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特點
熱帶雨林氣候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溫差大。
熱帶雨林分布的地區,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於1800毫米,有些地方達35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均勻,常年濕潤,空氣相對濕度95%以上。平均降水量每年80英寸以上,超過每年的蒸發量。那裡無明顯的季節變化,白天溫度一般在30℃左右,夜間約20℃。
熱帶雨林氣候特點詳細介紹
全年高溫多雨。太陽輻射年變化小,並由於太陽在一年內的春分、秋分前後兩次經過天頂,所以氣象要素的年變化都具有雙峰型的特點。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變化,年溫差一般不超過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過1℃。氣溫日變化比年變化大,日較差可達10-15℃。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於20℃。全年濕度較高,就亞馬遜河下游而言,相對濕度年平均達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達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達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麥隆火山山麓代本賈的年降水量達9470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但個別地區仍有顯著差異。如非洲剛果河流域比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氣候更顯示了大陸性,有的地方雨量較少,如加彭的利伯維爾從10月至次年5月期間,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會出現乾旱少雨地區,如太平洋上的莫爾登島(南緯4°,西經155°),年降水量僅730毫米。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的高山地區,氣溫較低,但其年變化仍很小。這些地區,從山麓到山頂,能夠出現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的氣候,呈現出類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自然景觀,垂直分布最為豐富多彩。分旱雨兩季。
天氣單調。全年受赤道海洋氣團控制,風力微弱,季相無變化,基本每日上午悶熱晴朗,之後積雲越積越厚,午後則暴雨傾盆,雨後天氣稍涼,第二天又復如此。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具體說來。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中美東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北岸,馬達加斯加島東部,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南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地理位置
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亞洲和非洲的叢林地區,大多數熱帶雨林(Tropicalzonerainforest)都位於北緯23.5度和南緯23.5度之間。在熱帶雨林中,通常有三到五層的植被,上頭還有高達150英尺到180英尺的樹木像帳篷一樣支蓋著。下頭幾層植被的密度取決於陽光穿透上層樹木的程度,照進來的陽光越多,密度就越大。
地形地貌
雨林地區的地形復雜多樣,從散布岩石小山的低地平原,到溪流縱橫的高原峽谷。地貌造就了形態萬千的雨林景觀。在森林中,靜靜的池水、奔騰的小溪、飛瀉的瀑布到處都是;參天的大樹、纏繞的藤蘿、繁茂的花草交織成一座座綠色迷宮。
土壤類型
熱帶常綠雨林下發育的典型土壤是磚紅壤和具有灰化現象的紅壤,前者分布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並且有比較少雨季節的地區,後者主要分布在各季節降水豐沛、森林郁閉、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區。(整理自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公眾號予以處理)
熱帶雨林氣候如何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的附近,通常來說也是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流域以及中美的東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以及幾內亞灣的北岸、馬達加斯加島東部,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南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以及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新幾內亞島一帶、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代表城市
亞洲
吉隆坡(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斯里巴加灣市(汶萊)、雅加達(印尼)、萬隆(印尼)、泗水(印尼)、宿務(菲律賓)、達沃(菲律賓)。
