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棕櫚油什麼時候收割

印尼棕櫚油什麼時候收割

發布時間:2023-01-21 21:38:32

Ⅰ 馬來西亞 棕櫚油 什麼結果什麼時候收割

馬來西亞10月棕櫚油庫存料182萬噸
中國糧油信息網 2013-11-08 10:07:02 來源:本網論壇 【大 中 小】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馬來西亞10月棕櫚油庫存料增加,不過增幅受限,因有利於提升產量的季節性因素影響逐漸減弱,且季雨季降雨打壓產量。
馬來西亞和印尼棕櫚油產量逐漸減少,因潮濕天氣令收割難度加大。馬來西亞和印尼棕櫚油總產量約佔全球棕櫚油供應的30%。
棕櫚油產量通常在10月最為旺盛,但今年卻逐漸減少。調查顯示,10月棕櫚油產量或較9月減少3.3%,至185萬噸,為八個月內首度減少。
馬來西亞氣象部門10月底發布警報稱,該國多數地區將迎來雷暴和強降雨,其中包括Sabah、柔佛和Pahang等主要棕櫚油生產區。
洪水或已擾亂棕櫚油收割並妨礙交通運輸。
對10月產量增幅下滑的預估料有助於緩和出口略微放緩的影響。預計10月棕櫚油庫存僅較9月的178萬噸增加2.2%,至182萬噸。
調查顯示,馬來西亞10月棕櫚油出口或環比下滑0.3%,至160萬噸。
盡管棕櫚油產區天氣潮濕,但一些種植戶稱產量或不會大幅下降,除非天氣條件突然惡化。
一位來自棕櫚油種植企業的高層稱:「不利天氣正是熱門話題,但當前時節開始降雨很正常。」
「毫無疑問,在當前時節降雨很多並不稀奇。但若天氣狀況未繼續惡化,那麼我認為產量不會受到過大影響。」
**國內消費量**
調查數據顯示,馬來西亞10月棕櫚油消費量約為225,000噸,正常水準為150,000-180,000噸。
馬來西亞10月棕櫚油產品進口量料升至20,000噸,9月為19,483噸。
**影響因素**
對產量下滑和供應趨緊的預期提升指標BMD毛棕櫚油期貨價格在10月上揚11.8%,為三年來最大月度升幅。
稍早預估顯示,今年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產量或觸及逾1900萬噸的紀錄高位,去年為1879萬噸。
馬來西亞棕櫚油局(MPOB)公布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1-9月棕櫚油產量僅為1370萬噸左右,略高於去年同期的1320萬噸。
但貿易商和種植戶稱,即便單產減少和收割受阻,但庫存料不會大幅減少,因年底前出口需求下滑。
一位外資商品經紀公司的貿易商稱:「自現在起,棕櫚油產量將逐步下滑,且降雨亦會阻礙收割工作的進行。但受出口減少影響,棕櫚油庫存降幅不會太大。」
通常,馬來西亞第四季度棕櫚油出口會放緩,因冬季氣溫偏低導致棕櫚油凝固,令買家需求減少。
該國政府提出了一項計劃,將棕櫚油和生物柴油的混合比例由目前的5%增加到7%。若此項政策成功實施,那麼來年棕櫚油庫存或趨於緊俏。
行業高層和政府官員稱,上調混合比例至7%的計劃或從12月開始強制執行,因與相關各方的磋商已接近尾聲。
印尼將維持11月毛棕櫚油出口關稅在9%,而馬來西亞則決定繼續將出口稅維持在4.5%不變。

