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熊氏集團主營什麼

印尼熊氏集團主營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31 00:07:50

Ⅰ 孫悅電視劇

《重拳出擊》

片 名: 《重拳出擊》
地區/長度: 中國 / 30集
劇集類型: 電視連續劇
領銜主演: 陳小春 王敏德 湯鎮業 尤勇 孫悅 談芳兵
出 品: 江西省紅星影視製作中心
導 演: 杜雲萍

劇情簡介:

千禧年之際,一股新的犯罪力暗流在東南亞地區悄悄涌現。

國際刑警組織抽調四國五方刑警,成立《重拳2000》特別行動小組。組長李佐來自中國公安部,組員查里德來自英國,王志強來自香港,鄭媛來自泰國,於宗信來自韓國,黎琴來自中國公安部。其面對的是亞洲最大的犯罪團伙熊氏黑色家族。

熊氏集團公司董事長熊中奇,為犯罪團伙首腦,表面上熊氏公司經營正當生意,暗地裡卻在從事高科技、軍火、毒品、偽鈔等犯罪活動,吸取國際頂尖的犯罪分子加盟,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犯罪網路。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所付出的必將是生命和感情的代價。

足智多謀而又心胸豁達的組長李佐,在國外破案期間,妻子意外發生車禍,由此引發了女兒對父親的不理解和怨恨。他的生命和感情屬於國家也屬於這樣一個家庭,李佐作出最後的選擇,還是告別女兒,重踏任途。

查里德,在香港「九七」回歸之前,被上司調回英國情報局,此案脫手,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熊氏案件的偵察。成立《重拳2000》行動小組,國際警方重新啟用了他。只是讓查里德沒有想到的,另一個來自泰國的警官鄭媛,是他在英國大學的校友和戀人,這一段感情發展延續,將彌漫著壯美的色彩。

大義大勇的王志強,在偵破熊氏家族的案件中,他逐漸得到了成熟,同時,他在和中國警官黎琴的愛戀中,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愛情是付出。黎琴的悲壯犧牲,使得他的生命得到了一次全新的飛躍。

聰明伶俐且又漂亮的鄭媛,混入熊氏公司做內線卧底,她和另一來自韓國的刑警於宗信深深相愛,卻又只得將愛情埋藏於心底。其結果是於宗信背叛的愛情同時背叛了刑警組織。

辦案作風強悍身手不凡的於宗信,多次視生死而不顧,成為熊氏犯罪首腦身邊的卧底。身為刑警的於宗信,在金錢和美女面前,迷失了方位,良知泯滅,調轉槍口。

熊氏犯罪團伙在幾經受到重拳部隊的打擊之後,仍有一股暗涌在背後支撐著這個家族。中途變節,給李佐等人破案帶來巨大的難度和生命的威脅。

熊氏家族的另一位成員熊中玲,她早有察覺兄長熊中奇在做不法生意,她想挽回這個家族,於是去深山找到出道修行的父親普龍,要父親去阻擋熊中奇。熊氏家業就是普龍一手創立起來的,20年前普龍退出商海,黑幫的人也就認定普龍已經「金盆洗手」。普龍再度出山,並勸告兒子中奇脫離與黑社會的關系,而熊中奇對父親的勸說不屑一顧,反過來利用普龍的社會關系犯罪更猖獗。

這股惡勢力背後真正的黑手就是普龍,他用心險惡,利用長子熊中奇和女婿何明治,背地裡卻在策劃著更大的犯罪陰謀,而這一切,熊中玲都蒙在鼓裡。

《重拳2000》特別行動小組成員歷經困苦,幾度生死拼搏,收攏網口,攥緊拳頭,向犯罪團伙擊出致命的重拳。
參考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33/20000704/129192.html

——————————————

Ⅱ 熊德龍的介紹

熊德龍先生,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德龍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Ⅲ 熊德龍多少身價

熊德龍有億萬身價。
熊德龍,美國加州熊氏集團總裁、董事長,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
熊德龍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印尼國際富商,在2021年美國《國際日報》中發布的美國富豪榜中,熊德龍排名第二。
熊德龍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慈善家,還是一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