非洲
科納克里(幾內亞)、蒙羅維亞(賴比瑞亞)、阿比讓(象牙海岸)、阿克拉(迦納)、洛美(多哥)、拉各斯(奈及利亞)、雅溫得(喀麥隆)、利伯維爾(加彭)。
大洋洲
湯斯維爾(澳大利亞)、莫爾茲比港(巴布亞紐幾內亞)、維拉港(萬那杜)、蘇瓦(斐濟)、阿加尼亞(關島)、帕皮提(法屬波利尼西亞)。
南美洲
帕拉馬里博(蘇利南)、喬治敦(蓋亞那)、馬瑙斯(巴西)、貝倫(巴西)、薩爾瓦多(巴西)、伊基托斯(秘魯)。
北美洲
哈瓦那(古巴)、金斯敦(牙買加)、聖多明各(多米尼加)、聖胡安(波多黎各)、卡斯特里(聖露西亞)、布里奇敦(巴貝多)、巴拿馬城(巴拿馬)。
『貳』 熱帶雨林氣候詳細資料大全
熱帶雨林氣候 又稱 赤道多雨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降水量可達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無乾旱期。主要出現在南美洲亞馬遜平原,非洲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的馬來群島大部和馬來半島南部。顯著特徵:全年高溫、多雨、溫差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熱帶雨林氣候
- 外文名 :Tropical Rainforest Climate
- 別稱 :赤道多雨氣候
- 地理分布 :赤道兩側南北緯10°之間
- 典型地區 :亞馬遜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 年降水量 :1500-3000毫米
- 年均氣溫 :24-28℃
- 成因 :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 氣候特徵 :全年高溫多雨
- 植被類型 :熱帶雨林
全球分布,氣候特徵,典型生物,動物,植物,氣候成因,降水,影響,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影響,植被影響,威脅,亞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全球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具體說來。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中美東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北岸,馬達加斯加島東部,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南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熱帶雨林氣候全球分布 氣候特徵
全年高溫多雨。 太陽輻射年變化小,並由於太陽在一年內的春分、秋分前後兩次通過天頂,所以氣象要素的年變化都具有雙峰型的特點。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變化,年溫差一般不超過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過1℃。氣溫日變化比年變化大,日較差可達10-15℃。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於20℃。全年濕度較高,就亞馬遜河下游而言,相對濕度年平均達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達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達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麥隆火山山麓代本賈的年降水量達9470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但個別地區仍有顯著差異。如非洲剛果河流域比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氣候更顯示了大陸性,有的地方雨量較少,如加彭的利伯維爾從10月至次年5月期間,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會出現乾旱少雨地區,如太平洋上的莫爾登島(南緯4°,西經155°),年降水量僅730毫米。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的高山地區,氣溫較低,但其年變化仍很小。這些地區,從山麓到山頂,可以出現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的氣候,呈現出類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自然景觀,垂直分布最為豐富多彩。分旱雨兩季。
亞馬遜河 天氣單調。全年受赤道海洋氣團控制,風力微弱,季相無變化,基本每日上午悶熱晴朗,接著積雲越積越厚,午後則暴雨傾盆,雨後天氣稍涼,第二天又復如此。
典型生物
動物
熱帶雨林氣候區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庫,也是碳素生物循環轉化和儲存的巨大活動庫。動物種類的分化達到高峰,個體數卻較少。具有鮮麗的體色,奇怪的外形。美洲主要有狨鼠,卷尾猴,蛛猴。樹懶,小食蟻獸,南美貘,吸血蝠,蜂鳥,麝雉,森蚺等。非洲有大猩猩,黑猩猩長尾鯪鯉,倭河馬,太陽鳥,避役等。亞洲有猩猩,長臂猿,眼鏡猴,蜂猴,獼猴,巨松鼠,綠孔雀,蟒蛇,巨蜥,樹蛙等。大洋洲有樹袋鼠,袋貂,樹袋熊,食火雞,極樂鳥等。
