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硬骨珊瑚上的標簽是什麼意思

印尼硬骨珊瑚上的標簽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3-05-23 11:59:00

① 世界上最大的鯊魚種類

鯊魚,生活在海洋中,是海祥悉洋中的魚類。我們常吃的魚翅就是來自鯊魚的軟骨,那麼,我們對鯊魚還有哪些了解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海洋世界,探索世界上最大的鯊魚

鯊魚簡介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五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枝宴寬海中狼”。傳統觀念認為鯊魚的軟骨(即魚翅)中蛋白質很高,但這是錯誤的。雞蛋的蛋白質遠遠超過魚翅。此外,研究顯示,由於鯊魚體內易於富集汞,同時鯊魚翅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經毒素,故對人體有潛在危害。因為幾十年來的大量獵殺,鯊魚存在滅絕風險。

鯊魚的骨架

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所有的鯊魚都屬於鯊綱,而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但還是比較硬的。

鯊魚的體型

鯊魚的體型不一,身長小至18厘米,大至18米。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一般長成後身長可達36尺(12米)。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它的牙齒在鯊魚中卻是最小的。最小的鯊魚是侏儒角鯊,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20到27厘米,重量還不到一磅。世界最大的鯊類是鯨鯊,據一些報道,一些鯨鯊可長達18米猛亮。世界上一例被證實最大的鯨鯊是1947年11月11日,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市的baba island所發現的,它身長達12.65米,重約21.5噸。 根據澳大利亞的鯊魚專家到海里和鯊魚的長期生活,鯊魚是可以一動不動的在海底的,並不會因此窒息。鯊魚和硬骨魚類的不同之處是,它們沒有鰾來控制浮潛。如果停止游泳,大部分的鯊魚會往下沉。為了增大在水中的浮力,鯊魚的肝內具有大量的油。

世界上最大的鯊魚

鯨鯊(學名:Rhincodontypus):僅1科1屬1種。身體龐大,全長可達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體表散布淡色斑點與縱橫交錯的淡色帶,有如棋盤。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有二背鰭,大小不同,胸鰭大,位於第三對鰓裂下,腹鰭小,尾鰭叉型,口寬,端位,鰓耙如海綿狀。屬大洋性魚類。食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魚類。每年五、六月洄遊到中國北部灣。廣布於各熱帶和溫帶海區,中國各海區夏、秋季節都有分布。性情溫和。由於大量捕殺,數量銳減。

鯨鯊的形態

鯨鯊是最大的 鯊,是 魚類中最大者,通常體長9-12米。最大個體體長達20米,體重最大達12,500千克,為魚類之冠。體延長粗大,每側各具二顯著皮嵴。眼小,無瞬膜。口巨大上下領具唇褶。齒細小而多,圓錐形。噴水孔小,位於眼後。鯉孔5個,寬大。鰓耙角質,分成許多小枝、結成過濾港狀。背鰭2個,第二 背鰭與臂鰭相對。 胸鰭寬大。尾鰭分叉。體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許多黃色斑點和垂直橫紋。

鯨鯊擁有一個寬達1.5米的嘴巴,10片濾食片上內含了300-350排細小的牙齒。鯨鯊擁有5對巨大的鰓,兩個小眼睛則位於扁平頭部的前方,鰓裂剛好位於眼睛的後方。身體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則是白色。每條鯨鯊的斑點都是獨一無二的,生物學家可以用來辨識不同的個體,所以也可以精準的判斷鯨鯊數量。鯨鯊的表皮有黃白色的斑點與條紋,厚度達到10厘米。鯨鯊擁有2個 背鰭,第1個背鰭比第2個背鰭還大,外觀成三角形。鯨鯊的胸鰭可以長達4.8米,尾鰭則長達2.4米,呈新月狀,上半部比下半部還長。鯨鯊的皮膚厚達15厘米,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擊。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 胸鰭特大,為稍窄之鐮刀狀; 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大,基底亦相對; 尾鰭叉形,上尾叉幾比下尾叉長2倍,由上葉及下葉之中部、後部組成,下尾叉則由下葉前部突出而成。體呈灰褐色至藍褐色,體側散布許多白色斑點及橫紋,而這些斑紋排列呈棋盤狀。

鯨鯊的棲息環境

生活於暖溫性大洋海區的中上層,主要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海區,分布大約在南北緯30°-35°的范圍內。也會有遷移行為,有時在北緯41°和南緯36.5°之間進行洄遊。 在中國南海、台灣海峽、東海、黃海南部較為常見。雖然鯨鯊通常出現在近海地區,但其季節性的覓食活動偶爾會發生在幾個沿岸地區,例如 西澳大利亞的寧歌路珊瑚礁(NingalooReef)、 宏都拉斯、 菲律賓的 董索與 八打雁(Batangas)及 坦尚尼亞的 奔巴島與桑吉巴。雖然鯨鯊常出現在近海,不過人類也曾經在沿岸、 潟湖、 珊瑚礁、河口與 運河發現它們的蹤影。人類也曾經在700米深的海域發現過鯨鯊。

菲律賓是世界上鯨鯊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鯨鯊會在1月到5月之間聚集在菲律賓 索索貢(Sorsogon,位於敦 索爾)的淺海岸區。一些幸運的潛水人員也可以在塞席爾與波多黎各發現鯨鯊群。知道它們會在9月至12月之間沿著墨西哥的下 加利福尼亞州來移動,也有人發現鯨鯊在 西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天鵝島(TenggolIsland)附近出沒。有時候鯨鯊會與其他小型的魚類一起出現,特別是䲟魚。

鯨鯊的生活習性

鯨鯊是濾食動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類、 磷蝦與小型的自游動物(例如小型烏賊與脊椎動物)為食。它們的牙齒不是扮演覓食的功用,事實上它的尺寸並不大。取而代之的是:鯨鯊吸進一口水,閉上嘴巴,然後從鰓來排出水。在嘴巴關閉與鰓蓋打開之間的短暫期間,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鰓與咽喉的皮質鱗突(dermaldenticles)所困住。這個類似過濾器般的器官是鰓耙的獨特變異,可以阻止任何大於2至3公釐的物體通過,液體則會被排出。任何被鰓條之間的過濾器官所阻塞的物體會被鯨鯊吞下去。鯨鯊曾被觀察到“ 咳嗽”的行為,推測這是清理累積在鰓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鯨鯊聚集在貝里斯 加勒比地區海域的 礁石區,捕食巨大巴西笛鯛的魚卵,這些卵會出現在5、6、7月的滿月與弦月之間。鯨鯊的主要食物是磷蝦、蟹幼體、海蜇、沙丁魚、鳳尾魚、鯖魚、小金槍魚和魷魚。

鯨鯊是種活躍的濾食生物,靠著嗅覺來攻擊 浮游生物或魚類這些目標。鯨鯊在覓食時不需要向前游泳,它們經常被觀察到上下擺動著來吸入海水與排出它來得到食物。這與 姥鯊完全相反,它們是溫和的濾食者而且並不會吸入海水,它們靠游泳迫使海水通過鰓。 英國廣播公司的自然紀錄片《 行星地球》曾拍攝到一隻正在捕食小型魚類的鯨鯊。

繁衍過程

生物學家對於鯨鯊的繁殖習性仍然有許多疑問。生物學家在20世紀中葉以前,對於鯨鯊是胎生或卵生都僅止於臆測。後來生物學家在1956年根據一顆 墨西哥近海發現覆有鯨鯊胎仔的卵殼,而相信它們是 卵生動物。到了1996年7月, 台灣 台東地區的漁民捕獲一條雌鯊,隨後在體內發現了300條幼鯊及卵殼,顯示鯨鯊其實是一種 卵胎生動物。鯨鯊會將卵留在身體內,直到幼鯊生長到40至60厘米後才釋出體外,這顯示出幼鯊並非全部同時出生。雌鯊會將精液保存下來,然後在一段長期時間中穩定的繁殖出幼鯊。生物學家認為鯨鯊會在30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70至100年。

