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國家結構形式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通稱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印尼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
印尼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因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經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1] 。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
2.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系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