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有多少海外華僑
海外華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可能什麼人也說不清楚。過去,有人估計有2000餘萬人,現在的說法是3000餘萬人,由於各地沒有正式進行登記,也就沒有準確的數字,2000餘萬和3000餘萬只是一個約略估計的數字而已,不過,多數人是持3000萬這個數字的。
別說全球的華人有多少難說,菲律賓的華僑有多少,華人又有多少,誰也說不準,沒有準確的數字。為什麼呢?同樣的原因,有關當局沒有進行正式的登記,哪裡有準確的數字。
過去,根據一般說法,每年向菲律賓移民局登記的華僑約有5萬人,與入籍的華人加在一起,全體華人大約有150萬至200萬人,占菲律賓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據慈僑基金會最近從移民局獲得的資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記的華僑有7萬餘人,如果連那些持旅遊證件而沒到移民局進行常年報到者算在內,菲律賓的華僑可能不止7萬這個數字。
最近20年來進入菲律賓的中國公民,大約有幾萬至幾十萬之多,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改變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國籍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進行常年報到,如果連這些人加在一起,以10萬人來算大概不為過吧?
由於缺乏正式的統計,不但菲律賓的華僑和華人數字說不準,東南亞其它的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碰到印尼泗水《千島日報》社長張明開先生,談話中涉及印尼華人數字。他告訴筆者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印尼的華人絕大部分都加入當地的國籍,但是華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說法是1000萬,但是根據當地華人自己估計,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大約有1600萬人。1000萬和1600萬,相差600萬人,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何者正確就難說了。
鑒於幾十年來各地對當地的華僑和華人沒有正式進行登記,要得到一個准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菲律賓是這樣,印尼也是這樣,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這樣,全球華人的數字,也只能約略來說,大概有3000萬餘人。
現在海外華人總資產有:
第六次世界華商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華商們的母親國隆重召開了。屆時數千海內外華商才俊共聚一堂,這是何等歡喜。「華商攜手新世紀,和平發展共繁榮」。這不僅是全球商界翹楚們的一次盛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華人華商的現狀如何,我們將從12個方面做一介紹。
話題1: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
中國人大規模遷移海外始自19世紀中葉。1999年的資料表明,海外華人至少有3455萬人。
中國人稱民國外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大規模遷移海外卻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100年裡,中國人出國人數將近1000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際化的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歡迎國外移民流入,致使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居發達國家;跟隨著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華裔人口,也向發達國家移動。世界各地的華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東南亞各國是中華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區。據台灣報紙報道,截至1999年底,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海外華族人口總數已達3455萬餘人,其分布以亞洲地區為最多,共約2678.8萬多人,佔77.63%。其次為美洲地區,約有601.3萬多人,佔17.43%;歐洲有96.8萬多人,大洋洲有65.5萬多人,非洲有13.2萬多人。
在亞洲的華族人口,新加坡約佔80%,馬亞西亞約佔30%,泰國約佔10%,在印尼和菲律賓所佔的比重很小。
近20的來,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增加很快。華裔人口在美國的少數民族中數量是最多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90年美國華裔人口已達160萬,自1980年以來10年間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國華裔達306萬人。
華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魯巴和烏拉圭,歐洲的荷蘭、波蘭和盧森堡,大洋洲的諾魯、索羅門群島及塞班島,非洲的迦納、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處處有華人的足跡。
話題2:何謂「海外華人」?
「華僑」、「華人」、「華裔」各有所指。關於海外華人的稱謂,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海外華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以外的華族人口,所以有「海外華人3000萬」這句口頭禪。
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的人說海外華人,往往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約就有5700萬多人,這是廣議的說法。
海外華人90%以上已經加入其所在國的國籍,他們因此成為有別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的「華人」;所以對海外華人一般又聯稱「華僑華人」。在海外出生的華僑華人的子女為華裔,但往往又用「華裔」統稱所有的華族人群。
中國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現在年紀較大的一代人,他們離鄉背井,多隨海水漂流,到海外謀求生計,艱難營生。也有一些大陸商人過海經商。還有許多人是被殖民者掠賣的華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沿江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與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創業,始於小本經營,逐步資本積累,在世界各地發展華族農工商企業。
郭芳楓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縣連花鎮一個普通的庄戶人家。由於家境貧寒,14歲那年,他隻身抱著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先在一位親戚開的五金店當學徒,白天勞作繁雜辛苦,晚上堅持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他被老闆晉升為五金店經理,小店日益紅火。當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請其三個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開辦了一家取名「豐隆」的小店,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所在國民族政策的一時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人口向鄰國或美、歐、澳地區遷移。
話題3:何謂世界華商?
這是對具有華族人特質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泛稱。一般地,國內所稱的「海外華商」僅指中國境外的華商企業及企業家
顧名思義,世界華商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那一部分華族群體,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華族人特徵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泛泛地說,世界華商也泛指包括華族經濟界和非經濟界的各種機構、團體和人士。
1995年開始在北京連年出版的《世界華商經濟年鑒》認為,世界華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商,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各國的華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華商。
我們說到「海外華商」,當然是指中國境外的華商,或僅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
『貳』 2021印尼富豪榜華裔企業家過半,閩粵居多,晉江籍二兄弟霸榜
東南亞的印尼,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每個地區獨一無二的文化與遺產吸引了很多的全球觀光客。奇妙的印尼,也是東南亞地區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由於 歷史 原因,不可思議的是,華人在印尼多從商,華人經濟是印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有22位印尼富豪上榜,其中超一半是華人企業家,可見印尼華商之份量及影響力。
閩粵籍華商富豪最多,晉江籍二兄弟霸榜
黃惠祥
2021福布斯富豪榜上,有22位印尼富豪上榜,上榜最低門檻是11億美元,其中,祖籍晉江的印尼閩商黃惠忠(R. Budi Hartono),以205億美元身家為印尼首富,緊隨其後排名第二的是他的兄長黃惠祥(Michael Hartono),上榜財富為197億美元。、
黃惠祥、黃惠忠從父親手上繼承丁香煙生產企業針記集團(Djarum),不過,相對於煙草,印尼首富黃氏二兄弟最大的資產是銀行業,家族旗下的中亞銀行(Bank Central Asia),是印尼最大的私有銀行,該集團有兩家銀行Bank Hagakjta和Haga Bank,遍及印尼各地。
