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什麼時候改變宗教信仰的

印尼什麼時候改變宗教信仰的

發布時間:2023-01-17 14:21:33

⑴ 為什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的民眾會廣泛信仰伊斯蘭教

地理位置的原因,古代阿拉伯人通過印度洋過來做生意。伊斯蘭最早都是在這幾個國家的沿海地區傳播,後來深入內地。
大概15世紀這兩個國家建立了伊斯蘭王朝,現在馬來西亞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印尼宗教不參與政治,但穆斯林人口全世界第一。

⑵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信仰多宗教的國家嗎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信仰多宗教的國家,官方承認的宗教有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和印度教。據1993年統計,90%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6.5%的居民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者佔3.1%,其餘的居民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等宗教。印尼憲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其建國指導思想「潘查希拉(pancasila)」五基原則第一條就是「信仰神道」,所以印尼政府承認人民選擇不同信仰的自由,並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撥專款用於扶助建設清真寺,教堂,宗教學校,發行宗教經書和開展各種宗教活動。自由廣場雕塑 印度尼西亞 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在世界上居首位。伊斯蘭教對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至風俗習慣都有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伊斯蘭教徒很講究禮節,熟人相見,除互致問候外,還念誦祝辭「願真主保佑你」,而「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更是時常掛在嘴上。文雅、謙恭 、和藹是穆斯林公認的美德。宗教在穆斯林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虔誠的教徒每天要到清真寺做5次跪拜,跪拜前要脫鞋,然後沐浴凈身,一般清真寺內都保持安靜、肅穆的氣氛。 穆斯林大都熱情好客。到朋友家做客時,要衣著整潔,對家中長者要表示尊敬;吐痰、挖鼻孔是人人避諱的行為;用餐時要贊揚主人的廚藝;按教規不飲烈酒,不吃豬肉。 回歷九月是伊斯蘭教徒的 「齋月」,在齋月期間,一切穆斯林的飲食都在日落以後進行,在日出後至日落前的12個小時,不得進食和吸煙。如果有人違反教規,要受到處罰。在印尼部分地區,也有對腳和對手的禁忌。進入清真寺朝拜,必須先脫鞋。用腳開門和指東西是不禮貌的行為。傳遞和接收物品也忌用左手。

⑶ 印度尼西亞信奉什麼宗教

您好,很高興有緣為您解答。

印尼有二億三千七百五十萬人口 (2008年數據),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佔49%,巽他族佔14%,印尼華族8%,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26%。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民族語言和方言約有300種,並且同官方語言在書寫上並不相通,這給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交流帶來較大困難。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尼建國五項基本原則,第一條),不然將被視為TG黨(在印尼,GC主義等相關行為,是非法的)。約80%以上的人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民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以下是印尼佛教情況 望您採納

【印尼佛教】
佛教在印尼,為古老之宗教,亦為新興之宗教。西元五世紀初,爪哇島上已有少數佛教徒,法顯訪問該島時(414),見婆羅門教盛行,而佛教則尚在肇始之階段。其後二十餘年,有比丘求羅弗文(梵Gun!avarman )於此弘法、譯經,佛教方正式傳入,先後有王母後、國王及人民歸依。至第七世紀,佛教已傳入蘇門答臘,時巴鄰旁王為蘇瓦嘉耶(s/ri^-vijaya)。當義凈於唐高宗咸亨二年(671)自廣州泛海南行,途經巴鄰旁時,即稱道該地佛教教育之興隆,可媲美印度那爛陀寺,事見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文。義凈其後又至室利佛逝(今蘇門答臘東部)留止六個月,學習聲明。後在印度留學十一年,至武後垂拱三年(687)仍循海路回國,重經室利佛逝,留止二年,於此期間,譯出雜經論,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而為我國第一位在印尼譯述之人。

