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angklung硬幣1000值多少錢
印度尼西亞新版1000盧比硬幣,圖案一面為國徽、面值,另一面為萬隆西爪哇政府大廈Geng Sate,印尼民族傳統竹製樂器 angklung。外觀呈銀白色,材質為鋼芯鍍鎳。
1000 印尼盧比(IDR) = 0.4922 人民幣(CNY)
『貳』 泰國傳統樂器,是用來敲的,叫什麼
叫做木琴
東南亞木琴,音條有木製和竹製,數量從幾條至20多條,豎排成單列裝於一個兼為共鳴器的船形或搖床形槽架上。槌頭多呈蘑菇狀,也有用同時擊雙音的(常為8度)杈形雙頭槌。印尼爪哇的木琴稱甘邦,音條答神16~21根,音條用竹或柚木製作;槽架精雕成孔雀形;音條成排插在槽架的兩排釘上,可隨時取換。緬甸的皇家滾扒木琴稱帕塔拉,常以17~23根竹板為音條,採用在音條下貼蠟的方法調音。泰國木琴拉奈特伊克和音區較低的蘭納松,柬埔寨的木琴郎尼阿清備虧伊克和音區較低的郎尼阿松,寮國木琴蘭納特等,均與印尼木琴相似。有些地方還有一種較簡單的腿木琴,如馬來亞的康康和緬甸的克洛湯,都是將4~5根音條橫置於演奏者兩腿上擊奏。
『叄』 竹舞的起源地
菲律賓人能歌善舞,竹子在他們的音樂舞蹈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蒂克林長腿鳥舞」和「辛基爾扇舞」都是著名的竹竿舞,舞蹈家在幾根成「井」形的竹桿中跳躍、歡舞,婀娜的舞姿,快捷的舞步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更有趣的是用竹子製造的樂器。菲律賓盛產直徑粗大、管壁較薄,發音效果好的竹子,用它來製作樂器十分理想。 菲律賓的竹樂器中氣鳴樂器佔有重要的位置,其中有竹排簫、竹鼻笛、竹管、竹笛等。竹排簫常用五管或七管,其音色清脆、透明。竹笛與中國竹笛相似,但無笛膜。竹鼻笛長約40多厘米,正面開有三個音孔,背面開有一個音孔,鼻笛的頂端為吹口,由演奏者斜持在胸前,用一個鼻孔吹奏,發音委婉、含蓄。音量較小,竹鼻笛在北方很流行,常在青年男女戀愛時吹奏,男吹鼻笛,女彈口簧,互相應答以表達愛慕之情。竹管是菲律賓最有特色的樂器。竹管一端開口,另一端密閉,吹口開在竹管的側面。吹奏時要用嘴唇蓋住吹口,發出的聲音渾厚、深沉。在1985年首都馬尼拉舉行的藝術節上"民都洛島東部舞蹈團"就採用了長達一米多的竹管為舞蹈伴奏。
竹製的體鳴樂器種類也很多,如竹口簧、竹刮器、竹板琴、竹蜂音器等。口簧是世界性的樂器,竹口簧是刻有竹簧舌的一條竹片,藉助人的口腔作為共鳴體而彈撥發音的,而菲律賓的竹口簧長近一尺,在竹柄上還雕有彩色花紋。菲律賓少數民族的姑娘常把竹口簧和梳子放在一起,在與戀人相會時就彈起竹口簧向對方傾訴衷情。菲律賓著名作曲家卡西拉格曾創作過一首竹口簧與管弦樂隊的合奏曲,將這件真正的民間樂器推上了神聖的音樂殿堂,是一次新的創舉。竹刮器是在一個竹筒上刻出長短不同刻度而製成的,用小木棍刮奏,可以產生類似音階式經過句的效果。在民間還有一種竹板琴,它是若干塊長、寬、厚都不同的竹板平放固定在支架上,用車形的小槌敲擊演奏。在蘇錄群島的節日中,常用它來為舞蹈伴奏。將一根竹竿的一端劈開就製成了竹蜂音器,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或舞蹈時,將竹劈叉敲擊自己的身體,就發出嗡嗡的蜂音效果,很有特色。
竹製的弦鳴樂器有竹提琴和竹皮弦琴。前者是用大塊竹板加工而成的小提琴。竹皮弦琴是用一節較粗的竹筒將表皮一根根挑起來,在竹皮的兩端墊上小木塊,使每條竹皮都懸起來,用手指彈撥竹皮弦就能發出一定的音高。一般在竹筒的一面挑出五條皮弦,能發出5個不同的音。有的在竹筒的正反兩面各挑出5根竹皮弦就可發出10個不同的音。用雙手彈撥或用棍子敲擊進行演奏,這種樂器在太平洋、東南亞和非洲都留下了痕跡,很可能是歐洲齊特爾類彈撥樂器的祖先。
菲律賓有一台世界聞名的竹製管風琴,安裝在首都馬尼拉郊區的一個小鎮拉斯比耶斯的教堂中,它是由一位來自西班牙的神父狄亞哥。賽拉於1816年-1824年建造的。這台管風琴的外形與西班牙巴洛克式管風琴相似。因採用竹管,發出的聲音嘹亮、清徹,而且還能發出特殊的小鳥叫聲,十分有趣。但竹管風琴經歷了三次地震和一次台風的破壞,雖然進行過修理,但效果仍不理想。1973年管風琴運到德國進行修理,1975年修復後竹管風琴運回菲律賓,在拉斯比耶斯鎮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慶典。從1976年開始每年都在此舉行國際性的竹管風琴音樂節,有不少世界著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前來表演,演奏歐洲古典音樂和菲律賓民族音樂。