多元化經營,是海外華商的一大經營特色,黃惠祥、黃惠忠兄弟還經營房地產、酒店及購物中心等多元產業,家族旗下的PT Bukit Mulia,是印尼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
在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中排名第三的是印尼石化巨子普拉卡什·洛希亞(Sri Prakash Lohia),上榜身家65億美元,他持有在泰國曼谷上市石化企業Indorama Ventures相當多股份。
印尼「木材大王」彭雲鵬及家人
印尼「木材大王」、印尼「膠合板大王」、巴里多太平洋集團董事長彭雲鵬(Prajogo Pangestu),與普拉卡什·洛希亞在印尼富豪榜並列第3,也是65億美元身家。
彭雲鵬,祖籍中國廣東省陸河縣東坑鎮小鄭村,他的父親彭瑞出身窮苦農家,早年漂洋過海南下印尼謀生,先是在橡膠園做割膠工,也做過裁縫。
上世紀60年代初,僅初中畢業的彭雲鵬來到雅加達,在印尼木業巨子黃雙安旗下材源帝集團工作,1977年自主創業,開辦巴里多太平洋公司,如今這家企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及出口商。
彭雲鵬及夫人張明聯,1993年曾回故鄉陸河東坑鎮福新村小鄭自然村探親謁祖,去年他捐出百萬美元支持中國抗疫。彭雲鵬旗下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團也是多元化綜合集團,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除了伐木、膠合板、造紙外,在銀行業、酒店及房地產投資等亦有建樹。
印尼CT集團創始人兼理事長凱魯•丹絨(Chairul Tanjung),排名第5,上榜身家48億美元。
翁俊民(左)與兒子翁大川及外孫陳冬亮在李文正博士祖屋
69歲的國信集團主席翁俊民及家族,上榜身家33億美元。獲馬來西亞蘇丹頒賜拿督斯里的翁俊民(Tahir),曾是被寄望出任印尼副總統的華族第一人,祖籍福建福清。
翁俊民,現任印尼國信集團董事局主席、印尼國信銀行主席、印尼華文報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及印尼翁俊民基金會創辦人等職務,也被被譽為「印尼大慈善家」。
翁俊民,1952年出生於印尼泗水,是印尼第二代華人,祖籍福建福清,畢業於新加坡南洋大學、美國San Francisco, Golden Gate大學。1988年,他從經營 汽車 銷售公司起步,創業失敗後轉向服裝製造業,後又進入金融業。國信銀行(MAYAPADA Bank),1990年在雅加達成立。目前,翁俊民是他所收購的印度尼西亞最大中文日報《國際日報》之主要股東,也是印度尼西亞《福布斯》雜志股東。此外,翁俊民旗下產業涵蓋金融、醫療、零售、地產和媒體等多個領域。
翁俊民祖籍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鎮漆林村,他的父親翁文英早年下南洋謀生。翁俊民,是莆田籍「印尼錢王」李文正的女婿,其岳父李文正祖籍莆田江口。
富豪榜上排名第七、第八的是Eddy Kusnadi Sariaatmadja與Jerry Ng,上榜身家分別為25億美元和20億美元。
吳笙福
福布斯印尼十大富豪里,吳笙福(Martua Sitorus)排名第9,他於1991年與「糖王」郭鶴年之侄子郭孔豐聯合創辦「豐益國際」,是世界五大糧商中唯一的華僑企業,也是新加坡交易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吳笙福現為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 董事兼聯席首席運營官。
61歲的吳笙福,現有子女4人,祖籍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三吳村。在印尼棕櫚產業,吳笙福是行家之一,他在大學畢業後就跨入這個行業。
排名第10的71歲郭桂和(Djoko Susanto),是印尼超市巨子,上榜身家17億美元。他1950年出生於雅加達,祖籍廣東大埔縣大麻鎮,他是客家人,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印尼第二代華裔企業家。
愛發連鎖超市老闆郭桂和
郭桂和的父親郭孟鐸(1903-1989)與母親黃說娘(1914-1979),都是原籍廣東大埔客家人,上世紀30年代乘帆船南渡印尼,在椰城結婚成家,後定居於北多瑤一帶,靠經營雜貨店為生。
郭孟鐸育了5子5女,郭桂和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小名「阿桂」。上世紀70年代,郭桂和經營家族的」幸福源泉「雜貨店時,一直在思考如何擴大生意,後來他發現香煙市場的潛力,獲得了雅加達多家代理商的信任與支持,特別是印度尼西亞 歷史 最悠久的丁香煙製造商——林天寶家族的三寶麟公司。三寶麟是超過百年 歷史 的煙草公司,也是富過三代的頂級豪門。
靠煙草批發起家的郭桂和,在印尼有「煙神」之譽,後來他又深耕連鎖零售業,家族旗下擁有1200多家的連鎖超市,又成了印尼零售業巨子。
郭桂和的Alfamart(愛發)便利超市,不僅開設在印尼各大城市,也觸及窮鄉僻壤。
目前,郭桂和、陳麗珍夫婦,有5個子女,均事業有成。上世紀80年代,在妻子陳麗珍的支持下,郭桂和又發展了「慈育」教育機構,這家私營教育機構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有,興辦教育,也是他為彌補自己早年失學之遺憾,讓更多人有讀書的機會。
印尼「錢王」、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
上榜的22位印尼富豪里,年歲最大的92歲的Lim Hariyanto Wijaya Sarwono(林聯興),林聯興又名「林謀祿」,祖籍福建省福清市,任印尼華裔總會名譽主席、印尼林氏宗親會永久名譽主席團第一主席、中華總商會名譽主席等職務,上榜身家為11億美元。
年齡第二大的富豪是印尼「錢王」、力寶集團創辦人、現年92歲的李文正(Mochtar Riady)及家族,他與翁俊民翁婿二人同榜,也是一篇佳話。
李文正,祖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新店村,莆田古稱興化,他的祖地家門口,就是興化灣。興化灣與福清灣毗鄰,福清籍的翁俊民成了莆田籍李文正的愛婿,也有地緣關系。
事實上,李文正與另一個福清人、前印尼首富林紹良二人關系情同手足,攜手共建中央亞細亞銀行,還一起合作創辦力寶集團。
李文正,1929年5月出生於東爪哇離省會泗水以南80公里的瑪琅鎮,他的父親李亞美與母親施碧蘭早年從江口過番南下,移居印尼東爪哇,在東爪哇的瑪琅開辦一家經營蠟染的印尼花裙及日用品雜貨店。李亞美有2子3女,李文正排行老三。
二戰時期,李文正曾回國,就讀於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註:今「東南大學」)哲學系,後來他輾轉香港重返東爪哇,在李嘉業、李王十二妹夫妻開辦的商店做事。獲得李家賞識的李文正,1956年他與李嘉業、李王十二妹夫婦的愛女李麗梅結婚。
婚後,李文正夫妻到雅加達謀生,先是與人合開小商店,後和人合辦「東方三人」公司,創辦「和平航運」,十年下來,他積蓄不多。跨入銀行業,也是偶爾之為。
李文正,被譽為擅長醫治銀行的「印尼錢王」。
1960年,因運營不佳瀕臨倒閉的印尼基麥克默朗銀行的經理皮拉馬·沙里來登門拜訪,請求李文正投資20萬美元,拯救這家銀行。李文正開始有些愕然,可他又瞬間轉念,朝思暮想的銀行家夢想不是來了嗎?於是,李文正認購了這家銀行20%的股權,並任職董事;他那筆20萬美元投資,多是從關系好的福建老鄉們籌借而來的,日後這家銀行起死回生。
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
身家14億美元的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曾多次問鼎印尼首富,也是莆田籍,與李文正同樣是江口人,祖籍福建莆田涵江區江口鎮石西村。
陳江和,1949年生於印尼,1937年他的父親陳金榮下南洋謀生。陳江和17歲時,父親陳金榮因操勞過度卧病在床,他被迫輟學,子承父業的他,僱用三名員工,為印尼石油公司供應機車的零部件。靠承包石油工程起家,到他26歲時,已賺到了一千萬美元。
陳江和所創辦的新加坡金鷹集團,是一家集林漿紙、農產品工業、特種溶解木漿與纖維素纖維以及能源開發為一體的多元化跨國工業集團,總資產超過180億美元,全球范圍內有員工6萬餘人。上世紀90年代後,他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總投資超過500億元。
熱心公益慈善的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於1981年創設了「陳江和基金會」。目前,金鷹集團旗下有八大公司,即亞太資源集團、亞太森博集團、亞洲種植集團、頂峰集團、巴絲集團、Asia Pacific Rayon(APR)、以及太平洋油氣有限公司。
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有四個孩子,為歷練二代接班人,他曾讓二女兒到柬埔寨做義工,將小兒子陳建升派到偏遠小鎮做事。家風家訓,是指引家族前行的指路明燈,陳江和親自訂立「陳府家訓」,第一條是「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為不教也。 」
陳江和說:如果你真正愛孩子,好好教導他;如果沒有好好教導他,不是真正愛;如果教導的方式不正確或教導錯誤,也不能算成功。
印尼梅地亞集團(CCM)創始人兼總裁傅志寬(左2)
籍貫廣東梅縣的印尼梅地亞集團(CCM)創始人兼總裁傅志寬(Murdaya Poo),上榜身家為12億美元。
80歲的傅志寬家族,多元化經營,CCM集團是中國西電在印尼的合作夥伴。
有必要提及,2014年3月,印尼前總統蘇希洛曾發布總統第12號決定書,宣布撤銷1967年內閣主席團傳閱文件,正式廢除官方用詞「Tjina/China/Cina」(支那),重新採用Tionghoa(中華)一詞作為華人的稱謂,同時將Republik Rakyat China改回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雅加達郵報》後來有文章稱,這次稱謂的變化與印尼華人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不無關系,此外,是前任印尼華裔總會主席、印尼民族建設基金會的創辦人汪友山和前國會議員傅志寬持續的游說,最終說服了蘇希洛總統廢止使用「支那」。
記住這位梅縣籍華裔企業家——傅志寬!印尼華人百年滄桑,歷經磨難。從Cina(支那)到Tionghoa(中華),這一稱謂的變化,標志著華人作為一個印尼重要族群,向獲取應有的尊重和正常的政治、 社會 地位又邁出了具有重要性的一步。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最後二位的印尼富豪,也是華裔企業家,分別是劉德光(Low Tuck Kwong)和陳明立(Hary Tanoesoedibjo),也是華人圈非祖籍閩、粵二地的華人富豪,上榜身家均為11億美元。
劉德光出生於新加坡,後入籍印度尼西亞,是有名的「煤老闆」。而55歲的陳明立,是印尼有名的「媒老闆」,是印尼頗具影響力的媒體公司Global Mediacom總裁,旗下MNC電視集團囊括多家知名的電視台和有影響力的報紙,系印尼傳媒業巨頭之一。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富豪多?
