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每噸2900元!玉米價格創歷史新高,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玉米是我國非常重要的一個農產品之一,在很多的地方都需要用到玉米,尤其是飼料,家禽或者是生豬吃的飼料都是用玉米來做的。一旦玉米漲價,那麼下游的一些產品也會出現漲價的現象必將牽一發而動全身,玉米的降價並不是一件單一的事情。
玉米漲價會存在什麼樣的隱患?
玉米漲價對於農民來說自然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但是玉米的漲價對市場來說也是存在著隱患的。首先,雖然這些玉米一直在漲價,企業也並沒有縮減對玉米的需求,還有不少的企業在加大對玉米的收購。但是收購到一定的量後,這些企業一定不會再繼續收購了,那麼這時候玉米的價格就會開始慢慢回落。另外,一旦玉米的價格過高,這也會讓很多的企業將目光轉向其他的替代品。那麼到時候其他的一些農產品的價格也會開始上漲。當然玉米的價格不會一直上漲,農民手上有存糧的也可以在合適的時候及時將玉米賣掉。
❷ 糯玉米多少錢一噸
糯玉米我們這里大約8000元一噸。各地行情不同,價格也各不相同。
糯玉米,又稱粘玉米或蠟質型玉米,其栽培技術簡單、周 期短,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和加工價值。
❸ 中國進口美國的玉米多少錢一噸
美國玉米。進到中國來。每噸大約是1800~2000塊錢左右。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1.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從貿易夥伴位次來看,美國降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合作夥伴。中國出口至美國3.73萬億元,下降10.7%;進口8453億元,同比減少17.1%。,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產品包括機電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等。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包括農產品(如大豆、豬肉)、礦產品、纖維素漿(紙漿)、紙張、機電產品、運輸設備、化工產品、光學、鍾表等產品。
拓展資料
1、貿易壁壘(Trade Barriers/Barrier to trade) 又稱貿易障礙。對國外商品勞務交換所設置的人為限制,主要是指一國對外國商品勞務進口所實行的各種限制措施。
2、一般分非關稅壁壘和關稅壁壘兩類。就廣義而言,凡使正常貿易受到阻礙,市場競爭機製作用受到干擾的各種人為措施,均屬貿易壁壘的范疇。如進口稅或起同等作用的其他關稅;商品流通的各種數量限制;在生產者之間、購買者之間或使用者之間實行的各種歧視措施或做法(特別是關於價格或交易條件和運費方面);國家給予的各種補貼或強加的各種特殊負擔;以及為劃分市場范圍或謀取額外利潤而實行的各種限制性做法等等。
3、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所推行的關稅自由化、商品貿易自由化與勞務貿易壁壘,盡管在關稅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在其他方面卻收效甚微。某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削弱了,其他形式的貿易壁壘卻加強了,各種新的貿易壁壘反而層出不窮。
4、隨著WTO等國際間貿易組織成員的不斷增加以及各地區組織的建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對這兩類組織的非成員國關稅壁壘還在起著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上非關稅壁壘的作用正在上升,或有上升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其自身的技術優勢對來自其它國家產品的認證要求,極大地阻礙了欠發達和發展中國家製成品的出口;而只能出些資源性的初級產品。加劇了南北間的經濟及貿易發展差距。
❹ 誰知道現在市場玉米每噸多少錢
山東2200元/噸。黑龍江2080元/噸。安徽1980元/噸。浙江2460元/噸。河北2200元/噸。吉林2100元/噸。河南2280元/噸。遼寧2200元/噸。浙江2440元/噸。福建2440元/噸。山西2160元/噸。新疆1750元/噸。江蘇2400元/噸
