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尼現21例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病例,為何急性肝炎患者都是兒童
因為兒童的身體免疫力低,並且身體發育不成熟,身體沒有完整的病毒免疫機制,所以對於急性肝炎甚至一些其他病毒都沒有很好的免疫力,非常容易生病。
從長遠來看會加重胃腸道壓力,損害胃腸道的身心健康,導致急性肝炎的發生。肥胖者可能導致脂肪性肝炎,因為他們的肝臟沉積了過多脂肪。此外,乙醇對肝臟也有很大的損害。如果你喝得太多,會對肝臟造成明顯的損害,導致酒精性肝炎。
B. 印尼現21例疑似不明原因肝炎病例,這種疾病到底與什麼有關
近日,在多個歐美國家報告在該國發現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兒童肝炎病例之後,印尼也報告了相關的病例,截止最新的消息,印尼已經發現了有21例由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兒童肝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亞洲國家中,報告了該國出現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兒童肝炎病例還有韓國和日本。
之前多名歐美學者認為這些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兒童肝炎是跟腺病毒有關,是因為在多位歐美急性肝炎患者體內檢測到了會引發咽喉疼痛的腺病毒。不過不是所有患者的體內檢測都得出一樣的結果,像上述的日本多個病例和瑞士的多個病例,就沒能得到這一個結果。所以,目前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在歐美多個國家發現急性兒童肝炎病例,還是一個急需調查的重點。只要越快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好防患於未然。
C. 印度尼西亞的登革熱是什麼傳染病
登革熱 又稱骨痛病,蚊子病 它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人目前在東帝汶跟印尼接壤,我剛剛得過登革熱,用的是桂林南葯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蒿琥酯片和一種退燒葯治療的,青蒿琥酯片第一天一次二片,一天二次,第二天一次一片,一天二次。退燒葯一次二片,一天三次,五天後痊癒。治療的葯還有很多,還有就是各個地方的登革熱也有一些區別,不過都得馬上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D. 印尼發現21例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病例,該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印尼國是較為重視這一個狀況,也明確提出了一些應對的對策,防止這一個不明原因造成的少年兒童急性肝炎再次傳播。印尼層面指出了立即觀查,及時處理,立即就診的對策。由於從其他國家和印尼本身的匯報看來,由不明原因造成的少年兒童急性肝炎一般會體現為惡心想吐、惡心嘔吐、眩暈、黃膽、昏迷不醒、腹疼、拉肚子等病症,印尼有關部門提示父母、法定監護人,假如少年兒童發生那樣的病症,要及早就診,盡早發現,盡早接納醫治,防止病案再次蔓延。
印尼層面指出了留意日常的本人生活習慣的對策。從從其他國家和印尼本身的匯報看來, 這種不明原因造成的少年兒童急性肝炎的調研看來,現在有醫生覺得是跟流感病毒相關,因此講究衛生、留意食材煮開、注意衛生、佩戴口罩等對策,有利於防止兒童感染。
E. 印尼的超級病菌是什麼為什麼叫它超級病菌,有何征照能治不
超級病毒NDM-1的細菌可能起源於印度次大陸。這種病可以通過飲水等途徑傳染,表現症狀為腸道感染,這種新型細菌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具有抗葯性,死亡率很高,
F. 印尼出現白喉疫情為什麼短短幾天近600人感染
近日印尼多地暴發白喉疫情,已致近600人感染、數十人死亡,人口稠密的雅加達及周邊省份存在較高程度的患病風險。印尼出現白喉疫情尚不能根治,是抗生素耐葯性和不完全免疫是爆發主因。
