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為什麼是世界工廠

印尼為什麼是世界工廠

發布時間:2023-01-01 10:09:23

㈠ 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2011年,全球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2021年,全球人口接近79億,預計今年可能會超過80億。全球共有197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哪些?這些人口大國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一、中國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口,人口多達14.473億,但是近些年,我國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導致人口增長率只有0.38%。預計不久的將來,我國的人口會被印度超越,成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黃等部落時期。隨後經歷了夏商周,以及秦漢等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時期。清朝時期,我國的國土面積達到了巔峰,多達1310萬平方公里,到了清朝末期,由於閉關鎖國造成的腐朽落後,清朝的國土被沙俄等國搶去了不少。

如果不丟掉庫頁島、外東北等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我國的人口,比現在要多不少。我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位居世界第三,經濟總量為174580億美元,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工業體系,是著名的「世界工廠」,但是在光刻機、半導體、核心工業軟體等核心領域,還被發達國家卡脖子。2021年,我國的人均GDP為12556.3美元,世界人均GDP為12262.9,比我國低300美元,我國屬於中等收入國家。


二、印度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人口多達14.03億,只比我國少了4000多萬,但是印度的人口增長率,高達1.00%。預計在未來幾年,印度的人口會超越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

印度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創造過非常輝煌的文明,但是後來,印度相繼被外族入侵,並在印度建立了新的王朝,導致古印度的文明中斷了。1757年,印度又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掠奪和壓榨,引發了印度人民的不滿。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帶領下,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開始反抗殖民者,最終逼迫英國殖民者做出妥協,同意讓印度獨立了。當時,英國國內,穆斯林和印度教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英國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提出了印、巴分治的想法,讓印度教信徒在印度生活,讓穆斯林在巴基斯坦生活,將印度分成了2個國家。


如果英國人不將印度分家,現在的印度,就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國。印度人口很多,但是經濟發展不盡人意。印度的GDP總量雖然高達30800億美元,世界第六,但是人均GDP只有2185美元,屬於低收入國家了。印度還有很多百姓生活在貧民窟中,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

三、美國

美國是世界第三大人口大國,人口為3.34億,人口增長率為0.59%。美國的人口增長率不高,但是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每年有不少人移民美國,或者偷渡到美國。美國的人口增長比較快。


美國是個只有兩百年歷史的年輕國家。他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1776年,在華盛頓的帶領下,美國人擊敗英國殖民者,獨立了。這之後,美國人野心勃勃地想要獨佔北美洲,所以他們開始了西進運動。1803年,美國從拿破崙手中收購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1845~1853年,美國通過美墨戰爭收購了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1867年,美國從俄國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1898年,美國吞並夏威夷群島。

美國在美洲開疆拓土的時候,也曾跌過跟頭,美軍入侵加拿大時,接連被加拿大民兵擊退,最後還被英軍和加拿大民兵,攻入美國首都華盛頓,放火燒了美國的白宮、國會大廈等政府建築。

現在的美國,擁有937萬平方公里土地,世界第四。美國還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科技、軍事、經濟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2021年,美國的GDP為22.94萬億美元,佔了全球GDP總量的23.93%,仍然穩居世界第一的位置。美國的人均GDP為6.94萬美元,是個高收入國家。


四、印度尼西亞

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人口為2.78億,人口增長率為1.0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6.56人。

印尼位於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由17508個島嶼組成。印尼的疆域橫跨亞洲和大洋洲,且島嶼眾多,所以被稱為「千島之國」。二戰前,印尼是荷蘭的殖民地,二戰時期,印尼又被日本佔領了。1945年8月,印尼擺脫英國、荷蘭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了。

印尼是東盟成員國,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和20國集團成員國,在世界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印尼是個發展中國家,但他很重視自身的工業發展,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汽車業、重工業和旅遊業是印尼的三大支柱產業。印尼的石油、天然氣、錫、鋁、鎳、鐵等自然資源非常豐富。2021年,印尼的GDP為11861億美元,人均GDP為4352美元,屬於低收入國家。


五、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人口為2.28億,人口增長率為1.99%,處於較高水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60.22人。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是一家人,但由於宗教沖突等原因,分裂成了兩個國家。英國給他們分家時,還留下了很多的後遺症,例如克什米爾地區歸順於誰,並沒有確定。最近幾十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爆發沖突,這也影響了巴基斯坦國內的經濟建設。

