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現在華人都是幹些什麼生意

印尼現在華人都是幹些什麼生意

發布時間:2023-10-09 23:57:53

⑴ 印尼那邊不是很多華人嗎那做印尼語翻譯還有沒有市場啊

太有市場了,可以看我的博客:http://kktua.blog.sohu.com/ 我外甥剛初中文化,只是父母是60年回來的歸僑,在華僑農場長大,做礦產采購和保管員兼做很簡單的翻譯,一個月就拿了想當於6000人民幣,可惜他不會電腦,如果會,是8000元,好過在國內找工作!

⑵ 華人目前在印尼的社會地位如何印尼華人憑什麼富可敵國

在印度尼西亞,華人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千多萬,是世界上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為何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華人思量最多的國家?究其歷史,在西方殖民者勢力大規模入侵之前,印尼的華人就已經過萬。印尼被荷蘭殖民以後,為了掠奪當地資源而招雇了大量的華人勞工,這些華人便在印尼紮根。

3、華人勤奮,並且善於經營。從東南亞富豪的發家史來看,有不少系家族產業代代傳承。後來有些富豪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在給予的特殊經營權下,開啟商業壟斷之路,短時間完成了階層的飛躍,而後再逐漸擴大經營范圍,越做越大。

⑶ 去印尼做點什麼生意好呢

玩具出口到印尼
電子產品出口到印尼
重型工器具出口到印尼
燕窩,咖啡,東革阿里,沉香飾品等當地特產,礦產等進口到中國
這些都是利潤豐厚的生意

⑷ 把「攤」擺到全印尼,三個年輕人白手起家,打造東南亞電商獨角獸

在當地人眼裡,Bukalapak是一個能大量購買便宜貨的地方。前有Shopee後有Tokopedia,這家公司如何成為東南亞電商「獨角獸」?


作者丨趙曉曉

編輯丨孔露嬌

圖源丨攝圖網


10年前,在印尼首都雅加達,一家公司的三位創始人正在激烈地討論:是關掉生意,還是繼續在電商這條路上走下去?


在一年之前,他們還在狹窄的辦公室里夢想著創建一個超級電商平台。然而,這門生意帶來的收益卻微不足道,公司曾一度開不出工資,面臨著嚴峻的現金流危機。


Bukalapak印尼語意為「擺攤」,這個名字可能在普通人聽來有些陌生,但在印尼,它與Shopee、Tokopedia、Lazada 並稱印尼四大電商獨角獸,是當地最受歡迎的電商平台之一。


Bukalapak成立於2010年,2019年成為市值超過25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十年光景,三個年輕人把「攤」擺遍了全印尼,目前擁有7千萬多用戶。


這家公司是如何誕生的?背後有哪些故事?


在GGV的英文播客Evolving for the Next Billion中,GGV管理合夥人童士豪、GGV 投資副總裁 Dimitra Taslim與Bukalapak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Achmad Zaky進行了精彩對話,分享了Bukalapak的成長歷程和精彩故事。



「小店鋪」里的「大商機」


Dimitra Taslim:我們想了解一下關於Bukalapak的故事,它的起點是怎樣的?


Achmad Zaky:Bukalapak 是在2010年成立的,起初只是一個電商平台,如今已經發展成了一個綜合性的生活APP,成為印尼第四家獨角獸企業。


Bukalapak 的經營理念非常簡單:通過電商的橋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生意。我們在成立之初就打算賦能小商家,印尼是小微企業佔比最大的國家,中型企業非常少,Bukalapak想做的就是幫助小企業成長為中型企業。


童士豪:在印度尼西亞,電子商務正在快速增長,但互聯網的滲透率仍然很低,有網購習慣的人不到10%,如何去發掘另外90%不在網上購物的人?