❺ 全球糧價持續上漲,小麥大豆玉米價格漲至8年最高水平,究竟為何上漲
「人和動物爭糧」的狀況造成了大家的關心,歸根結底或是由於在過去的一年中玉米價格飛快上漲。但是價格上漲的又縱然玉米,數據信息表明在過去的一年中,全世界范疇內糧價全是客觀性上漲。
在中國農用地比較有限,短時間生產量提高比較有限的狀況下,大家或是應當積極主動擴寬進口方式,並積極主動備好庫存量,調控平穩中國玉米價格的另外,並達到中國飼料糧要求。要不然當今玉米的這類價高還會繼續在2020年維持下去。
❻ 中國進口玉米多少錢一噸
中國進口玉米多少錢一噸這個根據進口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價格也會有很大的差別,而且跟玉米的品種質量也有聯系。
如果品質特別好的玉米,那麼價格在每噸3600元到5000元左右,但如果品格比較差一點的話,3000以下就可以買到。
❼ 干玉米多少一噸
干玉米價格2022年6月18日平均每噸2852元。
各地具體價格如下:
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是稻米、小麥的5至10倍,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含有的核黃素等高營養物質,對人體是十分有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特種玉米的營養價值要高於普通玉米,鮮玉米的水分、活性物、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也比老玉米高很多。
玉米的花粉、胚芽中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和玉米黃酮,經常食用玉米製品可延緩人體衰老,增強人的體力和耐力。玉米還有美容瘦身的作用。與大豆、小麥相比,玉米的脂肪、蛋白質含量較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因而玉米製品越來越受到健身以及減肥人士的青睞。
玉米須又稱「龍須」,有廣泛的預防保健用途,故有著「一根玉米須,堪稱二兩金」之說。
玉米須中含有粗纖維、粗蛋白、多糖和粗脂肪。不同品種、不同時期玉米須的化學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玉米須中總酚和總花青素的含量在其乳熟期時達到最高,抽絲期的總黃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最高,但是甜玉米和白玉米總酚、總黃酮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都在吐絲時期最高。
玉米皮主要成分中膳食纖維占含量最高。但是,由於玉米皮的口感粗糙、水溶性差,不受大眾歡迎,並且膳食纖維成分未被充分利用,導致浪費。
秸稈粉碎還田,可通過土壤中微生物作用,緩慢分解並釋放出土壤中的礦物質營養,可以被作物吸收利用,分解過程中形成的有機物和腐殖質可以為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生物提供原料,從而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並提高土壤肥力。玉米秸稈作為家畜飼料是秸稈中一種最為高效的利用方式,並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玉米秸稈加工後作為飼料被利用產生的副產品糞便是很好的農田原料。直接利用秸稈資源制備沼氣可有效的緩解農村能源短缺問題。粉碎玉米秸稈後,按一定比例加入磷肥、氨肥、石灰和水,進行發酵。發酵的熟料裝袋可用於生產食用菌,如雞腿菇、蘑菇等,生物轉化率可達到70%至100%,廢棄物可用作農家肥。玉米秸稈新型飲料,色澤鮮明,有秸稈特殊的香氣,酸甜可口的特點,並具有優良口感和均勻的組織狀態。
玉米食譜
糯香玉米排骨
原料:糯米、玉米粒、排骨。
做法:將腌制排骨放置於提前浸泡的糯米中,混合均勻,再加入玉米粒及調料等,進行蒸制。
清熱益氣湯
原料:玉米3根、白果50克、豬肚1個、生薑3片。
做法:玉米洗凈,連衣、須切段狀;白果去殼、去衣、洗凈;豬肚洗凈;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大火煲沸後改小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番薯粟米雞蛋湯
材料:番薯1個、甜玉米1根或剝好玉米粒50g、雞蛋2個(2至3人份)。
