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亞洲經濟危機收支失衡的類型
國際收支失衡的類型:
一是經常項目逆差、資本項目順差。兩者相抵後差額較大,屬於國際收支總體失衡。以墨西哥為例,1996年以來墨國際收支開始失衡並持續順差,最高達168億美元(1997年)。1996~2005年,累計順差873億美元。
二是經常項爛型冊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兩者相抵後差額較大,屬於國際收支總體失衡。1986年以來,日本國際收支失衡加劇並維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1986~2005年,累計順差8181億美元。
三是雙順差中國、韓國具有代表性。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持續雙順差,國際收支失衡逐步加劇,收支順差由1990年的153億美元激增為2006年的2599億美元。1990~租鏈2006年,累計順差11954億美元。1999年以來,韓國也開始出現雙順差,國際收支失衡加劇。1999~2005年,韓累計順差1619億美元飢宏。
四是雙逆差。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一些重債窮國或一國遭受嚴重金融危機時刻,通常是不可持續的。1984~2004年,貝南經常項目累計逆差2878億美元,資本項目也以逆差為主,年均逆差49億美元。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韓經濟受到重創,致使其當年國際收支嚴重惡化,出現雙逆差。
② 08金融海嘯對印尼國家有多大影響持續多長時間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
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
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
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
,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
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
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
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
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
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
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
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
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
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
、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
,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
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
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
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
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
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
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
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
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
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
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③ 最新的美元對印尼盾匯率
截至 2006.12.24 12:31:17 UTC 的實時平均市場匯率。
1.00 IDR印度尼西亞盾 = 0.000109903 USD美國美元
截至 2006.12.24 12:33:17 UTC 的實時平均市場匯率。
1.00 USD美國美元 = 9,098.90 IDR印度尼西亞盾
http://www.xe.com/ucc/zh/full.shtml
④ 2015年—2017年中國印尼雙邊貿易額下降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對印尼非油氣資源需求下降。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2015年為69%,創25年來新低,經濟放緩減少了對印尼煤炭等礦產品的需求。2014年印尼對中國出口額最高的礦產品也只有65億美元。2015年印尼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非油氣產品出口額都出現下滑,按出口降幅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中國、日本、印度、美國和新加坡。
2印尼自中國進口非油氣產品
