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同是群島,為何印度尼西亞是統一國家,加勒比地區卻分成多國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印度尼西亞雖然是統一的國家,但是實際上內部問題是非常多的,各個島嶼之間一點都不融洽。而且就現在來看印度尼西亞的分裂趨勢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印度尼西亞國家種族支離破碎。就是很難集中管理。
但是印度尼西亞不光是領土分散,人也很分散,主體民族爪哇族佔比只有40%多,還有巽他族、馬來族、馬都拉族等大民族,人口多達幾千萬,光是華人就超過千萬了。而且伴隨的是語言超過200多種,國家民族是極端的支離破碎,是世界民族關系最復雜的一個了。
所以說不一定同為群島一定要是統一的一個國家向加勒比地區分成多國,這樣才是群島的正常操作吧。雖然加勒比地區確實分成了非常多的國家。
②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③ 尼泊爾、不丹、老過、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幾新幾內亞、馬達加斯加以前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尼泊爾
尼泊爾歷史悠久,公元前6世紀就建立王朝。歷史上尼泊爾、朝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公元1769年,興起於尼中西部地區的沙阿王朝的廓爾喀王普里特維·納拉揚·沙阿征服加德滿都谷地,從此尼逐步趨於統一,並開始有年代准確、資料翔實的歷史。1814年英國入侵,迫使尼將南部大片領土割讓給英屬印度,並在尼享有多種特權,尼外交受其監督。1846至1950年,拉納家族依靠英國人的支持奪取軍政大權,並獲世襲首相的地位,使國王成為傀儡。1923年英承認尼獨立。1950年,尼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反對拉納家族專政的群眾運動和武裝斗爭。國王特裡布文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的支持下,通過談判恢復王權。拉納家庭統治結束,尼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制。1960年,馬亨德拉國王取締政黨,實行無黨派議會制。1972年比蘭德拉國王即位。
不丹
不丹自8世紀即為吐蕃(西藏)領土,元朝統一西藏後,成為中國的領土,到清朝時才分裂出去,深受藏族文化的影響。 當我們看到不丹國旗時就會看到旗上的中國龍。那麼旗上為什麼有中國龍呢,這要從信奉白教的帕木竹巴政權說起,元朝統一了西藏。帕木竹家族從元朝取得了13萬戶中的帕竹萬戶侯稱號。在元末大亂中統一13萬戶,建立了西藏歷史上的帕木竺巴政權,一統西藏達265年之久,也是與明王朝相始終的領土,被明王朝賜王號,龍旗。「竺巴」是音譯,「竺」這個音在藏語里是龍的意思。到了明朝末年。一方面帕竹王室的政權被其家臣所篡奪,另一方面黃教興起,黃教屯兵買馬,躍躍欲試。「竺巴」的信徒被兩面夾擊,處於岌岌可危之中。當時的竺巴派領袖是阿旺•納姆伽爾,他在危機時刻審時度勢,毅然帶領竺巴信徒遠走不丹。由於阿旺•納姆伽爾修得一身好佛,又有神符四腳神龍做護駕,因而所到不丹之處,無不歸順於其旗下。 1616年阿旺•納姆伽爾在統一了不丹後,又利用不丹的地利人和,先後五次打敗了黃教的進犯,終於在不丹立足。由於不丹的雷電多,四腳神龍又被看做雷神。阿旺•納姆伽爾奠定了現代不丹的領土、民族和宗教的基礎。 1772年遭英國入侵。1865年強迫不丹簽訂《辛楚拉條約》,不丹被迫割讓2000平方千米土地。 1907年,烏顏·旺楚克(1907---1926)廢除德布王,自任國王,簡歷不丹王國,集政教大權於一身,並規定國王世襲。 1910年1月英國同不丹簽訂《普那卡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英國「指導」。1926---1952吉格梅•旺楚克在位。 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8月同不丹簽訂《永久和平與友好條約》。規定不丹對外關系受印度「指導」。 1952年第三代國王吉格梅·多爾吉·旺楚克即位,他發展經濟,對內政外交進行改革。1961年以來,不丹國四代國王旺楚克與他的四個同胞王後王多次公開表示要保持自己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1971年不丹加入聯合國,1972年第四代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自英國留學回來,17歲繼承王位,繼續先王的內外政策。1973年成為不結盟運動成員,1985年成為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 2008年3月24日,位於中印之間的不丹迎來其歷史上的首次民主選舉,直接選舉國民議會議員,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首個民選政府。對於這個面積僅4.6萬平方公里、人口75萬的小國來說,此次選舉意味著國家政治體制將由原來的世襲君主制變為議會民主制。這個轉變的推動者正是不丹的老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本人。此次選舉是不丹國王多年來致力於推行政治民主化的結果。100年來,不丹一直實行世襲君主制,沒有憲法,也沒有政黨。1998年6月,辛格老國王對政治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解散了內閣,將政府行政權移交給大臣委員會(2008年改稱為部長會議,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2001年9月,國王發布命令,要求政府籌備起草憲法。2005年3月,辛格國王建議在不丹建立兩黨制度,由在大選中得票最多的政黨組閣,另外一個政黨則成為反對黨。根據憲法草案,不丹將組建兩院制議會,由75人組成的國民議會和由25人組成的全國委員會。根據不丹新憲法,國王是不丹的國家元首,而議會在三分之二多數的支持下可以彈劾國王,部長會議為行政機關,部長會議主席是政府首腦。2006年年底吉格梅國王宣布退位,於2007年4月將王位正式讓給27歲的兒子吉格梅·基沙爾·旺楚克王儲,2008年,其正式即位。辛格曾表示,還政於民是為了讓不丹在政體上與西方接軌,以便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他說:「為了不丹人長遠的幸福,我們必須推行民主,一個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
