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和北部、蒙古國和俄羅斯。蒙古族群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中國蒙古族、喀爾喀蒙古人(蒙古國人)、布里亞特人(俄羅斯境內)、卡爾梅克人(俄羅斯境內)等支系,屬蒙古人種北方類型,使用蒙古語、布里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蒙古」原為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逐漸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蒙古族原住貝加爾湖以南蒙古高原,13世紀曾建立橫跨歐亞兩洲的蒙古帝國。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戴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正式建立建立了蒙古汗國。經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東征西討,蒙古人曾經在中世紀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疆域涵蓋中國、俄羅中歐、中亞、西中東、印度、越南、印尼、朝鮮半島,令世人矚目。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寬猛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1279年統一中國。13世紀初創立蒙古文,沿用至今。
中國境內的蒙古族為蒙古族群當中慎納橋最大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原信仰薩滿教,後來信仰喇嘛教。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始於元朝,由於元世祖的倡導,源於西藏的喇嘛教寧瑪派首先在蒙古族統治階級內傳播發展。明末,喇嘛教格魯派在內蒙古地區迅速發展。到了清末,內蒙古的喇嘛教寺廟約有千所(其中規模最為宏大的當屬現在在呼和浩特的大召茄態寺),「殿宇雄偉,比擬佛國」,清政府給蒙古族的喇嘛教制定了嚴格、完善的制度。解放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群眾有信教自由,也有不信教自由。
2. 印度人是蒙古人的後代嗎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
印度人和蒙古人,這兩個概念在很多人看來應該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相互之間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系,但其實在印度人眼中,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這兩個看起來八桿子打不到一起來的人群,為何會有這樣的淵源呢?究竟在歷史上,印度和蒙古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系,印度人難道真的就是蒙古人的後代嗎?這件事情究竟要追溯到什麼時期,當時又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當今的印度在國際上算是一個大國,它不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和我們一樣擁有著龐大的人口,而且它在當下也是金磚國家的其中一位,世界上發展迅猛的國家更是有它的一份。
或許我說的這些就是你對印度最深刻的印象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印度這個13億人口的國家裡,還有少許拿著印度國籍的印度人認為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
這並不是印度人騰空而出的一個奇怪想法,有心的人從歷史資料里一查找就可以知道,印度這個國家早期曾被蒙古人佔領近300年的時光,所以當印度人號稱自己是蒙古人的後代時,並不是一個奇怪的言論。
我們都知道蒙古國的騎兵隊是天下第一,這讓他們在廣闊的陸地上作戰可謂是沒有對手。所以蒙古國早在成吉思汗統治的時候,就有攻列印度的計劃。
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的鐵騎隊沒有見過以大象作為坐騎的象兵,印度人所騎的大象可謂力大無窮,它們早被馴象人訓練到可供駕馭,使得許多大象都有了戰斗的能力,成為在戰場上印度騎兵的重磅武器。
同時印度的地勢也並不如他預料的那般平穩,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河流讓蒙古的騎兵無法施展自己的本事。再加上進攻印度的時候是盛夏,蒙古將士們頂著高溫還沒開始戰斗便滿身都是汗,堅持不住的人都直接中暑昏迷了。
這讓成吉思汗率領的軍隊戰鬥力受到了嚴重打擊,直接導致成吉思汗的首次進攻印度以失敗告終。
那麼作為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和巴布爾都吸取祖宗的教訓,讓蒙古人民不僅逐漸適應了蒙古周邊的地形氣候;更是在時間的推移下讓蒙古的領地一點點地向印度地區延伸,並非成吉思汗那般直接攻打到印度的主要領地。
不同時期的帖木兒和巴布爾都曾帶兵進攻印度,也都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巴布爾回憶錄》的「1525年,巴布爾向南出發進攻印度的邊界,第二年成功占據了德里這個重要城市,印度的諸侯聯軍對巴布爾率領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巴布爾征服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莫卧兒帝國正式建立。」