印尼自中國進口非油氣產品主要有機械設備、機電產品、鋼材、賤金屬及製品、有機化學品等。 2011—2015年,印尼自中國進口的非油氣產品整體呈增長趨勢,年均增長速度為3%。2012年增長最快,同比增長了137%。2013年之後,受國際形勢和印尼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印尼自中國非油氣產品的進口增速緩慢,2013年和2014年分別只增長了2%和3%。2015年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口額為29224億美元,比2014年的30461億美元減少了4%。
2006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印尼最大的非油氣產品進口來源地,進口額為55億美元,2010年增至19688億美元,5年內增長了256%,2014年進口額達30461億美元,2015年稍有下降,較2014年減少了124億美元。反觀印尼其他主要進口來源國,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大致處於負增長趨勢。其中,從日本的進口額由2011年的19320億美元降至2014年的16938億美元。2015年印尼自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額均出現下降,下降幅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日本、泰國、新加坡、美國和中國(見表3)。
二、兩國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投資前景
(一)印尼對中國貿易逆差逐年擴大
兩國貿易差額隨著雙方經濟合作的深化而發生變化。最初兩國貿易規模小,印尼在雙邊貿易中處於順差地位,但隨著兩國經貿合作交流愈加緊密,我國逐漸「轉逆為順」。2006年,印尼與中國貿易中,印尼貿易順差為17億美元,2007年為11億美元,2008年後開始發生變化,印尼首次在兩國貿易中出現逆差,而且逆差額逐步擴大,2008年為36億美元,2010年為48億美元,2014年達13018億美元,2015年為14365億美元。隨著貿易逆差的逐漸擴大,引起印尼一些人的不滿,並重新審視兩國間的貿易關系,甚至質疑自由貿易協定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印尼人擔心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會影響國家經濟安全。中國商品大量進入印尼市場後,也引起印尼國內很多人特別是一些商業團體的焦慮。不過也有人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兩國貿易中印尼的逆差問題,認為根源在於印尼本土中產階級壯大,推動社會的消費能力增強。
(二)中國對印尼直接投資規模偏小
中國企業對印尼直接投資效果也是影響兩國經貿關系的重要因素。我國對印尼的直接投資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佔印尼吸引外資的比重也一直在低位徘徊,2011—2015年我國大陸對印尼的直接投資分別為1億美元、1億美元、3億美元、8億美元和628億美元,佔印尼吸引外資外資總額的比重為05%、04%、10%、28%和22%。2015年一季度我國首次進入印尼的十大外資來源國行列,之前僅位列第十三位,排在模里西斯和中國台灣地區之後。目前,印尼的幾大外資來源國分別是新加坡、日本、韓國、英國、美國、馬來西亞、荷蘭、英屬維京群島和中國香港。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1160億美元,相比之下對印尼的投資規模明顯偏小。盡管我國與印尼簽署了一系列投資協議,但落實情況並不理想。據印尼投資協調委員會統計,2005—2014年十年間,中國計劃在印尼總共投資2427億美元,但最終只落實了18億美元,為承諾的7%。
中國企業對印尼的投資興趣不大,主要是因為印尼國內存在兩大障礙,「(外國投資)商業項目要面對印尼國內的官僚主義,且大型項目還面臨土地徵用(困難)問題。」此外,問題還在於中國的投資者沒有在印尼找到合適的商業夥伴,而印尼繁瑣的申請投資程序也讓中國投資者望而卻步。
(三)未來投資合作潛力巨大
目前,印尼的經濟發展狀況良好,政府債務適度。印尼政府債務與GDP的比率可操控,保持在60%以下。此外,印尼政府採用和實施了一項強調財政紀律重要性的政策,該政策規定預算赤字將由法律限定,最大不得超過GDP的3%。為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空間,印尼新一屆政府簡化外商投資申請程序,並制定新的規章制度來簡化土地徵用。近年來,印尼經濟發展迅速,國內政治形勢漸趨平穩,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以及巨大的國內市場都明顯提高了外資吸引力。2015年,印尼凈海外直接和間接投資總額達232億美元,投資潛力巨大。鑒於印尼國內島嶼的各項基礎建設薄弱,建立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至少需要4600億美元的投資,而目前印尼政府只能提供22%的預算,其餘部分都得依賴外資支持,今後幾年印尼將積極採取措施大力吸引外資。而作為印尼主要貿易夥伴之一,中國掌握著相對先進的技術,在與日美等發達國家競爭時又具有價格優勢,雙方投資合作發展前景良好。
⑤ 談談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看法
外管局局長:國際收支順差較大是近期最主要問題
中國國際收支:順差是怎麼來的
《財經》:當前中國的睜仔外匯制度備受全球矚目,人民幣更是面臨著很大的升值壓力。作為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局長,你如何看待這個當前的熱點問題?
郭樹清:人民幣幣值和中國外匯制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它們在當前成為熱點才變得重要。因此,要理解這些問題,也不能局限於就現象談現象。國際收支和外匯狀況,反映了一國經濟的對外平衡情況,既是由國內平衡情況決定的,又是可以相互作用的。簡而言之,這關繫到如何使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而維護國際收支平衡,對於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的快速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財經》:那麼當前中國國際收支的基本情況如何呢?
