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日本南下後,東南亞過得多慘
1939年夏天,在中國邊境一個叫「諾門坎」的地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軍隊發生了一場激戰。當時世界被戰爭陰雲籠罩著,很少有人會關注遠東地區的一場小戰役。但是諾門坎之戰被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在中國橫行的日軍在於戰中被蘇聯打敗,「北進」無望的日軍只能南下,開始了侵略東南亞的序幕。
日本侵略東南亞始於1941年12月,此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日本在中國深陷戰爭泥潭,和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在漫長的戰線上對峙,還遭到敵後抗日武裝的襲擾,國力已經接近透支。但此時日本執行「以戰養戰」的國策,不僅在中國掠奪資源,還將目光投向了西方人佔領的東南亞。
四、失敗前夜,日本卻留下獨立的種子
1942年到1945年這三年間,東南亞國家被日軍瘋狂壓榨,當初「解放」的虛偽面紗已經摘下,東南亞人已經到了反抗的邊緣。日本敗相已顯,這時他們開始扶持東南亞的獨立運動,支持民族運動領袖,給錢給槍,讓他們跟宗主國對抗。1945年敗退前夜,日本幾乎讓整個東南亞全部獨立,堅決不把這頭「奶牛」再交給西方。
⑵ 現在東南亞國家陸地上有哪些大的油田它們的產量大嗎二戰時的產量如何
印尼石油探明儲量43億桶,石油輸出國組織給印尼規定的石油生產配額是日產145萬桶,印尼目前石油日產量110萬桶,日消費量120萬桶,仍需進口少量石油。印尼石油管理部門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准備引進更多的資金和設備,開發邊際油田,如印尼政府免去了石油勘探生產設備的進口稅。
馬來西亞石油探明儲量30億桶,大部分油田分布在馬來半島沿海地區。由於馬來西亞石油開采迅猛而勘探相對滯後,近年馬來西亞石油儲量呈下降趨勢。為開拓海外石油市場,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已在23個國家涉足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在海外29國石油業均有投資。
菲律賓石油產量不高,目前日產石油2.3萬桶,產自深海油田。菲律賓石油日消費量33.6萬桶,國產石油只能滿足7%的需求。為防止石油產品價格暴漲,菲律賓政府對國內市場油品價格實行調控;為保護國內煉油企業,菲律賓對原油和成品油徵收2%—3%的進口稅。
越南探明石油儲量6億桶,近來石油日產量40萬桶,日消耗石油33萬桶。由於煉油能力有限,越南在出口原油的同時,進口成品油。越南已投產的油田有9個,現正在勇決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4萬桶的煉油廠,耗資將達25億美元;在越南北部將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5萬桶的煉油廠,計劃2010年開工;越南南方也在規劃建一座新煉油廠
二戰時期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幾乎全部賦存在第三紀地層中。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 Duri, 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 Rama, 油田、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 和 Bakapai油田,
另外提示你,
在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時期,當局曾派出大量專家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在尋找其他礦產資源的同時,也曾進行過油田的找礦工作。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八百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鑽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並沒有鑽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一千米深,還差不足兩百米」。
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⑶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⑷ 二戰時,東南亞的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夠日本用嗎現在東南亞的
2戰前日本還不大敢觸及歐洲和美國等列強在東南亞的利益,所以基本是從2戰開始,日本提出南進計劃,目的奪取東南各島群的重要戰略物資,當時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包括鋼材、石油、橡膠等等,如果日本不打下東南亞富油地區,以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僅夠1年半之用。太平洋戰爭始於1941年12月8日,也就是偷襲珍珠港,幾乎同時日本陸軍和海軍分兵多路,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徹底摧垮英國遠東艦隊,艦隊司令戰敗隨艦同沉。美國方面,麥大叔被業余劇作家本間雅晴從菲律賓轟到澳大利亞,日本在菲律賓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巴丹死亡行軍。詳細戰役不講了哈,都能查到。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使節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太平洋戰爭的失敗等同於日本全面戰敗。理由顯而易見,島國在海戰失勢就等於完全戰敗。如果拋開自身能力那就沒什麼好講了,物資的差異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戰爭期間,每個美國大兵身後是1噸的物資補給,日美造艦能力是1:4,造機能力是1:10。山本五十六曾經說過「我們最多是體面的戰敗,沒有第2個結果」,可惜日本的決策層和大部分將領幾乎沒有這種冷靜,珍珠港把他們刺激瘋了,戰術戰略上最大的失敗也就是這種盲目的自大。其實道理很簡單,一條森蚺可以吞掉一隻鱷魚,然後消化1個月,但是當它想吞掉一頭大象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會被大象踩死的問題,它最多是讓大象感覺到疼痛可疼痛過後的反擊是它所不能承受的。
⑸ 二戰時期,日本發動戰爭的資源都是哪來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貧瘠的島國,主要的戰爭資源石油、鋼鐵、橡膠、煤炭、稀土、銅礦、黃金乃至於民生息息相關的糧食日本都比較稀缺,那麼日本是如何獲得龐大的戰爭資源使他的戰爭車輪保持轉動的呢?