烹調方法:番薯削皮、切小丁。甜玉米剝粒(超市有剝好的玉米粒,跟紅蘿卜粒、豌豆粒混合一起賣的,也可以),然後輕輕砸碎以方便烹煮;如果住宿地方有攪拌機,可用攪拌機處理成粟米蓉。鍋內加水,加入番薯丁、碎玉米粒,文火煮至熟透、綿爛,打入雞蛋攪拌成蛋花湯,加少量食鹽調味即可。
松茸菌元貝玉米湯
原料:松茸4至6朵、香菇4朵、干貝1小把、去皮雞肉200克、竹蓀40克、玉米1根、紅蘿卜1小段、姜3片。
做法:松茸、香菇、干貝、竹蓀略洗後提前浸泡2小時,玉米切小段,紅蘿卜切塊;上述材料一起放進湯煲里,大火煲滾後再煲1小時,調味後食用。
玉米須茶
把留著須的玉米放進鍋內煮,煎煮1小時,把湯水倒出,就是「龍須茶」。「龍須茶」口感不錯,喝下去甜絲絲的。
香腸玉米丁(香腸玉米粒)
香腸玉米粒是一道以玉米粒、香腸、青椒、鹽、甜面醬為主要食材製作的美食。
食材
玉米粒 適量
香腸 適量
青椒 適量
鹽 適量
甜面醬 適量
步驟
玉米粒剝下,香腸切丁。
香腸炒出油。
再加點兒青椒,炒香,加甜面醬,炒香。
下玉米粒略炒,加點水,加鹽煮熟出鍋。
❽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什麼農業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河流眾多而短小,漁業資源豐富。它也是世界上農業最大的國家。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世界上農業最大的國家,希望能幫到你。
農業最大的國家——印度尼西亞
全球咖啡 種植 面積最大——印度尼西亞
印尼咖啡種植面積為全球最大,但由於咖啡生產效率低,導致印尼咖啡產量在巴西和越南之後,僅居世界第三位。日前印尼咖啡加工與出口企業協會總主席伊爾凡表示,印尼咖啡種植面積達130萬公頃,大大多於巴西(65萬公頃)、越南(42萬公頃)等主要種植國,但每公頃產量僅760公斤,比巴西(每公頃6—7噸)和越南(每公頃3—4噸)低了很多,極大影響了印尼咖啡產量。他表示,印尼咖啡生產潛力十分巨大,如能將每公頃產量提高至2噸以上,印尼有望超越越南和巴西,成為全球最大咖啡生產國。印尼農業部農園種植總司專家赫利表示,目前印尼政府仍苦於難以提高咖啡的生產能力,主要是很多咖啡樹樹齡較長,農業部提議通過種植新咖啡樹提高產量。印尼主要生產羅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羅布斯塔咖啡較受國內市場歡迎,阿拉比卡咖啡受國外市場青睞。據印尼農業部統計,印尼全國約有95.5萬公頃種植園仍在生產,其中76萬公頃用以培植羅布斯塔咖啡,19.5萬公頃用於培植阿拉比卡咖啡。約92%的咖啡產量來自於個體種植咖啡農戶,僅8%來自於國營農園。印尼共有190萬農戶以種植咖啡為生,2012年產量達74.8萬噸,分別為14.8萬噸阿拉比卡咖啡和60萬噸羅布斯塔咖啡。
印度尼西亞的農業概況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2 大棕櫚油生產和出口國, 對世界植物油市場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農業歷來在印度尼西亞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全國經濟全面發展, 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強, 農產品供應與需求形勢不斷好轉。
1 基本情況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面積最廣、人口最多的群島國家, 屬於熱帶氣候, 包括石油、礦藏、木材和農產品在內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2006 年, 全國人口為2.22 億, 名列世界第4, 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蘇門答臘這2 個島上; 88%的人信仰伊斯蘭教; 中高收入人群約為3300 萬, 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5%。通用貨幣是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別達到5.5%和6.1%。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法律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缺乏、腐敗盛行等。2006 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641 美元;失業率為13%; 人均支出384 美元, 其中53%用於食品消費。
