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森林火災有多少

印尼森林火災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2-12-09 18:42:21

❶ 關於破壞環境的資料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臭氧層:人類的保護層
眾所周知,地球被一層大氣緊緊圍裹著,從地面算起,從下而上可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離地面最近的對流層與人類最為密切,給人類帶來了雲、雨、霧、風、霜、雪等復雜的天氣現象;而對流層上方的平流層中有一臭氧層,其濃度為10%,厚度為30公里,能大量吸收來自宇宙的輻射,特別是可以吸收掉99%的太陽輻射到地球的紫外線,從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傷害。所以,臭氧層被譽為"人類的保護傘",如失去了這個"保護傘",地球將受到紫外線強烈輻射,物種將難以生存,人類的健康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事實,許多地方已經出現了種種不祥的徵兆。先看看南極臭氧洞之下的地面生物。在智利南端瀕臨麥哲倫海峽的地區,河裡本來有許多歡蹦活躍的魚類,今天成了呆木亂撞的"盲魚";喜歡游盪的羊群因患了白內障而變為"盲羊",整天悶悶不樂;連蹦帶跳的兔子變成了"盲兔",獵人可輕而易舉地將它們抓獲;自由飛翔的野鳥因雙目失明而迷失方向,撞進了居民的院宅......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悲哀又發人深思的景象。
誰能想到,臭氧空洞的罪魁禍首是在工業和生活中使用頻繁的製冷劑氯氟烴。夏天喝冰鎮飲料曾經是古代帝王專享的權利,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工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廣泛地使用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燃燒、易於貯存、價格又比較便宜的氯氟烴類物質來做致冷劑、噴霧劑、發泡劑及清洗劑。這些物質可以在大氣中長期存在並破壞臭氧層,從而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和影響生物生長。

厄爾尼諾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看樣子地球氣候是出了大問題。而事實上,這只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我們只有竭力在它們變幻莫測的腳步中摸出規律,才能更好地面對這兩個淘氣的孩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聖嬰",其特徵是東太平洋局部海水溫度異常上升。與之相對,"聖女"拉尼娜則是指東太平洋水溫異常下降。這兩種氣候現象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導致氣候異常的首要因素。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一直悄無聲息地伴隨著地球的歷史。
科學家聲稱厄爾尼諾在1萬5千年前就曾給地球氣候造成破壞性影響。但人類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歷史非常短暫。19世紀後半葉,氣象學家觀察到一種奇怪現象。當西太平洋上空的氣壓高於正常標准時,太平洋東側的氣壓就低於正常值,反之亦然。看一看太平洋長期以來的氣候記錄,就可以發現,東西太平洋氣壓呈現一種蹺蹺板式的關系。這種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氣壓的反常引起了氣溫和降水的異常,對人類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8年成為100年來最熱的一年。全世界的農、牧、漁業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由於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❷ 人類破壞環境的資料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氣候災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大氣成分發生不利於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並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於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里奇國家實驗室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長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噴發,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污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大氣污染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於1930年首次出現在比利時,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大超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餘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污濁的空氣,普遍充斥於許多工礦區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於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於含有污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雲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並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污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污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慢性中毒。

大氣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 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史記錄。*

臭氧層為什麼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在大氣圈中,物質分布鬆散,運動快速,極微小的外來干擾,也可能就打破原來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

大氣中已經產生危害或被人們注意到的污染物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氫、氟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微粒物質等。

(2)水圈污染嚴重

水圈中最大的問題是淡水資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障礙(見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99年舉辦「世界水日」之際,聯合國的專家發布,在當今的世界上,還有14億人在飲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過500萬人。在我國,經濟建設大發展後,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別的國家也是工業越發達,水的污染越嚴重。被污染的大氣經過流動擴散,可以很快稀釋沖談;被污染的水雖也可以流動,但常存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對以水為生的人和生物,影響長遠深刻。

造成水和水體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業的發展,化肥、農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學製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發展到現今的危害程度。

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常成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屬、非金屬物質和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甚至是劇毒雖然經過人工處理可以將它凈化,但現在多是僅稍作處理,甚至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和新舄縣發生的水俁病,其原因是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經過生物食物鏈(硅藻-飛蛄-石斑魚-鱔魚)的逐漸富集,使鱔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每升(最高達50-60毫克每升),比原廢水中汞濃度高出1萬至10萬倍。當地居民捕食鱔魚等之後,汞在人體內積聚,以致造成中樞神經的嚴重損傷。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是傳染疾病的淵藪。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更是傳染疾病的淵藪。

絕大數河流最終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物質都隨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輪破裂或沉沒,更在把能嚴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帶進海里。在一些地方,人們還向海里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寶盆和自凈池,有些人卻在把它當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地中海,早已無漁業可言,很多物種已在此絕滅。我國的渤海由於周圍城市的擴大和工業的興起,也出現了這種發展趨勢,據監測部門在1998年報告,1995年時,渤海已有56%的面積被污染,比十年前擴大了一倍,而且還在擴大。河流、湖泊、海洋這些水體本來都有自凈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總是那樣晶瑩清澈,現在受到污染而且還在發展,完全是人類行為不慎造成的後果。水圈是一個系統,污染物隨著水的運動在其中傳播,所以在南極企鵝的組織中也發現了殺蟲劑;而波及廣大海域的紅潮(赤潮),其源來自城市的污水。這些污水富含生物營養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機物。紅潮是因一些紅色或褐紅色藻類得到豐富營養,迅速生長、數量激增的現象。由於它們過量的繁殖,並在死亡後腐敗、消耗大量氧氣,影響到別的生物,特別使魚類不能在此生存。

❸ 人們破壞自然的例子

事例一:森林面積減少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事例二: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



事例三:羅布泊消失了


塔里木河全長1321公里,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內陸河。據《西域水道記》記載,20世紀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遊河水豐盈,碧波盪漾,岸邊胡楊叢生,林木茁壯。1925年至1927年,國民黨政府一聲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匯入羅布泊,導致塔里木河下游乾旱缺水,3個村莊的310戶村民逃離家園,耕地廢棄,沙化擴展。解放後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築輪台大壩,又將塔里木河河道改了過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得以好轉,胡楊枝重吐綠葉,原來廢棄的耕地長出了青草,這里變成牧場。



事例四: 水資源枯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污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污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鍾。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事例五: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❹ 關於人類破壞環境的資料