據了解,只有約75%的印尼兒童接種了白喉疫苗。抗生素對抗疾病的功效也在下降。這些可能是導致疫情的因素之一。2017年的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感染了白喉。白喉大多感染兒童,但當它襲擊大人時,其影響可能更致命。
所以,印度尼西亞必須評估抗生素治療白喉的有效性,同時確保血清庫存和快速運輸,以改善該國的白喉治療。
G. 印尼人非常喜歡吃蝙蝠等野生動物,為何印尼沒有爆發疫情呢
蝙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導火索,因為大量食入野生蝙蝠,所以我國迎來了非典之後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些野生的蝙蝠對於中國人民說已經是很大的打擊了,但是印尼人卻毫不無懼。究其原因,第一是印尼人“不怕死”,第二、病毒在高溫下不易存活,而印尼剛好處於赤道的周圍,處於熱帶地區,高溫下,那些病毒可能早已被殺死。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風俗習慣,那麼喜食蝙蝠,是印尼人的一種愛好。但是新型冠狀病毒的來臨,不得不使所有人警惕起來,但是他們連一點畏懼感都沒有,他們相信自己的命運是由上天掌握,所以不怕死。
H. 耐克鞋產地印度尼西亞有病毒嗎
可能有,但是鞋子就算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非常少。新型冠狀病毒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近距離呼吸道飛沫傳播或者接觸傳播,飛沫沉降到地面之後,鞋子就算有可能沾染到,病毒量也非常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對鞋底進行消毒,保持清潔即可。建議回家之後在門口換鞋。
不過還是要注意近期不要購買從印度尼西亞發的鞋子。印度尼西亞衛生部16日宣布,印尼首次從新冠病例樣本中檢測到變異毒株,這是印尼首次報告奧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
預防快遞傳播新冠病毒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1、設法避免污染:如中高風險地區暫停快遞業務,暫不收取高風險人群、發熱病人交寄的快遞;快遞員要加強健康管理,確保不被感染,不帶病上崗;快遞轉運途中要做好保護,包裝不直接暴露在外。
2、在收遞快件後及集中分揀環節由快遞公司對快遞表面進行消毒處理。
3、收快遞時做好適度防護,戴口罩、手套,人員保持一米距離等。快遞的表麵包裝要求不帶入室內,確要帶入時可以採用消毒濕巾六面擦拭消毒或進行噴霧消毒等。處理完快遞後一定要做好手衛生。
I. 據報道印尼發現21例不明原因急性肝炎病例,這種疾病會通過什麼傳播
印尼已經發現了20多例不明原因的急性肝炎病例特殊患者,並且這些人都是16歲以下的兒童。這些病例也引起了相關研究人員們的高度警惕,因為這種急性肝炎對於兒童來說,會對他們的肝功能進行破壞,造成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能夠引起這種急性肝炎的病因是有很多種的。在消化道和血液有感染情況的話就會導致這種症狀,所以孩子們盡量不要去空氣不流通或者是太過擁堵的公共場所,並且要保證睡眠和營養,這樣才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J. 印尼有哪幾個感冒病毒
p class="tt1"一: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加以健康人群糞便帶病毒者不少,因此診斷必需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幾點才能確診。1、從病人體液(胸水、心包液、腦脊液、血液、皰漿液等)或活檢(或屍檢)組織中分離出病毒有診斷價值,但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病毒不能確診。2、疾病恢復期(起病後3~4周)血液中抗體效價較疾病早期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則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體測定最為可靠。