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廣州查獲50隻巨人恐蟻,這是種什麼樣的生物
巨人恐蟻是最大的螞蟻之一。
巨人恐蟻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螞蟻之一,有人稱之為巨弓背蟻。巨人恐蟻是起源於東南亞的泰國、婆羅洲、馬來西亞、新加坡。在中國屬於外來物種,是非常危險的物種。如果進入中國,將嚴重危害我們的生態環境和人員安全。
巨人恐蟻會噴酸,對人體造成化學灼傷。這種螞蟻會吐出一些酸性物質,對我們的皮膚造成灼傷。雖然危害不是特別大,不能威脅到我們的生命安全,但是會對我們造成一些輕微的傷害,所以遇到這種外來物種一定要注意防範。這次廣州查獲了50多隻,估計國外也有一些在扣押。很明顯,是惡意的人想破壞我們或者破壞我們當地的生物圈,才會選擇用快遞的方式寄到境內。簡而言之,當我們閉局發現外來物種時,我們必須小心,這種快遞和郵件是嚴格禁止和嚴格查處的。
『貳』 螞蟻的種類有哪些
答案如下。
目前,我國居室內常見的螞蟻主要有以下四種。(1)小黃家蟻體型較小,工蟻體長僅有1.5-2毫米左右,國內各地都有發現,常在廚房、封閉的陽台的雜物堆底下和牆壁縫隙等處築巢棲息,危害較廣.(2)大頭蟻在我國北京攔老、山東、江浙一帶重要的危害蟻種之一,一般在室外地基牆角處築巢,侵入建築內盜食.(3)洛氏路舍蟻在國內分布較廣泛,常簡做升在路邊、牆角、牆縫中築巢,侵入室內竊食.(4)臭蟻國內江浙和南方有分布,在胡吵室外樹干或根部築巢,有時可侵入室內危害.
『叄』 印尼螞蟻窩的功效
你好,這東西沒什麼功效的,請不要上當受騙
『肆』 你還了解哪些昆蟲選一種昆蟲,寫寫它有什麼本領
今天,我又興致勃勃地來到螞蟻洞旁,看見它們熙熙攘攘地往來。
螞蟻站成一排排的,正准備做操了。忽然,螞蟻隊伍亂了套,紛紛散開,它們跑著跑著,不斷地左沖右撞,一隻龐大的螞蟻撞到了一隻嬌小的螞蟻,那隻嬌小的螞蟻眼淚爭先恐後地落了下來,怎麼辦呢?那隻嬌小的螞蟻再也爬不動了,一大群螞蟻擁過來,抬起嬌小的螞蟻就向遠處走,它們的嘴裡不停的在安慰小螞蟻,小螞蟻感恩不已,連聲悉冊說謝謝。我的目光順著螞蟻走的路探索,我看到了螞蟻的團結互助,友好的品質。我更在那裡得到了許多!
我漫知陸團遊了整整一上午,直至太陽公公笑得更猛的時候,我的心才收回來。搭橘
看到它們這樣團結友好,我完全迷惑了,到底在螞蟻的腦海中蘊藏了多少智慧?螞蟻究竟有多少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是什麼力量是它們這么團結呢?我完全沉浸在螞蟻的海洋中了。
螞蟻回家了,洞里傳來一陣螞蟻吃食的聲音。我,在這智慧的海洋里返璞歸真了(一)蝗蟲和蚱蜢
「一件綠袍子,六條細細腿,腿上長滿刺,一蹦三尺高」。嘿嘿,大家猜猜,這是啥?不知道吧,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害蟲王國的「王爺」——蝗蟲先生,因為我和它不是很熟,所以就把它和它的跟屁蟲——蚱蜢帶回來研究研究,我還為它取了一個有趣的未用名——「綠火車」。
「綠火車」的「車頭」上有有兩根靈活的「天線」,天線下邊兩只冒牌「千里眼」,金光閃閃,挺嚇人的。跟它眼睛相配的是那四片可怕的顎,一動一動的,好像要吃了我似的。在這可怕的顎中間卻又隱藏著一張可愛的「櫻桃三瓣嘴」。在它的腹部還有一幅像鈴鐺似的圖案,甭提有多古怪了,我想那可能是用來嚇唬人的吧。「綠火車」最大的特點我還沒說呢,那就是它那六條腿,其中四條前腿上各有一個圓溜溜的吸盤,還有八根尖尖的細爪子,而兩條後腿上共有十個小吸盤,小腿上還有好多刺,仔細看,還真像一把把小鋸子。
聽媽媽說,蝗蟲和蚱蜢個子雖小,但卻都是超級大壞蛋,它們特愛吃稻麥,高梁,玉米等莊稼。被成群的蝗蟲掃盪過的地方,遼闊的綠地會變成荒原,莊稼會被吃個精光,凡是它們咬得動的東西幾乎無一倖免,這真是太可怕了。哼,壞傢伙,現在我就把你關入「禁閉室」,絕食、面壁思過,看你還敢再做壞事!