自七世紀至十一世紀之四百年間,為印尼佛教鼎盛時期。七世紀時,於那爛陀寺大學任教三十年之達摩普羅(梵Dharmapa^la ),自康居至蘇門答臘弘法。又七世紀時,室利佛逝王國興起,全國上下均虔誠信仰佛教。據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五之譯者小注載,其國有僧眾千餘人,皆以學問為要務,且多行托缽之法,其沙門儀軌與中印度大抵相同。八世紀中葉以後約百年間,著名的佛教建築相繼完成,如婆羅浮屠(Borobor),系建於九世紀之賽朗度拉斯王朝,為目前全球大乘佛教最大最壯觀之聖地。此外,另如曼達特(Ment)、卡拉森(Kalasan)、薩壘(Sari)等皆為馳名宇內之佛教建築,佛教隆興之情形可以想知。其時,大乘佛教因世楞達羅王之贊助而得以宣揚,該王並曾於拿楞陀、拉迦普敦二地興建甚多寺宇。同時,密宗亦傳入。

本世紀以來,佛教居士林普遍設立,一九五三年第一個居士林成立於日惹,類此居士林,今全國約有四十餘處。一九五七年,三寶壟之印尼佛學社、棉蘭市之蘇島佛學社亦相繼創立,一九五八年,印尼佛教菩提總會於佛陀伽耶寺召開第一次大會。一九八四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共同協力,於蘇門答臘創立『印尼佛教大學』,已獲印尼政府批准登記備案,為印尼唯一之佛教大學。〔印尼之佛教(慧海)〕

【印尼佛教】
印尼位於亞洲和大洋洲之間,人口約一億六千萬。面積一九一萬平方公里,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為世界最大的島嶼國家。

印尼佛教最早出現的文獻記載為晉·法顯《佛國記》。西元412年,法顯由斯里蘭卡返航中國途中,突遇颶風,飄流至耶婆提(今爪哇島),並在該地停留五個多月。當時該國婆羅門教興盛,佛法則不盛行。《出三藏記集》卷十四載,印僧求那跋摩(377~431)曾留住於闍婆(爪哇)大弘佛法,闍婆國王母及國王先後歸依佛教,並使全國皆崇信佛法。印尼佛教乃於此奠基。430年,位於爪哇西部的訶羅陀國派遣使節至中國。由其奏文得知該國亦尊崇佛教。又,由473年、517年婆利國(巴里島)遣使上呈中國的奏書中,亦可得知該國已信仰佛教。此外,在斯拉維西西部出土的青銅佛像,為五世紀時作品,相傳是自南印度請來的。

西元七世紀起,佛教在印尼開始興盛。據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有僧侶千餘名。西行求法者皆停留此處一、二年,而後再前往印度。我國求法僧中以會寧、義凈、貞固、法朗、道宏等人與印尼佛教關系最密切。會寧曾於664 年至665年間抵訶陵州(爪哇)。並與爪哇人若那跋陀羅合譯《涅盤經後分》二卷。義凈則止留室利佛逝國(蘇門答臘)六月,學習梵語。其後,自印度返國途中,又居住室利佛逝六年,從事譯經及抄寫梵本經典等工作。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等即完成於該地。貞固、法朗、道宏等人則協助義凈於當地譯經。

印尼當時已有大乘佛教。在巴林邦近郊出土的達朗·土奧(Talang Tuwo)碑文,上鐫『願一切眾生皆成無上正覺』的願文,署年為684年。由年代觀之,此為東南亞最早的大乘思想。《南海寄歸內法傳》序文亦言∶『南海諸州十餘國中,皆信上座佛教,唯末羅游(即今巴林邦)稍有大乘。』此外,719年來中國宏傳密教的金剛智(Vajrabodhi,669~741),也曾滯留佛逝國五個月。國王嘗以金傘蓋、金床奉迎。

八世紀之後,著名的佛教建築相繼完成。如波羅浮屠(Borobor)、喀拉桑寺(Kal asan)、沙利寺(Sari)等。波羅浮屠為世界最大的佛教遺跡,塔底呈方形,塔身為五層方形石台,愈往上愈小,四周有迴廊,兩側壁面布滿浮雕。頂部三層為圓台,上有七十二座鏤空的小佛塔環立。每座佛塔中安置一尊坐佛。最上層的正中央為覆缽形的大佛塔,直徑十六公尺,高三十五公尺,氣勢雄渾。

