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背景與印尼虎顏色有關系嗎
多少都有一點關系
例如黑背景肯定會影響虎的顏色 如果那種泰北虎之類的則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像是印尼虎就不行了
明虎還可以 暗虎肯定不行的
印尼虎是夜行虎 燈光強了就會躲在角落 只有比較暗的時候才會出來
首先說說虎的習性,大家都知道印尼虎在淺色環境中和相對黑暗燈光下,體色往往有較好的表現。解決虎魚黑黃分明的問題,就應該是魚友最難處理的問題了。呵呵,我剛開始養虎的時候,天天半夜睡在魚缸前,就是為了晚上能利用昏暗的燈光,看清楚虎魚黑黃分明的樣子,過過癮!後期在虎魚混養的過程中,我都是從虎苗到家裡開始就用全白缸、在24小時超光的環境下飼養,強制讓虎適應亮度,喂的飼料也以紅綠燈、紅斑馬等小魚為主,在24小時強光下,飼料魚基本都是在水面上層游動,逼迫虎魚要到上層來吃食,打破虎魚原有的習性。這樣飼養的虎苗到可以和龍混養的尺寸時,下到龍缸里基本都是明虎了,因為龍缸里的亮度要比虎魚飼養的亮度低。
經過幼魚期對光的適應,這些虎魚對光的敏感已經大大降低了;平時喂魚的時候,養成把缸內燈光調亮的習慣,繼續保持虎魚對光的敏感和降低對光的恐懼;剩下的就需要來調整龍缸的光照時間段了,我一直是保持龍缸始終有亮度,白天室內自然光強的的時間段,就是缸內燈光自動關閉的時候,觀察下家裡的光照時間,把龍缸的燈光用一個定時器就可以搞定了。白天基本都是我們上班的時間,我們回家的時候,就是龍缸里的燈光自動開啟一段時間的時候了,虎魚已經適應了變化的燈光,自己看到的虎魚就是狀態良好的時候。
B. 印尼虎魚苗的紋會不會隨著時間長大而變化
印尼虎魚苗的紋一般不會隨著時間長大而變化。
印尼虎魚屬於夜行虎,大部分印尼虎魚都在開燈時趴在牆角,躲在陰暗處,喜歡在黑暗的地方活動或者晚上出來活動捕食。印尼虎魚身材修長, 其中紋絕大多數是比較直的由背鰭鏈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數的異類彎刀印尼虎。
印尼虎魚適應水溫26-32度。PH6-7.5都可以。喜歡活食,小魚、小蝦等。
C. 印尼虎魚苗飼養
水溫在22~26℃,pH值6.5~7.5(弱酸性至中性軟水,以中性偏鹼為好) ,對水質是很敏感的,如果體色經常變化不穩定(過暗或變色),很可能是水質問題引起的,。
飼養時,應該盡量模仿自然環境,種植一些水草,放置一些岩石、做些石洞。也可以用一些陶花盆來模擬岩洞,這能讓虎魚更快樂。充足的溶氧,一定的水流,對印尼虎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廣布於除極地以外的海水和淡水水域,但主要密集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區域、大西洋、中美洲沿岸及地中海歐洲沿岸亦有。它們還遍布非洲的淡水河流,是一種價值很高的游釣魚類,不是保護動物。
因為印尼虎為肉食性魚類,喜食鮮活餌料,魚、蝦、泥鰍都是虎魚十分喜好的食物,經過訓餌,虎魚可以適應一些人工飼料,如牛肉、麵包蟲、昆蟲、魚塊、漢堡等。如投喂活食時,建議事先清洗檢查,看看飼料是否污染。
河魚,如鯽魚,鯉魚,草魚,應去鱗,去內臟,去魚鰓後經過鹽水消毒方可用。因為河魚帶有大量的寄生菌和部分寄生蟲。蝦劍可能刺傷魚胃,導致腸炎的發生和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牛肉要去除肥肉的部分,保證魚的消化不因為油膩而滑便。其他飼料也是都要經過處理的,如果比較懶惰,這些步驟可以簡化,如果忽略這個細節,很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損失,這些都是為了魚的健康。
