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尼潛水艇沉沒,53人全部遇難,賠償事宜將如何進行
印尼海軍四月二十四日確定乘載53人的下落不明潛艇沉沒,海軍參謀長馬戈諾當天在記者招待會展示6件歸屬於潛水艇的物件,又指出潛水艇應當無發生爆炸事故,很有可能有強大水壓令船身發生裂痕,造成物件漂出,海軍將繼續打撈殘骸。
有了潛水艇,海軍的對戰將會得到十分大的優點。它不僅僅用於戰爭方面還用於海洋科學研究、搶救財物、勘探開采、科學偵測、維護設備、搜索援救、海底電纜維修等。由於潛水艇要頂住時下的壓力在水下出航,就需要實現完全密封,也要確保潛水艇中人們的生存,要實現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普通的船隻必須在水面上出航就可以,而且船的目標也是十分大的,非常容易被對手進攻。所以潛水艇的發明是十分偉大的。
『貳』 1986年 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
22年前的一天,中國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上靜靜地停著一艘打撈船,在漆黑的夜幕下,它猶如幽靈一般。據一本收藏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里的古航海日誌記載:1752年,一艘名為「歌德馬爾森」號的中國商船,在這片水域觸礁沉沒。當年,這艘從廣州出發的商船滿載著瓷器和黃金,准備駛往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兩百多年後,一個名叫邁克.哈徹的英國職業海上打撈者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將自己的打撈船開到了這片海域。哈徹從「歌德馬爾森」號打撈上來了青花瓷器23.9萬件,每塊重達45公斤的金錠125塊。1986年,哈徹將這筆寶藏交給了荷蘭嘉士德拍賣行,換回了2000多萬美元的回報。從此,哈徹以「當代最成功的尋寶人」的頭銜名噪天下,而「南海沉寶無數」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一批又一批的國際尋寶人來到這里,盜撈中國的水下寶藏。
南海沉寶堪稱「海底瓷都」
其實,這並不是哈徹第一次從南海撈起寶藏。1983年,他就在這里發現了300多年前沉沒的中國明代帆船,船內滿載2萬余件瓷器。這些瓷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拍賣時以250萬美元成交,平均每件價值112美元。第一次嘗到甜頭的哈徹,從此鎖定了南海。他出高價雇來各種「人才」——考古專業的高材生、海難事故的研究者、東方海域的知情人,以及技術純熟的潛水員。1999年,哈徹在南海又找到了一艘載有100多萬件康熙年間四大官窯瓷器的清代沉船「泰星」號。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他竟然敲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拍賣。這一次他賺了3000萬美元。
哈徹發現的寶物,或許只是埋葬在南海水下寶物的「冰山一角」。15世紀以後,隨著地理大發現與新航路的開通,海洋成為溝通全球的主要通道,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成為貫通東西方的貿易通道。但是,在那個沒有機械動力的帆船時代,往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船隻隨時會遇險沉沒,幾乎每隔29個小時就有一艘船葬身大海。直到19世紀初,因遇上海盜和風暴而沉沒的貨船比例仍高達30%—40%。
據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統計,在中國的茫茫海域下「沉睡」著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以宋元船居多。沉船中還有一些英國東印度公司和瑞典等的外國沉船。這些船滿載的中國陶瓷、絲綢、金銀珠寶等寶藏也就隨船體下沉被大洋淹沒。有專家曾表示,這些沉船完全構成了一個「海底瓷都」,其數量難以估量。對中國考古學者來說,這些海底藏品承載著歷史的密碼,中國的航海史、海外貿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國家關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都將由此有新的延伸。可是,這些珍貴的歷史標本,在海外盜撈者的眼中只等同於鈔票。幾乎就在考古學者深入海底的同時,逐利而來的各色人等也瞄準了發財機會。
海外盜撈者野心勃勃
