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尼有類似淘寶的網購網站嗎
有。印尼電商Tokopedia有印尼淘寶之稱。
2018年軟銀願景基金和阿里巴巴領投印尼電商Tokopedia的11億美元融資。此前有報道稱,融資後,Tokopedia的估值約為70億美元。
據外媒介紹,Tokopedia是2009年由一名工廠工人的兒子William Tanuwijaya創立的。它的商業模式類似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商城,將顧客與商家相匹配,而不是從自己的貨架上銷售產品。
Tokopedia被稱為印度尼西亞版淘寶。2014年10月曾獲得軟銀和紅杉1億美元的融資。2016年獲得1.47億美元投資。
(1)印尼為什麼整治電商平台擴展閱讀
2017年京東與印尼電商平台PT Tokopedia磋商,擬對後者進行一筆重大投資,從而加快向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擴張。
知情人士稱京東擬對Tokopedia投資數億美元。Tokopedia是印度最大電商平台之一。京東的這筆潛在投資可能會將Tokopedia的估值推高到10億美元以上。
對Tokopedia的成功投資會將京東與阿里巴巴集團的競爭帶到印尼。印尼是一個擁有2.6億人口的國家,智能機使用量正在飆升,中產階級不斷擴大。
在亞馬遜可能進軍印尼之前,京東有望入股一家本地合作夥伴。京東和阿里都在大舉投資東南亞市場。去年,阿里收購了東南亞電商公司Lazada Group SA的控股權。
⑵ 把「攤」擺到全印尼,三個年輕人白手起家,打造東南亞電商獨角獸
在當地人眼裡,Bukalapak是一個能大量購買便宜貨的地方。前有Shopee後有Tokopedia,這家公司如何成為東南亞電商「獨角獸」?
作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孔露嬌
圖源丨攝圖網
10年前,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一家公司的三位創始人正在激烈地討論:是關掉生意,還是繼續在電商這條路上走下去?
在一年之前,他們還在狹窄的辦公室里夢想著創建一個超級電商平台。然而,這門生意帶來的收益卻微不足道,公司曾一度開不出工資,面臨著嚴峻的現金流危機。
Bukalapak印尼語意為「擺攤」,這個名字可能在普通人聽來有些陌生,但在印尼,它與Shopee、Tokopedia、Lazada 並稱印尼四大電商獨角獸,是當地最受歡迎的電商平台之一。
Bukalapak成立於2010年,2019年成為市值超過25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十年光景,三個年輕人把「攤」擺遍了全印尼,目前擁有7千萬多用戶。
這家公司是如何誕生的?背後有哪些故事?
在GGV的英文播客Evolving for the Next Billion中,GGV管理合夥人童士豪、GGV 投資副總裁 Dimitra Taslim與Bukalapak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Achmad Zaky進行了精彩對話,分享了Bukalapak的成長歷程和精彩故事。
「小店鋪」里的「大商機」
Dimitra Taslim:我們想了解一下關於Bukalapak的故事,它的起點是怎樣的?
Achmad Zaky:Bukalapak 是在2010年成立的,起初只是一個電商平台,如今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綜合性的生活APP,成為印尼第四家獨角獸企業。
Bukalapak 的經營理念非常簡單:通過電商的橋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生意。我們在成立之初就打算賦能小商家,印尼是小微企業佔比最大的國家,中型企業非常少,Bukalapak想做的就是幫助小企業成長為中型企業。
童士豪:在印度尼西亞,電子商務正在快速增長,但互聯網的滲透率仍然很低,有網購習慣的人不到10%,如何去發掘另外90%不在網上購物的人?
Achmad Zaky:這是我們在創業時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印尼一半以上的人群都住在農村,對線上購物不了解,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沒有接入互聯網,沒有條件進行線上購物。另外,印尼至今還沒走出「現金為王」的時代,即使是網購,也更偏愛現金到付。
第一波電子商務發展起來的時候,我們通過電視等媒體渠道進行創造性的推廣,目的是讓更多的印尼人了解互聯網,了解電子商務。
第二次浪潮,我們抓住B2B的風口期,建立了O2O 平台 Mitra Bukalapak,發動廣大鄉村地區的街邊售貨亭、夫妻老婆店等小商店,成為 Bukalapak 平台賣家中的一員。
這些小型商店在印尼語里有一個統稱——Warungs(傳統的印尼夫妻店),Warung 在印尼人的生活里是一個核心而又獨特的存在,路邊攤、小咖啡館或飯店都是 Warung,印尼95%的人都會去這些小商店裡購物。
Mitra Bukalapak 是一個專門的APP,它可以幫助 Bukalapak 獲取那些接觸不到網路的人,給他們提供便利,我們就是這樣慢慢地獲取資源的。目前,我們在印尼有超過500萬入駐商家,7000萬注冊用戶,1200萬的日活用戶。
印尼一家使用 Mitra Bukalapak 的夫妻店(Warung)
圖源:Bukalapak 官方
童士豪:作為印尼最大的電商平台之一,Bukalapak主要售賣什麼?與其他電商巨頭相比優勢在哪裡?