石油資源
先說石油,石油是戰爭中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航行的全都趴窩。甚至可以說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就是源於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而日本是著名的貧油國家,日本國內石油生產只佔石油消耗的7%,那日本二戰中的石油是那來的呢?
先看一組數據:
1940年日本進口:石油2205萬桶,成品油1511萬桶
1940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2086萬桶,成品油2804萬桶
1941年日本進口:石油313萬桶,成品油524.2萬桶
1941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1235萬桶,成品油2588萬桶
1942年日本進口:石油814.6萬桶,成品油237.8萬桶
1942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684萬桶,成品油1849萬桶
1943年日本進口:石油984.8萬桶,成品油465.2萬桶
1943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35萬桶,成品油1146萬桶
1944年日本進口:石油164.1萬桶,成品油333.4萬桶
1944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0萬桶,成品油475萬桶
(1)1941年美國禁運前的石油來源
從數據表中我們可以看出1940年的石油進口和石油儲備是日本的巔峰,而這些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美國(美國提供了80%),另外一部分來源於荷屬東印度群島。所以在美國禁運日本前,日本的石油是主要來自於進口和日本之前的石油儲備。
(2)1941年美國禁運後日本進口斷崖式下跌
1941年6月日本佔領越南後,美國宣布對日本禁運,英國和荷蘭效仿,切斷了對日石油供應,因此日本在1941年石油進口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只有313萬桶,只佔1940年14.2%。
所以禁運後的日本石油儲備急劇減少,不得不做出了偷襲珍珠港冒險的抉擇。
日本還大肆掠奪東南亞的特產橡膠和錫錠
⑹ 二戰時東南亞的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
東南亞是世界主要產油區之一。現已探明儲量近20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年產量1億噸左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以上。是亞洲太平洋地區重要產油區
二戰前夕,全區曾年產油1000萬噸,為東方首屈一指的石油產地
尤其是印尼,被稱為浮在石油上
⑺ 二戰日本佔領了印尼油田及東南亞豐富的礦藏資源,為何還是缺油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軍方曾計劃在兩年以內從東印度——被稱為「南方戰區」——取得足夠的石油,以彌補缺額。因為日本是在其石油儲備足以維持兩年的情況下投入戰爭的——或者說日本的決策者是這樣設想的,所以兩年之後,日本就必須依賴東印度的石油。其實這一目標已超額完成。戰前的1940年,南方戰區的石油產量為六千五百一十萬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產二千五百九十萬桶,但至1943年,他們使產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萬桶——1940年產量的75%。正如他們所計劃的那樣,日本人能夠利用被佔領的東印度來增加石油儲備。
但這個計劃有一個明確的弱點,日本的石油航運易受潛艇攻擊。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軍事決策者幾乎沒有考慮到那種危險。他們低估了美國的潛艇及艇上的官兵。日本人認為美國人吃不起苦,貪圖享受,無法忍受海底生活和作戰的艱辛。事實上,美國潛艇在戰爭中表現得最為出色。一旦配備著改良的魚雷,它們就是一種致命的武器,能夠削弱乃至切斷日本南方戰區與本土各島之間的重要航線。按照日本人對所有商船的稱呼,這次時間拉得很長的沖突,被稱為「丸之戰」。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開始認真注意保護其航運免受潛艇的攻擊,包括建立護航隊。他們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
總的說來,其結果是毀滅性的。在日本戰時的所有貨運輪船中,大約有86%在交戰中被擊沉,另有9 %則受重創,直到戰爭結束時仍未能投入運行。這一戰役——實際上是一種不斷加劇的禁運和消耗戰——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對日本戰時經濟的致命打擊」。而且油船是潛艇特別喜愛攻擊的目標。從1943年起,被擊沉的油船數目驟增。到1944年,被擊沉的油船遠遠超過新造的油船。到1945年第一季度,南方戰區向日本本土的石油已完全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