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玉米的歷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從明代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彙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一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關於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種研究手段都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貢獻:基因考古研究一針見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時間、地點和祖本,但卻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學材料的填補。
大植物遺存的材料可信、生動且信息量豐富,但起源時間上卻和所謂的基因推測時間有明顯的差距;微植物遺存及時地出現在玉米起源的關鍵時間和關鍵區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釋前兩種研究方法在結果上的分歧,卻因為本身年代測定和考古學背景的硬傷而飽受爭議。
② 玉米的傳播有哪些歷程
在人類的幫助與選擇下,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播發展,玉米已在世界廣泛的區域安家落戶,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這一過程首先是哥倫布成功到達美洲大陸,掀開了玉米這一神奇作物世界性傳播的序幕。之後,許多航海家接踵而至,他們均發現了當地人種植的玉米。顯然,歐洲人了解美洲新大陸前,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就開始種植玉米了,並已成為美洲文明的一部分。然而現存關於當時玉米的文字記載卻十分有限,據考古學家推測,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種植,並已作為重要的栽培作物。
1494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歸來,把玉米果穗作為珍品奉獻給西班牙國王以後,玉米聲譽鵲起,從而也推動了玉米的傳播。另外,16世紀世界性航線的開辟也為玉米的傳播提供了客觀便利條件。首先地中海的航船把玉米果穗帶到南歐和北非一些地區,而東歐國家玉米傳入的時間要晚些,17世紀末傳播到俄國。接著通過地中海沿岸國家民間的商業往來,玉米從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傳入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16世紀5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把玉米帶至西非的象牙海岸,玉米也被作為奴隸的食品攜帶到南非很多國家。玉米向亞洲傳播的時間要晚於歐洲。玉米傳入亞洲可能的途經:一是通過陸路從西亞土耳其經伊朗、阿富汗傳入東亞;二是通過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開辟的東方航線,經非洲好望角至馬達加斯加,爾後傳播至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玉米引到世界各地,在一段時間僅種植在宮廷花園供作觀賞植物,隨著對玉米的認識和時常發生的災荒,玉米的食用與飼用價值逐漸體現出來。
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據史籍記載大約在16世紀初期,因為1511年《潁州志》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1496年將玉米帶回西班牙。據此推斷,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1500—1510年這十年間。其可能的途徑:一是先從北歐傳入西亞印度、緬甸等地,再由印度或緬甸最早引種到我國的西南地區;二是從西班牙傳至麥加,再由麥加經中亞最早引種到我國西北地區;三是從歐洲傳到菲律賓,爾後由葡萄牙人或者在當地經商的中國人經海路引種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從現有資料看,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玉米從西南陸路傳入中國的可靠性最大。因為它來自西方,故當時人們叫它番麥或者西天麥,又因為它是奉獻給皇帝的罕見珍品,所以又有御麥的美稱。根據我國各地有關玉米種植的最早記載,自16世紀初有記載傳入中國以來,就在安徽、廣西、河南、江蘇、甘肅、雲南、浙江、福建、廣東、山東、陝西等地開始種植,17世紀種植范圍擴展到河北、湖北、山西、江西、遼寧、湖南、四川等地,18世紀初台灣省已有種植。
③ 玉米的原產地是在哪一個大洲
香甜可口的甜玉米、軟糯的糯玉米還有新奇的爆漿水果玉米,玉米這個經濟作物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它既可以當主食,又可以演變出不同的美食:可以磨面、可以煮粥、可以榨汁等等。
悠久的玉米文化歷史使墨西哥人對玉米的種植和加工技術的錘煉達到了極致。在墨西哥,不僅有白色的玉米、黃色的玉米,還有深藍色的玉米、墨綠色的玉米、紫紅色的玉米,還有紅、藍、綠、白、黃間雜排列的五彩玉米。墨西哥人製作的玉米食品的種類已經豐富得數不勝數,並且還不斷有新的創造。
④ 玉米的種植史
玉米種植及利用史
一、種植史
玉米,亦稱「玉蜀黍」、「包穀」、「包蘆」、「珍珠米」等。據考證,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由於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後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後在亞洲和歐洲被廣泛種植。大約在十六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十八世紀又傳到印度。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大洲均有玉米種植,其中北美洲和中美洲的玉米種植面積最大。
