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經陶瓷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對出土實物進行的科學測定證明,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為原料,燒制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的灰陶。約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夏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人們又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石等成份,燒制出了一種胎質呈白色、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皿,就其燒結性能和堅硬程度而言,已不同於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於器表無釉,所以稱之為「原始素燒瓷」。x0dx0a在商周時代,又能普遍地製造一種青釉器物。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結構堅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來能發出鏗鏘的金屬聲;特別是器表施有一層青色或黃綠色的玻璃質高溫釉,看起來它與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與瓷器頗多一致處。經化學分析,其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項數據都說明它已具備瓷器的標准條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這種青釉器就是我國最早的青瓷。但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較粗糙,沒有經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較小,造型比較單調;同時胞料中的雜質尚多,胎體頗多裂紋,釉色也不穩定等等,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便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x0dx0a從戰國到西漢,是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青瓷,在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個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較大的進展,但與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別。x0dx0a經過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長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出現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x0dx0a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x0dx0a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x0dx0a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x0dx0a黑瓷的產地源於南方,東晉之後,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製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x0dx0a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x0dx0a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x0dx0a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的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於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在南方的唐墓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白瓷,只是沒有發現白瓷窯址,但這是一個白瓷向傾向於保守的青瓷進行沖擊的跡象。x0dx0a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仍以北方地區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系的黃堡鎮窯和玉華宮窯等。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各種用具。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如碗的式樣竟達八種,可見當時生產的發達。但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鑒、仿製以至市場競爭不太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發展與繁榮還有待於北宋統一全國。x0dx0a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後,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我國的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x0dx0a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x0dx0a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x0dx0a二、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是: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x0dx0a三、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羊木光。x0dx0a四、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x0dx0a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x0dx0a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x0dx0a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於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於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x0dx0a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x0dx0a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x0dx0a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採用覆燒方法之後,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x0dx0a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等都燒造青白瓷。屬於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湖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x0dx0a以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與發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徵上都可溯源於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於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後,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x0dx0a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力,但宋人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鳩斑、玳瑁那樣的結晶釉和乳濁釉。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的印花,耀瓷犀利瀟灑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和風范。x0dx0a遼朝是10世紀初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鮮卑族的後裔,晉末始稱契丹。南北朝以來,契丹在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游牧,與中原的關系逐漸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唐朝後期,契丹已成為我國北方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遼朝,遂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隨著契丹人由畜牧、漁獵生產為主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生產為主,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制瓷業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x0dx0a遼代的瓷窯,已知者共七處,其分布情況是:上京地區有林東遼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東京地區有遼陽_(gang剛)官屯窯;南京地區有北京龍泉務窯;西京地區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也發現了窯址,所燒器物為黑釉雞腿壇等。由此看來,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於世,並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x0dx0a金朝是我國女真族於12世紀初,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金代陶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獻有關金代陶瓷的記載很少,實物資料又所見不多,所以對金代的陶瓷,過去沒有人作過系統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沒有金瓷之說。人們即使見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視為宋元之物。x0dx0a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遷都,在這近三十年間,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奪人口、財富、土地作為主要目標。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發展的陶瓷手工業,但長期的戰爭,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壞。後二十多年間,金代中原地區的陶瓷生產,可能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窯工的南逃,基本上處於荒廢的狀態,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間,據《金史·世宗紀》載:「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號稱『小堯舜。』」金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必須會刺激陶瓷業生產。目前發現的帶有紀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窯系白釉黑花烏紋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窯青瓷片標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許多定窯瓷器。但很少發現金大定以前的產品。顯然它是中原地區的陶瓷業在大定年間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反映。