歷史上最小的活鯨鯊樣本是 菲律賓海洋動物研究人員在2009年3月7日所發現的,長度僅有38 厘米,約當成年男性的前臂長度。當時人們在菲律賓的海灘上發現它,這條鯨鯊隨後受到研究人員的照顧並被送回野外。科學家相信這次意外事件可能讓他們發現一個鯨鯊的繁殖地。

分布范圍

鯨鯊分布於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南、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汶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喀麥隆、維德角、開曼群島、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衣索比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甘比亞、迦納、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牙買加、日本、喬丹、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托克勞、湯加、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夏威夷島、俄勒岡州、華盛頓州)、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葉門。

② 海底的魚有哪些

答:
1、海底世界有七彩神仙魚、玻璃鯰、非洲王子、紅龍、錦鯉等。
2、七彩神仙魚:體長20厘米,近圓形,側扁,尾柄極短,背、臀鰭對稱。體呈艷藍色,或深綠色、棕褐色,從鰓蓋到尾柄,分布著8條間距相等的棕紅色橫條紋。
3、配櫻慧玻璃鯰:屬鰍科和鯰科。魚體透明如同玻璃,可以清晰數出體內的骨頭數,猶如骨骼標本,故稱之為「玻璃鯰魚」,又名玻璃貓。
4、非洲王子:是一種如同鱸魚一般的典型的鱸形目的體型的魚。小型慈鯛,成年個體10~12cm,如同鱸魚一般的典型的鱸形目的體型,體色橙黃,背鰭近邊緣處有一條寬約2mm的黑色條紋頌察非常清晰和顯眼。
5、紅龍魚:體長可達80~90厘米。紅龍魚生活范圍很小,主要生長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一帶的河流。紅龍魚原無法人工繁殖,已經瀕臨滅種,因而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培答珍貴。
6、錦鯉:在生物學上屬於鯉科,全世界共有鯉科魚類210屬3700種以上。是風靡當今世界的一種高檔觀賞魚,有「水中活寶石」「會游泳的藝術品」的美稱。

③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在廣闊無垠的海島中,生活著比陸地更加豐富的物種。很多熱帶和溫帶水域,都能發現危險的動物,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島嶼周圍。下面來看看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1

1、大白鯊

作為世界十大最強食肉動物,大白鯊無疑是其棲息地的主要食肉動冊渣中物,也是位於海洋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捕食者。這一物種重5000磅,已知長度可達20英尺。它們擁有大約300顆牙齒,可以輕易地撕裂海獅、海龜和小齒鯨的肉。然而,它們攻擊人類大多是無意的,很少是致命的。

2、沙鯊

世界上許多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的大型捕食者,從本質上說,它是一個孤獨的夜間獵手。經常訪問海岸附近的港口、運河、河口和珊瑚礁,增加了與人類相遇的機會。由於大量的商業活動和不當的捕魚做法,它們也未能倖免於人類,它們是一個受到嚴重威脅的物種。

3、灣鱷

世界上最大的鱷魚,其長度可達23英尺,體重可達2,204磅。盡管這一鱷魚體型龐大,當獵物接近它們時,它們很容易隱藏,以完全震驚的方式捕獲獵物,並且幾乎沒有時間讓獵物逃脫。由於它們也會對人類發起攻擊,所以每年也會發生大量的人類死亡事件。

4、黃貂魚

大多數黃貂魚的尾巴上有一個或多個毒刺,這有助於黃貂魚自衛,毒刺的長度約為13英寸。刺的底部有兩個有毒腺的凹槽,當人類試圖接近黃貂魚時,黃貂魚可能會用它的刺作為自衛防禦機制,給人類造成嚴重的創傷。

5、葡萄牙戰艦水母

這種生物是一種海洋水生動物,實際上是一種殖民地生物,幾種息肉相互依附,無法單獨生存。這種生物的觸角在性質上是有毒的,可以產生梁碼痛苦的刺痛,這也可能是致命的。

6、石魚

這些魚對人類來說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們有能力在它們的棲息地保持良好的偽裝。它們在性質上也是有毒的,這些魚背上的刺有足夠的力量穿透橡膠底鞋,它們的毒液可能會對人類造成致命的傷害。

7、火珊瑚

火珊瑚是與九頭蛇和其他水生動物關系較為密切的殖民海洋生物,而不是真正的珊瑚。這些珊瑚廣泛分布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它們生長在岩石和珊瑚上,呈灌木狀生長。潛水員與這些珊瑚的意外接觸是很常見的,如果潛水員被珊瑚叮咬,就會引起持續兩周的劇烈疼痛。

8、棘冠海星

它們是一種大型海星,以覆蓋其上表面的毒刺狀刺命名。如果毒液與人體皮膚接觸,州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口疼痛,甚至癱瘓。

9、花獅子

海洋魚類的一個科,這條魚身上有鋒利的刺,上面覆蓋著有毒的粘液。它們可能是潛水員潛在的威脅,誰離它們太近,就有機會接觸到有毒液體。

10、印尼櫛齒刺尾魚

在世界海洋的亞熱帶和熱帶水域附近可以觀察到印度尼西亞的櫛齒刺尾魚,有時,這些魚會跳出水面,雖然極為罕見,但據報道,這些魚造成的人員死亡和受傷不計其數。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害者是被印尼櫛齒刺尾魚鋒利而拉長的下巴刺傷的。夜間的船夫尤其容易受到這一物種的攻擊,因為船上的光線能吸引這些魚的注意。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2

1、箱形水母

在此次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評比中,箱形水母憑借獨一無二的致命性問鼎最危險頭銜。生活在海洋的箱水母種類繁多,雖然沒有正式記錄,但大量軼事證據顯示,每年有數十人甚至100多人命喪箱水母之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的數據,單是在菲律賓,每年就有20至40人死於箱水母的毒刺。科學基金會表示:「在很多國家,箱水母釀成的悲劇並不需要簽發死亡證明,因此,全世界的箱水母致人死亡事件發生數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人被低估。」

澳大利亞箱水母長有數十根觸須,每根長度最高可達到15英尺(約合4.57米),所具有的毒素足以讓60人命喪黃泉。一種名為「Chironex fleckeri」的箱水母的毒刺能夠在短短3分鍾之內致人死亡。生活在夏威夷、佛羅里達以及美國其它地區的箱水母能夠導致被刺者心力衰竭。箱水母家族最可怕的成員當屬僧帽水母,刺傷產生的痛苦可與雷擊一較高下。迄今為止,究竟有多少人遭僧帽水母攻擊仍是一個未知數。

2、虎鯊

由於相關影片的宣傳,大白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最可怕的鯊魚並非大白鯊,而是虎鯊,更多的人實際上命喪它們之口。除了毒蛇之外,能夠讓人天生恐懼的動物並不多見,鯊魚便是其中之一。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虎鯊會撕咬幾乎任何東西,其中包括魚類、海豹、鳥類、魷魚、小型鯊魚、海豚、牌照甚至於舊輪胎。它們的身長最高可達到18英尺(約合5.48米),重量可達到1噸,是當之無愧的「海洋殺手」。

在很多熱帶和溫帶水域,我們都能發現虎鯊的蹤跡,尤其是在太平洋中部的島嶼周圍。有記錄顯示,大白鯊每年襲擊人的次數確實要高於虎鯊,但致人死亡的事故發生數量則不及虎鯊。

對於鯊魚為何與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冠軍頭銜失之交臂,我們只有很少的理由加以解釋:全球每年鯊魚襲人事件的次數大約為幾十起,與美國發生的雷擊致人死亡事故大致持平。2008年,全世界只有4人命喪鯊魚之口。