2021年,巴基斯坦的GDP總量為3477億美元,人均GDP只有1562美元,屬於低收入國家。


六、奈及利亞

奈及利亞的人口為2.15億,人口增長率為2.57%,增長速度較快,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4.63人。

奈及利亞是非洲第一大人口大國,還是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奈及利亞的工農業發展比較緩慢,糧食無法自給自足,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奈及利亞的石油、天然氣、煤、礬土自然資源儲量豐富。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和世界第六大石油出口國,該國的收入主要來自石油。

2021年,奈及利亞的GDP為4415億美元,非洲第一,人均GDP卻只有2089美元,是低收入國家。


七、巴西

巴西是個南美洲國家,人口多達2.14億,人口增長率為0.7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29人。

巴西國土面積為851.49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1500年,葡萄牙的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到達巴西,並將巴西逐漸變成了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巴西脫離葡萄牙而獨立了。現在的巴西,是金磚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工業基礎,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2021年,巴西GDP為16081億美元,人均GDP為7564美元,是中等收入國家。

八、孟加拉國

孟加拉國是個亞洲國家,人口為1.67億,人口增長率為1.0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37.67人。

印巴分治後,孟加拉國屬於巴基斯坦,但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存在著諸多矛盾,最後在印度的幫助下,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而獨立了。現在的孟加拉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2021年,孟加拉國的GDP為3571億美元,人均GDP為2147美元,是個低收入國家。


九、俄羅斯

俄羅斯是個世界大國,人口為1.45億,人口增長率為0.04%,是個非常低的水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米8.53人。俄羅斯人口過億了,但國土面積多達1709.82萬平方公里,是個地廣人稀的國家。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使得俄羅斯的軍事,以及重工業等相對不錯。同時,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天然氣、鐵、鎳、錫蘊藏量居世界第一位。歐洲等國的能源,主要靠俄羅斯供給。俄羅斯還是個擁核國家,以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2021年,俄羅斯的GDP總量為17755億美元,人均GDP為12198美元,是個中等收入國家。


十、墨西哥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國家,人口多達1.31億,人口增長率為1.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6.07人。

墨西哥是美國的鄰居,原本屬於墨西哥的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都被美國搶去了。現在的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的經濟大國和礦業生產國。墨西哥的石油、天然氣、鈾、煤、鐵、錳、銅、鉛、鋅等資源很豐富,但是墨西哥國內,毒品泛濫,毒梟猖獗,治安很差。

2021年,墨西哥的GDP總量為12948億美元,人均GDP為10040美元,是個中等收入國家。


十一、日本

日本是我國的鄰居,人口為1.28億,人口增長率為-0.4%,日本的人口呈現了負增長趨勢,且老齡化嚴重。

現在的日本,是個工業強國,經濟大國,科技很發達,也是亞洲四個發達國家中的一個。2021年,日本的GDP總量為4937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為39340美元,是個高收入國家。

十二、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是個非洲國家,人口為1.12億,人口增長率為2.46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5.人。

衣索比亞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衣索比亞石油、天然氣、黃金、鉑、鎳、銅、鐵、煤等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出售資源。2021年,衣索比亞的GDP總量為993億美元,人均GDP只有996美元,是個低收入國家。


十三、菲律賓

菲律賓是個東南亞國家,人口約為1.2億,人口增長率為1.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67.5人。

菲律賓是發展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世界的新興市場之一,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突出,農業和製造業也占相當比重。菲律賓還是東盟成員國,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24成員國之一。2021年,菲律賓的GDP為3936億美元,人均GDP為3572美元,是個低收入國家。


十四、埃及

埃及是個非洲國家,總人口為1.03億,人口增長率為1.0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0人。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還是非洲第三大經濟體。埃及是發展中國家,科技、經濟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提並論,但在非洲,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旅遊、石油、僑匯和蘇伊士運河是其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埃及的GDP為4028億美元,人均GDP為3926美元,是低收入國家。

全球有14個人口過億的國家,其中美國和日本這兩個發達國家,為高收入國家。我國、俄羅斯、巴西、墨西哥,這4個經濟大國,為中等收入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為低收入國家。

