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萬隆精神是什麼

印尼萬隆精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1 06:57:56

A. 萬隆精神有什麼現實意義

50年前,29個亞非國家首腦聚集印尼歷史名城萬隆,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議確立了著名的萬隆精神。萬隆精神主要體現在會議公報所確定的十項原則中。十項原則是中印緬等國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發展。十項原則不僅肯定了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等內容,而且還加進了尊重人權和聯合國憲章、承認種族平等和大小國家平等、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通過談判等和平方法來解決國際爭端等主張。50年來,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萬隆會議倡導的「團結、平等、合作」的精神,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有兩種國際政治經濟秩序觀,即霸權主義的秩序觀和發展中國家主張的秩序觀。霸權主義意欲建立的世界秩序,與以十項原則和聯合國憲章基本宗旨為基礎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著根本的區別。這種區別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和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還是超級大國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侵犯別國的主權,干涉別國的內政?其二,是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還是窮兵黷武,動輒「先發制人」,對別國進行軍事打擊?其三,在當今時代,世界大事究竟是誰說了算?是超級大國,還是聯合國?是朝世界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還是超級大國一極主宰世界?其四,是各國人民都有選擇自己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還是超級大國按自己的模式改造別的國家?是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化,還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於人?其五,是建立國際間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安全觀,維護所有主權國家的普遍安全,還是只追求自己的「絕對安全」,把自己國家的安全建立在損害他國安全的基礎之上?其六,保障各國享有平等發展的權利,還是發達國家只顧自家私利,只從發展中國家謀取資源、市場和利潤?今天重溫萬隆精神,正是由於它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B. 萬隆會議確定了以什麼為標志的萬隆精神

確立了以「團結、友誼、合作」為標志的萬隆精神。

C. 六十年前的萬隆會議所形成的萬隆精神包括哪些

萬隆精神即萬隆會議十項原則:
①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②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③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④不幹預或干涉他國內政;⑤尊重每一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⑥(子)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丑)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⑦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⑧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⑨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⑩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

D. 萬隆精神具體含義是什麼

所謂「萬隆精神」,主要有三層含義:一是會議所締造的「和平共處十項原則」。該原則是中國與緬甸、印度共同締造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化和延伸。它表明,二戰結束10年後,最先獲得民族獨立的一批亞非國家,求和平,爭和平、護和平的共同意願。二是周恩來總理當時提出,並被與會國家普遍接受的「求同存異」的精神。當時與會的29國,是為了反帝、反殖、團結、合作這一共同目標走到一起的,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超越分歧和沖突。可以說,「求同存異」從某種程度上也蘊育了「尊重世界的多樣性」、「國際關系民主化」等當今世界的國際關系准則。三是會議開啟了南南合作的進程。印尼前總統蘇加諾走為東道主,曾在萬隆會議開幕式上發表了「讓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的熱情演說。他指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是世界歷史的新起點」,「亞洲和非洲只有在團結起來以後才能得到繁榮」。豪言壯語,振聾發聵。用現在流行的闡釋角度來形容,「會議召開的本身就意義非凡」。
中國是萬隆會議的積極支持者和參加者。該會議對中國也有三大意義:一是突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1950年代中期,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的勝利,並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取得輝煌的外交成就。美國加大了在亞洲地區對共產主義中國的遏制。周恩來總理在克服了美國阻撓中國與會,台灣當局陰謀製造「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之後,親自率團來到萬隆。中國代表團迎難而上,載譽而歸。二是演繹了中國尋求外交突破的經典案例。對於社會主義中國參加亞非會議,多數與會國心懷疑慮,有些與會國還試圖按美國的意思攻擊中國。周總理回應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這些句子之所以成為中國外交史上最經典的語言,原因就在於它們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主觀上為中國拉到了最廣泛的朋友。會議期間,中國還與印尼政府簽署了有關解決印尼華人雙重國籍問題的協定,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華人較多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疑慮。三是開啟了中國與亞非等發展中國家長期合作的歷程。發展中國家始終是中國和平發展的依託。在萬隆會議上,周總理鼓勵與會國超越共產主義和非共產主義國家的思維定式,從新興民族解放國家求發展、求和平的共同目標出發,確定了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合作的長期起點和基礎。
雖然國際格局在過去50年間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關系正經歷著新的調整,但萬隆會議所倡導的原則和精神,仍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在國際關系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創造,也是當今世界普遍認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會議所倡導的亞非合作已發展和深化為「南南合作」。在萬隆精神的鼓舞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合作,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促進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實現。
50年後的今天,亞非國家的領導人即將再度聚首萬隆,重溫萬隆精神,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亞非團結與合作的道路。這無疑又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它將給亞非國家今後的深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給亞非兩大洲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福音。這個世界需要和平的聲音,需要合作的誠意,需要各國的決策者像當年參加萬隆會議的先哲們那樣,在困難面前顯示勇氣,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理念大力推動友好合作關系的發展。這既是萬隆精神歷久而彌新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們寄厚望於即將召開的亞非領導人會議暨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的原因所在。
萬隆會議彪炳史冊;萬隆精神永放光芒!