郭樹清:肯定地說,就是入超明顯。2002年,國際收支總額達到9639億美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相當於統計局公布的GDP的77.9%,規模較20年前增加16.8倍;多項涉外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茅,如實際利用直接投資額排名世界第一,外匯儲備規模排名第二,貨物貿易總額排名第六,服務貿易總額排名第十一。即將結束的2003年,我國的對外經濟更有很大發展。預計全年國際收支肯定會超過1萬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就會超過8000億美元,中國的排名會再提前兩位。
更重要的是,在發展開放型經濟過程中,中國沒有發生國際上屢次出現的金融危機,即貨幣或債務危機。上世紀80年代,我國經常項目時有逆差,但由於利用外資外債,資本項目凈流入,國際收支基本平簡早燃衡略有結余。到上世紀9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增勢迅猛,加之宏觀環境變化,因此除個別年份外,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均為順差。最近幾年裡更是如此。
《財經》:國際收支的這種入超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郭樹清:概括起來,可以說有五個方面。
第一,國際收支順差總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到2003年上半年累計,經常項目順差639億美元,資本項目順差1115億美元;國際收支總順差1754億美元,年平均順差701億美元,比1994年~2000年平均順差371億美元上升了89.1%。其中,2003年上半年國際收支總順差55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6倍。
第二,資本凈流入逐步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2002年,經常項目順差占總順差的52%,該比重較2000年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資本項目順差的貢獻相應提高。2001年以來,資本項目累計順差占國際收支總順差的比重達63.6%。2003年上半年,資本項目順差444億美元,同比增加263%,佔到總順差的80%。因為受利差和匯率預期等因素影響,企業、機構和個人長期滯攔虛留境外的各種外匯調回境內。僅銀行體系將部分境外運作資金調入境內,前三季度就形成約25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第三,貨物貿易順差下降。貨物貿易進出口狀況是國際收支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反映了國際競爭力等經濟基本面情況,是考察國際收支平衡與否的重要先行指標。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呈現下降的趨勢。1998年我國外貿進出口順差436億美元,2002年降至304億美元,下降了30.3%。2003年前三季度貿易順差僅為89億美元,同比下降了55.6%。
第四,外債規模增加。截止2003年6月底,我國外債余額摺合1825.7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40.3億美元,增長8.3%,改變了1999年以來外債規模持續下降的局面。其中,短期外債641.9億美元,占外債總額的35.2%。短期外債比上年末增加112億美元,這主要是由於貿易信貸大幅增長,國內外匯貸款需求增大,金融機構短期外債增加。
第五,外匯儲備增長加快。1994~1997年,外匯儲備年均增加近300億美元。1998~2000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的波及,外匯儲備增勢驟然放緩,年均增加額不足90億美元。近年來,外匯儲備增長重新加速。2001和2002年分別增加了466億和742億美元,2003年前三季度又較去年末增加975億美元。到9月末,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了34%。
《財經》:當前中國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的局面可以說是人民幣受到升值壓力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郭樹清:這種局面是由一系列客觀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國際收支出現較大順差並不是中國政府所刻意追求的。
《財經》:這個見解很獨特,因為許多人都認為這種局面主要是由中國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國際上這種看法尤其流行。你認為國際原因是什麼呢?
郭樹清:主要有三方面。首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的重要原因。上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1993~2002年其出口年均增長23.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5個百分點。2003年前9個月,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已佔到全國出口總值的54.1%,其中加工貿易占其總出口的78.8%。這造成了,一方面我國直接投資是凈流入,另一方面外貿進出口是順差。如果扣除加工貿易進出口順差後,2001年1月到2003年9月末我國外貿進出口實際累計逆差1029億美元,而不是海關公布的順差618億美元。
第二,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多重限制,進一步擴大了中國貿易順差。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後,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鬆,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
此外,當前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也是造成外匯儲備被動增加的重要原因。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2002年末韓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五國的外匯儲備比1997年末增加了1470多億美元,增長166%。10年前,發達國家在全球外匯儲備中佔有2/3的比重,現在只有1/3左右,與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正好發生了對調。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財經》:國際原因往往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所以相比之下,我們更應該注重國內的原因,立足於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國內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國際收支持續較大順差的呢?
郭樹清:從國內看,國際收支順差反映了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這的確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最近五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對於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講,這顯然是不可思議的。
問題只能歸結為供給結構不合理,即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僅舉一例,中國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12年時間里沒有多少提高,一直徘徊在34%左右,這種現象正好與涉外經濟高速發展同時發生。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由此可見,國內原因與國外原因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有時甚至是互為條件的。
不論我們的願望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中國經濟高速起飛的特定形勢下,出現某種不平衡也是難以避免的。同樣的,調整和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僅靠中國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和未來走勢
《財經》:國際收支順差、外匯儲備增加,一直被認為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的重要標志;與此同時,中國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壓力。如何理解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局面呢?
郭樹清: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處於經濟高速增長和體制轉軌時期,國內外都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對外部門表現強勁,外匯儲備充足,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利於增強國際清償能力,維護國家和企業的對外信譽,提高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的信心;有利於應對突發事件,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利於發揮穩定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提升中國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地位。此外,外匯儲備是優質的國際金融資產,可以帶來一定的投資收益。
但是,持續較大順差與逆差一樣,也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表現,也會帶來其他矛盾和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財經》:這些矛盾和問題是什麼?應該如何重視?