x0dx0a但是在南方則相反,南宋立國水鄉、海隅,交通發達。南宋朝廷為了充實財力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瓷業得到發展。x0dx0a陶瓷為我國獨有的商品,海外有廣大市場。我國瓷器的外銷,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通過對外國使者、元首的賞賜和饋贈輸出的,二是通過貿易形式由陸路、海路運出的;三是由外商來我國收購、訂購、訂造等直接經營方式而銷往國外的。x0dx0a隋唐開始,我國的瓷器就已輸出國外。當時越州窯的青瓷,邢窯和定窯的白瓷,以及長沙窯的瓷器,便已隨著交通和貿易的發展,運往亞洲、非洲各個區域。東達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亞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蘭卡,西至西亞、西北亞的伊朗、伊拉克,遠抵非洲的蘇丹和埃及,在這個廣大的地區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跡。x0dx0a唐代瓷器的輸出路線,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以達地中海各國(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這條「絲綢之路」外,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由海路運往國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通過貿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別是五代時期。x0dx0a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和浙江龍泉窯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德化、同安諸窯的產品;也有廣東湖安、廣西西村、陝西耀州、河南臨汝等地燒造的瓷器。由於景德鎮的青白瓷與龍泉窯等地的青瓷大量輸出國外,再加上窯工的南遷又帶來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藝,於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藝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發展,而形成了後來元朝瓷業中心南移的新局面。x0dx0a元代在我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於當時蒙古族落後的生產方式,給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一度帶來了逆轉。但元初就提倡農業,詔修《農桑輯要》,主張推廣種棉。育蠶繅絲也相當發達。農業原料的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一批獨立於原料生產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對於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較重視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襲,這在客觀上對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對峙的分裂局面,國內市場的統一,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這就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蟹)府特別重視對外貿易,元在未建國前,早就與西域、阿拉伯國家有貿易往來。統一全國後,即設立泉州等處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後,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由政(府備船隻,出資金,招人經營,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經營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間私自貿易,但根本無法禁絕。因此終元一代,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外貿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會促使各類手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據元代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我國瓷器外銷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諸島、馬來亞半島、巴基斯但、菲律賓群島和阿拉伯半島的麥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x0dx0a明朝建立以後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對工商業採取了降低商業稅率等政策。改變了元代對手工業工人採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時規定「凡工匠二等:曰『輪班』,三歲一役,役不過三月,皆復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鴻緒《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輸罰班銀月六錢,故謂之輸班」(《明史》第七十八卷)。這種「輪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經濟的剝削制度,對於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則輪班匠三四年中除了為官工業服役三個月外,可自由經營手工業,而住坐匠戶若能每月交納六錢罰班銀後,也能從事自己的業務,這對於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無疑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x0dx0a明朝初年,社會相對安定,洪武、永樂年間,除了原有的城市繼續有所發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以後,疏浚會通河,修整自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暢通潛運,使運河沿線的一些城市也繁榮起來。城市的繁榮,增加了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x0dx0a到16世紀,明代的社會經濟中資本主義因素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重要手工業,如紡織、冶鐵、採煤、印刷和瓷器製造業,都有一部分進入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時期。明代的瓷器生產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x0dx0a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x0dx0a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的胎與琉璃器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體相同,只是助熔劑有差異:硫璃以鉛作助熔劑,而法華所用的助熔劑是牙硝。《南窯筆記》說:「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雲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這里的法藍、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在古代華和花是一個字。為什麼在色彩上要加一個法字,它的最早記載見於何時,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法華的裝飾方法,是「採用彩繪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別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高壽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華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爐、動物之類。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法華器,但它和山西法華不同。首先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法華用陶胎,因而燒成的溫度就不一樣。景德鎮的器物有飾以花鳥、人物的瓶、罐、缽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黃、綠二色,但法華則以紫或孔雀綠為主,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就更能突出藝術效果。x0dx0a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是處於封建制度沒落和資本主義因素發展時期,清初,由於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沖擊,土地實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為了有利於它的長期統治,採取了一些措施,諸如興修水利、臨時性地蠲免一些賦稅和對於部分手工業工人廢除「匠籍」的束縛等等。在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艱辛勞動下,清代前期的瓷業生產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x0dx0a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從小就努力學習漢文化,而且對西洋的科學、技術、醫學和藝術都有愛好。當時用西洋進口的琺琅彩料繪制的瓷胎畫琺琅器,對粉彩瓷器的創造有直接影響。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愛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預瓷器的生產,決定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乾隆對各類藝術的愛好,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獨佔全國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們所製造的藝術珍品。這些因素對於瓷器生產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x0dx0a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朝歷代帝王雖然還對各國入覲的使節饋贈瓷器,但數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開放之後,便允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一帶沿海地區,用五百石以上船隻出洋貿易;隨之而來的,便是瓷器的大規模外銷。當時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國都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中國瓷器;而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以及馬來亞等地,更是中國瓷器的外銷重要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的暢銷。x0dx0a由於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長,經過清廷的允許,18世紀初葉,英國、法國、荷蘭、丹麥和瑞典都先後於廣州設立了貿易機構。有些國家的船舶獲得了直接到廣州的通航許可,將中國瓷器直接運輸到歐洲。有的還與清廷官商簽訂瓷器貿易協定。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外銷。與此同時,在歐洲一些城市出現了經銷中國瓷器的專門商號,僅在倫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x0dx0a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繁榮時期。