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尼的特產是什麼 有誰知道
印尼菜餚中常加入椰漿及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等各種香料調味,印尼餐廳的餐桌上常備有辣椒醬,口味重的遊人到此可一保口福。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巴東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聞名。印尼風味小吃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
最受外國遊人喜歡的是當地產的各種熱帶水果,如有「水果之王」之稱的榴槤,有「水果之後」之稱的山竹,以及芒果、紅毛丹、杜古、蛇皮果、木瓜、人心果、牛心果、香蕉、菠蘿、番荔枝、鱷梨、柚、橙等。
日惹的馬利歐波羅大街是世界上最長的餐館一條街,傍晚有數不清的食物攤。
加里曼丹島的波提亞那和沙瑪里達,有最大的河蝦,加亞帕拉有最好的烤魚。印尼傳統小食有棕櫚糖花生,可可果餅干,香蕉干。
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巴東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聞名,喜歡吃的遊客不妨一試。
印尼最常見的菜餚有涼拌什錦菜、烤羊肉串、烤魚、烤牛肉、烤羊肉等。湯則常用牛肉湯、羊肉湯和雞肉湯。作為餐桌上的飲料,常有各種酒、礦泉水、啤酒及各種果汁。
印尼人飯後有喝咖啡和喝茶的習慣,喝時一般都加糖。喜歡喝紅茶,不少人也喜歡喝茉莉花茶和綠茶。印尼人喜歡吃甜食,餐後點心品種多,有用糯米粉、麵粉、木薯粉做的各種糕點,水果品種也十分齊全,有榴連,紅毛丹、木瓜、蛇皮果、牛心果、西番蓮等。
爪哇烤雞:以印尼祖傳秘方烹制,沾特製的甜辣醬和椰汁,再配上當地獨有的刺激的petai豆與生甘藍,風味獨特。
巴東菜:巴東是印尼的一個海濱城市,傳統的飲食文化,使巴東菜自成體系,著名的有巴東牛肉、咖哩雞等。
gudey:日惹特產,以米飯、嫩木菠蘿、一片雞肉、蛋、椰奶、和日惹特產水牛皮製成。
咖哆咖哆:一種用印尼沙律醬拌成的沙律,用料有各式新鮮蔬菜、海鮮等。
印尼米卓全餐:最著名的要數巴里島的唐將沙里旅館餐廳(tanjung sari hotel restaurant),傳統的巴里菜加上無敵海景,竹製tingklink樂團在一傍伴奏,人生一大享受。
各式印尼點心:以椰子汁為主要原料的各式點心,外形小巧,口感清爽,味道獨特,每一款都值得嘗試。
蝙蝠大餐:很難想像喜歡倒吊棲息在洞穴內的黑蝙蝠,對於萬鴉老人來說卻是人間美味,萬鴉老人會在洞口張網,然後派人從洞穴內驚擾這些小蝙蝠,只要蝙蝠群一沖出洞口,就會被「守株待蝙」的網子抓住,成了萬鴉老人的腹中佳餚。
B. 熬海鮮湯用什麼海鮮
作為一個廣東人,煲湯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技能,廣東人也把煲湯當作了調理身體的一劑良葯,上火了,煲個湯降降火,身體虛了,煲個湯補補,最近天氣有點濕,煲個靚湯祛祛濕,總之,在廣東人的眼裡,湯是無所不能的。
海鮮作為我們餐桌上的貴賓,也被人用來做海鮮湯,各式各樣的海鮮湯,應有盡有,泰式冬陰功是我們最常見的,海鮮湯的做法就不同於平時的煲湯,廣東的煲湯講究的是老火靚湯,就是要煲上一定的時間,才能將食材的精華融入到湯中。而海鮮,講究的是鮮,在煲的過程中不能太久,會失去海鮮原有的營養價值,食材的選用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簡單又美味的海鮮湯製作方法:
1、准備食材
花甲(花甲作為一種平民海鮮,在各類海鮮湯中是最常見的,價格也親民)
鮮蝦(選用新鮮的最常見的蝦就行)
姜(適當的薑片能夠去除海鮮的腥味)
豆腐(豆腐也是海鮮湯中最常見到的食材)
番茄、蝦米、瑤柱、蔥花,白菜(根據自己喜歡的菜自由搭配)
2、製作方法
先將白菜洗凈焯水備用,番茄用開水先煮開去皮,然後切成丁,鍋中加入適量的水,放入薑片、蝦米、瑤柱、蕃茄丁,大火煮開轉中火煮20分鍾,將番茄煮爛,蝦米瑤柱煮出味,(花甲一定要處理好,提前買回來放入水中加鹽和油,讓其吐沙三個小時左右),先加入豆腐和白菜,小煮一會再加入花甲和鮮蝦,大火煮開一分鍾後即可,加少許鹽(海鮮本身有鮮甜味,不需要放雞精或味精),最後撒上蔥花,可根據個人口味加適當的胡椒粉。這樣一鍋鮮美的海鮮湯就完成了。
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可以做一鍋美味的海鮮湯,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最好吃」沒有一個很好的定義,但是這樣做的海鮮湯味道肯定是很鮮美的。
C. 海鮮煲用什麼材料
【材料】
白菜半棵、碎干貝10個、 油2茶匙、枸杞10克、干蝦米1大匙、水澱粉1湯匙、海鮮醬油1茶匙、鹽1茶匙、白鬍椒粉1/2茶匙
【做法】
1.白菜洗凈撕片,放入沸水中焯燙1 分鍾左右至熟,然後取出放入碗中擺盤。碎干貝用溫水浸泡5 分鍾左右備用。
2.起油鍋,放入干蝦米,小火炒出香味出後,倒入干貝繼續炒片刻, 加開水和枸杞煮4 分鍾,再加鹽、海鮮醬油、白鬍椒粉攪勻。