植物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用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區是地球上種類成分最豐富的植被類型,這源於兩個原因:地區的古老性和適宜的現代生境條件。植物群落變化不象溫帶植物那樣表現出明顯的季相。葉在全年都呈綠色,每個月都可能有某些植物處於開花期。熱帶的許多喬木高大筆挺,沒有分枝。有些樹主幹基部具有外露土面的板狀根。雨林里充滿了藤。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生態適應,它們可以以本身纏繞而上,或以嫩枝卷繞支持物而上,或依靠卷須,或依靠吸根向上攀登。 總之是以莖干物質最經濟的手段攀援到光照充分的上層,迅速生長達到成熟。熱帶雨林氣候區中最引人注目或者說最「臭名昭著」的當數絞殺植物。網狀根膨大癒合變成網狀莖,支 柱植物的樹干在裡面被絞殺致死。附生植物是熱帶雨林森林結構中一個特別的組成部分。全世界共有65科850屬約3萬種附生植物。在熱帶雨林氣候區,這類植物大約占植物種數的一半。這類植物具有迅速汲取和收儲雨水的器官和組織。
雨林植被 在熱帶雨林氣候區中,附生植物種類極其繁多,其中最輝煌的當屬蘭科,鳳梨科和天南星科。鳳梨科植物是新熱帶雨林的特產,大約有50屬,1000種。最適情況下,每公頃總植物量為350-450噸,凈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1/4。雨林下土壤因風化淋溶強烈,肥力不高,植物直接從林下調落物層藉助於真菌獲得營養,同時迅速補充落葉數量。
氣候成因
熱帶雨林在成因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主導因素還是有區別的。在赤道地區南北緯10度的范圍內,總的趨勢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的太陽輻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氣候變化單調,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但在世界同類型地區中,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於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橫穿其間,地形結構上北有蓋亞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脈,呈圍椅狀東低西高的地勢,敞開著懷抱接納由東北東南信風和南北赤道暖流帶來的豐沛的暖濕氣流。使它具有特別有利於該類型發育的現代氣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定有關。亞馬遜河是世界上第二長的河流。它由西向東貫穿整個南美洲,流域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千米,上面布滿濃密的叢林。亞馬遜河的主流有時候會泛濫成災,淹沒廣達數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綜合性特徵非常顯著。
亞馬遜熱帶雨林 非洲的熱帶雨林氣候由於受地形、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僅局限在非洲剛果盆地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沿岸地區,在成因上主要原因在於赤道通過(赤道通過中非剛果盆地及東非,由於東非為高原地形,故氣候上屬熱帶高地)。受西南季風和幾內亞暖流的影響,濕潤的水氣將從河口深入到盆地內部,在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下,輻合上升,全年降雨豐沛,因此流經該地的河川-剛果河水量豐穩,極富航行之利。熱帶雨林的大陸性特徵比較明顯。 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大小島嶼星羅旗布散落在海洋上,主要受太陽的輻射影響,加之海洋面積廣闊,對流運動旺盛,這兒的雨林氣候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徵。 有些地區雖然不在南北緯10°之間,不受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但由於大氣環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有時熱帶雨林氣候呈現出非地帶性特徵。如中國雲南、台灣、海南及澳大利亞局部地區、馬達加斯加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的雨林的形成就與地形和洋流有密切的關系。如馬達加斯加島山脈東部由於受南赤道暖流和東南信風的影響,暖濕氣流沿著迎風坡爬升,盡管南回歸線穿越其間,但東南沿海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18-26℃,年降水量由東部2000-2000毫米減到西部的750-1000毫米。再則象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的形成也是受地形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及東南信風的共同影響。同樣的道理,中國雲南、台灣、海南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的雨林的形成都與上述有類似的特徵。 即便是赤道附近的地區東非高原,由於地形的緣故,形成熱帶草原氣候,西海岸的剛果盆地以南的沿岸地區,受本格拉寒流和南赤道離岸流的影響,就形成了熱帶沙漠氣候。同樣是受寒流(秘魯寒流)的影響,南美西海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長、最靠近赤道的熱帶荒漠,氣候乾旱,氣溫較低。
主要成因為:受 赤道 低氣壓帶控制。 降水