Achmad Zaky:這是我們在創業時遇到的第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印尼一半以上的人群都住在農村,對線上購物不了解,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沒有接入互聯網,沒有條件進行線上購物。另外,印尼至今還沒走出「現金為王」的時代,即使是網購,也更偏愛現金到付。


第一波電子商務發展起來的時候,我們通過電視等媒體渠道進行創造性的推廣,目的是讓更多的印尼人了解互聯網,了解電子商務。


第二次浪潮,我們抓住B2B的風口期,建立了O2O 平台 Mitra Bukalapak,發動廣大鄉村地區的街邊售貨亭、夫妻老婆店等小商店,成為 Bukalapak 平台賣家中的一員。


這些小型商店在印尼語里有一個統稱——Warungs(傳統的印尼夫妻店),Warung 在印尼人的生活里是一個核心而又獨特的存在,路邊攤、小咖啡館或飯店都是 Warung,印尼95%的人都會去這些小商店裡購物。


Mitra Bukalapak 是一個專門的APP,它可以幫助 Bukalapak 獲取那些接觸不到網路的人,給他們提供便利,我們就是這樣慢慢地獲取資源的。目前,我們在印尼有超過500萬入駐商家,7000萬注冊用戶,1200萬的日活用戶。


印尼一家使用 Mitra Bukalapak 的夫妻店(Warung)

圖源:Bukalapak 官方


童士豪:作為印尼最大的電商平台之一,Bukalapak主要售賣什麼?與其他電商巨頭相比優勢在哪裡?


Achmad Zaky:首先上線的是電話卡、耳機等電子產品,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水、香煙、方便麵等生活日用品,發展到現在,我們已經涵蓋了家用產品、男裝等很多種類。


對比其他平台,我們都以更便宜的價格、更快的分銷和更好的產品質量提供給用戶。Bukalapak 還上線了一系列金融 科技 服務。現如今,Bukalapak 的信用及表現好用戶可以在平台上獲得貸款,申請信用卡,甚至買賣黃金,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最大的優勢是我們可以提供品牌服務,如果某品牌想在Warung做廣告,我們可以利用數據為品牌提供分析,幫助其了解到產品的銷售情況,優化銷售渠道。另外,如果早上下的單,當天晚上沒有到達,還會提供退貨服務。


Dimitra Taslim:在印尼,Warungs市場體量有多大?客戶群體是怎樣的?


Achmad Zaky:Warung 在印尼究竟有多少,已經無從統計,它充斥在印尼人生活里的每一個角落,散落在印尼的大街小巷。


印尼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完全不同,印尼有五分之三的人住在非城市地區(鄉村地區),這些人日常生活里的購物方式不是去大型商超,是去身邊的雜貨店、售貨亭,這種類似街頭小攤的Warung經濟體系占據了印尼線下經濟的70%,這在東南亞是很大的比例了。


通常在發展中國家,Warungs的增長正在放緩,但在印尼它還在增長。Warungs不需要很多資金來建立,而且大都布局在車站附近,如果你經常開車上下班,通常會更願意選擇在便利店購買,不僅方便快捷,價格也很便宜。


童士豪:你們剛開始是如何在沒有錢的情況下成長的?


Achmad Zaky:這個話題我很喜歡談論,有人說這是最糟糕的時候,但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時間,也是最有效的時間。


從 ITB(印尼的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找不到工作,無奈之下,我回到了家鄉蘇拉卡爾塔,一個遍地夫妻店的小城,閑逛一段時間後,我重新回到了雅加達,這回我拉上我的朋友Nugroho Herucahyono決定創業。


我們學的是計算機科學,想利用電商這座橋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小生意,Bukalapak 的最初創想就這樣誕生了。後來,我的另一位朋友 Fajrin Rasyid 被叫來管理財務,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Bukalapak 三位早期創始人,左起:Zaky、Rasyid、Herucahyono

圖源:Bukalapak 官方


但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電腦,並且沒有人相信互聯網,勸說城鎮小商戶加入電商平台異常艱難,只有約五分之一的邀約商戶願意嘗試一下。後來我們就嘗試在Facebook上投廣告,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加陌生人為好友,甚至給所有的公司發送垃圾郵件,在100家公司中,可能有5家公司前來簽約並銷售,這就是我們成長的方式。


很多被 Bukalapak 加好友的人都是騎行愛好者,當時騎行在印尼很火爆,Bukalapak 根據需要上線了很多自行車和零部件,一時間,Bukalapak 被人們當做印尼自行車和零部件首選購物平台。後來Bukalapak逐漸把業務擴展到相機、飛機票、火車票等許多領域。


公司成立一年後,也就是在2011年,我們遇到了資金問題,被迫停業的前夕,我們得到了日本投資人Takeshi Ebihara 28.8萬美元的融資,有了這筆錢,公司一方面深耕騎行社群,一方面把社群戰略延伸到其他版塊。


