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乘車碼怎麼切換地鐵和公交
乘車碼切換地鐵和公交方法:
1、要退出地鐵乘車碼的界面,在微信App中找到【發現】-【小程序】,搜索騰訊乘車碼進入。
2、使用前需要先授權【開通乘車碼】以及【免密支付】。
3、開通後即可顯示【乘車二維碼】了,將乘車二維碼靠近公交車的掃碼機即可乘車。
4、接下來用戶每次乘公交車只需要在微信【我】-【卡包】-【公交乘車碼】-【刷碼乘車】就能出示你的乘車二維碼了。
㈡ 印尼的生活水平怎麼樣
印尼生活之大環境
1
安全
大家其實不用過多擔心,1998年的暴亂已經過去很久,現在印尼政府和人民對華人和中國人非常友好,所以不用顧慮會有人身或民族上的沖突。
中國老師一般都是由校方安排住宿,要麼是別墅,要麼是公寓,都集中在華人區,都配有專門的保安。我們出行也會選擇正規的計程車公司,平時工作有校車接送,所以出行和住宿方面的安全不用那麼擔心。
2
消費
我今天說的消費主要是參考雅加達的消費水平,因為是首都大城市,所以消費水平比其他中小城市略高一些,也比較有代表性。
首先說一下計程車,雅加達起步價是印尼盾的7.5塊,摺合人民幣不到4塊錢。
我是自己買菜做飯,一般每周花費人民幣150-200塊。
油價也是印尼盾7.5塊左右,摺合人民幣不到4塊錢。
通過上面這些數據大家可以對這個城市的消費水平有一個大致了解。
我個人以及我身邊的朋友們的感覺是印尼的消費並不是特別的低,但是收入肯定大於消費,甚至還會有不少節余。收入部分先暫時說到這里,後面還會有詳細的分享。
3
民風
在印尼生活的人主要分兩類,第一類就是華人。在印尼的華人比例可能是全球最多的,大概有一千多萬人。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中文老師在這邊非常緊俏的原因。
華人擁有巨額的財富,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這邊的華人非常友善且禮貌。我們接觸的人群很多都是學生和家長,她們也都非常友善且守規矩。
第二類就是印尼當地人了。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收入能力也比較低,所以他們從事的更多的是一些體力勞動。很多印尼人都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的教義中就有忍耐,所以當地人也是很友善的,一般不會與人起沖突。
所以我建議大家學**一些當地的語言,這樣才可以真正的走進這個國家,可以跟這邊的人有更好的交流,你也可以更好的去了解這邊的風土人情。我自己就經歷過很多次因為在路上開車或是騎摩托遇到了困難,當地人就上來幫助我的情況,我很感動於他們的幫助。所以說對於當地人也完全沒必要心存恐懼。
4
交通
交通問題可以說困擾過很多剛剛來到印尼的老師。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有一種自由叫做「交通和行走的自由」。在國內我們的公交體系相比印尼而言還是比較完善了,包括公交車、地鐵等等,但是在印尼目前這還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雅加達的公交覆蓋范圍只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樣子,沒有地鐵,等公交車的時間也很長。所以一般出行的話我們還是會選擇計程車。
雅加達的面積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城市,而印尼全國有一萬八千多個島,各個島之間沒有火車或海下通道來連接,一般都是靠飛機或者坐船。在印尼國內飛行的話,避開一些重大節日的話,機票還是比較便宜的。比如說雅加達飛巴厘島,單程大概兩個半小時,費用大概是人民幣700塊左右,還是很劃算的。
5
生活環境
首先,因為是熱帶海洋性氣候,對流性很大,所以這里沒有霧霾。但是這里的日曬很強烈,這一點和國內不太一樣。
水質方面要提醒一下在印尼工作生活的老師們注意,這里的水質很差,含有很多的重金屬,所以基本不能直接飲用,做飯最好是用純凈水。就算是洗澡水也是通過了一些凈水設備來過濾的。
㈢ 世界上最迷人的部落村莊之一,印尼的環境如何
中國人愛闖盪江湖,到另一個國家去學習生活及其工作中及其自主創業,印尼亦是如此,那麼在印尼生活環境怎麼樣呢,一起來看看。
最先,畢竟是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對流性非常大,因此這里沒有霧霾天氣。可是這里的日曬很強烈,這點和國內不太一樣。水體方面要提醒一下在印尼工作中生活的人們留意,這兒的水質比較差,帶有很多的重金屬超標,所以基本不能直接喝,煮飯最好是用礦泉水。即便是熱水也是通過了一些水處理設備來進行過濾的。
絕大多數的華人家中都有自己的司機和傭人。送小孩上學很常見的配備是一台車一個駕駛員加一個傭人,有些甚至還會請傭人來煮飯。因此印尼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可以這么說減少了許多的時間成本。
印尼的小費文化非常流行,但是並不高,一般其實就是rmb五塊錢上下。如果給台費,那樣很多事就變得非常容易得多了。例如請他們幫助拿東西,或是不便她們解決一些問題,都是需要付一點台費的,花一點錢,讓自己輕輕鬆鬆便捷一些,那也是印尼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台費並沒有強制,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給,一般大家依然會重視一下印尼的小費文化,這一點也是和中國不同的地方。
根據歷史因素,許多中國人對印尼並沒有好感度,可是,全球持續向前進步,歷史時間要牢記,我們也要擁抱未來,不能因為原有偏見而影響自己的分辨。如今越來也多的人們挑選走向世界感受不一樣的生活,盡管生活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到那時學會適應,把握方式就行。整體原則是真誠友善,互相尊重。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