力寶集團創始人、前印尼大學董事會主席李文正博士(右)
到2015年底《李文正自傳》出版前,時年86年的力寶集團創始人李文正,全家四世同堂共96 口人。他在「自序」寫道:「 我生於1929 年。從有記憶力開始,我所經歷的就是戰爭,就是逃難,就是災難,就是死亡與貧苦。生命的旅途就是顛簸,充滿變數,前途總是渺茫莫測。 」
在自傳里,李文正分享了他一生的奮斗史,他說:力寶集團是隨著印尼共和國的經濟與政治的成長而成長的,可以說是與印尼共和國共患難、同成長。幾十年來,同樣也經歷了大風大浪,勤儉苦鬥才有今天的力寶。
李文正說:我的大學時代是在中國度過的。1950年,我回到印尼,1949年12月底印尼的獨立被認可,1950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印尼的獨立發展同我個人事業的起步時期剛好吻合。他意味深長地寫道:「 我事業中的每一個成功與失敗實際上是印尼 社會 不同時代的縮影和寫照。時而,我走在時代的最前頭;時而,我被捲入時代的大浪之中。 」
如印尼華商巨子李文正說的,華人在印尼的 歷史 ,其實也是印尼近現代史的縮影。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印尼政府放寬華僑入籍,絕大多數人成為印尼公民,華人經濟實質上也由華僑經濟演化為印尼人經濟,不過,即便是現在,印尼華商仍面臨諸多發展困境。
印尼首富黃惠忠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富豪多?
進入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印尼富豪,共計22位,有12位華人,超過一半人數。其中,除了劉德光、陳明立是其他省籍外,上榜的福建籍印尼華人富豪共計7位,分別是:印尼首富黃惠忠及胞兄黃惠祥,祖籍福建晉江;翁俊民,祖籍福建福清;吳笙福,祖籍福建晉江;李文正,祖籍福建莆田;陳江和,祖籍福建莆田;以及林聯興,祖籍福建福清。
廣東籍印尼華人富豪有3位上榜,分別是:彭雲鵬,祖籍廣東陸河;郭桂和,祖籍廣東大浦;傅志寬,祖籍廣東梅縣。
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估算有1000萬人之多。印尼建立共和國初期,對華僑入籍是採取寬容政策的,實施以出生地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當年,印尼首都是日惹,也正因如此,多數華人集中於爪哇一帶。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印尼國內排華情緒喧囂塵上,出生地主義被血統主義替代,華僑歸化入籍受限,這段時間,不少印尼華僑被迫移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的回到祖國。
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系(註:1967年兩國斷交),印尼在民主化進程中,華人地位也得以恢復,他們的政治地位與生存狀況也發生巨大變化。在印尼富豪榜上有過半華人,也是印尼華人在經濟上拼搏與努力成就的最好展現。
印尼泗水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富豪?首先是人口基數,印尼華人福建人居多,其次是廣東人。目前,印尼三大城市裡,分別是首都雅加達、泗水、棉蘭。第二大城市泗水,約有400餘萬人,其中有100餘萬是華人,且78%經濟為華人所掌握。
而泗水華人中,約60%是福建閩南人,約30%是客家人,其他漢族民系的華人佔一成。客家人移居印尼具有悠久的 歷史 ,且多數是廣東人,據《廣東省華僑志》,在唐朝時就有客家人移居印度尼西亞。目前,海外客家人祖籍地,以梅縣、海南、潮州等地居多。
再者,福建人高居印尼富豪榜之首,也是財富金字塔構造之使然,在近現代一百多年裡,華人各大群體在向東南亞遷移時,也帶著濃烈的籍貫文化,而財富的分布與集聚是 歷史 記憶和 社會 現狀的一種糅合。這一百多年以來,隨著幾次移民潮,福建人、客家人、廣府人等群體在東南亞各國的勢力、規模及影響力也一直在變化中。
現如今,廣東潮汕人在泰國經濟包括華人圈裡的地位,無人可撼動;同樣,在新馬及印尼、菲律賓,福建人又占據了優勢。像菲律賓富豪榜,福建晉江籍老闆也是霸榜的。
身處異國他鄉,對於多數華人企業來說,即便全球化時代,基於血緣、地緣、親緣,也包括原鄉文化的文緣而構造起來的商業網路依舊是存在的,這使得他們可以藉助「抱團」力量和優勢,獲得更多競爭實力的籌碼。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叄』 維達貝和莫羅瓦利園區那個好
維達貝和莫羅瓦利園區比,莫羅瓦利園區更好。因為莫羅瓦利基礎設施配套什麼的都很全面,而維達貝還是處於建設階段,各個方面都不是很完善。所以莫羅瓦利園區更好。
『肆』 印尼青山有多少中國人
3300。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PT.IMIP(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是鎳行業領域和全球最大的鎳基產品基地,擁有35000名員工,其中有3300名是中國工人。印尼青山工業園區位於印尼中蘇拉威西省Morowali縣Bahodopi鎮,離海岸約=一公里,園區總規劃用地約2000公頃,園區土地所有者、園區管理者為印尼經貿合作區青山園區開發有限公司。
『伍』 爪哇國在哪裡
最早的爪哇國是指現在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所屬的爪哇島。大量的歷史資料證明,這個國度曾是經聲佛號不斷、黃袍耀日的佛國。著名的世界七大奇觀的波羅浮屠佛塔,就虎踞在爪哇島的高原上。
中國僧人法顯和義凈漂洋過海來過爪哇國,他們九死一生只是為了信仰,或者證明信仰。在唐代以前的中國,人們認為,爪哇國是一個莫須有的國度,和陶君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比如人們將某件事託付於人,受託者因忘記沒有給辦,便會解嘲地說早已忘到了爪哇國。
『陸』 十八世紀以前強大的軍事組織(包括官方、非官方與私人武裝)有哪些需要詳細的資料,謝謝!