Ⅱ 棕櫚油期貨基本概況

一、棕櫚油的品種概況
棕櫚果經水煮、碾碎、榨取工藝後,得到毛棕櫚油,毛棕櫚油經過精煉,去除游離脂肪酸、天然色素、氣味後,得到精煉棕櫚油(RBD PO)及棕櫚色拉油(RBDPKO)。根據不同需求,通過分提,可以得到24度、33度、44度等不同熔點的棕櫚油。
棕櫚油中富含胡蘿卜素(0.05%-0.2%),呈深橙紅色,這種色素不能通過鹼煉有效地除去,通過氧化可將油色脫至一般淺黃色。在陽光和空氣作用下,棕櫚油也會逐漸脫色。棕櫚油略帶甜味,具有令人愉快的紫羅蘭香味。常溫下呈半固態,其稠度和熔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國際市場上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低的棕櫚油叫做「軟油」,把游離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棕櫚油叫「硬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人體對棕櫚油的消化和吸收率超過97%,和其他所有植物食用油一樣,棕櫚油本身不含有膽固醇。棕櫚油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含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穩定性好,不容易發生氧化變質。二是棕櫚油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500-700ppm)和維生素 E(500-800ppm)。正是由於棕櫚油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及抗氧化性,在食品工業以及化學工業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作為工業用途最為廣泛的植物油,棕櫚油在食品工業具有其他植物油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棕櫚油已經成為我國僅次於豆油的第二大植物油消費品種,2009年我國棕櫚油的進口量為660萬噸,2010年,我國棕櫚油進口量預估達到715萬噸,同比增長8.3%。
棕櫚油季節性強,用途特殊、價格波動頻繁、劇烈,現貨企業眾多。大連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交易所)設計並棕櫚油期貨合約,為現貨企業管理風險和投資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
二、棕櫚油的供給與需求
(一)全球棕櫚油生產、貿易與消費概況
棕櫚油產量在近幾年出現了快速增長,產量增長的原因在於耕地面積的增加和產量的提高。1989年以前,全球的棕櫚油產量不足1000萬噸,而在1997年以前,產量也只是小幅增長,從1000萬噸向2000萬噸小步邁進。食用棕櫚油和棕櫚油工業用途的擴展推動了棕櫚油產量的迅猛提升,從1998年開始,全球的棕櫚油產量隨著東南亞棕櫚油產量的快速提升而實現了飛躍性增長,截至2009年,全球的棕櫚油產量已經超過4555.2萬噸,相當於上世紀50年代產量的9倍,並超過了豆油的產量。
在所有的植物油中,棕櫚油的生產和出口最為集中。世界上有約20個國家在生產棕櫚油,主要生產國、出口國為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這兩個國家的總產量佔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86%以上,兩國出口量之和佔世界棕櫚油總出口量的88%。
印度尼西亞是排在全球第一位的棕櫚油生產大國,2005年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佔全球棕櫚油總產量的41%。2006年,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由於氣候影響,馬來西亞棕櫚油單產下降,而印度尼西亞棕櫚樹進入旺產期,單產提升,並進一步擴張種植園,總體上來看,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產量更具增長潛力。
馬來西亞曾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其棕櫚油產量將近世界總產量的45%。馬來西亞棕櫚樹的種植面積約佔全國耕地的1/3,達250萬公頃。在2008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756萬噸,產量在二十年的時間里增長為原來的3.5倍,主要原因是收割面積大幅提高,2009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也維持在1700萬噸左右。