㈡ 印尼為什麼會成為除中國外,中國人最多的國家呢

中國老百姓出國定居的歷史,博大精深。在唐代之前,出國定居的華人,無固定的稱呼。唐代之後,因為經濟發展文化的發展溝通交流、出口貿易的擴張、交通出行的發達,出國定居人數驟然增加,她們多被定居國的老百姓稱之為"水調歌"。明清時期,也有的稱之為"華人","中華人"、"粵閩人"等。

很多人都會覺得歐美國家等發達國家是中國人關鍵移民投資地址,其實因為西方國家的美國綠卡較難拿,文化藝術差異較大,添加的門檻比較高,所以這些我國的華人總數其實不是最多的,往往是東南亞諸個離中國近的國家,海外華僑總數大量,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全是中國人總數相當多的我國。

印尼是一個東南亞我國,這是全球最大群島國家,由約17508個海島構成,因而擁有千島之國的稱呼。印尼的人口總數也非常多,總共有2.62億多,是全球第四人口大國。

㈢ 印尼已是東南亞老大,為何卻成不了世界級強國,原因很簡單

印尼在我們看來雖然地盤大海岸線長人也多,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缺陷那就是領土板塊太分裂,宗教之間矛盾大,經濟不景氣,而且氣候也不是很好導致本應該很發達的印尼到現在還是一個發展很慢的國家。

再就是經濟問題了,印尼的經濟可以說跟它周圍的國家相差很大,像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無論是東南亞還是整個世界上來說都是比較好的,但是印尼的經濟平還趕不上我們國家的一個大省,所以經濟落後也是他們成不了世界大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最後就是東南亞的氣候屬實是有點太炎熱了,很難進行工作和生產,大部分的一些日用品都需要依賴進口,這就是為什麼印尼地廣人多還是不能成為世界大國的原因了。

㈣ 印尼做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為什麼在經濟上發展滯後

最主要是因為印尼是一個以島國為主的國家,曾經被稱為千島之國。像這樣的地理環境非常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因為各個島嶼之間過於分散,也使得印度的基礎建設出現嚴重的落後情況。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印尼想要把各個島嶼分散的人群集中在蘇門答臘島上。這樣就便於印尼政府的統一管理,這樣也會在一定的區域形成人口上的優勢。

如果能夠依賴周邊大國巨大的經濟市場,就一定可以使印尼的經濟得到一個飛速的提高。當然這么做的前提就是印尼一定要搞好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千萬不要在一些利益上發生沖突。

㈤ 印度比中國更有優勢成為"世界工廠"嗎

印度到現在都是一個農業國,談什麼世界工廠?!
印度既沒有實力,也沒有機遇成為下一個中國,西方媒體再吹捧也沒用!
中國自所以能成為世界工廠,一是靠擁有全工業體系的龐大工業基礎!
二是搭上了低油價時代的最後一班末班車!
三是靠受教育程度良好,工作效率高,而且非常廉價自律的龐大勞動力!
四是開放初期幾乎是卑躬屈膝的政府部門,不但盡量滿足投資方的要求,還壓制工人的不滿!
以上四點,印度有的永遠也做不到,有的永遠失去了機會!
首先,印度的GDP構成主要是農業和服務業,有限的所謂工業就是組裝,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工業!
然後,如今的高油價時代,導致生產和生活成本高漲,再加上中國製造的沖擊,印度只剩手工業作坊了!
接著,印度落後的教育體系和南亞文化,按中國的標准,印度有一多半人都是文盲,而且又懶又自大!
最後,印度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式國家,各邦的自治權力很大,中央的政令很難得到有效執行!
這還不包括印度的種姓制度,宗教沖突,糟糕的基礎設施,缺水停電公路少,過於嚴厲的勞工法,地方保護主義的稅收制度,腐敗低效的官僚體系,土地的私有化造成征地難等等!
印度這幾年GDP增速超過中國,還是靠莫迪老仙不斷修改GDP統計基礎年份得來的!
印度成為"世界工廠"?你在開玩笑吧!

