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香港有那麼多的印尼人呢
香港的家庭傭工都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只能在家裡工作,是香港政府允許的勞工輸入,
所以有十幾萬外籍傭工。
② 香港外地人多嗎
多。
香港總人口7百多萬,城市面積有限,但在香港的外國人佔香港人口的百分之4.6,也就是35萬人左右。
到香港來的外國人的最大團體是來自菲律賓,11.5萬的菲佣構成了第一大外來人口。其次是印尼,其人口11萬,同樣是做家庭傭人。印尼和菲律賓之所以在香港外來人口中占高百分比,展示出了一個無與倫比的香港特色。香港是世界上僱傭家庭保姆比例最高的城市。22萬的保姆大軍服務在香港,而香港人口只有7百萬。這些外來保姆佔了香港勞動人口的百分之10。
③ 香港的人種分布香港目前有多少人
香港人一般是指香港的居民,而並不取決於其種族或國籍。「香港人」(英文:Hong Konger、Hongkonger或Hongkongese) 在中文和英文上沒有法律定義;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的人,或指居住香港有若干時日的人(這個定義空泛,而且每人有不同標准,但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的定義),甚至是單純以香港為家的人。 常住居民占 6 732 700人,而流動居民占 230 400人。 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士,主要有以下類型:
歐美西洋人 - 以在英治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英國人及其家屬居多,少部份能操流利廣州話。通常是專業人士、大企業或政府部門以至公營機構的高層要員,如董事長、行政總裁、政府高官、警官(督察級或以上)、法官、律師、醫生、大學教授、機師等;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有少量英國人離港回英,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中國籍,成為有資格申請香港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人約13,490人。
日本人 - 通常是商人或日資大企業香港分公司的高級職員及其家屬。他們大多數在1980年代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來到香港,希望以香港作為進入中國內地發展事業的跳板。有部份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的第二代普遍操流利廣州話,但通常入讀國際學校。如果他們不打算在港永久性定居,則通常會安排子女入讀日本人學校,以便將來回日發展。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日本人約11,800人。
中國內地人 - 通常是與香港男士結婚的中國內地女士和其在中國內地出生的子女。官方稱謂是「新來港定居人士」,坊間通常稱為「大陸人」或「大陸新移民」。 香港自英國管治以來,一直都有不少中國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現時更每天均有150名中國內地人移民來港定居。他們雖然和主流華人居民同是華人,但未必能操純正廣州話和適應香港的生活方式。通常要在香港生活一段頗長時期,才能融入香港主流社會及操較純正口音的廣州話。
南亞人 - 以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尼泊爾人居多。英治時代的駐港英軍當中,有部份是被稱為「啹喀兵」(Gurkhas)的尼泊爾人雇傭兵,其軍團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中國而解散,但他們和其家屬仍然留港;在數十至百多年前,香港的警員中,亦有不少南亞人,其後裔至今仍然居港。他們現時以從事銀行護衛員和建造工人等藍領職業為主,亦有前「啹喀兵」擔任富豪或政府高官的保鏢,或從事類似的護衛服務,亦有極少數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他們大都能操流利英語,部份甚至能操流利廣州話。
東南亞人 - 以菲律賓人、印尼人和泰國人居多,當中以菲律賓人最多。絕大部份是來香港從事家庭傭工工作、能操流利英語的女士,少部份操流利廣州話。這些人在香港通常只是受雇當家庭傭工性質,賺到足夠的金錢就衣錦還鄉,並無在港落地生根的打算。此外,亦有極少部份是香港男士的妻子。據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菲律賓人和印尼人人數,分別約130,000和110,000人。
④ 香港有少數民族嗎!