Ⅳ 熊德龍的人物經歷

1947年11月生於印尼,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後被旅居印尼的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收養。
熊德龍16歲步入社會創業。1993年,斥巨資收購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2001年元旦,回印尼在雅加達出版發行印尼版華文《國際日報》。目前該報已成為印尼第一華文大報。
1984年冬,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他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德龍會堂。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梅縣區人民醫院鳳庚樓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
社會榮譽:2009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美國梅州同鄉會創會會長、美國中華團體工商聯合會創會會長;印尼國家旅遊部形象大使;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永遠榮譽主席、印尼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梅州市等22個城市榮譽市民。
在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一毫中國血統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
熊德龍先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市梅縣區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希望他能成為一條光宗耀祖的騰飛之龍。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養育之恩
熊德龍的養父母是梅州客家人,為人光明磊落、樂善好施,鄉親們有困難都樂意找養父母幫忙,而養父母在義務助人的同時,也教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遠親不如近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等,使他至今受益匪淺。
養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卻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客家婦女。熊德龍就是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一邊聽她吟唱悅耳的客家山歌,一邊聽她解釋《增廣賢文》里忠孝節義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中長大。
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里,海外的中國人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也不會忘記逢年過節將自己的血汗錢寄回家買田買地、孝敬父母、操辦學堂,家境貧寒的熊氏夫婦也是從不間斷地寄錢回梅州市梅縣區鄉下,孝敬他們的父母。他還記得有一年年關,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的老人過年。
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里,年僅八九歲的熊德龍望著一邊撫摸心愛的手鐲,一邊心酸垂淚的養母,感到大惑不解,養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裡並助他走上成功之路。
那時,熊德龍只要有時間,就陪伴在老人家身邊。由於熊德龍的孝敬,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龍的母親因病告別了人間,母親的去世令熊德龍悲痛萬分。
他說:「母親的手開始腐化了,完全是用氧氣呼吸來延長生命,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要讓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所以把氧氣管拔了。一拔開,血壓由90降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說,大家出去,我不要你們在這里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地聽到你們在哭。我在床邊,給她梳頭,眼淚不停地流,我靈機一動,想到以前媽媽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給她聽,小時候母親教過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給她聽,唱了將近一個小時,護士告訴我,血壓又起了,60、70了,我以為是顯靈了,我媽媽跟著我唱,最後唱到『鷓鴣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經不省人事兩三個禮拜的母親,最後臨要過世時,還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謠,我的眼淚慢慢地流出來,我知道母親要走了,不過我一直唱歌,做最後的努力孝敬她,來報答她的恩情。」
因為受中華傳統客家文化的熏陶,這個沒有絲毫中國血統、卻充滿了中國情懷的小男孩,沒有辜負中國養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滄桑歲月的坎坷中,劃出了自己成功的軌跡。

Ⅳ 熊德龍在印尼富豪排第幾

第一。熊德龍是美國加州熊氏集團總裁、董事長,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熊德龍在印尼掌握著大部分的資產,因此能在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熊德龍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Ⅵ 親親中國爹娘的《親親中國爹娘》:傳奇人生 感人親情