Achmad Zaky:首先上線的是電話卡、耳機等電子產品,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水、香煙、方便麵等生活日用品,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涵蓋了家用產品、男裝等很多種類。
對比其他平台,我們都以更便宜的價格、更快的分銷和更好的產品質量提供給用戶。Bukalapak 還上線了一系列金融 科技 服務。現如今,Bukalapak 的信用及表現好用戶可以在平台上獲得貸款,申請信用卡,甚至買賣黃金,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可以提供品牌服務,如果某品牌想在Warung做廣告,我們可以利用數據為品牌提供分析,幫助其了解到產品的銷售情況,優化銷售渠道。另外,如果早上下的單,當天晚上沒有到達,還會提供退貨服務。
Dimitra Taslim:在印尼,Warungs市場體量有多大?客戶群體是怎樣的?
Achmad Zaky:Warung 在印尼究竟有多少,已經無從統計,它充斥在印尼人生活里的每一個角落,散落在印尼的大街小巷。
印尼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完全不同,印尼有五分之三的人住在非城市地區(鄉村地區),這些人日常生活里的購物方式不是去大型商超,是去身邊的雜貨店、售貨亭,這種類似街頭小攤的Warung經濟體系占據了印尼線下經濟的70%,這在東南亞是很大的比例了。
通常在發展中國家,Warungs的增長正在放緩,但在印尼它還在增長。Warungs不需要很多資金來建立,而且大都布局在車站附近,如果你經常開車上下班,通常會更願意選擇在便利店購買,不僅方便快捷,價格也很便宜。
童士豪:你們剛開始是如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成長的?
Achmad Zaky:這個話題我很喜歡談論,有人說這是最糟糕的時候,但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時間,也是最有效的時間。
從 ITB(印尼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工作,無奈之下,我回到了家鄉蘇拉卡爾塔,一個遍地夫妻店的小城,閑逛一段時間後,我重新回到了雅加達,這回我拉上我的朋友Nugroho Herucahyono決定創業。
我們學的是計算機科學,想利用電商這座橋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生意,Bukalapak 的最初創想就這樣誕生了。後來,我的另一位朋友 Fajrin Rasyid 被叫來管理財務,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Bukalapak 三位早期創始人,左起:Zaky、Rasyid、Herucahyono
圖源:Bukalapak 官方
但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電腦,並且沒有人相信互聯網,勸說城鎮小商戶加入電商平台異常艱難,只有約五分之一的邀約商戶願意嘗試一下。後來我們就嘗試在Facebook上投廣告,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加陌生人為好友,甚至給所有的公司發送垃圾郵件,在100家公司中,可能有5家公司前來簽約並銷售,這就是我們成長的方式。
很多被 Bukalapak 加好友的人都是騎行愛好者,當時騎行在印尼很火爆,Bukalapak 根據需要上線了很多自行車和零部件,一時間,Bukalapak 被人們當做印尼自行車和零部件首選購物平台。後來Bukalapak逐漸把業務擴展到相機、飛機票、火車票等許多領域。
公司成立一年後,也就是在2011年,我們遇到了資金問題,被迫停業的前夕,我們得到了日本投資人Takeshi Ebihara 28.8萬美元的融資,有了這筆錢,公司一方面深耕騎行社群,一方面把社群戰略延伸到其他版塊。
後來我們又陸續得到螞蟻金服和GIC的投資,業務范圍跟資本都得到了很好的擴展和積累。我們把 Bukalapak 看成自己的孩子,我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Achmad Zaky:我是在高中認識了我的聯合創始人,我們高中時是朋友,我們在理科或奧林匹克之類的比賽中互相競爭。我們上的也是同一所大學,並且在同一個班,我們曾經是對手。
當我開始創辦Bukalapak的時候,沒有人相信我,只有他相信。所以,他沒有朋友,我也沒有朋友,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建設這個公司,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
Dimitra Taslim:在2016年的時候,你發表了一個「少即是多」的博客,這是什麼意思?你如何平衡多元化與專注於你所從事的行業之間的問題?