喀拉桑寺為西元778年波那卡拉那(Panankarana)為供奉多羅(度母)菩薩而建。現存遺構為850年所建。外牆塗有灰泥,並飾以精緻的浮雕。主殿和佛龕內的雕像全是青銅塑制,不過已悉數焚毀。沙利寺建於九世紀中葉,為二層的矩形平面建築,共有六個房間,房間都有向外的窗戶,因而據推測可能是僧房或藏經閣。外牆雕有許多菩薩像,每尊佛像的身體有三處彎曲的地方。此種『三屈姿態』是中爪哇期的藝術傑作之一。

十世紀中葉至十六世紀前半,印尼的佛教與印度教並行。十三世紀在位的克達那格拉王(Kertanagara,1268~1292)甚至二者不分,其所建的闍維(Jawi)寺,為二層建築,下層主祀濕婆神,上層則供奉阿■佛。印尼最後的王朝馬遮派特,為勢力最強的印度·爪哇帝國。該國國王拉闍沙那迦那(Ra^jasanagara,1350~1389在位)為統治地方、徵收租稅等政治目的,曾利用僧侶到各地廣傳佛教。其後,因回教侵入,佛教乃日漸式微。

本世紀以來,印尼佛教再度復興。印尼佛教會設有甚多分會。此外,另有居士會及佛教青年團。全印尼約有佛寺數百所。1964年六月,印尼佛教代表團曾赴中國大陸參加『玄奘法師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紀念大會』,及中國佛教協會在西山舉行的佛牙塔開光典禮。1965年,中國大陸也派出佛教團體到印尼訪問。1971年十一月,台灣的東初亦應印尼佛教會邀請前往印尼。1984年十月,印尼佛教各大宗派聯合創立『印尼佛教大學』於蘇門答臘。此為該國首座佛教大學。

〔參考資料〕 菅沼晃(等)編《佛教文化事典》;岩本裕(等)著《アヅア佛教史》印度編第六冊〈東南亞佛教〉;干潟龍祥(等)著《講座佛教》第三冊。

⑷ 印度尼西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河流眾多,水量豐沛,但都比較小。它的石油、天然氣和錫的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印尼人口近2.62億(2019年) ,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

(4)印尼什麼時候改變宗教信仰的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特點: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遜尼派。不過,印尼的許多島嶼和村莊都信仰基督教,這要歸功於傳教士們的功勞。有趣的是,島上一直就有的萬物有靈論就並沒有被拋棄,在有的島嶼上,它們也會混雜在一起。有時你會看到有人戴著十字架,也拿著護身符之類的東西。

2,有700多種方言

印尼的官方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不過,印尼人使用的語言有700多種,單是巴布亞一個省,就有270多種方言。爪哇語是印尼的第二大語言,有超過8400萬人使用。

3、仍然生活著叢林部落

在現代化的印尼大都市裡,我們很難想像,在蘇門答臘的叢林中,依舊存在著遺世獨立的部落。有些部落曾有過獵人頭的事情,雖然這種做法幾十年前就被廢止了,但有些家庭還在屋裡懸掛著他們祖輩的「戰利品」。

⑸ 介紹一下印尼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伊斯蘭化的歷史

東南亞國家的伊斯蘭教是從印度的穆斯林商人傳來的。當時印度被穆斯林佔領
迅速被伊斯蘭教化,古代印度跟南洋經常有商業文化來往南洋在伊斯蘭教創立前是跟印度的宗教信仰保持一致的!基本上婆羅門教和佛教,後來有印度教(到現在印尼的巴厘島還是印度教)傳入到13世紀特別上元朝建立後穆斯林商人紛紛從印度出發來南洋經商傳播伊斯蘭教。

到明朝時伊斯蘭教開始迅速傳播,一直到18世紀 伊斯蘭教才徹底在整個南洋群島取得優勢!

⑹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⑺ 希望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並入印尼,印尼為何有這么大的野心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比較特殊的國家,其最大的特徵是國土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廣大群島上,被譽為「萬島之國」,全國共有上萬座島嶼。

於是會有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這么多島嶼可以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呢?實際上,印尼如此多的群島,在歷史上基本沒有整合成為一個統一國家,每個島嶼都有其獨特的歷史。

這個問題的根源就在於當初荷蘭人在進行海外擴張時,將這大片群島全部佔領,並稱之為「荷屬東印度」,於是在二戰後,荷屬東印度順勢成為了「印尼」。也可以說,在荷蘭殖民者的簡介幫助下,印尼這么多群島才實現了統一。

