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看附近有沒有共享電動車
以支付寶的哈啰單車為例子,步驟如下:
1、在手機中打開支付寶,點擊進入。
② 共享單車,在國外是怎樣的
1、共享單車是中國首創,全世界領先的。
2、所以,歐美國家的共享單車,也是以中國共享單車走出去為主。多半是谷內共享單車公司和國外當地的一個移動支付企業聯名合作。但是移動支付,在國外也不是很普及,這就限制了共享單車在國外的推廣和普及。目前僅僅在日本(日本本土的LINE支付)、東南亞(使用微信作為移動支付方式)、和少數有移動支付的歐洲國家有推廣(德國、法國和英國)
3、國外的共享單車具體運作方式和國內一樣,只是選擇了國外當地的一個移動支付公司作為支付埠。而且國外的使用者,也和國內的使用者是一樣的土鱉。破壞共享單車、私藏共享單車、亂扔亂放共享單車的事比比皆是。在法國,甚至因為盜竊共享單車,導致香港一家小的共享單車公司因丟車嚴重,資金鏈斷裂,直接倒閉。
③ 共享單車最早起源以及哪個國家是先在中國出現嗎
共享單車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就推出了政府主導的免費自行車,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摩拜單車,已屬於第四代共享單車的范疇,其最初形式在2005年的匈牙利出現。據統計到2015年,世界各地有超過650個城市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共享單車服務。
④ 怎麼查附近的共享單車
打開共享單車APP,定位後,就會顯示周圍哪裡有可用的單車。把比例尺放大一些,可以顯示得位置更精確、更詳細。
最簡單的方法是,打開微信紅包,有個摩拜單車,可以搜索到附近的單車。
一般在公交車站附近,共享單車比較多,大家為了方便出行,會就近的停在附近的車站,方便了別人,也方便了自己。還有在商業廣場、寫字樓附近,這些地方人口比較密集,使用共享單車的人相對會多一點,停放單車的數量也會相對更多。
⑤ 現在有哪些城市有共享電單車
目前一些縣級城市,三線城市,二線城市和部分一線城市均有所投放和開放;
人民出行共享電單車/電動自行車/單車,目前已經投放近100座城市,幾十萬輛車;
傳承紅色基因的「人民出行」品牌,系人民日報社、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企業人民數據管理 (北京)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的金台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聯合人民出行(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人民數據以承建國家大數據災備中心、國家應急數據中心和智慧黨建數據中心等國家級大數據項目為契機,打造安全、高效、開放、共享的國家級大數據中心。十四五規劃指出,中國將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人民出行推出的碳達峰碳中和 5G 智能項目是人民數據作為黨管數據方針踐行平台在城市智慧交通綠色出行領域的創新和探索,為確保碳達峰碳中和的長期目標在公共出行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⑥ 哈羅單車注冊地址在哪裡
答:OFO共享單車公司所屬公司為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如下: 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58號15層1502。 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注冊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共和路209號2001-12室。
⑦ 為什麼共享電動滑板車在東南亞很難生存
共享電動滑板車在國內一直都沒有形成風口,雖然也有創業公司在做(比如杭州的雲造 科技 ),但是關注度比共享單車少了很多。一方面是成本、安全、規模化的考慮,另一方面ofo的現狀也給大家造成了心理陰影,資本們已經不想再蹚這淌「渾水」。
但是在歐美,Lime和Bird這兩大獨角獸已經打得火熱,還不斷有新的入局者。其中有不少具有中國基因的團隊在海外創業,比如Lime就是由昆仲資本美國投資團隊創辦;歐洲的Wind Mobility創始人也是中國人,也曾參與過國內的共享單車出行大戰。
Lime早期也是共享單車,創始人是兩名華人