中國瓷器的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峰,進入了制瓷業的黃金時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藝和品種,這時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鮮艷純凈,別具風格;康熙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豐富,而且由於燒成溫度較高,比明代更透徹明亮;鬥彩的品種增多;單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燒制達到了歷史上最成熟階段;黃、藍、綠、礬紅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銅紅釉和釉里紅,在康熙和雍正時期都已恢復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還創制了許多新的彩釉和品種,例如粉彩、琺琅彩、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以及採用黃金為著色劑的胭脂紅等。乾隆時期發展了很多特種制瓷工藝,當時仿古、仿其它工藝和仿外國瓷的製品都極為精緻。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琺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當時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細分不開的。當時白瓷胎中的高嶺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則進一步降低,原料的選擇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講究,燒成溫度已達到現代硬質瓷的要求。此外在窯具和窯爐的改革、燒成和氣氛的控制技術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礎上益加精進。從技術角度看來,我國傳統的制瓷工藝在清代達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級白瓷的質量,無論在外觀上或是在物理——機械性能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x0dx0a隨著歐洲瓷器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競爭,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國內制瓷業漸趨衰落。20世紀上半葉,制瓷業更加衰敗。進入5O年代以後,瓷都景德鎮才開始蘇醒,一些名窯中斷了一段時期後,也獲得了新生。中國的瓷業又開始再度出現了百花爭艷的局面。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將超越康、雍、乾的黃金時代,而煥發古老瓷國的青春。
『貳』 華沙跳蚤市場有中國瓷器嗎
有。華沙跳蚤市場是有中國瓷器的,華沙跳蚤市場里有很多來自中國或日本的古董花瓶,大家可以看到鑲有青花瓷的碗、盤子和茶具,還有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工藝品,這些帶有歲月感的亞洲瓷器等。
『叄』 到印尼旅遊必買的有哪些 吃 穿 用 玩
1. Wayang木偶
陶器自古以來就在印度尼西亞生產。主要是陶器和stone器。後來,中國人引入了瓷器。印度尼西亞有許多陶器製造中心。其中最著名的是Kasongan,Pundong,Melikan,Klampok,Plered,Sitiwinangun,Lombok和Singkawang。各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傳統,創造了有趣的民族設計混合體。直到最近,印度尼西亞製造的大多數陶器都是純色的,沒有太多裝飾。但是,隨著出口的增加,更多的裝飾性陶器開始出現。
今天,印度尼西亞的陶器包括小雕像,花瓶,盆和各種裝飾性物品。每件商品的價格在5美元到100美元之間,而真正物超所值的商品要收取更高的價格。
『肆』 外國博物館珍藏著哪些我國的珍貴文物今晚用
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珍藏著許多舉世無雙的中國文物。她在外國博物館以無比高貴的姿態,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言人,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象。下面簡略介紹如下:
一、亞洲
日本: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最大的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內設有「東洋館」,整個二樓五個展室都陳列中國古代美術品,其中不少是陶瓷,從原始彩陶到唐宋以後的陶瓷等,應有盡有。比如,該館珍藏古建盞,產自閩建陽市水吉,是鎮館之寶。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國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據.《日本侵華對文物的破壞》.一書.介紹,戰後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戰時掠奪的文物,有158000多車,其中有2000多件是比較珍貴的,但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後由於多種因素我國沒有再繼續追討。.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曾舉辦了「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是把全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不僅是完整的器物,也包括陶片,從全國搜集後,匯集展覽,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趨。其中有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的瓷器等。
京都國立博物館的本館,主要用於舉辦各種專題展覽。館內所藏1萬余件珍貴文物,定期輪換站出、展出。京都國立博物館本身,也是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陳列著大量的龍泉青瓷。銘記有「顧氏」二字的明代著名龍泉匠師顧仕成一件直徑約4寸5分的瓷碗,就珍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內。
日本奈良市的法隆寺珍藏了唐代越州窯的四耳青瓷葯壺,高8寸7分,直徑4寸5分,曾為天皇所使用。當這一稀罕的寶物在1939年於奈良市博物館公開陳列時,前往參觀的人群如山如海。
伊朗:伊朗阿特別爾寺在伊朗古都大不里士以東的阿德比爾鎮。1611年曾將珍貴的1600多件中國陶瓷獻給神廟,現歸德黑蘭考古博物館收藏的,仍有8O5件。藏品中除有元青花重器達20餘家件外,尚有北宋、南宋、元龍泉瓷、景德鎮印花白釉小足器、藍、黃、醬釉及各時期青花瓷、鬥彩瓷、粉彩瓷等。是世界上知名的博物館。
土耳其: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陶瓷約1萬件。其中大部分是中國產的,僅浙江元龍泉青瓷就有1500餘件。其中大盤、碟子、碗等器皿質量異常精妙絕倫,也有大罐。清代的瓷器約4000件。完整的至正型的元青花重器在世界上為數不多,據說總共不過300件左右,但僅在這里就集中了8O余件。這些藏品中元青花琢器就40件,其器型碩大、通體滿繪、色澤艷麗濃翠,堪稱世界之最,為國內出土器罕見。如80厘米的葫蘆瓶就有二個。這里藏的元青花器有一種震撼力,當你第一次看到它時會都被迫得往後退。這些元青花從纏枝牡丹、龍鳳麒麟,到「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謂無所不繪。該博物館已成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元代完整的青花瓷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菲律賓:
桑托斯、洛克辛和羅伯特·維拉諾克等三個博物館藏有中國瓷器約7萬余件。菲律賓人歷來珍視中國瓷器,據說只在節日時,才將埋於地下的瓷器取出來用,用後又再深埋地下,所以出土的瓷器大多是完整的;品種有越窯系刻花青瓷;龍泉窯刻花盤、晚、花瓶、酒壺等;福建泉州、德化的刻花青白瓷、青白褐斑瓷以及福建的建盞。元代瓷器出土數量最多,主要是景德鎮產品,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紅瓷等品種。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博物館收藏500O多件陶瓷藏品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國漢代到明代的產品,這些藏品都是從印尼各地收集來的。在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所藏的明代陶瓷中,雅加達博物館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有明代的鬥彩、三彩、五彩、白地青花瓷器,器型有書「金玉滿堂」四字的盈尺大碗,也有圖繪仕女栩栩如生的萬曆五彩大尊。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大盤,盤中繪雙龍朝日,次為五火雲奔馬,邊緣畫阿拉伯故事。有書阿拉伯文字的三彩大盤,這是元末明初德化窯產品。還有書阿拉伯文字的白地青花中碗,碗底有「成化年制」的款識,也是德化窯燒造的產品。
馬來西亞:
吉隆坡國家博物館珍藏一批中國明代瓷器,大部分是景德鎮的產品。比如,一件12寸大盤,內畫葵花、如意,邊畫八寶、長春花,外畫梅鵲,底款書篆字「富貴佳器」。一件8寸康熙中盤,內畫山水,邊畫水草花鳥,外畫梅鵲;環以金錢帶,外畫纏枝花。一件5寸中碗,內畫山水,邊畫水鳥,底款書「大明嘉靖年制」。一件4寸康熙小碗,內畫鴛鴦水草,邊畫荷花,水草,水鳥,外甜白,底款篆書「福」字。是目前所知出土中國瓷器最多的地區。
沙撈越博物館收集出土的陶瓷標本100多萬片。 其中福建德化、安溪磁灶等窯的青瓷、青白瓷、白瓷等。
韓國:
漢城博物館把在南朝鮮出土的中國瓷器收集到一起,為研究中國對南朝鮮瓷器文化帶來的影響提供了條件。藏有從漢代到清代的青瓷、白瓷、唐三彩等中國瓷器5000餘件,其中的最早的中國白瓷燈盞、晉代青瓷羊為館藏之寶。此外,漢城博物館還藏有一定數量的敦煌遺書。
巴基斯坦:
拉合爾博物館該館辟有中國文物陳列室,展出約7O00餘件中國文物,其中不少是陶瓷。卡拉奇國家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中國陶瓷。其中有晚唐時代越州窯青瓷水注和長沙燒制的施黃褐釉的陶器。拉合爾博物館該館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的藝術性博物館。
新加坡: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收藏各地出土的瓷器碎3000餘千件。青瓷以越窯青瓷為主,並有宋、元、明三代的龍泉窯青瓷。青花是景德鎮產品,有明代永樂、宣德年號的高足瓷片約30件。
南洋大學李光前文物館搜集和保存有豐富的中國陶瓷,其中有高80毫米的宋德化桶形白瓷罐,直徑141毫米的明德化粉繪白瓷盒,直徑46毫米的明德化印花白瓷盒,高119毫米的明德化獅頭雙耳白磁瓶。均為館藏珍品。
泰國:
曼谷博物館收藏中國明代瓷器200餘件,比如,大明年制款青花大碗,紅色描花小罐帶金裝飾蓋、貼金小罐等。特別是出土的綠釉帆船形明器,更是研究中國造船史的寶貴資料。
越南:
河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陶瓷,以龍泉青瓷和景德鎮青花瓷為多。尤其是在青瓷方面,有北宋的多嘴罐形青瓷瓶。元代的花瓶、大盤等物,該館還收藏有中國漢代陶器。
阿曼蘇丹:
馬斯喀特博物館藏有中國古瓷3千餘件。其中一件元青花飛鳳牡丹紋瓷是馬斯喀特老城博物館的鎮江館之物。。
伊拉克:
巴格達阿尼亞西多博物館,收藏有中國陶瓷2500餘件,其中有珍貴的元青花、宋代龍泉窯青瓷和元代、明代龍泉窯青瓷。
二、歐洲
法國
盧浮宮 ,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是巴黎的心臟。它的整體建築呈「U」形,佔地面積為24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為4.8公頃,全長680米。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亞洲藝術品著稱的法國集美博物館收藏最佳,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盧浮宮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是舉世矚目,藝術殿堂和萬寶之宮。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其門口的金字塔形建築就是華人設計師所設計。從那時起,這里的收藏不斷增加,包括拿破崙掠來的藝術品。總之,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四十萬件之多。,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應有盡有。館藏中國歷代陶瓷器約4萬件。幾乎涵蓋了中國各時期的陶瓷。有些甚至為國內罕見,尚還有一些為孤品。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陶瓷館。