後來我們又陸續得到螞蟻金服和GIC的投資,業務范圍跟資本都得到了很好的擴展和積累。我們把 Bukalapak 看成自己的孩子,我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



Achmad Zaky:我是在高中認識了我的聯合創始人,我們高中時是朋友,我們在理科或奧林匹克之類的比賽中互相競爭。我們上的也是同一所大學,並且在同一個班,我們曾經是對手。


當我開始創辦Bukalapak的時候,沒有人相信我,只有他相信。所以,他沒有朋友,我也沒有朋友,那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建設這個公司,我們就是這樣認識的,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


Dimitra Taslim:在2016年的時候,你發表了一個「少即是多」的博客,這是什麼意思?你如何平衡多元化與專注於你所從事的行業之間的問題?



我所說的「少即是多」是指你每天都必須去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保持你工作的簡單化,只有一個重點是真正重要的,因為它使你敏銳,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終也實現你的目標,這是關鍵。


因為當你變得強大時,你就會去尋找更多的機會,你也會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但同時也容易變得貪婪,思想無法集中,甚至忘記自己的初衷是什麼,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要真正專注於你所做的一件事。


資本積累與出海野心


Dimitra Taslim:早些時候,我們采訪了印度的Udaan公司,這家公司的kirana商店與warungs的模式很相似,而且Udaan的融資和成長都很迅速,你是怎麼看待與這家公司的競爭關系?


Achmad Zaky:說到底,關鍵是生產力和效率。洛克菲勒創辦石油公司時,努力地推動生產力,提高效率,直到他成為一個壟斷者,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故事,特別是對初創企業來說。


通常來說,排名第一的玩家會讓第二個玩家或第三個玩家感到害怕,如果你不害怕,選擇去戰斗,並保持生產力,你就會活下來。


Dimitra Taslim:面對內外部的競爭環境,Bukalapak在未來的布局上會有什麼變化?


Achmad Zaky:2019年5月份的時候我們推出了一款新應用程序BukaGlobal,正式開始進軍海外市場,我們選擇了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這幾個國家和地區,因為這些地方都有著相當數量的印尼人,他們對印尼文化都很了解。


另外,我們還與新加坡電商物流初創企業Janio達成合作,幫助我們處理端到端的跨境物流業務。接下來,我們還將向擁有眾多穆斯林人口的中東市場發展,使Bukalapak成為引入印尼產品的中心平台,同時也能幫助提升中小企業的業務發展。


Dimitra Taslim:最近,Bukalapak獲得了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和中國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的融資,你認為融資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chmad Zaky: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可以到處玩,也可以有很多次失敗。但現在有了信譽良好的投資者和股東的加持,我們必須更加謹慎,我們仍然可以嘗試失敗後再試一次,但我們首先要保證自己不會受傷,這是關鍵。


融資是一種成長,但重要的是資本的積累。另外,還必須從投資者身上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從投資者那裡得到的不應該僅僅是金錢,還有很多隱性的價值。


童士豪:對於那些不熟悉印尼市場的創業者,你有什麼能和他們分享的?


Achmad Zaky:印尼的文化是不同的,營商環境也很好,尤其是下沉市場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其次是人也很友好,印度的公司本土化很強,這就是為什麼Bukalapak能在本土做的這么好原因。我們能夠很好地融合當地的文化,每個人都喜歡我們的品牌,它是一個國產品牌,是當地的驕傲,所以在印尼創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尊重本地的文化。


當地的Bukalapak 圖源:網路


童士豪:從一家小公司到印尼的獨角獸,Bukalapak的成長並沒有耗費大量資金,很少有公司能做到這一點,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Achmad Zaky:首先Bukalapak 是傳統的本土品牌,99%的員工都是本地人,人力成本比較低;其次,我們是為中小企業賦能,幫助他們擴寬銷售渠道,他們會更願意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僅是交易型的平台,還注重與他們建立 情感 ,我自己有時會到賣家社區活動,激勵他們多賣東西,傾聽他們的問題,他們就會心懷感激,用心地去推廣Bukalapak。這都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節約了成本。


童士豪:你們在整個印尼市場建立了C2C 的模式,並且幫助了當地近500萬的小型商店,你是如何建立起這么一個有效的企業組織?