二、玉米分類
玉米分類主要有兩種方法:按種皮顏色分類和按品質分類。具體如下:
1、中國新修訂的國家標准和美國標准都是依據種皮顏色將玉米分為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並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准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並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准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混合玉米。我國國家標准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准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
2、按品質分類,玉米可分為常規玉米和特用玉米。所謂特用玉米,指的是除常規玉米以外的各種類型玉米。傳統的特用玉米有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新近發展起來的特用玉米有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直鏈澱粉玉米等。由於特用玉米比普通玉米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和更大的經濟價值,國外把它們稱之為「高值玉米」。
甜玉米。通常分為普通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甜玉米對生產技術和採收期的要求比較嚴格,且貨架壽命短。我國現在已經掌握了全套育種技術並積累了一些種質資源,國內育成的各種甜玉米類型基本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糯玉米。它的生產技術比甜玉米簡單得多,與普通玉米相比幾乎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採收期比較靈活,貨架壽命也比較長,不需要特殊的貯藏、加工條件。糯玉米除鮮食外,還是澱粉加工業的重要原料。我國的糯玉米育種和生產發展非常快。
爆裂玉米。
高油玉米。含油量較高,特別是其中亞油酸和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達到80%,具有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此外,高油玉米比普通玉米蛋白質高10-12%,賴氨酸高20%,維生素含量也較高,是糧、飼、油三兼顧的多功能玉米。
優質蛋白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產量不低於普通玉米,而全籽粒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80-100%,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現了高產優質的結合。
紫玉米。是一種非常珍稀的玉米品種,為我國特產,因顆粒形似珍珠,有「黑珍珠」之稱。紫玉米的品質雖優良特異,但棒小,粒少,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
其他特用玉米和品種改良玉米。包括高澱粉專用玉米、青貯玉米、食用玉米雜交品種等。
三、利用史
1、玉米利用概述
就玉米利用而言,大體經歷了作為人類口糧、牲畜飼料和工業生產原料的三個階段。
口糧消費占玉米總消費的比重大約在5%左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比例有逐步降低的趨勢。玉米是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時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玉米的故鄉」墨西哥,「國菜」玉米餅的年消耗量達到1200萬噸之多,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非常喜歡食用;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玉米也被作為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鐵、鎂等礦物質的來源為人們廣泛食用;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
飼料消費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費渠道,約占消費總量的70%左右。該項消費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數量隨時間變化的一個函數: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初期,恩格爾系數較高,人們對肉、蛋、禽、奶的強勁需求拉動了畜牧業和飼料業的大發展,導致飼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為玉米增產的主要動力;在生活達到一定水平後,恩格爾系數下降,對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將保持平穩,此時飼用玉米消費將僅與人口數量成正比。
作為工業原料使用也是玉米消費的主要渠道。玉米不僅是「飼料之王」,而且還是糧食作物中用途最廣,可開發產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業原料。以玉米為原料生產澱粉,可得到化學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產品,附加值超過玉米原值幾十倍,廣泛用於造紙、食品、紡織、醫葯等行業。以玉米澱粉為原料生產的酒精是一種清潔的「綠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紀取代傳統燃料而被廣泛使用。
庫存亦是玉米需求的一種形式。處於糧食安全的考慮,各國總要儲備一些糧食。世界玉米庫存量一般占消費量比重的20%左右。近年來我國玉米庫存約600~700萬噸。