第一部分 武裝殖民公司
一、東印度公司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東印度公司的企業,它們分別是:
•荷蘭東印度公司
•丹麥東印度公司
•法國東印度公司
•瑞典東印度公司
.神聖羅馬帝國東印度公司
•和被合並稱為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幾個企業
其中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最為強大
1、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所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就是說,在英國統治的地區,
一天24小時都可以見到太陽。英國之所以發展壯大、強盛發達。與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殘酷掠奪分不開。「東印度公司」建立與發展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東印度公司始建於1600年。最初,英國人主要是利用東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東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國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國在印度西部的蘇特拉設立貿易站,不久,又在印度東南部的馬德拉斯建立商館。1698年,東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兒王朝政府買下了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因為東印度公司實力越來越強,逐漸就佔領了上面提到的馬德拉斯、加爾各答和另外一個城市孟買。他們在這里設立了三個管區,各設一名省督管轄,把這些地方變成了進一步侵佔印度其他地區的根據地。1757年6月,克萊武率軍在普拉賽戰役中獲勝,從而控制了孟加拉。之後,東印度公司在七年戰爭中擊敗了法國東印度公司,將法國人的勢力排擠出了印度半島。17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東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規定,原加爾各答的省督改為總督,並由國家直接任命,其任務是代表英國政府全權管理英國佔領下印度的全部領土。至此,英國政府開始直接統治印度。以後,英國繼續佔領印度其他地區,1774年,佔領了奧德,1799年,經過持續23年的戰爭之後,英國又佔領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強實力的封建國家邁索爾。1849年,又佔領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從此,英國完全佔領了印度,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從18世紀60年代起,東印度公司開始走下坡路,1767年,公司無力交納英國政府規定的40萬英鎊,開始向政府貸款,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1813年,東印度公司對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被取消了,1833年,英政府又取消了它對中國的貿易壟斷權。這樣,東印度公司不得不走向破產的道路。1858年,東印度公司被政府正式取消。
2、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建立於17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時代,當時的歐洲各國興起海上冒險,探尋世界地理,更發展外海的商機。16世紀的葡萄牙在東南亞地區已有殖民地與商業發展,1560年代,一群荷蘭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 ?-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國後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這個資訊往東印度地區發展,從1595年4月至1602年間,荷蘭陸續成立了14家以東印度貿易為重點的公司,為了避免過度的商業競爭,這14家公司於是合並,成為一家聯合公司,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當時的國家議會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麥哲倫海峽具有貿易壟斷權。
荷蘭東印度公司由位於阿姆斯特丹、澤蘭省的密德堡市、恩克華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處的辦公室所組成,其董事會由七十多人組成,但真正握有實權的只有十七人,被稱為十七紳士(Heren XVII),分別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澤蘭省4人,其他地區各一人。
荷蘭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也是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條約,並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達維亞(今印尼的雅加達)建立了總部,其他的據點設立在東印度群島、香料群島上。
到了1669年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五萬名員工、與一萬名傭兵的軍隊,股息高達40%。認購股份的熱潮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共釋出650萬荷蘭盾供人認購,當時的10盾約等於1英鎊,而1660年代荷蘭一位教師的年薪約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認購了一半的股份。
【與台灣的貿易關系】
荷蘭東印度公司原先在澎湖附近活動,但當時中國明朝政府認為澎湖為其領土,使得荷蘭人於1624年轉而到當時未有實質政府統治的福爾摩沙(今台灣)大員(今台南市)設立據點,佔領台灣的期間由1624年至1662年。當年的建築如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等仍留至今,唯多已傾圯。
佔領台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據點的樞鈕,並壟斷馬尼拉(西班牙殖民地)與中國間的貿易。主要的輸出貿易內容包括砂糖、鹿皮、鹿肉、鹿角、藤、米,轉運貿易內容包括荷蘭的金屬、葯材,巴達維亞的香料、胡椒、琥珀、麻布、棉花、鴉片、錫、鉛,中國的絲織品、陶器、黃金。
以鹿皮為例,在1634年到1638年短短四年之間,由台灣輸出到日本的張數由十一萬張成長到十五萬張。到了1658年,台灣砂糖的輸出量已經足夠供應日本與波斯的需要,並增加巴達維亞為輸出對象。
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約有35個據點,日本據點的獲利為38.8%排名第一,第二名即是獲利25.6%的台灣,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些地方的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而非用回饋當地人或用於當地的建設。
當時在台灣經營貿易的國家除了荷蘭,尚有日本人,鑒於日本人的經濟競爭,荷蘭遂對日本商人課征10%的稅,引起雙方不滿,甚至發生濱田彌兵衛事件,1628年兩方終止貿易,1632年才又恢復,但日本在不久之後進入鎖國時代。除此之外,因為荷日兩方政府對於其所有領地都有司法權執行的權力,為此兩方也發生過沖突。
【歷史年表】
1602年:3月20日成立。
1603年:公司船員韋麻朗經由馬六甲海峽由巴達維亞抵達澳門,與葡萄牙的戰爭失敗。
1604年:8月7日抵達澎湖,但12月15日被大明帝國的軍隊驅離。
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由葡萄牙手上攻下安汶(Ambon)島,並設置商館。英國隨後也在此設立商館。
1619年:在爪哇的西達維亞成立東印度地區的總部。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再度占據澎湖。
16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殺害安汶島英國商館的10名館員。
1624年:大明帝國軍隊與荷蘭經過8個月的戰爭後,荷蘭人退守台灣。
1638年:日本鎖國,葡萄牙人被日本趕走,荷蘭東印度公司壟斷日本貿易
164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葡領麻六甲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西班牙承認荷蘭獨立
1652年:在好望角成立殖民地。
1661年:4月,鄭成功佔領澎湖並以之為據點,開始攻打台灣的荷蘭人。
1662年:2月,荷蘭投降。退出台灣
1704年:第一次爪哇戰爭(~08年)
1719年:第二次爪哇戰爭 (~23年)
1740年:巴達維亞華人起義
1749年:第三次爪哇戰爭(~55年)
1795年:法國革命軍佔領荷蘭
1799年:12月31日解散。
二、西印度公司
在歐洲歷史上一共有過多個被簡稱為西印度公司的企業,如荷屬西印度公司、英國西印度公司、瑞典西印度公司等,這里以荷屬西印度公司歷史最悠久,最為有名。
1621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荷屬西印度公司,公司的目標是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未牢固佔領的殖民地,展開同英、法等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經過10年斷斷續續的戰爭,西印度公司控制了巴西海岸很大一部分土地,但到了17世紀中葉被葡萄牙人趕出。1622年荷蘭在哈德遜河口獲得曼哈頓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城1660年,英國人奪占後,改名為紐約。1674年,根據第二個威斯敏斯特和平條約,荷蘭正式將紐約交給英國。。此後以哈德遜河流域為基地向東擴展到康涅狄格河的哈特福特,向南擴展到特拉華河畔,建立起新尼德蘭。1623年佔領南美的蓋亞那。1630年到1640年間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得加勒比海上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的阿魯巴島、庫臘索島、博內爾島、薩巴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法國人共占聖馬丁島。西印度公司佔領這些島後大肆屠殺土著居民,使勞動力減少,以後又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販奴者。