白色污染,在我國廣泛使用,大部分餐館都使用導致白色污染的飯盒,它會破壞地球的環境,不光會這樣,這還要花上很多很多的錢來除掉它們。
人們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這造成人類要砍伐多少樹木才能造出這些東西,每40000雙一次性木筷需要一棵大樹的木材,這將造成多少資源的浪費。
私家車現在越來越多了,汽車會排放出廢氣,會污染空氣,天空變得霧蒙蒙見不著藍天了,我們無意當中會把廢氣呼吸到肺里,造成咳嗽、感冒等疾病。
汽油,是人類的寶貴資源,它是億萬年才能形成的,現在私家車太多,用完了汽油,該怎麼辦啊?現在的汽油越來越少了,石油的公司的石油價格也在大漲。留給後人的資源越來越少。
水,
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我們現在污染海水,在海水上亂扔垃圾,使海水有了極大污染和海也有一股海臭味,同時,2004年幾乎沒有下雨。愛惜水等於愛惜生命。可
是人們還是在嘩啦的用水。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節水意識,如果我們節約水,一年下來,不是留下來了很多嗎?據我所知,我們現在中國人一年的水只有2200立方
米,位居世界110多位。有些地方,遭遇了50年來的大旱災,但仍在嘩啦啦的用水,對節約水一點也沒有什麼意識和感覺。
我們要珍惜和愛護大自然,
愛護大自然,就等於保護自己的家園。希望這些願望一定能實現。據說,中國每年使用450億雙一次性筷子,如果都有一半被撿出來用於造紙,不知道要少砍伐多
少樹木。那些「環保鬥士」...每天一個人可以砍伐竹子一兩百斤,一個農民勞作一天大約也就是賺取10元左右,不要說是賣竹子了,就是人工錢都不值
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有時它會變出許許多多神奇的東西,有時它也會發怒沖毀樓房,淹沒土地等。它為什會發怒呢?是因為人們砍伐森林,浪費資源,破壞生態平衡。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大自然。
現在人類污染環境,砍伐樹木,造成一系列的破壞,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會想到後果會怎樣。砍伐樹木會造成氧氣變少。據我所知,氧氣全部來自植物。每一棵大樹一天可以吸收0.1千克的二氧化碳,產生0.75千克的氧氣。如果沒有了氧氣,人類無法生存,只有滅絕。
白色污染,在我國廣泛使用,大部分餐館都使用導致白色污染的飯盒,它會破壞地球的環境,不光會這樣,這還要花上很多很多的錢來除掉它們。
人們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這造成人類要砍伐多少樹木才能造出這些東西,每40000雙一次性木筷需要一棵大樹的木材,這將造成多少資源的浪費。
私家車現在越來越多了,汽車會排放出廢氣,會污染空氣,天空變得霧蒙蒙見不著藍天了,我們無意當中會把廢氣呼吸到肺里,造成咳嗽、感冒等疾病。
汽油,是人類的寶貴資源,它是億萬年才能形成的,現在私家車太多,用完了汽油,該怎麼辦啊?現在的汽油越來越少了,石油的公司的石油價格也在大漲。留給後人的資源越來越少。
水,
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我們現在污染海水,在海水上亂扔垃圾,使海水有了極大污染和海也有一股海臭味,同時,2004年幾乎沒有下雨。愛惜水等於愛惜生命。可
是人們還是在嘩啦的用水。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節水意識,如果我們節約水,一年下來,不是留下來了很多嗎?據我所知,我們現在中國人一年的水只有2200立方
米,位居世界110多位。有些地方,遭遇了50年來的大旱災,但仍在嘩啦啦的用水,對節約水一點也沒有什麼意識和感覺。
我們要珍惜和愛護大自然,
愛護大自然,就等於保護自己的家園。希望這些願望一定能實現。據說,中國每年使用450億雙一次性筷子,如果都有一半被撿出來用於造紙,不知道要少砍伐多
少樹木。那些「環保鬥士」...每天一個人可以砍伐竹子一兩百斤,一個農民勞作一天大約也就是賺取10元左右,不要說是賣竹子了,就是人工錢都不值

❺ 只有一個地球

60餘億人口----這是目前人類的總和。而與此相對照,空氣、水、森林、耕地、一定的問題。聯合國人口基金執行主任薩迪克博士則相應措施並取得了顯著成效。盡管各國經濟發的迅速發展,人類對地球影響規模空前加大,人半。上述土地、森林、草原均是可以更新和重復利用的資源,被稱為可再生資源。
與上述可再生資源相區別的礦物種、新領域資源,資源利用新途徑的出現,使資源種類增加,數量上升,質量提高。 平洋海水溫度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1970年秘魯的魚捕獲量達1200萬噸,而經過1972年的強厄爾尼諾,1973年陡降至200萬噸以下。1997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又使秘魯魚產量減少為正常年份的38%。海水升溫還使世界大面積海域里的珊瑚死亡。印度洋、太平洋、紅海的珊瑚都受到了嚴重威脅。
在厄爾尼諾年份與災難性的森林大火頻繁發生的年份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系。1994年悉尼附近的森林發生大火時,正值厄爾尼諾周期。歷史上,本世紀發生的許多火災也是如此。
1997到1998年,似乎整個世界都在遭受惡劣氣候的折磨。連續的高溫使全球森林火災發作得格外頻繁。乾旱襲擊了澳大利亞、智利等國家,使農作物嚴重減產。燃燒了近一年的印尼森林大火,幾乎把整個東南亞都淹沒在濃煙里。
現在對厄爾尼諾的成因還沒有定論,人們還不知道它是天災還是人禍。通常情況下,太平洋西部有一個海洋表面溫度較高的區域,被稱為赤道暖池。這個熱發動機把綿延數十公里的巨大雲團送進大氣層。暖氣流越過太平洋,穿過赤道,最後在太平洋東部的陰冷海面上空下沉。暖空氣在信風的作用下轉而向西流動,形成所謂的沃克環流。在信風減弱的年份,赤道暖池就會東移,使沃克環流區域集中在東太平洋上空。於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空氣變得乾燥起來,而南美沿岸的大氣更加濕潤。這可能是厄爾尼諾即將來臨的徵兆。這就像是看到天空中密布的陰雲,你就知道暴風雨要到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能預測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世界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監測系統,密切關注熱帶太平洋水溫的細微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是聖嬰兄妹到來的先兆。

