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尼這個國家人口這么多,有沒有發展起來的可能
很難,如果從紙面數據來看,印度尼西亞完全是個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億、世界排名第4;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雖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領土面積令人艷羨:雖然這方面並無准確排名數據,但作為參照,中國這樣的一等世界大國,所主張的海洋領土也不過300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南海、東海、黃海等地區的爭議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積卻是多達316.6萬平方千米——還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有著如此豐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馬六甲海峽這個巨大的區位優勢,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這樣的土豪,但與印度、巴西並肩,一個准大國的資格,應該還是比較穩當的。
但在現實中,印尼的國際地位卻與它紙面上的基本數據全不相符:經濟上,印尼2014年GDP總量剛剛過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號稱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第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政治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比不過中美俄也就罷了,連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矚目的多;甚至就是東盟內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著體量優勢,在開會爭吵時嗓門大些而已,完全無法駕馭局勢。
為什麼有著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終只能在二流國家中徘徊?我們不妨從其地理上制約說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全境由17508個島嶼組成,號稱「千島之國」。
在海洋文明時代,群島國家的一大好處,就是不愁沒海岸線和港口——這是發展外貿的最重要條件;但壞處也很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海洋的隔離作用,眾多島嶼之間的交通聯系會受到極大影響,反應在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經濟上的整合難度較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群島國家都如此,比如英國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過英國雖號稱群島,但大不列顛島本部面積已佔據國土面積的80%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四大島嶼,但島嶼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最狹窄處僅寬10公里左右,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最狹窄處甚至1公里不到)。這點子距離,即便是在農耕時代,其地緣阻斷作用都十分勉強;到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則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礙,隨便一座跨海大橋,便可將諸島連接在一起。
但印尼則不一樣。印尼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之間僅直線距離就長達5000餘公里;本部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過於遙遠的海上距離,極大的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通往來,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可以通過修建跨海大橋,將二者用公路、鐵路連接到一起外;其餘各島之間,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航空雖則便捷,但費用高昂,只適合高價值貨物運輸;海運雖則量大且費用低廉。但速度過慢,且貨物上下船的裝卸程序復雜,不適合做小批量運輸。這一交通運輸的先天劣勢,決定了印尼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內部經濟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夠隨時滿足爪哇工廠多少不等的貨量需求。
而帶狀的國土分布,同樣也限制了其經濟實力的發揮。相對於相同面積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邊緣地區與中部核心地帶的距離過長,即便是在公路、鐵路相連接的情況下,從蘇門答臘西北部向爪哇運輸貨物距離也實在過長,導致了成本的拉高,各邊緣地區彼此間的溝通更是不便。至於其他主島,與爪哇核心區的溝通更是受到極大限制。
除了地緣上的支離破碎,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比較糟糕。除了核心主島爪哇外,其餘四島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亞島,其內陸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體而言,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證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徵——在一個降雨和日照均十分豐沛的地方,人類通常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塊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規模發展工農業的最基本條件。印尼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平原較少。而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平原,還分布在五大主島,以及數以千計的零散小島上。
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現代工業通常大規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那些支離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難形成大規模產業鏈。而唯一以低地平原為主的核心主島爪哇,面積不過區區13萬平方公里——僅憑這點子地盤,顯然不足以將擁有準大國體量的印尼帶入現代化。
而最後,印尼的氣候也限制了其工業的發展。印尼國土位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對於農作物生長來說或許是個福音,但對於現代工業製造,則是個大大的麻煩。
高溫氣候條件下,人類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效率,其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印尼在農耕時代未能形成較發達的文明國家,其原因便在於此。
⑵ 貴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為什麼就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尼這個國家位於南亞那邊,而且它還是由很多群島組成的,因此國家的島很多所以還有一個「千島之國」的稱號。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系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印尼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歷史遠沒有宗教史長,距今1200多年前,爪哇人建立起獨特國家,其范圍尚不及全爪哇,還沒等建立一統全境的國家,西方勢力來了。先是葡萄牙人登陸馬魯古群島。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啟當地殖民化進程,1910年,荷蘭勢力占據了除東帝汶以外的印尼全境。殖民經歷改變了當地土邦林立、宗族繁多的政治社會生態,帶給印尼一個統一的國家。
⑶ 印尼由1萬多個島嶼組成,為什麼沒出現分裂
這個主要是由印尼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一些特殊的現狀造成的,否則的話印尼可能早就不是現在的印尼了。雖然說印尼是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的,但是這一萬七千多個島嶼中絕大多數的島嶼面積都是比較狹小的,只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家裡丹曼島等島嶼比較大,綜合實力也比較強。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印尼的這些島嶼構成的一個國家也非常的團結,沒有出現分裂的現象。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尼在趕走了殖民者後經濟發展的很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所以也就沒有人去鬧獨立和分裂了。如果是印尼在趕走了殖民者後,國內一直是貧窮落後的局面,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肯定會有人想搞事情。但是趕走殖民者後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誰還有心思鬧獨立呢!