巴黎國立圖書館館內目前收藏的圓明園藝術珍品主要有:由清代宮廷畫師沈源和唐岱共同繪制的絹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沈源和孫佑刻版的木刻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宮廷畫師伊蘭泰製作的海晏堂等西洋樓銅版畫四十幅;郎世寧繪制的宣揚乾隆皇帝武功的.《格登鄂拉斫營》.以及.《圓明園菊花迷宮圖》.;等。.《圓明園四十景圖》局部.巴黎東方博物院.清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出使英法意比四國日記》.中記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東方博物院中國展室中發現「有圓明園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圓明園印』,白玉方印,稍小」。.巴黎集美博物館.館里的瓷器從中國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個朝代各大名窯的名品應有盡有,且多為精品。.館內還收藏有圓明園藝術品珍品:郎世寧繪制的.《乾隆肖像》.,是乾隆皇帝41歲時的坐像,乾隆身旁站立兩位大臣,人物極具神韻,為中國與歐洲繪畫技藝相結合的佳作;乾隆百花瓷瓶,陀螺狀,造型精美,畫法上乘,瓶上的花卉圖案種類各異,絢麗多彩、萬紫千紅,非常美觀,是乾隆時代的藝術珍品。
楓丹白露,原意為「藍色之泉」,在巴黎東南90公里處,周圍有2500公頃的森林,自古這里就是狩獵、避暑的勝地。法王路易六世時期(約公元1137年前後),這里最早開始興建宮殿。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楓丹白露宮日益完善並富麗豪華起來。楓丹白露宮中的中國館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立的。興建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存放搶自圓明園的文物—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把從圓明園搶劫來的所謂戰利品敬獻給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目前,這里收藏的中國歷代名畫、金銀首飾、瓷器、香爐、編鍾、寶石和金銀器也有3萬多件。
另外巴黎的吉美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歷代陶瓷器1萬余件。陶器有自甘肅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壺、兩漢的陶桶、北魏的騎馬俑至唐三彩器等。瓷器有晉朝的盤口瓶、南北朝的渣斗、唐朝的白釉碟、宋哥窯洗。鈞窯玫瑰紫洗、花盆等,元代的青花扁壺是其精品。明代的瓷器、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就數不勝數。
英國:
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在倫敦的魯塞爾大街上,面積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小,但展出面積也較故宮博物院為大。原來是私人捐贈的圖書館,1754年購買現址的蒙塔古大廈為館址,1759年首次向公眾開放。1823年英王喬治四世在蒙塔古大廈基址上修建了現在的古羅馬式大廈,並捐贈了許多皇家藏品,成為今天的大英博物館。
不列顛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可謂廣博,不列顛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最精。堪稱一座世界歷史博物館。人類文明發源地巴比倫、印度、中國和希臘的珍貴文物比比皆是。中國的瓷器琳琅滿目。由香港巨富徐展堂先生捐贈125萬英鎊辟設中國藝術館,這里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就敦煌寶藏而言,而今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藏於不列顛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3700件。藏於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近2000件幾乎中國有什麼它就有什麼。太厲害了。有的展品甚至在我國故宮都沒有。這些東西大部份是八國聯軍掠去的。圓明圓的珍寶有一半都藏在該館。該館大概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了。1860年,英軍從圓明園中所劫走的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另一部分被拍賣。獻給女王的圓明園文物存放在大英博物館。其藏品目前已接近700萬件。
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玉器、雕刻品等,共計23000餘件,有許多是珍品、孤品。比如,清代乾隆帝的心愛藏品、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最為引人注目,而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由斯坦因(被指「敦煌盜寶第一人」)帶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書畫:顧愷之《女史箴圖》唐代摹本、李思訓《青綠山水圖》、巨然《茂林疊嶂圖》、李公麟《華岩變相圖》、范寬《攜琴訪友圖》、燕文貴《群峰雪霽圖》、蘇軾《墨竹圖》、馬遠《山水再游圖》等。青銅器:商雙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
不列顛圖書館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6萬多種,其中有中國波羅蜜佛經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簡、刻本古書、敦煌藏經(包括刻版印刷的《金剛經》和地圖。法國楓丹白露宮在西方博物館中,收藏和展覽圓明園珍寶最多最好的要數法國的楓丹白露宮,宮中的中國館可以說是圓明園在西方的再現。英國的維多利亞博物館和劍橋、牛津、普雷斯頓、愛丁堡等博物館僅收藏福建德化瓷器就有近300件,其中維多利亞博物館就有60件。
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 在英國博物館珍藏著皮爾先生於1731年12月10日在廣州簽署的訂購中國瓷器的發貨單。發貨單上有100種不同樣式的青花瓷碟約25O件;按訂貨方要求裝飾玫瑰釉家族紋章的瓷器約450件。另外,還有花瓶、咖啡壺、大碗等。
德國:
卡賽爾朗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瓷碗,上有卡澤倫博格伯爵(1435--1455年)的紋章圖案,是現存歐洲最早的有年代的中國明代瓷器,幾百年來一直是該家族的傳家寶。
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的12個中國青花大花瓶還有一段奇聞:1757年4月,薩克森的選侯奧古斯特二世,十分喜愛收藏中國瓷器,對他的鄰國普魯士威廉國王的妃子收藏的中國瓷器羨慕不已。威廉國王又喜歡身體強壯的大個子士兵。於是,奧古斯特派人游說,用自己的四隊近衛軍換取了威廉妃子的12個青花大花瓶。因而這些花瓶也被稱為近衛花瓶。
俄羅斯:
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正如人類歷史上其它著名的宮殿一樣,該宮殿自從建成以來一直備受劫難。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共有中國各個時期的陶瓷珍品近5000件,基本上反映了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概貌。其中不少珍品是沙俄從我國掠走的因而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如敦煌遺書在我國國內僅存2萬件,僅佔三成,而藏於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就有12000件,多為珍本孤本。次外,國寶明天啟針灸銅人也是被沙俄從我國故宮掠走的。
瑞典:
東方博物館收藏有在西方算最全最好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這是因為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安特曾任中國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當時的中國政府請他將新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和周口店古人牙齒等古物標本帶到瑞典鑒定、研究、確定牙齒屬5萬年前的中國猿人。帶去鑒定的出土陶器則由中國政府作為贈品留給了瑞典。加上後來陸續收集的,藏品包括了廟底溝、馬家窯、齊家坪、馬丁、辛店、半山等地出土的代表著新石器時代幾個重要文化時期典型面貌的各類彩陶、灰陶、黑陶作品今年是故宮博物院80周年華誕,也是中國和瑞典建交55周年,瑞典派出以王儲維多利亞公主為首的訪華團,並精心策劃,挑選了165件從沉船「哥德堡「號上打撈上來的中國瓷器訪華,並在故宮展出。
這批瓷器05年9月9日到京,在倫敦一家國際保險公司投保,保額約達2500萬人民幣,這在藝術品保險當中首屈一指。於2005年9月26日起舉辦「瑞典藏中國陶瓷展」。展出的181件(套)文物中,有165件是打撈上來的。其餘的瓷器是瑞典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外銷的瓷器。12月26日展覽結束後,「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紋大盤」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體現了中瑞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
東方博物館還收藏有從戰國到明代的數百件俑,最大的高1米多。該館收藏唐三彩作品也很多,有官吏、商人、馬夫、宮女、舞伎以及胡人形象,以女俑為最多,還有動態異常生動的馬與駱駝形象。其收藏的陶瓷精品,展廳也是按年代系列陳列的,從漢代鉛釉陶壺、鼎、俑、唐三彩等各式冥器,到中國古代四大名窯的精品,瑞典清代在中國燒製成套瓷器20萬件以上。其中3萬套有瑞典貴族家微。這些瓷器,很多都收藏在該館里。
瑞典哥德堡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明末、清初的景德鎮外銷瓷。分紋章瓷、人物畫瓷、船舶圖花卉圖幾類。外銷瓷中的花卉多是摹仿歐洲花卉畫家的作品。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寶號訪問了廣州、上海等城市。
葡萄牙:
里斯本博物館收藏印有曼紐埃爾一世紋章的中國生產的青花不多,但精品不少。
比利時:
布魯塞爾皇家藝術歷史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些精美的瓷盤。
丹麥:
哥本哈根博物館里僅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就有26件,其中有的是康熙青花瓷。
挪威:
奧斯陸博物館收藏中國福建德化瓷器約十件。
波蘭:
華沙國家博物館遠東部收藏中國陶瓷共約5OO件。
三、非洲
肯亞:
傑薩斯堡博物館收藏了很多肯亞各地出土的中國古瓷,達200件。其中,明代瓷器較多。比如,纏枝蓮花卉紋碗、秋雁花草紋碗、塔樓亭石紋碗、鴛央蓮池碗等都是中國明代的產品,還有清代康熙時期瓷器近百件。
埃及:
開羅博物館藏有中國陶瓷殘片1.2萬片。這些殘片有唐到宋初越窯系青瓷,唐到明白瓷,宋元龍泉青瓷,元青花,以及明清兩代青花彩瓷,還有唐三彩。
摩洛哥:
非斯博物館藏有6件方形彩繪中國明代五彩瓷,這些瓷器是在摩洛哥出土的。
四、北美
美國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8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6.5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然而,在建築上沒有體現出美國人的創造性,高台階、大廊柱,與任何一座標准博物館一樣刻板、單調。但展出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整座的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被認為科學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對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濃厚興趣,實在發人深思。可能由於美國歷史很短,博物館的主辦者不滿足於單件展品的陳列,而是充分利用雄厚的財力,製造一些風格迥異的環境來讓人懷古。
大都會博物館展出面積極大,在藝術上卻難稱登峰造極。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德化古代陶瓷就有8O多件,其中還有德化著名陶塑家何朝宗的早期瓷雕達摩象作品。