救救森林
很多年前曾看過一副含義深遠的漫畫: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城市人排著長隊等候進入博物館觀看地球上已很難看到的稀有物種----活著的樹。漫畫家通過形象和誇張的手法發出了"驚世駭俗"的呼號:救救森林!
森林是"地球之肺",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類保護森林的措施卻遠遠跟不上無情的利斧。據世界觀察研究所1999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萬公頃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個英國或半個德國的面積。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繼續按這個速度消失,總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頭"。
人類年年呼籲保護森林,然而森林面積年年銳減。這看似矛盾,但實則有因果聯系。我們需要森林的庇護,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類在尋求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專家警告說,在人類仍被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和功利心所驅使的情況下,森林就難以擺脫目前的厄運。
森林是地球的寶藏。正因為如此,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捷徑。當耕地和牧場不夠用時,有人便向森林索取;當需要外匯時,一些國家不惜對森林亂砍亂伐;當市場上稀有木材傢具行情看漲時,森林"家族"中的部分"成員"便要大禍臨頭。有關數字顯示,最近30年,這種類型的砍伐樹木活動增長了3倍。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對森林的需求也在年年增長,它象一張大口吞噬著日益減少的森林。以造紙業為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造紙工業迅猛發展是世界森林的一大威脅。90年代每年用於造紙的木材消費比1950年增長了兩倍,到2013年紙的消費量還將倍增。目前,世界被砍伐的樹木有百分之四進了工業國家的造紙廠。美國是紙消費的第一大國,每年人均消費341公斤;其次是日本和德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但紙製品消費卻佔世界的三分之二,這些國家的木材幾乎全是從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因此發達國家對世界森林的減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人禍猛於虎。造成森林銳減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面對千瘡百孔的"地球之肺",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12回答者: dongzhei - 高級經理 九級 2006-10-24 20:02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你!感謝你對新手的幫助!!!~~~~
相關內容
• 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自然資源的,結果是? 180 2008-10-26
• 人類是如何進行破壞地球的? 9 2007-5-22
• 人類如何開發好月球,不像破壞地球一樣破壞它? 2006-12-22
• 人類怎麼破壞地球? 37 2008-10-26
• 各位,你們說,照人類這樣破壞地球下去,將來的海洋是我們的糧倉么? 2008-1-18
更多關於人類是如何破壞地球的資料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人類 破壞 破壞 地球
其他回答 共 4 條
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開始注意保護環境可以說是人類的重大進步。
在古代,人類和自然是不平等的關系,人類是弱者,處處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卻無力改變自然。於是人類把大自然視為敵人,戰天斗地成為一項難得的品質,愚公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不斷頌揚。
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逆轉,人成了強者,而「溫和的自然」卻成了容易受傷的對象。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如殺蟲劑、油漆、洗滌劑等對自然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大規模的能源消耗改變了大氣的構成,進而改變了地球氣候;衛生條件的改善使人口急劇增加,人類活動大量破壞了地球的森林和濕地資源。於是,「溫和的自然」變為「凶惡的自然」,人類施加給它的,它最終都要歸還人類。被高度提純的化學制劑污染了水和土壤的地區,畸形兒和絕症的出現比率大大高於正常;石油資源一旦枯竭,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必定遇到問題;氣候異常必定帶來水災或乾旱,飢荒也將伴隨著種種天災降臨人間。「凶惡的自然」將再一次讓人類成為弱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又將回到起點。
要想改變這種狀況,人類就必須保護「溫和的自然」,不讓它繼續惡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這是人類經歷工業化,在自信心極端膨脹之後的可貴共識。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10年前,178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巴西城市裡約熱內盧聚集,共同商討保護環境的問題。與會領導人計劃保護地球環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人類的福利和發展。1997年,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訂了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由於減少排放阻礙經濟發展,美國這個二氧化碳頭號排放國卻拒絕執行。去年,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舉行的「地球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和科學家繼續商討改善環境的計劃。
10年過去了,人類在保護環境問題上雖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分歧仍然嚴重。地球現在到底處在怎樣的狀態呢?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去迎接未來呢?