——深圳首部反映中國、印尼兩國人民友好的電視劇即將封鏡
深圳特區報【人文天地】 2015年7月1日 報道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俊 實習生 呂沙
總策劃庄賢裕與本劇主人公熊德龍
製片人莊子樂與本劇主人公熊德龍 炎炎夏日,深圳市一部反映中國與印尼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32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親親中國爹娘》正在中國廣東、香港、澳門和印尼雅加達、巴厘島、萬隆等多地緊張拍攝。
這是我國首部以反映中國、印尼兩國民間友好交往為主題的電視劇,由深圳市寶賢投資有限公司、瑞爾投資管理咨詢(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新作品影業有限公司聯袂出品。
該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以印尼著名僑領、美國印尼熊氏集團主席熊德龍為原型,講述了一對僑居印尼的中國梅州客家夫婦收養一位印、荷混血棄兒,以吃苦耐勞、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將其培育為知名企業家、慈善家和愛國華僑領袖的動人故事。
「我沒有一滴中國人的血,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愛著我的中國……」這句主人公的肺腑之言,成為貫穿《親親中國爹娘》全劇的精神線索,展現出了客家文化在海內外綿延存續的強勁態勢,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中國印尼兩國世代友好、和睦共處的熒屏畫卷。
在《親親中國爹娘》即將拍攝完成、進入後期製作階段之前,本報記者專訪了擔任該劇總策劃、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會長庄賢裕和該劇製片人莊子樂,聽他們講述發生在這部傳奇之劇的背後那些傳奇故事。
以愛國情操為創作主旨
記者:拍攝《親親中國爹娘》這部電視劇的初衷和出發點是什麼?
庄賢裕:我被電視劇主人公熊德龍的偉大情操深深感動了。他把對養父母的愛,轉化成了一腔對養父母的祖籍國——中國的報答之情。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即到養父母家鄉梅州認祖,捐款、修橋、鋪路,還發動僑胞到西部省份做公益。多年來,他奔波在中國和印尼各地,致力於慈善和親善事業,情系中國,感恩中國。
一個沒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都知道感恩中國父母,我們純正中國血統的僑民怎能不為之動容?他的這份偉大情操感動了祖祖輩輩都是客家人的我。
我的來台祖(第一位到台灣的祖先)在300年前抵達台灣,到了我這一代,我把我的孩子帶回了祖國。20多年來,我也在為我的祖國貢獻個人最大的努力。炎黃子孫在明、清時期移居台灣、東南亞等地,然而他們無時無刻不懷念祖國大陸,只要有能力,都會出錢出力,鼎力支持中國發展,這就是中華民族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如今祖國強大,我們僑居在外的中華兒女更是倍感光榮。
記者:從《親親中國爹娘》的故事結構和劇本內容看,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這部劇的文化底色。這樣的創作取向是基於什麼考慮?
庄賢裕:這部電視劇也是響應中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號召的積極行動。我們希望能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親親中國爹娘》正是這樣一部全方位向觀眾展示中國優秀文化精髓,譜寫光榮歷史的正能量、主旋律電視劇。
我們希望講好中國故事,為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親親中國爹娘》無論從取材於民的藝術形態,還是傳播正能量的主題思想,都與當前主流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和印尼文化,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光輝。
為歷史剪影 為時代作傳
記者:您期待這個展現於熒屏的跨國故事為中國與印尼兩國關系和文化交流帶來怎樣的影響?
庄賢裕:電視劇《親親中國爹娘》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張揚民族精神,這種文化努力,勢必會對中國印尼兩國關系帶來積極影響。作為國內首部反映中國、印尼兩國人民友好的電視劇,《親親中國爹娘》情節綿長,跨越歷史,通過對文化背景豐富的描寫,加深兩國人民的情誼,更能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觀眾了解印尼,從而加強中國和印尼的溝通和往來。
記者:宣揚客家文化也是創作本劇的動機之一嗎?
庄賢裕:《親親中國爹娘》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重要目標,這其中被核心描繪的就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文精神。我們將濃墨重彩地謳歌客家人吃苦耐勞、崇文重教的
精神,弘揚以「仁義禮智信」及「溫良謙恭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以「百善孝為先」為核心的感恩奉獻精神和以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青少年的深遠影響。