3、臨床上出現流行性肌痛、皰疹性咽峽炎、嬰兒急性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結膜炎等癥候群。從咽拭子或糞便中重復分離到同一型病毒,且從周圍同樣疾病者中也檢出相同的病毒,而病毒分離率遠高於未接觸病人的對照組,則有診斷的參考價值。二、各系統疾病(一)腦部1、癱瘓性疾病 自從廣泛應用脊髓灰質炎疫苗後,發現腸道病毒引起的麻痹症不算少見,柯薩奇A7、9、10,B1~5,埃可4、6、9、11、14、30均可引起。但腸道病毒71為主要能引起流行性癱瘓的非脊髓灰質炎病毒。此病毒可引起乳鼠肌炎及猴發生癱瘓。上海也曾見到由柯薩奇病毒B1、B5型及埃可病毒9型引起的癱瘓病例。一般症狀輕,很快恢復,極少留下後遺症,但大流行中也可遇到重症引起延髓麻痹者。有報告柯薩奇A2、5、6、9及埃可6、22型引起多發性神經根炎。2、腦炎 從夏季腦炎病例中也曾分離出柯薩奇病毒,甚至有人認為夏季腦炎中有15%系柯薩奇病毒引起。柯薩奇A2、5、7、9及B2、3、4均可引起腦炎,埃可4、6、9、11、30型也可引起,尤以埃可9型為多見。上海從夏季腦炎病例中,曾分離到柯薩奇病毒A9、和B3,以及埃可病毒3和9型,均證實為病原體。腸道病毒引起的腦炎臨床表現與乙腦相似,可有發熱、神志障礙、驚厥、昏迷、平衡失調等,可伴腦電圖異常。腦脊液檢查細胞數多100/mm3,以單核細胞為主,亦可始終正常,蛋白質略增加,糖正常。曾從腦組織及腦脊液中分離出柯薩奇B3、6,埃可2、9、17、25及腸道病毒71。柯薩奇B組病毒可在新生兒及嬰兒中引起廣泛性腦炎,常伴心肌炎和肝炎,病情多重危,起病急,頻發驚厥,易發生呼吸衰竭,嚴重病例可致死。1973~1974年湖北曾報告一次柯薩奇病毒引起的腦-心肌炎,以1歲以下發病為多。在足月新生兒中則常見輕型病毒性腦炎,僅有發熱、納呆、吐瀉1~2次,腦脊液可有陽性發現,病程一般3~4天。(二)心臟疾患(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等) 主要由柯薩奇B2、3、4型病毒引起,約1/3~1/2心臟病變由其引起,A4、16型和埃可6、8、9、22、30型病毒也可引發。有人認為柯薩奇B組病毒感染流行時,33%的患者有心臟病變。大多發生於新生兒及幼嬰,偶見於年長兒童,近年來成人發病也不少,以青春期和年輕者為多,大多為散發,男多於女。80年代我國學者從克山病病例中分離到柯薩奇B病毒,血清學證實主要為B3、B5。動物實驗發現病毒直接侵犯肌纖維,發生壞死和炎症反應。心臟病變臨床症狀可輕可重,輕者毫無自覺症狀,重者可突然發生心功能衰竭。一般常先有短暫的發熱、感冒症狀,約7~10天,繼而出現心臟表現。有乏力、胸痛、脈速、氣促等。心臟臨床表現可歸納為以下各類型。1、急性心功能衰竭 多見於新生兒,成人也可發生。起病突然,有陣咳、面色蒼白、發紺及呼吸困難,也迅速出現心衰。心音低鈍,心率增快、肝臟急劇增大,伴肺水腫,心電圖呈低電壓,心動過速,T波倒置和ST段低平等。急性心包炎可伴隨心肌炎而發生或單獨存在。急性心肌炎時血清心肌酶常增高。2、心律失常 臨床表現以過早搏動、心動過速或各類傳導阻滯為主。心電圖檢查有助確診。輕者恢復快,但也可持續數月不愈,甚至反復發作達數年之久。此型最為多見。3、猝死 常在夜間發生,屍檢證實為心肌缺血梗死或廣泛心肌壞死,可在心肌細胞內找到腸道病毒抗原。4、慢性心肌病 近年來各國報告不少由柯薩奇B組病毒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心臟病變,涉及心臟傳導系統、心內膜、心瓣膜或心包膜,造成彈力纖維增生症、慢性心肌病、狹窄性心包炎等。胎兒期感染可導致先天性心臟病,如先天性鈣化性全心炎等。約1/3病人,尤其新生兒和嬰兒可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嘔吐、驚厥、反應遲鈍等。腦脊液可有單核細胞增多,也可完全正常。可稱其為腦-心肌炎。(三)流行性肌痛 或稱流行性胸痛,(epidemicpleurodynia,Bornholm病),大多為柯薩奇病毒B組1~6型所引起,但A組1、4、6、9、10型及埃可病毒1、2、6、9型也可引起。常發生局部地區爆發流行。多見於年長兒童和青壯年,家庭成員可相繼或同時發病。潛伏期為2~5天,可延長至2周,主要表現為發熱(可達39deg;~40℃)和陣發性肌痛,可累及全身各肌肉,而以腹部最多見,尤以膈肌最易受累。肌痛輕重不一,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兒童較輕,肌肉活動時肌痛加劇。