寮國
寮國是一個位於中南半島北部的內陸國家,北鄰中國,南接柬埔寨,東界越南,西北達緬甸,西南毗連泰國。湄公河流經西部1900公里。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5月~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年平均氣溫約26℃,年降水量1250毫米~3750毫米。 公元1353年建立瀾滄王國,為寮國歷史鼎盛時期。189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年9月被日本佔領。1945年10月12日宣布獨立。1946年法國再次入侵,1954年7月簽署關於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法國從寮國撤軍,不久美國取而代之。1962年簽訂關於寮國問題的日內瓦協議。寮國成立以富馬親王為首相、蘇發努馮親王為副首相的聯合政府。1964年,美國支持親美勢力破壞聯合政府,進攻解放區。1973年2月,寮國各方簽署了關於在寮國恢復和平與民族和睦的協定。1974年4月成立了以富馬為首相的新聯合政府和以蘇發努馮為主席的政治聯合委員會。1975年12月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他們是最後信仰小乘佛教的東南亞國家,在75年前,佛教是國教。
柬埔寨
公元1世紀下半葉建國,歷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9~14世紀吳哥王朝為鼎盛時期,國力強盛,文化發達,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186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1940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被法國重新佔領。1953年11月9日獨立。1970年3月18日,朗諾集團發動政變,推翻西哈努克政權,改國名為「高棉共和國」。3月23日,西哈努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開展抗美救國斗爭。5月5日,成立以賓努親王為首相的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1975年4月17日柬抗美救國斗爭取得勝利。1976年1月,柬頒布新憲法,改國名為「民主柬埔寨」。1978金邊市獨立紀念碑年12月,越南出兵侵略柬埔寨,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1982年7月,西哈努克、宋雙、喬森潘三方組成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1990年9月成立柬全國最高委員會,西哈努克出任主席。10月23日,柬埔寨問題國際會議在巴黎召開,簽署了《柬埔寨沖突全面政治解決協定》,歷時13年之久的柬埔寨問題最終實現政治解決。
馬來西亞
公元初馬來半島建立了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刺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並發展成當時東南亞主要國際貿易中心。16世紀起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和英國侵略。1911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歷史上屬汶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國。二次大戰期間,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佔領。1957年8月31日,聯盟主席東姑阿都拉曼宣布馬來亞獨立。1963年,馬來亞聯同新加坡、沙巴及砂勞越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宣布退出。
印度尼西亞
早在前2世紀後半期,在印尼出現了最早的國家葉調。公元三至七世紀,印尼境內分布著很多小王國和部落。七至十一世紀,大國室利佛逝與中國使者商旅不絕於途。7世紀到14世紀之間,佛教在印尼傳播,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爪哇建立了印尼歷史上最強大的滿者伯夷。鄭和下西洋經過了印尼,並在馬六甲有外交活動。到了16世紀,歐洲人抵達現印尼,發現了這些小國。一些歐洲強國開始建立殖 第三大都市萬隆風景秀麗有仙之都美稱民地,荷蘭變成了這些歐洲國家裡面佔領最多領土的國家。荷蘭最初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對這些地區實行殖民統治。1799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後殖民地被荷蘭政府接管,史稱荷屬東印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之後,當地人開始爭取自治。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蘇加諾立即在之後一日發表印尼獨立宣言。之後在短短五日間,印尼全國都宣告脫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管治,最終東印度公司在1949年宣布放棄對印尼的管治權,使印尼得以正式獨立,蘇加諾被任為印尼第一任總統。
巴布幾新幾內亞