熱帶雨林氣候的降水類型多屬於對流雨。熱帶雨林氣候是赤道南北常年高溫、潮濕和多雨的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和大洋洲從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 熱帶雨林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常年高溫,氣溫變化小。太陽一年兩次直射地面,輻射強烈,晝夜長短差別很小。一年內各月的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8℃,絕對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氣溫年較差一般不超過5℃,而日較差可達10-15℃。全年多雨。
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兩個半球的信風氣流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地面風力較弱,濕潤氣流上升容易成雲致雨。終年潮濕,相對濕度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500-3000毫米。氣候變化單調。在赤道氣團控制之下,全年都是夏天。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
影響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大氣環流
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海陸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植被影響
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威脅
熱帶雨林氣候多有熱帶雨林;而雨林是全球最大的陸上供氧站和二氧化碳消納處,是地球之肺。但大量砍伐和火災等造成大面積熱帶雨林消失。熱帶雨林氣候也面臨消失的威脅。保護熱帶雨林迫在眉睫。亞馬遜的雨林現正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因為人們為了開闢土地來種莊稼,或飼養牲畜來供應美國的肉類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對它濫伐濫砍。 代表城市
亞洲
吉隆坡(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斯里巴加灣市(汶萊)、雅加達(印尼)、萬隆(印尼)、泗水(印尼)、宿務(菲律賓)、達沃(菲律賓)。
非洲
科納克里(幾內亞)、蒙羅維亞(賴比瑞亞)、阿比讓(象牙海岸) 、阿克拉(迦納)、洛美(多哥)、拉各斯(奈及利亞)、雅溫得(喀麥隆)、利伯維爾(加彭)。
大洋洲
湯斯維爾(澳大利亞)、莫爾茲比港(巴布亞紐幾內亞)、維拉港(萬那杜)、蘇瓦(斐濟)、阿加尼亞(關島)、帕皮提(法屬玻里尼西亞)。
北美洲
哈瓦那(古巴)、金斯敦(牙買加)、聖多明各(多米尼加)、聖胡安(波多黎各)、卡斯特里(聖露西亞)、布里奇敦(巴貝多)、巴拿馬城(巴拿馬)。
南美洲
帕拉馬里博(蘇利南)、喬治敦(蓋亞那)、馬瑙斯(巴西)、貝倫(巴西)、薩爾瓦多(巴西)、伊基托斯(秘魯)。
『叄』 熱帶雨林氣候簡介及詳細資料
概況
(圖)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或赤道氣候,通常赤道多雨氣候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柯本氣候分類法代號為"Af"。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植被是茂密的熱帶雨林。
赤道南北常年高溫、潮濕和多雨的氣候,南、北兩個半球的信風氣流在這里匯合,地面風力一般微弱,濕潤而不穩定的赤道全年控制著這個地帶,宜於多種植物生長。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特徵的地區有亞洲的印度半島西南沿海、中南半島西海岸、馬來半島、大巽他群島、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非洲的幾內亞灣和剛果河流域,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以及和它們毗連的海洋上。
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具體說來。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中美東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北岸,馬達加斯加島東部,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南部,伊里安島,印度尼西亞,大洋洲的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澳大利亞的東北部部分。
熱帶雨林氣候的分布
特徵