記者:這部電視劇播出後,預期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庄賢裕:《親親中國爹娘》的主要訴求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人的和善」。所以,我們拍攝製作本劇的目標是要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本劇發行不僅限於國內首輪、二輪、三輪的傳統發行方式,我們也安排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印尼、新加坡、洛杉磯等華人最密集的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同步播放,播放時間大致會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間。另外,今年10月16日到18日,我們將會在於台灣舉行的第28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舉行首映禮。我們希望《親親中國爹娘》既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我們希望通過本劇使得世界華人能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熊德龍的感人事跡體現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是凝聚全球華人感情的紐帶。除了經濟的強大之外,中國作為一個崇尚和平、講究敦親睦鄰、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核心力量。隨著中央「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戰略的提出和實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世界華人能夠感同身受,並以中國人的身份感到驕傲。
再者,我們希望能通過本劇加強兩岸同胞對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感。我在祖國大陸從商多年,很清楚如果不是這種強烈的認同感,是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良好局面的,因此我們對海峽兩岸的團結和平有著熱切的期盼。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邱鏡淳為本劇題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客家人文精神」;全國台胞投資企業聯合會總會長郭山輝、秘書長何世忠也寄語本劇:「和善中國心,胸懷世界情」,反映了他們共同的期待。我們邀請了幾家知名的台商大企業參與到本劇的聯合出品,希望本劇能把中華文化通過海峽兩岸的影視合作展示給世界各國,凸顯兩岸中國人的同根同源、骨肉情深。
「深圳製造」精品 弘揚客家文化
記者:當初為什麼會找到寶賢投資公司來投資拍攝這部電視劇呢?
庄賢裕:我的好友、本劇的原創者王朝民並非客家人,但對宣揚客家文化非常執著,追蹤熊德龍故事長達八年。身為客家人,我想到了寶鷹建設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古少明先生及幾位高管均是客家人。寶鷹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其中負責寶賢投資公司的古樸先生,當我向他介紹了本劇大綱之後,他也非常敬佩熊德龍先生,願意出資拍攝本劇,看中的就是這部電視劇在世界各地播放後,能令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人的和善,也能使海內外華人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由於寶賢投資公司的大力支持,本劇拍攝非常順利,從主創到演員都非常投入,力求製作出高品質又好看的電視劇。
記者:對您來說,拍攝這部電視劇可謂踏入新的領域。時至今日,有何特別的感受?
庄賢裕:最初,我作為總策劃邀請寶賢公司來投資拍攝這部電視劇,僅僅是出於我們是中國的客家人,想為中華傳統文化及客家人文精神的發揚光大貢獻一份心意。但是在籌拍前期及拍攝期內,中央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傳播,鼓勵影視創作,讓我們增強了信心和動力。我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認可與支持。從投資到創作,《親親中國爹娘》都是一部純正的「深圳製造」電視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是抹不掉的文化印記。
為年輕一代注入傳統文化力量
記者:請問製片人,本劇對普通觀眾來說,其值得一看的亮點有哪些?
莊子樂:熊德龍先生的傳奇人生就是本劇的最大亮點。首先,《親親中國爹娘》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追求較高的思想境界。為了達到這樣的標准,在總策劃的鼓舞和指導下,我們所有攝制人員保持了澎湃的激情和全力的投入。然後,為了增強本劇的觀賞性,我們在編劇、歷史考證上花了很多功夫,組建了優秀的拍攝團隊,不怕辛苦,在多地取景,選用電影式的鏡頭來拍攝。另外我們還將推動該劇角逐各大電視獎項,通過獲獎來擴展《親親中國爹娘》的社會影響力。
記者: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曲折困難嗎?
莊子樂:曲折是比較多的。本劇劇情時間跨度很大,對我們服裝、場景、歷史考證上都是很大的挑戰。工作人員隊伍的龐大以及成本控管上也是對我們的考驗。不過,經過磨合期,演員和攝制團隊都能展現令人欽佩的敬業精神,現在這支隊伍能夠協調合作,在共同理想的驅動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奮斗。
記者:作為年輕一代的客家人,你參與到本劇創作的動力是什麼呢?
莊子樂:對我來說,參與本劇的創作,首先是被這個故事所感動,在深入探究這個故事背後的意義後,我了解到年輕人不能躺在父輩的成就上純享受,正因為身處在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年輕人往往在精神層面上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有著5000年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年青一代人,除了和日新月異的世界保持同步之外,首先應該積極地了解每一個傳統觀念的核心價值,進而認同並為之驕傲,最終達到傳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目標。
我相信本劇播出後更多的年輕人也會被劇中不同代人的故事所感動。本劇帶來的將是一個能感動年輕人的機會,一個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機會,希望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達到寓教於樂、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目的。
劇中場景
養父帶領小德龍回梅州家鄉認祖歸宗
熊德龍帶養父母晚年回梅州養老
熊德龍悉心照顧病榻上的養母