17世紀中葉,荷屬西印度公司又在黃金海岸和奴隸海岸擁有了多處堡壘和商站,並一度佔領模里西斯,作為在馬達加斯加掠奪奴隸的根據地,英屬弗吉尼亞的第一批奴隸和法屬殖民地的奴隸全靠它供應。到18世紀初,荷蘭奴隸貿易量佔世界奴隸貿易額的一半以上。
荷蘭所有殖民地中最持久的殖民地是海角殖民地,這是1652年從葡萄牙人手中搶來的一小塊殖民地,位於南非好望角。它是一個補給基地,向去東方的船隻提供燃料、水和新鮮食物隨著更多荷蘭人的遷入,這塊殖民地最後發展為兩個自治共和國――德蘭斯瓦爾共和國&奧蘭治共和國(現位於今天的南非聯邦共和國境內)
荷屬東西印度公司成立以後,荷蘭對殖民地的掠奪是極其殘酷的。為了掠奪殖民地的財富,他們野蠻地屠殺當地居民,或者把他們變為奴隸,利潤往往高達百分之幾百。馬克思說「荷蘭——它是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
第二部分 中世紀歐洲軍事宗教組織――騎士團
一、騎士團的建立及其鼎盛時期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侵期間,系西歐封建主為保衛他們在東方所侵佔的領地而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結束後,十字軍陸續佔領了地中海東岸最富庶的地區和最繁榮的工商業城市,並在這一帶建立起4個十字軍國家,其所佔領地首尾相接從南到北竟有1200公里長。由於這一帶地處沿海,地勢平坦,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時刻有遭受進攻的可能,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
為鞏固這些國家,亟需建立一支常備武裝力量。於是,羅馬教皇又組織起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善堂騎士團(聖約翰騎士團)(12世紀初)、聖殿騎士團(約1118年)和條頓騎士團(1198年)。其使命是鎮壓十字軍國家中人民的反抗,與毗鄰的穆斯林國家作戰,保衛並擴大十字軍領地。這三個騎士團不久便發展為精銳的職業軍,能夠在任何地方與敵人交手。他們在歐洲大規模招兵買馬,其實力日漸強大。
就表面上的形式和性質而論,騎士團是一種僧侶幫會,其宗教方面的約束類似於修道士。這些僧侶騎士絕大部分是西歐各國破落貴族出身的亡命徒,他們被按照修道會方式組織起來,為"保衛基督教"而奉獻一生。騎士團的成員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謀求財富,不可違背上級(天主教會)的旨意,決不可因迷戀世俗生活而動搖自己"獻身基督教"的意志。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格的集權制。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歸其管轄的支團首領稱"支團長",再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支團長以下的軍官組成總會,從屬於總團長。而總團長則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
羅馬教皇給予騎士團各種特權,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是:不受十字軍國家的僧俗統治者管轄。盡管耶路撒冷王國的總主教是教皇的國使,但他也無權支配調遣騎士團。
在名義上,騎士團必須恪守安貧、守貞和聽命三大戒律。但是,騎士們朝思暮想並且為之忙得不可開交的,卻是積累財富。他們根本做不到安貧樂道。而且,十字軍國家的僧侶封建主為了借其力量使西歐人長期占據地中海東岸,也給予騎士團以優厚的待遇。因此,騎士團的生活方式極端世俗化。
騎士團斂財的途徑
其一,進行"募捐"和接受饋贈
其二,經營商業。
其三,搶劫
騎士團的"世俗事業"大獲成功,幾十年之後,騎士團不僅在東方有領地,而且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匈牙利、捷克、英國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屬地。
同時,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中的地位也變得越發重要,擁有許多要塞和城堡。到12世紀末,僧侶騎士團成為東西方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團員人數也大大增加,因為許多一般騎士看到,在十字架的庇護下,便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12世紀末期,僅聖殿騎士團已經擁有15000名團員。
後來,隨著十字軍國家的衰落與崩潰,騎士團在東方已無法立足,但它們並沒有解散,而是身著修道服、披盔戴甲地回到歐洲,繼續效力於教皇。條頓騎士團甚至還在歐洲建立起騎士團國家,對歐洲的政治和軍事生活發揮了長時期的影響。
1、聖殿騎士團:福禍相繼終滅亡
聖殿騎士團的正式名稱是"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始創於1118年前後,其團員主要是來自法國的十字軍騎士。這個騎士團的創始者最初住在毗鄰救世主教堂的耶路撒冷王宮的一角,而救世主教堂的原址是阿拉伯伊斯蘭教的一個清真寺,據傳此地原是所羅門國王的神殿。"聖殿騎士團"的名稱由此而來,有時也譯為"神殿騎士團"。另一種說法是:據說當時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把猶太教聖殿內一部分院落劃予法國騎士們作為駐地,因而得名。
這個獨立的教團內分三個等級:騎士、軍士和教士。他們的徽記是一枚紅十字章,騎士佩戴在白色外衣上,軍士佩戴在黑色外衣上。隨後該團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教皇給予的特權、君主王侯的捐贈以及他們的搶劫,使其迅速聚集了大量財富。在東方和西歐佔有大量地產,還在西歐從事高利貸和銀錢業。聖殿騎士團逐漸變成了天主教會內最強大、最富有的僧團之一。
然而正所謂樹大招風,福兮禍所倚,正是這些財富和權勢給聖殿騎士團帶來了毀滅之災。13世紀末,西歐封建主在東方所建的殖民地全部被消滅殆盡之後,聖殿騎士團被迫離開巴勒斯坦,轉入法國、英國及西班牙等國活動。而當時統治法國的腓力四世,正陷於財政極其困難的窘境之中。出於覬覦騎士團財產的目的,他暗中與受他保護的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合謀,指控聖殿騎士團為異端,於1307年9月13日發出了逮捕法國境內全體聖殿騎士的密令。結果,這個騎士團的幾乎全部成員,包括總團長雅克.德.莫萊及其副手雨果.德.佩羅,統統被關進了宗教裁判所的拷問室,大批聖殿騎士在偵訊過程中被折磨死去,騎士團的組織也隨之瓦解。1312年,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下令,正式解散了聖殿騎士團。
有人統計,腓力四世靠取締聖殿騎士團掠奪到142萬利弗爾巨款。不過令人驚奇的是,聖殿騎士團異端案的炮製者此後也相繼死於非命。1314年4月20日,就在莫萊被燒死的次月,克萊門特五世死於紅斑狼瘡。同年11月29日,腓力四世在打獵時喪命。當時的人紛紛傳言是莫萊把他們勾到地獄受神的審判去了。然而還有更加辛辣的報應: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監禁的地方,恰巧是聖殿騎士團在法國的總部--塔姆佩爾神廟,並且他就是從這里被送往斷頭台的。
2、條頓騎士團:從輝煌到消亡
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建立時間最晚的一個,但卻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它於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騎士組成,著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13世紀初,在總團長馮.薩爾扎領導下,該團將活動中心自中東轉移到東歐。1226年,應波蘭馬佐維亞公爵康拉德之召,條頓騎士團前往波蘭,攻擊波蘭的宿敵普魯士人。康拉德同條頓騎士團立約:騎士團負責進攻普魯士,康拉德簽應把托倫和赫翁諾之間一塊領地劃給騎士團作為報酬。康拉德的這種引狼入室、目光短淺的政策,給日後的波蘭造成了很大的禍患。1237年,條頓騎士團與駐在波羅的海東岸的聖劍騎士團合並之後,勢力猛增,成為東歐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此後的50年間,條頓騎士團又牢牢地控制了普魯士,這樣便形成了從東西兩方鉗制波蘭領土,直接威脅波蘭國家安全的態勢。
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是條頓騎士團的鼎盛時期。他已不滿足於對波蘭的滲透,同時還將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區域。1346年,條頓騎士團又從丹麥人手裡奪得了愛沙尼亞。除此之外,條頓騎士團在南部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都有自己的屬地,最大的屬地則在德國。條頓騎士團在歐洲東北的屬地堵塞了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於是波蘭、俄羅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聯合起來,同他們的共同敵人--條頓騎士團進行斗爭。
1410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聯軍,向占據波蘭領土的條頓騎士團進軍。7月15日,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格林瓦爾德會戰(德國文獻中稱為坦南貝格會戰,中文又譯作坦能堡會戰)。會戰的一方是由波蘭國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亞蓋洛率領的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願部隊,共3.2萬人,以步兵為主;另一方是得到德國、匈牙利支持的條頓騎士團,共投入2.7萬人,以身穿甲胃的重裝騎兵為主。會戰結果,騎士團的大部分軍隊被殲滅,總團長雲金根以下所有指揮官全部戰死。聯軍取得了戰役的全勝。