㈥ 印尼和日本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哪方面的差別啊?
概括起來來講的話就是日本實現了工業化,而印尼沒有。
你留心一下那些國際組織不就懂了嘛。
什麼G7、G20。
都是工業國。
包括中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是因為中國實現了工業化。
也就是說你國家只有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力搞上去了。
才有機會去談什麼教育、醫療等等問題。
不然的話你連談的資格都沒有。
即便你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積累財富,去實現一部分。
但基礎也會很薄弱。
和工業國競爭的話就只能被吊打。
你光人力成本低沒用。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變成了世界工廠。
那麼多國際級的大企業為什麼不去印度或者東南亞投資建廠的原因。
因為中國工業化了,生產力上去了,生產力一上去,就有錢了。
有錢了基礎教育就搞上去了。
所以中國為那些企業輸送的人才、勞動力,都是有文化的。
而你印度、東南亞,人力成本再低又有什麼用。
全是文盲啊!
你想想波音會招一堆文盲給自己造飛機嗎?
所以印尼和日本是根本沒法比的。
這種優勢一旦形成就壟斷了。
更何況印尼的領導人水平又太次,快混成神權國家了,就更別提什麼發展了!

㈦ 淄博買鋼琴,為什麼很多大品牌的鋼琴都是在印尼生產呢

因為本身印尼的手工業是非常發達的,首先目前印尼是公認的手工製造業世界一流的國家之一,因為印尼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是循規蹈矩、一絲不苟、說的難聽點叫死板,軸,但是做東西就需要這樣的性格。所以很多 企業,像如德國的賽樂爾、雅馬哈等都是在印尼建廠的,再者「東盟10+1的自由貿易區」保證東盟十國與中國互相進出口是零關稅的,但是雅馬哈還要再發回日本再對外銷售,所以在性價比上來說就不是很高了。所以在中國買印尼產的賽樂爾鋼琴是性價比是非常高的

㈧ 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分析和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投資紛紛湧向中國。從紡織業、汽車製造,到高科技的電子產品,跨國公司紛紛把自己的生產基地從美國、日本、中國台灣地區、乃至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移往中國大陸,「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這一話題則成為國內外媒體、學術界、政界、企業界討論的熱點和爭論的焦點。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首次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的工廠』」。更有人將這一發展比作100多年前「世界工廠」從英國轉移到美國所引起的世界經濟的重組,認為這是中國在未來趕上美國的轉折點。但筆者認為,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更應了解「世界工廠」究竟由何而來,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下「世界工廠」新的內涵,我們更應重點分析中國在當前國際分工體系中究竟處於何種地位,中國究竟應成為怎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以及中國應如何主動融入全球生產體系。

一、「世界工廠」的由來

「世界工廠」(the factory of the world),同時與之相關的另一個詞是「世界工場」(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或譯為「世界車間」)。目前無論是學者的論著,還是新聞媒體的報道,提及「中國是否是世界工廠(工場)」,對這兩個詞彙基本上是混用而很少加以定義的。

回顧歷史,「工業革命」時期,英格蘭東北部的藍開夏市被譽為「世界工場」,繼而英國成為公認的「世界工場」。這是相對於當時普遍的「世界農業」而稱的。隨著工業化在全球的推進,「世界農業」已不復存在,「世界工場」的意義已被「世界工廠」逐漸取代,在談到後來的美、日時,我們更多的稱其為「世界工廠」或稱之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心」。人均GDP僅僅能夠反映一個國家自身的經濟增長階段,而「世界工廠」必須把一個國家放到整個世界經濟中去考慮。那些人口不足1000萬的小國也許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從18世紀30年代第一次產業革命起,英國誕生了紡紗機、多軸紡紗機、蒸汽機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發明。隨著英國的機器傳入歐洲大陸並與當地的諸多技術革新結合,法、德乃至遠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相繼掀起了產業革命高潮。到1860年前後,英國工業發展達到鼎盛期,國內外貿易迅速擴大,成為舉世聞名的「世界工場」和最大的殖民帝國。進入20世紀,全球性製造中心日漸移至美國。隨著T型福特汽車、電除塵器、電冰箱、空調等民用產品相繼面世,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家電生產國。二戰後,日本從戰爭廢墟上開始經濟復興,在20世紀60年代實現了重化學工業化。到70、80年代,「日本製造」風靡世界,「世界工廠」的桂冠轉到了日本頭上。