3.把煮好的湯汁澆入裝好盤的白菜上,最後用水澱粉勾芡即可。
原料
腐竹約85克,中蝦約250克,帶子約150克,鮮魷魚約4兩,160克,蝦米1湯匙,姜1片,芫荽少許,水6杯。 腌料:鹽1/2茶匙,生粉1/4茶匙,麻油、胡椒粉各適量。
做法
海鮮湯圖集1
海鮮湯圖集1(5張)
1、 蝦去殼、除腸,切成雙飛狀,用鹽擦洗,沖凈,抹乾水分,帶子解凍,抹乾水分,魷魚去內臟和紫色衣,洗凈,劃花切件,將各海鮮料加入腌料拌勻,腌約10分鍾,放入沸水中燙一燙,即撈出,瀝干水分。
2、 蝦米用溫水洗凈,瀝干,腐竹用水沖凈,撕碎。
3、 燒熱油半湯匙,爆香薑片、蝦米,加入水燒滾,放入腐竹滾20分鍾,加入海鮮,候再滾,即下芫荽,以少許鹽調味便成。
1、用熱油將姜蔥蒜炒香,加入豆芽和白蘿卜煸炒。
2、煸炒至變色時加入水,煮至沸騰時調入韓式海鮮辣醬。
3、湯沸騰時放入海鮮(膏蟹,鮮蝦,牡蠣等)和豆腐一起煮。
4、湯差不多熬好的時候加入小南瓜和金針菇,再燒煮一會兒。
5、起鍋前加入蔥段和小青辣椒即可。
D. 海鮮火鍋
火鍋的歷史
關於火鍋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代, 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東漢, 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可見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時期,已有用銅所制的火鍋出現,但當時並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使用火鍋煮食就逐漸多起來了。最初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後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到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到了清朝統治的年代,火鍋涮肉已經成為宮廷的冬令佳餚。到了清朝末期民國初期,在全國已形成了幾十種不同的火鍋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時代,火鍋從中國傳入日本時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稱火鍋為「司蓋阿蓋」又稱「鋤燒」。如今火鍋還傳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朝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荽、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受破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燙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粘膜。
火鍋面面觀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構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般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唐宋時,火鍋開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設宴,多備火鍋。在五代時,就出現過五格火鍋,就是將火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火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制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到了清代,各種涮肉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餚。嘉慶皇帝登基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特地用了1650隻火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火鍋種類
按燃料區分;按火鍋結構區分;按原料區分;按口味區分
此外,還有按鍋體製作材料分為銅火鍋、不銹鋼火鍋、陶瓷火鍋的,以及一些較獨特的火鍋。山東王可仲發明出一種火鍋餐桌,中間由1大8小9隻火鍋座組成,每隻火鍋座又由電熱盤、火鍋湯盆、金屬菜盤、鍋蓋等搭配而成。當需要品嘗火鍋筵席時,該桌既能作為專門的各客火鍋使用,也可以在中間擺放與火鍋相配的各式菜點。如果蓋上9個圓孔蓋,即成為普通餐桌,並有保溫菜餚的功能,只要將火鍋湯盆內放上水,將菜餚放置在其上面,然後打開電熱盤開關,就能使菜餚保持熱乎乎狀態,使菜餚口味鮮美。
國外也有許多國家食用火鍋,特介紹幾例如下:
日本鋤燒火鍋:主料有牛肉片、蝦仁、雞片、魚片、豬瘦肉片、豬腰片等,配料有粉絲、菠菜、京菜、洋蔥等。吃法通常是將平底鍋燒熱,待油燒熱後倒入京菜、洋蔥片拌炒至八成熟,然後把自己喜愛的各式主料放入鍋中,邊煎邊吃。吃至一半,再加入鮮湯與調料煮沸,在鮮湯內涮主料食之。
朝鮮酸菜白膘肉火鍋:用炭火加熱,高湯為海鮮湯,其酸菜較為著名,白膘肉即五花肉,再配血腸、蛤蜊等,吃法較原始,但很解饞。
韓國石頭火鍋:鍋底是辣椒油、辣椒粉,上面滿蓋肉片和肥雞塊,辛辣無比。
印尼咖喱火鍋:作料是印尼本土產的咖喱、番葉、椰子粉及香料等,涮以魚頭、大蝦、雞肉、牛肉,鍋底還以米粉浸汁,有盡吸原汁之雅趣。
瑞士乳酪火鍋:將乳酪放在鍋里,煮成液體狀,再加入白酒和果酒,吃時用長叉將法式麵包放進鍋中的乳酪液里,待乳酪滲進麵包後即食。
火鍋用料
這里說的用料,主要是指火鍋主料、湯料、蘸料味碟,至於加熱原料及一些小餐具、用具,這里不再贅述。
火鍋主料即成鍋中涮煮的原料,其適用范圍極其廣泛,天上飛的、地上長(跑)的、水中游(爬)的,無所不包。按原料的性質可分為海鮮原料、河鮮原料、家禽原料、家畜原料、蔬果原料、原料製品等,凡是能用來製作菜餚的原料幾乎都能作火鍋主料。
火鍋湯料即鍋中的底湯,用得最多的是紅湯汁,其次是白湯汁(包括酸菜湯)。紅湯汁即辣味湯汁,用濃湯與辣椒、豆瓣、豆豉、醪糟汁、冰糖、精鹽、黃酒、多種香料等熬制而成。白湯汁即用老母雞、肥鴨、豬骨頭、火腿肘子、豬瘦肉、蔥、姜、酒等熬制的湯汁,一般與紅湯汁配合使用,很少單獨使用,即使用也常要蘸些調味料食用。
蘸料味碟是涮制火鍋不可缺少的部分,常見的有麻油味碟、蒜泥味碟、椒油味碟、紅油味碟、辣醬味碟、川琦蘸料碟、醬汁味碟、韭菜花味碟等。在火鍋中涮燙的主料剛出鍋時溫度較高,若將剛從鍋中撈出的主料在味碟中蘸一下,能使滾燙的原料降低溫度,便不會燙傷口腔。
火鍋地名
火鍋在廣東稱為「打邊爐」,在寧夏稱為「鍋子」,在江浙一帶稱為「暖鍋」,在四川叫「火鍋」。
火鍋的來歷
最早的火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沙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撥霞供是南宋火鍋之美名。
在整個火鍋歷史的演變上,描寫火鍋最為傳神的是南宋時代,在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里所說的涮兔肉片。在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快到山峰時,下起大雪,一隻飛奔的野兔滾下石來,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來吃,問止止師會不會燒兔肉,止止師回答他說:「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
利用這樣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覺得如此的吃法甚為鮮美,且能在大雪紛飛之寒冬中,與三五好友圍聚一堂談笑風生,隨性取食,非常愉快,因而為這樣一種吃法取了個「撥霞供」的美名,取當時「浪涌晴江雪,風翻晚照霞」的美麗光景。隨後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各種肉類或蔬食,皆可如此涮食。
火鍋的起源
時值冬令話火鍋
曹祈東
火鍋的起源,迄今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起源於東漢,即為東漢的出土文物「斗」。另一說認為,它起源於南北朝。
我國的火鍋,歷史悠久。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動,可以算是火鍋初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火鍋,有加熱過的痕跡。奴隸社會後期,出現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超過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分,下層有一個開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鏤空作通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間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火鍋了。漢代出現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大概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火鍋。
在唐朝的時候,火鍋系用陶瓷燒成,又叫「暖鍋」。火鍋也有簡易的。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到吉林一帶微服私訪,一農戶請他吃飯,只放一個炭火盆,盆上放一個銅勺,勺內有肉、蘑菇與白菜。康熙吃得很香,便問菜名,主人隨口答道:「炭火鍋。」