農業一直在國內經濟結構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 年前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目前,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 農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總量的45%。由於農場規模較小, 農業生產屬於勞動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2 大棕櫚油生產國和出口國, 對世界油籽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主要的農作物和農產品有: 水稻、玉米、棕櫚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膠、以及木薯。
全國現有約4700 個大中型食品加工廠和77200個小型食品加工廠, 食品加工業職工約為300 萬人,產值2005 年為239 億美元; 大中型食品加工廠約佔全國食品加工職工總量的25%, 佔全國食品加工總產值的85%。食品支出約占公民總支出的53%。
2 農業政策
印度尼西亞農業政策的基本目標是: 增加農民收入, 提高糧食自給率, 以及穩定國家經濟。為了實現上述目標, 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政府一直向農民提供多種農用物資(如: 糧食作物種子和肥料) 補貼、澆灌工程信貸等。政府還通過國家糧食後勤局( BULOG) , 對包括大米在內的基本食品實施嚴格控制。國家糧食後勤局負責確定大米等主要糧食的支持價格, 進行干預性收購或銷售, 並且負責大米的進出口、儲備和供應。2003 年1 月,國家糧食後勤局改名為“國家貿易公司”, 接受財政部的監督, 但基本職責不變。
為了遵循世界貿易組織的相關規定, 政府從1998 年開始允許私營企業進口小麥, 從而解除了國家糧食後勤局對小麥進口的控制。目前, 私營企業可以自主進口小麥、大豆、玉米和糖。
3.糧油供需
3.1 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糧食, 也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年均水稻種植面積達到近1200 萬頃,佔全部作物種植面積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澆灌設施。
由於水資源管理水平較低、灌溉設施較差、以及生產成本不斷增加, 大米生產增長速度較慢, 長期以來不能滿足消費需求。阻礙大米生產的最大原因, 是農民擁有的土地面積非常小( 人均不足0.5hm2) 。為了鼓勵大米生產, 政府採取了多項 措施 , 例如提供特殊貸款,增加肥料和種子補貼, 擴大種植面積等。
政府通過國家糧食後勤局( Bulog) 儲備約占國內消費總量5%的大米, 向軍隊和偏遠地區的民事人員提供大米口糧, 在全國性災難中提供援助, 並且在必要時從事市場運作以穩定價格。國家糧食後勤局還繼續實施“窮人大米補貼計劃”, 以保證國內每個貧困家庭每個月能夠購買20kg價格為1000 盧比/ 公斤的大米。2007 年, 國家糧食後勤局計劃收購150萬噸國產大米, 收購價格為4000 盧比/ kg, 相當於438 美元/t; 大米進口關稅為450000盧比( 49.3 美元) /t。
過去5 年中, 年均大米產量為3370 萬噸, 進口為180 萬噸, 消費為3600 萬噸。2007 年,水稻收獲面積約為1160 萬公頃, 稻穀單產約為4.5t / hm2, 稻穀產量為5270 萬噸, 大米產量為3400 萬噸, 大米進口為160 萬噸, 國內大米消費為3600 萬噸, 年終大米庫存為240 萬噸。
3.2 小麥與麵粉加工
由於經濟穩定增長和收入不斷提高, 國內小麥消費量不斷增長, 2006 年人均小麥消費量約為17kg。印度尼西亞不種植小麥, 所需小麥全部依靠進口, 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國。在過去5a中, 小麥進口年均為480 萬噸。2007 / 08 年度, 小麥進口估計為546 萬噸, 國內消費為520 萬噸, 年終庫存為104 萬噸。目前, 小麥進口關稅為零,但是小麥麵粉進口關稅則為5%。