二、「世界工廠」在經濟全球化下新的內涵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過程,都被納入一個以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聯結起來的全球性網路,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的最佳配置。進入90年代以後,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得到迅猛發展,信息全球化、網路化開始形成;由航空業、遠洋運輸業、高速公路網連成的全球性高速交通網也正初具規模,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明顯加快。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工廠」已有了不同於過去新的內涵。從國際分工地位的角度來分析「中國世界工廠」問題才是更為客觀的。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以全球為版圖配置資源,表現出了極強的經濟活力。順應這一趨勢,世界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大規模重新分工。一方面通過國際貿易快速增長,使國際分工的數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國際分工的模式出現了重要變化。從不同產業的全球分工,到產業內全球分工,又發展到企業內的全球分工。以跨國公司為載體,資金、人才、技術的全球流動正深刻地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國際分工進入一個新階段,「世界工廠」也有了更廣泛的內涵,其再不能直接簡單地等同於國家的經濟地位和國際競爭力。而後者是依一個國家在全球國際分工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而定。

按照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廠」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來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廠」。由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便宜,跨國公司就把發展中國家作為工業品的生產加工基地。這類「世界工廠」在國際分工生產價值鏈中處於最低端;第二類是原材料的采購和零部件的製造實行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著研發和市場銷售網路。這種類型較第一種類型的層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屬於生產車間型的「世界工廠」;第三種類型是既具有研發能力和名牌,也控制著國際市場的銷售網路,既在本土進行加工製造,同時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采購,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這一類「世界工廠」能夠獲得生產鏈的最大經濟利益。只有成為第三類「世界工廠」,才能真正成為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的經濟體。

三、中國製造業的現實發展與國際分工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資本必然向生產成本最低。資本利潤率最高的地方集中。國際分工由垂直分工發展到水平分工,現在已進入網路化分工。跨國公司對生產的一切環節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本與其它生產要素(勞動力是其主要方面)的最佳結合,而中國在加工製造方面的優勢則吸引著全球的跨國公司看好中國。

作為一個正在快速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擁有很多其他國家發展製造業無可比擬的優勢: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中國勞動力素質較高而且還在不斷提高;困擾製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障礙目前已經基本消除;中國工業配套能力較強;中國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中國社會與政治環境穩定……

統計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業增長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業生產指數上升了l.86倍,1991-1996年中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製造業大國如美國、日本的增長相對較低,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後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由於中國製造業生產快於世界平均水平,導致中國製造業的全球份額呈不斷上升之勢。1980-1997年的17年間,中國佔世界製造業增加值的份額從l.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約0.26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製造日益成為世界的新生力量。通過十幾年的迅速發展,中國在不少重要工業產品方面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生產大國,中國現在已有100多種製造產品的產量處於世界第一位,囊括了家電製造業。通訊設備、紡織、醫葯、機械設備、化工等十多個行業。

但是,中國製造業本身仍存在很多劣勢:很少有屬於中國的世界知名品牌,物流成本高,物流企業分散,基礎設施薄弱,人才結構不合理。與工業先進國家相比,也存在著規模和質量上的顯著差距。

目前我國只是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服裝。日用品等輕紡工業領域,以及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組裝加工業領域,如家用電器、電腦零部件等領域,可以說已成為世界的工廠,即上述第一、二種類型的「世界工廠」,而在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的製造業領域,目前還不具備成為「世界工廠」的規模和水平。並且盡管中國工業製成品的產量相當大,但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卻並不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能夠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的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發達國家盡力參與並搶占各產業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同時將低技術與低附加值環節轉移給處於發展階梯較低的其他國家,從而完成產業價值鏈的分離和轉移,以確保效益和收益最大化。如美國跨國公司主要是把加工和裝配的工藝過程置於中國,而將研發和銷售等關鍵價值增長環節置於國內,顯示出在跨國公司構建的全球生產體系中,中國處於較低級層次。因此,要成為上述第三類型的「世界工廠」,中國必須繼續保持比較優勢,並不斷縮小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上的差距,增強競爭優勢。

四、中國應積極融入全球生產體系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使得21世紀的世界製造業面臨深刻的戰略性重組,美國、歐洲和日本等製造業發達國家在努力保持本國高新技術壟斷地位的同時,正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為最終目標,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著新一輪製造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世界製造業大規模轉移為中國利用本國廣闊市場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發展製造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對外開放中,發達國家和地區陸續把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向中國沿海地區轉移,之後把勞動密集型的高科技製造業如電子器件、通訊、計算機裝配等向中國轉移,又將部分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如石化等向中國轉移。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從某些產業中的退出,給中國工業化過程騰出了空間。中國應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利用各種資源包括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向中國集聚的優勢,加快傳統產業的工業化進程以及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等知識經濟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主動融入全球生產體系。