3、石魚

石魚之所以躋身前三甲之列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們世界上毒性最高的魚;另一個則是,它們是動物王國的偽裝高手,能夠像石頭一樣靜靜在「潛伏」在海床上,等待獵物主動上門。雖然石魚不會主動發起攻擊,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險與之親密接觸。石魚背上的棘刺能夠抵禦鯊魚或其它捕食者的進攻。所釋放的毒液能夠導致暫時性瘓症,不經治療便會一命嗚呼。

4、河豚

有一種動物,即使被製成美食擺到餐桌上也能置人於死地,它就是河豚。河豚又被稱之為「氣鼓魚」,體內攜帶的毒素毒性超過氰化物。經過特殊培訓的日本廚師會將安全的部位製成美食,但用餐者中毒身亡的悲劇卻也屢有發生。

「氣鼓」這個名字來源於河豚強大的吸水能力,吸入大量水之後的體積可是正常情況下的兩倍。值得一提的是,河豚也扮演了挽救生命的角色,河豚毒素製成的葯物可被用於治療因吸食海 洛因等毒品產生的斷癮症狀。

5、海蛇

人類對蛇擁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正是這種恐懼讓海蛇順利躋身榜單之列。雖然也像陸上同類一樣釋放可怕的毒液,但海蛇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個「海洋隱士」,因此並不具有很高的危險性。在提到毒性的時候,人們經常將海蛇與眼鏡蛇進行比較。它們釋放的毒液能夠在短短數秒鍾之內讓獵物癱瘓並最終走向死亡之路。慶幸的是,它們很少攻擊人類,更喜歡捕殺鰻魚、貝類以及小蝦。

6、蓑鮋

蓑鮋又被稱之為「獅魚」,是家養魚缸中備受歡迎的'寵物。這種魚看似溫順,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卻也具有令人吃驚的毒性。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雖然不會給人類造成致命傷,但被棘刺刺中也會引發頭痛、嘔吐和呼吸困難,決不是一個好惹的傢伙。

通常情況下,刺中後帶來的痛苦可持續大約半個小時,但一些人報告說,他們的刺痛感持續了幾周之久。蓑鮋並不是一種非常富有進攻性的動物。因此,被蓑鮋「傷害」的人往往是家養魚缸的主人,而不是潛水者或者漁民。

7、鱷魚

鹹水鱷魚素來頂著「野生動物王國最兇猛的捕食者之一」頭銜。它們的身長可超過20英尺(約合6米),體重可達到3000磅(約合1360公斤),包括猴子、袋鼠、水牛甚至鯊魚在內的動物都成為它們捕殺的對象。

捕獵過程中,鹹水鱷純以強大的力量取勝,它們能夠將水牛強行拖下水,有時也會向人類發動襲擊。它們首先利用力量強大的顎咬住獵物,而後利用所謂的「死亡翻滾」將獵物拖入水中。「死亡翻滾」同樣可以將大型動物撒成兩半。

8、刺鰩

刺鰩俗稱「黃貂魚」,單從這個名字我們就不難猜測,它們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2006年,「鱷魚獵人」史蒂夫歐文在被刺鰩刺中心臟後不幸身亡,歐文的不幸無疑提高了刺鰩這個鯊魚近親「危險動物」的名聲。

刺鰩的尾巴末端長有一根大約8英寸(約合20.32厘米)長的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構成毒刺的物質與構成鯊魚鱗片(被稱之為「盾鱗」)的物質相同。在感覺到威脅時,鋸齒狀毒刺便會變硬,像一把鋒利的牛排刀。

毒刺會釋放毒液,給捕食者造成致命傷。莫特海洋實驗室表示:「這種毒液主要是一種基於蛋白質的毒素,能夠給哺乳動物帶來巨大痛苦,可能影響心率和呼吸。」值得一提的是,刺鰩通常情況下並不攻擊人類。

9、海獅

海獅之所以能夠躋身十大最危險海洋動物排行榜的原因在於:它們具有很高的地盤性,對擅自闖入者絕對不會手下留情。海獅被譽為一種聰明可訓練的動物,是動物園的大明星,但它們同時也因為咬人行為著稱動物界。

加利福尼亞州的曼哈頓海灘、新港海灘以及舊金山沿岸發生了一系列海獅襲擊人的事故,提高了管理者和科學家的關注。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海獅可能吃了一些被有毒藻類污染的魚類才出現這些異常行為。

聖地亞哥市政府在其網站警告說:「與所有野生動物一樣,海豹和海獅也具有不可預知性,也會成為一種富有進攻性的動物。它們生有鋒利的牙齒,可能會向人發動襲擊,尤其是在被逼得太緊或受到騷擾情況下。」

10、海鰻

海鰻擁有蛇一般的身體、突出的口鼻以及寬大的顎。它們是魚類家族成員,身長最高可達到8英尺(約合2.43米)。看著這種較為原始的動物,我們會很自然地將其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表示,海鰻顎部力量強大,牙齒鋒利,被牙齒咬傷後產生的鋸齒狀傷口很容易被海鰻口內的細菌感染。

如果海鰻因恐懼或者意外(尤其是在覓食的時候)將人咬傷,它們通常會選擇「鬆口」,放你一條生路。白天的時候,海鰻經常潛伏在裂縫和洞穴內,夜幕降臨後才出來打獵。它們主要以魚類或者其它能夠被其捕獲的動物為食。

對於如何避免被海鰻咬傷,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家提出了兩條建議:一個是,絕對不要將手放入水下多岩洞穴和裂縫內;另一個則是,切忌不要給海鰻餵食。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海鰻咬傷事故皆因餵食導致。

海島有什麼危險的動物3

箱形水母

箱形水母也叫立方水母,它的觸須上生長著數千個儲存毒液的刺細胞,不僅會惡意攻擊,就算其它動物碰到它一下後果也很嚴重。由於呈半透明狀,在水中非常難以發現,若人體碰到箱形水母的觸手被蜇傷,會在短短幾分鍾內死亡,根本來不及救治。

海蛇

千萬不要小瞧海裡面的蛇,有些海蛇甚至比陸地上的太攀蛇毒性還要強,一次排放的毒液甚至可以毒死上百個成年人,海蛇的毒液屬於隨意肌,而不是神經系統,而且沒有疼痛感,中毒後最先感到肌肉無力,心臟,腎臟也會受到嚴重損傷,被咬傷的人,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藍環章魚

藍環章魚是一種體型很小的章魚品種,一般不超過15厘米,但它屬於劇毒生物之一,被它咬上一口便能致人死亡。不過藍環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只有在它遇到危險的時候才會攻擊,目前對於它的毒還沒有解毒劑,所以當它發出警告信號的時候,盡量遠離它。

刺鰩

刺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黃貂魚」,也是目前所知體型最大的有毒魚類。刺鰩的尾部可達37公分長,而且布滿了毒刺,如果不注意被它刺中胸腔,會造成重傷甚至死亡,由於刺鰩游泳速度較快,有毒的尾部也經常造成人類受傷,所以面對它的時候一點也不能大意。

石頭魚

石頭魚是海洋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也是長相非常奇怪的一種魚,它會將自己偽裝成一塊毫不起眼的石頭,出其不意的給予獵物致命一擊,如果有人一不留神踩著了它,它會毫不猶豫地進行還擊,並且釋放致命劇毒物質,它的背部擁有12到14根銳利的突刺,能夠穿透腳掌,使人中毒後處於劇烈疼痛中。

沙岩海葵

沙岩海葵雖然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低級生物,但是它卻能成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它的幾十條觸手都擁有含有劇毒的刺細胞,一旦被蜇傷便會釋放毒素,其毒素比河豚毒素還要高幾十倍,是已知非蛋白毒素中毒性最強烈的。

牛鯊

雖然牛鯊的體型和其它鯊魚比起來個頭不算大,但是卻異常兇猛殘暴,特別是攻擊其它獵物時,會牢牢的咬住獵物不鬆口,除非撕下一塊肉來,它們攻擊人的次數甚至比大白鯊還要多,牛鯊的食性很雜,以不挑食聞名,在它們胃裡,曾發現過牛、狗、人甚至河馬的屍體,有時,牛鯊連其他鯊魚都吃。