『伍』 這是什麼蟲卵
這是什麼蟲卵
『陸』 請問這是什麼蟲子
地鱉 Eupolyphaga Seu Steleophaga
別名: 地鱉蟲、土鱉、過街、地烏龜、節節蟲、臭蟲母、土元,鱉蟲
英名:ground beetle
地鱉(dì biē)是蜚蠊目,鱉蠊科昆蟲的雌成蟲。不完全變態。通稱地源脊鱉蟲、土鱉蟲、土元。葯用地鱉蟲有三種:中華地鱉(中葯名蘇土元)、冀地鱉(中葯名大土元)、東方後片蠊(中葯名金邊大土元)。過去只靠人工採集,不能滿足需要,現已人工飼養成功。具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功效。用於閉經、產後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於骨折損傷、瘀滯疼痛、腰部扭傷等症。
生態習性:地鱉是一種重要的葯用昆蟲,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生長最適溫度28-30℃,低於0℃或高於38℃會引起成蟲和若蟲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動,進入休眠期。
土鱉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從若蟲到長出翅膀,約需8個月,雌蟲無翅,成熟約需9~11個月。雄蟲交尾後5~7天死亡。雌蟲交尾後一周即可產卵,且一次交尾終生產卵。
食性耐裂前:土元為雜食性昆蟲,取食特點中喜食新鮮的食物,最喜吃麩皮、米糠,其次為玉米面、碎雜糧、花生餅、豆粕、雜魚、肉及各種青草菜葉、瓜果皮、雞、牛糞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飼料單喂生長慢,全價料可用72%麥麩、玉米面20%、豆餅5%、動物性飼料3%(熟喂)。喂時要用開水燙,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類。用全價飼料飼養5-6個月,個體可長成成蟲。
葯用——
地鱉(土元、地鱉蟲)
▲來源: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 或冀地鱉 Steleophaga plancyi (Boleny) 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干或烘乾。
▲性狀:地鱉 呈扁平卵形,長1.3~3cm,寬1.2~2.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鬆脆,易碎。氣腥臭。味昌清微咸。冀地鱉:長2.2~3.7cm,寬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性味與歸經:咸,寒;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破瘀血,續筋骨。用於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症瘕痞塊。
▲中葯功用::
(1)下瘀血,消症瘕,療折傷: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及症瘕腫塊。
(2)散瘀止痛:用於血瘀引起的肝脾腫痛及腰肌勞損、扭傷。
▲用法與用量:3~9g。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地鱉養殖技術——
地鱉蟲是野生昆蟲,以往靠捕捉為葯物來源,近些年來由於舊房翻新,油房、糧倉等木地板改為瀝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講衛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鱉蟲失去了自然孳生場所,因此單靠捕捉自然生長的蟲子遠遠不能滿足國內葯用和出口的需要,為了廣開葯源,近年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人工飼養,取得了顯著效果,人工飼養的地鱉是可以大量繁殖的。實踐證明,人工養殖地鱉蟲是一項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設備簡單,食料廣泛,繁殖力強,適應性廣,不與糧棉爭地,不同作物爭肥,利國利己的副業項目,集體、家庭和個人都可飼養,很有發展前途。
(1)生活習性