⑻ 印尼孔教總會的簡史

印尼孔教會歷史悠久,組織龐大,目前有120多個孔教分會散布在印尼各個島嶼,現任孔教最高理事會主席陳清明文士表示,印尼孔教徒未能正式統計,但估計有四百萬人左右。印尼孔教徒大都不懂華語,四書五經都被翻譯成印尼文,定期的宣道會也是用印尼文講解,印尼孔教會組織深入華族下層階級,影響極廣,尤其在印尼政府改革開放以後,各地尊孔人士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組織孔教會。
早在1729年, 在巴達維亞(即現在的雅加達)華人社會里就組織了「明誠書院」。
1900年3月17日華人社會尊孔人士組織了「中華會館」,並由潘景赫和陳金山分別擔任會館主席和秘書。
中華會館成立後,先後出版了若干有關孔子學說的印尼文譯本。
1897年李金福翻譯了〖至聖孔夫子〗,1900年陳慶忠和尤才祥合譯〖大學〗和〖中庸〗。同時,在爪哇島也出現了一些弘揚孔子學說的周刊,1903年東爪哇泗水,中爪哇梭羅,以及1904年西爪哇茂物都先後出版了宣揚孔子學說的報刊和雜志。這類翻譯著作和報刊相當有利於當時土生華人了解孔子的學說。中華會館主要領導人之一李金福寫了一篇〖華人宗教〗的文章,肯定宗教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華人的宗教存在於孔子學說中。簡而言之:李金福肯定了孔子學說是華人宗教的精髓。
中華會館認識到,要使印尼的華人對孔子的學說有一定的理解,必須使他們懂得華語。於是,中華會館努力從事華文教育工作。至1919年,中華會館開辦的華文學校已達200多。當時的中華學校必懸掛孔子像,在孔子生辰和忌辰,分別放假一天,尤其在孔子生辰,都會舉辦活動,以示紀念。
後來的中華會館逐漸熱哀於興辦華校,部分尊孔人士便在印尼各地組織孔教會,把中華會館初期弘揚孔子學說的任務接管過來。
印尼各地的孔教會,有的是從中華會館分離出來的,如梭羅的孔教會;有的是中華會館以外自立團體的,如泗水和三寶壟的孔教會。
1920年,泗水孔教會出版孔教雜志〖入德之門〗
1923年印尼各地孔教會代表在中爪哇梭羅市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家一致同意成立孔教總會,並把總部設在萬隆,大會的具體報告刊登在1923年12月8日的〖孔教月報〗。
隨著孔教會的發展,梭羅孔教會邀請爪哇各地的孔教會在1938年12月5日舉行全爪哇孔教會聯合會議,在會上選出了孔教總會的領導機構,其中張震益和胡英恭分別擔任為期三年的總會主席和秘書。大會還決定創辦〖木鐸月刊〗作為孔教總會聯系各地分會的月刊。而孔教總會的主要任務是協調各地宣道人員的工作。
1925年印尼中爪哇華人陳文盛把〖孝經〗翻譯成印尼文,當時的華人把〖孝經〗看作是孔子的基本學說之一。
1934年印尼華人社會出現了另一個華人宗教團體―― 三教會,主要宗旨是弘揚三教 ( 孔教,佛教和道教 ),創辦人是曾經活躍在中華會館的土生華人作家郭德懷。
1942年日本侵佔印尼,日本認為〖孔教總會〗反對日本。而下令凍結其一卻活動。這期間的華人宗教活動都十分低調的分散在各地進行。
1942年-1945年日本佔領印尼期間,孔教會禮堂大都成為難民收留所,真正應了孔聖人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954年12月11-12日,部分孔教人士在中爪哇梭羅召開了代表會議,探討重組孔教總會的可能性。翌年4月16日,成立了以郭謝卓博士為主席的印尼孔教聯合會( Perserikatan Kung Chiao Hui Indonesia )。自此,4月16日即成為印尼孔教會的成立日,2007年4月16日,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在慶祝成立52周年紀念日上還舉行孔教千人禱告會,祈求印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早日脫離經濟困境。
1956年,1957年和1959年先後舉行了印尼孔教聯合會第一;二;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及修改孔教聯合會的章程等事務。
1961年在梭羅舉行的 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出了幾項決定,統一印尼孔教教規,把〖印尼孔教聯合會〗改名為〖印尼孔子學說協會〗( Lembaga Ajaran Sang Khongcu Indonesia ), 並拜會宗教部長,要求確認孔教在印尼宗教部的合法地位。