在菲律賓還有一個世界上罕見的竹樂團,它是由「崩崩音樂團」演變而來的。崩崩樂團是一個小的節奏性樂隊,只限於在節日中演出。1966年在奎松城建立的「潘卡特·卡瓦彥(意為歌唱的竹子)竹樂團」復興了這支奄奄一息的竹樂隊,並將它發展為美妙動聽、名揚國外的菲律賓竹樂。竹樂團由25名14歲-21歲的青少年組成,總共有竹樂器100多件,主要樂器有崩崩(這是一組由低音到高音的竹管樂器,每根竹管只發一個音,一個人吹1-2根竹管,整個樂團有幾十根,它的音色深沉、園潤,是竹樂團的基礎),都拉里(一種無笛膜的竹笛)、達姆加底(這是一種帶有竹筒共鳴管的竹板琴,是樂隊中主要旋律樂器,音色很明亮)、底邦克隆(亦稱竹豎琴、竹鋼琴,是由搖奏的安格隆竹筒琴組合而成的,三十多個安格隆掛放在一個架子上,由一個人演奏,音色華麗,主要對旋律進行裝飾變奏)和竹圈鼓等。除此之外還要加上三角鐵、鈴鼓、鑼鈸等。竹樂團的合奏十分動人,悠揚的旋律、濃郁的和聲、顫動的音色,使人如聞"仙樂"。他們演奏的曲目也很廣泛,從菲律賓的民歌、聖誕節歌曲直到歐洲古曲音樂,無不美妙動人。竹樂團曾多次作為菲律賓的音樂使者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香港訪問演出,1976年曾來我國演出,所到之處受到聽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對這些獨特的竹樂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竹樂團的核心人物是指揮兼音樂指導托萊多先生,他是一位中年音樂家,據說最早創造這些竹樂器的是他的父親,竹樂團現在用的兩套竹豎琴、竹板琴還都是他父親製作的。
1985年7月在菲律賓的民間藝術節上,還有一個奇特的軍樂隊,它的樂器無論是小號、長號、薩克斯號、單簧管……都是用竹子和藤製作的,這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
『肆』 巴厘島看到的竹製樂器叫什麼
這個是甘美蘭裡面木琴,其實在常規的樂隊裡面使用的應該是是木頭做的木琴,但是一般在酒店或者SPA等非正規音樂場所里經常有竹製的,因為竹製的竹木琴發音也非常接近甘美蘭音樂風格的需要,如圖所示:
『伍』 急急急!印尼甘美蘭資料
佳美蘭音樂小資料:(網路搜集)
佳美蘭是印尼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族樂隊,它所演奏的音樂也稱為甘美蘭。甘美蘭樂隊及其音樂大約在15世紀時形成,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它深深植根於印尼的泥土中,在民間有著深厚的基礎。據本世紀廿年代統計,當時僅在爪哇島上就有二萬個甘美蘭樂隊。
佳美蘭樂隊的樂器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演奏旋律的敲擊樂器:「波南」、「沙隆」、「根德爾」、「干邦」和掌握節奏的敲擊樂器:「根當」、「剛」和「克農」。以及其他管弦樂器:「蘇鈴」、「拉巴布」、「格渣比」等。
佳美蘭是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並加上人聲構成的多聲音樂。它既不是齊奏,也非歐洲式的和聲,對位。它的音樂織體復雜交錯,演奏時還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即在核心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即興演奏。佳美蘭音樂十分豐富,它是印尼的藝術瑰寶。音色十分多樣:清脆的竹板和響亮的金屬板,嘹亮的高音和深沉的低音,低沉的鼓聲和柔和的笛聲,威嚴的鑼聲與纖細的女聲齊唱……這些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們能在音響的調色板上描繪出多種多樣的色調和變化。此外甘美蘭樂隊演奏時力度變化也很大,有人認為就音量變化的幅度而言,甘美蘭樂隊並不亞於現代管弦樂隊。有時,音樂就像暴風驟雨突然襲來,震憾了大地,但往往又在轉瞬之間變為輕輕撫擊,纖細溫柔,十分寧靜。
印尼的佳美蘭音樂遍布全國各地,它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常為舞蹈、戲劇、皮影戲伴奏,並在幕間休息時單獨演奏,過去還常在各種宗教儀式,迎送貴賓及舉行火葬時演奏。各地的甘美蘭也有不同的風格,最有代表性的是信奉印度教的巴厘島甘美蘭音樂充滿生活氣息,活潑,歡快。而爪哇島的甘美蘭音樂由於宮廷的影響,顯得典雅,文靜。
印度尼西亞的克恰克(kecak)舞蹈與合唱也十分精彩。克恰克起源於一種帶有巫術性質的驅魔儀式,由一百至二百人不等赤裸上身的男子圍成圓圈,圓圈中心點燃著一堆火光明亮的篝火,他們用節奏性很強的呼喊聲為驅魔舞蹈伴唱。這種合唱形式還經常與表現《羅摩衍那》故事的舞劇結合起來,配上佳美蘭樂隊,成為一種綜合音樂舞蹈戲劇的藝術。由於合唱中不斷呼喊「恰克」(tjak)一詞,所以被稱為「克恰克」。參加這種表演的男人一般分為5組,其中一組以固定的節拍重復保持「朋、朋……」(Pung Pung)的吼叫聲,另外4組則以各自不同的節奏型,運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技術呼喊「恰克、恰克」,從而構成一種連綿不絕、神秘而氣勢磅礴的節奏化的聲音,極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