在蘇富比拍賣行,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罐曾拍出了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如此巨大的商業利益,引誘著越來越多的「哈徹」加入到沉船打撈的隊伍。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他們不惜血本,利用各種手段在各個海域搜尋水下文物。與此同時,一些無力打撈本國領海內水下文物的東南亞國家,如菲律賓、印尼、越南也開始與西方撈寶公司合作。他們向這些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他們在領海內撈寶,之後再與頒證國分享利潤。不過,這些西方公司的勘查范圍通常都不會局限在頒證國的領海內,而會秘密潛到中國海域盜撈水下文物。於是,南海成了他們滿足慾望的「樂園」。盜撈、竊取、走私、拍賣……在中國海床上靜躺了千百年的沉寶,也在通過一條條隱蔽的商業通道流失。
參加過越戰的美國老兵費爾.格雷科就借與菲律賓政府的合作,盜撈了數萬件中國古董。為了「開發」南海寶藏,格雷科在菲律賓至少住了10年,從當地漁民的講述中一點一點搜集沉船信息。據菲媒體披露,從1997年到2002年,格雷科先後在南海發現了16艘沉船,撈起了約2.3萬件古董。這些文物都悉數被他運回了美國。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紐約時報》的記者曾到過他位於洛杉磯的住所。據他們形容,格雷科的花園里赫然立著幾個兩人多高的巨型花瓶;一大堆精美的瓷碗、陶碟被隨意擺在地上,「整個家就是小型中國古董博物館!」發達的互聯網讓格雷科輕易繞過公開拍賣文物的法律障礙,將古董賣給了私人收藏家。這一點讓菲政府異常惱火,曾發出逮捕令並要求美國將其引渡回菲律賓。但美國拒絕配合。
今年50歲的德國工程師蒂爾曼.沃特法有個野心,他要在未來的歲月里「一網打盡」南海最重要的海底寶藏。1998年,他在印尼勿里洞島(位於南海與爪哇海之間)附近水域20多米深的海底,找到了好幾萬件保存完好的陶瓷製品。沃特法將這座海底寶庫取名為「黑石」號。在接下來的3年裡,他先後撈起6萬件唐代文物,包括陶瓷酒壺、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銀餐具等。研究推測,「黑石」號很可能是在穿越爪哇島途中,遇上暴風雨觸礁沉沒的。據中方考證,「黑石」號上的長沙窯瓷器品種相當豐富,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國都沒有出現過,「黑石」號的青花瓷也是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對研究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非凡。然而,在中國幾家博物館與沃特法的接觸中,沃特法都堅持把「黑石」號的絕大部分出水文物打包,以至少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而這是中國的博物館所無力承擔的。從今年年初開始,沃特法竟將他的撈寶工具伸向了中國南海。據印尼海洋漁業部估計,在「印尼周邊」的南海海域,有至少463艘貨船殘骸,許多船齡超過1000年。鑒於沃特法的「成績」,印尼政府打算將這463處南海沉船位置,盡數交給沃特法的探寶公司。
金融投資家、比利時人呂克.海曼斯也是印尼政府的「合作夥伴」。2004年9月,海曼斯勘察出了一艘來自10世紀的中國沉船,船很大,有70米長、15米寬。他在船隊上坐鎮19個月,指揮潛水隊下潛2萬次,把將近25萬件珍寶逐一打撈上來。其中最令人稱奇的是那些瓷器:碟子上的飾紋是龍、鸚鵡和其他異鳥;茶壺上清晰可見蓮花的圖案;青瓷上的釉完好無缺。巴黎博物館專家保羅.德斯盧克對海曼斯說:「知道你撈上了什麼嗎?公元10世紀的沉船極其罕見,我們對五代十國的認識非常蒼白,博物館里的文物極少,這艘船填補了空白。」在打撈這艘五代十國時期沉船時,海曼斯還在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個「更大的不明物體」,但這處沉寶所處海域相當敏感,是印尼與中國有爭議的水域。就在他打算對新寶藏「動手」時,印尼警察突然查封了他在雅加達的藏寶倉庫,並指控他「非法撈寶」。海曼斯猜想,這也許是已經掌握了打撈沉寶技術的印尼政府想甩開他單干。
尋寶熱將毀掉很多寶藏