胸部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肌痛多在4~6天(12小時~3周)後自行消失。本病可間歇反復發作,但多能自愈。(四)皰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 主要由柯薩奇A組病毒所引起,其中以A2、4、6、9(1~10)、16、22型為多見,B組1~5型病毒也可致病,埃可病毒引起者較少。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呈散發或流行,傳染性很強。潛伏期平均約4天,表現為發熱、咽痛(吞咽時痛突出)、咽部充血,咽部有散在灰白色皰疹,直徑1~2mm,四周繞以紅暈,皰疹潰破形成黃色潰瘍。少則1~2個,多可達10餘個,一般4~5個。此種粘膜疹多見於扁桃體、軟齶和懸雍垂。一般4~6日後自愈。周圍血白細胞和分類正常。(五)出疹性疾病 在腸道病毒感染過程中常出現皮疹,柯薩奇病毒A組中2、4、9、16型及B組中1、3、5型與皮疹的關系相當密切,埃可病毒4、9、16型感染發生皮疹尤多。嬰兒及兒童常伴發皮疹,而成人較少見。潛伏期大多3~6天,起病時常有發熱和上呼吸道症狀如輕咳、咽痛等,而後出疹。皮疹呈多形性,有斑疹、斑丘疹、風疹樣皮疹、皰疹或麻疹樣皮疹等。也有熱退時出疹,大多為埃可病毒16型引起,易誤為幼兒急疹。柯薩奇A9常引起瘀點瘀斑。除皮疹外,有時伴發全身或頸部及枕後淋巴結腫大。(六)呼吸道感染 腸道病毒常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柯薩奇病毒A21、24及B2~5型都曾引起輕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A21大多在軍營流行,咽拭陽性率高。埃可病毒4、7、11、20、25、30等型可引起某些流感樣疾病或咽炎,柯薩奇B1、4型可以引起支氣管炎,柯薩奇A9、16和B4、5,以及埃可9、19型病毒則可引起嬰兒肺炎和毛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可呈持續性呼吸困難、紫紺、缺氧等,甚至因窒息而死亡。腸道病毒68型曾被證實為肺炎及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原。(七)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自1960年發現此病後,歐美亞洲均有報告,主要由柯薩奇病毒A5、9、10、16及B2、5引起,尤以A16為多見,腸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有報告從皮疹處分離到致病病毒。此病傳染性強,常見全家發病,並可造成局部暴發,1983年後我國北京、上海、東北曾有多次報導。患者以4~5歲以下小兒為多,約佔80%以上,成人也可患病,多為輕症。四季均可發病,以5、6月為多。潛伏期2~5天。初起症狀為低熱、流鼻涕、厭食、口痛、嘔吐、腹瀉等。口腔粘膜出現小皰疹,常分布於舌、頰粘膜、硬齶,也可在齒齦、扁桃體及咽部見到,不久皰疹潰破即成潰瘍。在口腔炎同時可出現皮膚斑丘疹,以手足為多,位於手背、指間,偶見於軀干、大腿、臀部、上臂等處。斑丘疹很快轉為小皰疹,較水痘皮疹為小,而質稍硬,自幾個至數十個,2~3日內自行吸收,不留痂。預後一般良好,多自愈,但可復發,有時伴發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等。(八)嬰兒腹瀉 埃可病毒與嬰兒腹瀉關系甚為密切,從患兒糞便中常分離到6、7、11、14、18型病毒,18型病毒曾引起產嬰室腹瀉流行。國外報告引起小兒腹瀉者尚有埃可病毒9、10、12、13、14、22、23、24型,柯薩奇病毒A組9、17、18、20~24型及B組2、3型。國內自1963年起也曾在福州、上海、廣西等地從腹瀉病兒糞便中分離出埃可病毒;上海分離的屬7和18型,1973年廣西百色嬰兒腹瀉流行時分離到埃可1、2、3、7、24型及柯薩奇B5型病毒。臨床症狀與一般嬰兒腹瀉相似,大多為輕症,曾報告埃可11型病毒可引起脂肪痢。由於健康兒童中糞便中腸道病毒培養陽性率較高,故確診其為腹瀉致病原需有其他流行病學及血清學證據。