2、世界玉米利用現狀
玉米利用總的情況是在工業發達國家用作飼料的比例大,而在發展中國家用作口糧的比例大。
隨著全世界畜牧業的大發展,飼料工業得以迅速發展,全世界飼料用玉米需求呈現增長趨勢。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工業飼料消耗玉米增加,同時採用傳統方式喂飼畜禽的飼料玉米消耗亦在增加。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表現為大量的玉米原糧被加工為工業飼料。
從全世界耗用玉米趨勢看,近15年來,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其用作飼料的玉米都逐年增加,用作口糧的數量在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在增加。以我國為例:90年代前期,飼料工業和畜牧業迅速發展,1993年,飼用玉米消費量達到6200萬噸,占玉米總消費量的67%,1995年該項指標迅速達到77%,玉米總消費增量幾乎全部由飼用玉米消費增量體現。
80年代全世界用作工業飼料的玉米2.64億噸,用作口糧的玉米0.66億噸,用作工業原料的玉米0.44億噸。進入90年代,上述三個指標分別為3.52億噸、0.59億噸、0.56億噸。
1996年美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1270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53%。歐洲地區消費飼料玉米6600萬噸,中國生產工業飼料耗用玉米3498萬噸,日本消費玉米1662萬噸,巴西生產飼料耗用玉米1520萬噸,法國飼料用玉米1326萬噸,韓國飼料用玉米852萬噸。
美國的玉米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縱觀幾十年來美國的玉米市場消費趨勢可見,50年代美國的玉米產品用作飼料的佔85.7%,工業原料、食品佔8.08%,出口佔5.17%;60年代飼料用玉米佔81.76%,工業原料、食品佔8.23%,出口佔12.38%;70年代飼料佔66.02%,工業原料、食品佔8.77%,出口佔25.21%;80年代至90年代初,用作飼料的玉米佔59.36%(12237萬噸),用作工業原料、食品佔11.65%(2401萬噸),出口占 28.63%(5902萬噸)。由此可見,在美國雖然用作飼料的玉米比例在下降,但飼料仍是消耗玉米最多的產業,出口量增加迅速,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消費量較為穩定.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畜牧業的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工業的發展,玉米已成為糧食、飼料、工業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
我國的玉米消費是80年代口糧比例佔38%,消費玉米2588萬噸,飼料用玉米佔48%(工業飼料和傳統飼料),消耗玉米3269萬噸,出口佔11%,出口玉米749萬噸,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佔3%,耗用玉米205萬噸左右。
進入90年代,人們直接消費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國口糧消費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19%,消費玉米量約為1870萬噸;玉米作為飼料消費在我國有兩種情況。一是加工生產成配合飼料。我國近年配合飼料產量約4800萬噸,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萬噸。二是傳統的把玉米直接用於飼料的消費。在農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飼料喂飼大牲畜、豬和家禽。據專家估計,這種傳統的飼喂方式每年估計消耗玉米3500萬噸左右,這兩項每年消費玉米約638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也可加工成精製的玉米食品。我國目前用於工業原料和食品工業的玉米大約占玉米總產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萬噸左右。我國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萬噸,占玉米總產量的8%左右。1995年之後又轉向大量進口玉米。近10年來,我國玉米消費趨勢是用於生產配合飼料的玉米數量猛增,用於口糧的玉米逐年減少,用作工業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長緩慢,從玉米出口國變為玉米進口國家。
3、我國玉米利用新趨勢
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重視並發展玉米深加工工業,先後引進技術和設備,興建了一批生產規模在10萬噸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吉林省實施了「百萬噸玉米深加工工程」,把玉米深加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吉發集團與港商合資建立的一個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已達到40萬噸,成為亞洲最大的玉米加工企業。盡管我國玉米深加工工業已取得初步進展,但比照世界先進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以吉林省為例:1979年到1998年,吉林省糧食加工轉化量由159萬噸增長到600萬噸(包括禽畜過腹和飼料加工用糧440萬噸),年均增長23萬噸,同期,吉林省玉米主產量卻由903萬噸增長到2506萬噸,年均增長84萬噸。二者比較,前者只是後者的28%,產量遠大於耗量。與美國等國的玉米深加工產品已達4000多種,產值上千億美元相比,差距明顯。而我國變性澱粉、果葡糖漿等生產剛剛起步,酒精產量也不高,玉米深加工前景十分廣闊。
⑤ 玉米什麼時候種植什麼時候可以收獲
馬上就是一年一度的玉米的種植時間了,關於玉米的種植方法大家都不是很了解,那麼玉米具體是什麼時候種植?下面一起來看一看玉米的種植時間及收獲時間吧!