巴布亞紐幾內亞全稱「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巴布亞島一名,其由來有兩種說法:①1526年葡萄牙人梅內塞斯從馬六甲駛往馬魯古群島,但海風把船吹到一無名之地,人便稱這 塊陸地為巴布亞。源出馬來語tanahpepua一詞,意即卷發人的土地。②早期葡萄牙人到此,問當地居民此為何地。回答是巴布亞,他 們便把巴布亞種族名稱當地地名。種族名稱來源於馬來語papuvah(卷發)或pua-pua( 暗棕色)。指島上主要居民巴布亞人的頭發和膚色。新幾內亞島,亦稱伊里安島。1526年為葡萄牙探險險家若熱·德梅內澤所發現。1545年葡萄牙人奧爾蒂斯·德雷特斯到 達該島北部, 見當地居民膚色和氣候亦大致相仿,故取名新幾內亞。從此就稱這里為巴布亞紐幾內亞。1884年,英國、德國瓜分伊里安島東半部和附近島嶼。1906年,英將英屬部分交澳大利亞管轄,改稱澳屬巴布亞領地。1946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委託澳託管。1973年,巴布亞紐幾內亞成立自治政府。1975年9月16日宣告獨立,成立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馬達加斯加
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
④ 號稱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島嶼分散,它究竟是怎麼維護國家一統的
我覺得印度尼西亞能夠維系這么多個島嶼主要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是印尼一直都是軍方執政,具有威壓作用;其次是島嶼過於分散是優點也是缺點;最後人口經濟資源主要集中在爪哇島,所以其他的島嶼的居民即使是想要鬧獨立,也不可能會取得成功。
最後,人口主要都是在集中在爪哇島,如果爪哇島的經濟能夠發展起來,那麼中心的實力就強大可以在軟層面上鎮壓住這些異心,而且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我覺得這些小島嶼要和爪哇島打好關系可能會更加明智。而且這么一個小島嶼,如果政府不管了真的他們也只能自生自滅的,他們需要有很多的退路才能有異心。
⑤ 印尼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聯邦
1949年12月27日,在海牙協定的簽署結束之後,印度尼西亞的主權由荷蘭轉移到了印度尼西亞聯邦共和國.該聯邦共和國由16個國家和自治地區構成.其中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管轄爪哇島的約一半和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而且人口也占聯邦共和國4600萬中的3100萬.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以外的構成國家大部分都是獨立戰爭時,荷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樹立的傀儡國家.但到了獨立戰爭末期,這些國家都受到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影響而萌生了"離開荷蘭"的想法.1950年1月,巴巽丹國解體,並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同年3月,其他11個國家也並入了共和國.同年8月15日,聯邦共和國解散,所有國家並入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⑥ 印尼以前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是荷蘭的殖民地
安全系數嘛,反正不高就是了
⑦ 印度尼西亞在什麼時候開始淪為哪幾個國家的殖民地
印度尼西亞自16世紀開始淪為葡、荷、西、英等國的殖民地。在西方列強的激烈角逐中,荷蘭殖民主義者的勢力日益擴大。
⑧ 印度尼西亞包括那些國家
印度尼西亞就是一個國家的名稱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
⑨ 古印度尼西亞有哪些國家,分別在現印尼的什麼地方
http://www.cphoto.net/Html/czdh/115621449.html
這上面應該有
⑩ 印尼群島上曾經有過那些古國
印尼古國「三佛齊」
三佛齊,印尼文 Sriwijaya。
三佛齊(阿拉伯語:Zabadj,爪哇語:Samboja,?—1397年),中國唐代古籍又稱室利佛逝(梵文Sri Vijaya)、佛逝、舊港,是公元7世紀中葉在蘇門答臘島代替干陀利國的古國,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904年開始,中國文獻改稱「室利佛逝」為「三佛齊」,反映當時阿拉伯回教的影響已取代印度影響。
http://majie.spaces.live.com/blog/cns!348C3B9A0B33D9FD!731.entry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 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http://www.luojia.net/ke/2008/0831/article_256043.html
中國和東印度諸島(印尼)交往,源遠流長。
《後漢書》所說「葉調國」「遣使貢獻」(漢孝順皇帝永建六年即公元13 1年),就是爪哇(伯希和Paul Pelliot將「葉調」對音於古爪哇 語之Yawadwipa)。
唐代南洋交通更頻繁,賈耽所記述的「佛逝國」和「訶陵國」,就是蘇門答 臘和爪哇。《宋史》、《元史》、《明史》都有關於爪哇的專傳。
元代使臣不絕於道,明代的三保(寶)太監鄭和更多次下南洋,還在蘇門答 臘的舊港(Palembang)生擒當地酋長陳祖義,時為明成祖文皇帝永樂五年(1407)。當時印尼華人已經不在少數。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ews/1/384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