在世界油脂貿易領域,棕櫚油在出口市場上處於領導地位,2009年,棕櫚油貿易量佔世界油脂貿易總量的比重超過60%。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和出口國,其棕櫚油總產量的90%被用來出口,印尼及馬來西亞出口的棕櫚油只有很少量屬於未經提煉的毛棕櫚油。2009年全球棕櫚油總出口量為3550多萬噸,其中馬來西亞棕櫚油出口量為1570多萬噸,約占總出口量的42%,印度尼西亞棕櫚油出口量1670萬噸,約占總出口量的48%,兩國出口量之和佔世界棕櫚油總出口量的90%。此外,奈及利亞、象牙海岸、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加坡、哥倫比亞等其它國家和地區也生產、出口一定數量的棕櫚油。
自1995年以來,棕櫚油消費出現急劇增長,2001年,全球棕櫚油消費量為2400萬噸,2005年,全球棕櫚油的消費量達到了3300多萬噸,4年的消費增幅達到38%。2006年,世界棕櫚油消費量較2005年又有所增長,達到了3500多萬噸。2009年,世界棕櫚油消費總量近4500萬噸。
總體上,棕櫚油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歐盟也提高了棕櫚油進口量,以抵消因生物燃料行業的需求提高而造成的菜籽油供應缺口。棕櫚油主要消費國有印度、歐盟27國、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佔到消費總量的60%以上。
(二)我國棕櫚油進口、流通與消費概況
我國棕櫚油以進口為主。2002年,我國棕櫚油開始實行配額管理制度。2006年初,國家放開對棕櫚油的管制,取消進口關稅配額,實行自動進口許可證管理,不限制進口數量,相關企業可根據經營需要自行進口。1996年我國棕櫚油進口數量僅為101萬噸,2001年進口量上升到152萬噸,2004年進口量達到386萬噸,2001-2004年棕櫚油進口量增加了154%。2009年我國棕櫚油進口量達到635萬噸。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我國棕櫚油的主要進口國,從這兩個國家進口的棕櫚油數量占我國棕櫚油進口總量的98%以上,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也有進口。
我國棕櫚油現貨市場中貿易企業眾多,流通環節發達。華北(天津周邊地區及山東)、華東(張家港、泰興、寧波等上海周邊地區)、華南(黃埔、深圳及廈門等廣州周邊地區)是我國棕櫚油的主要進口、加工、銷售地區,這三個地區棕櫚油進口量佔全國進口總量的92%,其中華北地區佔24%,華東地區佔34%,華南地區佔34%。
國內有棕櫚油貿易企業近萬家,其中大型貿易企業直接從國外進口,進入國內後再通過大量的中小分銷商進行分銷。2009年,開展棕櫚油進口的大中型貿易企業有80多家,進口量約占總進口量的34%。這些貿易企業一般都沒有專門的儲存倉庫,通常租用油脂企業或倉儲企業的儲罐。
棕櫚油既可以用於食用消費,也可以用於工業消費,來自貿易商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棕櫚油的消費以食用為主,其中24度精煉棕櫚油為主要品種,占據的市場份額在60%以上。
1996-2001年,我國棕櫚油的食用消費數量基本呈現平穩增長態勢,2001-2003年增速明顯加快,2003年以後增速有所減弱,但仍逐年刷新歷史紀錄。2007-2009棕櫚油食用消費量分別為322萬噸、357萬噸、427萬噸。
棕櫚油的工業用途也很廣泛,近年來我國棕櫚油工業消費量穩步增加。2002年我國棕櫚油工業消費為35萬噸,2004年則達到了110萬噸,2002-2004年工業消費量增長214%。2008、2009年我國棕櫚油的工業消費量都達到205萬噸的歷史高位,棕櫚油工業應用近些年呈穩步增長態勢。
從棕櫚油的消費企業來看,進口棕櫚油用於商業流通的比例約為80%,直接進入終端消費、來料加工貿易、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的比例約為20%。國內成規模的棕櫚油消費企業上千家,加上小型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主要分布在餐飲、食品加工和化工領域。代表性企業包括統一食品集團、頂新集團等方便麵生產企業,廣州寶潔公司、納愛斯益陽公司等化工企業。大部分消費企業通常不自己直接進口,主要靠中間商供貨。2009年直接進口的消費企業約30家,進口量約占總進口量的4%。

