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尼兩地亞奇送帝汶要求獨立,一地成功一地失敗,是什麼造就不同結果
別看兩者中有一個國家獨立了,一個沒有獨立,但是緊挨著自己的鄰國就是以前的宗主國,想要完全的獨立是不可能的,就像不丹和印度的關系一樣,名義上是一個獨立國,但是不丹能算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嗎,很明顯不是,連尼泊爾都不如。東西帝汶也是如此,只不過兩者的歷史走向,使得外國幫助了東帝汶來獨立。
而西帝汶很明顯就是沒有這么好運了,相對於來說,西帝汶失業率在百分之八十,貧困線以下人口也佔百分之八十,美國肯定是選擇幫助東帝汶,而且,發現獨立帝汶已經沒有用處了,那麼再幫助西帝汶獨立也是浪費錢而已,起不到牽制的作用。
⑵ 印尼由1萬多個島嶼組成,為什麼沒出現分裂
這個主要是由印尼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一些特殊的現狀造成的,否則的話印尼可能早就不是現在的印尼了。雖然說印尼是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的,但是這一萬七千多個島嶼中絕大多數的島嶼面積都是比較狹小的,只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家裡丹曼島等島嶼比較大,綜合實力也比較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印尼的這些島嶼構成的一個國家也非常的團結,沒有出現分裂的現象。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尼在趕走了殖民者後經濟發展的很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所以也就沒有人去鬧獨立和分裂了。如果是印尼在趕走了殖民者後,國內一直是貧窮落後的局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肯定會有人想搞事情。但是趕走殖民者後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誰還有心思鬧獨立呢!
⑶ 日本侵華長達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是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的島國: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多火山地震。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陸情結。早在公元4世紀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統一日本列島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鮮半島並成功征服了所謂「弁韓之地」。16世紀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將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圍的土地作為對參戰武士的封賞,而他自己做坐鎮寧波繼續展開對印度和南洋諸國的征服行動。
正是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1879年日本吞並了琉球王國。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政府手中割佔台灣。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得以在中國東北攫取諸多政治、經濟、軍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過《日韓合並條約》在朝鮮半島確立殖民統治。1914年日本又奪取了被德國占據的中國山東青島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島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把德國以前在中國山東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以收回山東主權為導火索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一戰後德國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中赤道以北的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也為日本所得。一戰期間忙於戰爭的歐洲列強在華勢力有所減弱,日本和美國逐漸成為在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競爭者。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締結的《五國海軍條約》規定:五國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這時的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強國。與此同時日本憑借地利上的優勢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