除了國際盜撈者,國內也有許多文物販子在盯著南海的寶藏。盡管我國早在1989年就對水下文物進行立法保護,但已發現的古船文物還是遭到當地一些漁民的哄搶。他們捕魚時有時候會一網拖出瓷器或古錢,便知道下面有沉船與寶物,於是就借機打撈,而有組織、有規模地盜取這些水下文物更是防不勝防。中國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告訴本報記者,在國內,盜撈海底文物的「銷售」甚至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通暢的渠道和市場。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上的盜撈行為,都會在造成中國文物流失的同時,使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遭到毀滅性破壞。
中國水下考古中心就是為了搶救中國的水下文物於1987年成立的。而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的即將出水,就是這個中心的傑作。張威說,目前制約我國水下考古的頭等問題就是資金。國外的水下考古都有企業贊助,但中國目前只有香港一家企業曾出100萬元贊助打撈「南海一號」。張威說,沿海調查一次就要花100多萬元,到一趟西沙來回要300萬元,一套潛水服要4000多元,就連一支深海燈也要1萬元,水下考古無疑是個昂貴的行業。被稱為「水下考古之父」的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甚至曾建議中國不要搞水下考古,因為太費錢了。
盜撈者為何肆無忌憚
至於外國打撈公司為何能頻頻潛入中國海域,進行商業性盜撈或在其他海域打撈中國沉船,專家分析,這是因為無論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對海洋文化遺產的界定都太模糊。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教授林燦鈴認為,目前我國相關文物法規定,「對於遺存於中國內水、領海內以及依照中國法律由中國管轄的海域內的文物,無論其起源於中國或起源於外國,均屬中國所有。對遺存於中國領海以外的其他管轄海域,及公海區域內的起源於中國的文物,中國享有辨認器物物主的權利」。然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這樣的法律界定都是不夠准確和完善的。因為對於中國領海外的其他海域可以確認為起源於中國的文物,它僅僅是規定了辨認的權利,也就是說僅僅運用了文物的「屬地原則」,而沒有追究文物的「屬物原則」,這顯然不利於我國文物所有權的保護。而一些西方國家如英國,就採用雙重原則,有利於其追討文物。此外,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這兩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區域內海洋文化遺產的歸屬,我國法律也沒有做出任何的相關規定。
與此同時,目前國際通行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也給商業盜撈留下了法律漏洞。該《公約》規定,對於在國家管轄權之內的海底發現的具有考古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應予以保護;並且特別強調對這類文物「要注意來源國(文化來源國或歷史、考古來源國)的優先權」;但公約中提出的這些條文大多概念含混不清,缺乏實際的可操作性,來源國難以依此追討自己應有的權利。
『叄』 印尼海底千年沉船撈出7萬件中國文物,對方要價3億,最後怎麼樣
在中國古代史中,不管是海上絲綢之路或是陸上絲綢之路都被看作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當今的實際情況,想要再現古代的絲綢之路似乎難度頗大,不過這樣的優良歷史傳統自然是不會被歷史淘汰,由中國提倡的一帶一路被認為是復興絲綢之路的重要舉措,如今備受世界矚目。
距離「一帶一路」的提出距今也有三年了,再回顧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演講時的內容,我們會注意到在這次開幕式演講上專門提到了印度尼西亞的千年沉船「黑石號」。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提到這艘沉船,它有什麼樣的故事?查閱文獻資料我們不難發現,這艘黑石號根據推算可能是在中國唐朝時期的沉船,在印度尼西亞海域被打撈之時船上載有的中國文物多達7萬件,面對如此龐大的文物數量,中國相關博物館也對這艘沉船曾經提出購買意願,可惜由於對方開價高達3億,經過綜合考慮中國方面不得不放棄。
說到底是這一類人對於這艘沉船的認識不足,首先沉船並不是中國的,船上的中國貨物也已被買走,只是歸途遇到意外沉了,何來民族的悲哀?國內文物界也提出購買方案,然而對方要價不合理,非我們過錯,何來國家恥辱一說?考古不分國界,對於黑石號來說它的最大歷史使命就是展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而不是被用作民族爭斗的武器。
『肆』 印尼沉船找到了嗎