蓑鮋

蓑鮋是一種硬骨魚類,體長在25-40公分左右,外表顏色非常鮮艷,背上擁有眾多有毒棘刺,一旦受到威脅和驚嚇便會刺向對手。特別是在求偶期間,蓑鮋的性格非常暴躁,容易別激怒,攻擊時會抖動脊椎,將自己的毒刺指向入侵者,一旦被刺傷,後果會很嚴重。

雞心螺

之所以叫 雞心螺,是因為它的形狀非常像雞的心臟,前端尖瘦而後端粗大。雞心螺雖然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是人們卻經常將它當作一般的海螺,殊不知這非常危險,作為海洋中含有劇毒的生物,從它毒牙中噴射出去的毒液,足以對受傷者造成致命傷害,採集時需要特別小心。

虎鯊

虎鯊學名叫「居氏鼬鯊」,它是一種性格非常暴躁,戰鬥力強悍的鯊魚。虎鯊的食性非常雜,各種海洋魚類,海鳥,動物屍體都會成為它的食物,而且它的牙齒是可再生的,永遠不會掉光。它也是游泳愛好者最不想遇見的鯊魚,因為它會攻擊人類,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

④ 什麼是rr珊瑚

Reef Raft usa簡稱rr,是一家美國的專業人工繁殖及售賣珊 瑚的公司。 作為新玩家的我們,聽到rr這個詞,第一聯想到的就是貴、顏色艷麗好看的S P S珊 瑚,rr珊 瑚到底產在哪裡? 可能有些人不清楚,有很多說法說法,可以肯定的是,rr這個品牌是美國的,他會搜集最頂尖的珊 瑚進行繁殖飼養,但基本產於印尼附近海域,很多年前美國rr已經不存在了,目前加拿大還有一家rr,在指族印尼有一家魚廠,但是我們國內玩家手裡的珊 瑚並不唯老弊出自於含橋rr公司,只是我們找到了類似的品種!

⑤ 菠蘿丁珊瑚繁殖快嗎

快。菠蘿丁珊悶塵瑚是一種長在搭坦活石上的硬骨珊瑚,因外形似菠蘿而得名,繁殖速度快,螞枝禪主要分布在海南、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地區。

⑥ 海洋是什麼東西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洋流的產生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海島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經說過:「海洋里的島嶼,像天上的星星,誰也數不清。」這句話形容了世界海島多之,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海洋中島嶼究竟有多少,很難說出一個准確數目來。有人說20萬左右,有人說10萬左右。哪一種說法更接近呢?這要看你用什麼方法和標准去計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塊幾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時,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漲上來時,有貝淹沒在水下。如果把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灘,都算作是島嶼的話,那麼,說世界上有20多萬個島嶼,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准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面積共約97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5。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深海還所知甚少。
海洋與氣候的關系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且種類比陸地繁多。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遊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 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對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視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 「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 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是液體。

⑦ 東南亞潛水勝地排名東南亞哪裡潛水最好

想要去潛水的小夥伴們,你們一定不要錯過了東南亞,在東南亞有很多潛水聖地,在這里潛水的價格便宜,欠點也很不錯,想要去遊玩的小伙中薯伴們一定不要錯過喲,一起去看看吧。

泰國濤島

難度:★

優點:幾乎是全世界考證最便宜的地方

缺點:海洋環境不佳,學員較多,教學不夠細致

提醒:請謹慎選擇潛店,確保教練和學生比例不超過1:4

交通:直飛曼谷後轉車船聯運,或飛素叻他尼(SuratThani)或蘇梅後乘船前往

華語潛店或教練:有

在東南亞,如果你問十個潛水員在哪裡考的潛水證,也許有五個會回答:淘島(Koh
Tao)。沒有人能說清淘島上有多少家潛水學校、一年培養出多少名潛水員,只能給她一個響亮的外號——「潛水工廠」。

「潛水工廠」的流水線從曼谷就開始運作了。在著名的背包客大本營考山路上,走進一家潛店辦公室,花5分鍾時間,你就能預訂到含曼谷到淘島車船聯票、淘島度假村住宿及潛水課程的套餐。接下來的幾天,除了吃飯、睡覺和潛水,什麼都不用你操心了。

雖然緊挨著遊人如織的蘇梅島(KohSamui)和以滿月派對著稱的帕岸島(KohPha
Ngan),淘島卻往往被非潛水者忽略。這里有絲毫不遜色於蘇梅和帕岸的悠長細白沙灘,沙灘上遊人寥寥,人們不在泳池裡學習潛水技巧,就在去往潛點的船上,或者已經在海里潛游。

從淘島走出的潛水員很快會發現,淘島的海底實在說不上驚艷,珊瑚礁並不壯觀,魚類也不算豐富。淘島最大的優勢是便宜。

就拿OW(OpenWater
Diver,開放水域潛水員)課程來說,4天的套餐僅人民幣2000元左右,比三亞便宜近半,也比東南亞其它地方便宜得多。更何況,不少課程都安排在泳池進行,海里美不美又有什麼關系呢?在淘島考證,在別處休閑潛水(Fun
Dive),是最經濟的選擇。「畢業」之後,到蘇梅旁侍開摩托車環島游,到帕岸參加瘋狂的海灘電音派對,就是一個完美假日。

當然,基於淘島的流水線性質,教練能保證的是合格、規范,但未必能教給你規定動作以外的東西,比如說他從多年實踐中總結出的潛水經驗和潛水觀念。如果你有更充裕的預算,在其他人少的潛店跟有10年以上教齡的教練進行一對一教學,收獲將是無價的。

馬來西亞詩巴丹

難度:★★★

優點:海洋環境佳,魚類豐富,大型魚群尤其多

缺點:潛水限制較多,沙巴綁架事件頻發

提醒:須提前至少一個月預訂

交通:從廣州或香港直飛沙巴洲首府亞庇(KotaKinabalu)後轉車前往,或從吉隆坡轉機至斗湖(Tawau)

華語潛店或教練:有

對於地球上非常美麗的地方,人們喜歡用「上帝的XXX」來贊美,比如說「上帝的自留地」、「上帝的後花園」。至於「上帝的水族箱」,這個美譽屬於馬來西亞沙巴洲的小島詩巴丹(Sipadan)。

詩巴丹一景

詩巴丹是從海底「長」出的竹筍狀海島,游出僅5米左右的淺灘,海水陡然從淺藍變深藍,600米深的峭壁和遮天蔽日的魚群出現在眼前,從海龜到海狼、隆頭鶯哥、白鰭鯊都是尋常風景。

在海狼風暴點(Barracudapoint),成千上萬條海狼聚成颶風眼狀迅速移動,蔚為壯觀,游著游著,你甚至發現自己進入了「颶風眼」中心。

著名景點海狼風暴點??國家地理

淘島的缺點,就是詩巴丹的優點,反之亦然。

由於詩巴丹實行限額潛水制度,每日僅發放120張潛水許可證,這里的潛水價格也比東南亞各地高不少。

你需要至少提前一個月向當地潛店預訂,不僅如此,島上不允許居住,你必須在周邊小島潛3天以上,才能獲得1次進入詩巴丹的機會,想要去兩次,就得潛6天。另外,由於海水深達600米,常有洋流,不適合新手前往。

作為前往詩巴丹的落腳點,小鎮仙本那(Semporna)已發展成馬來西亞的淘島,價格比淘島貴,還沒有悠長白沙灘,但依然深受中國考證潛水員的歡迎,也同樣有學員多、教學質量參差的隱患。仙本那附近小島馬布(Mabul)則以微距潛水為主。