此後,條頓騎士團轉向衰落。1454年,波蘭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戰端再起。1462年,在決定性的帕克會戰中,條頓騎士團再次失敗,總團長也被俘。1466年,騎士團第三次敗於波蘭,被迫與波蘭簽訂了托倫和約,東普魯士雖然仍在騎士團的統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屬於波蘭王國。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它的成員中已經有一半是波蘭人。1525年,騎士團總團長阿爾布列赫特將東普魯士改為世俗的普魯士公國,騎士團遂失去其原有的顯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1809年才宣告解散。後來曾於1834年一度恢復,但此後的條頓騎士團與原來意義上的強大的條頓騎士團國家已經完全是兩碼事了。
3、善堂騎士團:歷史上的光榮與現狀
善堂騎士團全稱是「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其雛型出現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尚未開始的1070年左右,它的任務是進行一些"慈善"工作,比如保護來"聖地"朝聖的西方基督徒,供給朝聖者食宿,醫治生病的基督徒等等,故得此名。它的成員是以耶路撒冷的"聖約翰聖殿"為中心而聚集起來的,故又稱為"約翰騎士團"。
但是,第一次十字軍遠征結束後,善堂騎士團的宗旨開始發生變化,他們的首領決定:一部分教友繼續為飢餓和染病的朝聖者從事慈善工作,但其中心任務是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騎士軍,從而逐步變成了純粹的封建騎士軍事團體,並在巴勒斯坦地區存在了將近200年。其服裝是綴有白色十字架的黑色外套,後來又改為紅色外套。
14世紀初,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進逼之下,騎士團不得不於1310年移到地中海東部的羅得島。1522年,奧斯曼蘇丹蘇里曼一世為了解除進犯歐洲的後顧之憂,大舉進攻羅得島,雖然騎士團只有500多名騎士和6000多名士兵,但他們面對20萬強敵,毫不畏懼,英勇抵抗,進行了整整半年多的頑強防禦戰,雖然最終被迫投降,但土軍卻付出了至少5萬人喪生的慘重代價。蘇里曼一世對騎士團的勇氣頗為贊賞,於是特許這支敵軍在1523年1月1日安全撤離了該島。
153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同意把馬爾他島及其附近的戈佐島交給善堂騎士團管轄。於是,騎士團就在馬爾他島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正式稱為"馬爾他騎士國"。
此後,善堂騎士團進入了鼎盛時期,船帆上標有馬爾他八角十字的戰船橫行於地中海。18世紀,騎士團的疆域遠達美洲西印度群島的聖克魯瓦。1794年,美國獨立後不久,這個騎士國就很快對它予以承認,並同它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當時,馬爾他騎士國比美國還要強大得多呢。
1798年,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在遠征埃及的途中,將騎士團從馬爾他島上趕了出去,到1834年騎士團才在義大利的羅馬扎了根。此後,它們再度轉向經營慈善事業,一直延續到今天,其名稱也改為"耶路撒冷、羅得島和馬爾他聖約翰軍事護理人員騎士團"。
4、聖劍騎士團的由來及解體
聖劍騎士團雖然不屬於三大騎士團之列,但它在歷史上也曾發揮過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還曾合並到條頓騎士團之內,因此,這里也簡單敘述一下它的產生及結局。
聖劍騎士團系德意志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支持建立。因其所屬騎士的白色斗篷上繪有紅色寶劍和十字,故名。它在13世紀初以傳播基督教為名,侵入波羅的海東岸立窩尼亞地區,故又稱"立窩尼亞騎士團"。1240年,騎士團又夥同丹麥、瑞典封建主入侵俄羅斯,佔領普斯科夫城,並繼續東進,進逼諾夫哥羅德城。1242年4月5日,在冰封的楚德湖上爆發了著名的"冰上交戰",結果諾夫哥羅德軍隊獲勝,騎士團被逐出俄羅斯,此後再不敢向東擴張。到16世紀初,騎士團由於內部矛盾逐漸分崩離析,分裂為若干不同的領地。
圍繞著爭奪騎士團遺產的斗爭,又演變成為一場國際性的爭奪波羅的海統治權的戰爭--立窩尼亞戰爭。1558年1月,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借口立窩尼亞騎士團與立陶宛聯合反俄,挑起立窩尼亞戰爭。1560年8月,騎士團主力被俄軍擊攻,總團長菲爾斯滕堡被俘。1561年11月28日,新任騎士團總團長戈塔爾德.克特萊爾同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二世在維爾紐斯簽約,把立窩尼亞交給立陶宛,騎士團還俗,在庫爾蘭和塞米加利亞建立公國,從屬波蘭和立陶宛。次年3月,存在了360年之久的立窩尼亞騎士團正式解體。
二、騎士團的現在狀況
今天,騎士團的總部設有羅馬商業街的馬爾他大廈,其標志為縮寫字母S.M.O.M。像夢蒂岡一樣,這塊土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雖然騎士團的正式公民只有幾十人,土地也只有這一幢1.2萬平方米的大廈,但它卻與世界上8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騎士團目前在世界各地共有12000多名騎士,其中包括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義大利前總理弗朗西斯科.科西嘉,美國前財政部長威廉.西蒙,紐約天主教特倫斯.庫克等名人。
第三部分 城市同盟
城市之間的競爭,特別是為了與封建領主和國王對抗,中世紀中期出現了城市之間的結盟,即城市同盟。城市同盟主要出現在德國。最為著名是漢薩同盟萊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
一、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主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漢薩(Hanse)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12世紀中葉逐漸形成,14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加。擁有武裝和金庫。1370年戰勝丹麥,訂立《斯特拉爾松德條約》。同盟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實力雄厚。15世紀轉衰,1669年解體。
二、萊茵同盟是公元13-15世紀德國西部萊茵河流域的城市同盟。同盟正式形成於公元1254年,參加者有美因茲、科倫等50多個城市。為了保護城市商人的利益,反對封建主的掠奪,萊茵同盟擁有自己的武裝。同盟還有統一的組織,以加強各城市間的聯系,發展對外貿易,同法國、尼德蘭等地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公元1381年,與士瓦本同盟合並,勢力增強。但公元1388年士瓦本同盟解散。萊茵同盟也遭到封建諸侯的打擊。終於在公元1450年,同盟瓦解。
三、士瓦本同盟是公元14世紀德國南部士瓦本地區的城市同盟。公元1331年,由士瓦本地區的奧格斯堡、紐倫堡和一部分瑞士城市組成同盟。之後,士瓦本同盟不斷擴大,最多時有80多個城市加入,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勢力。公元1381年,與萊茵同盟合並,勢力更加壯大,遭到政府的干涉。公元1388年,被迫解散。
第四部分 其他
一、歌薩克
俄國歷史上的特殊社會階層。哥薩克一詞源於突厥語,意為自由人。原指從中亞突厥國家逃到黑海北部從事游牧的人。後泛稱15~17世紀從農奴制壓迫下出逃的農民、家奴和城市貧民。他們住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地區,靠當僱工為生。自16世紀起,哥薩克因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被免除勞役和賦稅,並獲得一定的俸祿和相當數量的土地。他們擁有經自由選舉產生的統領、百人長、大尉所組成的自治機構。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哥薩克內部出現貧富分化。17~18世紀,大批哥薩克參加了反對沙皇封建專制制度的農民起義。哥薩克最初聚居在頓河沿岸和第聶伯河下游。隨著俄國疆土的擴展,哥薩克相繼出現在烏拉爾、伏爾加河下游、中亞細亞、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他們以勇猛善戰著稱,是沙俄兵力的重要來源,18世紀成為特殊軍人階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擁有頓河軍、庫班軍、烏拉爾軍等12支哥薩克部隊,人數近30萬。沙皇政府用各種辦法收買哥薩克的上層分子,使之成為向外進行侵略戰爭、對內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1918~1921年蘇俄國內戰爭期間哥薩克富裕階層參加了白衛軍。蘇維埃政府對哥薩克地主、富農與上層軍官實行打擊、鎮壓,同時把廣大哥薩克貧農和普通士兵吸引到蘇維埃政權方面來。國內戰爭後,作為社會階層的哥薩克已不復存在。多數人在集體農庄勞動。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
二、馬穆魯克(Mamluk、Mamluke、Mameluk、Mameluke,又名馬木魯克、馬木留克、馬木路克),中世紀服務於阿拉伯哈里發的奴隸兵,主要效命於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後來,隨著哈里發的式微和阿尤布王朝的解體,他們逐漸成為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並建立了自己的布爾吉王朝,統治埃及達三百年之久(1250年—1517年)。