郭樹清:一方面,應該關注國際收支順差的構成和發展態勢,防範跨境資本流動形成沖擊。盡管由於實行資本管制,國際意義上的純粹投機資本大量流入我國還不大可能。但是,資本的趨利性使得很可能在未來本外幣利差、匯率預期等有所變化時,資金又轉為較為集中的大規模流出。正如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資本大進大出很可能引發貨幣金融危機,進而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損害。
另一方面,更要關注外部均衡對內部均衡的影響。一是購買外匯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主動性。過分寬余的貨幣供給,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場,就是通貨膨脹;集中在資產市場,就可能形成泡沫經濟。我們更不希望兩者同時發生。二是金融資本大量迴流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可能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經濟資源閑置。目前我國居民、企業和國家持有大量外匯資產,在境外運作。中國已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成為發達國家重要的資金供應者。這無疑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促進國際經濟復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中國來講,利弊尚需分析比較。此外,外匯資金數量巨大,也增加了經營的難度和風險。三是延緩結構調整,影響國際競爭力提高。企業對價格競爭力依賴較大,必然會影響產品升級換代和技術更新改造的積極性,影響品牌創造、市場營銷、相關服務等非價格競爭力的提高。結果,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進口中國商品享受巨大的「價格剩餘」好處,另一方面卻不斷利用「反傾銷」等手段為中國的外貿出口設置障礙。
《財經》:未來一段時期內,可以預見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郭樹清:這里有許多不確定性。貨物貿易項下,順差會繼續縮小,也有可能出現逆差。評價中國的貿易收支平衡問題,應該看多邊貿易平衡,而不是看中國與哪個國家或地區的雙邊貿易平衡狀況。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與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不同,相對於巨大的人口規模來說,貿易順差規模一直不大,而且隨著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出現逆差的可能性也在增加。2003年上半年,我國個別月份就出現了貿易逆差。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處於經濟起飛階段的大國,外資流入較多,投資規模較大,出現貿易赤字不僅是可能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因為這更有利於合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只要直接投資項下有足夠的凈流入,一定的貿易逆差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沒有什麼風險。但前提是,需要進一步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同時國外應取消對華的出口限制。
對資本項目收支狀況要具體分析。2003年,外商直接投資增速逐月放緩。這是暫時性原因,還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性變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無論如何,一般製造業的轉移總是有限度的,不能指望長期都有那麼多的加工製造業投資進入我國。因為,科學技術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投入產出比不斷提高,使得製造業新增項目企業和投入可能會相對逐步下降。因而從長期趨勢看,製造業的外商投資可能會下降。雖然中國未來的服務業大有可為,但其對資本的需求有限。更何況中國國內資金充足,外商在國內籌資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外商投資快速增長的勢頭可能會持續一段時期,但很難一直延續下去。另外,未來美元利率可能上調,本外幣利差改變會影響匯率預期的變化,從而形成資金流入逆轉的可能。
總之,中國未來國際收支狀況發展還有許多不確定性。我們要兩手准備,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但就近期而言,最主要的問題仍然是國際收支順差較大。
調整國際收支平衡的對策選擇
《財經》:正如你前面所說,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處理這個問題的原則是什麼?
郭樹清:中國政府明確把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與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並列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前一個是對外均衡目標,後三個是對內均衡目標。從理論上講,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不僅是相互決定、相互影響的,而且在本質上必然是一致的。凡是存在外部不平衡的時候,總是存在著內部不平衡。只有內外兼顧、協調統一,才能使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最好,才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今後一段時期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順差,有必要採取一些政策調整措施。
《財經》:可以採取哪些政策調整措施?
郭樹清:按照經濟學原理,改變國際收支順差的狀況,有以下五種對策可供選擇:(1)增加進口;(2)抑制出口;(3)擴大資本流出;(4)減少資金流入;(5)增加匯率彈性。但是,上述對策對國際收支的調節作用都是理論上的,實際經濟生活有許多限制條件,可能導致的最終結果很不一樣,有時候弊病甚至是很大的。因此,並不是都可以採用的,需要逐一分析和比較。
《財經》:前兩者偏重於在經常項目作調整。我國對外商品貿易不但規模日益增大,而且市場化的程度不斷深化,在這個背景下,這類調整效果如何呢?