7個可喜進步
環保意識在增強
經過長期的宣傳,環保意識已經為很多人和政府所接受,人們開始關心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的影響,並希望這種影響不會惡化自然環境。政府間開始通過合作來處理環境問題,1992年裡約熱內盧峰會、1997年京都氣候會議和去年的約翰內斯堡峰會都體現出了世界環保意識的加強。雖然,美國因為自身利益拒絕執行《京都議定書》,對未來跨國環境合作造成重大損害,但國際環保努力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清潔汽車問世
汽油電動混合型汽車已經問世,並且已經在日本、西歐和美國的道路上行駛,這種汽車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美國克羅拉多州的「超級汽車」公司的發明家們正在研製零排放的汽車。其中一種汽車設計是以氫氣作為燃料,發明者聲稱,開這種汽車外出度假可以不帶飲用水,因為這種汽車排出的就是100%的純凈水。而電動汽車的前景也十分看好,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代個人代步工具。
封殺12個「環境殺手」
2001年在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會議上決定在全球范圍內限制使用12種碳、氯制劑的化學葯品。此舉是為了保護空氣、水和土壤資源不受污染。會議呼籲限制或完全消除頑固的有機污染物如氯氣、DDT農葯和PCB農葯等等。1987年通過的禁止使用氟里昂(CFC)的協議已經發揮作用,地球臭氧層的破壞速度變緩。
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生態旅遊社會」把生態旅遊描述為「保護環境和支持當地人民福利的負責任的旅遊」。生態旅遊和它所產生的利潤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支持發展中國家政府財政收入來源的重要渠道,它以每年30%的速度在急速增長。自然環境同文化傳統一樣成為吸引旅遊者的重要動力。但環境主義者仍然擔憂,生態旅遊市場經濟的作用遠遠大於保護環境的意義。
企業的環保運動
大公司日益意識到,環境保護能夠幫助它們吸引更多的客戶。施樂公司的「無廢物計劃」回收了該公司工廠2002年產生的80%的無危害固體廢料。它還把6萬多噸的已填埋電子廢料取出,重新回收利用。施樂公司的這個舉動一年可節約數百萬美元。施樂公司的這種可持續發展的做法受到環保團體的歡迎。很多大公司也都意識到環保回收的巨大作用,殼牌、IBM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清潔計劃」。
更環保的建築
環保建築物最重要的標准就是減少能量消耗。歐洲一些民宅的屋頂開始安裝吸收太陽光能量的瓷片,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壕溝」公司也開始在辦公室的屋頂安裝高性能的隔熱玻璃。而位於美國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市的Chesapeake Bay基金會總部的辦公樓的環保設計更是超出一籌,利用特殊貯水裝置,辦公樓的抽水馬桶採用收集的雨水沖洗;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來向辦公室提供電力供應。相對普通的同樣面積的建築,這棟辦公樓只消耗了三分之一的電力和十分之一的純凈水。
酸雨危害的減少
美國和歐洲已經證明了減少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放對地球表面環境有相當大的改善。在上個世紀8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來減少酸雨對環境的巨大危害。它們開始禁止在工廠中使用炭作為燃料,轉而使用更加清潔的能源例如天然氣和凈化炭來發電。汽車也被改造,所用汽油的標號更高,燃燒後二氧化氮的排量大為減少。酸雨在美國和西歐的危害已經大為減輕,以英國為例,酸雨危害在過去15年裡減輕了一半。
7個值得憂慮的跡象
地球變暖
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日益增加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會使氣候急劇變化,海平面上升。據美國全國氣象局的統計報告,美國2001年11月到2002年1月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同樣,全球范圍內這3個月的平均氣溫也是自1895年以來最高的。氣溫上升的直接威脅是海平面上升,同時會引發其他的極端氣候現象,造成自然災害。
對石油無節制的需求
地球上有很多河流,但還有一條河流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那就是石油形成的河流。每天石油形成的河流都圍繞在我們身邊,而這條河流的流量是每秒鍾1100立方米。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的消耗量增加了14%,而且還在不停地增加。在每年向大氣排出的240億噸二氧化碳中,有40%來自石油的燃燒。在人類歷史上,目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是42萬年來最高的。世界上三分之二的石油儲備聚集在中東地區,這也成為該地區政治和經濟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有的時候,人們會認為上天太厚愛中東地區,給它如此集中和富裕的液體黃金,但是石油雖好,卻也給該地區帶來永不結束的沖突和紛爭,在這些石油耗盡之前,這種沖突和紛爭似乎沒有結束的時候。
逐步消失的濕地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為魚類,許多鳥類和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場所,成為生態系統里重要的環節。另外,濕地有很強的消化污染物的能力。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濕地的面積正在高速縮減。從美國的亞馬遜盆地到伊拉克,濕地都逃不過悲劇命運。濕地消失的根源是人類的農業活動、水利活動和其他發展活動。開墾更多的耕地,修建更多的大壩使濕地逐漸消失。科學家們估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濕地面積已經縮減了50%。31年前,132個國家曾在伊朗簽定了《保護濕地條約》。但是實際上條約的約束力和作用是相當有限的。
超級大壩不斷增加
人們以為修建超級大壩顯示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確,大壩改造了自然,提供了電力,但也給環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大壩改變了河流的自然流向,改變了洪水自然瀉洪的方向。大壩在地面上形成非天然的蓄水庫,這樣影響了魚類的自然分布。在1950年,世界范圍內的大型大壩大約有5000個,但到了2000年,超級大壩的數量激增到45000個,而且規模不斷加大,對自然的改造作用也越來越大。平均來說,每天都有2個高度超過15米的大壩建成,新建大壩基本上都位於發展中國家。有些巨型大壩高度超過180米,寬度超過1500米。修建這樣的大壩的代價是驚人的,要淹沒大面積的土地,無數物種要另擇棲息地。
越來越少的珊瑚礁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棲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過去的50年內,珊瑚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27%。光是在1998年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數量就一下子減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變暖。當然,海洋中來自太陽的輻射增加和漁民野蠻的捕魚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過度捕魚
人類科學技術使捕魚速度和數量都超過了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魚類的數量正在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現在每年海洋中魚類的總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科學家們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區域劃為保護區,停止捕魚,讓大自然有時間和機會重新積蓄。但人類似乎不願意給自然這樣的機會。限制捕魚會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而魚類市場只講究價格和利潤卻從不考慮物種保護。
核廢料的處理
2003年全球超過440個商用核反應堆會產生超過11000噸的核廢料。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料給人類提出了難題。首先這些核廢料很可能會有泄漏的危險,其次這些核廢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獲得,從而用於可怕的目的。美國有超過100個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佔世界總量的25%左右,而處理核廢料的核垃圾場就更多了,共有131個。共有超過一億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無論將核廢料運到哪裡,都不可避免地給當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類似的污染就會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級動力時,人類千萬不要忘記核廢料的隱憂。
7個震驚的聲音
「目前人類對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空前地提高,但大規模、大范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行為並沒有減緩。我對人類在科技上的成績感到鼓舞,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又使我絕望。」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在環境保護方面,對海洋的保護是相對落後的。因為人類一直都認為海洋是這樣的巨大而豐富,難以想像人類的活動會對這樣的巨人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幸的是,我們已經對海洋造成不可彌補的破壞。」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我們必須承認在過去10年裡,人類對大氣化學構成的認識進步了很多。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溫室氣體』這樣的名詞,也知道工廠和汽車排放的廢氣造成地球氣候變暖。但是人們對『溫室氣體』的其他危害還一無所知,就像10年前一樣無知。」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人類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也破壞了土壤的表土。大量的表土被刨起,然後隨河流被沖到海洋里。在海洋里,農葯和殺蟲劑不斷積聚,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危害在逐日增加。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人類要改變種植的農作物的種類,要多種深根植物,這樣有利於保持水土。」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溫室氣體使大氣的溫度升高,同時也使海洋的水溫升高。一旦海洋的水溫升高就是全球性的災難,因為洋流的運動會使全球各地海洋的水溫一樣高。」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合成化學制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方便,但是它們也是干擾荷爾蒙的元兇。合成化學制劑在地球上無處不在,影響了人類和所有野生動物的繁殖和發展。但是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禁止合成化學制劑在商場里出現,我們還要繼續承受它們帶來的副作用。」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在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問題上,『地球峰會』可以說是一次轉折點。希望人們能意識到,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對濕地、森林等自然環境的保護將影響未來地球的運作機制。」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善意的警告
「如果人類持續現在的行為而不做任何改變,那麼到21世紀結束的時候,地球上的物種會減少一半。如果這些數據都不能改變人類的行為,還有什麼會使人類警醒呢?」
―――E.O.威爾遜,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
「當被問到『你從自然得到什麼東西?』時,大多數人的回答是食物、纖維、葯物和基因。但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的其他服務。它凈化著空氣和水源,調節著氣候,使貧瘠的土壤肥沃,控制著害蟲和病原體。只有當我們失去這些服務時,才會意識到它們的可貴。」
――――簡?盧布徹科,美國俄勒岡大學海洋生態學家
「厄爾尼諾現象使人們開始警覺,但是誰也說不清下一次厄爾尼諾什麼時候再來。沒有人知道,它的惡果是漸變的還是突變的。如果是突變的,那自然就是不準備給人類任何機會了。」
――――雪莉?羅蘭,加州大學埃文分校大氣化學家
「農業和野生動物的關系已經得到重視,但農業和海洋的關系卻還遠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前曾經有人警告過,再不控制農業,野生世界就要完蛋。現在我要警告,如果再不控制農業,海洋就要完蛋。」
――――韋斯?傑克森,農作物遺傳學家 「100年前,當颶風襲擊人類時,當時的人們只會問政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現在政府已經能夠預報颶風,了解颶風的力度和方向,為人們盡量減少損失。100年以後我們需要的是政府同樣了解其他極端的自然災難。」
――――理查德?巴伯,杜克大學海洋地圖學家
「現在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化學制劑能夠進入子宮,影響人類的大腦發育、影響免疫系統的形成和發揮作用。人類需要聰明的後代,也需要明智的政策制訂者。」
――――柯爾朋,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野生動物與污染物部主任
「歷史證明,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喚醒公眾的關注,進而改變社會發展的方向。現在科學家們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我們將提出更多的、更明確的證據使公眾和政策制訂者改變想法。」
―――哈爾?穆尼,斯坦福大學環境生物學家
7個生態天堂
Kruger國家公園
位於南非的Kruger國家公園由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和灌木叢組成,是世界上哺乳動物最集中的地方。Kruger國家公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當時這里是一個狩獵區,為了狩獵的方便放養了147種野生的哺乳動物,包括獵豹、白犀牛。另外還有超過500種鳥類。後來,處於當時一種相當創新的觀念,Kruger被簡稱國家公園。
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
這是位於太平洋偏遠海岸的生態保護區,目的是保護海洋魚類。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於1988年成立,為了限制當地毫無節制的捕魚活動。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的面積為330平方公里,有超過450種海洋魚類安逸地在這里生活。在Tubbataha礁石國家公園中,任何的捕魚活動都是違法的。可遺憾的是,在世界范圍內,這樣的海洋保護區實在很少。
Prespa公園
Prespa公園是一個跨國自然保護區,於2000年成立。2000年,阿爾巴尼亞、希臘和馬其頓簽署協議成立跨三國的自然保護區。Prespa公園保護的主要是區域內的濕地資源,在這里生活著超過160種鳥類,有另外幾百種鳥類路過這里,或者會在這里做短暫停留。現在Prespa公園已經成為很多珍稀鳥類最後的樂園。
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
在秘魯的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資源保護區。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的佔地面積是1萬平方公里,在這里有著茂密的森林。而在保護區里,所有的破壞行為被嚴格禁止。另外Bahuaia Sonene國家公園也保護著流過公園的3條河流的水資源,自2000年開始,在這些河流里捕魚也被禁止。在這個綠色的世界裡,生活著超過200種哺乳動物、900種鳥類和1200種蝴蝶。
Nahanni國家公園
在加拿大的西北部,佔地4760平方公里的Nahanni國家公園保護著加拿大最崎嶇不平、最天然的土地。在Nahanni國家公園里沒有一條道路,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的痕跡。這里有很多自然的奇觀,包括天然大峽谷,落差為92米的宏偉大瀑布(這個瀑布的落差比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高一倍)。但是加拿大政府禁止將這里天然的美景開發成旅遊資源,每年只有大約900個探險者進入Nahanni國家公園。成立於1976年的Nahanni國家公園於1978年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自然遺產。這在諸多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中,Nahanni國家公園是惟一的。
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
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是南亞地區非常有特色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鱷魚自由地游在河裡,還有包括孟加拉虎在內的珍稀哺乳動物生活在這里。自1973年成立以來,屬於尼泊爾皇家的皇家Chitwan國家公園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旅遊項目,遊客從1973年的每年1000人發展到現在每年超過10萬人。不過這對自然保護區不是一件好事,但幸運的是,在這里的哺乳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逐年增加。
Goualougo三角地帶
Goualougo三角地帶是個商業和自然保護成功結合的保護區。這個非洲著名的森林保護區同樣也是大伐木公司表演的舞台。伐木公司向世界證明,他們並不是在所有時候都扮演破壞者的角色,事實上,在Goualougo三角地帶,伐木公司獲得利益的時候,森林資源的再生也得到了保障。Goualougo三角地帶是民主剛果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在這里,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密度是世界最高的。