涮肉、雞、鴨、魚等食品,需用火鍋。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吃涮肉者,據說是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林洪在福建武夷山和臨安府,均吃過涮兔肉,他命名為「撥霞供」。據《考吃》記載,火鍋有「生火鍋」與「野意火鍋」。《清稗類鈔》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鍋』。」
今日北方之涮羊肉,原名實為「野意火鍋」,是隨清兵入關而傳入中原的。據舊《奉天通志》記載,野意火鍋的食法是: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據說清朝乾隆皇帝最喜食「野意火鍋」。乾隆六下江南時,所到之處,人們都為他准備火鍋。乾隆六十一年,乾隆皇帝在寧壽宮舉辦千人宴,共擺800桌,5000人入席,每桌設兩個火鍋,共用了1600個火鍋,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火鍋宴。
時至今日,由於地域各異和所涮食品的不同,在我國已形成了許多特色火鍋,其中著名的有「一品火鍋」、「什錦火鍋」、「白肉火鍋」、「菊花火鍋」、「毛肚火鍋」等。
「一品火鍋」以北京的天福樓、普雲樓等老字型大小最為著名。「白肉火鍋」即氽白肉,以豬裡脊肉和後臀尖為主。四川「毛肚火鍋」主要是吃牛肚及內臟。重慶的正宗「毛肚」,料都帶血,其風味講究麻辣。江浙的「菊花火鍋」,傳說是慈禧太後首創的。不但味道鮮美,而且清香爽神,風味獨特。「菊花火鍋」不用炭而用酒精。銅鍋內先以雞鴨為湯,原料是魚片、雞片、玉蘭片、裡脊片、粉絲等。入料後,撒以鮮白菊花瓣,清香四溢,湯味之鮮美超過涮羊肉。湘西的「狗肉火鍋」,也是湘菜中一大名菜。狗肉火鍋食之滿口生香,且有健脾開胃、祛寒增熱之功效。廣東的「海鮮火鍋」,也是久負盛名,別有風味。廣東人稱火鍋為「打邊爐」,所用的筷子也特別長,幾乎比普通的筷子長一倍,一般吃一頓要花費兩三個小時。
此外,還有湖南的魚元火鍋、四生片火鍋,雲南的滇味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等,也都是聞名遐邇,風味別具,鮮香誘人。
火鍋的趣聞與講究
古代一些帝王與火鍋有一定情結,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吃火鍋,有一年冬天,部隊突然要開拔,而他飢腸轆轆,定要吃羊肉,聰明的廚師情急之中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開水鍋中燙之,並加調料、蔥花等物,忽必烈食後贊不絕口。後來,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並賜名為「涮羊肉」。相傳,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其父楊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園設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鍋,火里燒著木炭,弘治皇帝藉此得一上聯,上聯雲:「炭黑火紅灰似雪」,要眾臣囑對,大臣們頓時個個面面相覷。此時,年少的楊慎悄悄地對父親吟出下聯:「谷黃米白飯如霜」。其父遂把兒子的對句念給皇上聽,皇上龍顏大悅,當即賞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餘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為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現代一些文化名流對火鍋也情有獨鍾,名人胡適對故鄉徽州火鍋鍾愛有加,在家宴請客人吃飯時,大多由其夫人精心烹制徽州火鍋以招待客人。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回憶短文中,就描寫了徽州火鍋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之情。電影名導演謝添早年在重慶時,喜食重慶火鍋,堪稱是一個愛吃火鍋的「老饕」。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烹飪技藝的發展,火鍋品種也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依燃料而分,有木炭火鍋、煤氣火鍋、電火鍋、酒精火鍋等;就質地而論,有錫制火鍋、鋁制火鍋、不銹鋼火鍋、搪瓷火鍋等;按結構來說,有連體式火鍋、分體式火鍋、鴛鴦式火鍋等;按烹飪風格來說,有湯鹵火鍋、清燉火鍋、水煮火鍋等。品種繁呈的火鍋,為餐桌平添幾分熱鬧的氣氛。