郭樹清:從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水平看,增加進口可以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有助於引進人才和管理經驗,提高國民福利和生活素質。但是,增加進口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取決於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的效果,要由市場決定,企業自主選擇。因此,這一措施可能見效不一定那麼快。而且,由於目前我國外貿順差已經較小,一般地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難以根本上解決國際收支較大順差問題。
國內外都有一部分專家建議,要限制出口,甚至建議採取對出口征稅的措施。這首先不符合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原則,不利於我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不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雖然作為大國經濟,經濟發展應立足於擴大內需,出口佔GDP的比重將會呈下降趨勢。但是,出口的絕對規模可能並不會減少,相反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我國出口與進口相關性很高,出口與進口相輔相成。如果強制壓抑出口,很可能同時將會減少我國從國際市場上的進口。
《財經》:由於資本凈流入逐步成為國際收支順差的主要來源,調節資本流動成為平衡國際收支的題中應有之義。如何理解這個措施和我國開放資本賬戶進程的關系呢?
郭樹清:加強對資本流入的管理,關鍵是要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控和限制,抑制投機性熱錢的流入。但是,以貿易和投資名義進入的短期資本很難剔除,對於這方面加強管理的效果要有清醒的估計。從根本上講,還是應該通過利率、租金、稅率等價格信號調節資金流向。減少外商直接投資的做法不可取。盡管目前在資金意義上中國可能並不緊缺,但外商投資不僅能帶來資金,還能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以及市場機會,可以促進機制轉換、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因此,我們還要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繼續積極利用外資。同時,應為外商投資企業境內融資拓寬渠道,減輕外資大量流入造成的外匯供求失衡的壓力。
擴大資本流出,不僅有助於改善國際收支平衡,也是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我國已經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還只是部分可兌換。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我國要在有效防範風險前提下,有選擇、分步驟地放寬對跨境資本交易活動的限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可兌換就實現了人民幣完全可兌換。
長期以來,我國在資本賬戶開放上實施鼓勵流入、限制流出的政策,這對於防止資金外流,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發展曾經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國內儲蓄持續增長形勢下,由於資金進出的渠道不對稱,外資大量流入,使得國內資金相對過剩問題愈發突出。國際經驗表明,如果不及時開放資本的流出,而只是一味鼓勵資本流入,有可能加劇國內資產泡沫。一旦泡沫破滅,就會釀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從當前情況看,現在我國已經具備了放鬆一部分資本流出限制的條件。但是,不能採取簡單的取消管制的方法。在操作上必須既積極又穩妥,要注意把適當擴大資本輸出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健全宏觀調控機制結合起來,配套推進。
《財經》:一個時期以來,一些國家以中國國際收支順差較大為依據,反復要求中國重估人民幣匯率;同時,在理論上,增加匯率彈性的確也是平衡國際收支的一種重要手段。你是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的?
郭樹清: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許多誤解。從理論上講,匯率升值將抑制出口,鼓勵進口,抑制資金流入、刺激資金流出。但實際上,匯率對經濟影響作用取決於不同的條件和環境。許多時候,由於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受到很大制約。前面已經分析過,中國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人民幣匯率水平一定幅度的調整恐難改變這種趨勢。據我們觀察,近年來我國外貿進出口發展與人民幣綜合匯率關系不大。出口增長波動主要受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進口增長波動則主要受國內需求的影響。2003年人民幣隨美元走軟,但前三季度進口增長40.5%,比出口增速高出近10個百分點。
同時,人民幣匯率調整更不能解決其他發達國家的貿易不平衡和國內經濟問題。例如美國貨物貿易長期赤字的根源是國內儲蓄率偏低等結構性因素。由於財政赤字擴大,在美元大幅貶值的情況下,2003年上半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同比上升20%以上,全年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將突破5%。另據國際勞工組織測算,中國製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僅相當於美國的3%左右。即使中國勞動力工資因人民幣升值而提高一倍,仍不能改變美國製造業的成本競爭劣勢,完全不可能幫助美國增加製造業崗位。
《財經》:如果人民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你認為其後果是什麼呢?
郭樹清:匯率對經濟的影響有量的界限。如果人民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可能會對減少國際收支順差產生較為明顯的效果。但匯率大幅波動,不僅對市場機制不健全的中國來講不是好事,對亞洲地區乃至世界來說都可能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如果增長最快的中國經濟也陷入混亂和停滯,請問哪個國家會從中得到好處呢?因此,目前需要特別強調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是高度負責任的。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少數地區確實存在人為壓低生產要素價格惡性競爭的問題。如違反常規地壓低土地價格、廠房租金;無視法律法規,把農民工的工資長期壓制在非正常的低水平,不為工人辦理基本社會保障,等等。這是我們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規范和解決的。
《財經》:那麼未來中國會選擇什麼樣的對策呢?