Achmad Zaky:正確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從文化上來講,不僅是公司的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本土文化,所做的事情、所選用的人才都要符合本土文化特徵。其次是數據驅動的性能和透明度,我們將所有的指標公開透明地分給公司的每個人,這樣他們就可以學習如何改進他們的指標,如果我們已經知道有人表現不好,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另外,要具備機器學習的能力,不斷地學習和嘗試新事物。


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印尼人喜歡用一個片語,叫做Gotong-royong,這個詞翻譯成中文就是「互助」的意思。印尼是一個非常 社會 化的國家,我們就像一個巨大的家庭,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只靠自己生存,我們必須和其他朋友一起工作,才能產生一加一大於三的效果。


Bukalapak夥伴合影 圖源:網路


「現在是創業的最好時期」


Dimitra Taslim:新冠疫情的爆發對Bukalapak有什麼影響?小型初創企業如何應對這場疫情?


Achmad Zaky:疫情背景之下,Bukalapak的發展與收入是非常可觀的,因為人們不願出門購物,電商平台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電子商務的需求從非必需轉向必需,這也是Bukalapak在快速消費品中強大起來的原因。


初創企業在這場危機中會受到很大影響,比如P2P、O2O等行業,甚至是線下商場都會受到很大影響。但也有新賽道出現,在線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因此,在這場危機中,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偉大的創始人和偉大的想法誕生。疫情對創業來說是一種考驗,最終通過考驗的初創公司未來會迎來大生意。



Achmad Zaky:其他領域我們還在尋找,正如你所說,偉大的創業公司將從疫情這個時代出現。Bukalapak也經歷過很艱難的時刻,通常這個時候,它會使創始人更有創造力,因為他們必須找到一種新的方法解決困難,這是疫情時代創始人該有的心態,他們會比那些沒有經歷過疫情的人更具有創造力。


通常來說,在金融蕭條時期成長起來的嬰兒潮一代,他們的儲蓄率會遠高於千禧一代的消費者,因為他們知道沒有工作、生產力和薪水下降的艱難時期是什麼滋味。在這樣的危機時期,當創業的機會成本較低時,就會有更多的人去創業,而倖存者將是最有創造力和最有彈性的人,也是最有效率的人。


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創始人,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一些,正試圖尋找越來越多的這種心態的創始人,這對創業生態系統來說是個好消息。


Dimitra Taslim:對於初創公司,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幫助他們度過這段時間?


Achmad Zaky:疫情終會結束。對於初創企業,首先,他們必須真正審視自己的衡量標准,例如CAC(客戶收購成本),CAC在疫情期間可能會貴兩倍,因為需求下降,購買力也會影響業務,保留率會低,貸款價值也會低,因此調整和觀察這些指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還要看成本,指標調整之後,要降低凈消耗,比如人力或辦公室成本,保存現金。就現在而言,現金是王者,因為你無法保證能不能獲得下一輪的資金。


最後,做出正確的決定。疫情期間,很多領導會面臨裁員的問題,但必須作出這個艱難的決定,因為拯救公司比善待和取悅每個人更重要。而被解僱的人,我相信他們未來也會成為偉大的創始人,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Dimitra Taslim:作為一個領導者和風投基金創始人,在疫情期間你學到了什麼?


Achmad Zaky:在此之前,我們進行了許多投資,但錢帶來的結果不一定都是好的,這就是我學到的。


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整個的經濟和創業情況有點像2010年、2004年那幾年,那時候的情況對於人們創業是非常理想的,因為這是創始人驅動的,而不是金錢驅動的。因此,你必須是偉大的創始人,找到非常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傾注資金。



我希望創始人不要專注於尋找投資者,而是專注於打造偉大的產品,用更少的錢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樣才能獲得雙贏。

⑸ 從「豬仔」到「主宰」,進擊的東南亞華人


2020年9月,金龍魚被批准在創業板上市。


人們猛然發現,我們做飯用的這桶油, 年營收竟然是妖股茅台的2倍。


更讓人驚訝的是,金龍魚的老闆郭鶴年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而且 他已經連續20年穩居馬來西亞首富。


一個華裔,怎麼就成了馬來西亞首富,還連續坐了20年?