全年高溫多雨。 太陽輻射年變化小,並由於太陽在一年內的春分、秋分前後兩次通過天頂,所以氣象要素的年變化都具有雙峰型的特點。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變化,年溫差一般不超過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過1℃。氣溫日變化比年變化大,日較差可達10-15℃。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於20℃。全年濕度較高,就亞馬遜河下游而言,相對濕度年平均達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達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達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麥隆火山山麓代本賈的年降水量達9470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但個別地區仍有顯著差異。如非洲剛果河流域比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氣候更顯示了大陸性,有的地方雨量較少,如加彭的利伯維爾從10月至次年5月期間,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會出現乾旱少雨地區,如太平洋上的莫爾登島(南緯4°,西經155°),年降水量僅730毫米。具有熱帶雨林氣候的高山地區,氣溫較低,但其年變化仍很小。這些地區,從山麓到山頂,可以出現熱帶雨林到終年積雪的氣候,呈現出類似從赤道到極地的各種自然景觀,垂直分布最為豐富多彩。
亞馬遜河
天氣單調。全年受赤道海洋氣團控制,風力微弱,季相無變化,基本每日上午悶熱晴朗,接著積雲越積越厚,午後則暴雨傾盆,雨後天氣稍涼,第二天又復如此。
典型生物
動物
熱帶雨林氣候區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基因庫,也是碳素生物循環轉化和儲存的巨大活動庫。動物種類的分化達到高峰,個體數卻較少。具有鮮麗的體色,奇怪的外形。美洲主要有狨鼠,卷尾猴,蛛猴。樹懶,小食蟻獸,南美貘,吸血蝠,蜂鳥,麝雉,森蚺等。非洲有大猩猩,黑猩猩長尾鯪鯉,倭河馬,太陽鳥,避役等。亞洲有猩猩,長臂猿,眼鏡猴,蜂猴,獼猴,巨松鼠,綠孔雀,蟒蛇,巨蜥,樹蛙等。大洋洲有樹袋鼠,袋貂,樹袋熊,食火雞,極樂鳥等。
植物
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世界上主要的、最大的熱帶雨林地區。
熱帶雨林氣候區是地球上種類成分最豐富的植被類型,這源於兩個原因:地區的古老性和適宜的現代生境條件。植物群落變化不象溫帶植物那樣表現出明顯的季相。葉在全年都呈綠色,每個月都可能有某些植物處於開花期。熱帶的許多喬木高大筆挺,沒有分枝。有些樹主幹基部具有外露土面的板狀根。雨林里充滿了藤。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生態適應,它們可以以本身纏繞而上,或以嫩枝卷繞支持物而上,或依靠卷須,或依靠吸根向上攀登。
總之是以莖干物質最經濟的手段攀援到光照充分的上層,迅速生長達到成熟。熱帶雨林氣候區中最引人注目或者說最"臭名昭著"的當數絞殺植物。網狀根膨大癒合變成網狀莖,支
柱植物的樹干在裡面被絞殺致死。附生植物是熱帶雨林森林結構中一個特別的組成部分。全世界共有65科850屬約3萬種附生植物。在熱帶雨林氣候區,這類植物大約占植物種數的一半。這類植物具有迅速汲取和收儲雨水的器官和組織。
在熱帶雨林氣候區中,附生植物種類極其繁多,其中最輝煌的當屬蘭科,鳳梨科和天南星科。鳳梨科植物是新熱帶雨林的特產,大約有50屬,1000種。最適情況下,每公頃總植物量為350-450噸,凈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1/4。雨林下土壤因風化淋溶強烈,肥力不高,植物直接從林下調落物層藉助於真菌獲得營養,同時迅速補充落葉數量。
成因
熱帶雨林在成因上,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主導因素還是有區別的。在赤道地區南北緯10度的范圍內,總的趨勢主要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的太陽輻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氣候變化單調,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但在世界同類型地區中,亞馬遜平原的熱帶常綠雨林不僅面積最廣,而且發育也最為充分和典型,這是由於亞馬遜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橫穿其間,地形結構上北有蓋亞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脈,呈圍椅狀東低西高的地勢,敞開著懷抱接納由東北東南信風和南北赤道暖流帶來的豐沛的暖濕氣流。使它具有特別有利於該類型發育的現代氣條件,另一方面也與它發育歷史悠久、在形成過程中自然地理條件相對比較穩定有關。亞馬遜河是世界上第二長的河流。它由西向東貫穿整個南美洲,流域面積廣達600萬平方千米,上面布滿濃密的叢林。亞馬遜河的主流有時候會泛濫成災,淹沒廣達數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徑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綜合性特徵非常顯著。
亞馬遜熱帶雨林
非洲的熱帶雨林氣候由於受地形、洋流和季風的影響,僅局限在非洲剛果盆地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沿岸地區,在成因上主要原因在於赤道通過(赤道通過中非剛果盆地及東非,由於東非為高原地形,故氣候上屬熱帶高地)。受西南季風和幾內亞暖流的影響,濕潤的水氣將從河口深入到盆地內部,在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下,輻合上升,全年降雨豐沛,因此流經該地的河川-剛果河水量豐穩,極富航行之利。熱帶雨林的大陸性特徵比較明顯。
亞洲印度半島西南沿海,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西海岸,菲律賓群島和伊里安島,大洋州從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大小島嶼星羅旗布散落在海洋上,主要受太陽的輻射影響,加之海洋面積廣闊,對流運動旺盛,這兒的雨林氣候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徵。