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千鍋百味,著名的如廣東的海鮮火鍋,涮的是海鮮之類,配料十分講究,最講究味道鮮美和吃的情趣,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火鍋湯汁為雞湯或肉湯,並輔以肉、魚、雞等薄生片與菊花一起涮著吃,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特點是火鍋中一定要放雲腿,食時配以香菇、魚肉等生料,鮮嫩香辣,饒有風味;重慶的毛肚火鍋,具有原料多樣、鹵湯濃鮮、麻辣醇香之特點。此外,北京的羊肉火鍋、浙江的八生火鍋、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等,也風味別具。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倍添雅趣。吃火鍋時,男女老少、親朋好友圍著熱氣騰騰的火鍋,把臂共話,舉箸大啖,溫情盪漾,洋溢著熱烈融洽的氣氛,適合了大團圓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東北,人們招待客人時,火鍋里的菜擺放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宛若「眾星捧月」以示尊敬。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蕪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火鍋雖味美,但在吃火鍋時要注意衛生,講究科學。一要注意選料新鮮,以免發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鍋里燒的時間過長,會導致營養成分損壞,並失去鮮味;若不等火候燒開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此外,應注意不要滾湯吃,否則易燙傷口腔和食道的黏膜。
E. 能用鐵鍋弄海鮮湯嗎
可以。
鐵鍋作為烹飪食物的傳統廚具,並沒有任何毒性成分,在炒菜時也較難有溶出物流出,一般正常情況下,干凈的鐵鍋是可以用來燉湯的,而且鐵鍋具有耐高溫、導熱快又均勻的特點,燉出來的湯味道濃郁、口感豐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若鐵鍋的表面有明顯的生銹、破痕跡不宜使用,以免對自身健康產生影響。
海鮮湯是一道漢族特色的美味海鮮湯類,製作比較簡單,用料較多,製作原料主要有有腐竹、中蝦、帶子等,製作比較簡單。
F. 冬陰功湯食材
冬蔭功湯主要的食材有:
蝦200G,蕃茄仔5個,洋蔥50G,魚露幾滴
輔料
蛤蜊200G,青檸檬切片,冬陰功料1包,墨魚丸
做法如下:
准備材料:冬陰功料包,蝦,蛤蜊,墨魚丸切十字花,蕃茄仔,青檸,洋蔥,魚露
蕃茄仔對開,青檸切片,洋蔥切塊
油里爆香洋蔥,後下冬陰功料包,放兩碗水
下青檸及蕃茄仔煮開後,放蝦,蛤蜊及墨魚丸
熟後下魚露起鍋,放香菜葉裝飾
洋蔥的營養價值很多,洋蔥辛辣,不含脂肪,可以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洋蔥還含有抗氧化劑,
能消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增強細胞的活力和代謝能力,有防癌抗衰老的功效。
食用洋蔥還能降低血壓,增加血流量,預防血栓形成。洋蔥還能幫助降低血糖,糖尿病,神志萎頓的人,
可以多吃些洋蔥來改善。但有皮膚瘙癢或者患有眼疾,眼部充血的人應少吃洋蔥,一般也不宜過量食用。
洋蔥是一種蔬菜,是富含維生素的,它的功效主要有維持心血管健康、預防癌症、殺菌抗感冒,是沒有降血脂的作用。
這種食物是可以長期的服用,如果血脂高需要忌食油膩的食物,
並需要多行運動燃燒體內的脂肪。必要時可行葯物進行降血脂進行治療。
G. 酥皮海鮮湯如何食用
麵包整個打開抹入黃油然後再撕成小塊,粘著湯汁吃。
酥皮海鮮湯的做法:
主料:去殼扇貝2個、鮮蝦3隻、蛤蜊4個、魚肉50公克、麵包粒20公克、洋蔥30公克、罐頭蕃茄80公克、奶油30公克、魚湯600㏄、酥皮1張、蛋黃液少許、香料1/4匙、鹽1/2茶匙、面煳1茶匙
做法步驟
1、將所有海鮮材料洗凈並將魚肉切粒,一起放入滾水中汆燙?秒鍾,撈出沖涼,再將蝦去殼備用。
2、罐頭去皮蕃茄取出抓碎,洋蔥去皮洗凈後切碎。
3、鍋中放入奶油燒融,放入洋蔥以小火慢炒至軟,加入作法2和魚湯、義大利香料、鹽,續煮約10分鍾後,徐徐加入面煳以?火煮至濃稠,撒上麵包粒盛入湯碗中備用。
4、將酥皮表面刷上少許蛋黃液,蓋在作法3湯碗上,移入預熱好的烤箱,以200℃烤至酥皮膨起且呈金黃色即可。
H. 有種水果只吃裡面的子,外表像蘋果,刀不好切
1. 蘋果
水果的品種繁多,有瓜中上品西瓜,有果中皇後荔枝,水中明珠葡萄……但我最喜歡吃的卻是蘋果。
蘋果圓圓的,像柑橘一樣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沒有熟透的了的蘋果綠綠的,慢慢地由紅色佔領了綠色的「領地」,最後,蘋果熟透了,變得深紅。沒熟透的蘋果,咬上一口,又苦又澀,難吃極了。熟透了,就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恨不得一口都吃了,甜絲絲的,讓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越愛吃。把蘋果切開,肉是白色的,裡面籽是黑色的,新鮮的汁水,整個蘋果吃起來甜津津的,香脆可口,果肉鮮美,從舌尖直沁肺腑,它的味道、顏色、形狀都十分惹人喜愛,圓圓的,像個小燈籠一樣。