從中可以看出,帖木兒只是享受作為勝者的愉悅感;而巴布爾則直接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兒王朝,開始了印度被佔領331年的殖民時光。
畢竟是巴布爾成立的莫卧兒王朝,自然管理這個王朝的重要人物主要都是他率領過來的蒙古人民。那些曾經輔佐印度君王的臣子們,巴布爾並沒有將他們全部殺了以絕後患,而是讓部分不順從莫卧兒王朝的臣子流放去了國家的邊境做苦力活。
其餘表現出忠誠的臣子則在王朝中另外給他們安排些悠閑的崗位,讓他們安然度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既然朝堂都大換血,人民的生活更是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論是執法的官兵還是從商的普通人,蒙古人開始逐漸的占據了主要的地位,熟悉的面孔被帶有大鬍子的蒙古人取代。這讓想繼續過日子的印度人不得不開始與蒙古人打交道。
印度剛剛被蒙古人佔領的時候,由於蒙古人長相粗獷又不修邊幅,與瘦弱的印度人一對比起來,顯得蒙古人看起來十分的兇狠。
在埃利奧特的《印度史》里,就有細致描寫蒙古人在當時印度人心裡的樣子——「那時候他們的臉龐有著火一般的顏色,他們幾乎都戴著自製的羊皮帽,摘下帽子的頭發是極短的。他們的眼睛很不大卻包含著凶光,似乎可以將銅器穿出一個孔來。」
由此可見,本身印度人就因為軍隊不夠強大導致國家被佔領而對蒙古人產生了恐懼的想法,害怕他們會利用勝者的優勢給印度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再加上身形的絕對壓制,使得印度人更加屈服於蒙古人立下的規則。
在蒙古人長達330年的殖民里,蒙古人民的豪邁與不拘小節的作風,讓蒙古人被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開始接受。從排斥蒙古人的靠近到接受蒙古人與印度人聯姻,這個時間過渡的並不漫長。
蒙古男兒看慣了英姿颯爽的蒙古姑娘,漸漸的被溫柔體貼的印度女孩所吸引,雖然初到印度雙方的語言並不相同,但在長久的相處後也讓他們的言語和行為開始相通了。
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和印度的混血寶寶就誕生了。這些父母不是同一國籍的寶寶自出生就是在莫卧兒王朝里,他們就認為自己也屬於蒙古人民的後代。
而這樣的想法就不同於父母均為印度人民的寶寶。在這些小孩的成長歷程里,父母灌輸的都是印度是被佔領的觀念,他們告訴自己的孩子永遠是印度的子民,不能忘卻自己的國家。
但隨著被佔領的時間越來越長,混血的寶寶已經占據新生兒的絕大多數,堅守印度的信念早已開始動搖,取而代之的就是維護好莫卧兒王朝的理念。
這樣的觀念一直持續到1858年,「英國、荷蘭等殖民國家在印度互相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成為最後的贏家,直接讓莫卧兒的皇帝成失去實權。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國所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正式被推翻。」
從它回歸至今也不過是過了不到170年的時間,比起被佔領的330年來看,在當下印度的偏遠地區里,還是有一些當初莫卧兒王朝的子民存在,他們的孩子就會是蒙古人的後代。
根據史料記載,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文明,它曾經到達繁榮的頂峰,卻在公元前2000年時短時間衰退,最終完全消失在人類活動足跡里。
在古時候,由於印度地處各個國家的邊界,因此就有很多的國家對印度進行入侵的行為。這些行為也為印度帶來了新文化,新文化與本土文化的相互斗爭、相互融合,使印度文化展現了多元性。
由此可見,印度在早期就是一個擅於接受外來文化入侵的國家。巴布爾在印度建立莫卧兒王朝的這段時間里,蒙古人的大量涌進為印度帶來了繁多草原文化。在本土人民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也就接受了蒙古人與他們不一樣的行事作風。
對於在蒙古人統治的那331年裡,絕大多數印度人學會了喀爾喀蒙古語,並且一直將說蒙語的習慣保留至今。這些會說蒙語的印度人就可以認為是蒙古人在殖民時留下的後代了。
我們可以知道,印度是一個充滿了豐富的宗教色彩的國家,人人都有宗教信仰,並且它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每一角落。可以這樣說,在印度這個國家裡宗教起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商羯羅將佛教和耆那教的宗旨相互融合,將其發展並命名為印度教,據統計全印度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
那麼巴布爾在統治這樣一個視信仰為生命的國家時,他將蒙古人民所信仰的薩滿教進行大肆宣揚,同時他也並沒有禁止這個國家的人民繼續信仰印度教,而是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去接受人與人之間的信仰不同。
印度國土面積不大但耕地面積充足,坐落在南亞大陸的它擁有溫暖濕潤的氣候,這給人民的耕作帶來了絕佳的先天優勢。巴布爾在統治時期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鼓勵人們大興耕作由此帶動社會經濟。
在331年的和平社會環境下,經濟的繁榮直接讓各個地區的人口數量迅速膨脹。
同時,在蒙古人統治的331年時間里,蒙古人對印度的一些風俗習慣,比如:丈夫逝世了妻子要陪葬、允許兒童與成年人成婚等事件都保持禁止的態度;甚至他們還支持寡婦進行再婚,這使得部分印度人民更加認可蒙古人的統治手段。
結語
所以,在蒙古人對印度進行了長達331年的佔領時期,誕生了很多蒙印混血的孩子。再加上蒙古人不僅僅對本土的居民保持一種文化認同和宗教寬容的態度,而且提高了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這些行為和結果就讓一些印度人一直到現在都認可自己是蒙古人後代的身份。