Ⅲ 棕櫚油在全世界的種植時間收割時間產量種植地區

棕櫚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產量中佔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櫚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歷史。棕櫚油的原產地在西非。1870年,棕櫚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只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櫚油的產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產可保持25年。
油棕是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產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產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產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產量是3.7噸毛棕櫚油。
棕櫚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
棕櫚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 。由於棕櫚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櫚油的價格也是隨著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櫚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棕櫚油的用途
棕櫚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於烹飪和食品製造業。它被當做食油、鬆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櫚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棕櫚油是脂肪里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製造食品的好材料。從棕櫚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並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適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麵包廠產品的良好佐料。由於棕櫚油具有的幾種特性,它深受食品製造業所喜愛。
此外,棕櫚油還可以用來製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許多種類的產品。
在我國,目前食用精煉棕櫚油,產品規格方面,主要指標是溶點不超過24℃-33℃,用於食品(麵包、餅乾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進口量的絕大部分;工業使用的精煉棕櫚油,要求溶點不低於44℃,主要用於製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每年的需要量基本是在十幾萬噸。

Ⅳ 棕櫚油哪個月份收獲

不是棕櫚,棕櫚是4-5月花期,11-12月果熟。油棕才是榨棕櫚油的植物,種得好的話每個月都可以採摘果實榨油。

Ⅳ 印尼火山對棕櫚油的影響

印尼火山對棕櫚油的影響是,因為印尼火山,超長乾旱和煙霾阻礙了棕櫚果實的成長,使棕櫚油產量增長緩慢,進而影響棕櫚果的數量。

Ⅵ 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的主要產區有哪些在這些產區附近有哪些較大的城市

印尼棕櫚油的主產區為蘇門答臘島,蘇門答臘島的棕櫚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印尼總產量的80%。包括北蘇門答臘、西蘇門答臘、廖省、南蘇門答臘、朋姑露、楠榜、占俾、亞齊、邦加勿里洞。