美國和英國的海軍都需要維護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這一具體的局部地區實際上反而佔有一定的相對優勢。日本利用自己在中國及西太平洋地區的優勢加緊在這一地區滲透擴張。其實日本很早就在為侵華戰爭做准備: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旅大地區成立了關東都督府,從而將這里打造成為日後侵佔中國東北乃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基地。與此同時俄國將1897—1903年間所築中東鐵路的長春至大連段支線以及鐵路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轉讓給了日本。
日本為管理這一新佔領地區設立了滿鐵守備隊(即後來的關東軍)。1906年底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1907年日本在「關東州」駐扎隸屬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一個步兵師團和六個鐵道守備隊的兵力。1919年4月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將原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4月12日關東廳和關東軍司令部同時成立。1920年5月日本又設立了奉天特務機關。至此日本實際上已建立了一整套殖民中國東北的行政、經濟、軍事、特務機構。
1931年9月18日蓄謀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一次次侵略戰爭中屢屢得手使日本野心越發膨脹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被稱為大陸政策的日本對外擴張的政策基調逐漸成形:第一步占據琉球、台灣;第二步占據朝鮮半島;第三步占據中國東北;第四步侵吞中國;第五步征服東南亞及印度。日本人自己對此總結道: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東亞,欲征服東亞必先征服中國,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
那麼日本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究竟包括哪些地區呢?事實上日本在一開始並沒明確「大東亞共榮圈」所包含的范圍。日本為什麼在提出「大東亞共榮圈」這一概念時並不明確其范圍呢?這是因為日本深知「大東亞共榮圈」實際上會破壞其他列強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尚未做好對美、英等國開戰的准備。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所發動的戰爭吸引了美、英等國的主要精力,另一方面日本與美、英等國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因此到了1940年日本開始明確指出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下列地區:朝鮮、「滿洲國」、中國、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澳大利亞、西伯利亞等地。1939年日本的盟友納粹德國在歐洲挑起了戰火。1940年6月22日法國在納粹德國的進攻下僅僅只抵抗了39天就簽訂了投降協定。法國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機吞並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樣一種天賜良機。1940年9月22日駐守越南諒山的法國殖民軍遭到日軍進攻,在激戰一小時之後1萬多名法軍向日軍繳械投降。
包括如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的法屬印度支那從此被日本所控制。日軍進入東南亞後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國的警惕。日軍進入越南後可以從西南方向迂迴攻擊中國的側翼,從而切斷中國抗戰獲得外部支持的地緣通道。與此同時進入越南的日軍也對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荷蘭的殖民地荷屬東印度以及澳大利亞等地構成威脅。日本把自己在東南亞的行動稱為是旨在將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殖民者的統治下拯救出來的解放戰爭。
當時日本使用了諸多具有煽動性的宣傳口號「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沒有徵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王道樂土」......當時的東南亞只有泰國一個獨立國家,今天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當時是法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當地人已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殖民統治。相當一部分東南亞人不僅不討厭日本,反而把日本視為幫助他們打碎西方殖民主義枷鎖的一股力量。
日本所提出的宣傳口號對當時的東南亞人還是很有欺騙性和誘惑性的。二戰期間緬甸的德欽昂山、泰國的鑾披汶、印尼的蘇加諾等人都曾與日本人合作過。這對美、英、荷、澳等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實際上已構成了挑戰。當時的美國正處於國力上升的時期:盡管美國完全確立世界霸權要到二戰以後,不過在當時美國實際上就已表現出稱霸世界的苗頭。美國擔心日本可能會征服整個中國和東南亞,那麼屆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將受到嚴峻的挑戰。