玉米的種植時間及收獲時間
玉米根據種植時間的不同分春玉米和秋玉米,春玉米四月下旬五月上旬播種,八月下旬可收獲。秋玉米最遲不能遲於7月中旬播種,10月中下旬收獲。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態特徵、生育特點和生理特性,可分為幾個不同的生育階段,每個階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時期,這些不同的階段與時期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密切的聯系。
1、苗期階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種至拔節的一段時間,是以生根、分化莖葉為主的營養生長階段。本階段的生育特點是:根系發育較快,但地上部莖、葉量的增長比較緩慢。為此,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達到苗早、苗足、苗齊、苗壯的“四苗”要求,為玉米豐產打好基礎。該階段又分以下兩個時期。
①播種期:種子萌發,破土出苗。此時要注意種植密度,提高播種質量,不可覆土過後,影響出苗。30-40%的氮肥和全部的磷肥、鉀肥,一些地區可適量的施用鋅肥、硫肥。定苗後趟地產地,黑龍江地區易發生春旱,影響出苗率。輕度的乾旱,有利於根系的發育和下扎,極度乾旱時進行澆灌。一粒有生命的種子埋入土中,當外界的溫度在8度以上,水分含量 60%左右和通氣條件較適宜時,一般經過10左右天出苗。等到長到三葉期,種子貯藏的營養耗盡,稱為“離乳期”,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土壤水分是影響出苗的主要因素,另外,種子的播種深度直接影響到出苗的快慢,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壯,據試驗,播深每增加2.5厘米,出苗期平均延遲一天,因此幼苗就弱。
②三葉期:出苗、三葉期直至拔節期是種子長根、分化莖葉,莖葉生長相對緩慢,根系發展迅速。此時要注意促進根系生長,壯苗,保證出苗早、出苗率高、出苗齊。三葉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玉米從自養生活轉向異養生活。從三葉期到拔節,由於植株根系和葉片不發達,吸收和製造的營養物質有限,幼苗生長緩慢,主要是進行根、葉的生長和莖節的分化。玉米苗期怕澇不怕旱,澇害輕則影響生長,重則造成死苗,輕度的乾旱,有利於根系的發育和下扎。
2、拔節期
施用氮肥總量的60-70%做為追肥,長勢好的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長勢差的在拔節期和大喇叭口後期分兩次追施。要求施肥深度10cm,及時覆土。
3、大喇叭口期
拔節期、大喇叭口期直至抽雄期,莖節間迅速伸長,葉片快速增大,根系發展,雌雄穗分化。此時要注意促葉、壯稈,防止倒伏,增加穗增長。玉米從拔節至抽雄的一段時間,稱為穗期。拔節是玉米一生的第二個轉折點,這個階段的生長發育特點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同時進行,就是葉片、莖節等營養器官旺盛生長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強烈分化與形成。這一時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長發育最旺盛的階段,也是田間管理最關鍵的時期。為此,這一階段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促進中上部葉片增大,莖稈墩實的豐產長相,以達到穗多、穗大的目的。使用葉面肥。
4、抽雄期
玉米從抽雄至成熟這一段時間,稱為抽雄期。玉米抽雄、散粉時,所有葉片均已展開,植株已經定長。這個階段的生育特點:就是基本停止營養體的增長,而進入以生殖生長為中心的階段,出現了玉米一生的第三個轉折點。為此,這一階段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保護葉片不損傷、不早衰,爭取粒多、粒重,達到豐產。
5、成熟期
玉米進入開花、授粉、受精和胚乳母細胞分裂階段,此時要注意保葉護根,防倒伏、防衰老,增加粒數粒種。
玉米的合理種植密度
1、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種植密度的品種,作為良種在不同的條件下也有它的相對性,只在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水肥條件選擇適合密植的品種。
2、品種特徵特性。不同類型的品種具有不同的耐密性,緊湊型雜交種耐密性強,密度增大時產量較穩定,適宜種植的密度較大,平展型耐密性差,密度增加范圍小,若增加密度就會減產。
①平展型中晚熟玉米雜交種。此類品種、植株高大、葉片較寬、葉片多、穗位以上各葉片與主桿夾角平均大於35度,穗位以上的各葉片與主桿夾角平均大於45度。每畝留苗3000~3500株為宜,適宜春播能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增加有效積累提高產量。
②豎葉型早熟耐密玉米雜交種。此類品種株型緊湊,葉片上沖,穗位以上各葉片與主桿夾角平均小於25度,穗位以下各葉片與主桿夾角平均小於45度每畝留苗密度4500~5000株。適宜麥收以後播種。
③中間型。此類品種的葉片與主桿夾角介於緊湊型和平展型之間,多數屬中早熟耐密品種,每畝留苗密度在3500~4500株之間,適宜麥壟套種或油菜茬播種。