菲律賓宿霧

難度:★★

優點:潛點密集,行程豐富,海底景緻佳

缺點:遊客較多,對海洋的保護意識遜於詩巴丹

提醒:行程不宜安排得太緊張,在多個潛點間奔波不如運培吵精選一兩個地方潛個夠

交通:可從香港直飛宿霧市,或經馬尼拉轉機至宿霧、薄荷島上機場塔比拉蘭(Tagbilaran)或杜馬蓋地

華語潛店或教練:有

就旅行度假而言,我喜歡泰國勝於菲律賓,前者更干凈有序,除了海島觀光,文化、美食、購物也精彩紛呈。

但自從迷上潛水,我護照上的菲律賓簽證數量已經迅速超過了泰國。作為擁有超過7000個海島的群島國家,菲律賓的世界級潛點數目遠遠多於泰國和馬來西亞,想要從容地把這些潛點都潛個遍,至少得一兩個月。

宿霧省(Cebu)

宿霧省(Cebu)

位於米沙鄢群島中心位置的宿霧省(Cebu)是菲律賓潛點最密集的區域,167個小島中有不少一流潛點。在這里,你可以來一次「跳島」潛水,花上幾個星期,挨個拜訪這些潛點,拜訪海里的美麗生物。

薄荷島(Bohol)

與宿霧島隔宿霧海峽相望的薄荷島(Bohol)是菲律賓僅次於長灘(Boracay)的熱門海濱度假地,除了巧克力山風光和世界上最小的猴子眼睛猴,薄荷周邊的潛點也值得流連。

Alona
Beach被菲律賓官方譽為「下一個長灘」,以此美麗海灘為據點,你可以前往邦勞(Panglao)、卡畢佬(Cabilao)、巴里卡薩(Balicasag)乃至杜馬蓋地(Dumaguete)的阿波(Apo)。巴里卡薩的「黑森林」(Black
Forest)因大片黑色珊瑚而得名,「天堂」(Heaven)則擁有許多像大教堂一樣的景緻,在別處並不常見。

若是運氣極好,你能在卡畢佬或巴里卡薩碰上錘頭鯊(Hammerhead
Shark),這種鯊魚的頭部向兩側突出如古代女子發髻,因此又名「雙髻鯊」、「丫鬟鯊」,而它們的眼睛也分別長在兩邊「發髻」頂端,視野開闊。

錘頭鯊

馬拉帕斯加(Malapascua)

宿霧島東北面的馬拉帕斯加(Malapascua)被潛水員們取其諧音,親昵地稱為「媽媽拍絲瓜」。這里的海底景緻不遜於巴里卡薩,尤以尾巴占體長達1/3的長尾鯊(Thresher
Sharks)著稱。比起薄荷,「媽媽拍絲瓜」要寧靜得多,適合只想安心過個吃飯、睡覺、潛水簡單假期的人們。

墨寶(Moalboal)

宿霧島西南的墨寶(Moalboal)曾以遮天蔽日的沙丁魚風暴著稱,2011年地震後,大隊沙丁魚搬家,據說這兩年又回來了。

長尾鯊

菲律賓科隆

難度:★★★

優點:沉船數量多,深度淺,適合休閑潛水

缺點:鎮上基礎設施較差,沒有海灘和豪華度假村,經常停電

提醒:島上ATM有時會罷工,記得帶足現金

交通:距離科隆最近的機場在布桑加島(Busuanga)上,可從馬尼拉或宿霧轉機前往,從愛昵島前往則須坐長達8小時的螃蟹船

華語潛店或教練:有

科隆?德國那個科隆么?非也。

說起這個小鎮的所在地巴拉望省(Palawan),有些人會猛然醒悟——哦,愛昵島(ElNido)就在那裡。

是的,巴拉望群島被菲律賓旅遊局譽為「菲律賓最後的秘境」,更為遊人熟知的地點是愛昵島和首府所在地公主港(Puerto
Princesa),科隆(Coron)尚藏在深閨,安靜等待著潛水員前來探索水下的十餘條沉船。

1944年9月24日,停泊在科隆灣的日本艦隊遭遇美國空軍偷襲,至少9艘軍艦和商船,此外還有幾艘不同時間沉沒的商船和漁船。由於此地沉船大多位於水深10米-40米處,終年海水溫暖、洋流微弱,大部分沉船保持著較完整的外形結構,內部坍塌也不多,使得科隆成為世界知名的沉船潛水勝地。

其中,唯一一艘戰艦秋津洲號(Akisushima)長118米,擁有巨型起重機、電報發射塔和炮台,令人嘆為觀止。而運油船OkikawaMaru
長達160米,為科隆沉船之首。

早在上世紀90年代,科隆就已出現潛水店。

如今的科隆儼然一個沉船主題小鎮,潛水店數目不亞於飯店和旅館,街上處處可見沉船模型和沉船手繪畫。是的,沉船是這里最大的話題,不感興趣或有幽閉恐懼症的人棄之如履,熱愛歷史和挑戰自我的人則愛之若狂。較之同樣擁有多艘沉船的蘇比克灣(Subic),科隆灣的海水能見度更高,而蘇比克有不少沉船深度超過40米的休閑潛水極限,更適合技術潛水員前往。

其它潛點:

除了宿霧周邊和科隆,菲律賓值得體驗的潛點還有很多。海豚灣(即波塞羅拉,Puerto
Galera)較為中國潛水員熟悉,阿尼洛(Anilao)以小生物著稱,圖巴塔哈國家公園(Tubbataha)多大型動物,適合船宿。

印尼巴厘島

難度:★★★★

優點:潛點豐富且各具特色,潛水與旅行度假兩全其美

缺點:奴撒帕尼達洋流強,冬季水溫低,潛水員多

交通:從香港直飛,或經吉隆坡、雅加達轉機前往

華語潛店或教練:有

自從巴厘島進入國人視野以來,人們往往把她與「蜜月旅行」聯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她原來也是個潛水勝地。

巴厘島的潛點相當多,也各具亮點。圖蘭本(Tulamben)有著名的二戰美國貨輪自由號(Liberity),深達65米的峭壁上各種珊瑚令人眼花撩亂。秘密海灣(Secret
Bay)顧名思義,人跡罕至,在沙地尋找袖珍動物的體驗能與藍碧媲美。

但奴撒帕尼達(NusaPedida)才是巴厘島的王牌潛點,這里聚集了翻車魚(MolaMola)、魔鬼魚(Manta)、白鰭鯊(WhiteTip
Shark)、鷹鰩(EagleRay)等諸多大型海洋生物,而且洋流強、海浪大,潛水體驗非常刺激。

翻車魚是已知體型最大的硬骨魚,翼展近3米,體重能達到3000鎊。它的繁殖和洄遊至今仍是個迷,巴厘島是亞洲少數能固定見到其蹤跡的地方,有許多潛水員專奔著它而來。

翻車魚在當地冬季也就是8-10月才出來活動,屆時水溫只有20度左右,相當寒冷。但你若能幸運看到翻車魚浮出水面做日光浴,並讓天使魚、清潔蝦等「清潔工」為它清潔皮膚上的寄生蟲和牙縫里的殘屑,那將是畢生難忘的經歷。魔鬼魚的出現沒有特別的季節性,但它喜歡冷水,所以看翻車魚的季節也有很大機率能看到魔鬼魚。

潛水之餘,可以享受巴厘島海灘和稻田風光,體會獨特的印度教文化,欣賞創意手工藝品。就旅行體驗的豐富多樣而言,巴厘島遠勝於普吉、蘇梅、薄荷等東南亞熱門度假地。

印尼藍碧

難度:★★

優點:人少清凈,風平浪靜,還能順便潛布納肯

缺點:交通成本高,中轉費時

交通:國內沒有直飛航班,須經新加坡或雅加達轉機,廣州出發的往返機票價格約3000元

華語潛店或教練:暫無

與巴厘島相反,北蘇拉維西省省會美娜多(Manado,又名萬鴉老)的名字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陌生的。其實,這里早在16世紀就成為荷蘭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歐洲風情濃郁,島上豐富的丁香與豆蔻等香料更帶給它「香料之島」的美譽。