再進一步說控制了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日本甚至可能會對美國本土的安全構成威脅。美國面對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覺得必須採取一定的行動了。美國要求日本限期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展開石油禁運等制裁。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如果美國一旦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那麼日本的戰機、戰艦、坦克都會因為缺油而成為擺設。這時的日本實際上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一條就是按美國所說的那樣限期從中國撤軍;另一條則是鋌而走險奪取東南亞、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膠等資源。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的偷襲造成美軍陣亡2400人喪生、負傷1250人,同時美軍還損失了四艘戰列艦、兩艘驅逐艦、188架飛機。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使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日軍橫掃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地,佔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1941年12月27日日後被譽為「緬甸國父」的德欽昂山組建了緬甸獨立軍。緬甸獨立軍在接受日本的武裝後潛回緬甸與英軍作戰。正是在緬甸獨立軍的協助下日軍得以於1942年3月8日擊敗英軍並順利攻克仰光。同年3月至8月間德欽昂山領導的武裝又協助日軍擊敗了中國遠征軍。在日軍的扶植下緬甸宣布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並組建了以巴莫為核心的傀儡政權。泰國和緬甸一樣選擇了與日軍合作: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泰國沒進行任何抵抗,而是與日本簽訂了《日泰攻守同盟條約》。
泰國由此加入了以德、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向美、英宣戰。泰國後來直接參與了日軍在緬甸的軍事行動並曾與中國遠征軍交戰。1942年3月日軍侵佔印尼後將被荷蘭殖民者關押的民族獨立運動人士蘇加諾從監獄里釋放出來。日本佔領軍首腦今村均大將任命蘇加諾為首席顧問和宣傳家,蘇加諾則將日本視為打碎荷蘭殖民枷鎖的幫手。太平洋戰爭期間蘇加諾親自走街串巷呼籲印尼民眾參加各種軍事設施的建造工程以協助日軍。事實上德欽昂山、蘇加諾等人未必就真心想和日本人合作。
蘇加諾在多年後的自傳中寫道:「日本結束了荷蘭的殖民統治。這是事實,也是巨變的開始」。其實印尼人只不過是想借日本的人結束荷蘭的殖民統治。像蘇加諾這樣的民族主義者最終目的是要使印尼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而這顯然是與日本方面的訴求對立的。日本盡管打著要把亞洲人民從歐美白人的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這樣的幌子,可實際上不過是要取代原來的殖民者成為亞洲各國的新統治者而已。因此德欽昂山、蘇加諾等東南亞民族獨立人士最終註定是要與日本分道揚鑣的。
泰國的鑾披汶政府對這點就看得相當明確:誰在這場戰爭中占據上風就是自己的盟友。東南亞人其實不過是在日本和以前的殖民者之間兩頭下注使自己實現利益最大化。到了1944年見到日本大勢已去的泰國、緬甸又倒向盟軍對日軍反戈一擊。當時緊鄰東南亞的印度實際上也與此頗為類似。1942年5月日本佔領緬甸後不僅切斷了國際援華物資通道,而且也獲得了向西進攻印度的基地。當時的印度已被英國殖民者統治了兩百多年。在此期間印度人曾發動過多次爭取獨立的起義。
英屬印度並不能和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劃等號(英屬印度在地理范圍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度盡管號稱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可實際上古代印度更多隻是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縱觀印度的 歷史 就是一部不斷被征服的 歷史 :一波接一波的外來民族征服了土著民族,然後又不斷被新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文明實際上就是在一波接一波的征服過程中疊床架屋形成的。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從未形成過統一的國家政權。
事實上恰恰正是英國人首次把一盤散沙的印度整合在了一起:英國在印度建立的殖民政府是印度數千年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盡管這是一個由殖民者建立的政府)。正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印度人才真正萌發了民族主義的意識。印度最早的民族主義者恰恰是由英式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就曾說過:「我在精神上更像是一個英國人而非印度人」。隨著印度人民族主義意識的萌發也使他們對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產生抗拒心理。