另一個主要產區是加里曼丹島(東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

其他有分布的有 西爪哇、南蘇拉威西、中蘇拉威西、東南蘇拉威西、巴布亞省等

蘇門答臘島油棕產區附近的主要城市是 巴東

加里曼丹島油棕產區附近的主要城市是 馬辰,

Ⅶ 棕櫚油的生產貿易

全球油料市場主要被大豆、棕櫚油、葵花籽和油菜籽四種作物所主導。2005年,全球油脂生產已經達到了1.39億噸,比上一年增加了900萬噸,上個世紀70年代末全球油脂需求量約為5100萬噸,到已經增長了近2倍。在油脂中,植物油佔到了整個油脂總量的82%,其餘由黃油、豬油、牛脂和魚油等構成。盡管近些年來油脂產量總體在不斷增加,但是動物油脂的產量基本上維持不變,油脂產量的增長主要來自於植物油脂,在所有植物油中,棕櫚油近十年的增長最為顯著。 棕櫚油產量在近幾年出現了快速增長,產量增長的原因在於耕地面積的增加和產量的提高。1989年以前,全球的棕櫚油產量不足1000萬噸,而在1997年以前,產量也只是小幅增長,從1000萬噸向2000萬噸小步邁進。1998年開始,全球的棕櫚油產量隨著東南亞棕櫚油產量的快速提升而實現了飛躍性增長,截至到2006年,全球的棕櫚油產量已經超過3500萬噸,相當於50年代產量的7倍。食用棕櫚油和棕櫚油工業用途的擴展推動了棕櫚油產量的迅猛提升,相對其他油類產品低廉的價格、世界及部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掀起了一個又一個棕櫚油用量的高峰,從而推動了東南亞棕櫚種植業的蓬勃發展。自1995年以來,世界棕櫚油產量大幅增長,按照的增長速度,有望超過豆油產量。
世界上有約20個國家在生產棕櫚油,主要生產國只有三個,他們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奈及利亞,這三個國家的總產量佔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88%。 東南亞國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或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但雨水豐富,適於規模化種植油棕,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全球兩大棕櫚油生產國。過去十多年來,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產量出現了持續穩定的增長,這兩個東南亞國家生產的棕櫚油佔世界棕櫚油總產量的86%以上。
1.馬來西亞棕櫚油生產情況
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其棕櫚油產量將近世界總產的45%。馬來西亞棕櫚樹的種植面積約佔全國耕地的1/3,達250萬公頃。1985年馬來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基本上在500萬噸左右徘徊,在2005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1520萬噸,產量在二十年的時間里增長為原來的三倍,主要原因是收割面積大幅提高,2006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也維持在1500萬噸左右。
2.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生產情況
印度尼西亞是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棕櫚油生產大國,2005年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佔全球棕櫚油總產量的41%。隨著馬來西亞適於棕櫚樹生長的農業耕地越來越少,棕櫚油產量的增長已經轉移到了印度尼西亞。在過去十多年中,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產量也增長為近原來的三倍。1997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的產量比印度尼西亞的產量高出了360萬噸,但是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至2006年,印度尼西亞的棕櫚油產量已經超過了馬來西亞。由於氣候影響,馬來西亞棕櫚油單產下降,而印度尼西亞棕櫚樹進入旺產期,單產提升,並進一步擴張種植園,總體上來看,印度尼西亞棕櫚油產量更具增長潛力。 在世界油脂貿易領域,棕櫚油通常引導著大豆油,在出口市場上處於領導地位。在上個世紀60年代,棕櫚油在世界油脂貿易中並不突出,當時的主要貿易油脂為大豆油和動物油脂。到了1993年,情況發生很大變化,棕櫚油貿易量佔全球油脂貿易量比重從1970年的10%增長到1977年的20%,1985年達到了30%水平。1997年,世界棕櫚油的總產量為1741萬噸,而出口量達到了1134.6萬噸。截止到2006年,棕櫚油貿易量佔世界油脂貿易總量的比重超過50%。