北蘇拉維西位於亞洲與大洋洲的交匯點,海洋生態多樣,擁有三大海洋國家公園自然生態保護區:

布納肯(Bunaken)、曼卡(Bangka)和藍碧(Lembeh)。

其中藍碧是美娜多的明星潛點,在這里潛水就像是在垃圾里尋寶,英文叫做MuckDiving。

不像其它著名潛點一樣有絢爛的珊瑚礁、令人目瞪口呆的大魚、遮天蔽日的魚群,藍碧的海底平平無奇,甚至還有些許垃圾。但就在這令人失望的外表下,藏著許多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你需要一個有火眼金睛、對此地了如指掌的潛導,才能在泥沙里找到寶貝,微距攝影發燒友把這里視為天堂。

寶貝有啥?最討人喜歡的是豆丁海馬(Pygmy
Seahorse),這種小生靈身長僅1厘米左右,還善於偽裝,隱秘棲身在海扇珊瑚里,在別的地方也許難得一見,這里卻命中率很高。

藍碧海峽位於北蘇拉威西和藍碧島之間,來自蘇拉威西的火山灰沉澱下來,為海底生物提供了豐富的營養,藍碧島又阻擋了風浪,在這里潛水無需像在巴厘島一樣驚心動魄。但中性浮力控制不好的潛水員容易踢起海底淤泥、阻礙視線。而布納肯擁有高300米、長2公里的海底斷崖彩色珊瑚牆,能見度達30-40米,也是個不容錯過的潛點。

藍碧與巴厘島,也恰是優劣互補的一對。前往美娜多須轉機,交通成本高,但洋流弱、水溫高,而且遊客和潛水員都比巴厘島少得多,沒有擁擠排隊之苦。選巴厘島還是美娜多,頗需要一番糾結,當然最美好的方案是——兩個都去。