2007 年, 全國小麥麵粉加工能力為20300t / d,加工能力實際利用率約為74%; 小麥麵粉產量為360萬噸, 比上年增長10%; 小麥麵粉進口為73 萬噸, 比上年增長46%; 小麥麵粉消費總量的60%用於生產面條, 30%用於生產麵包和點心, 10%用於家庭。小麥麵粉分為3個等級, 即高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超過12%) 、中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為10%~11%) 和低蛋白麵粉( 蛋白含量為8%~9%) 。高蛋白麵粉約占麵粉總產量的75%, 主要用於生產方便麵和 烘焙 食品。2007 年3 月, 小麥麵粉批發價為93000- 104000 盧比/ 25kg, 即相當於407~455.6 美元/ t。
全國小麥加工業主要由4 家麵粉公司所支配,這4 家公司的年麵粉產量約為300 萬噸, 麵粉提取率為70%~74%。全國最大的麵粉公司是PT Bogasari麵粉公司, 隸屬於該國食品加工業巨頭之一Indofood 集團。PT Bogasari 麵粉公司占據全國小麥麵粉市場的70%, 擁有2 個麵粉加工廠, 分別位於雅加達和泗水。位於雅加達的麵粉加工廠佔地面積達到33hm2, 是世界上最大的麵粉加工廠; 位於泗水的麵粉加工廠佔地面積為13hm2。這2個麵粉加工廠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別為10000t 和5900t。第2 大麵粉公司是PT Berdikari Sari Utama 麵粉公司, 該公司擁有1 家麵粉加工廠, 位於蘇拉威西島, 日均加工能力為2900t, 占據全國小麥麵粉市場的8.5%。另外2 個麵粉公司分別為PT Panganmas Inti persada 麵粉公司和PT Sriboga Raturaya 麵粉公司, 日均加工能力分別為1000t 和1500t, 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
3.3 玉米與飼料
玉米是第2 大糧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飼料生產原料。全國玉米消費總量的50%用於生產飼料, 其餘用於生產食品。由於政府強調自給, 國內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玉米進口量現已減少50%。進口玉米主要用於生產雞飼料; 玉米進口關稅為5%。過去5 年中, 年均玉米產量為620 萬噸, 進口為110 萬噸, 消費量為730 萬噸; 2007 / 08 年度, 玉米收獲面積約為340 萬公頃, 單產為3.6t / hm2, 產量為690 萬噸, 進口為120 萬噸, 國內消費為795 萬噸( 其中飼用消費為405 萬噸) , 年終庫存為60 萬噸。
家畜業主要由養雞業和養牛業組成。2007 年,禽肉產量約為122 萬噸, 牛肉產量約為43萬噸, 豬肉產量約為18 萬噸, 羊肉產量約為5 萬噸。過去5年中, 牛肉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7%。
全國現有39 家飼料加工公司, 其中6 家特大型公司占據全國飼料總產量的80%。2007 年,混合飼料生產能力為1150 萬噸, 實際產量約為783 萬噸;飼料生產原料包括405 萬噸玉米, 5 萬噸小麥, 以及218 萬噸蛋白粕。全國飼料消費總量的約78%用於養雞, 8%用於養豬, 7%用於養魚, 其餘則用於 飼養 牛和羊。飼料約占禽肉生產成本的60%。
3.4 油籽業
國產油籽主要包括: 棕櫚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 其中棕櫚仁和椰子仁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 年, 棕櫚仁產量為480 萬噸, 出口為11 萬噸;椰子仁產量為150 萬噸, 出口為4 萬噸; 大豆產量為78 萬噸, 進口為160 萬噸; 花生產量為115 萬噸, 進口為17萬噸。
印度尼西亞對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較強勁。國內所有階層的消費者都將豆製品當作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 年實現大豆自給的奮斗目標。由於氣候不適合、生產成本高、種子質量低等原因, 國內大豆產量始終難以提高, 導致政府目標難以實現。國產大豆僅占國內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其餘所需大豆則依靠進口, 其中90%以上來自美國。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近年來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7 年, 棕櫚油產量為1710 萬噸, 出口為1100萬噸, 國內消費為629 萬噸, 年終庫存為110 萬噸。棕櫚油國內消費過去主要用作烹飪油; 由於政府近年來鼓勵發展生物柴油, 用於生產生物柴油的棕櫚油消費量2007 年達到200 萬噸, 分別比2006 年和2005 年增長1 倍和3 倍。棕櫚油出口主要銷往中國、印度、歐盟等。