印度人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抵抗分為暴力與非暴力兩種方式:1857年—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種典型的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嘗試。這次嘗試失敗以後印度的民族主義者更多開始採用非暴力的方式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1885年12月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後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大量徵召士兵激化了印度人與英國殖民當局的矛盾。
英國殖民當局為平息這種矛盾就承諾在戰後將給予印度一定的自治地位,然而等到一戰結束後英國殖民當局卻並未兌現自己的諾言。英國殖民當局非但不打算兌現自己當初的諾言,反而還變本加厲增強了對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1919年4月13日英國殖民軍隊及其率領的廓爾喀士兵在阿姆利則向手無寸鐵的印度示威群眾開槍掃射造成至少379人死亡(印度方面認為有約1000人死亡)。阿姆利則慘案直接誘發了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人開始拒絕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也拒絕在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甘地號召印度人用本土的手工製品去抵制英國商品並拒絕向殖民當局交稅。在甘地號召下印度民眾舉行的罷工、罷課、罷市、集會遊行匯成了一股反英洪流。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默達巴德出發前往西海岸。在這426千米的路途中不斷有成群的農民加入甘地的隊伍。這年4 6月吉大港、白沙瓦、紹拉普爾等地相繼發生反英起義。英國殖民當局為此逮捕了近3萬人。
1939年9月2日英國對納粹德國宣戰後英國駐印度的總督單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戰國。印度國大黨趁機提出以英國撤出印度作為印度參戰的條件。英國方面拒絕了國大黨提出的這一決議,隨後印度就爆發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日本佔領東南亞之後首相東條英機想趁機一鼓作氣打進印度。這時英軍主力正忙於在歐洲與德國作戰,所以實在無力分兵在亞洲與日本較量。英軍在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地已屢屢敗於日本之手,所以英國對能否守住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其實是心裡沒底的。
英國在這種形勢下只好主動與國大黨達成妥協。英國試圖以此換取印度人幫自己在亞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國、日本等法西斯軸心國制定了一個會師中東的計劃:日本在佔領東南亞後向西進軍——自海路席捲印度洋、同時在陸上攻擊英屬印度;德軍則在全力爭奪烏克蘭油田的同時強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終德、日兩國通過在中東會師使中、蘇這兩個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中的陸權人力資源大國同外圍的美、英這兩個海權經貿大國隔絕開,從而使同盟國的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無法實現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兩國實現中東會師的重要一環,然而這時日軍的兵力卻被中國戰場所牽制。中國的正規部隊先後組織起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盡管這些戰役最終都以中國軍隊戰敗告終,然而這些抵抗有效阻滯了日軍的行動。由於中國疆域遼闊、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間換時間。每次抵抗都減緩了日軍的攻勢,抗戰逐漸轉入相持狀態,而這恰恰是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所不能承受的。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一個又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日軍不得不同時面對來自國民黨正規軍和敵後抗日武裝力量兩方面的共同打擊。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對他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羅斯福這番話充分顯示了中國戰場牽制日軍使之無法進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軍在佔領緬甸時就曾一度遭到過中國遠征軍的重創。在沒能完全控制緬甸的局勢之前日軍其實是騰不出手來列印度的。
