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尼西亞的人際關系
外貿知識之印度尼西亞人社交習俗
印度尼西亞人社交習俗
印度尼西亞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印尼」是個「千島國」, 百性崇拜敬養蛇;
伊斯蘭教為國教, 信仰忌諱特別多;
民族種類很復雜, 大小共有一百個;
探親訪友有講究, 未曾進屋鞋先脫;
相識先要送名片, 不然必會受冷落。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印度尼西亞人有進寺(清真寺)脫鞋之俗,現在由於他們一般的家庭居室都鋪有地毯,所以他們都有脫鞋入屋的習慣。印度尼西亞的商人特別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就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如果你不送名片,那將會受到他的長時間冷遇。印度尼西亞的伊班族人特別喜好浴,一般在每日早晨的五六點鍾就要洗澡沖涼,到了傍晚,還得再沖沖洗洗。印尼人不願意談論當地政治、社會主義和國外對他援助等問題。他們慣於遵守時間,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他們有崇拜蛇和敬蛇的習俗,視蛇為「德性」、「善長」、「智慧」與「本領」的象徵,有的地方還設蛇舍,內設香案,供人祭祀。印度尼西亞西伊里安島上的達尼人(非伊斯蘭教),有以塗抹豬油表示親昵的習慣。他們在吃豬肉時,常將手上的油脂塗抹在自己和他人的身上,以此表示友善。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人(非伊期蘭教)很好客。當客人來訪時,他們就在廣場上邊奔跑,邊哼著單調的歌曲,邊大聲嚷嚷。來回跑幾次,以此來歡迎賓客的到來。然後,他們還會拿出最喜愛的菜餚「烤豬肉」來款待客人。印度尼西亞爪哇男人,平時習慣身裹沙籠。外出或參加慶典時,總要在腰間掛著一把精緻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劍)。因為,他們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驅穢。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女搬運物品不習慣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種物品疊放成塔狀,用一個托盤頂在頭上。印度尼西亞人偏愛茉莉花,並把茉莉花視為純潔和友誼的象徵。
禮節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慣以握手為禮。與熟人、朋友相遇時,傳統禮節是用右手按住胸口互相問好。
一般禮儀
印尼社會以尊重個人為基礎。這一點在日常事務中必須記住。
進入鋪有地毯的房間或神聖的場所――尤其是清真寺,必須脫鞋。
商務談判往往是冗長、拖拉,而且困難重重。
稱謂與問候
第一次介紹見面時,宜點頭握手。
約會與准時
遵守時間雖很重要但並不受到十分注意。事先約會是受人歡迎的。
款待與饋贈
客人不僅應用右手取食,而且不能用左手觸碰食物。
應邀赴宴時送鮮花是合乎禮貌的。
印尼人一般不要求客人隨帶禮物,但表示感謝的恭維話和便柬總是受歡迎的。
主人若有饋贈,應親切有禮地接受,因為推卻不受
是不禮貌的。
交談
不要談論有關當地的政治、社會主義以及外援等話題。
信仰忌諱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亞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下賤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春葯」、「性」、「污辱」等極壞的印象。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一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骯臟」、「瘟疫」和「災難」的印象。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餚。
㈡ 小販吹噓包治百病,印尼對食用野生動物究竟是怎樣一種認知
印尼人對食用野生動物是習以為常的。甚至認為野生動物是很美味和有營養的,而且還覺得野生動物里包含的營養和蛋白質之類的東西可以包治百病。
所以說印尼人真的對野生動物沒有敬畏之心,他們只想著補充自己體內的各種元素,盲目相信野生動物是有營養沒有病毒的,愚蠢的相信野生動物的肉可以包治百病。這真的讓人一聽是很荒謬的。
不過這些卻也都是事實,印尼人真的很喜歡吃野生動物,吃的也是津津有味,不顧政府的阻撓和警告,只顧自己的一時的嘴巴的享受。野生動物對於印尼人來說就是美味和神葯,這種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好幾個世紀了。