1963年12月,印尼孔子學說協會在西爪哇茂物舉行會議,又將其團體改名為〖全印尼孔教聯合會〗( Gabungan Perkumpulan Agama Khonghucu se-Indonesia )。
1964年5月在西爪哇斗望市( Tasikmalaya )舉行的全印尼孔教聯合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把該團體改名為〖印尼孔教聯合大會〗( Gabungan Perhimpunan Agama Khongcu Indonesia ),並重新組織全印尼孔教青年聯合會。
1965-1967年期間分別由曾錦禮和柯貴安擔任上述兩個團體的主席。
1967年8月,印尼孔教聯合大會在梭羅舉行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將印尼孔教聯合大會改名為〖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 Majelis Tinggi Agama Khonghucu Indonesia ), 並推選陳盛和 任1967-1969年的主席。到2006年11月在雅加達舉行的印尼全國代表大會為止,印尼孔教還是保持沿用〖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為名。
1969年12月在中爪哇北加浪岸市舉行了第七次印尼全國孔教代表大會,推選柯貴安為1969-1971年度主席。
1971年12月,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舉行了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1975 年12月19-22 日在西爪哇丹格琅舉行了 孔教聖職人員全國代表大會,來自印尼25 個地區的聖職人員代表真 修整了印尼孔教的敬拜禮儀及孔教結婚儀式。
1978年11月18日,印尼內政部發出傳閱公函,明文指出政府只承認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自此,印尼孔教就這樣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1979 年九月,印尼孔教會應邀參加在紐約舉行的〖宗教信仰促進世界和平〗大會。
1984 年 八月也應邀參加在非洲肯亞奈洛比舉辦的〖宗教信仰促進世界和平〗大 會。
1987年正月15日,因為受到當局的多方限制,印尼孔教最高理事會內部有限的代表大會 上推選住在茂物的陳王禮 為1987-1991年度的主席。在陳王禮任職期間,印尼孔教會開始和新加坡孔教會取得聯系。
1987年3月14日,印尼孔教全國最高理事會,為了適應政府新出的98年第8號憲法而修改了章程。
1993年,印尼孔教全國最高理事會第12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推選黃金泉為執行主席。由這一年開始,印尼孔教會的領導班子開始轉移到華族年輕高級知識分子。
1998 年8月22-23日,印尼政府開始放鬆對孔教會的管制,所以印尼孔教會能夠借用政府宗教部的回教哈夷宿舍舉行第13次的全國代表大會。當時的宗教部長馬力克法喳也為大會舉行開幕典禮。這次大會選出黃金泉為主席,陳清明為秘書。
2002年9月13-15日,在同樣的地方舉行了印尼全國孔教最高理事會第14 次會議,開幕時,印尼人協主席阿敏拉依斯,政治安全統籌部長蘇西絡(現任總統),宗教部長,教育部長,國家監督機構部長郭建議,前任總統瓦希特及各宗教代表都有出席,大會選出陳清明為2002-2006年度的主席,秘書為林孔晟。
2006年11月現任總統蘇西洛及多位部長出席了印尼孔教 最高理事會舉行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選出主 席 為 陳清明,秘書林孔晟及財政孫春連。
改革開放後的印尼政府大體上已經把孔教徒的基本社會職權恢復,孔教徒可以在自己的居民證宗教信仰一欄填上〖孔教〗,並以孔教儀式進行結婚禮然後在政府民事登記部注冊,信仰孔教的學生也可以在學校的宗教課里學習四書五經。然而,經過印尼新秩序政權三十多年來對華文教育及中華文化的全面封禁,並多方限制孔教會活動的後果,使目前的孔教會面臨人力資源的空前缺乏,再加上國民學校在新的學年裡肯定需要大批教四書五經的宗教老師,還有,印尼孔教會上層領導與中下層領導的文化差距太大,所以印尼孔教會在弘揚孔教的實際工作上真是名副其實的任重而道遠。