(九)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眼結膜炎(acute epidemic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從1986年首先發現此病後,西非、北非、新加坡、日本、印尼、南亞、歐洲均有報告,我國華東地區及香港1971年也有流行。各地分離的病毒株特性略有不同,經鑒定均屬腸道病毒。因其在免疫學上又不同於已知柯薩奇及埃可病毒,故稱其為新腸道病毒70型。柯薩奇A24也可引起本病,1986年印度曾有大流行。本病傳染性甚強,常發生爆發流行,患病人數可達數萬至百萬。小兒成人均可得病,家庭中傳播性強,達70%以上受害。以手到眼傳染為主,從糞便及咽拭分離病毒極少。潛伏期1天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急性眼結膜炎。突起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流淚,可有濃性分泌物及結膜下出血,但極少累及鞏膜和虹膜。腮腺可腫大,全身症狀極少,大多在1~2周內自愈。印度流行時曾報告於眼疾恢復後2~5周出現不對稱肢體麻痹,酷似脊髓灰質炎,但腦脊液具有對腸道病毒70型的高水平特異抗體。(十)新生兒柯薩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 新生兒時期腸道病毒感染除與大嬰幼兒有相似的臨床表現以外,也有不少發生嚴重的全身感染,最多見是由柯薩奇B2~5及埃可11所引起,少數由柯薩奇A3、9及16所致。大多從母親處傳到這些病毒,但也可從醫院工作人員處獲得,胎內感染發病早,而大多為產時感染,發病稍晚。新生兒室暴發流行雖有不少報告,國內外都有。一般從出生後3~7天開始發病,早期一般症狀較輕,無特殊性,如不安、納減,暫發性呼吸困難,發熱可有可無,有時在前驅症狀和嚴重症狀之間可有1~7天的症狀好轉間歇。全身性嚴重症狀主要表現為急性心肌炎或廣泛性肝炎,心肌炎,常由B組柯薩奇病毒引起,常伴腦炎。新生兒可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心率增快常超過每分鍾200次,心臟擴大,聞到收縮期雜音及心電圖改變,最後死於心力衰竭和休克,常伴全身多臟器受損表現如腦、肝、胰、腎上腺都有病變,病死率一般在50%以下,存活者心肌功能可在短期內恢復,少數可拖延幾周。新生兒嚴重肝炎大多由埃可11病毒引起,也有報告由埃可病毒4、6、7、9、12、14、19、21和31型引起的。初起症狀有拒食嗜睡,黃疸加深,1~2天內病情進展並出現出血傾向,皮膚瘀斑、酸中毒,出血症狀加重,出現肝衰、腎衰,抽搐等。肝功能異常,轉氨酶上升,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80%以上嬰兒在2~6天內死亡,屍解常發現肝臟大片壞死和彌漫性出血,也有報告柯薩奇3、埃可6、9、11型病毒引起新生兒肺炎,預後也較差。可在新生兒感染者鼻咽分泌物,糞、尿、腦脊液分離出病毒,血清抗體也可上升。(十一)免疫低下患者發生的慢性腦膜腦炎 在先天性或繼發性B淋巴細胞缺損者,大多為X-伴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病兒患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持續性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大多由埃可病毒引起,也有個別報告由柯薩奇A4、11、15型或B組2、3型引起,開始可無神經系統症狀或僅感頭痛,輕頸僵直、嗜睡、運動乏力。後有肢體震顫,眼底水腫、抽驚、步態不穩,共濟失調。這些症狀、體征可輕可重,病程中有波動。腦脊液淋巴細胞增多,蛋白質較一般無菌性腦膜炎為高,可從腦脊液中反復檢出病毒數月到數年之久,但糞便中陽性率較低,腦、肺、肝、脾、腎、心肌、骨骼肌及骨髓有時也可檢出病毒。故認為此病系病毒直接侵犯組織臟器所致。病程中有T淋巴細胞轉化下降、中樞神經系統有慢性腦膜和腦組織炎症,神經細胞缺失,膠質細胞增生,但其病變不如脊髓灰質炎廣泛和嚴重,大多病人走向死亡。(十二)其他 腸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肝臟、胰腺、睾丸等器官,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近年來並認為腸道病毒感染與風濕病、腎炎、溶血尿毒症、糖尿病等也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