㈢ 蝙蝠仍在印尼熱賣,印尼人究竟還喜歡吃哪些「奇異」的肉類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出現影響了全中國甚至影響了世界。經過國內外專家的檢測經冠狀病毒的廢人引起的感染源就是蝙蝠這種生物,但是在印尼有些商販卻還在售賣蝙蝠,人們好似不受疫情的影響,依舊以蝙蝠作為他們食物,這不禁讓人感到害怕,那印尼人還喜歡吃哪些奇異的肉類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這,我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購買或出售食用野生動物,野生動物的身上絕大多數都含有某些病毒。為了我們人類的生命安全,請不要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始終要記住禁食野生動物。
㈣ 印度尼西亞蛇代表什麼
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3%,在虔誠的印度教徒眼中,蛇並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鏡蛇更是財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並供它食物,命中一定會走好運
2. 印尼為什麼這么多蛇
多,因為印度尼西亞橫跨赤道,屬於熱帶地區,所以裡面的蛇就比較多,不僅是數量也是種類的,蛇喜歡熱帶氣候,那裡面的氣候比較高溫,並且降水豐富,有大量的食物,所以說在赤道地區蛇的種類就比較多,裡面有眼鏡蛇,還有蟒蛇等各種各樣的蛇類。
3. 印尼人民養的蛇是什麼蛇啊
我在紀實中看見過在印尼某個地方有人肚中是懷有蛇的,不過最後查明原因是當地人在那常飲喝河水才造成的,在那邊有很多蛇類,到了排卵期就排入水中,被當地人飲入肚中才會有說人肚中懷有蛇。
4. 印度教 蛇
泰國納摩那伽是用來指代一種傳說中的神秘生物。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象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
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 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另外,雌性的納摩被叫做「那吉」。在佛教引進中國時,被等同於中國傳說中的龍,或天龍。
5. 蛇是印度的信仰動物嗎
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3%,在虔誠的印度教徒眼中,蛇並非毒物,而是通人性的神。只要人無傷蛇之心,蛇就沒有害人之意。外表威猛的眼鏡蛇更是財神的化身,只要你善待它,並供它食物,命中一定會走好運。
在印度許多農村都有香火繚繞的蛇廟,有些尚未生育的善男信女,為求得一男半女,對廟里供奉的蛇神更是頂禮膜拜。 千百年來,印度一直活躍著一群耍蛇人。他們每天走街串巷,幾個大小不一的籃子,一根笛子便構成了他們的全部家當。大多數人對蛇寧可敬而遠之,而印度蛇人則把它們看做朋友。
㈤ 關於緬甸、菲律賓或者印度尼西亞的風俗文化或有意思點的介紹
印度尼西亞城市同其他國家一樣,大多是現代化建築,農村卻到處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築。 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每天至少要沖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亞人習慣用手抓飯,人擅長烹調,咖膽雞是馳名東南亞的美味佳餚。那裡的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糯米糕、肉包子等。人們普遍喜歡吃辣的,辣椒、辣醬是餐桌上常見的佐料。
禁忌和禮儀 印度尼西亞人很重視禮節,講究禮貌。「謝謝、對不起、請原諒、請」等敬語經常掛在嘴上。 與人見面行握手禮,一般不主動與異性握手。伊斯蘭教是印尼的主要宗教,忌食豬肉和飲司之 性酒;,摸別人的頭;忌用左手拿遞東西、吃飯。指人或物時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場合忌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等。印尼人對來訪的客人並不一定要求非送禮不可。但出於禮節,可以送給主人一束鮮花,或最好說上幾句感謝的話等。在與印尼人談話時,最好避開與當地政治、社會和國外對他們的援助等方面的話題。
信仰忌諱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還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印度尼西亞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下賤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春葯」、「性」、「污辱」等極壞的印象。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一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骯臟」、「瘟疫」和「災難」的印象。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一般都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餚。