郭樹清:從中國的現實出發,合理的、可能的對策選擇,可能是一個有效的相對靈活的組合,包括在繼續支持出口的同時鼓勵擴大進口;嚴格監控短期資本流入,抑制投機行為;研究和探索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增加資本流出的渠道;探索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使匯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等等。
《財經》:基於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和中國改革進程的判斷,未來的外匯制度是否會進行某種調整?
郭樹清: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繼續加大政策調整力度,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改善國際收支平衡,促進經濟內外均衡、協調發展。
一是繼續積極創造條件,便利貨物、服務貿易和個人外匯收支,完善經常項目外匯管理。研究改進結售匯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企業可保留外匯的限額;完善進出口核銷管理,在提高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對部分優秀企業出口收匯實行批次核銷和自動核銷;解決中外資跨國公司、企業集團外匯資金統一運用、集中收付等問題;完善非貿易外匯管理,擴大商務、會展等供匯范圍,規范售付匯憑證,簡化審批手續。
二是推動資本項目管理創新,支持境內機構對外投融資往來,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國內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有條件地批准部分外資跨國公司將暫時閑置的資金調往境外運作,支持中資跨國公司補充其海外公司資本金或營運資金,便利跨國公司的資金全球運作;允許合法移居國外的公民和非居民個人按規定匯出其在境內合法擁有的資產;有選擇地引進國際金融機構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鼓勵外商投資企業使用國內銀行貸款,進行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上市融資的試點,適當減輕外資流入的壓力;按國民待遇原則統一境內中外資銀行外匯貸款政策,嚴格控制國內外匯貸款結匯;研究探索境內合格機構投資者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用自有資金或向社會籌集的資金對外進行證券投資。
三是加強反洗錢工作和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防範金融風險。加大反洗錢工作力度,落實各項制度和措施;規范外匯市場秩序,建立和完善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加強對銀行收匯與結匯的監管,查處無實際交易背景的短期資本流入境內套利行為;提高國際收支監測預警水平,健全對異常外匯資金流動的監測體系和分析機制。
四是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完善外匯市場。擴大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浮動區間,適當增加銀行制定掛牌價格的許可權,增強境內機構支配外匯資源的自主性;逐步試行坐市商制度,增加外匯交易主體和品種,積極培育外匯市場;建立健全匯率調控的參照指標體系,增加中央銀行外匯市場干預手段和對沖工具,提高中央銀行匯率調控水平。
《財經》:你認為這些措施能否確保實現既定的目標?
郭樹清:我要再次強調,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效果,不僅取決於涉外經濟部門,還取決於國內結構調整和擴大內需的進程;不僅取決於中國,還取決於世界經濟金融發展變化與國外對華經濟政策。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配套改革和政策協調,隨時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調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不僅有利於我國國民經濟的內外均衡發展,也將為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和調整世界范圍的外部失衡提供新的機遇。(來源:《財經》雜志 作者:葉偉強)
⑥ 在1996年年底,泰國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處於怎樣的國際收支狀況
泰國1996年已經是中等發達國家了, 1996年泰國的製造業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印尼比泰國略微差那麼一點點. 96年印尼製造業剛剛起步.
菲律賓96年的時候已經相對落後,且外債很多.
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對泰國影響最大,泰國差一點亡國.
97年金融危機對印尼沖擊很大, 因為剛剛起步的印尼,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後 國家突然動亂,所以98年印尼開始屠殺大量的華人,華裔.
97年金融危機對菲律賓影響不大, 因為菲律賓製造業不多,且國家負債累累,
2000年時泰國經濟開始復甦, 因為泰國底子還是不錯的,泰國進行了第一次10年規劃,到2010年年底,泰國經濟總量以國際匯率標准來算為312.605 billion. 人均$4,620.705。 快到5000美元了,人均高出中國大陸將近2000美元。泰國在2002年提前還清外債。
印尼在2007年剛剛復興製造業。 2010年年底 印尼經濟總量(以國際匯率來計算)$670.421 billion。 人均$2,858。 因為印尼是大國家,資源豐富,所以現在印尼是世界新興國家經濟體。
菲律賓比較差勁, 基本是處於原地倒退的狀態。全年的外商投資不到10億美元。2000-2010菲律賓沒有任何進步,國民生活沒有任何改善。2010年年底 菲律賓經濟總量(以國際匯率來計算)$160.991 billion(國家是負債狀態)。 人均$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