等到日軍基本控制緬甸之後實際上已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盡管這時英國身為印度的宗主國正忙於應對歐洲戰場,然而美國派出了強大的空中部隊協助英國駐守印度,中國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在緬甸失守後也退入印度改編為中國駐印軍。英國在得到美國和中國的增援後已大大強化了印度的防務。這時日軍一方面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一方面又要應對美軍在太平洋的威脅,況且東南亞的佔領區也都需要分兵駐守,如果再要分兵進攻印度實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風頭正盛的日本就這樣錯過了進攻印度的最佳時機,然而等到1944年盟軍都已准備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時日本反而對印度發動了進攻。這時的戰局實際上已在朝著對日本不利的方向在發展。日軍也意識到盟軍即將對自己發起反攻,所以就在這時玩了一招「圍魏救趙」:盟軍不是要以印度為基地反攻日軍佔領下的緬甸嘛,那麼日軍就決定搶在盟軍動手之前先進攻印度。1944年3月日軍在印度英帕爾地區對英印軍發動了進攻,然而這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強弩發射出去的箭到最後連薄薄的絹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強大的力量到了滿負荷之後也會逐漸變得虛弱不堪。日軍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所以日軍所能用於進攻印度的兵力已相當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軍在贏得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的勝利之後已奪得太平洋戰場的主動權: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海軍上將在中太平洋展開攻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自澳大利亞向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發動跳島作戰。
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實際上是日軍在占據於己不利的形勢下放手孤注一擲的豪賭。分身乏術的日本其實已沒能力分兵進攻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印度了。1944年3月8日駐緬甸日軍第15軍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帶領著10萬人的部隊跨過了緬甸與印度的邊界。英軍這邊的指揮官蒙巴頓聞訊立刻在欽敦江建立起防禦戰線,而且蒙巴頓還提前佔領了英帕爾地區。這使日軍從一開始就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進攻印度的日軍不僅要背靠欽敦江作戰,而且他們的後勤補給線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問題。
緬甸與印度交界處都是山嶺地區。地形上的困難嚴重阻礙了日軍的推進,更會造成後勤輜重的運輸困難與不及時。由於日本在印度沒有任何補給點,因此所有的補給必須全部來自不可靠的叢林補給線,而盟軍飛機時不時的轟炸導致日軍的補給一直是斷斷續續。牟田口廉也針對這點提出了他著名的「成吉思汗作戰」計劃:10萬日軍是趕著一大批水牛和羊進入印度的。這樣牛羊不僅可以用來馱運糧食、彈葯、葯品等軍需物資,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全軍官兵的口糧伙食。
使用牛羊運輸軍需物資既不像使用機械運輸那樣受地形限制,而且只需要吃草的牛羊在運輸成本上也比機械要低廉得多。這個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可行的:不僅古代戰爭中不乏這種用牛羊進行運輸的例子,而且英軍也有用水牛進行運輸的經驗。如果這個方案真的可行的話,那麼日軍的後勤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事實上牟田口廉也一開始的計劃比這還要瘋狂:他最初是打算用大象和猴子來進行運輸的。那麼具體的進攻方案又是什麼呢?對此牟田口廉也表示:「如果一切都計劃好了,那麼勝利就是必然的」。
言下之意就是沒有計劃就是最好的計劃。前線指揮官只需要根據自己眼前的實際情況自由發揮即可,至於牟田口廉也自己作為最高指揮官根本就不需要制定具體的作戰計劃。此言一出讓第15軍的各級軍官目瞪口呆。也許牟田口廉也根本就沒把英軍的抵抗計算在內,也許這次行動在他眼中只是一次不會遭遇任何抵抗的徒步行軍而已。牟田口廉也為這次行動只准備了20天左右的補給。如果日軍只是徒步行進走到目的地也許20天的補給也就夠了,問題是在英軍的抵抗下日本恐怕不是20天就能拿下目標吧?
牟田口廉也不僅忽略了英軍的抵抗,而且也忽略了雨季即將到來的客觀現實。一旦雨季到來之後沿途的河床會立即變得洶湧起來,因此屆時日軍的推進勢必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日軍為爭取在預計來臨之前結束戰役就從一開始就發起了迅猛的攻勢:日軍兵分兩路包圍了英帕爾地區。英軍將領蒙巴頓一度在危急形勢面前不得不向美國空軍求助。在美軍的空中支援下英印聯軍終於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恰在這時中國遠征軍也正在發起收復滇西緬北的戰斗。