回答者: 名字沒創意 - 探花 十級 2006-10-24 20:02

砍伐樹木

回答者: 我愛半人馬 - 書童 一級 2006-10-24 20:13

人類對地球破壞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生態系統評估機構:
人類對地球破壞 速度前所未有
(奧斯陸路透電)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驚人速度,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認為,這將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現突變,導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毀、海洋出現「死區」。
千年生態系統評估機構(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專家在95個國家進行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過去50年來,人口增加使得人類賴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態系統,包括空氣和水源,受到污染和過度開發。
該機構由45個成員組成的董事局發表的報告指出:「人類的活動已經對地球的自然運規律帶來很大的壓力,地球的生態系統因此未必能養活得了未來的人口。」
報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動物、鳥類和兩棲動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這項歷來最大規模的地球生態系統研究工作發現:「過去50年來,人類為了取得食物、凈水、木材、纖維和燃料,對生態系統的造成的破壞速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要來得快,破壞面也比任何一個年代來得廣。這使得生物的多樣性承受著無法扭轉的損失。」
報告補充道,從1945年至今,人類開墾為耕地的面積,比18世紀和19世紀開墾的土地加起來還要多。報告說:「未來50年,地表剝蝕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後果。」
整理報告的專家解釋說,生態系統未來的變化可能會造成疾病爆發、非洲大湖區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霍亂散播的溫床。肥料中的氮累積在農田裡,接著再沖刷入海,會導致海藻生長茂盛,從而使得魚兒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區因而出現沒有氧氣的「死區」。

❻ 東南亞橡膠林哪一年發生大火

印尼「燒芭」——傳統與現實的碰撞
2015-10-04 12:05

印度尼西亞有「燒芭」的農業傳統。每年,印尼都要面臨林火引發的煙霾問題。蘇門答臘島部分地區民眾和企業燃燒森林的行為導致當地大片森林焚毀,火勢嚴重時,蘇門答臘島上單日起火點高達200多處。大火引起的濃煙飄至鄰近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造成兩國空氣污染加劇,引發了一場國際爭端。

印尼「燒芭」傳統

「燒芭」原義是指焚燒芭蕉樹,這是一種傳統的原住民農耕文化,「燒芭」現今是指山民在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放一把火把植物覆蓋地燒出一塊空地以用於耕作,植物燃燒的灰燼則作為天然肥料。由於山民的無休止耕作,若干年後土地將轉為貧瘠,山民便棄之,另尋他出持續"燒芭"行為。

在印尼,一些棕櫚園、橡膠園種植企業為了擴大棕櫚和橡膠這類高經濟價值的樹木,採用火燒毀林這種 「簡單粗暴」的低成本方式來開辟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此外,印尼人口數量龐大,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資源趨於緊張,少地或無地的農民,便通過火燒毀林清出土地的方式來開辟耕地,種上他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和各種農作物。這種方式在印尼被稱為 「燒芭」,長期以來,「燒芭」這種擴大耕地的方式已經成為印尼的農業傳統習慣。每年印尼各地的山林火災多是因為種植園焚林闢地和農民火燒墾荒耕作的 「燒芭」陋習所引起的。

「燒芭」燃燒產生的煙霾,也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嚴重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人吸入後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此外,煙霾還會影響飛機起降、影響交通干線能見度。長達數月的火災嚴重破壞本國和鄰國的生態環境。

歷史上「燒芭」引起的事件及其各國的反應

具有代表性的煙霾事件為:1997 年底到 1998年,印尼發生森林大火,火災持續數月,導致東南亞多國遭受煙霧災害,對這些國家的公共衛生和交通系統的影響尤為嚴重; 2013 年 6 月,印尼蘇門答臘島部分地區民眾和企業的 「燒芭」活動導致當地大片森林焚毀,大火引起的濃煙飄至鄰近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影響范圍直抵泰國南部; 2014年 9 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再次發生森林火災,受害國家包括印尼、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1997 年由於印尼農民燒荒墾地所引起的濃密煙霾,在長達數月的時間里籠罩著印尼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地區,最終造成約20萬當地居民因煙霾生病。濃霧還使東南亞多個國家的海陸空交通大受影響。在印尼,由於能見度降低導致了客機失事事件,在馬六甲海峽發生數起輪船相撞事件,據估算煙霾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 93 億美元。此次煙霾事件引起多個東南亞國家對印尼的批評。受煙霾影響嚴重的馬來西亞砂拉越地方行政當局被迫宣布進入 「緊急狀態」,由於對印尼在控制煙霾方面的遲鈍反應嚴重不滿,馬來西亞政府未經印尼政府邀請就自行宣布將派遣一千多名消防隊員到蘇門答臘幫助滅火,馬來西亞的這一行為引起印尼嚴重不滿,指責馬來西亞的 「魯莽無禮」舉動侵犯了印尼主權。在地區和國際壓力下,經過外交磋商,印尼最終才勉強同意馬來西亞的消防隊員入境支援滅火。新加坡政府衛生和環境部長也直言希望印尼吸取教訓,對國內的燒火墾荒行為進行嚴格整頓。泰國一些報紙批評印尼政府逃避責任,聲稱要採取「法律行動」。緬甸則有官員警告如果再發生類似事件,將向國際法院起訴印尼索取賠償。面對此次煙霾污染給周邊國家造成的影響,印尼總統蘇哈托兩次向鄰國道歉。