中國企業應積極參與研究與開發的全球化合作,發現「盲點」,避免在國內開發一些國外已經相當成熟的產品,推動企業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等工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使企業站在全球的高度,按照自己的思路對世界技術發展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使技術開發和引進的層次更高。

跨國產業轉移是一種雙向行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經濟一體化和信息化不斷加強,中國要能充分利用這種趨勢,走開放、競爭、發展之路,中國的大中型企業必須走國際化經營之路的大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越來越深入發展的情況下,誰能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誰就能發展得更快,從而也就更具有競爭力。在大量吸引外資的基礎上,中國也應逐步培養壯大自己的跨國公司,進入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並舉的新階段,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中獲得更多的利益。

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工廠」,更多的不是一種目標,而是客觀發展的過程,而這種過程正是與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網路化生產以及中國在當今國際分工中地位緊密結合的。中國所追求的應不僅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為如英國、美國一樣世界經濟的重心。也就是說中國不僅應成為一個工業生產大國,同時也應逐步成為一個工業生產強國。

㈨ 殖民時代,印尼為什麼長期做為荷蘭殖民地能夠被各方

荷蘭殖民者分而治之,埋下印尼仇華種子

17世紀,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印尼逐漸成為了荷蘭的一個殖民地。這段時間,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都先後在東南亞建立了貿易網路,與歐美的國家直接進行貿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謀生機會。
這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廣東、福建一帶的百姓生計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躲避戰亂,大量民眾移居東南亞,形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東南亞的浪潮,開放海禁、明朝的滅亡等變動也助推了這一浪潮。
為了招徠更多華商,殖民者用各種方式優待華人。西班牙征服馬尼拉後, 即釋放所扣押的華商,在與土著的戰爭也避免傷及華人。荷蘭發放大量自由證吸引甚至強迫華人移到巴城(即雅加達)。
但是華人的經濟力量壯大時,殖民者又開始恐懼。從1603年屠殺2萬多華人開始,西班牙殖民者在馬尼拉多次屠殺、驅逐華人;在巴城,「荷蘭者睹唐人日眾,漸有厭薄之意,重加剝削,橫征無藝。」(程日炌《噶喇吧紀略》)受壓迫的華人於1740年發動起義,但被告密。荷蘭殖民者屠城7天,幾乎將城內的華人都屠殺殆盡。
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華人勞動力開發東南亞,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華人的力量。他們最害怕的是華人與土著的聯合,因此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於疏遠兩者關系,製造兩者矛盾。一、種族隔離,限制華人的居住和通行自由,華人與原住民的交往急劇減少;二、把歐洲人、外來東方人、印尼原住民分為一、二、三等人,但事實上華人並沒有比土著更大的權利;三、將原住民限制在農業領域,培養華人經商,還任用華人充當包稅人。
這樣,華人的地位高於原住民,比原住民富裕,還充當中介,在經濟上管理著原住民。原住民對於荷蘭殖民者的仇恨轉移到華人身上。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印尼人對華人種族偏見的根源,原住民跟華人社群之間的和諧處在了分崩離析的危險之中。

㈩ 中國和印尼比起來經濟哪個好些阿

當然中國好印尼很多了~ 中國雖然自己說 自己的經濟世界第3 . 但是普通民眾生活好於印尼很多了~ 印尼有一半的人住在馬路上 或者鐵皮房裡呀 每天吃不上飯的呢!

閱讀全文

與印尼為什麼是世界工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關系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836
伊朗和美國為什麼有仇 瀏覽:154
為什麼印尼人喜歡噴香水 瀏覽:130
印度殲10怎麼樣 瀏覽:661
越南馬皮涼在越南哪個位置 瀏覽:819
伊朗女人戴什麼手錶 瀏覽:980
買越南媳婦多少人民幣 瀏覽:398
去伊朗旅遊帶多少錢 瀏覽:10
想陪你很久很久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778
英國人怎麼評價約翰 瀏覽:903
印度訂不到酒店怎麼辦 瀏覽:915
傳說對決印尼服怎麼進 瀏覽:668
關於英國論文怎麼寫 瀏覽:393
義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車 瀏覽:568
伊朗對西班牙怎麼樣 瀏覽:886
1元換多少越南盾合適 瀏覽:161
越南610是什麼金 瀏覽:266
印尼什麼時發生地震 瀏覽:24
印尼紅龍魚15公分怎麼看 瀏覽:554
中國公元前900年什麼時期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