⑼ 印度尼西亞為什麼有很多人信仰伊斯蘭教

摩大柯著,〈1511年前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的傳播〉
印尼人口中穆斯林佔88﹪,及1.6億左右,他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1511年之前伊斯蘭教再印尼的傳播經歷了三個時期。
醞釀時期:公元7世紀下半至13世紀末,印尼群島與伊斯蘭教發生了初步的接觸,伊斯蘭教開始傳入。
公元7世紀時,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飛的大帝國。與此同時,東方也出現了強盛的大唐帝國。東西兩大帝國的興起,使東西海上貿易呈現一片繁榮,阿拉伯商船經由麻六甲海峽抵達中國,而阿拉伯商人的東來,伊斯蘭教也沿著當時的國際貿易路線,來到了印尼群島的西部。

在13世紀末之前,印尼與伊斯蘭教已經有了長達數世紀的接觸,伊斯蘭教勢力已經抵達印尼群島,但是尚未在印尼社會立足,除了在某些國際貿易港口建立了外國穆斯林的社區外,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改教運動。而伊斯蘭教傳播緩慢的原因是:
阿拉伯帝國早期的東方貿易是以中國為主要對象,由於季風的關系,穆斯林商人在此建立了一些居留區,但只是在這里短暫逗留,就繼續前往中國。他們與印尼當地人民彼此隔絕,沒有把傳播宗教與商業結合起來,也沒有在此進行傳教活動。
公元7世紀下半期,在蘇門達臘以巨港為中心,興起了佛教王國室利佛逝,對伊斯蘭教的傳入構成嚴重的障礙。在印尼其他地區,由於印度文化的影響,婆羅門教和佛教的流傳已達一千多年之久,在印尼社會中的勢力十分強大,伊斯蘭教傳入後,遭到婆羅門教和佛教強有力的抵制。
發展時期: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末,伊斯蘭教在蘇門達臘立足,建立政權,並以此為橋頭堡向印尼社會滲透。
公元1095-1291年的十字軍東征,刺激了西歐對東方奢侈品,尤其是對香料的需求。盛產香料的印尼群島因此深深地捲入了當時的國際貿易網路之中,成為東方商品的重要來源。穆斯林商人不再航行到中國,而是再印尼群島各個港口建立貿易據點,結交當地統治者,勸說其皈依伊斯蘭教,並與當地人民貿易、通婚、傳播伊斯蘭教。
其次,印度西北海岸的古吉拉特興起,發展成為東西海上貿易最重要的轉運中心。1297年,古吉拉特建立了穆斯林政權。由於古吉拉特與印尼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商業關系,古吉拉特穆斯林商人頻繁地來到印尼港口,他們屬於蘇菲教派。他們善於將蘇菲教派神秘主義與印尼當地神秘主義傳統相結合,對伊斯蘭教做了折衷的解釋,使之適合於印尼的國情,容易被人民接受。
第三,13世紀下半期,佛教王國室利佛逝已經衰弱,雖然1293年再爪哇又出現新的信奉印度教的滿者伯夷帝國,但是直到1331年,滿者伯夷長期陷入內亂,使伊斯蘭教得以在印尼群島建立政權。
隨著東西海上貿易的擴展和室利佛逝的衰弱,蘇門達臘西北沿海地區統治者的政治和經濟力量迅速增長,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他們要求擺脫室利佛逝的控制,建立獨立國家,與東西方各國發展政治與商業交流,改宗伊斯蘭教就適應了他們的需要。從經濟上來說:可以吸引大批的穆斯林商人到他們的港口貿易;從政治上來說:一個是波斯傳統的王權。蘇門達臘沿海統治者改奉伊斯蘭教之後,採用Sultan(神的化身)的王號,顯然要比原先的梵文王號Raja(神創造的人)更具權威,有利於提高王權。另一個特點是蘇菲教派的神秘主義,他很容易與馬來人的神秘主義相融合。
13世紀末伊斯蘭教已經在蘇門達臘西北立足,雖然這時蘇門達臘改信伊斯蘭教還僅僅是開始,但是發展
很迅速,其結果導致印尼史上第一個穆斯林國家須文答喇-巴塞蘇丹國的誕生。須文答喇-巴塞蘇丹國的建立
使伊斯蘭教在印尼獲得一個橋頭堡,伊斯蘭教從這里開始滲入印尼社會。
在爪哇,伊斯蘭教也滲入當地社會,一些爪哇商人前往蘇門達臘從事貿易,在那裡成為穆斯林,回來時就把伊斯蘭教帶入爪哇。且東南亞大多數港口的港務長都改奉了伊斯蘭教,通過他們,伊斯蘭教進入了宮廷,並由港務長的親屬將穆斯林學者引入宮廷,伊斯蘭教對滿者伯夷宮廷的影響日益擴大,一些貴族、官員因而皈依了伊斯蘭教。
總之,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伊斯蘭教在引尼的傳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伊斯蘭教並沒有席捲印尼群島,除了蘇門達臘西北沿海地區之外,伊斯蘭教主要市在統治階層中傳播,並未發生人民群眾大量改教的現象。
高潮時期:15世紀至16世紀初,伊斯蘭教在印尼各地廣泛傳播,成為印尼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首先,1401-1406年,滿者伯夷爆發爭奪王位的內戰,各屬地趁機要求獨立,尤其是爪哇,經濟和政治的獨立也要求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因而轉向伊斯蘭教,宗教那時再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成為一種新的力量。
其次,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1403年明成祖致力於恢復、發展與海外諸國的友好關系,特別致力於擴大與西洋貿易大國古里、呼魯模斯等伊斯蘭教國家發展貿易,為此派遣鄭和下西洋,擒捉陳祖義和亞烈苦奈爾,掃除海上交通的障礙,重建東南亞和南亞的和平局面。
第三,為了利用伊斯蘭教作為反對奉行佛教的暹羅的政治武器,並且給予馬六甲帝國一種內聚力,馬六甲國王皈依了伊斯蘭教,接著貴族們也都奉行了清真教門,其餘的人民也都奉王命學他們的榜樣。隨著馬六甲的領土擴張和貿易的發展,他成為當時東南亞伊斯蘭教傳播的中心,對於伊斯蘭教在印尼的傳播給予新的刺激。
伊斯蘭教國家的形成過程有兩種類型。一是穆斯林透過和平的或暴力的方式首先使統治集團伊斯蘭化,進而使整個國家伊斯蘭化,馬六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改教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原來的統治者在伊斯蘭教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另一種類型是伊斯蘭教的傳播導致新國家的產生,這種類型主要發生在爪哇。由於貿易的關系,使得穆斯林商人在此聚集居住,並在此建立清真寺傳播回教,一些爪哇貴族紛紛皈依了伊斯蘭教,勢力日益發展,終於奪取地方政權。
綜上述所論,到16世紀初,除了蘇拉威西之外,伊斯蘭教在印尼各主要島嶼都取得了廣泛的傳播,成為印尼占統治地位的宗教。

