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華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印尼的

華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印尼的

發布時間:2023-01-23 13:53:04

❶ 華人移民的歷史從何時開始,過程又是怎樣的呢

歷史上的華人移民主要是去往東南亞和美國。
1、明末時期移民東南亞。明末戰亂導致大量移民東南亞,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2、1868年美國和清政府簽訂《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蒲安臣條約》),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這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1851年,加州已有2.5萬名華人,1870年全美就增加到6.3萬人,全在西海岸。1880年有6000人抵美,1881年這個數字就增加了1倍,1882年增加了4倍。

❷ 1966年在印尼的華僑有多少人

約300萬人,但是主要分成華僑與華人兩個部分。

據印尼政府估計,至1960年在當時約300萬華僑中保留中國國籍者佔70%,約200萬人,加入印尼國籍者佔30%,約100萬人。由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在經濟和文化活動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為了便於謀生,加入印尼國籍的華僑日益增多。到1965年蘇加諾政府倒台的前一年,加入印尼國籍者已佔華僑的三分之二,約200萬人,而保留中國國籍者只佔三分之一,約100萬人

❸ 印度尼西亞近代歷史與1890年的印尼,當時的華人分布多少人口,印尼的資源和種族,謝謝,能告訴我嗎

各島原先分布著一系列華人與馬來人國家,以及原始部落。荷蘭人先後征服之,建立殖民地。1890年時是荷屬印度尼西亞殖民地。華人主要分布在爪哇和蘇門答臘,以及婆羅洲,約佔8-10%。種橡膠,產石油。馬來人種為主。

❹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❺ 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是什麼

從1998年5月13日至15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暴徒發動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為「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或「印尼五月騷亂」。1998年8月8日,旅美華人抗議迫害印尼華人暴行。

此次嚴重騷亂,導致大量平民傷亡,印尼國家經濟和社會運轉遭受巨大損失。騷亂進而演化成為一場變革運動,迫使在台上呆了31年的蘇哈托總統辭職,蘇氏家族勢力隨之土崩瓦解。此後,印尼經歷了長期動盪和沉淪,用十餘年時間才逐步擺脫「絕望國家」狀態,確立新的政治體制,重拾經濟穩定發展,但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元氣。

(5)華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印尼的擴展閱讀

1998年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排華事件遭到世界普遍關注和譴責。同時在華人世界裡成為對印度尼西亞感觀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因為此事,印度尼西亞一般被列入最讓民眾反感的國家之一。

1998年5月21日,蘇哈托下台,哈比比領導過渡時期政府,之後瓦希德政府繼續前任政策,廢止了一些針對華人的歧視性的法律法規以及對華人歧視性的稱呼。印尼政府還計劃檢討對華裔的歧視性法規。

❻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印尼華人有怎樣的歷史

印度尼西亞是萬島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尼華僑遷居於此多發生於清朝末年。

三、華僑在印尼的生活狀態

華僑在印尼憑借其智慧與刻苦的精神不斷努力在印尼很多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朝期間,荷蘭殖民者就在印尼發動了大規模殺害華僑的紅溪事件。但是華僑為印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受到了本地居民應有的尊重。