蘋果不僅味道好,作用也很多。
常常吃蘋果可以降低血脂,降血壓,預防癌症,有抗癌作用,強化骨骼,維持酸鹼平衡,減肥。西方有句諺語:「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在眾多水果之中,蘋果可以說是最普遍又平和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我。」在眾多水果之中,蘋果可以說是最普遍又平和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 小覷。中醫相信它可生津潤肺,健脾開胃。營養學上的分析,指出蘋果含有多種果糖,並含有多種有機酸、果膠及微量元素,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多酚及黃酮類營養物質。「一天一個蘋果」是人們熟知的健康口號,蘋果被科學家稱為「全方面健康水果。
蘋果有許多吃法,可以加工成蘋果感蘋果汁,蘋果沙拉等……蘋果含有許多維生素,多吃有好處喔! 2. 烤全羊
1. 蘭州烤全羊選用約15斤重的當年羔羊,用60c溫開水澆洗,刮凈羊毛,再投入80c水中燙洗凈,外皮擦以白醬油,腹腔內抹花椒、胡椒水,然後用鐵叉撐開腹腔,掛爐內燒烤,邊烤邊塗熟豬油,約一小時後,羊肉成金黃色即可。也有的沿用古法烤燉全羊。即取出羔羊內臟,腹內裝紅棗,外裹草簾,在塗濕粘土炙烤,粘土變干後去除、洗凈、再糊以米粉稠糊,油炸後切片配料,入鍋燉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醬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黃,酥脆可口。 2. 新疆烤全羊烤全羊是新疆最名貴的菜餚之一,之所以如此馳名,除了它選料考究外,就是它別具特色的製法。新疆羊肉質地鮮嫩無膻味,在國際國內肉食市場上享有盛譽。技術高超的廚師選用上好的兩歲阿勒泰羯羊,宰殺剝皮,去頭、蹄、內臟,用一頭穿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鐵釘上。再用蛋黃、鹽水、姜黃、孜然粉、胡椒粉、上白麵粉等調成糊。全羊抹上調好的糊汁,頭部朝下放入熾熱的饢坑中。蓋嚴坑口,用濕布密封,燜烤一小時左右,揭蓋觀察,木棍靠肉處呈白色,全羊成金黃色,取出即成。全羊烤成後即放置餐車上,烹制者在羊頭上挽系紅綵綢,打成花結,羊嘴放置香菜或芹菜。餐車備有小刀,服務人員推車圍繞餐桌轉動,恭請客人啟刀食肉。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是維吾爾族人民招待貴賓的佳品。 在南疆和田、且末等城鎮巴紮上,設有現烤現賣的 烤全羊攤檔,專門剁塊零賣。 3. 簡介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周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後,去蹄及內臟,用精麵粉、鹽水、雞蛋、姜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後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製的饢坑裡,蓋嚴坑口,並要不斷地翻滾觀察,約一小時左右即成。烤全羊,是新疆可與北京烤鴨、廣州脆皮乳豬相媲美的一大名饌。其正宗是在天山以南,在喀什、和田等地的大小「巴扎」(集市)中都能聞到它特有的香味。3. 粵菜由廣州菜、潮汕菜、東江菜組成,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
廣州菜是在匯集我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
潮汕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近年來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制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郁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遷後,其風俗習食仍保留著一定的中原風貌。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求香濃,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鍋菜見長。代表菜有鹽鋦雞、黃道鴨、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參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范疇,成為廣東的飲食文化。
廣州美食