人工飼養的地鱉主要為中華地鱉(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地鱉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個世代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歷時約需一半至兩年半。在中國南方地區,每年4月上、中旬氣溫上升到100C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到11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至100C以下時逐漸入上停止活動,進行越冬。除雄成蟲外,其他各蟲態均能越冬。雌蟲的產卵期從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為產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產的卵,當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產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開始孵化。雄若蟲生長發育期約280~320天,雌若蟲約500天左右。地鱉生長發育、產卵繁殖的速度,與溫度、濕度、食物等有密切關系,它的活動適宜溫度在15~35℃之間,最適為25~35℃,如果低於0℃或高於38℃,就會引起成蟲、若蟲大量死亡。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80%。
雌蟲交尾一次就能陸續產卵,未經交尾的雖亦能產卵,但不能孵化。雌蟲交尾後7天左右產卵,以後每隔4~6天產卵一次,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鞘30~40塊。氣溫在26℃時卵需經兩個月孵化,30~35℃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蟲白色,形如臭蟲,8~12天後脫第一次皮,脫皮時不食不動呈假死狀,經1~2天後恢復活動,以後每隔25大左右脫皮一次,一般雄蟲一生脫皮7~9次,雌蟲一生脫皮9~11次,長大力成蟲。
地鱉蟲多生活於陰濕的鬆土中,怕陽光,常見於潮濕溫暖和富有腐植質的紅苕窖、地窯、灶腳、倉腳及牆腳的鬆土內,柴草堆、豬圈、牛棚馬廄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潛伏,夜晚出來活動、覓食或交尾。雌雄蟲的區別為胸背部3條橫紋的第2、3條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蟲,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蟲;腹部有4條橫紋的是雌蟲,6條的是雄蟲;腹末端尾須之間有一條橫紋連結的為雄蟲,橫紋離尾須較遠的為雌蟲;爬行時,雄蟲六足豎起,姿態較高,雌蟲六足伏地,姿態較低。在飼養過程中,務必根據上述特徵來鑒別雌、雄若蟲,以利雌雄成蟲的搭配、交尾和殺雄。
(2)捕捉
一是捕捉野生的,二是從其他飼養者引種。
1)人工捕捉:在夜晚將地鱉蟲棲息處的堆積物輕輕移開或將其經常隱蔽的鬆土慢慢扒開,發現地鱉蟲時,即可用手或廣口瓶將其捕獲,如有卵鞘也應一起收集。
2)餌料誘捕: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里放人炒過帶香味的米糠麩皮或豆餅屑等作誘餌,將罐埋在地鱉蟲經常出沒的地方,罐口要與地面相平,其上可放幾根稻草或麥秸,等傍晚地鱉蟲出來取食時,嗅到香味爬入罐內而無法爬出,即可將罐取出,捕獲蟲種。
(3)飼養管理
把地鱉蟲由野生變為人工養殖,需要安排一套與其生物學特性相適應的飼養設備和管理技術才能把蟲養活養好,同時通過飼養實踐,不斷加以改進,才能使人工飼養地鱉蟲逐步達到穩產高產。
飼養地鱉蟲所需用的設備,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飼養蟲口的多少和具備的條件不同,設置不同的設備,有專門建房造坑的,也有利用空屋及牆角牆邊造池(坑)的,也有缸養的或櫃養的,大小不拘,形式繁多。總括起來可分為飼養缸、飼養坑(池)、地下道、飼養櫃四種。
1)飼養缸:是進行小型飼養地鱉蟲的一種飼養設備,就是家庭常用普通的缸,大的小的都可以,有裂縫的缸,只要用石灰或水泥修補一下也能用,缸的內壁要光滑,以防止地鱉蟲外爬,一般以口徑60cm,高45cm的缸為好。初養的,因數量較少,一般宜用缸養。
2)飼養坑(池):一般砌在屋內的牆邊牆角,不佔用主要場地,坑可大可小,一平方尺、二平方尺、三平方尺均可,長者10~15尺或更長一些,寬2尺,坑內再分格,坑不論大小,深度均為0.8尺左右,坑底要夯平打實,坑的四周用磚砌成,高出地面1尺,全高1.8尺。坑的內外用石灰或水泥刷平,要求平整光滑,坑面要用蓋。
3)地下道:地下道坑是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一種辦法,即利用住宅內的地下,掘深0.8尺的坑道,坑底也要夯平打實,四周用磚砌成,內壁要光滑,長度可根據需要或住宅的大小而定,寬度可根據安裝的蓋板的寬度而定,每隔一塊固定蓋板,做一塊1尺左右寬度的活動地板,作喂料和檢查之用。地下道坑也可分格飼養,每天晚上睡前拿去活動板,讓地鱉蟲自由出入。這樣的地下道坑,白天照樣可以在上西行走。為了防止老鼠,螞蟻等敵害,房屋四周門縫等處的大小孔洞要嚴密堵塞。