館內收藏的康熙玉如意,為圓明園散失的藝術珍品之一。它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長近半米,白中透綠,被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刻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當年它被英法聯軍搶走後,又在巴黎拍賣會上被拍賣,最後入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波士頓美術館.該館以東方藝術品著稱於世,現藏有中國和日本繪畫5000餘幅。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宋、元時期名畫,如保存完好的唐張萱。《搗練圖》,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鸚鵡》;張萱;《搗練圖》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圓明園藝術品主要有:郎世寧繪制的.《乾隆帝後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畫中的青年時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颯爽,栩栩如生。這幅畫乾隆只見過3次,即繪制完成之時,70歲時和他退位之際。
芝加哥美術館該館的東方部以收藏中國青銅器而為世人矚目。最讓人震驚的是一件戰國提梁孟。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是一座以收藏亞洲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於新石器時代,迄於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為世界上收藏中國玉器最豐富的博物館。青銅器部約有800件。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藝術中心收藏有一座原藏圓明園的乾隆大玉山子。這是一塊含有綠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綠色光澤,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被雕刻成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崖下露出亭台殿閣,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幾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個百合花環繞的池塘,極為壯觀而精緻。在峭壁之上,還刻有乾隆皇帝御筆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挪威伯爾根實用藝術博物館其中一處展廳擺放著幾千件中國文物,這些文物僅出自挪威人蒙茨的捐獻。1887年蒙茨來到中國,在中國海關任職,後又擔任了袁世凱的騎兵團長、參謀長等多個職務。蒙茨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多年,收集了兩千五百多件中國文物。該館藏品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桿、望柱、石像,在大廳的牆壁上還掛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海晏堂銅版畫。從上面還能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中國繪畫近500幅。
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致力於古代東方藝術的一個博物館。該館收藏了很多中國古代陶瓷器。其中一件舉世聞名的商代白陶,陶質細膩,紋飾精緻。商代的白陶器在國內僅存殘片。這件是流散在海外的唯一完整的器皿。
華盛頓弗利爾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繪畫就有1200餘幅。美國共收藏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家譜2000多種。
在塞勒姆的航海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中國瓷盤。關於這件珍貴的中國瓷盤的由來是這樣的:19世紀初,塞勒姆的「塞勒姆的友誼」號在所有美國的船舶中占居首位。這艘建造於1815年的船,盡管噸位不大,但以快速航行而聞名世界。它曾航行到過廣州。美國的畫家為這艘船畫了一幅水彩畫。大約在1820年,廣州的瓷器畫家根據這幅水彩畫在一個直徑十英吋的瓷盤上也描繪了這艘船,上寫船的英文名字,遠處還隱約地出現三艘小船,顯然是運用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技法。現在,這塊瓷盤已成為研究美國18、19世紀航海、遠東貿易、造船、繪畫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伍』 中國最著名的骨瓷生產地有哪些
骨瓷是在瓷土裡加了25%以上的食草動物骨灰燒成的,尤其三歲牛骨。據網上達人說,骨瓷是最高檔的瓷器了,我覺得不盡然。骨瓷含骨灰的比例之大,出乎我的預料。我的問題是骨灰超過了50%之後,以前的瓷器是該叫骨瓷還是瓷骨呢?就像大熊貓在台灣叫貓熊,它到底是像熊的貓?還是像貓的熊呢?就像冰箱其實是櫃子,冰櫃其實是箱子,約定俗成就難以正名了,按慣例叫骨瓷好了。 世上最著名的骨瓷公司大概是英國的wedgwood韋奇伍德了吧,但隨著1月5號母公司在英國的破產,一些問題浮上水面。我們百貨大樓裡面的骨瓷,是在英國工廠生產的,還是在印尼工廠?如果在英國,那麼在其復工之前,國內專櫃相當多的系列都將有斷貨之虞,而在印尼生產則供貨還會源源不斷。如果是後者生產,我堅決不買,因為我付出的價格是以英國製造為前提的。wedgwood的骨瓷價格相對較高,走的是中高端路線,產品在遠東表現不俗,這給它帶來的高額的利潤。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英國人把部分生產線遷往印尼等地,以降低生產成本。但事與願違的是,高價奢侈品在金融危機下的歐美並不吃香,而產地的轉移又會影響到遠東買家的熱情,結果就是銷售額每況愈下,債台高築,破產了斷。我買的幾件獵狐系列的標簽上寫著「Mide in United Kingdom」,應該是英國造的吧。 產地問題似乎也不應該阻擋我們對上好骨瓷的熱愛,應為大牌骨瓷公司的設計還是很好的,比如wedgwood的野草莓系列、豐饒角系列、藍象系列(姑且這么叫)等等;royal doulton下面的老鎮玫瑰系列、老鼠系列、花語系列都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但是我要說的是,這些瓷器只是在中國賣了一個奢侈品的價格,說它們是最高檔的瓷器言過其實。我覺得,中國的瓷器才是第一,看看明代、清代出口歐洲的瓷器圖譜就知道了,那才是真正可以傳家的瓷器,我相信景德鎮、唐山等等中國瓷器產地早晚會恢復工藝水平。那些機器製造、可以無限復制的產品不應該被抬得太高。
『陸』 印尼海底千年沉船撈出7萬件中國文物,對方要價3億,最後怎麼樣
在中國古代史中,不管是海上絲綢之路或是陸上絲綢之路都被看作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當今的實際情況,想要再現古代的絲綢之路似乎難度頗大,不過這樣的優良歷史傳統自然是不會被歷史淘汰,由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被認為是復興絲綢之路的重要舉措,如今備受世界矚目。
距離「一帶一路」的提出距今也有三年了,再回顧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時的內容,我們會注意到在這次開幕式演講上專門提到了印度尼西亞的千年沉船「黑石號」。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提到這艘沉船,它有什麼樣的故事?查閱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這艘黑石號根據推算可能是在中國唐朝時期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亞海域被打撈之時船上載有的中國文物多達7萬件,面對如此龐大的文物數量,中國相關博物館也對這艘沉船曾經提出購買意願,可惜由於對方開價高達3億,經過綜合考慮中國方面不得不放棄。
說到底是這一類人對於這艘沉船的認識不足,首先沉船並不是中國的,船上的中國貨物也已被買走,只是歸途遇到意外沉了,何來民族的悲哀?國內文物界也提出購買方案,然而對方要價不合理,非我們過錯,何來國家恥辱一說?考古不分國界,對於黑石號來說它的最大歷史使命就是展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而不是被用作民族爭斗的武器。
『柒』 陶瓷之美優美散文
一、中國瓷器
一、一張精緻的名片
去景德鎮,沖著那裡的瓷業。一直以來,它成為我心馳神往的地方,滿懷著神秘。「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無論玲瓏剔透、輕盈細致的套盤,還是圓圓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盞,都那樣生動可愛、楚楚動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瓷器,偶若遇見景德鎮的產品,對著底部的印記,大人們會鄭重其事地介紹一二,話語中透著贊賞與崇敬。也曾幾回,將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頭,摩挲,端詳,相看兩不厭。瓷器無語,人也無語。
景德鎮在昌江之南,古稱昌南鎮,因其陶瓷聞名,外國人徑直用昌南的讀音(chāng nán)稱呼中國,即China。正如尼羅河畔的金字塔,讓人們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說到埃及,人們無不油然想起金字塔。又如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泰國人妖,許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國,並樂不可支地趨之而鶩。景德鎮,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國的一張精緻的名片,任所有的驕傲鐫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盤
在浮梁瑤里古鎮附近的「陶花源」,一處古代龍窯遺址。龍窯依山傍水,像一條巨龍,身長20餘米,腰寬兩米多,「龍頭」高翹望著蒼天,「龍尾」低伏,緊貼地面。從窯里挖出的泥土,乾燥而金黃,帶著「火」的顏色;那剛出土的瓷片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瓷器來自泥土,似乎為了趕赴一場前世的約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燒。鑄鐵成鋼,寒梅吐香。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於鍛造,勇於磨練,甘受熬煎,就可以升華自己。一次煉獄,或許就是一次涅盤。感謝火。有了火的錘煉,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縱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經由火中,紅過、紫過,也生而無憾。
三、生命來自泥土
上古時期,女媧因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靈機一動,用泥土仿照自己製作了「人」,進而創造了人類社會。幾千年前,據說因為一場偶然的火災,將景德鎮特有的「高嶺土」燒成了瓷器。人與瓷器共同作為來自泥土的奇跡和傑作,帶來無限生機與趣味。沒有人類,地球將會黯然失色;沒有瓷器,人類也將減少幾許美感。「一枝草一點露」,一棵小草因為一滴露水的眷顧,會化作生存的機會與條件。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繼續存在的條件與關懷,最終化為奇跡。縱然不過泥土,可能生長莊稼,也能化身如玉。瓷是修煉得道的玉。
四、與水相濟
也是在陶花源。在瓷器製作的作坊,我看見泥土與水糅合的制丕工序。因為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緊密而不松軟,便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姿態,更有了水的靈性。因此也感謝水。別拒絕水,上善若水。擁有火的熾烈,也無妨藏有水的溫柔。水性至柔,柔極至剛。正如鋼刀淬火,唯有水火相濟,陰陽相調,才贏來鋼的堅韌與鋒利。瓷器因為水的融合,才那麼堅韌而柔媚。聽吧,彈擊瓷器,金屬般的清脆悅耳動聽,原來附有火的朗笑、水的潺潺。
五、雕琢靈魂
「玉不琢,不成器。」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動著匠師藝人的靈魂,讓人彷彿看見他們和高人悟道,聽到他們在松風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那隨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現出荷葉、梅花、芙蓉、小鳥,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遊走,或濃或淡,泛著一片欲滴的蒼翠。還有其中的山水、美人、書法以及朱紅印章,都洋溢著無限的意蘊。
凝視瓷器,其實就是凝視生命,以及由遠古而來的遲緩的腳步。
六、獨一無二
在景德鎮,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古代的御窯,同樣一款的瓷器一次無論燒制出成千上萬,但最終只選取其中的一件,其餘的都將被砸碎,只為了那件御物在世間享有獨一無二的身價。大凡價值連城的文物,都以稀為貴,無論其精粗美醜。生命的價值在於不重復他人,活出一個真的自己。有個性更有價值。芸芸眾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誰能禁受住浪濤的沖刷,堅持到最後,就將出局取勝。唯一或許就是第一。《石頭記》中的那塊頑石,因為來自女媧補天時的石頭群中,人間獨有,所以成了「通靈寶玉」。