日軍在這種多方牽制的局面下攻勢頓減。英印聯軍因此得以把戰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濘不堪的叢林在雨水的沖刷下連走路都已成了問題,更何況日軍還是帶著輜重來作戰的。本來為後勤補給准備的30000頭牛羊這時不僅沒派上用場,反而大大減慢了日軍的推進速度:這些牛羊成為了盟軍空中力量的最佳轟炸目標。許多馱運物資的牛羊在炸彈落地後因受到驚嚇而四散奔逃,結果日軍的可用物資反而因此大幅減少了。英軍方面並沒因此盲目反擊,而是將部隊收縮在英帕爾和日軍決一死戰。
到後來日軍士兵不僅手上的槍彈不夠,而且口糧也是越來越少。雨季到來後日軍內部又爆發了瘧疾、霍亂、流感等多種疾病。經過數月慘烈的戰斗之後日軍在英帕爾的進攻以失敗告終。從此日軍就放棄了對印度的進攻計劃。盡管日軍對印度的進攻最終失敗了,不過日軍在這一過程中也還是佔領了一部分印度領土: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英帕爾地區曾一度被日軍佔領。盡管日軍後來由於作戰失利而撤出了這些地區,不過日軍在佔領這些地區時曾在當地建立過偽政權。
日本在佔領東南亞時提出了「建設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存共榮」等煽動性口號,而在進攻印度時也試圖利用印度人與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進獨立運動家錢德拉·鮑斯搭乘德國的U型潛艇由基爾出發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錢德拉·鮑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首都設在安達曼群島的布萊爾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四萬五千人的印度國民軍作為武裝力量:主要由軸心國俘獲的不列顛印軍戰俘組成。
當時處於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馬來亞、緬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僑民也自願加入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在國際上只有日本、德國、汪偽國民政府、義大利、克羅埃西亞烏斯塔沙政權、泰國、緬甸巴莫政權、偽滿洲國、菲律賓勞雷爾政權等軸心國及軸心國扶持的傀儡政權承認自由印度臨時政府。英帕爾戰役中印度國民軍也配合日軍展開對英印軍的進攻:印度國民軍在戰斗中對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曾一度從側翼包抄了美國的軍隊,然而隨著日軍撤退之後印度國民軍在英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擊下最終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讀了投降詔書,3天後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主席錢德拉·鮑斯在台北墜機身亡。這時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也已搖搖欲墜。1946年發生的印度皇家海軍起義給了英國在印度行將就木的殖民統治最後的致命一擊。1947年英國提出的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後宣布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領轉型成為共和國。
⑷ 亞齊和東帝汶一樣追求獨立,為何結果不同呢
之所以結局有非常大的不同,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面臨的國際形勢不一樣。當時東帝汶有很多國家的支持,所以說它的獨立是一種必然的現象。但是亞旗則不一樣,亞齊因為政治環境非常復雜,所以並不容易獨立。但是東帝汶不同,這個國家一開始其實是被葡萄牙管理的。但是到之後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慢慢強大,已經有了開始獨立的打算。可以說在它進行獨立戰爭的時候,有澳大利亞、西班牙很多國家對它進行支持。就是這些國家的支持,讓它可以獲得戰爭的勝利,成功獨立。兩個國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是因為亞齊沒有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如果當時這個地區可以獲得其他國家支持的話,那麼也會獨立。
⑸ 印度尼西亞獨立問題!
真事。而且是部分日軍的自願行為,日本政府沒有直接參與。
日軍宣布投降撤出印尼後,荷蘭殖民者欲重返印尼。2000餘名日本軍人和其他留印工作人員自發留在印尼,支援蘇加諾領導的印尼獨立革命軍抵抗荷蘭入侵。這些日本留印人員中除了訓練印尼獨立軍外,還向他們提供的大量武器裝備。獨立軍的步槍幾乎都是日本的38式或99式,還有日式的95式輕坦克。這些日軍官兵曾是侵略者,後來卻將功贖罪,為印尼的獨立作出了不小貢獻。
這些援印人員中有一些是台灣人,最有名的有兩個:一個叫陳智雄,原是日本駐印尼外交官,日本撤出後他主動為印尼獨立軍運送日式裝備,曾蘇加諾的熱情接待,但63年他在台灣被國民黨政府殺害;還有一個叫李柏青,日本名宮原永治,印尼名烏瑪爾·哈托諾(Umar Hartono),他是日軍中的台籍士兵,參加了印尼獨立戰爭,他的日本戰友有一半都犧牲在荷軍的槍口下,2005年被印尼政府尊為「民族英雄」。