廣州人愛吃、會吃,天下聞名,誇張點的說法就是:廣州人除了四足的桌子不吃外,什麼都吃,於是,麻雀、鷓鴣、穿山甲、蝙蝠、海狗、鼠、貓、狗、蛇、猴、龜……超過一千種材料可以變成桌上佳餚,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
廣州地處亞熱帶,熱帶亞熱帶水果品種繁多,一年四季都有鮮果上市,故有「水果之鄉」的盛譽。廣州的水果品種有500多種,其中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蘿分布最廣,產量最多,質量最好,被譽為嶺南四大名果。
食在廣州,流傳歷史已久,海內外皆負盛名。而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以其取材不限、注重質和味,滋味清鮮、百菜百味、變化無窮,遂成為海內外最受歡迎的菜式。它是由廣州菜、潮汕菜、東江菜組成,而以廣州菜為主體,具有選料博雜、製作精細、口味趨於清淡、富於季節性變化、講求營養科學的特點。廣州飲食業規模在全國首屈一指。
粵式點心的特點是選料廣泛,製作精細,花式繁多,咸甜兼備,口味清新。各款點心都講究色澤和諧,造型各異,相映成趣,令人百食不厭。
富有地方特色的點心小食有:蝦餃、干蒸燒賣、粉果、泮塘馬蹄糕、蜂巢香芋角、雞仔餅、糯米雞、家鄉鹹水角等等。名點、名小食、名風味食品不勝枚舉。如廣州酒家的滿漢全筵、北園酒家的時果美點、泮溪酒家的點心宴、南國酒家的潮州菜、大三園酒家的紅燒大裙翅、大同酒家的金牌化皮乳豬等。
廣州多數酒家、餐館都經營「三茶兩飯一夜宵」,而且集飲食娛樂於一體,營業時間長,飲食市場各種風味兼容並蓄,多方面滿足了各類遊客的需要。
廣東風味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朴;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廣東小吃的成熟方法多為蒸、煎、煮、炸4種,可分為6類:油品,即油炸小吃,以米、面和雜糧為原料,風味各異;糕品,以米、面為主,雜糧次之都是蒸炊至熟的,可分為發酵和不發酵的兩大類;粉、麵食品,以米、面為原料,大都是煮熟而成的。粥品,名目繁多,其名大都以用料而定,也有以粥的風味特色而稱的;甜品,指各種甜味小吃品種,不包括面點、糕團在內,用料除蛋、奶以外,多為植物的根、莖、梗、花、果、仁等;雜食,凡不屬上述各類者皆是,因其用料很雜而得名,以價格低廉,風味多樣而著稱。
酥皮蓮蓉包
以半發酵面和酥心(油酥面團)摺疊作皮,蓮蓉作餡包成圓形,蒸制而成。其皮色潔白,層次分明,松軟而稍爽韌,香甜可口。粉果用淀麵粉包裹蝦仁、豬肉等拌成的餡料,作成角形蒸制而成。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鮮美甘香。此品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廣州飲食習俗一書中載:「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為粉,以豬油潤之,鮮明而薄以為外,茶蘼露、竹脂(筍)、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為內,一名曰粉角。」20世紀20—30年代,各酒家、茶樓爭相創名牌菜點以招徠客人,茶香室一名娥姐的女點心師的所創的粉果獨占鰲頭,人們稱之為娥姐粉果。40年代,茶香室歇業,娥姐的傳人轉至大同酒家,娥姐粉果也就成為大同酒家的名牌點心。50年代以後,各大茶樓、酒家也把它作茶點供應。粉果也就成為羊城美點之一。
馬蹄糕
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此品以廣州市泮溪酒家的為最有名。因其所處的泮壙是盛產馬蹄的地方。所產的馬蹄粉,粉質細膩,結晶體大,味道香甜,可以做成多種點心、小吃。以它做成的馬蹄糕,是泮溪酒家的傳統名食,四季皆宜。
倫教糕
用大米漿經發酵蒸制而成。其糕體晶瑩雪白,表層油潤光潔;內層小眼橫豎相連,均勻有序;質爽軟而潤滑,味甜冽而清香。此品因首創於順德縣的倫教鎮而得名,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清咸豐間成書的《順德縣志》載:「倫教糕,前明士大夫每不遠百里,泊舟就之。其實,當時馳名者止一家,在華豐圩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非他人所用。」但後人採用在煮糖時加雞蛋清去濁之法而一直傳下來,並隨著華僑的足跡而傳至東南亞各地。
蜂巢芋角
用芋泥作皮,豬瘦肉、蝦肉、冬菇等炒熟後作餡,包製成角形,下油鍋炸制而成。其皮色金黃,表層小眼密布,狀若蜂巢,外皮酥脆,內層軟滑,餡有微汁,鮮美香濃。此品是茶市必備的點心,廣西、海南均盛行。以廣西荔浦所產的香芋做的最佳,故又稱荔浦芋角。
捶肉丸
捶肉丸是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客家湯菜。用新鮮牛肉或瘦豬肉作原料,薯粉、胡椒、作佐料,將鮮肉用厚鐵墊剁成肉泥,加入佐料,擠成丸子,用豬骨上湯慢火煮熟。肉法家丸嫩滑、爽脆,別有風味,老少喜歡。
蘸仔鴨
蘸仔鴨是客家人閑不住夏季的美食。五七月間是鴨仔上市的的季節,在客家城鄉隨時可以品嘗到這道鮮美的時菜。