北京6月20日消息,印度尼西亞搜救人員19日繼續搜尋前一天沉沒的一艘渡船,但是沒有發現更多倖存者和遇難者。
確切乘客人數至今不明,警方把94人列為失蹤人員,而一些官員說,失蹤者超過210人。
這艘木製渡船當地時間18日約17時30分在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多巴湖沉沒。搜救人員當天打撈起一具遺體,救起18人。
搜救19日繼續,多條船和超過350人投入搜救。當天天氣狀況不利,搜救人員沒有發現更多倖存者和遇難者屍體。
印尼救災部門公布的手機視頻顯示,旁邊一艘渡船上的人試圖援救落水者,向他們拋出救生衣,但是惡劣天氣和大浪阻礙了救援。
印尼交通部長布迪·卡亞19日在記者會上說,沉沒原因可能是船在大風大浪中搖晃,引發乘客恐慌,因而加劇船晃動;已經成立調查組,除事件原因,還將調查船上是否配備救生衣或者它們是否被使用;將依法懲處責任方。
來源:新華網
『伍』 印尼撈到中國沉船,滿載價值4000萬美元文物,這些寶藏都回國了嗎
在地球上有接近70%的面積都被海洋占據,大陸僅僅佔了剩下的30%,由此可見海洋是我們人類的一大寶庫,如果能夠合理開發利用海洋,那麼對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將會有很大好處。在晴朗無雲的日子裡,海面看上去非常平靜,彷彿是一面映射著天空的鏡子一樣。但如果光是憑借這一印象,就認為海洋是安全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有無數人在海洋中喪命,他們希望能夠征服大海,又或是希望能夠達到遠處神秘莫測的大陸,然而這一過程中成功者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會在這一過程中死去。
無獨有偶,除了我們打撈過其他國家的沉船以外,印尼也曾撈到中國沉船。這件事發生於1998年,德國的打撈公司受到印尼的委託,在他們的領海打撈沉船,一艘我國唐朝時期名為黑石號的沉船就這樣得以重見天日。在這艘沉船上面滿載價值4000萬美元文物,大概有一千多個精美瓷器,還有很多名貴的絲綢,放到今天幾乎都是珍品。
出於對我國唐朝文物保護的考慮,我國第一時間決定與印尼展開交涉,希望能夠用錢把這些文物買回來。但寶藏卻沒有回到中國!這是因為雖然對於我們開出的價格,印尼是沒有理由拒絕的,然而就當雙方馬上要拍板成交時,這家德國的打撈公司跳了出來,他們也希望能夠分一杯羹,賺到一些好處。然而印尼肯定不願意自己的利益被別人吃上一口,就這樣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產生了矛盾,與我國的交易也就擱置了下來,直到今天仍然沒能徹底解決。
這艘沉船在印尼的領海發現,因此我們只能夠用錢將它們重新買回來,這就是當前國際社會上的規定,雖然我們心有不甘,但卻必須遵守這一規則,就好像日本的沉船在我國領海發現一樣,他們的請求遭到了我方的拒絕,他們肯定也心有不滿,但卻仍然接受了這一事實。
『陸』 印尼撈出中國古代沉船,發現價值3億元文物,結果如何
有一位來自於德國的47歲男子,在東南海的海域中,打撈出一大批的珠寶,成為超級暴發戶。這就是黑石號沉船,是一艘裝載九世紀中晚唐寶物的沉船,他發現沉船之後,引來文物界的關注。黑石號是罕見的寶庫,內部所含有的寶藏數量頗多,其中有多達67,000多件的陶瓷製品,包含邢窯碟子、唐三彩,還有唐代青花花繪盤以及長沙窯,其中最多的就是來自於湖南的長沙窯瓷器,大約5000多件。
比如大英博物館中,也同樣保存著很多來自於中國的歷代文物,這些文物很明顯來自於中國,因為歷史原因流落到了海外,國家始終無法將這些文物運回。不過,國家從來都沒有放棄這些東西,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的文物部門肯定會立刻出動,想方設法將這些文物拿下來。希望這一天盡早到來,讓漂泊在國外的文物盡快回歸。
『柒』 印尼海軍宣布失蹤的潛艇沉沒並開裂,造成53名艇員死亡,誰來為此事負責
最近印度尼西亞海軍宣布前段時間失蹤的潛艇已經沉沒,並且出現開裂,造成了潛艇上的53名艇員死亡。
在印度尼西亞當地時間的4月21日,正在演習中的海軍KRI Nanggala 402 號潛艇在巴厘島附近中失聯,潛艇在接到總部下達的下潛指令後突然失聯,按預計潛艇應該位於水下約700米的海中,軍方稱潛艇上至少有53人,而潛艇上的氧氣僅僅能夠支撐潛艇上的人員支撐到當地時間的4月24日左右。
印度尼西亞因為經費緊張的問題,很多軍事設備存在老化現象,沒有及時得到更新。政府雖然一直在積極采購新的設備,但很多老化的軍事設備並沒有退下,仍在服役,老化嚴重的設備,導致了不少意外事件的發生,僅僅是過去幾年就發生過好幾起“空軍運輸機墜毀”的事件,而這一次KRI Nanggala 402號潛艇事故對於印度尼西亞來說,又是一次重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