我所說的「少即是多」是指你每天都必須去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保持你工作的簡單化,只有一個重點是真正重要的,因為它使你敏銳,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也實現你的目標,這是關鍵。
因為當你變得強大時,你就會去尋找更多的機會,你也會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但同時也容易變得貪婪,思想無法集中,甚至忘記自己的初衷是什麼,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要真正專注於你所做的一件事。
資本積累與出海野心
Dimitra Taslim:早些時候,我們采訪了印度的Udaan公司,這家公司的kirana商店與warungs的模式很相似,而且Udaan的融資和成長都很迅速,你是怎麼看待與這家公司的競爭關系?
Achmad Zaky:說到底,關鍵是生產力和效率。洛克菲勒創辦石油公司時,努力地推動生產力,提高效率,直到他成為一個壟斷者,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特別是對初創企業來說。
通常來說,排名第一的玩家會讓第二個玩家或第三個玩家感到害怕,如果你不害怕,選擇去戰斗,並保持生產力,你就會活下來。
Dimitra Taslim:面對內外部的競爭環境,Bukalapak在未來的布局上會有什麼變化?
Achmad Zaky:2019年5月份的時候我們推出了一款新應用程序BukaGlobal,正式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我們選擇了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這幾個國家和地區,因為這些地方都有著相當數量的印尼人,他們對印尼文化都很了解。
另外,我們還與新加坡電商物流初創企業Janio達成合作,幫助我們處理端到端的跨境物流業務。接下來,我們還將向擁有眾多穆斯林人口的中東市場發展,使Bukalapak成為引入印尼產品的中心平台,同時也能幫助提升中小企業的業務發展。
Dimitra Taslim:最近,Bukalapak獲得了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和中國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的融資,你認為融資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chmad Zaky: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到處玩,也可以有很多次失敗。但現在有了信譽良好的投資者和股東的加持,我們必須更加謹慎,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失敗後再試一次,但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不會受傷,這是關鍵。
融資是一種成長,但重要的是資本的積累。另外,還必須從投資者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從投資者那裡得到的不應該僅僅是金錢,還有很多隱性的價值。
童士豪:對於那些不熟悉印尼市場的創業者,你有什麼能和他們分享的?
Achmad Zaky:印尼的文化是不同的,營商環境也很好,尤其是下沉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其次是人也很友好,印度的公司本土化很強,這就是為什麼Bukalapak能在本土做的這么好原因。我們能夠很好地融合當地的文化,每個人都喜歡我們的品牌,它是一個國產品牌,是當地的驕傲,所以在印尼創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本地的文化。
當地的Bukalapak 圖源:網路
童士豪:從一家小公司到印尼的獨角獸,Bukalapak的成長並沒有耗費大量資金,很少有公司能做到這一點,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Achmad Zaky:首先Bukalapak 是傳統的本土品牌,99%的員工都是本地人,人力成本比較低;其次,我們是為中小企業賦能,幫助他們擴寬銷售渠道,他們會更願意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是交易型的平台,還注重與他們建立 情感 ,我自己有時會到賣家社區活動,激勵他們多賣東西,傾聽他們的問題,他們就會心懷感激,用心地去推廣Bukalapak。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節約了成本。
童士豪:你們在整個印尼市場建立了C2C 的模式,並且幫助了當地近500萬的小型商店,你是如何建立起這么一個有效的企業組織?
Achmad Zaky:正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從文化上來講,不僅是公司的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本土文化,所做的事情、所選用的人才都要符合本土文化特徵。其次是數據驅動的性能和透明度,我們將所有的指標公開透明地分給公司的每個人,這樣他們就可以學習如何改進他們的指標,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有人表現不好,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另外,要具備機器學習的能力,不斷地學習和嘗試新事物。
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印尼人喜歡用一個片語,叫做Gotong-royong,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就是「互助」的意思。印尼是一個非常 社會 化的國家,我們就像一個巨大的家庭,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只靠自己生存,我們必須和其他朋友一起工作,才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果。
Bukalapak夥伴合影 圖源:網路
「現在是創業的最好時期」
Dimitra Taslim:新冠疫情的爆發對Bukalapak有什麼影響?小型初創企業如何應對這場疫情?