七、歷久彌珍
見過出土的鐵器,銹跡斑斑,刃角老鈍;見過陳年的綢緞,色澤黯淡,凄慘欲裂;卻看見古老的瓷器,經受著腐蝕、磨礪和漫長的時間的考驗成為世人追捧的寶物,在歲月的推進中,愈久愈閃爍出誘人的光芒,正如陳年老窖久而彌香。
真的生命歷久彌珍,正如人間最美的愛情,縱然有過激情浪漫、難舍難分,若能持久綿長、地老天荒、至死不渝,更為人們稱頌嚮往。
八、愛恨情仇
在藝術的路途中,多少頂禮膜拜者,以一份憐瓷惜瓷的心情,將它輕捧在懷,怕雨淋著,怕風吹著,怕噪音吵著,把它看作中有靈性的至寶。也有心術不正的人覬覦瓷器,把它看作無價的財富,用汗浸的手觸摸、把玩,貪婪的賊光使之黯然失色。也因此,多少不擇手段、爾虞我詐、謀財害命的鬧劇在瓷器的身邊上演。瓷器在鄙俗者的面前,永遠是一堆變形僵化的錢幣,無法呈現出花的絢麗。在不停的爭奪中,常看見瓷器在一瞬間隨手而碎,圓潤、光滑中潛藏著尖銳的鋒刃,鋒利的碎片滿含仇恨,對著正在褻瀆輕慢她的人。
一款瓷器落地而碎。那一地的碎片,是一朵朵堅貞的花,開得凄美,開得絕唱。她有不可冒犯的冰清玉潔,不容輕慢的心高氣傲,總是以死相爭的那一種。對於最初傷害了她的人,縱然是懺悔,收齊、補好所有的碎片,也不能復原一顆完好的心。瓷器嬌弱,嬌弱的另一面正是她的剛烈。失去的,終將失去,難得再回來。既然不再成全為器,別說破鏡難圓,就算歸為泥土也會情非得已。
九、考驗無數
一隻不幸的瓷器,在一陣颶風中落地而碎,由費解到幡然醒悟。它因為接受火的`鍛煉而強硬,卻沒有經受被砸的考驗。
生命要經受各種各樣的考驗,是可能,也是必需。面對過炎熱的考驗,還要接受冰雪的考驗;面對過貧窮的考驗,還要接受富貴的考驗;面對過失敗的考驗,還要接受成功的考驗……僅僅經受了一次考驗,未必能承受生命的所有考驗。
倘若缺少考驗,唯有百倍呵護。
十、永恆的完美
一隻出現裂縫的瓷器擺在我的面前。我驚恐地注視著。所有的歡樂都已經凍結,彷彿世界只剩下這一條裂縫。我無能為力,我幾乎想向她乞求,但沒有半點用處。我把它舉得高高,然後松開手。這是我最愛的一件寶物,我拒絕裂縫,拒絕殘缺,永遠。有時我可能姑息容忍,對於這瓷器,卻毫不苟且。我想擁有一件完美的瓷。如果不是,我會毫無預兆地割斷塵緣,別她而去。
可是,誰能真正擁有一件永遠完美的瓷?就像擁有一朵落在掌心的雪花,或者擁有年復一年的春風里不變的桃花?
二、中國瓷器之美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以瓷器稱中國,英文單詞「CHINA」既是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開始生產各種各樣的瓷器
中國瓷器是很幽雅、很難以描繪的,也許正因為這樣,它更顯得高貴。英國散文家蘭姆(C·Lamb,1775-1834)寫過一篇談中國瓷器的散文,文中說道:「我對中國古瓷器幾乎有一種執著的婦女之愛,每當我去探訪名門巨宅,我首先要問的是收藏的中國瓷器,其次才輪到其他工藝美術和圖畫。」蘭姆對中國瓷器的深深眷戀真如靜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極其喧嘩、極其刻意展露的當代生活中,中國瓷器在「收藏」、「鑒賞」之名的掌控下成為市場的貴寵,拍賣行與豪華會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風雨茅廬;環顧現實,中國瓷器已經失去她的家園。「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綠雲,那種澄明、潤澤真是何等的嬌艷、何等的含蓄;又聯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鏡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脫俗——環顧現實,當下這個市儈、暴戾的社會其實根本不配談中國瓷器。中國陶瓷歷史已有一萬年。祖先發明陶器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它是古人類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轉變過程中所掌握的技術。隨著製作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意識地開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紋、雕刻等把人類對美的追求都表現了出來。全世界陶器的出現差不多都是一萬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瓷器卻是中國的發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來,歐洲到16世紀才掌握制瓷技術,比我們晚得多。同時中國的瓷器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流傳全世界,最遠到達東非、歐洲的義大利羅馬。今年印尼爪哇島附近發現一艘唐代沉船,經打撈發現船上有6萬件瓷器。瓷都「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景德鎮有近兩千年的制瓷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熅暗掄虼善骺始有了自已獨特的風格: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有好幾個名字,如新平鎮、昌南鎮等。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趙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個字,由於「其器光致貌美??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里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景德鎮在唐、宋、元、明、清期間熞殉晌歷代皇宮用瓷的生產基地。
中國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精美陶器。盛唐時期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使當時的制陶業十分繁榮,唐三彩陶器是這種制陶工藝繁榮的重要標志。在全世界的許多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著許多造型優美、釉色斑斕的唐三彩作品,有立體陶塑,有各種形制的器具。當我們看到那些奔騰的駿馬、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禽鳥等唐三彩精品時,會從心底里發出對唐達制陶工藝的贊嘆。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雖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製成,但藝術家們運用火的藝術使之成為不朽的藝術品,這是唐代無數不知名的陶藝家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唐三彩的製作,使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的製作是人類制陶史上的一個閃光點。中國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明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器是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愛的作品之一。明朝立國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燒造基礎的景德鎮建立了官窯,專門燒造供皇家欣賞、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個品種。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
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
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鑒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永樂、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艷、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
中國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為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達到了飛躍的程度。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質量較次。惟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徵、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康熙時期是青花瓷器的大發展時期,六十一年間生產了無數不同類型的作品,現今傳世的也頗多。根據現有資料,可對康熙青花進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為康熙元年至御器廠大規模開燒的康熙十九年。產品所用青料與清順治時期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種色調,釉色多白中微閃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筆筒、小碗、大盤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燒造最成熟階段,以十九年為起點,至康熙四十年以前,這時期青花燒造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效。而乾隆時期是中國瓷器集大成的時期,各類仿古瓷、創新產品皆見燒造,青花瓷亦然。從青料看,乾隆時期青花色調明快純正,用料重著藍色,黑疵較多,造型上,作品強調形體比例,追求新穎奇巧。嘉慶時期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著乾隆時期風格,乾隆時期青花煩瑣而滿密的風格在這時依然如舊,大部分瓷器燒造質量不如乾隆時期,有許多甚至不如後起的道光時期。
中國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中國彩瓷的生產發展到了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製作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除了繼承傳統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鬥彩品種外,還發明了釉上藍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創燒了在青花輪廓線內填繪彩料的鬥彩和淡雅柔和、繪畫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輪美奐的琺琅彩等等。此外,種類繁多的雜彩在清代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雖然從嘉靖、萬曆時期的生產高峰走向衰弱,但一直未停止過生產,清順治的釉上五彩即是在此基礎上繼續燒造的,且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色彩雖然以黃、綠、紅三色為多見,釉面光亮勻凈但成色較淡,部分器物的彩色容易脫落。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順治五彩魚藻盤,底部有「大清順治年制」雙圈楷書款,盤內所繪四尾魚雖是瓷器的傳統,但所表現的蓮池魚塘則由水藻及浮萍代替,製作雖不精美,但這類帶款的順治釉上五彩製品是少見的傳世珍稀製品。
『捌』 印尼撈出中國古代沉船,發現價值3億元文物,結果如何
有一位來自於德國的47歲男子,在東南海的海域中,打撈出一大批的珠寶,成為超級暴發戶。這就是黑石號沉船,是一艘裝載九世紀中晚唐寶物的沉船,他發現沉船之後,引來文物界的關注。黑石號是罕見的寶庫,內部所含有的寶藏數量頗多,其中有多達67,000多件的陶瓷製品,包含邢窯碟子、唐三彩,還有唐代青花花繪盤以及長沙窯,其中最多的就是來自於湖南的長沙窯瓷器,大約5000多件。
比如大英博物館中,也同樣保存著很多來自於中國的歷代文物,這些文物很明顯來自於中國,因為歷史原因流落到了海外,國家始終無法將這些文物運回。不過,國家從來都沒有放棄這些東西,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的文物部門肯定會立刻出動,想方設法將這些文物拿下來。希望這一天盡早到來,讓漂泊在國外的文物盡快回歸。
『玖』 中國和印尼關系如何
中國與印尼於1950年4月13日建交。1965年印尼發生「9·30事件」後,兩國於1967年10月30日中斷外交關系。20世紀80年代,兩國關系開始松動。
1989年錢其琛外長在日本分別與印尼總統蘇哈托和國務部長穆迪約諾就復交問題舉行會晤。同年12月,兩國就關系正常化的技術性問題進行會談,並簽署會談紀要。1990年7月印尼外長阿拉塔斯應邀訪華,兩國發表《關於恢復兩國外交關系的公報》。