3、根據品種特性、產量水平、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選擇合理的密度。
①畝產400~500千克的中產田,平展型玉米雜交種適宜密度為3000株/畝左右;緊湊型雜交種為4000株/畝左右。
②畝產500~600千克的產量水平適宜密度范圍是:平展葉型玉米雜交種每畝3500株左右;緊湊型中晚熟大穗型雜交種每3700~4000株左右,緊湊豎葉中穗型雜交種每畝4500株左右。
③畝產650千克以上產量水平的適宜密度范圍是:緊湊中穗型,每畝5000~5500株,緊湊大穗型每畝4500~5000株。
4、增密增產技術。根據玉米品種的特徵特性和生產條件,因地制宜將現有耐密品種的種植密度增加500~600株/畝,前提是選耐密品種和水肥條件好地塊。
5、玉米每畝的穗數是構成玉米產量三要素之一,密度的大小直接決定著玉米的產量,由於自然界限制玉米最終成穗的因素較多(如病蟲、營養光照等)種植密度的成穗率一般為90%~95%,為確保畝穗達到設定目標穗數,大田留苗時應按適宜的穗數增加5%~10%,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的穗數指標。
玉米種植注意事項
玉米是一種既需水又怕漬的喜光作物,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水的需求不同,要求土壤肥沃,能灌能排,因此,在整地上要開好三溝,即主溝、圍溝和廂溝,並做到溝溝相通,溝不積水,能灌能排。玉米整地最好是隔年翻耕凍坯或種一季冬季蔬菜,到第二年播種玉米時,土壤疏鬆乾燥,團粒結構好,對玉米生長有利。如果沒有隔年翻耕的,開春後要選擇晴天及時整地,並保持土壤乾爽,防止結塊成坯,影響根系生長,同時要做好雜草的清除工作。
玉米是高產作物,需肥量較大,必須合理施肥才能滿足玉米在整個生育期對養分的需要。據試驗,生產100公斤玉米籽實,需氮2.5公斤,需磷1公斤,需鉀2.1公斤。若畝產500公斤玉米,畝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銨50公斤,過磷酸鈣31公斤,硫酸鉀13公斤。
玉米生長的三個階段,需肥數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總量的2%,穗期佔85%,粒期佔13%。玉米從拔節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時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種肥、追肥結合;氮肥、磷肥、鉀肥結合;農肥、化肥、生物菌肥結合。
1、基肥,在播種前整地時,每畝基施優質有機肥(如豬糞)1000公斤,有效含量25%的復合肥80公斤加ZnSO4(即硫酸鋅)、MnSO4(即硫酸錳)各1公斤加硼砂(可殺菌)2兩(條施為好:在作物行間靠近作物根處開一條溝,把肥料施入溝里);現在有玉米專用肥。
2、在3葉一心期施提苗肥,10公斤水兌1把半到2把尿素灌根。(註:不可澆到葉片上,否則會造成燒苗)
3、6葉時追肥一次,採用穴施法(即:在每株玉米根部旁8—10厘米處用粗木棒杵個洞,用普通礦泉水瓶蓋一尖蓋尿素放一個洞,然後將洞蓋好即可)注意要這時要保持土壤潮濕,如果土壤乾燥,施肥後可澆小半杯水,不能澆的太多,以土壤濕潤為宜。
4、12葉時再追肥一次,每株施礦泉水瓶蓋2~3蓋,直接撒在根部,然後進行培土(培土:將行間或畦溝的土壤培於植株基部、壟面,形成土壟或高畦的管理措施。培土可以增加根系活動肥沃土層的厚度,既有利於防旱保墒,又便於排水防澇,還能促進埋入土中植株上發生次生根,並為不定根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伸根環境,有利於防止倒伏,減輕雜草為害)培土後灌一次透水。
5、在玉米抽雄或吐絲時澆一次透水。其他時間如果在正午葉子不打卷,則不用澆水,因為玉米是抗旱植物,澆水過多反而不好。
猜你喜歡:
1. 適合水果玉米種植的時間及方法
2. 玉米的種植栽培技術時間是多少
3. 種植玉米的時間
4. 適合山東玉米種植時間及方法
5. 玉米什麼時候種植
⑥ 玉米是什麼朝代進入我國種植的
玉米是明朝進入中國的。
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明代時期,我國歷史文獻才有對被稱為「玉蜀藜」的玉米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的時候是1531年,而這一年份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所以有很多專家學者推測玉米是經過哥倫布之手,才有機會傳到世界各國的,當然也包括中國。而且不到兩百年,玉米已經在我國二十幾個省份中有廣泛地種植了。
(6)印尼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玉米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麥的5-10倍,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含有的核黃素等高營養物質,對人體是十分有益的。
玉米還有美容瘦身的作用,與大豆、小麥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質含量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因而玉米製品越來越受到健身以及減肥人士的青睞。