有些地區雖然不在南北緯10度之間,不受赤道低氣壓的影響,但由於大氣環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有時熱帶雨林氣候呈現出非地帶性特徵。如中國雲南、台灣、海南及澳大利亞局部地區、馬達加斯加島和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的雨林的形成就與地形和洋流有密切的關系。如馬達加斯加島山脈東部由於受南赤道暖流和東南信風的影響,暖濕氣流沿著迎風坡爬升,盡管南回歸線穿越其間,但東南沿海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西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8-26度,年降水量由東部2000-2000毫米減到西部的750-1000毫米。再則象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熱帶雨林的形成也是受地形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及東南信風的共同影響。同樣的道理,中國雲南、台灣、海南以及美國的佛羅里達半島等地區的雨林的形成都與上述有類似的特徵。
即便是赤道附近的地區東非高原,由於地形的緣故,形成熱帶草原氣候,西海岸的剛果盆地以南的沿岸地區,受本格拉寒流和南赤道離岸流的影響,就形成了熱帶沙漠氣候。同樣是受寒流(秘魯寒流)的影響,南美西海岸分布著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長、最靠近赤道的熱帶荒漠,氣候乾旱,氣溫較低。
主要成因為: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降水
熱帶雨林氣候的降水類型多屬於對流雨。
熱帶雨林氣候是赤道南北常年高溫、潮濕和多雨的氣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亞洲和大洋洲從蘇門答臘島至紐幾內亞島一帶。
熱帶雨林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常年高溫,氣溫變化小。太陽一年兩次直射地面,輻射強烈,晝夜長短差別很小。一年內各月的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8℃,絕對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氣溫年較差一般不超過5℃,而日較差可達10-15℃。全年多雨。
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
南北兩個半球的信風氣流在赤道地區輻合上升,地面風力較弱,濕潤氣流上升容易成雲致雨。終年潮濕,相對濕度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500-3000毫米。氣候變化單調。在赤道氣團控制之下,全年都是夏天。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熱,午後下雨,黃昏雨歇,天氣稍涼。
影響
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圍內。使得全年高溫。太陽輻射再強烈的地區將變為沙漠。
大氣環流
處在赤道低壓帶,信風在赤道附近聚集,輻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雲致雨。
海陸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並使氣溫差較小。地勢較低,適合雨林生長。
植被影響
樹的蒸騰作用強,使環境更加潮濕。
威脅
熱帶雨林氣候多有熱帶雨林;而雨林是全球最大的陸上供氧站和二氧化碳消納處,是地球之肺。但大量砍伐和火災等造成大面積熱帶雨林消失。熱帶雨林氣候也面臨消失的威脅。保護熱帶雨林迫在眉睫。亞馬遜的雨林現正處於嚴重的危險之中,因為人們為了開闢土地來種莊稼,或飼養牲畜來供應美國的肉類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對它濫伐濫砍。
代表地區
著名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南美洲中部巴西亞馬遜平原熱帶雨林區;
非洲剛果盆地熱帶雨林區;
東南亞菲律賓群島南部雨林區;
東蘭亞馬來群島熱帶雨林區。
代表城市
亞洲
吉隆坡(馬來西亞)、新加坡(新加坡)、斯里巴加灣市(汶萊)、雅加達(印尼)、萬隆(印尼)、泗水(印尼)、宿務(菲律賓)、達沃(菲律賓)。
非洲
科納克里(幾內亞)、蒙羅維亞(賴比瑞亞)、阿比讓(象牙海岸) 、阿克拉(迦納)、洛美(多哥)、拉各斯(奈及利亞)、雅溫得(喀麥隆)、利伯維爾(加彭)。
大洋洲
湯斯維爾(澳大利亞)、莫爾茲比港(巴布亞紐幾內亞)、維拉港(萬那杜)、蘇瓦(斐濟)、阿加尼亞(關島)、帕皮提(法屬玻里尼西亞)。
北美洲
哈瓦那(古巴)、金斯敦(牙買加)、聖多明各(多米尼加)、聖胡安(波多黎各)、卡斯特里(聖露西亞)、布里奇敦(巴貝多)、巴拿馬城(巴拿馬)。
南美洲
帕拉馬里博(蘇利南)、喬治敦(蓋亞那)、馬瑙斯(巴西)、貝倫(巴西)、薩爾瓦多(巴西)、伊基托斯(秘魯)。
總結
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南北緯10°之間,全年高溫多雨,植被是茂密的熱帶雨林。
『肆』 萬隆的印象
作者:不會游泳的沙漠駱駝
每次別人都跟我說,萬隆很好玩,一定要去!我都皺起眉頭,哪裡好玩了,請問哪裡好玩,到現在我都不理解,萬隆到底是個什麼好玩法,我怎麼就是拎不清呢。
那種感覺就好像吃一道印尼人都愛吃的海南雞飯,每個人都說特別好吃,就是特別好吃;結果滿懷期待的吃下去,感覺太一般了還不好意思說,平平無奇的水煮雞肉加個米飯,索然無味;不禁懷疑自己,難道是我吃錯了?難道我吃的方法不對?難道這家味道不正宗?難道是我沒有浪漫的情懷?