⑷ 印尼由那麼多個島嶼組成,為什麼很少出現分裂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島國,有17500多個島嶼組成。在明朝的時候,鄭和的團隊曾多次到達印度尼西亞地區,並且在當地留下了一定的歷史足跡。雖說印度尼西亞距離我國很近,但由於並非是陸地直接交接,所以與我國的淵源並不算太深。
到了近現代,印度尼西亞更是與我國關系極度緊張,甚至一度對華人擁有非常強烈的敵視態度——比如在印度尼西亞本土發生過多次排華事件,在排華事件中有大量的華人被印度尼西亞的當地居民惡意屠殺搶奪,造成華人大量的傷亡。即便是現在,印度尼西亞對待華人的態度仍然不是那麼友好,甚至將斗爭華人當成了他們人生的一種“事業”。雖說近些年當地的政府在表面上進行了一定的管控,但取得的效果依舊並不好。
除了民族,還有宗教,宗教的意識差異也容易造就分裂。但在殖民過程中,隨著殖民化的深入,除了在本土立足已久的伊斯蘭教,其他小宗教基本都消亡殆盡了。但人們在受到壓迫的時候,依舊需要一些寄託,於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越來越多,如今在印度尼西亞有90%的人信仰的都是伊斯蘭教,信仰相同,何來沖突一說呢?
當然也有人會覺得,西方殖民很多時候就是為了傳教,難道本土就沒有受到基督教的影響造成分裂嗎?我的回答是有,至今仍舊還有9%的印度尼西亞人信仰的基督教。但比例如此之小,基督教影響力又何來形成宗教矛盾一說呢?
而在宗族概念淡化的同時,印度尼西亞的民眾宗教信仰又趨於相同,如此此消彼長也就徹底將分裂的因子扼殺在搖籃了。
總結
熱帶環境發展受限,國家弱小受到侵略,在我們很多人的潛意識里似乎都不是什麼好現象,但凡事其實都是有兩面性的,印度尼西亞同時占據這兩點,卻依仗於這兩點,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遏制了分裂因素。若是沒有這兩點“瑕疵”,民族眾多,島嶼上萬的印度尼西亞又該何去何從呢?相必現在或許還在為了統一而做奮斗吧。
⑸ 印尼由上萬個島嶼組成,為何沒有形成割據分裂
印尼歷史雖然不長,但近代以來也遭受過殖民統治。明朝年間,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曾先後佔領印尼,1596年,荷蘭曾佔領印尼全境,二戰以來又被日本佔領,直到1945年,印度才算獨立。
第三,人口結構相對單一
印尼雖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爪哇族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45%,巽他族有14%,馬都拉族占人口總數的7.5%,還有馬來族占人口的7.5%,這四個民族都是馬來西亞的土著民族,單就爪哇族人口比例來看,佔到近一半,其他土著民族佔比較小,以爪哇族這么大比例,也是國家統一穩定的一個因素。
⑹ 擁有17000個島嶼的印尼,國土十分分散,為何沒出現分裂
坐落在亞洲東南部的印度尼西亞,是整個東南亞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印尼地跨赤道、海域面積達到了580萬平方公里,他所擁有的島嶼更多達17,000多個。從地圖上看印尼會發現,除了西南部島嶼之間距離較近以外,印尼北部,東部各島嶼之間大多遙遙相望,距離甚遠。
印尼這個國家支離破碎的地緣結構,其實有著很嚴重的發展弊端,由於陸地面積狹小,島嶼之間又被海洋阻隔,猶如一盤散沙的印尼,國家內部很容易出現分裂問題。但是,雖然印尼國土十分分散,印尼群島的地理輪廓也不利於國家的統一與穩定,但是,印尼卻很少出現分裂問題,為何會這樣呢?
爪哇族
最後,印尼在民主改革下政治體系的構建,緩解了印尼國家內部的分離主義運動,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穩定。印尼政府自1995年來,為了團結中央與地方關系,多次修改了《地方自治法令》;為了平衡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支,也制定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政策法案;還有2002年所修訂的總統選舉制度,更是進一步提升了印尼民眾對於國家的認同感。這些政治措施的改善,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國家內部的分裂。
⑺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系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
⑻ 印尼全國有一萬多將近兩萬個大小島嶼,為何從來不分裂
作為地球上有名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不僅有著優美的旅遊勝地,而且它的不分裂也是非常有名的,而對於這樣一個由島嶼組成的國家,經過如此長的時間仍然能夠保持團結一致,這是一個值得讓人探究的現象,但從根本上來說原因有三個。第一雖然印度尼西亞是和島國組成的,但國家文化是統一的,這種統一的信仰能夠讓很多人在無形當中團結起來,第二印度尼西亞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外來沖擊很難對其造成分裂,而沒有外部的沖擊是很難從內部進行瓦解的。第三,印度尼西亞的歷史告訴了當地的人們,只有團結在一起,才能夠給予更大的災難,而歷史的教育作用也讓越來越多的印度尼西亞人感受到了團結。
印度尼西亞對當地學生的教育是非常看重的,尤其是對於歷史的學習,尤為重要,這種對於歷史的學習不僅可以從心理上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在歷史過程當中團結帶來的作用,這種教育無形之中讓更多的人開始重視並且廉潔身邊的人。這種精神作用是外力難以形成的,即便是地形的分裂也無法隔開。從中也可以看出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