4)飼養櫃:象多層的兔籠一樣,多層(2~6層等)立體形,形狀似櫃,所以叫飼養櫃。這是充分利用室內的空間面積,進行大面積飼養,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最好辦法。在室內靠牆壁處修建多層飼養櫃,除靠牆一邊外,其它三面或每層台底可用薄水泥板或磚砌成長方形,平面面積為3~10平方尺,可砌成4~8層,每層高6~8寸,每層還可以分成若干小格,每格要留有能餵食並可通氣的活動門。
飼養實踐證明多層飼養櫃的平均溫度比飼養坑高,所以地鱉蟲的食量顯著提高,生長發育也明顯加快,因此,多層飼養櫃比一般坑養的地鱉蟲從卵一若蟲一成蟲完成一個世代所需要的時間可大大縮短,年產量也有明顯提高。
5)蜂鱉聯合飼養器:在飼養地鱉蟲過程中,如能控制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就能加快繁殖,提高產量。為此,可根據地鱉蟲繁育的最適溫度是25~350C,相對濕度是70%的要求,利用蜂箱內的常溫(34~35℃)以及相對濕度為80%左右的有利條件,制備養鱉器,在蜂箱內進行聯合飼養。有瓶式孵化器、框式飼養器、繼箱式飼養器等。
瓶式孵化器:用高23cm,瓶口直徑為16cm的廣口瓶(大小以能放入蜂箱為准),在瓶蓋上穿一些透氣孔。主要用於卵鞘孵化,瓶底放入一層濕度相宜的鬆土,把由飼養池內揀出的未孵化的卵鞘放入瓶內,並與鬆土拌和,土面加少量飼料,每周檢查1次,觀察孵化情況,將已孵若蟲取出,放在另備的飼養器內飼養。
框式飼養器:用薄木板製成,形狀與飼養蜜蜂的框式飼養器相同。一般高24cm,長48cm,寬16cm,為了防止地鱉蟲爬出,可加一個鐵紗網封閉蓋,主要用於母鱉產卵。從飼養池內把母鱉連同飼養土一起取出,放進飼養器內,再加適量飼料。飼養器要用隔板與蜂框隔開,每周檢查兩次,觀察產卵情況,並加料加水,促使母鱉產卵。
繼箱式飼養器:可用養蜂的繼箱改制而成,長46.5cm,寬38cm,高58cm,也可用巢箱。繼箱底要加釘一層薄木板(最好用易傳溫的金屬板再鋪一層竹簾)。主要用於飼養若蟲,也可兼養母鱉和卵鞘,繼箱的容量大,管理方便,可大規模飼養,但一定注意要在蜂滿箱時和早春第一個流蜜期,外界氣溫上升後利用,為了大規模飼養,繼箱可增高,以擴大容量。
通過蜂鱉聯合飼養的實踐證明,蜂箱內蜂群至少要有5框足蜂,才能達到聯合飼養增溫的目的,這樣地鱉蟲生育期可縮短,即完成一個世代可由原來的三年縮短力兩年左右,產卵始期可由原來的5、6月提前至3、4月,成活率顯著提高,繁殖率比自然環境下增長很多,發育速度也大大加快,而且對蜜蜂的繁殖和生產沒有不良影響。
6)飼養土:對飼養土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地鱉蟲的成蟲,而且對其生長發育也有密切關系,如飼養上選擇得不適宜,還能使蟲得病或招致蟎蟲等敵害,因此在選擇哪類土做飼養上,甚麼季節取上,土的溫度保持多大等等,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基本條件。一般要選擇濕潤松軟,含腐殖質較多的肥沃土壤作飼養土最好,如菜園土等,這種土便於地鱉蟲鑽入土中和鑽出土表取食活動。各地還可根據當地具體土質情況,因地制宜的加以選擇。山東、江蘇等省有用砂土或黃粘土作飼養土的。粘性強的泥土易結塊,縮小了地鱉蟲的伏居范圍,同時還會粘住蟲體,影響爬行和發育,不宜應用。一般以冬季取土較好,此時土壤內病、蟲、雜菌較少,可減少對土鱉蟲的侵害。取土時可先將土層翻開打碎,在太陽下曝曬消毒,然後用0.08X0.08寸篩眼的篩子篩除土塊和雜物。飼養土的濕度土內含水量一般以15~20%較適宜,以手捏不能成團為度,同時還應根據節氣、蟲型、設備的不同,土的濕度也應有所區別。一般是冬天、梅雨季稍干,夏秋季稍潮,小蟲稍干,大蟲稍潮,飼養坑稍干,飼養缸、飼養櫃的上面幾格稍潮,保存卵鞘的泥要稍干。當發現飼養土過濕或過干時,要注意找出原因,適時調節。過干時,可在飼養土中噴灑少量水或增加一些青飼料用量,過濕可開窗通風散濕或減少一些青飼料用量等,這些都是調節飼養土濕度的有效措施。飼養土的厚度與蟲齡的大小,蟲口數量有密切關系,9齡蟲以上包括成蟲能鑽到30厘米的深度。若蟲在6cm左右的深度活動,蟲口數量多飼養土的厚度也要相應厚些,反之則稍薄些。
為了使飼養土疏鬆、肥沃,也可以在飼養土中加入適量的谷殼、木屑或發酵過的馬糞牛糞,以及豆殼、河泥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陰溝泥或施過氨水、農葯及含鹼性的土作飼養上。
7)飼料:由於地鱉蟲是雜食性昆蟲,所以它的飼料種類也比較多,可分三類:
精料:主要是糧食和油料加工後的下腳料。如麥麩、米糠、麻餅、豆餅、棉籽餅、豆腐渣。
粉渣(曬乾的)等,一般均可生喂,炒熟帶香味後更喜食,但不要炒焦。
青飼料:主要是瓜果蔬菜樹葉草根之類,如黃瓜冬瓜南瓜的皮瓤,梨、柿、桃、李、橙等果枝和果皮,紅苕、芝麻、蓖麻、蠶豆、豌豆、紫雲英、棉花、青菜、包菜、茭白、萵苣、莧菜、白菜葉子以及桑樹、楊樹、柳樹、泡桐、無花果等樹葉都可喂飼,但要注意保持新鮮干凈。
動物性飼料:如食堂和家中吃剩下的豬、牛、羊、雞、鴨、鵝、兔、魚等下腳料,一般都喂熟食。