第一次去萬隆的時候是因為有個好友在那邊工作,那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好友早就搬離了萬隆,我也是那時才知道萬隆人其實也說萬隆話的,學校里也教。當時要去萬隆的話是先去雅加達semanggi一樓大廳的巴士售票處買好巴士票,然後坐巴士去萬隆;所有人都會告訴你不堵車走高速的話兩個小時就能到達美麗的萬隆;當然,我每次都坐了超過4個小時的車才到達萬隆。後面再過了一年學會了坐火車,去萬隆的火車很方便,火車一般不堵車,也比較舒適。現在著名的雅萬高鐵也快要通車了,真是奇跡,難道以後經典的堵車事件從此要消失了?人人20分鍾就可從雅加達到萬隆?可是從家裡到高鐵站就要一個小時呀。
但萬隆從來沒有給過我驚喜,我真不知道在那裡玩什麼。去泡過溫泉,去過火山,去過山頂小屋吃飯,都平平淡淡,沒有什麼新鮮的地方。溫泉里人特別多,很多人都看著我和我的朋友,總感覺臟臟的、滑滑的;還暗暗的哪裡不對勁。火山呢,可能是因為天氣不好,霧氣很大,到處濕濕的還有點破爛,又冷冷的,凍得哆哆嗦嗦,毫無美感;一堆人慢吞吞的在前面走著,怎麼走也走不動……山頂小屋算是萬隆的一大特色,坐在山裡的小棚子里吃飯也還不錯;但是吃的也差不多就是印尼平常的那些食物,比如烤雞腿,烤小鴨……總覺得雅加達的吃的選擇更多。
萬隆的街道上總是破破的,有點荷蘭時的風格;城市也不大,來回走幾圈就沒地方去了;當然,在印尼需要有車才更加方便;但是車開遠了又只是叢林之類的,什麼設施也沒有,不知道要做什麼好。回到城市,來來回回也就是那些小店、小販等,真的不知道別人去萬隆到底是玩什麼。
萬隆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在1955年召開了萬隆會議,周恩來也到過那裡。萬隆還有''爪哇巴黎''的稱謂,總覺得這個名字有點過火了。有些印尼人還告訴我,你覺得雅加達不好玩就去萬隆,萬隆就好像你們中國的天津那樣。萬隆還有很多工廠,很多有名的服裝工廠也在那裡,所以很多雅加達人喜歡去萬隆買衣服,所以我也去了傳說中的萬隆服裝城買衣服。反正工廠裡面的衣服式樣都很土,買了一條紅色的裙子,裡面的松緊腰帶卻裝反了,穿著十分不舒服;所有衣服的號碼都很大,根本穿不了;就跟現在的巴厘島服裝店一樣,專做胸大屁股大的衣服和褲子;我覺得中日韓女孩兒就別買了,號碼根本不適合。
2018年,我又一次坐大巴去了萬隆,這次去了幾個著名的景點。其中一個是一個廢棄的火車軌道附近,雜草叢生,亂七八糟,很原始很自然;站在那裡我不知道我是誰,要干什麼;第二個景點還花了五千的門票才進去的,諾大的門衛處和毫不含糊的售票員;遠處看好似那有個樓梯可以看風景外加個花園;萬隆的花卉好似也很出名,結果一走進去,什麼也沒有,又是一堆雜草,花園就更別說了,路邊的野花盛開得更好。走了幾分鍾就搖搖頭出來了,然後去吃傳說中的萬隆 美食 ,至今完全忘了自己吃了什麼。
定了一個彩繪的五顏六色的木房子酒店,裝飾還不錯,門是中國傳統那種帶栓的式樣,整個巴厘島的很多房屋也是那種栓式。晚飯訂了兩條烤魚,剛住了一天後開始發高燒,躺在酒店一動不能動。最後高高興興坐火車回了雅加達。
2019年,又一次坐大巴去了萬隆,這次好玩點,全程都是跟旅行社定的全包行程,住在帳篷酒店裡,山上還有茶園,除了茶園還有湖;但是除了幾家飯店別的也沒有什麼;跟幾個人去爬了山,吃了點小吃;好歹也是滿載而歸。
今年,又有人告訴我;你喜歡喝咖啡就應該去萬隆喝,那裡有很多小店,特別有意思特別美;什麼?難道這么多年我還是沒有看到萬隆的重點?
這些年Ins崛起,很多萬隆小店和中國的小店一樣都成了網紅店,人氣店;大家爭先恐後去拍照增添了不少人氣。
我總覺得萬隆有點什麼,又少了點什麼;總想看點什麼,又找不到任何東西;就好似在淘寶買東西一樣,居然得到一個贈品有些驚喜;打開一看,是個無關緊要的東西,隨手一放又不知道哪裡去了。
『伍』 萬隆盆地白天降水多嗎
萬隆的全年氣候和平均天氣 印度尼西亞
萬隆夏季短、暖和和悶熱;冬季短、舒適和悶熱難受;全年潮濕和陰天。 在一年中,氣溫通常在18°C到29°C之間變化,極少低於16°C或高於3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