2013年6月,印尼蘇門答臘發生森林火災,火勢嚴重時,蘇門答臘島上起火點多達 200 多處,這次火災引起的濃煙向四周飄散,影響范圍直到泰國南部,最嚴重時陶公府的能見度只三、四百米。印尼鄰近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造成新加坡、馬來西亞「史無前例」的嚴重煙霾天氣。在煙霾期間,新加坡空氣中充滿了樹木燃燒的味道,新加坡民眾為防範煙霾紛紛搶購口罩、眼葯水、潤喉糖甚至涼茶,政府要求民眾盡量呆在屋裡,避免長時間的戶外活動。除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外,濃霧還嚴重影響了新加坡的旅遊和交通運輸。另一受害國馬來西亞的海路交通也受到嚴重影響,一些國際國內航班被迫暫停和延遲,首相納吉布建議民眾減少戶外活動以免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此次事件引起新馬兩國政府和民眾對印尼控制森林火災不力的抱怨和批評,新加坡政府除向地區外國家尋求援助外,環境局局長帶領代表團前往印尼與印尼官員緊急會談,要求印尼撲滅蘇門答臘林火,新加坡媒體則呼籲國際社會向印尼施加壓力。面對新馬兩國巨大的輿論壓力,印尼總統蘇西諾被迫為本國林火造成的嚴重煙霾天氣向新加坡、馬來西亞兩國道歉。印度尼西亞外長馬蒂·納塔萊加瓦表示,印尼充分意識到蘇門答臘島空氣污染事件的影響和後果,印尼政府和人民希望將責任者繩之以法。

但時隔一年,2014 年9月,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再次發生森林火災,煙霧擴散至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部分地區。新加坡空氣污染指數在當地時間9 月 15 日達到峰值,導致學校限制戶外運動,托兒中心和幼兒園取消所有戶外活動。此外,新加坡衛生部緊急出台特別計劃,為在煙霾中患呼吸系統疾病的18 歲以下青少年和65 歲以上老人提供醫療援助。在馬來西亞,受霾災影響最大的柔佛州麻坡市和禮讓市所有的中小學被迫停課。

❼ 2020年發生了這么多「大事」,科學真的還科學嗎

2020年發生了那麼多大事,科學真的還科學嗎?有網友提出了這個問題,其實2020年發生了哪些大事呢?我想最嚴重的就是這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了。除此之外,還有「南極氣溫超20攝氏度」、「2020一月份最熱」、「澳大利亞山火」、「蝗災」這些事件。但細細思索下來,南極氣溫超20攝氏度,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僅僅依靠一個南極半島附近的西摩島上的觀測站得來的數據是無法反應整個南極的情況的,在南極的大部分地區還是一樣的寒冷,有一些地方比往年還要更冷。而且,南極氣溫有時候異常升高並非人類活動因素導致的,自然因素也是一大主因。

科學一直很科學,因為科學是一種方法,一種正確認識自然世界的方法,人類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就是通過科學獲得而來的科技嗎。

你們怎麼看?