⑧ 地球從白堊記到現在的演變歷史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頌梁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紀(18億年前到45億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紀(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和櫻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古生代開始
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
寒武紀(5億7千萬年前到5億1千萬年前 三葉蟲時代
寒武紀(Cambr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5.4億年,延續了4000萬年。寒武紀是生物界第一次大發展的時期,當時出現了豐富多樣且比較高級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從而有可喚族能研究當時生物界的狀況,並能夠利用生物地層學方法來劃分和對比地層,進而研究有機界和無機界比較完整的發展歷史。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奧陶紀(5億1千萬年前到4億3千8百萬年前
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
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的西班牙和法國南部等地。
奧陶紀的生物界較寒武紀更為繁盛,海生無脊椎動物空前發展,其中以筆石、三葉蟲、鸚鵡螺類和腕足類最為重要,腔腸動物中的珊瑚、層孔蟲,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節肢動物中的介形蟲,苔蘚動物等也開始大量出現。
奧陶紀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脈地區出現了原始脊椎動物異甲魚類——星甲魚和顯褶魚,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異甲魚類。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
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
志留紀(4.38億年前到4.1億年前) 筆石的時代,陸生植物和有頜類出現
志留紀(Silurian period)是早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本紀始於距今4.35億年,延續了2500萬年。由於志留系在波羅的海哥德蘭島上發育較好,因此曾一度被稱為哥德蘭系。
志留系三分性質比較顯著。一般說來,早志留世到處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達到頂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海退和陸地上升,表現了一個巨大的海侵旋迴。志留紀晚期,地殼運動強烈,古大西洋閉合,一些板塊間發生碰撞,導致一些地槽褶皺升起,古地理面貌巨變,大陸面積顯著擴大,生物界也發生了巨大的演變,這一切都標志著地殼歷史發展到了轉折時期。
志留紀的生物面貌與奧陶紀相比,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海生無脊椎動物在志留紀時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門類的種屬更替和內部組分都有所變化。如筆石動物保留了雙筆石類,新興的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內部的構造變得比較復雜,如五房貝目、石燕貝目、小嘴貝目得到了發展;軟體動物中頭足綱、鸚鵡螺類顯著減少,而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三葉蟲開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發展;節肢動物中的板足鱟,也稱「海蠍」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廣泛分布;珊瑚綱進一步繁盛;棘皮動物中海林檎類大減,海百合類在志留紀大量出現。
脊椎動物中,無頜類進一步發展,有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出現,這在脊椎動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魚類開始征服水域,為泥盆紀魚類大發展創造了條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類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陸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現,植物終於從水中開始向陸地發展,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志留紀:
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發展壯大。在4億多年前的志留紀,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態,熱鬧非凡,植物已發展到大海藻,動物發展到低等的脊椎動物魚類。而陸地上的生命卻十分罕見,幾乎到處是童山禿嶺,一片荒涼。末期,由於地殼劇烈運動,地球表面普遍出現了海退現象,不少水域變成了陸地,有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滄海巨變,對水中的生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圓口類很象魚,但缺乏成對的胸、腹鰭、特別是嘴巴上沒有上下頜,所以又叫"無頜類"。古代的無頜類,都是些體外披著硬骨片的"甲胄魚"。古代的無頜類,從奧陶紀出現以後,在志留紀很繁盛。但因為無頜,生活方式落後,僅能以流入中內的水中夾雜的食物為食,所以在生存斗爭中,它們敵不過新興的有頜魚類而日趨衰落了。
泥盆紀(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 魚類的時代
泥盆紀(Devonian period)是晚古生代的第一個紀,開始於距今4.1億年,延續了約5500萬年。泥盆紀古地理面貌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變。表現為陸地面積的擴大,陸相地層的發育,生物界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陸生植物、魚形動物空前發展,兩棲動物開始出現,無脊椎動物的成分也顯著改變。
腕足類在泥盆紀發展迅速,志留紀開始出現的石燕貝目成為泥盆紀的重要化石。此外,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
泡沫型和雙帶型四射珊瑚相當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
鸚鵡螺類大大減少,菊石中的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起來。
正筆石類大部分絕滅,早泥盆世殘存少量單筆石科的代表。
竹節石類始於奧陶紀,泥盆紀一度達到最盛,泥盆紀末期絕滅。其中以薄殼型的塔節石類最繁盛,光殼節石類也十分重要。
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紀又進入一個發展高峰,這個時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現為特徵。
昆蟲類化石最早也發現於泥盆紀。
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 「魚類的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為多,中、晚泥盆世盾皮魚相當繁盛,它們已具有原始的顎,偶鰭發育,成歪形尾。
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較為繁盛,有少量的石松類植物,多為形態簡單、個體不大的草本類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優勢,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發達,出現了原始的楔葉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來時,裸蕨植物瀕於滅亡,石松類繼續繁盛,節蕨類、原始楔葉植物獲得發展,新的真蕨類和種子蕨類開始出現。
進入 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 兩棲動物的時代
石炭紀(Carboniferous period)開始於距今約3.55億年至2.95億年,延續了6000萬年。石炭紀時陸地面積不斷增加,陸生生物空前發展。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沼澤遍布,大陸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森林,給煤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石炭紀又是地殼運動非常活躍的時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著極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氣候分異現象又十分明顯,北方古大陸為溫暖潮濕的聚煤區,岡瓦納大陸卻為寒冷的大陸冰川沉積環境。氣候分帶導致了動、植物地理分區的形成。
石炭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與泥盆紀比較起來,有了顯著的變化。淺海底棲動物中仍以珊瑚、腕足類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動物中,出現了新興的筳類,菊石類仍然繁盛,三葉蟲到石炭紀已經大部分絕滅,只剩下幾個屬種。
最早發現於泥盆紀的昆蟲類,在石炭紀得到進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疊紀的昆蟲就達1300種以上。陸生脊椎動物進一步繁盛,兩棲動物佔到了統治地位。早石炭世一開始,兩棲動物蓬勃發展,主要出現了堅頭類(也稱迷齒類),同時繁盛的還有殼椎類。
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與晚泥盆世相似,古蕨類植物延續生長,但只能適應於濱海低地的環境;晚石炭世植物進一步發展,除了節蕨類和石松類外,真蕨類和種子蕨類也開始迅速發展。裸子植物中的苛達樹是一種高大的喬木,成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疊紀 重要的成煤期
二疊紀(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紀,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疊紀開始於距今約2.95億年,延至2.5億年,共經歷了4500萬年。二疊紀的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古板塊間的相對運動加劇,世界范圍內的許多地槽封閉並陸續地形成褶皺山系,古板塊間逐漸拚接形成聯合古大陸(泛大陸)。陸地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海洋范圍的縮小,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促進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預示著生物發展史上一個新時期的到來。
二疊紀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主要門類仍是筳類、珊瑚、腕足類和菊石,但組成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腹足類和雙殼類有了新的發展。二疊紀末,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筳類、三葉蟲全都絕滅;腕足類大大減少,僅存少數類別。
脊椎動物在二疊紀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魚類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等有了新發展,軟骨魚類中出現了許多新類型,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進一步繁盛。爬行動物中的杯龍類在二疊紀有了新發展;中龍類游泳於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龍為代表;盤龍類見於石炭紀晚期和二疊紀早期;獸孔類則是二疊紀中、晚期和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早二疊世的植物界面貌與晚二疊世相似,仍以節蕨、石松、真蕨、種子蕨類為主。晚二疊世出現了銀杏、蘇鐵、本內蘇鐵、松柏類等裸子植物,開始呈現中生帶的面貌。
古生代到此結束....中生代開始啦!!!
中生代是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的時代!
三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
三疊紀(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從三疊紀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紀初期繼承了二疊紀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生物變革方面,陸生爬行動物比二疊紀有了明顯的發展。古老類型的代表(如無孔亞綱和下孔亞綱)基本絕滅,新類型大量出現,並有一部分轉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動物在三疊紀末期也出現了。由於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典型的早期槽齒類表現出許多原始的特點,且僅限於三疊紀,其總體結構是後來主要的爬行動物以至於鳥類的祖先模式;恐龍類最早出現於晚三疊世,有兩個主要類型:較古老的蜥臀類和較進化的鳥臀類。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動物最早見於晚三疊世,屬始獸類,所見到的化石都是牙齒和頜骨的碎片。
三疊紀時,晚二疊世倖存的齒菊石類大量繁盛起來,中、晚三疊世的大部分菊石有發達的紋飾,有許多科是三疊紀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為劃分和對比地層創造了極重要的條件。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占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朱羅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二個紀,始於距今2.03億年,結束於1.35億年,共經歷了6800萬年。
生物發展史上出現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龍成為陸地的統治者,翼龍類和鳥類出現,哺乳動物開始發展等等。陸生的裸子植物發展到極盛期。淡水無脊椎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及昆蟲迅速發展。海生的菊石、雙殼類、箭石仍為重要成員,六射珊瑚從三疊紀到侏羅紀的變化很小。棘皮動物的海膽自侏羅紀開始佔領了重要地位。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迅速發展。槽齒類絕滅,海生的幻龍類也絕滅了。恐龍的進化類型——鳥臀類的四個主要類型中有兩個繁盛於侏羅紀,飛行的爬行動物第一次滑翔於天空之中。鳥類首次出現,這是動物生命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恐龍的另一類型——蜥臀類在侏羅紀有兩類最為繁盛:一類是食肉的恐龍,另一類是笨重的植食恐龍。海生的爬行類中主要是魚龍及蛇頸龍,它們成為海洋環境中不可忽視的成員。
三疊紀晚期出現的一部分最原始的哺乳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已瀕於絕滅。早侏羅世新產生了哺乳動物的另一些早期類型——多瘤齒獸類,它被認為是植食的類型,至新生代早期絕滅。而中侏羅世出現的古獸類一般被認為是有袋類和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
軟骨硬鱗魚類在侏羅紀已開始衰退,被全骨魚代替。發現於三疊紀的最早的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才有了較大發展,數量增多,但種類較少。
侏羅紀的菊石更為進化,主要表現在縫合線的復雜化上,殼飾和殼形也日趨多樣化,可能是菊石為適應不同海洋環境及多種生活方式所致。侏羅紀的海相雙殼類很豐富,非海相雙殼類也迅速發展起來,它們在陸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上起了重要作用。
侏羅紀是裸子植物的極盛期。蘇鐵類和銀杏類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松柏類也佔到很重要的地位。
白堊紀 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由極盛走向衰滅
白堊紀(Cretaceus period)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1.35億年,結束於距今6500萬年,其間經歷了7000萬年。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重要變革。
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了白堊紀生物界的巨大變化,中生代許多盛行和占優勢的門類(如裸子植物、爬行動物、菊石和箭石等)後期相繼衰落和絕滅,新興的被子植物、鳥類、哺乳動物及腹足類、雙殼類等都有所發展,預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階段——新生代的來臨。
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繼續佔領著海、陸、空。鳥類繼續進化,其特徵不斷接近現代鳥類。哺乳類略有發展,出現了有袋類和原始有胎盤的真獸類。魚類已完全的以真骨魚類為主。
白堊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最重要的門類仍為菊石綱,菊石在殼體大小、殼形、殼飾和縫合線類型上遠較侏羅紀多樣。海生的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等也比較繁盛。淡水無脊椎動物以軟體動物的雙殼類、腹足類和節肢動物的介形類、葉肢介類為主。
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從早白堊世晚期興起的被子植物到晚白堊世得到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統治地位。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b2]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新生代開始啦!!它是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的時代!!
第三紀 被子植物的時代
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地球歷史的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但是,在真正的陸生植物--裸子植物--興盛的時候,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了。因此,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中生代雙可稱為"爬行動物時代"。爬行動物到中生代成了當時最繁榮昌盛的脊椎動物,它們形態各異,各成系統,霸佔一方,到處是"龍"的天下。向海洋發展的,如魚龍;向天空發展的,如飛龍;向陸地發展的,如各式各樣的恐龍。 2億多年前的三迭紀早期以後,有些陸生爬行動物又返回海洋,先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魚龍、蛇頸龍等,其中,一些還是當時海洋中顯赫一時的大動物。爬行類由爬行到飛行的種類也不少,如喙嘴龍,翼手龍等。上天不容易,由爬行到飛行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是一代代有利於飛行的變異積累的結果。
第四紀 勞動創造了人類
第四紀(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歷史的最新階段,始於距今175萬年。第四紀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兩個階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結束、氣候轉暖為標志,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
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於現代。哺乳動物的進化在此階段最為明顯,而人類的出現與進化則更是第四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動物在第四紀期間的進化主要表現在屬種而不是大的類別更新上。第四紀前一階段——更新世早期哺乳類仍以偶蹄類、長鼻類與新食肉類等的繁盛、發展為特徵,與第三紀的區別在於出現了真象、真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的一些類別和不少屬種相繼衰亡或滅絕。到了第四紀的後一階段——全新世,哺乳動物的面貌已和現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資料證明人類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古猿與最早的人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石器。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勞動使人類根本區別於其它一切動物,勞動創造了人類。另一個主要特點是人能直立行走。從古猿開始向人的方向發展的時間,一般認為至少在1000?萬年以前。
第四紀的海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小型有孔蟲、六射珊瑚等佔主要地位。陸生無脊椎動物仍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其它脊椎動物中真骨魚類和鳥類繼續繁盛,兩棲類和爬行類變化不大。
高等陸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紀中期以後已與現代基本一致。由於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變化,逐漸形成今天的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植物群。微體和超微的浮游鈣藻對海相地層的劃分與對比仍十分重要。
新生代:7千萬年以來的新生代,是被子植物大展宏圖的時期,哺乳動物之所以能在新生代里大發展,其中就有大量發展起來的被子植物作雄厚的物質基礎。最早的有胎盤哺乳動物是食蟲類。它們大都是些以昆蟲為食的小動物,現代的刺蝟是它們的後裔。它們在不同的自然環境里曾先後幾次"趨異"進化,發展成20多個不同的類群,形成了有胎盤哺乳動物的大繁榮。
新生代詳細劃分(單位:百萬年)
第三紀古新世 65―53
始新世 53—36.5
漸新世 36.5―23
中新世 23―5.3
上新世 5.3―1.8
第四紀更新世 1.8―0.01
全新世 0.01―現代
地球上的地殼發展階段
1
太古代―元古代
地殼薄弱活動;海洋沉積占絕對優勢;末期形成一些古地塊。
2
震旦紀
海洋沉積占優勢;古地台形成。
3
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加里東運動, 海洋沉積仍占優勢;末期,加里東地槽褶皺隆起。
4
泥盆紀―石炭紀―二迭紀
海西運動,陸相對擴大;末期許多地槽隆起,北大陸聯合,南大陸開始解體。
5
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燕山運動,南大陸解體,北大陸普遍活動;環太平洋地槽內帶隆起成山。
6
第三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古地台、古褶皺普遍活動;古地中海帶及環太平洋外帶,隆起成山。
7
第四紀更新世、全新世―新構造期
差異升降顯著,冰川廣布。
地球上的動物界發展階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
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3泥盆紀
魚時代
4石炭紀―二迭紀
兩棲動物時代
5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
爬行動物時代
6第三紀
哺乳動物時代
7第四紀
人類時代
地球上的植物界發展階段
1太古代
最低等原始生物產生
2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早期
海生藻類時代
3奧陶紀早期―石炭紀―二迭紀早期
陸生孢子植物時代
4二迭紀早期―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中期
裸子植物時代
5白堊紀中期―第三紀―第四紀
被子植物時代
地球上的部分生物盛行期
1地球天文時期
2太古代 前震旦紀
藻類、海棉
3元古代: 震旦紀
藻類、海棉
4古生代: 寒武紀
藻類、海棉、腕足動物、海林檎、三葉蟲、
奧陶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
志留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鸚鵡螺、
泥盆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鱗木、鸚鵡螺、
石炭紀:藻類、海棉、珊瑚、腕足動物、海林檎、海百合、海蕾、海星、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二迭紀:藻類、海棉、珊瑚、海百合、三葉蟲、沙魚、鱗木、鸚鵡螺