菲律賓社交習俗:
菲律賓人社交習俗總的特點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
菲律賓人很坦誠 性格直率喜開朗
多信羅馬天主教 「十三」為喪兆不幸
美國方式喜模仿 女士優先頗盛行
普遍喜歡茉莉花 喻為國花表吉慶
善交朋友講禮貌 重視禮儀與文明
在生活細節上有如下特點:
菲律賓上層社會的人,由於受西方社會的影響,很盛行女士優先的風氣。他們無論做什麼事,一般都習慣對女士給予特殊的關照。但是在農村,由於女子大多於男子,而婦女的地位卻很低下。其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局限模仿,他們最喜歡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家庭觀念很強,一般都喜歡別人談論和贊美他們的家庭。上層社會人士普遍喜著西裝;一般百姓,男子喜歡白色襯衫和西裝褲;女子喜穿無領的連衣裙或沙籠;老年人仍愛穿著麻或草或木製的拖鞋。他們最愛茉莉話。認為茉莉花芳香四溢,給人以幸福和美好的印象。人們都尊其為國花,並視其為純潔,情操和友誼的象徵。好客的菲律賓人,在迎接賓客時,往往把茉莉花串成美麗的花環,敬獻給客人的脖子上,以表示他們對來訪客人的一片純真友誼之情。
禮節禮儀:
菲律賓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間時,無論男女都習慣以握手為禮。在與熟人或親朋好友相間時,一般都很隨便,有的男女之間相逢時,常以拍肩膀示禮。年青人與長輩相見時,則要吻長輩的手背,以示對老人的敬重;年青姑娘見長輩時,則要吻長輩的兩頰為禮;如果晚輩遇見長輩時,說話前要把頭巾摘下放在肩上,深深鞠躬,並稱呼長輩為「博」(意為大爺)。伊斯蘭教徒見面時,要施雙手握手禮,在戶外相見若沒戴帽子,則必須用左手捂頭。菲律賓的一些原始部落的人與客人相見時,行握手禮的方式很獨特。他一握過手就轉身向後走幾步,意思是向對方表明身後沒有藏刀。他們認為這才是真誠的、真正的握手。
信仰忌諱:
菲律賓人大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多信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的人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尤其崇拜鱷魚和鳥類,認為有一種神鳥是偉大全能的創造之神,它創造了天、地和人,稱為巴塔拉。
菲律賓人很忌諱「13」數。認為「13」是「凶神」,是厄運和災難的象徵,是令人極為厭惡的數字。他們忌諱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左手是骯臟、下賤之手,用左手是對人的極大不敬。他們一般都不願談論政治、宗教及本國狀況和腐化問題。伊斯蘭教徒忌諱豬。他們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也不喝牛奶和烈性酒。菲律賓人不愛吃生薑;也不喜歡吃獸類內臟和腥味大的東西;對整條魚也不感興趣。
飲食習慣:
菲律賓農村人一般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副食以各類蔬菜、海鮮、蛋禽及肉類為主。菜餚喜多放調料,尤喜香辣調味品。菲律賓三寶顏市沿海及蘇祿海域的巴交族人,慣以木薯、魚類為食。他們很少吃大米。雖然不忌食牛肉、羊肉、豬肉,但多數人卻厭食用肉類。他們喜食各類水果,尤其偏愛甘蔗。菲律賓人在日常生活中嗜嚼檳榔。在他們待客中,也總少不了以檳榔來招待。伊戈羅人除有此俗外,還喜歡咀嚼煙葉。他們習慣吃西餐,但對中餐也感興趣。上層人士用餐慣使刀叉,農村人及穆斯林信徒慣用右手抓食。
飲食習慣
緬甸人常用米粉、面條或炒飯作早點,也有喝咖啡、紅茶和吃點心的。午餐和晚餐為正餐,以米飯為主食。菜餚特點為油多、帶酸辣、味重。常用各種幼果、鮮菜嫩葉作小菜,蘸佐料吃。進餐時將米飯盛在盤子里,用手抓著吃。隨著社會發展,用刀、叉、勺進食者逐漸增多。
服飾
緬族的服飾與中國雲南傣族相似,不論男女下身都穿筒裙,男裙稱「籠基」,女裙稱「特敏 」。男上衣為無領對襟長袖短外衣,女上衣為斜襟短外衣。每逢重要場合,男人多戴緬式禮帽(緬語稱「崗包」,用細藤編胚、以粉紅或淺黃色紗巾裹扎而成)。緬甸婦女多留長發,挽發髻,戴鮮花,喜愛用緬語稱為「檀那伽」的香木漿塗在臉上,有清涼、防曬、護膚作用。緬甸人不分男女,不分場合均穿拖鞋,軍人除外。
佛教
緬甸佛教是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教)與中國的佛教(大眾部,俗稱大乘教)是同一宗教,不同教派。85%以上的緬甸人信仰佛教,且十分虔誠,每天早晚均要念經一次,每逢緬歷初一、十五或齋戒日都要到寺廟朝拜、布施錢財、物品。遇有紅白喜事或做生日等,也常請僧侶到家供齋或到寺廟布施。佛教傳入緬甸已有上千年歷史,宗教思想已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形成緬甸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體系。緬為避免宗教矛盾,未把佛教定為國教。