地鱉蟲和其他昆蟲一樣屬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受外界環境、特別是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很大,夏季氣溫高,水分易蒸發,飼養土易乾燥,一旦氣溫超過35℃或陰雨連綿,氣溫又高,濕度又大時,要特別注意降溫和通風,應及時打開窗子,使空氣流通,如果飼養土乾燥可以噴些水,為了降溫,有條件也可以在室內放些冰塊,並適當多喂些青飼料。不然,因溫度過高會造成地鱉蟲的大量死亡。冬季蟲子越冬時要注意保溫,溫度不能低於0℃,否則蟲子會凍死,卵塊會凍壞。保溫方法可因地制宜,如可將門窗關嚴,最好掛上草簾,飼養坑、缸上要加蓋(但要留有通氣孔),飼養土表面可加些麥糠、草屑或約20cm厚的灰土等。
單位面積的飼養土內養多少蟲,這是生產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地鱉蟲在土中喜歡群居,飼養密度一般可以大些,但在環境條件出現不利的情況下,地鱉蟲會發生相互殘殺或咬食卵鞘的現象,故密度又不宜過大。
餵食要按蟲齡,季節和發育階段的不同採取適宜的餵食方法、餵食時間和餵食數量。1—4齡若蟲,蟲體小活動力弱,一般在飼養土表層內尋食,可採用撒料餵食的方法。因蟲子多集中在坑的邊沿,所以坑的周圍要多撒一些並用五指伸入土中2~3cm扒土數次以使飼料摻入土表層。一齡若蟲尚無食青飼料的能力,故可在2齡以後加添青飼料。5齡以上的若蟲都出土尋食,故可在飼養土表面加撒一層稻殼,稻殼上面鋪幾塊塑料布或木板作食料板,將精料撒在上邊,這樣,地鱉蟲出來尋食,穿過稻殼蟲體無泥,能保持飼料干凈,避免浪費。每隔3~4天,將塑料布清刷一次,有利於蟲體。在氣溫偏低的月份,可以隔日餵食一次,氣溫較高的月份,堅持每天餵食2次,晨喂青料,晚喂精料,保持食物新鮮,不喂霉爛的飼料。蟲子在脫皮前後,食量顯著減少,脫皮期間完全停食。此時少喂精料或不喂,待發現飼養土表面出現大量蟲皮後再恢復正常餵食。
地鱉蟲在飢餓或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會食卵鞘,為避免這一損失,應及時將所產卵鞘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缸內待孵,在南方每年5月上旬就可第一次取卵,取卵次數不宜過多,不然對種蟲發育不利,反之間隔時間也不宜過長,一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被食卵鞘增多,二是當氣溫升至30~350C時,卵鞘30天左右便可孵化,故時間不宜超過1個月。
在飼養的地鱉蟲中,一般雄蟲約占總數的30%,試驗表明,在雌成蟲中,經常保持5%健壯的雄蟲就足以滿足交尾的需要,因此要採取去雄措施即在若蟲發育到7~8齡時,就可以去除過多的雄蟲,將它們加工入葯。
群體飼養地鱉蟲,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同期孵化的若蟲到成蟲階段,其發育程度會有很大差別。為使蟲體正常發育,避免參差不齊,飼養到一定階段時,可分檔飼養,按蟲齡可分為①1~6齡若蟲;②7~8齡若蟲;③9~10齡若蟲;④成蟲。也可按蟲體的大小來分:①芝麻型,指發育1~2個月的若蟲,形小如芝麻;②黃豆型,指3~4個月的若蟲,似黃豆那樣大的蟲型;③蠶豆型,指5~6個月的若蟲象蠶豆大小的蟲型;④拇指型,即成蟲,體型大小如拇指。根據不同的型(或齡期),分設不同的飼養坑。經這樣分檔處理後,蟲批較分明,發育較整齊,便於飼養管理。
近年來為了縮短地鱉蟲的飼養期,提高產量,有人應用脫皮激素或保幼激素進行了探討,初步獲得成效,對體長1.5~2.0cm的地鱉蟲,平均每克餵食脫皮激素1μg,雄蟲蟲的成熟期分別縮短12.5%和19%;如用以上兩種激素對4齡以上的若蟲作催熟劑,則14個月即可完成一個世代。激素的應用尚處探討階段,如何正確把握激素的用量和時機,激素在蟲體內是否殘留及對服葯病人有無不良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
有些地方在冬季,利用室內加溫的方法停止地鱉蟲的休眠,也能促進它的生長發育,但有的反映其體質比經過正常休眠的要弱,易感染疾病等。總之,在人工伺養地鱉蟲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地鱉蟲的活動范圍不大,但天敵的種類比較多,鼠、蟻、蟑螂、雞、鴨、蟾蜍、青蛙、粉蟎、蜘蛛、鼠婦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老鼠,其次是雞、鴨、螞蟻和粉蟎。飼養過程中必須注意防治。
老鼠既能爬高,又會鑽洞,無孔不入。它不僅吃土面上的地鱉蟲,還會吃掉一尺深度內的蟲子和大量卵鞘。在冬季其他食物比較少的情況下,還會打洞進坑找食。為防治鼠害在築造地鱉蟲飼養池時,池底要用三合土打實,地面加蓋,並經常檢查,特別是晚上如發現老鼠和鼠洞,應及時捕捉和堵洞,亦可用捕鼠工具捕殺。
螞蟻能爬高鑽洞,只要有一個細小的洞,它就能爬進坑內危害;地鱉蟲本身有一股極濃的腥臭氣,死蟲氣味更烈。坑內經常有死雄蟲或飼喂動物性食料之後均易招致螞蟻危害;當地鱉蟲剛蛻皮,變成白嫩若蟲時爬行比較遲緩,這種若蟲如被螞蟻發現,一隻孵缸內的幾千隻芝麻型若蟲,幾小時內就會全部被拖走,螞蟻不僅侵擾地鱉蟲還與地鱉蟲搶食。為防止螞蟻鑽人池內,可在池(缸)的周圍撒上一些6%可濕性六六六粉或5%氯丹粉等農葯,坑內歲現螞蟻應立即消滅,可用肉食殘渣作誘餌誘殺或人工捕殺。如果已在坑內築起了蟻窩,就比較麻煩,務必做到滅早滅了。