1990年8月8日,李鵬總理訪問印尼期間,兩國外長分別代表本國政府簽署《關於恢復外交關系的諒解備忘錄》,宣布自當日起正式恢復兩國外交關系。1999年底,兩國就建立和發展長期穩定的睦鄰互信全面合作關系達成共識。2000年5月兩國共同發表《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方向的聯合聲明》。
2005年4月兩國共同發表中印尼戰略夥伴關系聯合宣言。2013年兩國共同發表中印尼全面戰略夥伴關系未來規劃。2015年3月兩國共同發表關於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2015年4月兩國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尼西亞共和國聯合新聞公報》。
近年來兩國領導人交往頻繁。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對印尼進行國事訪問,並赴巴厘島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4年10月,習近平主席應約同印尼總統佐科通電話。習主席特使、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赴印尼出席佐科總統就職儀式。
2015年2月,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訪問印尼。4月,習近平主席赴印尼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5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訪問印尼並主持召開中印尼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首次會議。7月,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訪問印尼。
11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佐科總統。2016年1月,國務委員王勇赴印尼出席雅加達至萬隆高鐵項目動工儀式。5月,國務委員楊潔篪赴印尼與印尼經濟統籌部長達爾敏共同主持中印尼高層經濟對話第二次會議。
2017年11月,劉延東副總理訪問印尼並同印尼人類發展與文化統籌部長布安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第三次會議。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正式訪問印尼。8月,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第18屆亞運會開幕式。
11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同佐科總統舉行會晤。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佐科總統。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吉炳軒訪問印尼。
10月,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家副主席王岐山赴印尼出席佐科總統連任就職儀式並對印尼進行友好訪問。2020年2月11日、4月2日,習近平主席兩次應約同佐科總統通電話。4月13日,習近平主席同佐科總統就慶祝中印尼建交70周年互致賀電。
2月7日、3月18日,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應約同印尼對華合作牽頭人盧胡特統籌部長通電話。3月24日,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應約同印尼外長雷特諾通電話。
2014年11月,印尼總統佐科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15年1月,印尼經濟統籌部長索菲安來華主持召開兩國高層經濟對話首次會議。3月,印尼總統佐科來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9月,印尼人協主席祖爾基弗利訪華。
印尼總統特使、人類發展與文化統籌部長布安來華出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2016年3月,印尼副總統卡拉來華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4月,印尼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盧胡特訪華並與楊潔篪國務委員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對話第五次會議。
8月,印尼人類發展與文化統籌部長布安來華出席第9屆中國—東盟教育周暨第2屆中國—東盟教育部長圓桌會議開幕式並同劉延東副總理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人文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9月,習近平主席同印尼總統佐科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期間舉行會見。
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同印尼總統佐科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舉行會見。6月,佐科總統特使、印尼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訪華。8月,印尼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維蘭托、經濟統籌部長達爾敏訪華,楊潔篪國務委員分別同其共同主持中印尼副總理級對話第五次會議和中印尼高層經濟對話第二次會議。
2018年4月,佐科總統特使、印尼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訪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央政法委書記郭聲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分別同其會見。10月,盧胡特作為佐科總統特使再度訪華,國務委員王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其會見。
2019年4月,印尼副總統卡拉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習近平主席、王岐山副主席分別同其會見。9月,佐科總統特使、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來華出席第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韓正副總理同其會見。11月,佐科總統特使、海洋與投資統籌部長盧胡特來華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兩國建有副總理級對話機制以及政府間雙邊合作聯委會(外長牽頭)、經貿合作聯委會(商務部長牽頭)、防務與安全磋商(副總長級)以及航天、農業、科技、國防工業等領域副部級合作機制。
雙方除互設使館外,我國在印尼泗水、棉蘭、登巴薩設有總領館,印尼在廣州、上海、香港設有總領館。
(9)印尼哪裡可以買到中國瓷器擴展閱讀:
歷史
中國與印尼關系不遲於7世紀開始。印尼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當地出土瓷器也表明兩國商貿往來歷史悠久。而印尼國家博物館亦收藏漢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瓷器藏品,證明中國與印尼的商貿往來綿延兩世紀。
研究指出西漢時已有人取道印尼前往印度,貿易往來隨之建立。中國地理古籍慣稱印尼群島為南洋;印尼群島向中國輸出香料、金、錫、象牙、虎皮等物,中國則向印尼群島輸出絲綢和瓷器。中國僧人義凈到印度取經前後曾在671年到訪室利佛逝,為期六個月。中國古籍尚有其他關於印尼群島的記載。
義凈回國後,尚有不少旅行家到訪印尼群島,並描述其狀況;中國當時和印尼一直和睦共處(元兵入侵除外)。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出兵爪哇,懲罰當地國王,不過爪哇卻壯大起來,建立滿者伯夷帝國。馬來群島諸帝國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鄭和下西洋時曾到訪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爪哇,並令中國在當地的影響擴大,對華人移民當地亦有推進作用。
華人在荷屬東印度時期大舉遷入印尼群島,以應付當地勞工需求。他們多是閩粵人士,在婆羅洲西部、蘇門答臘和爪哇北岸定居。
『拾』 外銷瓷的宋元時期
福建發現的宋元明時期外銷陶瓷窯址,福建泉州是宋元明時期的對外交通貿易大港,作為中國重要商品的陶瓷器,也從這里大量輸往國外。北宋末南宋初,泉州逐漸代替了廣州的地位,而南宋理宗寶慶年間(1226年左右)成書的《諸蕃志》,就是趙汝適以朝散大夫提舉福建路市舶司時,主要根據他在泉州一帶所見所聞撰寫的。同時,「宋末荷蘭人由福建販運瓷器至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熱衷」。這里所謂福建應指泉州而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以來外銷陶瓷的一大部分,是從泉州登舟發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遙直上,升為世界貿易大港,陶瓷由此外運,數額更大。《拔都游歷中國記》就明確指出:「中國瓷器,僅產於刺桐(即泉州)、興克蘭(即廣州)兩城,得諸山上之土,燔燒而成者。……中國人將瓷器轉運出口,至印度諸國,以達吾鄉摩洛哥。此種陶器,真世界最佳者。」另一記載也提及馬可波羅從泉州攜帶瓷器出國的事:「馬可波羅(Marcopolo)當福建貿易興隆時,曾到刺桐城,而馬氏於其1292年之歸途,且依舊俗,從福建帶回中國白色瓷器與彩色小瓷甌數事,存於威爾斯市之聖馬可寶藏所」。明代泉州雖漸衰落,但它的對外陶瓷貿易,不可能突然中斷,而且明末漳州(即月港)、廈門(即中左所)又代之而起,陶瓷仍然是一宗主要的出口商品(貨物)。在福建沿海港口運出的陶瓷器中,外銷東南亞的占居一定的比重。由泉州等港口輸出的陶瓷器,除國內其他各窯所出,泉州附近的閩南地區瓷窯的產品,當佔大部分。陶瓷容易破碎,陸路長途運輸既不方便,運費和損耗也會影響利潤的收入。在海外市場的迫切需求下,泉州附近地區利用優越自然條件,就地取材燒造陶瓷,以供啟運外銷,這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所以,宋元明各個時期的有關文獻記載中的外銷東南亞陶瓷,無疑是包括閩南古代的瓷窯產品在內。鄭振鐸先生認為宋代泉州陶瓷就外銷南洋等地:「在福建泉州的古窯遺址里發現了類似定窯的白瓷,類似龍泉窯的青瓷等等的瓷器殘片。這就說明了在南洋,在印度,發現的中國宋代的白瓷、青瓷,原來乃是福建本地自己燒制的」。《真臘風土記》為元代閩滿南瓷窯生產外銷東南亞陶瓷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獻證據,在該書欲得唐貨條下說:「其地想不出金銀,以唐人金銀為第一,五色輕縑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錫鑞,溫州之漆盤,泉州之青瓷器……」。文中所指「泉州青瓷器」,據陳萬里的意見,就是泉州附近閩南地區窯品的泛稱。他說:「元代的對外市場,泉州最為繁盛,為此凡在泉州附近外縣所燒造的窯貨,如同安、南安、以至德化、永春、仙游等地,很有可能集中在泉州出口,同樣地也就有把來自各處所生產的窯貨一概說成泉州青瓷器,……自然不僅在晉江所燒造的才稱為泉州青瓷器了」。經解放後的歷次調查,也在事實上發現了例如晉江、同安、德化等一些與外銷有關的窯址。近些年來東南亞的考古發現也為此提供了相應的實物資料。
下面將宋元明時期有關外銷東南亞的閩南古代窯址進行扼要的介紹。
一、泉州東門外碗窯鄉宋代窯址
《留氏族譜》宋太師鄂國公傳記載五代留從效擴建泉州城並由此外運陶瓷說:「泉州城市舊狹窄,至是擴為仁風,通淮數門……陶器銅鐵,泛於番國,取金帛而還,民甚稱便。」文中仁風即指東門,和現在發現的碗窯遺址,其方位正相吻合。由是說明這個瓷窯的產品外銷,由來已久。
碗窯鄉,因其產品以碗類器為主,故名。它位於泉州東北約8公里處。東西北三面環山。是個小盆地。南面有一條小溪流經該鄉,然後注入與後渚港相連的潯美港,會洛陽江出海。據說古代海潮可漲到這里,潯美港就是外運陶瓷的出發點。
古窯址分布在該鄉南北兩個山坡上,分別稱為南窯和北窯。北窯在後路村後山,露面碎瓷甚多,堆積層厚達2~3米;南窯在後路村前面的山坡上,堆積層厚約1~2米,瓷片暴露較少。當地居民因此處廢瓷俯拾皆是,就以燒瓷匣缽堆砌牆基,可見該窯為滿足外銷需要,生產規模相當巨大。
1956年,故宮博物院調查此窯時,其產品為白釉、影青釉及青釉三種。據1963年、1964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調查考察,此窯釉色則以青釉居多,其中有帶黃或帶褐的,色澤深淺不一,釉面呈細小冰裂紋。裝飾樸素,花紋主要有:蓮花瓣紋、纏枝花紋、刻劃線紋等。器形有碗、大盤、缽、罐、小杯、洗、爐、盒蓋等。本窯瓷器胎厚,尤其大型碗、盤。其作風凝重渾厚。
由本窯址出土的可確定為外銷東南亞的陶瓷,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和吳文良所藏的水壇多件以及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所得的一件青釉小罐。此件高8.1、口徑2.6、底徑2.4厘米。口小,邊唇外折,頸矮,器身低矮,底平微凹,胎質細膩,作灰白色。施青釉,釉色淺,底無釉。