除了歐美之外,新加坡「看上去」似乎很適合發展電動滑板車:線上支付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教育水平高、基礎設施良好。所以從幾個月前開始,共享滑板車就已經成為當地創投圈的熱門話題。
Lime已經進入了新加坡,在2018年底招募了一支本地團隊,並開始在Facebook打廣告,在新加坡招募」Juicer」(兼職管理員,負責給滑板車充電等工作)。
除了Lime,東南亞已經涌現了眾多本地玩家。比如Beam,在2018年10月獲得了一筆640萬美元的種子輪資金,創始人Alan Jiang曾是ofo的東南亞地區負責人,再之前則負責Uber在亞洲的落地。
Beam創始人Alan Jiang曾是ofo東南亞負責人
再比如Telepod,是新加坡第一家推行共享滑板車業務的創業公司,在2017年7月就正式上線。去年4月的曾獲得一筆金額未知的投資,由新加坡地鐵公司SMRT旗下的投資機構 Momentum VC領投。
比較新的創業公司還有Neuron Mobility、Anywheel以及QiQ。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電動滑板車有一些優點,比如體積小巧、續航里程高、速度更快;因為是站立騎行,穿裙子的女士們也少了很多不便;運營者可以收取更高的費用等。
但是墨騰仍然認為共享電動滑板車在東南亞會遇到不小的挑戰,結果不會比共享單車們更好。有如下原因:
1、監管
經過了之前對共享單車的監管,LTA(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對無樁共享交通工具的管理更加得心應手。年初,LTA開始接受各個公司的申請,但是根據之前共享單車的經驗,一家平台獲得的可運行數量不會很多。
LTA申請頁面
如果想要正式運營必須取得經營許可證,目前已經開放申請,截止日期為2月份。如果沒有許可證的話,只能在學校校園和工業園區試運營。
Grab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試運營
政府對於平台和用戶雙方都有了更嚴格的規定,比如必須停放在指定位置;行駛速度不能超過10km/h。
2、很難盈利
我們來計算一下電動滑板車這種商業模式能不能盈利。
一輛滑板車的成本約400新幣,一般壽命在30-90天。這就意味著要把滑板車的折舊計算在內,同時必須在90天內將收入最大化。以下是計算過程:
包括定位設備在內的每輛滑板車成本: 400新幣
使用率: 每輛滑板車一天使用五次
每次騎行的時間: 20分鍾
收費模式: 1新幣解鎖+0.15新幣/分鍾
維護成本: 5新幣/天
交易過程中產生的費用: 1新幣/一位乘客
一天的收入 =5*($1+$0.15*20= $20
一天的利潤 =$20- $ 5- $ 1 * 5 = $10
盈虧平衡天數 = $400/$10=40天
根據計算結果,在滑板車折損的期限內,能夠達到盈虧平衡。
但這只是在完美狀態下,有一些數據是很難達到的。比如上述模型假設每輛滑板車每天能使用五次,但是根據新加坡的共享單車數據,每天只能使用兩次,滑板車應該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而滑板車的收費要更高,如果用戶們想節約成本的話,大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嫌麻煩也可以打車。此外,充電和維護的成本應該也高於我們的假設。
在新加坡還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在潮濕多雨的氣候之下,滑板車的壽命肯定要低於陽光明媚並且相對乾燥的美國加州。
東南亞其他地區的不利因素就更多了。比如在印尼可以直接打個摩托車,又便宜又方便。
3、出路?
那麼,現在這些創業公司有沒有比較好的出路?墨騰認為最好的結果是被Grab或者Go-Jek收購,並不是沒有可能。Uber此前投資了Lime後,就一直有傳聞說Uber會收購Lime或者Bird。但是現在這兩家市值都有所回落,所以我們預測Uber會再等待一陣子。
而且,如果想要被巨頭收購,就不能只局限於新加坡,可是除了新加坡之外,東南亞其他區域明顯不適合;如果擴展到日韓等發達經濟區,又有點不倫不類,脫離了Grab和Go-Jek的傳統范圍,賣給誰都不合適。更何況Grab的業務已經包含了Grabwheel。
也許會有其他投資者感興趣?
⑧ 目前開通共享單車的國家有哪些
加勒比、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據了解,GreenBike旅遊共享單車已開始布局加勒比、加拿大和美國等,和國內的運營模式差不多。但和ofo、摩拜不同的是,他們主打城市,GreenBike主打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