D. 印尼虎花紋為什麼會變的很淺淡
受狀態環境影響,虎魚就是這樣,體色會常變,要麼很亮看不到紋幾乎,要麼很深,就是傳說中的挖煤
E. 印尼虎多大就不黑了
印尼虎一歲大就不黑了,當印尼虎處於一個舒適的環境中,沒有天敵的危害時,長到一歲大的時候就不黑了。印尼虎幼苗時,全身烏黑是為了保護自身不受到傷害,當印尼虎感到周圍環境沒有危險時,就會變明亮。
印尼虎變明亮後觀賞性很高,這也是眾多飼養者選擇喂養印尼虎的原因。不過印尼虎變明亮的條件苛刻,需要飼養者精心照料才行。
F. 印尼虎生病了求高手幫忙
首先講的是印尼虎的體色,網上幾乎所有關於印尼虎和泰國虎的文章都曾提到體色是它們的健康指示器,那麼它的體色變化帶來的是怎樣的含義呢,接下來結合我飼養印尼虎的經驗來談一下:
挑選:
在魚商處購買印尼虎時一定要挑選體色較鮮艷而且黑黃分明的個體,可能有的魚商會對你說印尼虎受驚嚇或者剛入缸的時候都會顏色發黑紋路不清晰。這句話沒錯但如果過幾天到魚店裡看到印尼虎的時候還是這樣的話我還是建議你不要買了,因為有的印尼虎的體色將永遠都是較黑、黑色條紋比較模糊地,所以挑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下面這個可以說是幾近完美的個體了:
當印尼虎買到家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短暫的體色變黑的現象,不要緊,通常在2-4天之間就可以恢復過來,但如果很長時間沒有改變的話,你就應該注意幾個地方了!有可能缸里混養的其它大型魚對它進行攻擊了,也可能是水質不太適應了,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後我想你的印尼虎一定會以最佳狀態呈現在你的面前!印尼虎的黑色條紋變淡或消失,它們在缺氧窒息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的印尼虎缸有一次被家裡人碰掉了過濾器的插頭,結果回家的時候兩條印尼虎全都浮在水面上急劇的喘息著,而且身上的黑色條紋幾乎要消失了,黃色的體色也變得很淡很淡!經過緊急的處理之後我的印尼虎恢復了過來!說到這里我就要提醒大家了,印尼虎和泰國虎在原產地通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也可以說是生活在活水中因此個人飼養的印尼虎應該保持24小時的過濾而且功率大一些水流急一些,經常給印尼虎兌些新水!有養印尼虎和泰國虎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有時它們有擦缸的現象,其實這種擦缸並不一定就是有什麼體外寄生蟲,也許還是水質惡化或者是長時間沒有換水造成的,因此不必給魚下葯記住常換些水就好了,或者也可說這是它們的怪敝!
在說印尼虎的訓餌問題,大多數的印尼虎只吃活食,但我的印尼虎則不僅可以吃死了的小魚、小蝦,還可以在我的手中進食,想知道是怎麼訓練出來的嗎?首先看看你的虎是不是膽子很大,我的印尼虎在我每次餵食的時候都會游到水面然後瞪大眼睛往上看,當小魚一落入水中便會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魚拿下,這個條件具備了接下來就是用你的手抓著一條活魚的尾巴連魚帶手一起放在缸里,印尼虎在一開始肯定不會來吃,只會遠遠的躲在角落裡看著你手中不停掙扎的小魚,一次、兩次,在這期間不要喂噢,過了幾天飢餓難奈的泰國虎便會嘗試著一口吃掉你手中的魚然後掉頭跑回角落裡,時間一長它就不會害怕了!現在我的印尼虎已經習慣我的手了,吃完手裡的小魚還要圍著我的手轉一轉!但如果有的魚友三、五天了還不到你的手中去吃東西那麼你不要接著試了,省著你的虎餓死了來找我的麻煩!