2007 年, 棕櫚仁油產量為199 萬噸, 國內消費為75 萬噸, 出口為125 萬噸( 主要銷往歐盟、印度、中國等) , 年終庫存為10 萬噸; 椰子油產量為90 萬噸,國內消費量為40 萬噸, 出口為50 萬噸( 主要銷往歐盟、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 , 年終庫存為2萬噸。
印度尼西亞農業發展的特點
印度尼西亞農業發展的最主要特點是比較成功地改造了殖民地農業,實現了糧食自給。16世紀末,荷蘭殖民者入侵,並於1800年成立殖民政府,實行“強迫種植制度”,迫使農民用最好的土地種植殖民政府指定的農作物,當時主要是咖啡、甘蔗、茶、煙草、胡椒等,並規定這類作物的種植面積至少佔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實際上遠高於此數。印度尼西亞成了向歐洲國家提供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基地。1870年,荷蘭實行新殖民政策,廢除上述制度,為外國資本到印度尼西亞經營大種植園提供方便條件,貧窮的農民為種植園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使外資經營的種植園不斷擴展。殖民地經濟結構破壞了原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嚴重影響糧食生產,國家經濟依附於世界市場。
1945年獨立時,印度尼西亞經濟基礎薄弱,結構不合理,生產技術落後,農業發展緩慢。60年代末以來,政府採取引進國外資本和技術,鼓勵國內外私人資本投資,積極開發自然資源和擴大對外貿易等措施,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也促使農業較快發展。在“一五”計劃時期,建設重點是農業、林業和水利;“二五”時期重視民間種植園發展,曾制定一個種植園十年規劃;“三五”時期,一方面大力發展水稻生產,一方面積極發展畜牧業,主要是養雞業,從而使畜牧業的年均增長率由“一五”時期的1.63%增加到5.5%;同時,民間種植園的年均增長率由“一五”時期的0.52%提高到4.5%;此後印度尼西亞進一步擴大稻米自給率,同時力求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
如今,印度尼西亞農業已取得明顯進展,食品已由過去嚴重匱乏變為自給有餘。穀物自給率在90%以上。從前主糧大米大量依靠進口,自80年代中期起已完全自給;由於氣候不宜種植小麥,麵粉尚依賴進口。蔬菜和水果均有出口;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繼續大量出口,換取外匯。畜產品消費量近年增加很快,如國內肉類消費量從1969年的31.1萬噸上升到1994年的148.3萬噸,增加近4倍;蛋從2.6萬噸增至50.9萬噸,增加19倍;奶從17.7萬噸增至89.5萬噸,增加5倍。由於畜禽生產從80年代起迅猛發展,已從過去嚴重供不應求而做到基本滿足要求。1994年,人均穀物消費225公斤,肉類9公斤,水產品從1989年的15.5公斤增加到18.5公斤。每人攝入熱量2561卡路里,蛋白質攝入量為56克。
猜你喜歡:
1. 農業公司簡介範文
2. 農業創業政策
3. 農業公司概況介紹範文
4. 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大全
5. 農產品電商平台的廣告詞
❾ 中國進口玉米多少錢一噸
近幾年中國進口的主要是美國玉米,中國進口美國玉米主要分完稅價格和免稅價格,一般每年中國都會有一定的進口配額,例如2011年的進口配額是720萬噸,需要進口的企業可以申請進口額。關於價格方面,涉及到的因素比較多,有CBOT收盤價,運費,匯率,關稅,基差等等,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可以到中國玉米網上看看,那個網站上有進口成本計算器,只要你輸入相應的數據就可以得出計算值, http://www.yumi.com.cn/index/2011/gongsi/,因為這個數據不是固定的,同時也表現的是一種趨勢,所以具有參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