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和出口國,其棕櫚油總產的90%被用來出口,馬來西亞出口的棕櫚油只有很少量屬於未經提煉的毛棕櫚油。1985年以前,馬來西亞幾乎控制著整個棕櫚油的出口市場。1986年,馬來西亞毛棕櫚油的生產量為454萬噸,占同年世界棕櫚油產量的60%,出口的棕櫚油佔世界棕櫚油出口量的68%。1996年,馬來西亞棕櫚油的產量為88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53%,出口量為732.5萬噸,佔世界總出口量的64%。隨著近幾年印度尼西亞棕櫚油出口份額的不斷增加,馬來西亞棕櫚油的出口量下降到了佔全球一半份額左右。2005年全球棕櫚油總出口量達到了2630萬噸,其中馬來西亞棕櫚油出口達到1345萬噸,佔49%,印度尼西亞棕櫚油出口為1030萬噸,佔39%。
世界棕櫚油出口市場的88%份額被這兩個主產大國牢牢控制著。此外,奈及利亞、象牙海岸、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加坡、哥倫比亞等其它國家和地區也生產、出口一定數量的棕櫚油。 近些年來,動物油脂消耗量在全球油脂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從80年代末的24%下降到17%,而受到世界人口增長和人均消費增長的驅動,植物油脂的消耗卻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地域性的油脂消耗比例是向發達國家傾斜的,世界上75%人口聚集在亞洲和非洲地區,但佔世界人口少數的歐洲和美洲卻消耗掉40%的油脂總量。隨著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的油脂增長潛力要高於發達國家。
2001年,全球棕櫚油消費量為2400萬噸,自1995年以來,棕櫚油消費出現急劇增長,到了2005年,全球棕櫚油的消費量達到了3300多萬噸,5年的消費增幅達到38%。總體上,棕櫚油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亞洲國家,歐盟也提高了棕櫚油進口量,以抵消因生物燃料行業的需求提高而造成的菜籽油供應缺口。棕櫚油主要消費國有印度、歐盟25國、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佔到消費總量的60%。作為一個主要的消費國,我國佔全球棕櫚油消費總量的14%,印度佔11%。近幾年,我國棕櫚油消費增幅最為明顯,2001年我國國內棕櫚油消費量剛剛超過200萬噸,到2005年消費量翻了一倍多,達到了436萬噸。 中國棕櫚油現貨市場中貿易企業眾多,流通環節發達。廣州、張家港、天津是棕櫚油的主要進口地,並由此向周邊地區輻射。棕櫚油有食用和化工兩個方面的用途,消費企業眾多。
加工流通
中國棕櫚油主要依靠進口,華北(天津周邊地區及山東)、華東(張家港、泰興、寧波等上海周邊地區)、華南(黃埔、深圳及廈門等廣州周邊地區)是我國棕櫚油的主要進口、加工、銷售地區,棕櫚油進口量佔全國進口總量的92%,其中華北地區佔24%,華東地區佔34%,華南地區佔34%。從進口港來看,天津港、張家港和黃埔港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67%,此外,青島、深圳、廈門的棕櫚油進口量也比較大,均佔全國總進口量的5%左右。
國內有棕櫚油加工(精煉、分提、調和)企業上千家,主要的棕櫚油加工企業如益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天津龍威糧油工業有限公司等基本分布在主要進口港的周邊地區,根據2006年的海關進出口數據,當年開展棕櫚油進口的大型油脂企業有50多家,進口量約占總進口量的60%,開展直接進口的油脂企業通常將大部分棕櫚油精煉、分提後再進入貿易領域,小部分通過中間商進入流通領域。
國內有棕櫚油貿易企業近萬家,其中大型貿易企業直接從國外進口,進入國內後再通過大量的中小分銷商進行分銷。2006年,開展棕櫚油進口的貿易企業有80多家,進口量約占總進口量的34%。這些貿易企業一般都沒有專門的儲存倉庫,通常租用油脂企業或倉儲企業的儲罐。