........(實在太多了,字數所限,就這些吧)
『柒』 華人在東南亞為什麼沒有獨立建國這7個華人國家是如何消亡的
與西歐人向亞、非、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明朝中後期,漢人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下南洋」。
(大航海時代的中式帆船)
華人移民東南亞,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華人憑借自己的雙手在蠻荒之地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今天的東南亞國家中,華人絕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印尼約有88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3.5%左右;相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約有37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74.2%。(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數字,統計會有出入。)
(在東帝汶的客家人)
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除了新加坡,華人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
其實新加坡一開始也不是准備要獨立建國的,新加坡積極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後來因為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與馬來西亞聯邦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產生了矛盾,加上新加坡又發生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騷亂,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東古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出去。新加坡被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馬來西亞地圖)
華人之所以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這不得不從明清政府的海洋戰略說起。
明朝政府自鄭和下西洋以後,就不怎麼關心海洋事業了,但是呢,明朝好就好有「海上集團」的存在,當時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被中國的「海上集團」控制,「海上集團」也被稱為「武裝海商集團」,中國的「武裝海商集團」歷時約2個世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直、李旦、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
(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穿綠衣服的是鄭芝龍)
明朝對活躍於海上的武裝集團原則上是予以嚴厲打擊的,但是明朝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的存在,或者因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或者因為明政府海禁政策法令無常,總之到了明末清初,這些海上集團依然很活躍。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由於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參與了反清的活動,並且鄭成功一直領導軍隊在東南沿海從事反清斗爭,所以在清朝看來,這些海上武裝集團是潛在的威脅。清朝水師對海上武裝集團進行了清剿,最終在18世紀徹底肅清了這些「海盜」。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以後,准備進一步去菲律賓開拓,此時,鄭成功不幸逝世,進攻菲律賓的計劃就擱淺了。
鄭成功的逝世以及清朝在18世紀徹底剿滅海上武裝集團,表明中國人的武裝集團徹底從東南沿海退出,相當於把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西方人。
(西方人繪制的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圖)
一方面明朝、清朝的中央政府不關心海洋事業,另一方面海上武裝集團又被消滅。所以從18世紀開始,華人基本上失去了來自中國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國家需要武裝,沒有武裝,哪裡有國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之時,中國人在東南亞建立了7個國家(其中有1個是南宋末年建立的),這些國家後來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臨著強大的西方列強,華人又是作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當地。這些國家是無法生存的。
蘭芳共和國
這7個國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成立了「蘭芳公司」,蘭芳公司成立以後,當地的一些酋長要求獲得蘭芳公司的保護,於是在1777年,羅芳伯正式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位置)
蘭芳共和國成立以後,面臨著荷蘭人的威脅,羅芳伯知道當時洋人還是害怕清朝的,對清朝皇帝有所忌憚,於是向清朝政府納貢稱臣,清朝皇帝對中國人在海外稱王稱霸向來都是不贊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來有一天是不是要回國搶我的位置?羅芳伯因為是華人,很清楚中國皇帝心裡想的那些事兒,所以不是以「共和國」的名義,而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皇帝進貢。
(蘭芳共和國其實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
但是,荷蘭人看不明白,以為清政府真的認可蘭芳共和國作了清帝國的藩屬國了,所以一直不敢把蘭芳共和國怎麼樣。到了1884年,清政府已經徹底衰落了,荷蘭人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覆滅。因為蘭芳共和國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進貢的,而不是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貢的,所以蘭芳共和國被荷蘭人消滅之時,清政府什麼話都沒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連個正式的條約都沒有簽,琉球、朝鮮、越南等藩屬國至少是有條約的。
戴燕王國
坤甸河北部(與蘭芳共和國非常的近)有個戴燕王國,其國王非常的殘暴,當地人民對他非常的不滿,廣東省梅縣人吳元盛殺了戴燕王國的國王,當地民眾擁戴吳元盛為戴燕王國國王。戴燕王國存在的時間共70餘年,歷四任國王。
(坤甸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西加里曼丹)
19世紀中後期,戴燕王國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清政府當然也是什麼話都沒說,清朝皇帝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戴燕王國。
安波納島王國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南明滅亡後於安波納島(納土納群島)自任國王。納土納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海域,由272個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現在的人口約9萬餘人。
(納土納群島的位置)
張傑緒為什麼會在這個群島上建國?因為南明滅亡以後,廣東沿海的一部分殘兵敗將不滿清朝的統治,聯合一部分漁民來到納土納群島生活。可惜,張傑緒死後,王國內部出現權力斗爭,張氏王國漸漸衰敗,後來納土納群島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
馬來吳氏王國
福建人吳陽在1775年於馬來半島的宋卡建立王國,該國無國號,後稱臣於暹邏。
(宋卡的位置)
(現在的宋卡)
暹羅吞武里王朝
泰國的吞武里王朝可以認為是華人建立的,因為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1734—1782年)是個中泰混血兒,鄭信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澄海,名鄭鏞,廣東潮汕人,鄭信的母親諾央是暹羅人。
1782年,吞武里王朝發生宮廷政變,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國的卻克里將軍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曼谷王朝。卻克里是曼谷王朝的第一代國王,史稱拉瑪一世,卻克里的父親名叫通滴,是孟族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 Daoreung,她具有部分華人血統,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因此曼谷王朝與華人的關系不是很大。
(鄭信)
東南亞還有兩個華人王國是在元、明時期建立的。
爪哇順塔國
南宋末年,崖山一戰,張世傑慘敗,陸秀夫背負幼帝蹈海自殺,但是陸秀夫的兒子並沒有死,也沒有投降元朝,他率領部分南宋遺民乘船到了爪哇島,建立了順塔國。
(爪哇島的位置)
順塔國在明朝永樂年間還向明朝進貢了,《明史》記載了順塔國進貢的事情並追述了順塔國建國始末。今天的我們才知道關於爪哇順塔國一些歷史。
順塔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飛龍國