仔細挖下去,你會感到更加震驚,因為根據福布斯2019的評選, 馬來西亞前50的富豪中,有37位是華人,而前10的富豪中,有9位是華人



馬來西亞並不是個例,在整個東盟五國中,除了新加坡外,幾乎都是這種情況:


福布斯2019菲律賓前10大富豪中, 華人佔了8席;


泰國10大富豪中, 有6位是華人


2019印度尼西亞前10大富豪中, 有7位都是華人;


這些並不是個例,在某種程度上,華人幾乎控制著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命脈,根據維基網路的數據:


在印尼,3%的華人掌握了印尼70%的財富;


在泰國,5%的華人掌握了泰國70%的財富;


在馬來西亞,25%的華人掌握了馬來西亞70%的財富;


他們的產業遍布各行各業,甚至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成千上萬的華人會移民東南亞?為什麼占據總人口比例並不大的他們能占據這么大的財富比例?華人憑什麼?


01


全世界有23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超過1億的,只有13個,不到6%;


人口超過3300萬的國家和地區,只有41個,不到18%。


而3348萬,是東南亞的華人華僑總數。


沒錯,這是移民東南亞的中國人及他們的後代總數。


移民,聽起來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


但對東南亞的大部分移民來說,並非如此。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詞: 下南洋。



南洋,早期的定義比較精細,現在主要指東盟十國為主的東南亞廣大區域。


下南洋指的便是中國人到東南亞打工、經商,乃至遷徙到東南亞等。


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便是「契約華工」,也就是「賣豬仔」。


說來,這是一段無比辛酸的 歷史 。


1840年後,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均以失敗告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 條約規定,列強可以販運華工出洋。



於是,很多人成為了「契約華工」。也就是說,他們用出國後的工資作抵押,換取出國費用。


然而,彼時奴隸制相繼廢除,東南亞的種植園和錫礦需要大量工人,這些自願出國的工人根本不夠。 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擄掠和拐賣華工到東南亞。


這些被賣身的華工,日子慘極了。



他們要面臨著自然的危險。


有人在橡膠園里割橡膠,日代叢林里,出沒著老虎、蠍子等有巨大威脅性的動物。



但更大的威脅,來自於人,也來自於他們不被當做「人」,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說出來極度難聽的詞: 豬仔。


一個叫劉亞平的華工曾被賣身到煙草種植園,他這樣描述在那裡的生活:



短短幾百字,道盡了日復一日的艱辛,這就是東南亞「契約華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他們不能遲到早退,一旦發生便會被工頭打罵;


他們工作的時候不能穿衣服,只能圍一條浴巾遮羞;


他們每天要沖涼,有人用硫磺水沖涼後會感冒。一旦生病,沒有人幫忙醫治,種植園主礦主只會看著他們死去。


因為在這里,死掉一個,有十個來;死掉十個,便會再來一百個。


真正的命如草芥。



他們活在這里,唯一的盼望就是早點還完契約里的錢,為自己贖身。


但大部分時候,這是個奢望。


因為那裡的薪資實在太過微薄,有人甚至連飯都吃不飽。


而在這種最絕望的環境下,一些人沾染上了惡習,那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不嫖不賭,飯碗跳舞 (不給飯吃)。


把微薄的薪資花在這些惡習上,還款就不可能。


絕大部分人的生命,就這樣在種植園、錫礦里因為勞累、疾病而終結。


據1902年清政府的文件,在東南亞的華人已經達到400萬。


他們有早期自己下南洋的中國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賣豬仔」。


這是早期「華工」的艱苦生活。


02


19世紀70年代,一位旅居新加坡的英國人,留下來這樣的日記:


大約在大清早四點半鍾,皎潔的月光還在照耀著,當我沿路行走時,我很驚奇地看到,一個華人在路邊,在他那一小塊馬鈴薯地里,用鍬子猛力地挖著;


不久,又看到一個華人憑著月光,用鍬子翻土做壟。



聽起來很辛苦,但這已經是那些在種植園、錫礦上日復一日用生命勞作的華工中的幸運兒。


因為他們堅持到了為自己贖身,而今雖辛苦,卻是自由的,是在為自己工作。



其實也不止是他們,中國前往東南亞的大規模移民,有三波。


不同於「賣豬仔」的契約華工,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自願出國。


早在17世紀初,「契約華工之前」,尚處於明朝的中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波東南亞移民。那時,歐洲的殖民者四處征討,征服了一個又一個東南亞國家。