天津、上海和廣州周邊地區不但是我國棕櫚油的主要進口、貿易集散地,而且大型的棕櫚油加工企業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地區,擁有足夠的棕櫚油加工、儲存能力。
1. 天津周邊地區。天津周邊地區棕櫚油進口量、加工及庫存能力都很充足,各主要油脂企業共有約4500噸/天的加工能力、近40萬噸的罐容。該地區棕櫚油的銷售區域為京、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北部、山東東部、山西大部分、內蒙、東北部分、甘肅、陝西。棕櫚油加工企業為獲得較低的物流成本,基本上都建在港口附近,大型船舶停靠方便,向外運輸主要通過鐵路和公路,條件便利,是國內棕櫚油的一個重要集散地。
2. 上海周邊地區。上海周邊地區各主要油脂企業共有約2500噸/天的精煉能力、近60萬噸的罐容,其中加工企業的罐容約20萬噸,倉庫的罐容約40萬噸。該地區棕櫚油的銷售區域為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慶、四川及河南、陝西部分地區。該地區棕櫚油加工企業都選擇臨港工業發展模式,主要分布在張家港、泰興、寧波等地區,各港口大多可以停靠3至5萬噸的貨輪。其中向河南和陝西的銷售主要通過鐵路,向其他省份的銷售主要依託長江水道,通過水運的方式完成,具有很好的棕櫚油集散功能。
3. 廣州周邊地區。廣州周邊地區棕櫚油產能和罐容也很充足,各主要油脂企業共有約3000噸/天的精煉能力、40多萬噸的罐容,這些罐容基本上都分布在加工企業。該地區棕櫚油的銷售區域為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棕櫚油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廣州-東莞-深圳沿珠江入海口一帶,各港口大多可以停靠3至5萬噸的貨輪。其中廣東、福建等省的棕櫚油銷售以水運為主,並對湖南南部、廣西東部有一定的輻射力,向其餘地區的銷售以鐵路和公路運輸為主,棕櫚油集散功能較強。
消費情況
棕櫚油既可以用於食用消費,也可以用於工業消費,來自貿易商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棕櫚油的消費以食用為主,其中24度精煉棕櫚油為主要品種,占據的市場份額在60%以上。
1.我國植物油的消費結構
如果以各油品的消費量來衡量其市場份額,以2001年為分水嶺,其前與其後植物油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01年以前,各品種植物油在消費總量中所佔的份額變化並不顯著,2001年市場份額從大到小依次為: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棕櫚油、棉籽油、小品種油。2001年以後,豆油、棕櫚油消費份額明顯增長,而菜籽油、花生油與棉籽油的消費份額出現降低,小品種油製品消費份額在2001-2003年增速明顯加快,2003年以後增速有所減弱,但仍逐年刷新歷史紀錄。2004年棕櫚油食用消費量達到270萬噸,預計2005年我國棕櫚油的食用消費數量為290萬噸,較2004年增加20萬噸。
2.棕櫚油的工業消費
由於我國對44度以上棕櫚油並不實行配額管理,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近幾年44度以上棕櫚油的進口,棕櫚油的工業消費量也相應出現迅速增加。2002年棕櫚油工業消費為35萬噸,2004年則達到了120萬噸,2002-2004年工業消費量平均年增長42萬噸。預計2005年我國棕櫚油的工業消費量為140萬噸,較2004年增加20萬噸。
3.棕櫚油的消費企業情況
從消費企業來看,目前國內有成規模的各類棕櫚油消費企業上千家,如果算上小型企業,數量超過5000家,主要分布在餐飲、食品加工和化工領域,代表性企業有方便麵生產企業如統一食品集團、頂新集團等,化工企業如廣州寶潔有限公司、納愛斯益陽有限公司等。大部分消費企業通常不自己直接進口,主要靠中間商供貨。2006年直接進口的消費企業約有30家,進口量約占總進口量的2%。據不完全統計,總體上來看,進口棕櫚油用於商業流通的比例約為80%,直接進入終端消費、來料加工貿易、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的比例約為20%。
4.我國棕櫚油消費的季節性
由於棕櫚油的熔點比較高,因此其消費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夏季消費量比較大,冬季較小。消費的季節性直接表現為進口量的季節性,從2004-2006年的情況看,1、2月份的進口量比較小,大約在16-29萬噸左右,6-9月份進口量較大,2004年8月份、2005年6月、2006年8月分別為當年進口量最大的月份,分別達到41萬噸、50萬噸和67萬噸。