⑽ 為何印尼人口中87%信仰伊斯蘭教,卻不是伊斯蘭國家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利汗國,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但這個國家的貴族被伊斯蘭化了,於是就成了伊斯蘭國,波斯語還是國語,但是老百姓大部分信仰印度的各種原始宗教,說印度各種方言。再後來的帖木兒帝國,貼木爾也是一個突厥化的蒙古人,依然和伊利汗國政策一樣,國教伊斯蘭教,貴族說波斯語,老百姓該幹啥幹啥。

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不然視為共產黨(共產主義及其相關活動在印尼為非法)。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國民中約88%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基督教新教,3%信奉天主教,2%信奉印度教,1%信奉佛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閱讀全文

與印尼什麼時候改變宗教信仰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客人喜歡吃什麼菜 瀏覽:735
大衛塑像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885
義大利怎麼坐大巴 瀏覽:32
印尼林區有什麼規劃 瀏覽:693
義大利為什麼崇拜狼 瀏覽:421
中國多少人在用海爾 瀏覽:105
目前坐什麼飛機可以入境越南 瀏覽:750
義大利在哪裡可以換歐元 瀏覽:142
伊朗在什麼的北部 瀏覽:355
哪個國家會幫伊朗 瀏覽:495
越南總統有多少錢 瀏覽:78
義大利面和披薩哪個更難吃 瀏覽:206
伊朗人做生意為什麼不收錢 瀏覽:851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