蟎類是地鱉蟲的重要天敵,夏、秋季節米糠、麥麩中易發生,會促使飼料發霉變質,地鱉蟲飼養缸、坑內的蟎一般是由米糠等食料傳入,也可能是飼養土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嚴帶入蔓延的,蟎類繁殖快,數量多,對地鱉蟲危害大,一般蟎寄生於地鱉蟲的頭背、腹、腿根部等處妨礙地鱉蟲的生長發育,使蟲體逐漸瘦弱,降低繁殖率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污染食物和環境致使地鱉蟲體弱患病衰亡。防治蟎害應採取防重於治的原則。要注意檢查飼料,不要把蟎隨飼料帶入池內,糠、麩等可先炒熟後再用作飼料。定量喂養並及時清除剩餘飼料殘渣,地鱉蟲的屍體、卵鞘空殼等是蟎類孳生的場所或寄生物,並嚴格控制夏季和梅雨季節的溫度和濕度,以除蟎害。認真檢查飼養土,注意避兔隨飼養土把蟎帶入池內。將飼養土先日曬消毒後再用。如已發現蟎類侵入飼養池內,可利用地鱉蟲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在食料板上放些炒熟的麥麩、豆粉等物誘蟎,傍晚時取出食料板進行處理,連續誘集幾天後可減輕為害。在蟎類危害較嚴重時,應徹底更換飼養土。把地鱉蟲篩出倒入乾燥細沙中任其爬行半小時,以便擦掉寄生在蟲體上的蟎,同時將坑壁用火烤一次,這樣可較徹底地清除蟎害。
蜘蛛的繁殖能力很強,如果不及時消滅,飼養室內縫縫角角到處會看到蜘蛛網,這些蛛網對地鱉蟲危害很大,特別是對出翅雄成蟲影響更大,經常被蛛網粘住而被蜘蛛吃掉,也有礙管理操作。可通過人工打掃把蜘蛛掃下來踏死,此外可用25%殺蟲脒300倍的溶液噴灑,一個月噴兩次基本上能全部消滅,噴霧在上午進行,噴葯前要把吃剩的食料全部去掉,但噴在蟲體上對地鱉蟲也無影響。
地鱉蟲一般沒有嚴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節溫度高、濕度大,蟲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容易感染霉病,嚴重時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霉病時蟲體表面無光澤,腹部呈暗綠色,行動呆滯,體瘦干癟,晚上不出來覓食,有時白天爬出池面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內。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有人認為是真菌感染所致。
在飼養地鱉蟲中要經常作好病害的預防工作,溫濕度太大時要通風換氣降溫排濕,保持飼料新鮮,經常清除飼料殘渣、蟲殼等物,保持池內清潔,另外在飼料中增加少量酵母片、土黴素粉等喂蟲,能助消化促進地鱉蟲健壯生長,以增強抵抗病害的能力。除上述病害外,有時蟲體呈現腹部膨大而發亮;青黃色,糞便稀等病症,有人稱大肚子病,有時蟲體潤濕身粘泥土,腹部邊緣發黑,糞便呈水瀉狀,醬色,這些都危及地鱉蟲的正常生長發育,病因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是由於餵食不適時,蟲口過密,溫度濕度不適宜,也可能是由病菌侵入而引起的。這些還不甚明了,需要在今後的飼養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決。
經歷:小時候的認識
地鱉蟲屬於蜚蠊目昆蟲。我認識地鱉蟲,是因為幼時起就喜歡玩蟋蟀、斗畫眉,從那時起開始逐漸認識它、注意它。現在家中養的,就是十多年前去山東帶回來的,當年收蟲寄宿老鄉家,晚上喂蟋蟀把玉米棒丟棄在屋子牆角,引來「土鱉子」(當地老鄉的稱呼)光顧,也就給帶了回來,可不想一養就是十多年,已繁殖了幾代,為蟋蟀、畫眉的療傷帶來了許多方便。
地鱉蟲是一種重要的葯用昆蟲,葯用名稱蘇土元。葯用常見種類有中華真地鱉、西藏真地鱉、珠穆朗瑪真地鱉和金邊地鱉。中華真地鱉別名常見的有:地鱉蟲、簸箕蟲,在我去的山東地區稱其為土鱉子,而在我家鄉則稱它為母鱉子,中華幅員遼闊,各地還會有不同的稱呼美名。
入葯地鱉蟲有破瘀血、通月經、續折傷、止久症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婦女閉經、乳汁不通及瘀血腫痛、筋骨傷等症。在「消腫膏」、「治傷散」、「跌打丸」、「白葯」等中成葯中均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野外地鱉蟲喜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覓食或交尾。在野外棲息於枯枝落葉及石塊下的鬆土中,在室內常見於農村的廚房灶邊、鬆土中及雞舍、牛棚、豬欄的牆角的柴草堆下等富腐殖質的環境中。
很少有人知道地鱉蟲會飛吧?原因大家常看到的都是雌體,因為雌體才入葯,呵呵,不養不知道吧?實踐了才更有發言權!