Ⅷ 棕櫚油國內緊俏嗎

10月份棕櫚油產地持續降雨,疊加季節性減產臨近,市場擔憂提前減產將助力期價上行。但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馬棕產量創年內新高,且庫存漲至近3年高點。國內棕櫚油庫存也迅速累積至歷史同期高點,國內外供應寬松。
產地庫存走勢分化
上半年印尼為保障其國內植物油供應,限制出口,導致棕櫚油脹庫,隨後通過降低關稅刺激棕櫚油出口,重新與馬棕出口形成競爭,產地庫存走勢分化。8月份印尼棕櫚油出口433萬噸,庫存環比下降31%至404萬噸,庫存壓力降低,但同比仍增加18%,處於歷史同期中位區域。船運機構數據顯示,9月印尼棕櫚油預估產量達450萬噸、消費量185萬噸,出口回歸正常,為258萬噸,9月印尼棕櫚油庫存止跌或小幅累積。另外,馬來西亞棕櫚油持續累庫,截至10月底,馬棕庫存漲至240萬噸,觸及近3年歷史高位。整體看,產地供應仍相對寬松。
季節性減產期到來
今年「三峰」拉尼娜現象給棕櫚油產地帶來了更多降雨,10月初馬來西亞大部分產區降雨超過歷史均值,上旬馬棕的確有減產趨勢,不過中下旬天氣好轉後產量恢復,豐沛降雨未阻其連續增產步伐,10月馬棕產量達181萬噸。
但是,隨著11月後進入棕櫚油季節性減產期,馬棕產量將逐步下滑。
隨著高庫存的釋放,印尼棕櫚油出口壓力緩解,開始逐步提高CPO參考價。11月下半月印尼將CPO參考價升至826.58美元/噸,導致CPO出口稅從18美元/噸漲至33美元/噸,並觸發徵收85美元/噸的出口Levy稅,導致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棕櫚油價差進一步走擴。且國際棕櫚油較豆油貼水450美元/噸,生物柴油商業摻混利潤良好,需求有望保持旺盛。船運機構數據顯示,11月上半月馬棕出口環比增加10.7%—12.7%,下半月馬棕更具價格優勢,出口預期樂觀。年內馬棕庫存或已見頂,後期供應將逐步收縮。
國內油脂供應趨松
隨著印尼降低關稅刺激出口,國際棕櫚油價格大跌,我國棕櫚油進口利潤大幅改善,貿易商采購積極性增加,三季度棕櫚油到港顯著恢復。海關數據顯示,9月到港62萬噸,國內棕櫚油快速累庫,截至11月15日,庫存漲至82.8萬噸,環比增加23.8萬噸。近期人民幣升值,進口成本下降、利潤改善有利於刺激進口需求,11月我國棕櫚油進口預估58萬噸,隨著氣溫降低,替代需求下降,棕櫚油供應將保持寬松。

Ⅸ 棕櫚油行業周期

棕櫚油行業周期為3—9月。歷史數據顯示,棕櫚油每年的增產周期為3—9月,減產周期為10—2月。其次,印尼棕櫚油庫存下降,出口專項稅豁免政策即將到期。每個產業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這個過程便稱為產業的生命周期。

Ⅹ 棕櫚油號稱全球最便宜的油,印尼怎麼還要大量種植

印尼大量種植可以生產棕櫚油的棕櫚樹,是因為棕櫚樹節約土地,並且不受到季節限制,除此之外,棕櫚油使用范圍廣泛,也是印尼願意種植棕櫚樹的原因。

也許很多人會對棕櫚油感到非常陌生,但是我們平常所吃的油炸食物當中都基本含有棕櫚油,而印尼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和出口國,自然在棕櫚油領域掌握著極大的話語權,不過印尼之所以會大量種植棕櫚油,也和自身的國情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印尼願意種製造棕櫚油的棕櫚樹,是因為棕櫚樹可以節約土地。

要知道印尼是東南亞地區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按照人口分配比例來看,印尼的平均土地量並不太高,而為了促進出口,印尼於是就利用起了棕櫚樹產量高的特點,要知道產量高的棕櫚樹並不需要佔用大量的土地,這使得印尼可以利用為數不多的土地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

閱讀全文

與印尼棕櫚油什麼時候收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軍團叫什麼 瀏覽:10
怎麼看待伊朗襲擊伊朗 瀏覽:423
崇左和越南哪裡交界 瀏覽:438
伊朗人平時吃什麼 瀏覽:580
義大利在什麼時候幫助過中國 瀏覽:25
英語單詞印度怎麼寫 瀏覽:673
尼泊爾與印度哪個更窮 瀏覽:996
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數是多少 瀏覽:998
瓊海市裡哪裡有越南鞋批發 瀏覽:783
美國為什麼要打伊朗的將軍 瀏覽:943
印尼黃檀傢具怎麼樣 瀏覽:285
印尼什麼節日會放炮 瀏覽:942
在越南怎麼可以玩微信 瀏覽:461
越南國土如何管理 瀏覽:462
為什麼中國沒有雇傭兵 瀏覽:739
印度青年葯房怎麼買葯 瀏覽:633
如何自己去越南打工 瀏覽:53
中國第二個經濟體在哪個省 瀏覽:677
伊朗為什麼造不了戰斗機 瀏覽:830
義大利有哪些運動項目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