香港有少數民族,但是數量很少。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絕大部分說粵語,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
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華人以外的種族,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休閑場所演奏。
此外,也有不少於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徵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
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⑤ 香港除了華人,什麼人最多
華人以外的種族,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各佔1.9%,之後為白人,佔0.8%、其次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尼泊爾人、日本人等。
英國人大都在港英殖民地時代來香港工作和定居,多是大企業、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高層,如董事長、行政總裁、高官、法官和警官;也有不少屬專業人士,如醫生、大律師和機師;也有一部份在公立和津貼學校任教英語。雖然主權移交後有少量英國人離開,但仍有很多選擇繼續定居香港,甚至歸化為申請特區護照的中國公民,而且這類移民部份能操流利粵語。由於主流社會普遍崇尚西方文化,所以這類移民在香港普遍受到尊重。2005年人口統計居港英國公民約13,490。
⑥ 香港為什麼滿地都是印尼的女人
那隻有周六周日吧,因為他們放假,在那裡聚會。那裡還有公司專門寄包裹回印尼啊,菲律賓啊。他們是印佣和菲佣。
⑦ 香港為什麼會這么多外籍人
其實香港還有很多人是越南人
由於香港人太忙,香港不像大陸一周5天工作制,香港是實行一周工作五天半,周六還得上班,而且香港沒有標准工時等,加班費其實很多時候就無從談起,而且香港樓價高,家裡人都要上班賺錢養家糊口,因此香港從殖民地時期,政府就開放菲律賓人去香港做家政服務,減輕家務負擔,後來來自菲律賓的菲佣供不應求,就開放印尼的過來,後來發展到東南亞,這些工人平時做完家務可能就會在公園跟同鄉聚會。
其實印度、非洲人也挺多,很多人是申請政治庇護或者難民的人,由於香港加入了聯合國的某些公約,所以必須接收一些申請其他國家的一些申請庇護的人,最近在討論要不要退出這些公約將這些人送走,但是馬上會引發一些人道危機,使得香港國際形象受損等,現在還在討論,其實香港越南人也挺多,當年越戰的時候大批難民去了香港,香港政府還弄了難民營,花了幾個億,原先說好好像是聯合國埋單,最後是港英政府埋單,最後出於一些政治上的理由,就沒有遣返那些人回越南,有的就留在了香港。
而香港其實老外挺多的,白人也很多,好像之前法國大選法國就在香港設立投票站,根據新聞報道香港有幾千個法國人去投票。。
其實可能是白人活動區一般在蘭桂坊等夜生活區,你沒去所以沒遇到,而且白人一般在香港做管理層的居多,白天要上班。。。遇不到也是正常的。。。很多跨國公司的高層不少白人,平時上班忙得夠嗆,整天在辦公室。。而白人小孩一般在國際學校,一個學期學費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出入有車接送的。。所以遇到的少吧。。。
⑧ 地理答啦:為什麼香港有那麼多老外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
一是香港歷史上是外國殖民地。鴉片戰爭後,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所謂「殖民地」,顧名思義就是讓其國民在那裡紮根生活、繁衍生息的的地方,從那以後就有很多英國人、英屬印度人開始在香港生活,97年香港回歸後,也有很多外國人選擇了留下。
二是香港是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香港是自由港,在全球貿易和航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外國人在這里往來自由;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同時言論自由,有很多跨國企業、金融機構、媒體機構的亞太總部都設在香港,這些機構的外國雇員也成為在香港的外國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是香港是國際時尚之都,旅遊購物聖地。香港發達的商業、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旅遊資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到香港來旅遊度假、觀光購物,在大街上、在旅遊景點看到外國人也就不奇怪了。
四是香港的快速發展和高度發的社會經濟對全球人力資源的需求,吸引著周邊國家到香港來就業謀生。香港快速發展的房地產業、金融業,催生了對建築工人、家政人員、服務業等勞動力的大量需求,這些需求除了一部分被大陸人員填補,還有吸引了很多的東南亞國家、南亞國家的勞動力人口到香港就業謀生,例如已經形成產業和行業品牌的「菲佣」,在香港就有很大規模的存在。
以上。
⑨ 香港的人口
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據2011年官方數據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三。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總人口約7234800人,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與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近十年興建的住宅樓宇多在30至40層以上,部分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而且,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擁有面積在400至1000平方英呎(約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間。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時,仍然保留大量未開發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廣家庭計劃,倡導每個家庭供養兩名孩子,目的是想減少當時頗高的生育率。可是,於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個新生嬰孩。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男性的預期壽命為80.5歲,女性則為86.7歲。隨著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會越趨老化,2011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3%,估計於2033年將會增長至27%。
香港人口以華人為主,佔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廣東的珠江三角洲,主要說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也甚流行。當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暫居心態遷移到香港,即使於香港成立地區性聯誼會或商會仍然以「旅港」兩字作為標示,香港共有逾55萬人持外國護照。華人以外的種族,以印尼人及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歐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與來自印尼及泰國的一樣,大部分是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休閑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於英治時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被英國徵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員及軍人(如踞喀兵)、銀行護衛、建築工人或在公立學校和津貼學校教授英語的南亞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國人大都在英治時期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業和政府部門高層、專業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貼學校的英語教師。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來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資大企業中高層。
香港自2000年開始出現女多男少現象,當時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關差距於過去數年一直擴闊。2011年女性較男性多出46萬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