以上只是個個人飼養的經驗,只想讓虎魚友們分享,如有不對的地方,請見諒。。。
其實不管是訓食也好還是上述提到的問題也罷,這些東西的確是我親身經歷過的,也許是偶然發生的、也許是普遍存在的,但不管怎麼說也要讓大家多注意多觀察,請大家多多善待自己的魚!謝謝。。。
G. 泰北虎和印尼虎 養哪個好
泰國老虎跟中國華南虎比較像,印尼虎以蘇門答臘虎為主,最大區別是泰國虎體型大些。有些和孟加拉虎雜交的,那體型就更大。印尼虎主要生存在蘇門答臘島,比較瘦長,比較有名的是印尼白虎。白毛的,也就是白血病基因造成遺傳馴化而來。我公司的林區就有老虎,不過已經快被公司趕盡殺絕了。你問這個干嗎看想偷獵看
H. 印尼虎苗飼養的方法
印尼虎的基本體色是白色有黑色條紋的色彩。成年以後,白色會逐漸變成黃色。形成老虎一樣的花紋。是一種頗受歡迎的觀賞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印尼虎苗飼養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1. 養水
任何魚類在幼苗階段都是脆弱的,都需要我們的精心飼養。在魚苗到來之前我們就要做好一些准備工作。提前5天就已經開始養水了。
滴流過濾,過濾器材應選擇棉內製品(因為需要投入一定的葯品,所以避免與其他材質的濾材發生化學反應)。然後要有曝氣,並且不斷爆氧。在養水後的第三天加入土黴素片繼續過濾。中間還要加入硝化細菌,讓水質不受葯品干擾。這樣,養水工作就基本結束了。
2. 進魚
(1)泡缸
把魚連包一起浸泡在魚缸中,半小時後確認魚苗適應了魚缸內水溫(即魚缸內水溫和魚包內水溫幾乎相同)。
(2)滴水下缸
拆包後,將魚包中的魚苗連同水一起倒入事先准備好的箱子內,然後用滴管將養好水的缸中的水滴入箱子內,這樣滴水大概一個半小時左右即可。還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降低水位。水位至20cm即可。這樣會使魚苗承受的壓力大大減小。這樣之後,魚苗就可以下缸了。下缸時也要注意,輕輕的將魚苗帶水一起放進缸內。
3. 養殖
在魚苗進缸10小時後,把死亡的魚苗撈凈。這時經過了長途跋涉的魚苗一定會感覺到餓了,我們可以拿出冰凍紅蟲解凍後,剪成很小的段,均勻的撒在魚缸各個虎苗聚集的角落,讓魚苗進食。
4. 換水
魚苗進缸後的第二天水已經有一定的渾濁了,這時,可從養水缸取出500斤左右的新水,使用軟管滴流進缸,待水滴流完後,再用軟管將魚的排泄物與食物殘渣吸出。換水兩小時後補充餵食。
5. 日常餵食
幼魚不適合餵食太多,畢竟魚苗太小,腸胃不像成魚那麼健壯。我們需要做到少喂多餐,來引誘虎苗的進食,刺激其對事物的興趣。
虎魚對水質是很敏感的,如果虎魚體色經常變化不穩定(過暗或變色),很可能是水質問題引起的,請檢測氨氮、亞硝酸鹽與硝酸鹽、Ph值是否在正常范圍,還有溶解氧是否充足。
除此之外,還可能是空間限制或被其他魚類攻擊引起的。如果以上都不是,你可以考慮調整一下水中的鹽份。
因為某些虎魚喜歡鹹淡水。飼養虎魚時,應該盡量模仿自然環境,種植一些水草,放置一些岩石、做些石洞、也可以用一些陶花盆來模擬岩洞,這能讓虎魚更快樂。充足的溶氧,一定的水流,對虎魚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虎魚口大,吃東西迅猛,准確,對於獵物來說,絕對稱得上終極殺手。虎魚吃食特別的干凈,不像羅漢之類,需要長時間在喉齒咀嚼,可以說虎魚主要以吞食為主,每次飽餐過後,就在缸底不動,以便消化食物。建議不要喂的過多,6分飽是最好的,長時間的大量進食,對魚的消化功能及其有害。建議先把這些飼料魚暫養幾天,待體內廢物排除後,再進行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