二、晉江瓷灶鎮宋窯址
瓷灶至今仍在生產瓮、罐、壺、缽之屬等粗貨,這類產品,尤其用以裝盛鹹菜的菜瓮,並運銷東南亞的新加坡、菲律賓一帶。據《晉江縣志》卷之一輿地誌說:「瓷器出晉江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瓮之屬,甚饒足,並過洋(外銷東南亞諸國)。」由此可知清代及其以前此窯所產,也以粗器為主,同時除供國內需要,也還運銷東南亞諸國。沙善德:《福建-中國考古學之新富源》一文提供了有關的考古證據,他說:「在古代之陶瓷貿易中,自宋以還,皆以各式『龍瓮』為主要,所謂『龍瓮』者,蓋瓶上繪有一龍繞於此瓮。此種『龍瓮』為爪哇、渤泥及菲律賓的獵頭部落所珍存,而且代代相傳,尊之為神密之法寶。……余曾多年來致力研究此種『龍瓮』之來源。……在德化途中,一日下午余入一泉州本地陶鋪-泉州,余相信即為馬可波羅之『刺桐』古城,薄暮在該店之暗角中,余見繪有團龍之缽瓮與宋代一式。余幾不能自製余之興奮,該店中告余謂種□瓶系來自附近制陶鄉村。翌日早晨,余等即可前往該村。余探究得知此地之陶業活動已有數百年之歷史,其瓷堆及今日之製造,皆足證明此地縱非『龍瓮』之『唯一』來源;亦為來源之一。由該村瓷堆中所獲之古瓮碎片,與菲律賓及南海諸島所出者,及宋明時代出口之古瓷,均屬相符。目下雖經千年之久,然該村之陶業仍以製造『龍瓮』相傳習」。其所謂向以生產「龍瓮」相傳習的泉州附近的「制陶鄉村」,無疑即指瓷灶。據此,《島夷志略》所載元代外銷東南亞大小埕、瓮、罐之類粗陶,瓷灶所產,必占其大部分。由是自宋以至於今,這里所出的粗器輸往東南亞,歷史是頗為悠久的了。
瓷灶因以制瓷為傳統職業,故得其名。它位於泉州西南20多公里處。梅溪橫貫其北,蜿蜒曲折,自西向東,與晉江匯流,再注入泉州灣,古代的陶瓷外運,就是從這里出海的。
瓷灶窯址分布在梅溪兩岸,主要有蜘蛛山、虎尾庵、許山和宮仔山四處,特別是蜘蛛山最為豐富,後二遺址則經破壞,宮仔山更甚。遺址所在山上都有碎瓷堆積,厚達1~3米左右。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兩次調查,此窯釉色有青釉、黑釉、醬色釉、綠釉、黃綠釉、褐色釉等,而未施釉瓷器尤多。釉水一般薄而均勻,但黑釉器釉厚而有垂釉現象。綠釉、醬色釉器釉汗比較光亮,青釉器有細小的冰裂紋。器物施釉情況:碗、碟內外施釉,但碟有的不施釉,有的只近口沿處施釉。壺、罐器內無釉,有的器表及底部無釉。露胎面積大,露胎處呈灰色、黃色、或淡黃色。胎骨一般較厚重,質粗硬度高。作灰色、褐色、紅褐色、黃色或淡黃色。其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堆花。花紋種類有纏枝花紋、牡丹花紋、龍紋、蓮瓣紋、圓環紋、水波紋、葉脈紋等。出土物器形有:壺(綠釉長頸壺、軍持、有柄小壺、醬色釉長頸壺、青釉壺、黑釉壺、褐色釉壺、未施釉四系長頸壺、軍持、長頸壺和小壺),碗(青釉碗、黑釉碗、未施釉葵瓣式碗),瓶(未施釉纏枝花瓶、長頸瓶、弦紋瓶和連座小瓶),碟(青釉碟、小碟和黑釉小碟),罐(醬色釉罐和六系釉罐、青釉罐和四系罐、褐色釉小罐),缽、盒(均未施釉),爐(褐色釉三足爐),(未施釉器蓋和盒蓋)以及瓷雕塑(褐色釉狗等),等等。壺、瓶、碗特多。
經初步鑒定,此窯曾經外銷東南亞的品種有如下幾種:
(1)軍持有綠釉和未施釉兩種。綠釉軍持1件,高12、口徑6、底徑5.5厘米。口稍外侈,邊唇外折,頸短而粗,鼓腹,底近於平而微凹。流短,附於肩部。肩腹之間兩邊各印有一條龍,腹下部有一道弦紋,近底部印蓮瓣紋。未施釉軍持2件,形制與前相同。器表一作灰色,一作淡黃色。這類器物在菲律賓曾有發現,可確定為瓷灶燒造的外銷瓷無疑。
(2)青釉碟7件,均已殘破。
Ⅰ式2件,高2.6,口徑約11厘米,口沿內弇,器形低矮,圜底,底部寬大,寬達8.4厘米。底部印有纏枝花紋和菊花。
Ⅱ式5件,一般高3、口徑9、足徑3.2厘米。器身低矮,口沿稍作外折,底平微凹。
(3)長頸瓶1件,頗完整,高2.7、口徑5.5厘米、底徑8.3厘米。撇口,邊唇外折,頸長而細,腹部肥大,底平微凹。未施釉,表面無任何紋飾,樸素大方。
(4)長頸壺27件。有醬色釉,綠釉和未施釉三種。
醬色釉壺:
Ⅰ式高約16.5、口徑5~6、底徑2.1厘米。頸長,頸部有兩道弦紋。肩部附有流,流直而長,幾與口部齊高。器身自頸部以下逐漸增廣,至腹中部最廣,形成一道圓圈凸棱,以下又逐漸收縮,底平微凹。
Ⅱ式高17.8、口徑6、底徑6.2厘米。形制與Ⅰ式略同,唯器較矮,顯得小型。流部較Ⅰ式為短。
綠釉壺6件。高18、口徑5.8、底徑7厘米。口部分內外唇,內唇微敞,外唇稍外折。腹部並有1~2道弦紋。腹部突出,上下有兩道凸棱,腹上部附一長流,底平。
未施釉壺14件。形制與醬色釉、綠釉壺大抵相同。
印花纏枝花瓶:
Ⅰ式1件。通高23.8、口徑5.7、底徑7厘米。口稍外侈,寬沿微作外折,唇厚1.2厘米。頸長而粗,兩邊附有耳,作獸頭形。腹部也有五道弦紋,肩部也有三道弦紋,肩頸間有裝飾花紋。自肩部以下漸廣,底部豐滿,腹部印有纏枝牡丹花紋,底腹間印有蓮瓣紋,並有一道弦紋,矮圈足,足高1.1厘米,輪制,器內外尚留有輪旋紋。
Ⅱ式8件,通高18.5、口徑4.5、底徑6.7厘米。口稍外侈,頸長,肩部以下漸廣。底部肥大。腹部印有繁復的纏枝花紋。底腹之間印有兩層蓮瓣紋。並有一道弦紋。圈足高1.3~1.4厘米。底部微內凹,輪制。
德化宋元明窯址:
德化窯的瓷器特別是白釉瓷器馳名世界。《中國美術》一書說:「其窯之特別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為『不蘭克帝支那』(Blane de China即『中國白』之謂),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與其他之東方各瓷,迥然不同。質滑膩似乳,宛似象牙。釉水瑩厚,與瓷體密貼,光色如絹,若軟瓷之面澤然」。其產品外銷最早見於《馬可波羅行紀》。該書說:「並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雲州(Tinujuy,馮注為德化)。製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購價甚賤。」由此說明元時此窯瓷器,已經大量由泉州港銷往國外。清乾嘉間德化鄭兼才《窯工》詩有「一朝海舶來,順流價倍蓰;不怕生計窮,但願通潮水」之句,是說清初該窯生產已頗仰賴外銷了。明代德化瓷外銷雖不見記載,但無疑也是相當繁盛。特別是何朝宗的瓷雕,當時「在『東西洋』市場上都是熱門貨,各方高價爭購,也有一部分由華僑攜帶出國。日本及東南亞佛教國家對它格外喜愛」。國外的考古發現也有力地證明了該窯產品的巨量輸出。例如,印尼蘇拉威西南就有德化白釉瓷器出土,據前述東南亞考古資料在所謂華南窯品中,可定為德化所產的,就有印尼雅加達博物院所藏的書阿拉伯文字白地青花大盤及白地青花中碗等多件。而據一些著作的圖錄,此窯產品甚至遠銷到非洲和歐洲。可見德化窯是福建的一處極重要的古外銷窯址。
古窯址在德化縣東、南、北各地都有廣泛的分布,縣城附近更加集中。其遺址主要有:屈斗宮、祖龍宮、岑兜、後窯、後所窯、西門頭、坂頭、大坂碗洋坑、碗坪倉、孝坊山、寶寮格、洞嶺窯、上寮窯、尾林窯、內坂窯、家春嶺、碗窯、湖楓林窯、新窯、舊窯、新墘、寨窯、下倉尾窯、蔣山窯、洋條窯等一百八十多處。到目前為止,發現有古外銷瓷產品的窯址就有二十八處之多。由此可見,德化自宋代以來所燒造的瓷器就銷售外國。例如蓋德碗坪倉窯址出土的軍持,是該窯較有代表性的產品之一。器形屬喇叭口,頸細而長,鼓腹,平底微凹,有流無把,腹部模印蓮瓣紋(由仰覆蓮瓣組成)或卷草紋、纏枝花紋等。釉色一般呈青灰色或青白色。這類軍持與晉江磁灶所出軍持(印有雙龍紋,綠色釉)盡管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同屬宋元時期外銷瓷的主要產品。
再如屈斗宮等窯址,自1963年起,特別是最近一些年來,發現宋元明清時代瓷器不少,而以宋元明時代瓷器居多。該窯址的釉色有白而微帶青、白釉和青花幾種,而以白釉器為主。青白釉器,類似影青,晶瑩潤澤,釉色光亮。白釉瓷器,是白而微帶青或帶黃,有的為乳白或象牙白。胎骨堅硬細膩,且薄,器腹和圓底之間,在日光和燈光下,不僅映見指影,而且顯出肉紅色。裝飾技法有印花、堆花和劃花,花紋有蓮花、牡丹花、梅花、竹花、纏枝花等,雖不太繁縟,但亦清秀別致。頗為雅觀。器形有杯、高足杯、枕、盞、碟、洗、盤、罐、瓶、羹匙、燈座和雕塑品等。
由該窯址獲得的外銷瓷標本不少,主要的產品有瓶、碟、壺、盒、洗、碗、杯、缽、罐等。
瓶或稱小花瓶、花瓶,這類標本出土不少,主要出自碗坪倉、內坂、家春嶺和屈斗宮等窯址。形制一般是敞口、圓腹,圈足內凹器,表飾有線狀紋。蓮花瓣紋或卷草紋等,器形為分段模製,花紋也是模印的。這類器物的造型小巧玲瓏,頗為別致。器內外上釉,釉色青白,晶瑩明亮,透明感強,是一種新發現的產品。在菲律賓等地均有發現,確為德化窯燒造的外銷瓷產品無疑。
此外,還有一種小口瓶,小口,豐肩,斜腹,底平微凹,素麵無紋飾。在菲律賓群島也有出土,同屬德化窯外銷瓷產品之一種。
碟或稱小碟,淺形碟。此類器物甚為普遍,在屈斗宮、家春嶺等窯址均有出土,尤以屈斗宮窯址出土數量最多。芒口、淺腹,矮圈足,底平面微內凹,外底心稍突出,略呈乳頭狀。釉白而微帶青黃,可能與火候低有關。有的沒有上釉,質地鬆脆,表面呈淡黃色。器物的外腹壁印有草葉紋、蓮瓣紋或鳳鳥紋。
壺或稱水壺、滴壺。出自屈斗宮窯址,數量還多,大都殘破,但可復原的亦不少。器形小口,帶蓋,鼓腹,底平而微內凹,附有流和把。腹壁分別模印卷草紋和蓮瓣紋。與瓶或碟一樣同為模製。釉呈黃褐色,質鬆脆,這也可能是火候低的緣故。其用途當是裝水的。為德化窯新發現的外銷瓷品種之一。這種器物在菲律賓群島也有發現。
盒稱粉盒或印泥盒。此類產品,在很多窯址均有發現,如屈斗宮、蓋德、家春嶺等,特別是前兩處窯址出土最多,這種盒分蓋和底兩部分;皆子母口,底平深凹,蓋頂模印各種不同形式的花紋,圖案富於變化,有簡單花紋,但更多的是繁復的纏枝花、花朵、花枝或鳳鳥紋。周邊一般印有直道紋。蓋頂中心除印有花樞外,還常見印有吉祥文字。如「福」、「壽」、「金玉」、「福海壽山」、「金玉滿堂」、「長壽新船」等等。印有「長壽新船」字樣的盒,這與泛海外銷有密切聯系,寓意很深,耐人尋味。這種盒在國外出土很多,乃是德化窯早期燒造的外銷瓷,在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日本均有發現。
洗或稱為弦紋洗、樞府碗。這種器物發現於屈斗宮窯址,為數很多,也是這里的主要產品之一。形狀是敞口,折腹,實足,平底微凹。外腹壁印有弦紋一道,故稱為弦紋洗。與這種器物相彷彿的,在元代江西省景德鎮樞府窯燒造的,印有「樞府」字樣,故稱為「樞府碗」。德化屈斗宮所出的弦紋洗,亦可稱為「樞府式」碗或「樞府型」碗。
碗或稱鳳碗、鳳鳥碗。出自屈斗宮窯址和家春嶺窯址。形制敞口,微內斂,弧腹,矮圈足,底微凹。外腹壁模印有鳳鳥紋(外國稱為不死鳥)故稱為飛鳳碗。這種器物在菲律賓亦有發現。
杯即高足杯。為屈斗宮窯址發掘出土,數量亦不少,造型頗奇特,燒造也頗講究。敞口、大腹、高足。足呈喇叭形。器表一般為素麵,但也有模印線狀紋和花紋,但不很多。這類產品在菲律賓也有發現,當為古外銷瓷的一種。
此外,還有一些同屬宋元時期德化窯的外銷瓷產品,例如缽類器和罐類器等,因限於篇幅,這里就一一贅述了。
白釉梅花杯
Ⅰ式2件,完整。1件高9.2、口徑13.2、足長6、寬4.5厘米。口沿外侈,圈底,形如爵形杯。邊唇厚0.3厘米。杯的外表堆上梅花枝,底周附上一筆架形的梅花樹干,作為杯的承托足架;足架;足架與底周間有些縫隙。整個器身頗厚重,腹壁較薄,能映見指影。色澤為牙白色。1件高4.3、口徑6.4、足長3.2、寬2.1厘米。形狀同上,比上一件小。
Ⅱ式分大小兩種。大的高5.3、口徑8.3、邊唇厚0.4厘米,口稍外侈,圜底。外腹壁堆上四朵梅花,承托的足架亦是附上的,與Ⅰ式不同的是足架較矮,而緊貼於杯的底部。小的1件,高4.3、口徑6.7、足架長3.6、寬2.9厘米,口沿外侈,外腹壁堆上兩朵梅花。
Ⅲ式2件。1件高6.7厘米、口徑5.8。口沿外侈,邊唇0.3、底厚0.4厘米,頗厚重,外腹壁較薄,能映見指影。釉呈牙白色,表面不甚光滑,出現有小氣孔。外腹壁亦堆上兩朵梅花。1件高6、口徑約4.8、足長3.9、寬3厘米。胎壁薄,邊唇厚0.2、底周厚0.3厘米。口沿外侈,釉呈純白色,光澤滋潤。外腹壁堆上兩朵梅花,足架亦同樣緊貼於杯的底部。
瓷獅子在屈斗宮窯址出土幾件,有的為群眾所收藏,我們僅得1件。獅子昂首雄峙,蹲伏在一帶管狀器的方形座上,小巧玲瓏,栩栩如生,與《中國美術》一書所載以及傳世品比較起來非常相似,可以確定為德化窯燒造的外銷瓷無疑。
上面提到的兩類白釉瓷器,俱見波西爾《中國美術》一書采自外國博物院藏品的圖錄,東南亞一帶在古代既為中國陶瓷貿易的中心,完全可能運銷這些品類。
在屈斗宮還採得圓形印盒1件,口徑6.9、底徑4.4厘米。盒分蓋和底兩部分,蓋頂印有牡丹花一朵,邊緣裝飾有直道紋,底部邊緣也有此種裝飾。據陳萬里先生說,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舊稱西里伯)南部發現有白瓷盒,應是德化外銷瓷的一種。
此外,陶瓷產品可能外銷,尚有同安宋代窯址三處。
(1)汀溪水庫窯址:在離縣城15華里的上埔村,水庫壩頭西面四個相連的小山上,都掩蓋著碎瓷片和匣缽,堆積豐富,面積甚大,出土物中有青釉、黃釉、灰白釉等幾種,器形以碗為主,還有壺、爐、碟、臼等。(2)許坑窯址:在離縣城17華里的許坑村,窯山高20米左右,中央有一條從山頂到山下的底寬5米的溝痕,瓷片和匣缽的堆積即分布在溝的周圍。從已挖掘渠道的剖面看,東面堆積厚達2米,分布面積寬21、長37米以上;西面探掘處厚達3米,分布面積寬17、長47米以上。出土器物里有青綠及灰黃色的劃花(卷草、篾紋、篾點紋)瓷,器外有放射狀直線劃紋,還有淺灰釉瓷和淺灰玻璃釉瓷,也有釉里迸裂灰白瓷和白色亮光瓷等。器形以碗為主,還有杯、碟和豆形器等。(3)新民鄉窯址:分布於距縣城10華里大墩、橋頭、寨仔內、山坪等四處。保存比較完整的是大墩遺址,范圍長39、寬18米。出土物釉色有灰黃、灰青、淺灰、灰蘭和素胎無釉等。器形有碟、碗、杯等。
這里窯址數量多,規模大,產品流傳國內甚少,又都集中在交通較為便利的縣城周圍-五十多年前輪船可以來往及此(據說是由渡船載至港口),至今西安橋附近河床旁邊還留下1904年前後書刻:「同安官渡六渡火輪界址」的碑石,現在的同安港距縣城10華里,距廈門港74華里,距泉州港也不過130華里。由此可以看出,同安宋窯和當時的海外通商貿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