Achmad Zaky:疫情背景之下,Bukalapak的發展與收入是非常可觀的,因為人們不願出門購物,電商平台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電子商務的需求從非必需轉向必需,這也是Bukalapak在快速消費品中強大起來的原因。
初創企業在這場危機中會受到很大影響,比如P2P、O2O等行業,甚至是線下商場都會受到很大影響。但也有新賽道出現,在線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這場危機中,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偉大的創始人和偉大的想法誕生。疫情對創業來說是一種考驗,最終通過考驗的初創公司未來會迎來大生意。
Achmad Zaky:其他領域我們還在尋找,正如你所說,偉大的創業公司將從疫情這個時代出現。Bukalapak也經歷過很艱難的時刻,通常這個時候,它會使創始人更有創造力,因為他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困難,這是疫情時代創始人該有的心態,他們會比那些沒有經歷過疫情的人更具有創造力。
通常來說,在金融蕭條時期成長起來的嬰兒潮一代,他們的儲蓄率會遠高於千禧一代的消費者,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工作、生產力和薪水下降的艱難時期是什麼滋味。在這樣的危機時期,當創業的機會成本較低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創業,而倖存者將是最有創造力和最有彈性的人,也是最有效率的人。
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創始人,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一些,正試圖尋找越來越多的這種心態的創始人,這對創業生態系統來說是個好消息。
Dimitra Taslim:對於初創公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幫助他們度過這段時間?
Achmad Zaky:疫情終會結束。對於初創企業,首先,他們必須真正審視自己的衡量標准,例如CAC(客戶收購成本),CAC在疫情期間可能會貴兩倍,因為需求下降,購買力也會影響業務,保留率會低,貸款價值也會低,因此調整和觀察這些指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還要看成本,指標調整之後,要降低凈消耗,比如人力或辦公室成本,保存現金。就現在而言,現金是王者,因為你無法保證能不能獲得下一輪的資金。
最後,做出正確的決定。疫情期間,很多領導會面臨裁員的問題,但必須作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因為拯救公司比善待和取悅每個人更重要。而被解僱的人,我相信他們未來也會成為偉大的創始人,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Dimitra Taslim:作為一個領導者和風投基金創始人,在疫情期間你學到了什麼?
Achmad Zaky:在此之前,我們進行了許多投資,但錢帶來的結果不一定都是好的,這就是我學到的。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整個的經濟和創業情況有點像2010年、2004年那幾年,那時候的情況對於人們創業是非常理想的,因為這是創始人驅動的,而不是金錢驅動的。因此,你必須是偉大的創始人,找到非常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傾注資金。
我希望創始人不要專注於尋找投資者,而是專注於打造偉大的產品,用更少的錢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樣才能獲得雙贏。
⑶ 為什麼tiktok印尼店只接受本土
受印尼政策的限制,TikTok印尼電商只支持本土公司注冊,這意味著競爭對手要少很多。按李林的說法,
⑷ 在印尼,京東用四年告別「水土不服」
2015年,劉強東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當時的京東,整體上還沒有盈利,燒了七八年錢的京東物流仍在虧損,外部不看好京東的人比比皆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國內颳了一股電商出海的風潮,不管是比京東強勢的巨頭還是默默無名的小公司,都開始去往國外淘金。
於是,劉強東面臨著一個選擇:是保持穩定,繼續深耕國內市場;還是冒一次險,分散資源開拓海外市場?