Ⅶ 被廣東夫婦收養的熊德龍,為我國狂捐4個億!用盡一生來報答恩情,你咋看

為我國狂捐4個億,但身上絲毫沒有我國的血統,用一生來熱愛奉獻著。只要是在我國的重大場合上我們都能看到這個人的身影,那麼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是誰呢?為什麼對我國的感情如此之深呢?又到底都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他雖然長著一副純正的外國人面孔,但是血液里流淌的全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說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國人,一點也不過分。他對養父母以及對整個我國的感情,令人動容。所以文化是人的第二張臉,同時也是真正的那張臉,接受了哪裡的文化,可以說他就是那的人,愛國從來都沒有國界之分。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才更應該繼承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Ⅷ 熊德龍在印尼富豪排第幾

第一。熊德龍創辦的熊氏集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在印尼地區站穩了跟腳,作為一個身上毫無中國血統的印尼頂級富商,在印尼富豪排第一,熊德龍捐款超4億,資助了很多貧困學子。

Ⅸ 印尼德龍工業園是熊德龍的嗎

作為印尼地區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生活在印尼的華人幾乎每天早上人手一份《國際日報》,《國際日報》是他們獲取祖國信息的主要來源。

而《國際日報》的創辦者卻是一位有著印尼血統的華人,他雖然有著一張外國人的面孔,但卻有著一顆中國心,他就是身在海外,卻心繫父邦的熊德龍。

熊德龍

知名華商結緣報業
《國際日報》是印尼發行量最大的華文報紙,20年來一直服務於生活在印尼地區的上千萬華人。

《國際日報》不僅僅只報道印尼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等,而且還有專門的華僑版,《國際日報》以其專業的態度和廣大的社會認可度迅速佔領了印尼的華文報紙領域,《國際日報》的廣告登刊比例占據印尼華文報紙廣告量的83%之多。

熊德龍創辦的報業在東南亞極具影響力,他是當地極為有名的報業大亨,而且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熊德龍也在經營著美國版的《國際日報》,並同時在澳大利亞、泰國、秘魯等地區發行。

熊德龍創辦的美國版的《國際日報》可謂是用心良苦,隨著中國的崛起,國際上對中國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然而一些美國人對中國總是帶有刻板印象,熊德龍創辦的這份美國版的《國際日報》旨在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看到中國的最新動態,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風姿。

國際日報

《國際日報》每年在海外的發行量達200萬份之多,為全球無數的海外華人提供了便利,他們從《國際日報》上了解全球局勢,心繫祖國大事。

熊德龍是一名極為優秀的企業家,他創辦的熊氏集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在印尼地區站穩了跟腳,並且還一手創辦了熊氏集團。

熊氏集團是一家大型的跨國集團,熊氏集團經營范圍廣泛,旗下擁有礦產、房地產等數十家公司,分布在中國、澳大利亞、印尼等多個國家。

作為一名成功的華商,熊德龍旗下擁有數億的資產,那麼他又是如何與報業結緣的呢?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開始,搭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開始迅速崛起,然而,西方國家的一些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印象十分固化,他們甚至肆意抹黑、扭曲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形象。

眾所周知,主流媒體對政治、經濟、社會的影響力之廣,西方主流媒體以一種十分不友好的態度對待中國,這是十分不利於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的。

西方主流媒體往往以一種固有的高高在上的心態來報道中國,據研究,他們對中國進行的報道,更偏向於戰爭和災難,很少有提及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的情況,更多的是以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來報道中國新聞,一些有關中國的新聞報道明顯偏頗和歪曲事實。

另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出國留學熱,很多中國優秀的人才湧向美國、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

有些留學生在國外學有所成之後,就留在發達國家為他們效力,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看不到中國的進步,看不到中國的崛起,有的甚至在西方媒體有失偏頗的報道下失去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初衷。

熊德龍

在這種情況下,華人急需要有屬於自己的報紙來向他們傳遞真正的、公正的,關於中國,關於亞洲以及關於國際大事的報道。

熊德龍看到了西方主流媒體的這種弊端,作為華裔的後代,他想要創辦一家屬於華人自己的報紙,能夠公開公正地報道中國新聞的報紙。

深思熟慮之下,熊德龍做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那就是以6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當時最大的華文日報—《國際日報》。

事實證明,熊德龍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在高價收購《國際日報》之後,熊德龍就開始著手研究對《國際日報》的轉型布置。

1992年,《國際日報》的辦報路線開始轉型,報紙開設了對中國所有省份介紹的專欄,這些專欄定期報道有關中國省份的旅遊、歷史文化、社會人文經濟的發展動態等,向無數定居在海外的華人傳遞了有關中國的真實信息,展現了中國日益快速發展,欣欣向榮的局面。

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向世界展現中國,熊德龍更是收購了幾十家英文報紙的印刷廠,有了基礎設備,熊德龍就開始尋找可以合作的報紙。

礙於當時的局勢和西方人固有的思維,很多家報社都不願意同熊德龍合作,或者說這些報社不願意報道真實的中國。

洛杉磯時報

熊德龍把目光放在了日刊量兩三百萬的《洛杉磯時報》和《紐約時報》,他們不願意報道,熊德龍就鍥而不舍地一直和報紙的負責人做思想工作,在進行了大量的努力之後,《洛杉磯時報》終於答應了給熊德龍每一個星期8個版面來報道中國。

於是《洛杉磯時報》上就出現了英文版的有關於中國城市的專欄報道,讓更多的美國華人、美國人了解到了日新月異的中國

閱讀全文

與印尼熊氏集團主營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8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6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2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3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21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2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400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