地瞥蟲的雌體,雌體的翅膀已退化,已無飛翔能力,入葯用的就是這種母蟲,大家常見的樣子。
性成熟的地瞥蟲的雄體,長有翅膀,具有飛翔能力。雄蟲不入葯,只用於繁殖交配用。
家養自用可用塑料盆養,內置腐殖質豐富的鬆土。地鱉蟲是雜食性昆蟲,以食多汁的瓜果或鮮嫩的野草、樹葉為主,兼食其他動物葷腥飼料。家養常使用青菜葉、胡蘿卜、麥麩、米糠、餅粕、粉渣、豆腐渣或吃下的雞、鴨等動物骨頭喂養。保持養殖盆土清潔衛生,飼料干凈。冬季地鱉蟲休眠期,不食不動,此時不宜翻動,以防凍死。春季清明前後,氣候漸暖便恢復活動,應開始投食。
『柒』 千里江提,毀於蟻穴。為什麼說大明的蟻穴在遼東呢
崇禎十七年,甲申之年,李自成的軍隊打進北京,崇禎於煤山自縊,宣告了最後一個漢人的朝代結束。隨後滿清入關,因為對於自己是外族,而非中原正統出身的身份帶著自卑感與恐懼(明朝二百多年,始終都有反清復明組答穗織),因此在思想上就更加殘酷的進行管控與限制。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再看看清朝末年的老照片中的中國人,都是一張張麻木的表情和沒有精神的狀態。而清朝的絕對專制統治,使得明朝末年最後一次可以過度到資本主義的機會最終錯失。
最後遼東的局面變成,朝廷不斷的把每年的收入和大量的白銀運送到遼東作為軍費和給養,但是基本上都被老兵油子和當地的豪族貪官所侵佔,反而在第一線作戰的士兵沒有得到相應的待遇和補給。
在《明史.左良玉傳》中,就有記載,左良玉早期在遼東當兵的時候,就會經常因為吃不飽和穿不暖,就和一些戰友做一些響馬的勾當,獲取錢財來生活。由此可見,在真實的歷史中,遼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地方。
『捌』 印尼食人螞蟻窩是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塊根被食人螞蟻居住變成窩被稱為食人螞蟻窩。它的葯用價值是什麼
他可以用來治療癌症,肉瘤,心臟阻塞,心臟病,輕行半身不遂,鼻寒(敏感),白罩病,五臟病,肺勞,內外瘡,一切血症
『玖』 關於昆蟲的資料
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孫數,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直到21世紀初,人則鍵首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現。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對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
昆蟲不但種類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昆蟲的分布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分有不同的種類。
(9)印尼遼蟻是什麼擴展閱讀:
昆蟲的器官構成:
1、呼吸器官
在昆蟲的胸部和腹部兩側各有一行排列整齊的圓形小孔,就是氣門。亮譽氣門與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專管過濾的毛刷和篩板,就像門柵一樣能防止其他物體的入侵。氣門內還有可開閉的小瓣,掌握著氣門的關閉。氣門與氣管相連,氣管又分支成許多微氣管,通到昆蟲身體的各個地方。昆蟲依靠腹部的一張一縮,通過氣門、氣管進行呼吸。
2、運動器官
昆蟲的運動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昆蟲會游泳,有的昆蟲會跳躍,大多數昆蟲的成蟲都會飛。足幫助昆蟲行走、跳躍或游泳,翅膀則幫助昆蟲飛行。它們是昆蟲運動必需的身體構造。
3、視覺器官
昆蟲的視覺器官包括復眼和單眼。復眼位於昆蟲頭部上方兩側,有數目不等的小眼聚合而成。單眼的組成與小眼相似,一般依據其著生的位置,可分為背單眼和側單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昆蟲
『拾』 食人蟻 有甚麼特點 住哪 花呢
所謂食人蟻,可能是指有很強攻擊性的食肉螞蟻,如:猛蟻亞科。
蟻總科(Formicidea) 蟻又稱螞蟻。螞蟻除少數營寄生性生活外,皆營社群性生活,並有多型現象,一般有3個品級,即雄蟻和可育雌蟻,工蟻,兵蟻。但在蟻科中尚常出現其他類型的個體。雄蟻和雌蟻均有翅,交配後雌蟻的翅自行脫落後,開始營巢,以後專司繁殖後代而不外出,稱為「蟻後」。工蟻和兵蟻均系無翅不育雌蟻。工蟻一般司建巢、外出採食並飼育幼蟻和雌蟻等職。兵蟻頭部發達且具特大的上顎,司御敵保衛之職。 蟻巢常位於土下深處或近表土層,少數可高出土面成土壠形,或在磚石塊下,或於樹木植株莖乾和根內,有時可在居屋牆壁內,或以其他昆蟲或動物的巢穴作巢。蟻群大小因種類而異,如小家蟻有個體35~1400隻。 蟻的食性復雜,有肉食性和植食性;可直接或間接地危害人類,如侵入居室的小家蟻侵襲人們的食物而造成污染,傳播疾病,生活於田間的東方矛蟻可加害馬鈴薯、十字花科蔬菜和西瓜等。有些蟻類又能消滅害蟲而成為人類的朋友,如紅樹蟻能防治柑橘樹上的害蟲,紅螞蟻即竹筒蟻能消滅甘蔗害蟲,紅褐林蟻等可消滅森林害蟲。
近代蟻類專家把螞蟻分為9個亞科:
(1) 蜜蟻亞科(sphecomtrmiae)
(2) 偽切葉蟻亞科(Pseudomtrmeinae)
(3) 臭蟻亞科(Dolichoderinae)
(4) 蟻亞科(Formicinae)
(5) 猛蟻亞科(Ponerinae)
(6) 粗角猛蟻亞科(Cerapachtinae)
(7) 行軍蟻亞科(Dortlinae)
(8) 細猛蟻亞科(Leptanillinae)
(9) 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
最有名的入侵蟻是紅螞蟻solenopsis wagneri.。它原產於南美洲,本世紀初到達美國。先從自然被人類破壞的東南部開始向內地傳播,並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在外來螞蟻佔領區,紅螞蟻佔了所有螞蟻總數的99%。它幾乎殺死了所有的無脊椎動物,還爬上樹,通過進攻最柔軟的部分,特別是眼睛,殺死正在孵蛋的雌鳥和爬蟲類。在美國東南部和波多黎各,這種紅螞蟻還是殺死孵蛋龜的兇手。