劉強東向來不願意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歷史 也證明了他的選總是對的。比如京東轉型線上、自建物流,都是他拿定的主意。這一次有大好機會放在面前,劉強東當然不願意錯過。
而且,商業嗅覺敏銳的他很快發現,在海外市場中,東南亞是一片電商的藍海,中國電商在這里大有可為。而印尼又是其中發展空間最為廣闊的國家。
為什麼劉強東偏偏相中印尼了呢?首先,印尼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坐擁19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達到2.6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有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其次,印尼的網路用戶眾多,具有一定的網購人群基礎。根據WeAreSocial的調查數據顯示,印尼2017年的網路用戶就達到了1.3億,增長率高達51%。並且,自2015年起,印尼線上銷售額以每年大約翻一倍的速度遞增,在2018年已獲得8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另外,當時的印尼,還沒有出現類似阿里、亞馬遜那樣的巨頭,當地的電商平台雖然競爭激烈,但都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不像國內這樣層次分明。
考慮到這些原因,劉強東果斷出手,派出了一支20人的「先遣隊」前往印尼組建公司。2016年3月30日,京東印尼正式上線,承擔起了印尼「走出去」的任務。
京東的出海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甚至一開始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
京東在國內主打「品質」牌,但印尼的消費水平與中國還有一段距離,比起品質更看重價格,因此京東在國內的那套戰術不太能派上用場。想拿下印尼市場,京東還需另闢蹊徑。
然而不要忘了,京東還有另一個「殺手鐧」——京東物流。經調查發現,印尼消費者對當地的物流普遍意見較大,而物流恰恰是京東的強項,從這方面下手准沒錯。
要知道,印尼有「萬島之國」之稱,物流運輸的難度可想而知。但這難不倒京東,即使是換了個地理環境,但物流的原理相通的,因此京東將國內的物流經驗復制到了印尼市場,以倉庫為核心構建了京東式的配送網路,覆蓋印尼7大島嶼、483個城市和6500個區縣,大大縮短了配送時間。
以印尼當地的物流水平來看,一件商品從下單往往要5-7天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而京東卻可以保證85%的訂單在1天內送達,這種在當地人看來不可置信的速度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成為京東在印尼立足的基礎。
另外,京東還非常重視售後服務,做到了哪裡開倉,哪裡就有售後服務點,全面覆蓋,為客戶保障逆向退貨時效。而印尼消費者此前幾乎是沒有體驗過包退換這種售後服務的,因此京東的競爭力又多了一分。
除了物流,優秀的團隊建設也是京東順利本地化的重要原因。
雖然京東印尼是一家中國公司,但在內部從沒有本地團隊、國內團隊、海外團隊這樣的劃分,只強調能否勝任工作的區別。並且在招人的時候,也更傾向於比較有包容力、合作能力強的員工。這些措施讓京東吸納到了不少當地的優秀人才,而他們也享受這種融洽的氛圍。
還有,京東十分尊重當地的文化,並為此對規章和流程作出了調整。比如由於宗教原因,印尼當地人普遍有做禮拜的習慣,因此將國內的「211」限時達服務改成了「210」。又比如考慮到當地人沒有儲蓄的習慣,以周為單位發放績效和工資。
印尼的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文化沖突,保證了高效的內部協作。當初劉強東派來的20個人,也發展成為5000多人的大團隊。
過去四年,京東印尼的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大概是市場增速的2倍,現在的它,已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這對於一家從零開始的公司來說是相當難得的,可以說京東印尼已經告別了「水土不服」,在當地站穩了腳步。
京東在印尼打拚的這段日子裡,其他巨頭也沒閑著,甚至動作比京東還大。
2016年,阿里以10億美元控股東南亞電商巨頭Lazada,後續又增加了兩輪共30億美元的融資,並派遣阿里的創始人之一彭蕾出任CEO,可見其重視的程度。
2017年,騰訊投資的新加坡電商和線上 游戲 公司Garena完成了一輪5.5億美元融資,更名Sea並宣布這筆資金將用來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市場的分支——移動電商Shopee。
在這些巨頭看來,與其花時間重新建立一家電商公司,遠不如直接入股當地公司來得方便,這就使得印尼的電商混戰演變為「代理人」對決的格局。
當然,京東也並非完全是單槍匹馬。京東先後投資了VNG Corporation和Tiki兩家電商公司,只不過合作模式與阿里、騰訊大相徑庭。比如與Tiki的合作中,京東相當於其最大商戶,在Tiki上售賣自己的產品。
不過,從市場份額上看,無論是京東印尼還是其合作企業,均位於巨頭們的「代理人」之後,想在短期內完成反超頗有難度。
但不管怎麼說,京東印尼好歹是「根正苗紅」的中國公司,一定程度上可算是中國電商在東南亞的代表,其所作所為都是在為改善中國人、中國企業的形象而努力。
在相當一部分外國民眾的眼中,現在的中國只是比從前有錢了而已,雖然嘴上說著好話,但內心未必服氣。所以,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京東一樣的公司走出海外,用優質的商品和貼心的服務,讓他們由衷地發出贊嘆。
作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