蘸仔鴨用嫩鴨作原料,以生僵、大蒜、醋、白糖、糯米灑作配料。將鴨宰殺,去除內臟、洗凈、燙熟,用新鮮豬油塗抹一遍,切成長方小塊。然後蘸以僵油,金不換或蒜仁醋,風味獨特。
蜜汁叉燒
為傳統菜餚。其製法是,將去皮半肥瘦豬肉切成菜,放入瓦盤內,加作料腌制45分鍾後,用叉燒環串起,放入烤爐烤30分鍾至熟,用糖漿淋勻,回烤2分鍾後即成。此菜肉質內咸外甜,略有蜜味,瘦肉焦香,肥肉甘化。
燒鵝
燒鵝是廣州傳統的燒烤肉食。燒鵝源於燒鴨,鵝以中、小個的清遠黑棕鵝為優,去翼、腳、內臟的整鵝,吹氣,塗五香料,縫肚,滾水燙皮,過冷水,糖水勻皮,晾風而後腌制,最後掛在烤爐里或明火上轉動烤成,斬件上碟,便可進食。燒鵝色澤金紅,味美可口。廣州市面上燒鵝店鋪眾多,最為有名的是長堤的裕記燒鵝飯店的燒鵝和黃埔區長洲島上的深井燒鵝。
西餐
西餐自80年代進入深圳後很受人們歡迎,目前,各大星級酒店皆設有西餐廳。除西餐廳外,東南亞各國風味菜餚也逐漸進入深圳。首先是泰國菜,由中泰大酒樓經營,頗受歡迎。南國影聯二樓開設一越南菜館,上林苑酒店、粵海酒店、陽光酒店等先後開設了朝鮮菜和日本料理,華僑城的一家小吃店則專營印尼風味菜。
東北菜
東北菜,在滿族菜餚的基礎上,吸收全國各地菜系,特別是魯菜和京菜特長,不斷發展,形成獨特的風味。其特點是:咸甜分明,酥爛香脆,色鮮味濃,明油亮芡,講究造型,烹調方法長於扒、炸、燒、烤、蒸、燉、氽。「白肉血腸」、「什錦火鍋」、「鴛鴦大蝦」等菜餚別人一格。
深圳現有不少東北人,東北菜自然也被搬到了深圳,尤其是東北人開的水餃店,很受歡迎。
京菜
京菜的特色是由宮廷風味、清真風味和山東風味融合形成的。烹飪技藝擅長烤、爆、熘、燒。菜餚質地重其嫩脆,口味重於鮮香,講究造型美觀。著名菜有:北京烤鴨、北京水餅、涮羊肉等。
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是廣州歷史名菜之一。其製法是,將豬手(前腿)洗凈,斬件,煮熟,再放到流動的泉水中漂洗一天,撈起,再用白醋,白糖,鹽一同煮沸,冷卻後再泡數小時,即可食用。因泡豬手的泉水取自白雲山,故名「白雲豬手」。
白雲豬手這個菜式酸中帶甜,肥而不膩,皮爽脆,食而不厭。製作此菜著重色、香、味、型,加上「五柳料」或紅椒絲點綴,則色澤亮麗,口味更佳。
紅燒大裙翅
紅燒大裙翅是高級宴席中的高級佳餚。其菜一是美味可口,二是選用質地上乘的裙翅,由大量的各種肉類煮出的湯汁煨制而成。
30年代,由大三元酒家號稱「翅王」的吳鸞主制的這種菜式,以其在烹飪方法上的獨到之處,烹制出韌中帶脆,湯清味鮮,濃而不膩的翅中上品,而深受食客的好評。
龜苓膏
龜苓膏是神秘的棕褐色,呈膠狀,容器是什麼形狀它便是什麼形狀,一小缽一小缽,加蜜後顯得晶瑩,拿勺子橫七豎八切成小塊,一塊塊擠在一起,藕斷絲連,入口甜,回味苦,據說越苦越好,可以清熱敗火,多吃為宜。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廣東美食 廣東小吃與點心同源,歷史悠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記有多種民間美食,如粉果、沙翁、粽子、薄脆等,至今久盛不衰。小吃的品種雖不如點心多,但用料比點心更雜,可分為六類,除粥品外,還有:油器,即油炸米麵食品,鹹的有油條;甜的白糖沙翁、笑口棗、脆麻花;咸甜相雜的有咸煎餅等。這類小吃,季節性不強,常年供應,但以冬季最盛,食時,一般與粥品相配,使之稀稠相輔。
麵食
品種有油條、伊面、雲吞,水餃等。雲吞很早就傳來廣東。現在,廣東以雲吞和面同吃最盛行,叫雲吞面,城鄉皆備。它是用雞蛋液和面,擀成薄皮,包上豬肉糜、蝦仁等製成的餡料,和全蛋面條一起烹熟,加蝦子上湯食用的,以面爽、餡嫩、湯鮮為上。
糕粉
糕的名品有倫教糕、松糕、棉花糕、缽仔糕、面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其中倫教糕因產於倫教鎮而得名。據《順德縣志》所記,明代已經盛行,足有數百年歷史。現已傳遍省內外,乃至東南亞各地了。粉的名品有腸粉、沙河粉、瀨粉等。腸粉的外形有點象豬腸,故名。其餡料可隨時隨地而變。用豬肉的叫豬腸,用牛肉的叫牛腸,還有用蝦米、豬肝、魚片的,均按餡料而稱。沙河粉 以廣州市郊沙河鎮產的最佳,故名。
自己找一篇
I. 一般海鮮湯都用什麼吊湯
您好,吊海鮮湯可以用蝦,魚骨架,只要是海鮮類的都可以。一定要前期去腥。
J. 製作西班牙海鮮飯的時候,都需要用到哪些食材
一定要試試大阪烤雞皮,泰國芒果飯,川越鰻魚飯,北海道帝王蟹,烏蘭巴托馬肉火鍋,新加坡辣椒螃蟹,印尼貢貢,巴生肉骨茶,紐西蘭烤羊排,澳洲大龍蝦,哎呀說不完啊,人生就是吃吃喝喝的過程啊冬蔭功湯是一道泰國名湯,典型的泰國菜,是世界十大名湯之一,在泰語中,「冬蔭」指酸辣,「功」即是蝦,合起來就是酸辣蝦湯了。冬蔭功湯是將輔料放入桶煲至出味。
韓國菜有「五味五色」之稱:甜、酸、苦、辣、咸;紅、白、黑、綠、黃。兼具中國菜肉豐味美與日本料理魚多汁鮮的飲食特點。一般分家常菜式和筵席菜式,各有風味。味辣色鮮,料多實在。半菜勺老抽,一湯匙耗油,半菜勺白糖,翻炒均勻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後淋如水澱粉至自己喜歡的濃稠度就可以了。拌到煮好的面條里,黑乎乎的就是好吃的炸醬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