總之,印尼是一個人口種類多樣的國家,文化有很強的多樣性,華僑在印尼生活的都很好,權益也得到了保護。

❼ 印尼華人的歷史

在15世紀前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很少有直接的聯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亞人手裡。中國商船的標准名稱,junk,來源於爪哇語,jong[有爭議]。jong在爪哇語中用來描述那些從中國南部長途跋涉到東南亞的商船。中國的史料中有僧人法顯在5世紀經過這一地區去印度的記載。唐朝時也一度與印度尼西亞王國有頻繁的聯系。
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人是爪哇最早的伊斯蘭傳教士,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印尼華人卻不是穆斯林。有一種理論認為,在15世紀的時候,是鄭和等中國商船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尼。另外一種理論認為,是印度人將伊斯蘭教帶到了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 荷蘭人的寵愛
最早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數都是尋找商機的商販。
華人與印尼原住民的關系直到今天都還是問題重重。一些評論者認為這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的殖民政策偏愛華人,因此華人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荷蘭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使得華人很難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因為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社會的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的最底層,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荷蘭人是選擇性的優待某個少數民族或宗教而達到其破壞原有社會體制策略的發明者。華人成為他們殖民統治的道具,成為緩沖其與原住民矛盾的緩沖器。(法國人和英國人後來採用了同樣的策略,他們利用當地的天主教信徒和猶太人來統治阿拉伯世界)。
由於華人被荷蘭人認為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而受優待,許多華人成了殖民統治的支持者。事實上,在荷蘭殖民早期,華人積極支持荷蘭人在這片地區建立其統治地位。例如,17世紀時萬丹省的「中國船長」Souw Beng Kong(宋八公)在他管理雅加達的時期大量組織華人移民到印尼,這極大的動搖了這一地區的經濟,使得荷蘭人更容易征服伊斯蘭萬丹王國。
作為獎勵,在1619年Souw Beng Kong(宋八公)成為第一個Kapitein der Chinezen。並獎勵給他的繼承人封地,授予世襲的Sia稱號。這些貴族化的峇峇娘惹掌握了爪哇島上從原住民貴族手中沒收來的大量土地和財富。通過這種手法,他們統治了雅加達的峇峇娘惹和華人。這種體系後來延伸到了爪哇在內的其他的島嶼上。
那些被剝奪了土地的原住民貴族,由於缺乏建立領地的經濟基礎。於是尋求用武力方式奪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
荷蘭人和華人參與了上千爪哇奴隸的貿易活動。爪哇人被認為容易出問題,於是將他們運到了在蘇門答臘的華人農場。 荷蘭人常常並不友好的看待華人。在18世紀早期,由於華人從雅加達建成伊始就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這在某種方式上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大量華工建造雅加達城,並且耕作附近的土地,中國商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造成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對華人的依賴越來越大。
由於東印度公司的利潤大多數來自於在亞洲國家間的貿易,並不運回荷蘭,雅加達的華人很自然的成了聯系中國的最好方式。
荷蘭人和華人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理論上應該有很好的關系,但是由於華人的社會地位實際上與荷蘭人平等,而經濟上又是對手。這一因素造成荷蘭人對於華人與日俱增的憎恨。
引起這些憎恨最終爆發的不僅是華人的商幫,還有華人在爪哇各個經濟領域的活動:富有的華人從中國引入窮人當苦力來開展農業生產。這些苦力成了最重要的經濟領域----甘蔗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
越來越多的苦力被引入,導致快到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1690年殖民當局嚴令禁止再從中國引入苦力。但這沒能阻止從中國引入苦力的浪潮,僱主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繼續引入。
1720年,歐洲市場逐漸飽和,蔗糖市場面臨越來越深的危機。爪哇的甘蔗農場面臨來自更便宜的巴西蔗糖的激烈競爭。許多農場主破產,殖民當局沒有採取措施緩解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些絕望的失業者成為了暴民。
最後,殖民當局宣布將加里曼丹的苦力運到荷蘭在錫蘭南部加勒的種植園。無法知道是不是荷蘭人的真正意圖,謠言開始流傳說荷蘭人想把這些苦力運到海里扔掉。苦力拒絕登船,叛亂爆發。叛亂者不僅在農村地區搶劫,甚至要攻擊雅加達。
雖然沒有證據,雅加達的荷蘭人懷疑城內的5000華人計劃加入叛亂的苦力。1740年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這最終演變成三天全方位的大屠殺----所有的華人都被屠殺在自己家裡,先前抓獲的也在監獄和醫院里立即處死。
一個傳教士煽風點火說殺華人是「神的旨意」,殖民政府據說按人頭懸賞。這次屠殺的受害者人數估計有5000至10000。紅溪(Kali Angke)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那次屠殺造成的「血流成河」。
在這之後,殖民政府宣布「恢復持續」。在雅加達等其他荷蘭統治的城市裡華人被指定住在特定的區域。雅加達華人被指定住在Glodok區,現在還有許多華人生活在那裡。
大屠殺後,荷蘭總督Adriaan Valckenier被逮捕並要求向Heeren XVII (十七世殿下, 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說明。他死在監獄里,但是對他的指控宣布「免於死刑」。
這件事在後來還常常被提起,特別是在形勢緊張的時候。
繼續移民並分化為三個分支
甚至這樣的血腥事件都沒能阻止華人繼續向印度尼西亞群島移民,在中國找不到的經濟機會的吸引力超過歧視和被壓迫的危險。
在這一時期的早期華人移民與中國大陸有更緊密的聯系,這表現在他們強烈的回家意識而把這兒當成他們臨時的處所。
由於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流亡海外的人是變節者,會對中國造成威脅,移民對回家的態度開始有了改變。雖然乾隆皇帝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海外流亡者被禁止回到他們的家鄉。
然而許多流亡者發現印度尼西亞群島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滿清政府的敵意和壓迫導致更多的人從中國遷出。被舒適的生活所引誘,一些人不再將自己與中國大陸聯系起來,他們被稱為峇峇娘惹。一些峇峇娘惹與當地原住民通婚,但一般來說都是苦力的女兒。
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不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更優等。他們被叫做僑生。19世紀晚期,大多數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紀早期,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雅加達附近的----甚至「比荷蘭人更荷蘭人」。 這些Sia貴族結果成了殖民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這些與中國大陸仍然維持關系的華人,仍然維持華人信仰及風俗,認為峇峇娘惹和僑生是不孝子,因為峇峇娘惹和僑生盡量避開中國傳統,這些仍然「純」的華人被叫做新客。
這三個印尼華人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僑生更傾向荷蘭,峇峇娘惹更傾向印度尼西亞群島原住民,新客更傾向中國。
荷蘭改變政策後Sia貴族開始衰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期把持經濟的Sia貴族被他們支持的荷蘭殖民政府系統性的摧毀。在Wilhelmina女皇在荷蘭議會的演講中強調自己對東印度群島欠下「道德債」之後,殖民政府實行了所謂的「社會政策」。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結束爪哇的封建制度和打破峇峇娘惹貴族。
結果是華人Sia貴族,而不是原住民貴族,在這個政策中遭受損失。原住民貴族的土地在殖民早期的時候就被荷蘭人沒收了,而且還把Majapahit王國分成了四塊。荷蘭人為了補救這不受歡迎的而且實際上是種族主義的政策,發起一個將這些中上層半貴族家族招募為公務員的計劃,這些人被稱為priyayi。
荷蘭政府強迫獲取峇峇娘惹貴族的封地,破壞了很多華人地主家族。雖然他們很多成功轉入商界,但是大多數以前的Sia貴族(這個頭銜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廢除)被新客取代。後者現在仍然是印尼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族群。
伴隨封建Sia貴族的衰敗,印尼華人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他們建立了西式社會和政治制度。他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泗水建立了爪哇第一個非西式的學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很多中文學校在大城市中建立了起來。第一個中文報紙和政黨也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起來。這些政黨有的認為他們是印尼民族運動的一部分,有的仍然認為印尼華人是中國國民。印尼華人是否是中國國民這個問題花了數十年都沒能解決。