⑨ 烏賊,章魚,槍烏賊在 生物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槍烏賊,魷魚,

體呈短卵圓形,囊狀,無鰭;頭與軀體分界不明顯,章魚的頭胴部約7~9.5厘米,頭上有大的復眼及8條可收縮的腕。每條腕均有兩排肉質的吸盤,短蛸的腕長約12厘米,長蛸的腕長約48.5厘米,真蛸的腕長約32.5厘米。平時用腕爬行,有時借腕間膜伸縮來游泳,能有力地握持他物,用頭下部的漏斗噴水作快速退游。腕的基部與稱為裙的蹼狀組織相連,其中心部有口。口有一對尖銳的角質齶及銼狀的齒舌,用以鑽破貝殼,刮食其肉。

最熟知的章魚是普通章魚(O. vulgaris),體型中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熱帶及溫帶海域,棲於多岩石海底的洞穴或縫隙中,喜隱匿不出。該種被認為是無脊椎動物中智力最高者,具有高度發達的含色素的細胞,能極迅速地改變體色。

最小的章魚是喬木狀章魚(O. arborescens),長約5公分(2寸),而最大的可長達5.4公尺(18尺),腕展可達9公尺(30尺)。喬木狀章魚很有力氣,腕手上直徑為2.5毫米左右的一個吸盤可吸住48克重的物體,身長1.5-2米的章魚,吸盤直徑約為6毫米,吸重力為100多克。它們往往能拖采超過自身重5倍、10倍、甚至20倍的大石塊。

章魚(4張)

章魚不僅可連續六次往外噴射墨汁,而且還能夠像最靈活的變色龍一樣,改變自身的顏色和構造,變得如同一塊覆蓋著藻類的石頭,然後突然撲向獵物,而獵物根本沒有時間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情。章魚能利用靈活的腕足在礁岩、石縫及海床間爬行,有時把自己偽裝成一束珊瑚,有時又把自己裝扮成一堆閃光的礫石。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馬克·諾曼,在1998年於印尼蘇拉威西島附近的河口水域發現一種章魚能迅速擬態成海蛇、獅子魚及水母等有毒生物,避免攻擊。

⑩ sps珊瑚是什麼

SPS珊瑚(Small Polyp Stony Corals)就是小水螅體硬珊瑚,大多SPS是硬骨珊瑚。

硬珊瑚有單體和復體,觸手和隔膜一般是六和六的倍數。最早出現於中三疊世,延至滲野伍現代,有造礁與非造礁兩類。有單體珊瑚和復體珊瑚。單叢或體的形態一般有錐狀,復體有叢狀、角柱狀、互通狀及腦紋狀等。硬珊瑚的表壁不易保存,而保存的是壁。

主脊老要品種:儆麋角珊瑚、枝狀珊瑚、環圓菊珊瑚、腦珊瑚等。

堅硬珊瑚的種類有著數百種,其大小、形狀和顏色各異。大多數的堅硬珊瑚的名字都與它們相似的物體聯系在一起。

(10)印尼硬骨珊瑚上的標簽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P屬SPS珊瑚種類:

一、經典鳥巢的品種

1、南太綠鳥

2、紅身綠鳥(背景為南太綠鳥)

3、印尼細枝綠鳥

4、印尼粗枝綠鳥(非南太,有細微差別)

5、咖身綠頭鳥

6、印尼三色鳥(波納佩鳥)

7、南太綠頭紅鳥(身子粉紅色,頭部綠色)

8、細枝紅鳥

9、細枝紫鳥

10、南太粗枝紅鳥

二、圖釘,圖釘比鳥巢品種少很多,通常由綠、紫、紅三種顏色組成。

1、細枝紫圖釘

2、粗枝紫圖釘

3、細枝光纖圖釘

4、粗枝光纖圖釘

5、綠圖釘

6、粗枝紅圖釘

三、貓骨類(大鳥屬),品種也不多。

1、綠貓

2、咖身綠頭貓

3、紫貓

4、西沙紅貓

5、澳洲紅貓(也叫紅櫻桃):紅櫻桃骨架更紅,毛也發紅,而西沙紅貓的毛是藍綠色的。

6、南太紅底綠貓(稀有,右邊的是紅櫻桃)

7、印尼雙色貓(骨骼偏粉紅或咖色,毛藍綠色)

閱讀全文

與印尼硬骨珊瑚上的標簽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三月八日是什麼節日 瀏覽:219
中國多久能拿世界盃 瀏覽:44
中國礦大宿舍有多少人 瀏覽:565
義大利有一個地區為什麼是零感染 瀏覽:852
中國有哪些買車免稅區 瀏覽:961
義大利面的配料怎麼做好吃 瀏覽:401
洞口哪裡有賣義大利面的 瀏覽:331
為什麼伊朗還在用美金 瀏覽:189
伊朗主要進口什麼產品 瀏覽:953
印度的功法都有什麼 瀏覽:648
伊朗男人喜歡什麼樣子 瀏覽:744
越南國家一年有多少人口 瀏覽:233
英國警車什麼牌子的 瀏覽:761
義大利數據中心在哪裡 瀏覽:689
境內怎麼收義大利付款 瀏覽:909
英國傘為什麼是黑色 瀏覽:276
如何讓英國留學ps更好 瀏覽:299
英國的歷史怎麼寫 瀏覽:710
義大利在美國哪個州 瀏覽:373
英國有什麼實力扣壓伊朗油輪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