❽ 誰知道森林火災的一些例子

案例一:
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
「2•14」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14日,邵武市水北鎮龍斗村下廠組大窠山場,因農民在菜地燒雜草引發森林火災,造成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受害森林面積27.5公頃,火災延燒19小時,撲火直接費用2.6萬元。
二、火災情況介紹
2004年2月14日11時40分,因龍斗村下廠組村民彭移康為防田鼠損壞雪花豆苗,擅自點燒菜地邊的蘆葦,點燃後未採取防範措施,就離開豆田回家吃飯,結果火頭越過公路和鐵路,引發森林火災。中午約12時,村民戴雪英發現山上有火,立即報告村黨支部書記馮開雲。馮開雲當即組織村民趕赴火場撲救。
(一)火場概況
火災地76林班(從77林班燒入)的山形,為三面環山夾一小草塘溝,谷底寬10米,溝底寬僅2—3米,為東南坡向,坡長100米,傷亡事故地點在山坡下部,離坡底僅20米,山勢陡峭,平均坡度達35o,富屯溪河道彎拐處直對該山坡,處於迎風口。該山場為2000年造杉木、馬尾松混交人工未成林地,3年未撫育,林內生長著3米高的五節芒、2米高的芒萁骨和部分繼木類的小雜灌,雜草復蓋度達95%。正是由於坡陡、溝窄、易燃物相對集中的特點,構成了易發生高強度林火的環境條件。
當天天氣,風向西北風,風力1—2級,氣溫-0.6℃—23.1℃,濕度20%,無降雨,火險等級5級。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析
14日12:20時左右,接龍斗村黨支部書記馮開雲電話後,護林員何國良立即叫上自家的三個兄弟及村民林泉水等16人,乘上村民尤建軍的小四輪農用車,趕到起火的山邊准備開出火路阻止火勢蔓延。約12:40許山場過火面積已達100畝,有12位村民就直接進入火點,到達下廠組飲水源頭處,分成二路,一路10人在水源旁離火頭只有20米左右距離沿正北方向的小山脊往上開火路,另一路4人在火源右側沿飲水溝往東北方向開火路。開了2—3分鍾,發現火場刮西北山谷風,並伴有3—4級的旋風,火勢兇猛,能見度低。何國良叫大家趕快撤退,何國勝等4人往山坡的右側東北方向生態公益林內跑去,安全脫險。而何國良等10人先往山坡東北方向,然後折回朝西北方向山頂跑,跑出不遠即被山頂往下燃燒的大火擋住了去路,因山勢陡峭、山路難行、火勢旺,加之當時火場氣溫達21℃,風速達2—3米/秒,河風和山谷風對流形成旋風,山坡上濃煙夾著灰塵四起,能見度極低,10名撲火人員當時迷失了方向,被包圍在火海中。何國良、何國水兩兄弟跑在最後,因滑倒滾下山,趴在離事故現場僅8米左右的小水溝中,僥幸逃生。其餘8人驚慌中無法分辯方向,在大火中被濃煙熏嗆,窒息後被高溫烤灼而死。整個火燒過程僅有20分鍾。這是一起快速高強度的上山地表火,導致人傷亡的實例。
三、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從這起火災發生來看,起火點在老316國道邊河灘上的菜地,316國道上邊依次是農田、鐵路、山林,路邊和田埂的雜草高又密,極易燃燒。從肇事者點燃雜草延燒到山場大約要1小時,而且起火點離村莊不遠,視野開闊,理應及時發現,但直到林火越過公路、鐵路燒上山後才有人報警。說明了有些地方,對林區群眾的宣傳有死角,野外火源管理責任不落實,特別是上午11:00或下午4:00後農民收工前這一段時間,是農事用火高峰時段,護林員和管護責任人均不在位,管理上出現了真空,從而釀成了大災。
從撲救人員死亡來看,村民到達火場後,在沒有認真觀察火勢、火場氣象、植被等情況下,倉促進入林地去開設防火隔離帶,選擇進入火場的線路不合理,開設隔離帶位置不正確,攜帶撲火工具簡陋,撲火人員無安全保護裝備以及避險逃生自救能力差,遇到險情驚慌失措,盲目逃生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造成此次事故雖有山形地勢陡、林內植被較復雜和高強度上山火等客觀因素外,還與村級指揮員素質不高有著密切相關,教訓也是很深的:
1、必須加強撲救安全宣傳教育,強化火源管理。森林防火預防必須從宣傳教育入手,野外安全用火要做到家喻戶曉,才能消除火災隱患。
2、應當強化森林火災撲救指揮員和撲火隊隊員培訓。對基層各級撲火指揮員、撲火隊隊長和森林防火專職幹部進行系統的防火專業知識和安全撲火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指揮水平。要加強基層撲火隊員安全知識教育和遇險逃生自救能力的訓練,確保撲救人員安全。
3、要加強火場撲救組織指揮。火災初發階段、火勢不大、地形條件比較有利時,可自發組織有撲火經驗的群眾撲救。但當火勢大、火線長、地形險要、氣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必須嚴格按照預案的要求,由縣、鄉(鎮)組織專業、半專業隊伍進行撲救。
4、撲火隊員應配備相應的安全保護用品,如火災救生罩、濕毛巾、水壺、火柴等。一旦有危險,則可自救逃生。
案例二: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2月28日,福建省德化縣上涌鎮下涌村葫蘆坂山場,因針式絕緣子脫離高壓電桿橫桿,產生碰擊引發森林火災,造成4人死亡。
二、火災情況
2004年2月28日11時30分左右,在上涌鎮下涌村做工的陳卿生等五人發現對面山林起火。由於山高林密,雜草叢生,再加上冬季霜凍,草木枯死,又適逢久旱無雨,火借風勢,迅速向四處蔓延。鎮政府接到報告後,立即組織鎮幹部及鎮應急分隊實施撲救,同時向縣森林防火指揮部報告。縣五套班子領導也迅速趕赴火場,組織1000多人參與撲救。
(一)火場概況
過火地的地形:地處中山,海拔750--991米,呈三面環山的雞爪形,山勢陡峭,起伏大,溝谷與山脈明顯。
起火處坡向:西,海拔865米,坡位:中,坡長100米,坡度40°。山脈走向:自東向西。起火後,火勢主要由東、西兩個方向蔓延。
人員傷亡處:地形呈葫蘆狀,海拔750--962米,山勢陡峭,坡度30--45°,葫內有5個山脈自高而下插入葫底(形成第二窄處)。林分茂盛,林冠下及林間空地雜草叢生,高度1--2米,蓋度90%以上,火勢自谷口(南)左邊向內蔓延到第二窄處,一股強風自南向北貫入形成多個火頭蔓延,
28日天氣晴,日最高氣溫23.5度,最低氣溫9度,風向較多為偏南風,平均風力2--3級,相對濕度76%,森林火險等級4級。據向九仙山氣象台了解,中午期間,上涌地區,風力達到6-7級。
(二)火災發展過程的分析
28日中午12:00左右,趕往山上救火的上涌鎮幹部、民兵到達火場後,上涌鎮黨委副書記林建權與副鎮長孫義仲帶領一組撲火人員到葫蘆坂山場負責開辟防火隔離帶。葫蘆坂山場因其形狀象葫蘆形山凹而得名。海拔高度860米左右,林內植被多為蘆葦、五節芒蓋度達90%。當時山凹小氣候形成一股螺旋風,風速達45公里/小時,林火向北延燒。撲救人員行走路線也是由北向西北再向北前進。南北山頭相隔300多米,按正常速度計算,火勢蔓延過來至少要半個小時,但當日風力太大,風向突然轉變,由刮北風轉為刮東南風,造成葫蘆坂山腳下東邊火勢很旺,而且越過第一道防火隔離帶往西北方向延燒,南邊的火也往西北方向燒了過來,火苗從一個山頭刮到了另一個山頭,該組人員頓時被大火包圍住。有五名救火人員在國寶鄉人大主席曾上訓同志的帶領下迅速跑到一塊墓地,副鎮長孫義仲也伏身向外爬出火圍。林建權同志和三名開隔離帶的婦女(郭清楚、李素、郭春梅) 由於火勢太猛,速度太快,沒跑多遠均被大火吞沒,當場殉難。
經廣大撲火指戰員近20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大火終於被撲滅。這起火災造成4人撲救人員死亡,受害森林面積151公頃。
二、案例分析
(一)原因分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由供電線路引起的森林火災,林業部門在查擺森林火災隱患時往往忽略了供電部門,在今後工作中要加強與供電部們的聯系與溝通,及時消除因供電線路引起的森林火災隱患,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撲救人員死亡原因分析:選擇在小山腿開設隔離帶位置不理想,當時山凹小氣候形成一股螺旋風,風速達45公里/小時,氣象條件比較惡劣,開設隔離帶的位置到火線的距離比較近,留給開設防火帶的時間相對較少,在細小可燃物載量大,地形復雜,風向風力多變的情況下,火勢變化快,極易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二)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1、平時要加強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避險自救方法的培訓,遇險後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2、在火頭前方開設防火隔離帶危險性大,應組織專業撲火隊員開設,禁止組織老、弱、婦、幼以及體能比較差的人員參加。
3、撲火人員到火頭前方指定位置開設防火隔離帶時,首先要開設避火安全區,明確撤離路線,而且作業時要指派專人監測四周火情變化,一旦發現險情,應立即指揮撲火人員撤至安全區。
4、在山區撲滅森林火災時,主要是沿著火線撲打的方法,直接將火撲滅。在火頭蔓延的前方開設隔離帶,要將比較高的樹木砍掉,逆燃燒方向而倒,這樣可以壓倒茅草,大火燒到時火勢相對減弱,有利於撲打,有利於撲火人員的安全。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例圖
德化縣上涌鎮「2.28」森林火災案
案例三:
政和縣國有林場「3.9」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4年3月9日,福建政和國有林場(隸屬南平市林業局)西表下村工區,因村民燒螞蟻窩引發森林火災。造成4名撲救人員死亡(林場職工3名、農民1名),火場面積1283畝,受害面積1283畝。
二、火災情況介紹
2004年3月9日,政和縣東平鎮西表村村民陳長美到西表下村工區「茶樹坪」山場的茶山勞動,下午15時許,陳長美幹完農活後,將螞蟻窩搬至草棚內,用火柴點燃,燃燒約4至5分鍾後,用泥土將其掩蓋,由於火未徹底熄滅,加之此處是風口,當晚18時許復燃引發森林火災。當晚19時20分,西表下村工區護林員連振海向林場報告,林場場長劉永桂立即組織林場專業撲火隊31人趕赴現場,分三路進火場撲救。縣森林防火指揮部迅速調動260名撲火隊員趕赴火場撲救。
(一)火災現場概況
火災山場地形條件較為復雜,溝壑深,小溝壑多,山體高差較大,海拔高度在620米—940米間。整體坡向西,坡度25—30度。最先燃燒處位於小山脊下坡處,溝壑旁,通風狀況好,空氣易流通,屬風口處。
森林火災山場主要是用材林,樹種為馬尾松、杉木。馬尾松年齡14年,杉木年齡19年,平均立木密度約110株/畝,郁閉度為0.77,部分山場為經濟林,主要樹種為錐栗、茶葉。初發火周圍為溝壑、荒田。植被主要是五節芒、白茅、小雜灌,植被濃密,極易燃燒,火線擴散、蔓延快,有飛火現象。
3月9日氣象狀況為:平均氣溫12.6度,當天最高氣溫為23.0度,日最小相對濕度為24%,平均風力為4級左右,夜間風向為偏東風,白天風向為偏西風。森林火險等級為5級。西表工區當時已連續兩天霜凍,夜間風力大。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折
林場場長劉永桂接到火情報告後,立即組織林場專業撲火隊31人分三路進入火場撲火。第一路由劉永桂場長帶11人,第二路由黃聖軍副場長帶11人,第三路由下村工區主任林觀德帶9人於20時30分趕到火場。根據火場形勢,林觀德等人決定從板車路快速通過趕到上方開設防火路,以阻隔林火蔓延。當林觀德等9人行至事故地點犁樹坪附近時,因正處風口,風力加大,風向突然發生改變,加之事故地點下方的植被以五節芒、白茅為主,十分濃密,極易燃燒。頃刻間,火勢迅速蔓延至板車路。林觀德等4人撤退不及,被火包圍,雖就地卧倒,但因火勢過大,不幸遇難(遇難時3人俯卧,1人仰卧在板車路上)。其餘5人因與4人隔一段距離,倖免於難。
根據火場樹木燃燒情況,地表剩餘物燃燒程度等各方面綜合分折,林火走勢為:在起火點處為三路向外蔓延,一路沿小山脊茶樹坪邊向下燒至小路,造林山,雜草燃燒徹底,立木樹幹上側焦黑;第二路沿小山脊茶樹邊向上燃燒至錐栗山,立木樹干下側燒黑,後又分別向上方杉木林燃燒和沿錐栗林燃燒迂迴到茶山;第三路沿東邊水溝向荒田處燃燒,在荒田處分多路向犁樹上方杉木林擴散。一路燒至對面荒田後分成兩股,一股沿水溝另側向下回燒,一股在板車路最窄處燒上杉木林,成傘形不規則狀擴散(該股火造成撲火人員傷亡)。
這起森林火災造成4人死亡(其中林場職工3人、農民1人)。過火面積1283畝,其中用材林面積1165畝,錐栗林面積59畝,幼林59畝。
三、案例分折
(一)原因分析
撲救人員死亡原因分析:夜間撲救森林火災危險性大,撲救人員到達火場後,在沒有仔細觀察地形地貌,掌握火場氣象條件,也看不清板車道周邊植被狀況的情況下,自認為對山場比較熟悉,盲目自信就帶著撲火隊員從沿板車道趕到上方開設防火帶。在夜間,指揮員對行走線路到火線的距離判斷不準,林火燃燒速度判斷不清,谷底荒田植被乾枯茂密,風力的變化可能導致燃燒速度急劇變化預見不足,遇險時處置不當(卧倒在不足2米寬的板車道上,死亡位置茶園僅10米左右),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經驗和教訓
1、撲火隊到了火場後,指揮員必須了解火場范圍,火頭蔓延方向和速度,火場風速風向,要避開危險區,選擇安全路線進入指定位置開設隔離帶。對山場不熟悉,選擇的線路無把握時,切不可盲目指揮撲火隊進入火場開設隔離帶。
2、應當強化森林火災撲救指揮員培訓。對基層各級撲火指揮員、撲火隊隊長和森林防火專職幹部進行系統的防火專業知識和安全撲火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指揮水平。
3、要加強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和遇險自救方法的培訓,遇險時要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4、改善撲火隊伍裝備,專業撲火隊員要配備頭盔、防護服、救生罩、水壺、火柴等,以提高撲火隊員自身防護水平和自救能力。
案例四:
永安市安砂鎮石碧村
「12•21」森林火災案例