緬人名字:緬甸人只有名字,沒有姓,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一冠稱,以示性別、長幼和尊卑.對長輩或有地位的男人,名字前冠以」吳」(叔、伯之意),對晚輩則稱「貌」(意為弟弟)。一個人隨其年歲的增加和地位的提高,名字前的冠稱發生變化,如名叫「吞威」的男青年,比他年齡小的稱其為「哥吞威」;比他年齡大的或長輩稱其為「貌吞威」;成年後的一般稱其為「哥吞威」;年長後或有一定社會地位後,尊稱其為「吳吞威」。婦女也同樣,對長輩或有地位的婦女稱「杜」(姑、姨、嬸之意),對晚輩或平輩稱「瑪」(意為姑娘、姐妹)卑稱或昵稱冠以「米」。如名叫「欽溫」的姑娘,小時有人叫她「瑪欽溫」或「米欽溫」,長大成人結婚後稱「杜欽溫」。凡是軍人,名字都冠以「波」或軍銜,軍官轉業後則冠以「吳」相稱。
㈥ 印尼人為什麼吃猴子
食物缺少和衣物需求。
1、食物方面,印尼人生活的地區土地貧瘠導致食物非常少,只能以猴子為食填飽肚子。
2、衣物需求、印尼人在冬天沒有厚衣服穿,只能取猴皮進行保暖。
㈦ 印尼人非常喜歡吃蝙蝠等野生動物,為何印尼沒有爆發疫情呢
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導火索,因為大量食入野生蝙蝠,所以我國迎來了非典之後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些野生的蝙蝠對於中國人民說已經是很大的打擊了,但是印尼人卻毫不無懼。究其原因,第一是印尼人“不怕死”,第二、病毒在高溫下不易存活,而印尼剛好處於赤道的周圍,處於熱帶地區,高溫下,那些病毒可能早已被殺死。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那麼喜食蝙蝠,是印尼人的一種愛好。但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臨,不得不使所有人警惕起來,但是他們連一點畏懼感都沒有,他們相信自己的命運是由上天掌握,所以不怕死。
㈧ 蝙蝠等野生動物在中國已經嚴令禁止,究竟為什麼卻能在印尼熱賣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的爆發,野生動物又一次進入了我們的眼前。其實吃野味兒從古到現在都是一種特別的色彩存在的。吃野味兒更像是一個窗戶紙,人們總是想捅破說明,但是又知道吃野味兒有些病毒。但是人們為了好奇還是會嘗一些野味。蝙蝠燈野生動物在中國已經明令禁止,印尼究竟為什麼在印尼還能熱賣呢?
最後來總結一下,其實印尼人吃蝙蝠更就是一種傳統食物而已,並且距今為止印尼也並沒有發現冠狀病毒感染的案例。最後我們來祝願疫情早日過去。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㈨ 印尼民間交際禮儀習俗
交際禮儀:印尼人態度和善,容易接近,與別人見面時,習慣握手為禮。以下四點需要注意(1)稱呼其總稱時,不必特意強調民族差異。(2)通常不宜詢問印尼人的姓名。(3)印尼人的男子有互稱兄弟的習慣。(4)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最好以其正式頭銜相稱。
服飾禮儀: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制約,印尼人的穿著打扮屬保守樸素型。對於服飾的干凈整潔,他們非常之講究。出門在外時,男子們都會佩戴精美的短劍,以之反映其社會地位。女子則極為喜歡佩戴金銀首飾,戒指耳環人人必備。
餐飲禮儀:印尼人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則主要為牛肉,雞肉,鴨肉,魚和蝦等等。印尼穆斯林的飲食嚴守教規,不飲酒以及一切含有酒精的飲品,不吃豬肉與自死之物,動物的血和未誦安拉之名殺死之物。對於帶骨帶汁的菜餚,他們都不吃。除了正式宴請之外,平時用餐他們都喜歡右手抓食,並在用餐過程中,有飲用涼開水的習慣。
習俗禁忌:印尼的國花是茉莉,兩種在印尼人心中地位很高的動物,一種是蛇,另外一種是虎。而有兩種動物則被他們厭惡至極,一種是烏龜,被視為春葯,侮辱和性的化身,另一種是鼠,印尼人覺得鼠只會給他們帶來骯臟,瘟疫和災難。
送禮品時要用右手,接受禮品時不能當場打開。交談時,不要涉及該國的政治,宗教和民族問題。千萬不要撫摸印尼小孩的頭,對中國人來講是愛憐的表現,可印尼人會覺得意味著一種侮辱。在他們看來,坐著翹二郎腿是不允許的,也最好不要打哈欠。
㈩ 印尼人民吃了上千年蝙蝠,為何沒有感染病毒
新肺炎的來源如今已經能夠確定是因為人類吃了蝙蝠所以被感染,但印尼如今還在大批量的販賣蝙蝠甚至出現一經銷售就被搶購一空的場景,其實印尼人沒有被感染病毒原因有三,一是印尼人吃的蝙蝠均為人工飼養沒有野生所以不會感染病毒,二是當地氣溫偏高就算蝙蝠身上有病毒在高溫的狀態下也很難存活,三是本地人經常吃榴槤等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的食物所以不容易感染病毒。
三、本地人經常吃榴槤等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的食物所以不容易感染病毒。
印尼人是世界上公認的喜歡吃甜食的種族,不論吃什麼都要放一點糖來調節味道,而且他們平日里會吃很多的榴槤來增強抵抗力,所以就算是有殘余病毒入口估計也會因為他們抵抗力過高而無法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而且這次從印尼回來的中國人也沒有因為在當地吃蝙蝠而感染新肺炎可見當地的蝙蝠還是比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