他們帶去了嚴苛的殖民,也帶去了繁榮的商貿。


春江水暖鴨先知,離東南亞最近的南方人看到了這一切,紛紛乘船前往東南亞淘金。


而繼「契約華工」之後,20世紀初,剛剛結束封建統治的中國積貧積弱,而被西方殖民300年的東南亞卻嘗到了一點工業革命的果實,電力、鐵路、港口、製造業...東南亞比中國富。


不同於先輩的被迫,無數年輕人開始帶著淘金夢前往東南亞。


曾經,他們做苦力、采礦、在種植園里幹活。


而今,他們在這里用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勞,開啟了不同於那些華工的生活模式。


他們帶來了中國人的手藝, 在這里做木工、理發師、金銀匠;


也有人做種植園主,以及販貨郎。



他們走街串巷,很多客戶像他們一樣,也並沒有錢。


華人的智慧在此時派上了用場,彼時的東南亞,「仙」是最小的貨幣單位,但是在他們這里可以買半仙;一盒香煙你買不起,沒關系,可以只買一根;你實在沒錢,還可以賒賬,反正下次還來。


就這樣,許多人從做苦力脫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店主。


他們穿梭於十里八鄉,街頭巷尾,構建了東南亞一個又一個國家早期的商貿形態。


在沒有被殖民的國家裡,比如泰國,對華人的接受度極高,他們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迅速融入了當地。


而在一些殖民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他們則被迫成為了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的中間商, 這個身份在一定階段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好處,同時卻還有往後日子裡的一場場災難。


19世紀後半葉,荷蘭開始在印尼推行新的殖民政策,廢除強迫種植制,發展私營企業,推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部分華人開始如前所述那樣經營小商品,他們穿梭於印尼各地,收購原住民種的土產品賣給荷蘭人,讓他們運到歐洲去賣;又把從荷蘭和歐洲進口的其他工業品,賣給印尼的土著。



靠著這樣的勤奮、節儉、精明...許多華人從中賺了錢。


然而,這一切,印尼的荷蘭殖民者都看在眼裡。


作為殖民者,荷蘭並不想和他們統治下的當地居民「硬碰硬」,他們樂於看到華人成為這個「中間商」。


為此,他們甚至專門打壓當地土著,強迫他們從事種植業,讓華人從事商貿。這讓不少華人跟著荷蘭人富了起來,而當地居民則日益貧困。


荷蘭統治下的當地土著,自然十分痛恨殖民者。


可在轉移矛盾上面,荷蘭人有辦法。


他們決定「分而治之」,實行稅收承包制,通過競標,讓華人去收稅,從當地人身上榨取利潤,從而把當地土著對統治者的憎恨,轉移到華人身上。


荷蘭人把當地人分成了三個等級:歐洲人、華人、土著。


明明最富有的是荷蘭人,剝削當地人的也是荷蘭人,然而在這樣的境況下,華人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替罪羊,當地人發泄怒火的焦點。


在很長時間里,印度尼西亞都是東南亞最排華的國家之一。因為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次又一次挑起這樣的矛盾。當然,這是後話。


就這樣, 歷史 的車輪滾滾而下,曾經在錫礦、種植園賣命的華人們,總算翻身,成為了一個又一個小小的店主。



此時,距離成為巨富,還有些許遙遠,但曙光已經初顯。


03


一群漂洋過海的華人,也許未曾想過控制哪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但小富即安絕不可能是他們的終點。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他們或者無法忍受家鄉的貧困,毅然決然割捨下那片世世代代生存的土地,漂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只為尋求新的生機;


他們或者被從家鄉販賣、擄掠到這片土地,干過這世間最艱辛的工作,忍受過最非人的待遇,然後從那裡死裡逃生;


他們時不時就要被當地人仇視,被殖民者防範,甚至屠殺...