由此可見,要讓一個國家的人民認可自己的身份,一要能讓他們產生一種歸屬感,二要能讓他們處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社會里。就拿印度來說,那些自稱自己是蒙古後代的印度人,也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和認同的。
3. 印尼人是黑人嗎
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被算作白種人,是古代伊朗附近的雅利安人南下到印度,和當地土著小黑人混血了,越往南約黑,安達曼島上是純種小黑人。後來和蒙古人也混血了。印度、巴基斯坦北部有些偏僻地方還有金發碧眼的純種雅利安人。
印尼人算黃種人,有部分印度人、阿拉伯人混血。
4. 為何印尼人口中87%信仰伊斯蘭教,卻不是伊斯蘭國家
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利汗國,開國皇帝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但這個國家的貴族被伊斯蘭化了,於是就成了伊斯蘭國,波斯語還是國語,但是老百姓大部分信仰印度的各種原始宗教,說印度各種方言。再後來的帖木兒帝國,貼木爾也是一個突厥化的蒙古人,依然和伊利汗國政策一樣,國教伊斯蘭教,貴族說波斯語,老百姓該幹啥幹啥。
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不然視為共產黨(共產主義及其相關活動在印尼為非法)。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國民中約88%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基督教新教,3%信奉天主教,2%信奉印度教,1%信奉佛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5. 誰知道亞洲人種是源於蒙古人種其生理特徵是什麼
黃色人種或蒙古利亞人種也是歷史上為人類分類學說里的一種人種,一般以多地起源說為基礎。由於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學界也放棄了必須為人類分類的觀念。人種特性現多被認為具有連續性。也有東亞、東北亞、北亞和南亞支。 蒙古人種(Mongoloid),又稱黃種人,亞美人種。分為古蒙古人種與新蒙古人種。 蒙古人種...得名於:德國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 .邁納斯( Christoph Meiners)在其「二元人種論」對黃種人的印象首先就想到了「蒙古人」。這就是第一次用到「蒙古人種」這個名詞。此後又因「蒙古」一詞無法代表所有亞洲的人種,一些學說開始使用亞洲人種作名稱。現在西方民間一般把黃種人稱為「亞洲人」或「東亞人」。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北亞、北亞和東南亞、南亞部分和美洲。 蒙古人種的體質特徵 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胡須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樑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於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徵之一。 蒙古人種的膚色 雖然被命名為黃種人,但學者一般會將黃種人稱為東亞人,因為很多黃種人(尤其東北亞東區)的膚色基本上與白種人(除了北歐人)無異。 這是因為部份黃種人(女性,部分長期從事室內工作的男性)的黑色素偏少,而且很多人都喜歡長期在室內活動,因此皮膚顏色不被太陽光所影響,再加上東亞地區主流文化都崇尚以膚色白為美更加深了這種特徵。而北歐白種人往往顯示出血管的顏色而發紅。 蒙古人種的分布 總說 純蒙古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的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南亞的不丹等;這是新蒙古人種,或者叫北蒙古人種。 分布「黃種人」 分布「黃種人」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及美洲與大洋洲,包括有東亞:中國除了俄羅斯族及塔吉克族,以及幾個突厥民族外的大多民族(漢族、壯族、滿族、蒙古族、藏族、京族、朝鮮族等)、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之京族、岱依族、泰族、芒族、儂族、占族等和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幾內亞)的大部分人口(如馬來族、泰族、老族、高棉族、孟族、緬族、撣族、欽族、克倫族),中亞的烏茲別克族、吉爾吉斯族、土庫曼族、哈薩克族等突厥語族,西伯利亞的楚科奇族和通古斯語族、南亞的不丹族、錫金族、拉達克族、拉伊族、林布族、亞卡族、馬嘉族、塔芒族、古隆族、塔卡利族、塔魯族等,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大洋洲除了澳大利亞及新幾內亞的所有原住民。俄羅斯聯邦境內西南部地區(裏海與黑海之間)卡爾梅克共和國的居民也屬於「黃種人」,俄羅斯聯邦東西伯利亞地區(與蒙古國接壤)的布利亞特共和國(唐努烏梁海附近)也是屬於蒙古部落之一,另外歐洲的匈牙利之馬扎爾人、非洲馬達加斯加人(梅里納人,來自印尼)。 東南亞的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東帝汶。在俄羅斯,尼泊爾,印度,美洲各國,也有相當多的黃種人。東南亞的除了中國人,其他的人種是馬來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