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1、美國166.9萬平方公里
美國是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耕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8.22%。美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北溫帶,旱地多,降水中等,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豆。
2、印度153.5萬平方公里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約占總國土面積的51.61%,在世界主要大國中高居第一,僅次於孟加拉的58%和烏克蘭的55%,遠高於中國!
3、中國150.4萬平方公里
中國領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大於美國,更是印度的3倍還多,但境內多山陵、荒漠、草原,平原面積很小,耕地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16.13%!而且中國可供耕種的土地幾乎完全開墾完畢,而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等大國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小,但可開墾面積實則並不低。
4、俄羅斯123.7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7.28%
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國,領土面積達1709萬平方公里,但大部分領土在寒帶,終年凍土,耕地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但俄羅斯實際可開墾土地遠高於此。據專家估算,俄羅斯實際可開墾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左右。
5、巴西66.1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7.82%
巴西擁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稱,對於保持世界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巴西理論可開墾土地在7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6、加拿大47.4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5.22%
加拿大是世界有名的地廣人稀的國家,國土50%區域被森林覆蓋,35%被積雪覆蓋,不到15%位城市和耕地面積。加拿大實際可開墾耕地也是非常多的,達到國土的25%左右!
7、澳大利亞47.1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6.19%
澳大利亞面積769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僅有2400萬,也就是說在比中國稍小的土地上居住著上海市的人口。但澳大利亞大部分國土為沙漠和戈壁,可耕種土地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實際可開墾土地並不多。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沙漠都能變成耕地,所以說潛力巨大。
8、烏克蘭33.3萬平方公里
烏克蘭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5.3%,而且全都是優質的黑土地,難怪被稱作歐洲的糧倉!
9、印尼33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18.07%
印尼是世界最大到過,也是一個群島國家,有17000多個島嶼組成,全部島嶼都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理論可開墾土地也是非常多的,目前開發出來的不到三分之一。
10、奈及利亞32.9萬平方公里
占國土比例:36.16%
奈及利亞的自然條件非常好,降雨豐沛,僅在國土最北部有少許荒漠化土地,難怪能養活1.86億人口!
11、阿根廷28.4萬平方公里
12、墨西哥26.8萬平方公里
13、土耳其25.5萬平方公里
14、法國22.7萬平方公里
15、哈薩克22.2萬平方公里
2. 客家人的歷史
陸川客家人佔全縣人口80萬的70%,約56萬人,屬粵語地佬話的平樂馬坡、沙坡、米場等鎮均插花有客家人。有雙語人,也有由客家話變地佬話的。因此,陸川是基本客家縣。陸川縣地處廣西東南端,北為玉林、西連博白,東界北流,南接廣東廉江、化州,總面積1551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40萬畝,平均每人5分田。縣城離南寧300公里。漢屬合浦,南朝宋齊置陸川郡,梁陳降為縣,唐代(公元621年)復置陸川縣至今不變。曾一分為四(溫水、龍豪、龍化、南河),宋代(972年)四合為一。因有九洲江、米馬河、沙湖河、榕江、低陽河、清湖河等六水,故名陸川(「六」「陸」諧音)。
陸川客家人多數是明中葉從福建上杭等縣西遷的,也有清代從廣東梅州遷來的。500餘年的艱苦創業,繁衍為幾十萬人的客家鄉土,與博白、合浦和廣東廉江、化州的客家連成200多萬人的客家聚居區。該地講的客家話自稱「新民話」,人謂「嘜介話」「涯話」(即客家話)。《陸川縣志》中新民話記有17個聲母,66個韻母,6個聲調。