❽ 大陸98年接回的印尼華人後來又會印尼了可有文章或歷史資料證明。政治斗爭的可怕。

部分是回到印尼,這說法來源網路上也有現實中,畢竟已經生活幾代了,習慣當地的語言和生活,一下子來到中國或者台灣都十分的不適應,就像中國人一下子到外國生活一樣。

與華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印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到伊朗火車有多少趟 瀏覽:298
伊朗為什麼要扎耳洞 瀏覽:87
越南gdp為什麼不能修改 瀏覽:164
中國市場的保健品多少是假的 瀏覽:969
中國和美國談判的結果怎麼樣 瀏覽:45
越南宣光是哪個省 瀏覽:597
英國的電壓是多少如果去英國的話 瀏覽:423
中國好聲音在哪裡看不用會員 瀏覽:565
越南芒街都開什麼車 瀏覽:906
為什麼要去印尼旅遊 瀏覽:652
銀河號是中國什麼公司船舶 瀏覽:946
義大利高端包包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369
伊朗核計劃遭受什麼病毒侵襲 瀏覽:582
印尼地震海嘯28樓有多少米 瀏覽:619
印度9億人參加哪些大選 瀏覽:211
怎麼加入英國外賣 瀏覽:583
印尼巴談島哪裡好玩 瀏覽:671
印度拉達是什麼車 瀏覽:647
中國象棋如何玩斗獸棋 瀏覽:610
英國地鐵什麼時候出現 瀏覽: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