一、案例摘要
2005年12月21日,永安市安砂鎮石碧村賴嶺山場,因村民朱雲玉燒田埂草跑火引發森林火災,造成2死1傷。經過近19個小時奮戰,終將大火撲滅,火場過火面積51.7公頃,受害森林面積26公頃,直接撲火經費2.3萬元。
二、火災情況
21日14時30分,安砂鎮江後村村民朱雲玉在山腳農田上燒田埂草時引發森林火災。鎮政府接到報告後,立即啟動《安砂鎮森林防火撲救預案》,組織鎮幹部及應急分隊趕赴火災現場撲救,同時向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報告。
一火災現場概況:
火場地形:火場地處中山中部,海拔260—500米,呈不規則長方形,部分山勢陡峭,起伏大。
起火處坡向坡位:起火點在北坡,海拔250—260米,坡位在下部,坡長100米,坡度31度。山脈走向:自西向東,起火後,火勢主要由北向東兩個方向蔓延。
人員傷亡處:位於石碧村賴坊自然村後山場,林分為杉純林,林下多蘆葦,位置近山脊,海拔430—460米,坡向東北,坡度40度,為剛開的火路邊上,此距起火點,翻越五道山脊,水平距離約1000米。
氣象情況:21日天氣晴,日最高氣溫8度,最低氣溫4度,風向較偏南風,平均風力8—9級,森林火險等級5級,風速平均6.6m/s,瞬間最大達12.7m/s。
二火災發展過程及分析
下午14:45,安砂鎮分管領導陳永峰接安砂森林派出所所長陳啟山報案後,立即叫來安砂鎮熱水村村主任的車子,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察看火情,同時用手機向鎮黨委書記李盛祝匯報。李盛祝、鄧慶潤等人立即組織人員乘車趕赴火場,與先行到達的陳永峰共同研究撲火方案,決定分兵兩路,一路到北線,由人大主席劉禮根,林業站站長羅明永帶隊從起火點背後包抄撲火;另一路到南線,由鎮長鄧慶潤和分管領導陳永峰帶隊在距火頭較遠的山溝開設防火路。15:30許,由於風力猛、火速快,南線撲火隊退到距火線三個山脊的山溝處開設防火路。開至近山脊時,火勢迅速向南蔓延至離防火路100米處。突然,半山腰一團飛火飛至近山脊。鎮長鄧慶潤將身邊29人分兩組,一組18人由鄧鎮長帶隊到山頂處撲打飛火;另一組11人由倪火天、陳永峰帶領沿山坡從上到下一字排開(倪、陳兩位居中)繼續開設防火路。至16:30左右,一團飛火落在開設防火路的11名隊員中並迅速蔓延開,大火下方4人順防火路往山下撤,大火上方7人沿防火路往山上撤,其中1人被燒傷,兩人失蹤。 17:30許,撲火隊員發現了倪火天、陳永峰兩人已死亡。
三、案例分析
一發生森林火災事故的原因
造成人員傷亡的原因:第一次選擇開展防火帶的位置不合理,距火線近,開設失敗後,又再次組織這些人員退到另一地方開設,這個地方地形較復雜,坡度較陡,加上當時風大,風向不定,形成飛火、火速快,火勢猛,隊員體力消耗大,開設進度慢,開設中未開辟避火安全區,沒有指定專人觀察火情,林火逼近時未能及時發現,直至飛火落到開設隔離帶上時,才組織人員撤退,造成2名撲火隊員撤退不及被燒死,1名被燒傷。
二 需要吸取的幾點教訓
1、平時要強化對撲火人員的安全知識、自救方法的培訓,在遇到險情時不會驚慌失措,能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採取相應的措施自救。
2、在火頭前方開設防火隔離帶,首先要確定開設防火帶的位置合理。其次根據火情態勢預估開設防火帶的工作量,確定參與開設的隊員人數,要給完成防火帶開設充足的時間,力避半途而廢。第三到達指定位置後要先開設避火安全區,同時告訴每個隊員遇到險情時明確撤退路線。第四作業時要指派專人監測四周火情的變化,一旦出現險情,應立即指揮人員沿指定線路撤至安全地帶。

閱讀全文

與印尼森林火災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54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6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46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78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33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94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14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24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91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14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32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73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406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82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97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73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78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36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67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