值得注意的是,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普通玉米,鮮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也比老玉米高很多。
⑦ 玉米是什麼年代引進中國的
歷史沒有記載具體時間,大概是15世紀前後傳入中國的。
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拉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
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
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7)印尼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玉米擴展閱讀:
玉米的地方叫玉麥、棒子、包穀,還有玉高梁、包蘆、珍珠米、六穀米等不同叫法。由於玉米曾為宋徽宗皇親嘗過,又博得了「御麥」的美稱。玉米的祖籍並不在我國。一般認為,玉米的原產地在南美洲。
人們熟知的秘魯,在印第安語中就有「玉米之倉」的說法。考古學家們曾在墨西哥南部的特萬特佩克地峽遺跡中,發現有最古老的野生玉米果穗。秘魯的海岸附近至今還保存有古城遺址,在出土的陶器和建築物上,嵌有大量的玉米子粒和果穗圖案。分析這些遺跡,考古學家們推測,南美洲最早的原有居民印第安人遠在公元4000--5000年前就開始廣泛種植玉米了。
⑧ 一般在什麼時候種植玉米
在我們老家有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的說法,所以,我們當地春播玉米一般都是在清明至穀雨這段時間進行的,夏玉米一般在夏至這個季節前後進行的。大都是陰天,不時下點小雨,還沒有到驚蟄的時候已經種玉米了,而且也沒有弄個什麼地膜保護的;
中國的領土面積比較大,南北溫差很大,24節氣也針對某些地區,我們吉林蛟河這邊現在還是冬天呢?蛟河這邊得過了穀雨才能種玉米,我們黃松店離蛟河45公里,我們這邊還照蛟河差十多天氣候,我「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今年穀雨日為四月二十日,穀雨季節距離立夏僅差十五天,天氣回暖已長態化,地表溫度及地下近半尺溫度已適合播種玉米條件,所以在谷過後種植玉米最好。
⑨ 玉米是什麼時候被引進到我國被接受的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開始種植玉米。此後,玉米成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而居第三位。
大約在16世紀中期,我國開始引進玉米,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如河北張家口的「玉米之鄉」,還有吉林、浙江、福建、雲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山東、河南、安徽等地。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原產於美洲。1492年,當義大利探險家哥倫布踏上美洲的一個島嶼時,就「發現了一種名叫麥茲的奇異穀物。它甘美可口,焙乾,可以做粉」。
哥倫布的這篇日記,曾被認為是世界上關於玉米的最早文字記載;學術界也曾經認為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玉米才在世界上傳播開來。我國引種玉米的時間,早於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明代名士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甜,性微溫,入陽明胃經,通腸下氣,治婦人乳結紅腫或小兒吹著,或睡卧壓著,乳汁不通。」
蘭茂生於1397年,卒於1476年。即使不計算此前我國對玉米的認識和使用的過程,這一記載也早於哥倫布的日記。因此,我國玉米的引進當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
據學者研究認為,玉米傳入的路線有3條:一是從西班牙傳到麥加,再經中亞引種到我國西北地區;二是從歐洲傳到印度、緬甸,再傳入我國西南雲貴地區;三是從歐洲傳到菲律賓,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國商人經海路傳到我國福建、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
玉米傳入我國後,就由華南、西南、西北向國內各地傳播。因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廣,當地便給它取名字,因而玉米的異稱甚多。除稱「番麥」、「西天麥」、「玉蜀黍」外,還有「包穀」、「六穀」、「腰蘆」等名稱。
玉米
⑩ 玉米應該什麼時候播種種植產量總是上不去應該怎麼辦
玉米播種後正常發芽的溫度,大概在日平均氣溫10度以上,越高越好,能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而如果溫度過低,發芽受阻,缺苗斷壟的情況出現,而且也容易形成弱苗,我地沿江江南夏季玉米在6月20日播種,夏季溫度高,土壤含水量不足,可灌溉造墒播種,可選用生育期在85天左右的早熟品種,打穴施入復合肥,在肥料上加蓋土後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