陸川縣適宜種植水稻,水田土壤以瀦育性水稻土壤最多,達24萬多畝,佔全縣水稻面積三分之二,分布在較平坦的垌田或村莊、圩鎮附近排灌較好的地方。其次是潛育性水稻土,少量的鹽漬性水稻土,在平樂、山羅的石灰岩地區。旱地土壤以磚紅壤最多,7萬多畝,占旱地97.2%。山地多磚紅壤性紅壤,占非耕地93 .5%。地乳屬華南丘陵區,雲開大山山脈分東西兩線向南延伸,海拔500米以上的山有19座,構成兩百里米糧川。該縣在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氣溫21. 7℃,近亞熱帶海洋氣候,7月份27℃一28℃,1月份12℃一1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42. 7毫米,1981年最多達3037毫米。雨天年平均169 . 4天,年均無霜期359.1天。400多年來,無破壞性地震,小地震明朝7次,清朝17次,民國7次。洪澇是主要自然災害。相對來說,是客家人安居樂業的一方福地。
在近代史上,陸川人積極投身革命,反對清王朝和國民黨的統治,作出重大犧牲和貢獻。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中,清朝陸鶯賴九和博白文地黃文金率領2000多客家人奔赴金田起義;19世紀末,陸川大批客家人投奔李立亭領導的起義軍,攻佔縣城,隨即揮師圍攻玉林州而敗,付出了慘重代價。1945年桂東南起義,清湖的三水、塘寨過國民黨軍警掃盪,犧牲多人。解放戰爭時期,陸川人民武裝由小到大,建立600人的邊縱一支二團,配合解放大軍,消滅白崇禧部第三兵團,俘獲兵團司令張淦,其第7軍、48軍、126軍被殲。
陸川人傑地靈,客家人才代代有。在清朝有大官員龐石洲(兩廣鹽運使,廣東按察使、布政使、從二品)、李廷璋(湖南按察使、布政使、從二品),尚有進士江璣、阮調元、李慶雲、呂佩瑀、呂竣堃、范介寅、武進士肖輝書等人。民國時期,出了軍長林虎、省主席呂煥炎、省主席兼集團軍總司令廖磊等著名戰將和政治風雲人物。在當代,副省級領導幹部有林克武、羅培元、劉毅生、丘文懿等。
陸川華僑及港澳同胞眾多,華僑有824戶,7625人,僑眷1358戶,17673人,歸僑279戶,653人。陸川華僑、華人分布在17個國家和地區,美國48戶380人,加拿大380人,英國12戶105人,德國11戶121人,法國19戶122人,比利時6戶73人,日本14戶112人,馬來西亞291戶2634人,新加坡121戶1278人,泰國20戶238人,印尼83戶776人,澳大利亞24戶195人,阿根廷13戶80人,菲律賓7戶77人,緬甸37戶277人,越南54戶584人,寮國16戶147人。華僑、華人愛國懷鄉,講客家情誼。從事科研、辦實業和從事文教衛生的華僑、華人,比較著名的有在印尼的李偉昌、呂星益,在加拿大的林炳成、呂一祈、姚勝華、呂貽南、呂貽佳,在美國的呂萍美、吳彭斌、黃夢昌,在印尼的李春林、劉道生、劉建文、劉振標、梁子化、梁香懷等。居住港澳的陸川客家人共594戶5447人。他們當中回家鄉頻繁、關心家鄉建設的有陳鎮祺、戴中、劉家賓、黃平、黎俊修、陶壽林、陶錦昌、呂一嵐、黃經和、溫昭琥等。戴中、戴保清兩父子是南寧市政協委員,支持南寧市教育事業,戴中先生87歲高齡仍在香港慕光英文書院從事教育工作不息,戴保清先生樂意任廣西客家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以加強海外聯誼。陳鎮祺、戴中曾贈日產豐田車一輛給陸川縣僑聯,何廷輝先生曾投資200萬港元辦陸輝制衣廠、絲花廠。李偉昌、劉家賓、陳鎮祺、陳華烈等先生投資90萬元建鈦白粉廠。羅昌先生將政府補退的房屋款48620元捐給馬坡中學辦學。1987年——1989年後,台胞回陸川觀光探親269人次,辦定居手續6人,捐資辦公益事業5萬元。老教授呂春祺先生說:「我是窮教授,能回來看看就算好了。」
陸川客家人敬老尊賢,烏石沙井村林藹芬,侍奉婆婆林志清由64歲到98歲,30多年如一日,有病即送醫院,同住一年,喂葯喂飯,端大小便,使半身癱瘓的老婆婆的病逐漸好轉,能行走。一家四代同堂,和睦相處。老壽星肖公(文成之父)、林公(保忠之祖)均103歲仙逝,客家人豁達勤勞,故能長壽。
陸川客家重鄉情,和睦相處,以溫文恭謙讓、仁義禮智信為傳統美德。現在,多數不信神鬼,只崇宗敬祖,祈求平安。習慣春節拜年,初一不殺牲,還有食素的習慣,互相拜年道喜,互祝「恭喜發財」,「身強力建」,「萬事如意」,舞獅、唱採茶、賽球、拔河等。初二探親、迎客,元宵吃湯圓,清明祭掃親人墳墓,重陽拜老祖宗、祭祠;端午包粽子; 七月十四供祖先,村村有「社公」。寺廟甚少。婚嫁之禮已改革從新,婚姻自由自主,尊重選擇和比較。為財而婚,索要重禮的依然不少。客家妹子貞操觀念強,極少賣春之婦。客家人重陽宅,講陽光通風即「旺氣」,座北朝南,順地球磁場,這是求生態環境好。現在陸川客家民居多鋼筋水泥式結構;或騎樓式磚石結構,貧困戶仍是土木結構。許多鄉村小宅院住所舒適,生氣盎然,家電已普遍進入平常家庭。行走幾乎家家戶戶靠自行車,大客車、貨車、中巴、摩托車已普遍使用,千車百騎,車輛滾滾,將陸川客家引入21世紀。
飲食,客家歷來以稻米為主糧,紅茹、芋頭、黃粟、包粟、豆角、南瓜為副食物。大多數人吃撈水飯,用竹織的飯撈將飯撈起,成在缽頭或木桶里,粥留作午飯,剩下的喂豬。肉菜,幾百年來以扣肉、白斬雞、甜酸魚、姜活鴨、紅燒鵝、燒豬腳……為美味佳餚。蒸軟滑肥嫩香甜的扣肉,不用大嚼,骨碌下喉入肚,口鼻余香一嘴油,是陸川名菜;土雞嫩滑,香體特異,加園茜蒜汁蔥白好醬油,更可口可樂。烏有白斬鵝也是客家風味;吃泡水蕹菜,洗凈菜後不用切,用手扭斷,投入滾水鍋里,撈起涼後,搓去水份,拌上油鹽,有辣椒醬油更好,叫「沼水蕹菜」,青綠嫩脆。還有黃欖魚、擦菜、欖角等,都是客家人自小就喜愛的家味,不管他長大走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還是念念不忘家鄉美味的陸川舊八景,唯「溫泉浴日」尚存,古七景已湮沒消失。新旅遊點有謝魯山莊,即呂春琯「樹人書屋」,1920年始建,亭台樓閣隱於花果園中,曲徑通幽,景色秀麗,現為「度假村」,幾棟「金屋藏嬌」,聞名遐爾。山羅田龍的龍岩風景區,大小岩洞12處。有三面石山環抱的龍珠湖,面積20多公頃,波光粼粼,游魚可數目。明代徐霞客曾游此記道:「石山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隊,別成一界矣!」大坑寨四面石山如城牆高築,僅一缺口形成東門,方圓10多公頃,住幾十戶人家,水清景秀,果樹成蔭,雞鳴狗吠,又是一處「桃花源」。現在陸川新八景為:溫泉浴日、龍岩風光、謝魯山莊、仙山牧羊、石嶂瑞雪、陸城夜市、盤龍碧波、茶花山泉。陸川客家山歌,生動有趣,雅俗共賞,唱情唱愛,諷世警民,訴苦道難,曰仁曰義,不失為客家傳統優秀文化。訴苦歌中道:「難啊難,難過麻籃擔水上高山;麻籃擔得幾多水,肚飢餓得幾多餐?」「脈米落鑊三缸水,洗碗無燥肚又飢。」客家山歌大量為情歌,如放牛仔風情歌:「高山嶺頂蜂趕蜂,水底車葉趕車筒;盲眼了哥趕草蜢,十八姑娘趕老公。」「稔子打花花對花,阿妹生來乳叉叉。」「阿哥無妻著擔水,阿妹無夫著撈柴;竹篙落塘無篾扎,大家都系散頭排。」