紅螞蟻造成的危害並不是唯一的。巨頭蟻pheidole megacephala 和長腿蟻anoplolepis gacilipes都是原產於非洲,現在遍布整個熱帶地區的螞蟻。在夏威夷低地區,在這兩種螞蟻的參與下,許多當地特有的物種都滅絕了。原產於南美洲的阿根廷蟻是亞熱帶,溫帶,包括地中海地區,南非、澳大利亞、百慕大、美國南部等地最主要的害蟲。它們既進攻無脊椎動物也進攻脊椎動物。阿根廷蟻也來到了夏威夷,並成為高原地區的主要害蟲。
近些年來,許多報刊雜志不斷刊登了有關吃人植物的報導,有的說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也有的說在印尼的爪哇島上。雖然這些報導對各種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態、習性和地點方面作了詳細的描述,但十分遺憾的是,在所有的報導中,誰也沒有拿出關於吃人植物的直接證據——照片或標本,畢蠢也沒有確切地指出它是哪一個科,或哪一個屬的植物。為此,許多植物學家對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問題產生了懷疑。
追蹤有關吃人植物的最早消息是來自於19世紀後半葉的一些探險家們,其中有一位名叫卡爾 李奇的德國人在探險歸來後說:「我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親眼見到過一種能夠吃人的樹木,當地居民把它奉為神樹,曾經有一位土著婦女因為違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驅趕著爬上神樹,結果樹上8片帶有硬刺的葉子把她緊緊包裹起來,幾天後,樹葉重新打開時只剩下一堆白骨。」於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駭人傳聞便昌螞四下傳開了。
這些傳聞性的報導使植物學家們感到困惑不已。為此,在1971年有一批南美洲科學家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專程赴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了廣泛地搜索,結果並沒有發現這種可怕的植物,倒是在那兒見到了許多能吃昆蟲的豬籠草和一些蜇毛能刺痛人的蕁麻類植物。這次考察的結果使學者們更增添了對吃人植物存在的真實性的懷疑。
1979年,英國一位畢生研究食肉植物的權威,艾得里安 斯萊克,在他剛剛出版的專著《食肉植物》中說:到目前為止,在學術界尚未發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導,就連著名的植物學巨著,德國人恩格耐數埋勒主編的《植物自然分科志》,以及世界性的《有花植物與蕨類植物辭典》中,也沒有任何關於吃人樹的描寫。除此以外,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在他走遍南洋群島後所撰寫的名著《馬來群島游記》中,記述了許多罕見的南洋熱帶植物,但也未曾提到過有吃人植物。所以,絕大多數植物學家傾向於認為,世界上也許不存在這樣一類能夠吃人的植物。
既然植物學家沒有肯定,那怎麼會出現吃人植物的說法呢?艾得里安 斯萊克和其他一些學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是根據食肉植物捕捉昆蟲的特性,經過想像和誇張而產生的;當然也可能是根據某些未經核實的傳說而誤傳的。根據現在的資料已經知道,地球上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一類行為獨特的食肉植物(亦稱食蟲植物),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國,共有500多種,其中最著名的有瓶子草、豬籠草和捕捉水下昆蟲的狸藻等。
艾得里安 斯萊克在他的專著《食肉植物》中指出,這些植物的葉子變得非常奇特,有的象瓶子,有的象小口袋或蚌殼,也有的葉子上長滿腺毛,能分泌出各種 來消化蟲子體,它們通常捕食蚊蠅類的小蟲子,但有時也能「吃」掉象蜻蜓一樣的大昆蟲。這些食肉植物大多數生長在經常被雨水沖洗和缺少礦物質的地帶,由於這些地區的土壤呈酸性,缺乏氮素營養,因此植物根部的吸收作用不大,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它們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變成了一類能吃動物的植物。但是,艾得里安 斯萊克強調說,在迄今所知道的食肉植物中,還沒有發現哪一種是象某些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樣:生有許多長長的枝條,行人如果不注意碰到,枝條就會緊緊地纏來,枝條上分泌出一種極粘的消化液,牢牢地把人粘住勒死,直到將人體中的營養吸收完為止。
關於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謎團,現在還不能下肯定的結論。有些學者們認為,在目前已發現的食肉植物中,捕食的物件僅僅是小小的昆蟲而已,它們分泌出的消化液,對小蟲子來說恐怕是汪洋大海,但對於人或較大的動物來說,簡直微不足道,因此,很難使人相信地球上存在吃要植物的說法。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雖然眼下還沒有足夠證據說明吃人植物的存在,可是不應該武斷地加以徹底否定,因為科學家(不包括當地的著居民)的足跡還沒有踏遍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也許,正是在那些沉寂的原始森林中,將有有某些意想不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