蘇加諾後來在外交上一直傾向蘇聯和剛剛解放的新中國,後來對新中國外交史影響深遠的萬隆會議就是在他統治時期召開的。印尼於1956年完全獨立後,開始接受蘇聯支持,印尼共產黨當時勢力也很大(雖然蘇加諾本人不是這個黨的),很快就統一了東印度群島的其他殖民地:包括葡萄牙統治的東帝汶、仍由荷蘭統治的荷屬新幾內亞即後來的伊里安島(後來這兩個地方一直鬧獨立,東帝汶已於2001年獨立。)。。但蘇加諾的親蘇親中政策,很快引起了美國的擔憂,直接導致1965年9·30政變爆發,蘇哈托推翻蘇加諾政權上台。
⑹ 要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加入印尼,印尼的大國雄心從何而來
▲印尼國家博物館里展示「大馬來世界」的地圖
⑺ 一島分兩國印尼沒能吞並東帝汶,東帝汶是如何走向獨立的
沒有吞並東帝汶,主要就是自身實力的問題。在自己最後獨立的道路上,也是鋪下了很長的一條路。為了支持東帝汶的反抗,我國給予了大量的物質金錢還有武器的支援,使得東帝汶能夠持續對印尼進行反抗,以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和同情。而且在東帝汶的獨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持作用。
在各國的譴責下,印尼最終在1999年同意東帝汶人民進行公投獨立,當然,作為當年反荷蘭陣營的西帝汶是印尼從建國以來的固有領土,自然不可能包含公投中。最終東帝汶超過78%的公民贊成獨立,而且現在印尼為了徹底穩定巴布亞,開始從爪哇島等地遷移穆斯林人口,因為一旦穆斯林人口超過基督教,那麼到時候巴布亞想獨立都很難了。
⑻ 印尼由上萬個島嶼組成,為何沒有形成割據分裂
印尼歷史雖然不長,但近代以來也遭受過殖民統治。明朝年間,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曾先後佔領印尼,1596年,荷蘭曾佔領印尼全境,二戰以來又被日本佔領,直到1945年,印度才算獨立。
第三,人口結構相對單一
印尼雖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爪哇族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45%,巽他族有14%,馬都拉族占人口總數的7.5%,還有馬來族占人口的7.5%,這四個民族都是馬來西亞的土著民族,單就爪哇族人口比例來看,佔到近一半,其他土著民族佔比較小,以爪哇族這么大比例,也是國家統一穩定的一個因素。
⑼ 東帝汶本是個小國,還被印尼吞並了20多年,為啥還能獨立
1975年,在美蘇冷戰正酣的時代背景下,位於世界東方的亞洲,發生了兩起以大欺小的侵吞行為:一起是南亞霸主印度,對鄰邦錫金小國的吞並;另一起則是東南亞大國印尼,對新宣布獨立的東帝汶實行軍事佔領。
印度吞並錫金後,將其劃為下屬的錫金邦;而印尼在軍事佔領東帝汶後,也將它列為印尼的一個省。為了穩固統治,印尼還對當地居民的反抗,進行了長期的殘酷鎮壓。
不過在1999年9月,印尼卻承認東帝汶。從此,東帝汶作為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
令人不解的是,同樣是吞並,印度吞並錫金心安理得,得到國際認可。為何印尼在吞並東帝汶二十多年後,卻同意其獨立呢?
(印尼總統哈比比)
三、國際社會施壓。
印尼的暴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支持東帝汶獨立,過去礙於美國面子,不好出面的澳大利亞等國,更是大張旗鼓,要求聯合國介入,保證東帝汶人權和社會安全。
1998年澳大利亞率先承認東帝汶獨立,印尼背後的美國不願得罪五眼聯盟的鐵桿盟友,也暫停了對印尼的武器援助。
蘇哈托下台後,新上任的印尼總統哈比比為了改善國際形象,解除各國對印尼的制裁,同意在東帝汶問題上讓步。並在1999年8月30日舉行東帝汶全民公投,最終結果78.5%的投票者贊成獨立。
但印尼扶持的武裝分子,仍然向獨立力量展開攻擊。這些人其實就是印尼的軍隊。於是葡萄牙和澳大利亞向印尼的靠山美國施加壓力,美國只得向印尼叫停。
9月20日,在聯合國授權下,以澳大利亞為首的8000維和部隊進駐東帝汶,接替印尼軍隊維持當地治安。隨後聯合國過渡行政局接管東帝汶內政外交事務。
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共和國宣告成立,印尼隨即承認東帝汶,並與之建交,長達37年的東帝汶獨立運動終於落下帷幕。
東帝汶被吞並三十多年後,還能實現獨立建國的事實說明,小國想要在弱肉強食的世界生態中生存,除了堅持不懈的抗爭,背後一定要有大國勢力支持,而這一切,卻都是錫金所沒有的。
⑽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沒有分裂,美國為什麼不去肢解印尼
同樣沒有歷史淵源的印度尼西亞群島原來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因為荷蘭人,造就了這么一個龐大的島嶼國家!
蘇門答臘、加利曼丹、爪哇、新幾內亞這幾個大島構成了印度尼西亞的主體!面積達到:1,904,443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2.15億(世界銀行數據),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馬都拉族7%,印尼華人5%,。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
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不然視為,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應該說獨立運動在印尼地區並不少見,但是我們知道的很少,除了東帝汶以外,應該還有很多獨立運動,畢竟在東南亞地區橫隔這么一個大國,使所有的世界大國都不情願的事情,美國中情局早年的分裂活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