有500多年歷史文化的陸川客家人,願做廣西450萬客家兄弟姐妹的親朋好友,在發展經濟,共同富裕,奔向21世紀的新時代,高歌猛進,自我完善,自強不息。
參考資料: 陸川縣志
回答者: 121.31.127.* 2010-4-11 13:44
檢舉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分支族群,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從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漢族居民大舉南遷,抵達粵贛閩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土著居民雜處,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福建寧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北方漢人南遷歷史記載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遷始於何時,學術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始於秦,也有人認為始於漢或三國、或東晉、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遷移有「二次說」、「三次說」、「五次說」、「六次說」、「九次說」等,莫衷一是。一般認為中原漢人大規模爆發式的遷移有五次,其遷移模式和路線總的來看是從北到南、自東到西,從平原到丘陵、山區,沿著河流到核心地區,由國內走向國外,散居世界各地。並不是每次遷徙都是客家的遷徙,而是有嚴格區分的,一般認為五代以前的遷徙是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客家)的遷徙,五代至南宋時期的南遷,才是真正含義的客家人的遷徙。
A.兩晉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的影響,北方漢民大量南遷。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及藩鎮割據等戰爭影響,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農民起義的影響。宋末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後,為躲避元朝的追捕誅連,形成空前的大遷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的特點,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區居民的特徵。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設為嘉應州)。主要原因是循衍位於嶺南東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較多的低窪丘陵地區可供開墾,加上在抗元過程中一度變為廢墟,即響應「文陸號召從軍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盡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從他邑遷來重新組合。由於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遷入循衍一帶,從而使梅州成為客家腹地,成為客家的聚居中心,擁有「客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遷徙原因一方面是內部人口的膨脹,另一方面是滿州貴族入主中原的影響。由於山多田少,人口與耕地矛盾的越來越激烈,不斷有人往外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新安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廣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
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閩粵嶺山地域,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台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間
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
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遷徙不是有組織、有領導的,而是無組織的非常煥散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