!
據統計全國海蜇產銷量
80%都來自這里,
因為營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海域,
遼河出海口,海水溫度低,
海底植被豐富,
為海蜇提供充足的餌料,
保證了這里的海蜇
能夠經過長時間的自然生長,
與其他海域的海蜇相比
肉質更厚實~
味道更鮮美~
營養更豐富~
Ⅷ 哪裡有海蜇養殖的
浙江,舟山和台州比較多~!
Ⅸ 海蜇哪裡來的
海蜇
腔腸動物。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達五十厘米,最大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通常青藍色。觸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許多瓣片。廣布於我國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並可入葯。
簡介
為海生的腔腸動物,隸屬腔腸動物門,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屬。蜇體呈傘蓋狀,通體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黃色,海蜇傘徑可超過45厘米、最大可達1米之巨,傘下8個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癒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盤的次生口),下方口腕處有許多棒狀和絲狀觸須,上有密集刺絲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觸及小動物時,可釋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海都有廣泛分布,我國習見的海蜇有傘面平滑口腕處僅有絲狀體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狀物的棒狀海蜇,以及傘面有許多小疣突起的黃斑海蜇。
海蜇的生活周期歷經了受精椧宦蚜褩椄±擻壯鏃一螅狀幼體棗橫裂體棗蝶狀體棗成蜇等主要階段。除精卵在體內受精的有性生殖過程外,海蜇的螅狀幼體還會生出匍匐根不斷形成足囊、甚至橫裂體也會不斷橫裂成多個碟狀體,以無性生殖的辦法大量增加其個體的數量。
香港海洋公園水族館內的海蜇在近岸海域,這輕柔飄逸的動物,常引起人們極大的好感和興趣。但是,可千萬別下海縱情擁抱這樣的動物,其後果和前景大都不是美好的。新鮮海蜇的刺絲囊內含有毒液,其毒素由多種多膚物質組成,捕撈海蜇或在海上游泳的人接觸海蜇的觸手會被觸傷,引致紅腫熱痛、表皮壞死,並有全身發冷、煩躁、胸悶、傷處疼痛難忍等症狀,嚴重時可因呼吸困難、休克而危及生命。盛夏時節,正是海蜇生長活動的旺季,同時也是漁民在捕撈作業或遊人在海濱游泳時易為其蜇傷的發病高峰期。我國沿海各海域均有海蜇分布,種類很多,其所分泌的毒素性質和危害不同。但由於人們個體的敏感性差異,故在海蜇蜇傷後輕者僅有一般過敏反應,重者可致死亡,所以必須注重有效的預防和積極的搶救治療。
海蜇毒液蜇傷人體後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損傷,如海黃蜂水母,刺絲可分泌類眼鏡蛇毒,對人類危害最大,蜇傷後5分鍾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傷人體後,患者多日才能消除傷痛。我國沿海常見有隨寒流漂浮於黃海一帶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黃斑海蜇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沿海,有一定毒性。
我國海域廣闊,每年7一9月均有相當數量的海蜇蜇傷病例發生,以前主要為捕撈海蜇的漁民,近來亦有在海濱游泳戲水的被蜇傷患者。如秦皇島海濱近幾年蜇傷病人達3400多人。據旅遊勝地北戴河海濱醫院統計,自1989年5年來,共收治被蜇傷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發性過敏性肺水腫者佔0.3%,有4例死亡(均伴嚴重休克)。
海蜇毒素在刺絲囊內貯存和分布,1克刺絲囊含有5500萬個單刺絲囊,一般在捕撈後,經加工處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動物試驗證實,海蜇毒素對哺乳動物的心傳情導系統,對甲殼動物的心臟均有損害作用,並可致鼠類小腸平滑肌收縮。研究發現,海蜇毒素為四氨絡物、5一羥色胺及多肽類物質,有較強的組織胺反應。其擴張血管及增強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較5一羥色胺分別大10及15倍,還可使平滑肌收縮,或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肺水腫及過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傷後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個體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狀各異。
人體皮膚薄嫩處最易蜇傷,一般可在數分鍾出現觸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電樣刺痛感,數小時後傷區逐漸出現線狀排列的有紅斑的血疹,癢而灼痛,輕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強的患者局部可出現紅斑水腫、風團、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壞死。患者全身表現可有煩躁不安、發冷、腹痛、腹瀉、精神不振及胸悶氣短。重者多咳喘發作,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並伴有脈數無力、皮膚青紫及血壓下降等過敏性休克徵象。若搶救不及時,這類蜇傷病人可在短時間內死亡。
預防海蜇蜇傷最重要之處在於避免與海蜇接觸,尤其是作業漁民要做好個人防護,切勿麻痹大意。捕撈時盡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觸海蜇須,有特異敏感體質的人應禁上下海作業。海濱旅遊地在海蜇汛期應設浮標欄網,井在海邊建立醒目宣傳警戒標志,並配合防傷害的科普教育宣傳廣播,以提高遊人自我防護的知識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發現海蜇千萬不可碰觸,更不能捕撈,因在海上一旦發生意外,更不易搶救。一旦被海蜇蜇傷,傷者切不可驚慌,只要及時到醫院診治,一般都能較快好轉和痊癒。反之,如果被蜇傷者舉措失當或大意麻痹,則易出現溺水、跌傷或因救治不及時而發生危險和加重病情。
海蜇的營養極為豐富,據測定:每百克海蜇含蛋白質12.3克、碳水化合物4克、鈣182毫克、碘132微克以及多種維生素。海蜇還是一味治病良葯。祖國醫學認為,海蜇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之功。《歸硯錄》謂:「海蛇、妙葯也,宣氣化痰、消炎行食而不傷正氣。故哮喘、胸痛、症瘕、脹滿、便秘、帶下、疳、疸等病,皆可食用。」。加工後的產品,稱傘部者為海蜇皮,稱腕部者為海蜇頭,其商品價值海蜇皮貴於海蜇頭。
早在明代,漁家就已經懂得新鮮海蜇有毒,必須用食鹽、明礬腌制,浸漬去毒濾去水分,方可食用。然而,古往今來,南粵海邊漁家為貪海鮮美味,食鮮海蜇而引致中毒者也屢見不鮮。另外,海蜇也和其它海產品一樣,很容易受到諸如嗜鹽菌等細菌的污染,致食涼拌海蜇絲引致細菌性食物中毒。廣東省江門市一家大酒店就曾發生過一起73人因食涼拌海蜇而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故。
夏季是腸道疾病容易發生和流行的季節。前車之鑒,生拌海蜇絲務應認真處理,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衛生,做好防蠅、防塵、防污染等工作,最好是切絲之後再用涼開水反復沖洗於凈,晾乾,以預防食物中毒。
在我國,海蜇漁業有悠久的歷史,最高年產量可達5.8萬噸。但是,由於迄今尚不完全了解的原因,其資源量年變動極大,有時多得來不及加工處理、任其躺在海灘上,有時卻無影無蹤無覓處。
Ⅹ 海蜇一共有多少總樣
您好,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海蜇主要有三種,沙蜇、綿蜇和進口海蜇。其中進口海蜇又根據其產地分為墨西哥蜇、美國蜇、印尼蜇、厄瓜多蜇等等,這些海蜇種類相近,可作為同一類海蜇。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