廣東省饒平烏石村人張璉在嘉靖年間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轉戰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後來義軍被明廷剿滅,張璉出海南下,在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王,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移民和商人均依附於他。
(蘇門答臘島)
飛龍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西方列強來到東南亞以後,清朝皇帝一般不怎麼關心海外的事情,這些華人國家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當然無法抵抗西方列強。
二戰勝利以後,東南亞各個國家相繼獨立,以華人為主體的區域呈零星狀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很難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華人在當地本身就是後來者,人都是講究「先來後到」的,華人在方方面面都要謹慎行事,只專心於商業和教育,對政治卻不怎麼關心。新加坡是因為被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才成為一個華人國家。
(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區域)
與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但是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西歐人的殖民活動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支持,而中國人開拓南洋的活動沒有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這就是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地建立了很多獨立的國家,而華人移民海外卻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
『捌』 莫羅瓦利北屬於哪個省哪個市哪個縣哪個鎮
莫羅瓦利北屬於印尼中蘇拉威西省莫羅瓦利縣,BungkuSelatan鎮。印尼莫羅瓦利工業園區,又稱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區青山園區,位於印尼中蘇拉威西省莫羅瓦利縣,BungkuSelatan鎮。總規劃用地約2000公頃,由上海鼎信投資(集團)公司和印尼八星投資公司合資設立並開發建造。
『玖』 我國境內有多少種原始人
中國學者根據體質形態的發展,把完全形成的人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依次遞進的階段。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現在所知的最早的早期猿人的化石是於1974-1975年在坦尚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的拉托利地層發現的。發現物主要是上下頜骨和牙齒,經測定,其年代在380-360萬年前之間。但在同地層中未發現石器。1972年,在東非肯亞特納湖東岸的庫彼弗拉發現了一個人類的化石頭骨。編號為「KNM-ER1470號人」(肯亞國家博物館古人類化石登記號)經測定約在300-270萬年前之間。1470號人的腦容量約為725毫升,顱骨形態與現代人近似,如眼窠隆起不大,沒有明顯突出的眉脊等等。1968年,在其上層35.5米處曾發現打制的石器,其地層年代經測定為261萬年前。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有人認為,這是1470號人製造的。從1960年起,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奧都威峽谷陸續發現了一些化石人類,定名為「能人」。其年代經測定為距今180萬年前,能人下肢能直立行走。手骨表明其拇指能和其它四指對握。在發現能人的地層里還發現不少礫石打制的石器,能人的腦量比1470號人小(估計約為560-680毫升之間)。而時代比1470號人晚,這一矛盾目前還沒有解決(有人估計是計算上的錯誤)。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的學名叫直立人。我國學者習慣上把他們叫做猿人,他們生存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目前已發現的晚期猿人化石主要有我國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印度尼西亞的莫佐克託人、直立猿人、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人(毛里坦人),坦尚尼亞的舍利人,德國的海德堡人等。
最早發現的晚期猿人是印度尼西亞的直立猿人。1891年,荷蘭軍醫杜布阿在爪哇中部特里尼爾附近發現一個頭蓋骨及一枚臼齒。1892年他又在同一地層發現一個大腿骨及一枚臼齒。頭蓋骨很原始,與猿的相似,而大腿則具有現代人的性質,杜布阿認為這是介於人和猿之間的一種原始人類的遺骨,從它的大腿骨來看,已經能直立行走,所以定名為直立猿人。但有些學者不同意這群觀點,有人認為頭蓋骨是長臂猿的,腿骨是人的,也有人認為頭蓋骨是畸形人的。然而大多數學者都支持杜布阿的觀點。爪哇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約為80萬年前,在發現猿人的地點沒有發現石器。
1907年在德國海德堡東南的茂埃爾發現一塊猿人下頜,定名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下頜形態似猿,但牙齒似人,其年存年代與爪哇猿人相當,在發現地也沒有發現石器。
在已知的晚期猿人中材料最豐富的是北京猿人,北京猿人最初於1927-1937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發現,解放後又繼續進行了發掘。如把解放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計有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9塊,面骨碎片6塊,下頜骨15塊,牙齒152顆,此外還有一些破碎的肢骨。這些化石分屬於40多個男女個體。
北京猿人前額低平,眉脊比爪哇直立猿人略小,嘴向前突出,沒有下巴頦,平均腦容量為1059毫升,與爪哇猿人相比,處於更高的發展階段,其生存年代約在40萬年前,和爪哇猿人一樣,北京猿人身體各部分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北京猿人的上肢骨很像現代人,下肢骨也與現代人相近。但頭骨保留更多的原始性質。解放後我國學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做出了科學解釋,他們認為,在人類體質進化過程中,勞動器官比思維器官進化的快,手和腳在勞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們的進化速度較快,頭骨和腦是隨著手的發展和腿的直立行走而發生變化的,和四肢相比,其進化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這也證明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理論的正確。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也稱古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最早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洞穴里發現的,被定名為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尼人生存於30-20萬年前,人類學家把他作為早期智人的代表,早期智人在亞、歐、非三洲都有發現,如在亞洲有印尼的昂棟人、中國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等。在歐洲有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納人、法國的聖沙拜爾人等。在非洲有布羅肯人、薩爾達納人等。與現代人相比,早期智人的前額顯得低而斜,眉脊略有突出,頦部不明顯;現代人的腦子是前部和頂部發達,而早期智人的腦子卻是下部和後部發達,但與晚期猿人相比,早期智人更接近於現代人,其腦容量約在1100-1600毫升之間,平均為1350毫升,比北京猿人要大得多,腦組織也復雜得多,且腦殼較薄,早期智人已能製造多種石器工具,並會人工取火。總之,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和智慧都大大發展了。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又稱新人,約生存於9.2萬-1萬年前,其化石最早於1868年在法國的克羅馬農洞穴發現,被定名克羅馬農人,此後,除南極外,晚期智人的化石在其他各洲均有發現。如在亞洲有中國的山頂洞人、資陽人、河套人等,印尼的瓦賈克人、馬里的阿塞拉人等,在歐洲有義大利的格里馬狄人、德國的阿爾法盧人、馬里阿塞拉人等,在美洲有墨西哥的特佩克斯潘人、美國的明尼蘇人等。在澳洲有凱洛人和芒戈人等。美洲的居民大約是在5萬年前從亞洲北部經白令海峽來到美洲的。澳洲居民大約是在4-3萬年前從東南亞進入澳洲的。晚期智人的眉脊幾乎消失,前額升高,臉和下頜向後退縮,頦部明顯,腦容量平均達到1400毫升,他們的體質形態已經和現代人沒有多大差別。
當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現代人種也開始形成,目前,多數人類學家把世界上的人分為三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種)、歐羅巴人種(白種)和尼格羅人種(黑種)。人種的形成是長時期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人種的差別只是表現在體質形態的外表上,如膚色、眼睛、鼻型、發型等等,而並不影響到智力的優劣,種族主義者宣稱人種有優劣之分,這是毫無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