E. 萬隆精神的核心原則是什麼

萬隆精神的核心原則是團結、友誼、合作

F. 第一次萬隆會議的精神和意義。

會議精神被概括為「團結、友誼、合作」。

歷史意義

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會上共同倡導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

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路徑,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並遵循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准則。

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國際關系風雲變幻,從獨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亞非地區及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萬隆精神也歷經一個甲子,正綻放出新的時代光芒。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萬隆會議

當時成立五年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了本次會議,代表團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代表團搭乘的飛機被炸彈炸毀,代表團3人遇難,周恩來由於臨時改變行程而倖免於難。

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又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為了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在會議中,伊拉克的法迪爾·賈馬利稱共產主義是「新式殖民主義」,還有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也聲稱,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對此,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

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他還強調會議應該求同存異,並呼籲亞非各國撇開分歧,加強團結,為會議成功而努力。周恩來的講話獲得了比利時外交大臣斯巴克等多數國家代表的贊同。

在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秉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減輕了其他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疑慮,對會議的成功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此外,會議期間,周恩來還同日本代表團團長高碕達之助(日本經濟審議廳長官)舉行兩次秘密會談(第三次因美國反對而未舉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日本的首次正式接觸。萬隆會議結束後,中方代表廖承志與日方代表高碕達之助經過多次談判,促成中日兩國在1962年簽署《中日貿易綜合協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萬隆會議

G. 萬隆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1955年召開的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使得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人們把有關這次會議的內容及影響統稱為「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萬隆精神集中反映了當代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鮮明特點,對後來世界形勢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萬隆精神鼓舞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斗爭,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它促進了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和睦鄰友好,加強了亞非新興國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覺;它推動了日益眾多的亞非國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道路,此後,這些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務中所處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國際政治力量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摘自網路

H. 萬隆會議是什麼時候召開的什麼內容呢

萬隆會議是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反對殖民主義,推動亞非各國民族獨立的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
中國總理周恩來率代表團參加。會議廣泛討論了民族主權和反對殖民主義、保衛世界和平及與各國經濟文化合作等問題。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系的10項原則。這10項原則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會議號召亞非各國團結一致、和平相處、友好合作、共同反對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被稱為萬隆精神。
更詳細的內容樓主請查閱網路http://ke..com/view/33419.html?wtp=tt

I. 萬隆會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萬隆會議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會議內容

萬隆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與蘇聯的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活動。

萬隆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多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系准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

J. 萬隆會議提出什麼方針及影響

周恩來總理在補充發言中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協商一致。」是中國代表團提出的會議原則。所以說萬隆會議是提出十項國際原則,其中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會議精神為求同存異。

方針

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

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影響

1、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會上共同倡導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路徑,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並遵循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准則。

2、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意義

萬隆會議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閱讀全文

與印尼萬隆精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後院巨響怎麼回事 瀏覽:863
義大利面的煮法怎麼做 瀏覽:234
中國人口最多是哪個縣城 瀏覽:534
印尼和尼泊爾金剛我什麼區別 瀏覽:24
伊朗人生氣該怎麼安慰 瀏覽:769
印尼語怎麼說口語 瀏覽:662
印度為什麼生產鴉片 瀏覽:617
美國駐伊朗軍隊有多少 瀏覽:427
哪些中國名人人窮志不窮 瀏覽:206
55億印尼盾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8
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在哪裡查看 瀏覽:390
中國科學怎麼樣 瀏覽:89
中國的老年人為什麼愛跳廣場舞 瀏覽:493
英國中國海運什麼線路 瀏覽:492
為什麼美國斬首伊朗將軍 瀏覽:67
去義大利勞工怎麼申請 瀏覽:592
印度血檀木哪裡產的 瀏覽:819
中國中部38師在哪裡 瀏覽:985
中國男足對伊朗哪個台 瀏覽:51
中國古代印尼叫什麼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