他們必須付出一切努力,來給自己的生活創造一份保障。


就是靠著這份勁頭,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當地白手起家。


他們從零開始,從販貨郎開始,有了一間小小的店鋪;


然後從一間小小的店鋪開始經營,日後成為東南亞各個國家的商業巨賈。


用很多人可能略顯誇張的話來說:控制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命脈,並且成為了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比如菲律賓首富、SM集團創始人施至成。



1924年,施至成出生在福建晉江龍湖鎮一個叫洪溪的村莊。12歲那年,也就是中國戰亂的那些年代,他跟著父親去了菲律賓馬尼拉。


他們一家人在那裡開了個小雜貨店,賣一些日用品:肥皂、大米、沙丁魚等。


從那時開始,施至成就跟著爸爸賣貨,但他還是想上學,爸爸答應了。


12歲的施至成不會講英語,也不會說本地語言 ,他不得不再次從一年級上起。為了給爸爸省錢, 他買最便宜的紙、用二手教材


四年級時,施至成每門課都考90分以上,還和老師申請跳級成功。


只可惜,二戰臨近結束時, 他們家的雜貨店一家毀於一場大火,其他的雜貨店被洗劫,一夜間一無所有,父親幾欲回國。


但施至成決定留下來,他最初從美國販賣鞋子到菲律賓,漸漸地開了一家鞋店,品類從鞋子擴張到衣服和其他紡織品。


1958年,這家店取名ShoeMart;14年後,鞋店升級成了百貨商場;又過了2年,施至成進軍房地產;



又2年後,為了給商場的供貨商提供金融服務,他買下了一家銀行。後來,這家銀行成為了菲律賓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菲律賓金融銀行。


施至成的產業遍及各行各業, 2008年,84歲的施至成榮登菲律賓首富寶座,此後便穩居首富。


直至2019年,施至成去世。這一年的首富寶座終於易主,因為施至成的產業分給了各個兒女,但他們卻牢牢霸佔著菲律賓富豪榜的第八、第九、第十。



不同於施至成,如今印尼富豪榜上的第一二位黃惠忠、黃惠祥被認為是富二代。


他們的家族企業是針記集團,是印尼最大的企業之一。


但其實,這個企業也是他們的父親黃維源從零開始創辦的。


黃維源研發出了一種具有緩解疼痛功能的丁香煙,在印尼市場廣受歡迎。1950年,丁香煙在印尼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


但可惜,十多年後,煙廠毀於一場大火,黃維源也離開人世。


悲痛的黃家兩兄弟在廢墟中建立起了如今的新針記集團。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同樣是富二代,他就是金龍魚的幕後老闆。



但他的父親也是福建人,是第一代馬來西亞移民。初到馬來西亞謀生時,他從最普通的店員做起,一路開咖啡館、辦公司、做米糧和糖的生意。


父親去世時,沒有留下遺囑,法院要求公司必須清盤。 他和七位兄弟姐妹平分了財產,扣除一切費用,他拿到了150萬元。


後來,他們成立了家族企業郭氏兄弟(馬來西亞)有限公司。從經營米糧生意開始,郭鶴年一路成為了「亞洲糖王」、香格里拉酒店的老闆、香港傳媒大亨、嘉里物流的老闆, 並蟬聯馬來西亞首富20多年。


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一代倒下後,許多二代都在廢墟上重建了基業,並守業至今。


這當然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是加倍努力的結果, 但很大程度上,也許要歸功於教育。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寫過:「在印尼的華人社區里,不過走到哪,中國人都對知識的獲取保持著一種敬畏,盡管早期那些中國人中的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


在馬來西亞,1960年代, 華人數量占人口總數也不過35%,但華裔學生在工程專業拿到的文憑數量竟然以100:1超過了馬來西亞學生。


很多華人創業致富後,把孩子送到世界各地去學習。



即使是沒上幾年學的施至成,在白手起家把生意做起來後,還跑到馬尼拉的遠東大學學習一個商業相關的專業。


當然,最後因為生意太忙,只上了2年就退學了。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華人以極少數的人口,占據著東南亞國家巨額的財富比例,他們的產業遍布各個領域:


小到民生,麵粉、糧油;大到國家的關鍵性產業,工業、金融、銀行業等等。


東南亞各地,都上演著諸如此類的華人史詩。


他們富甲一方,霸佔了各國的富豪榜,也為推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當初背井離鄉的他們,也許不會想到,日後他們還會回歸故土,成為東南亞和中國之間穿針引線的人。


04


40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為東南亞富豪們資金的回歸,打開了一扇大門。


彼時,剛剛經歷十年動亂、貧困、走 社會 主義的中國,不被很多人看好,吸引資金困難重重。


但東南亞的華人們,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


郭鶴年砸下5.3億美元,在彼時荒涼的「大北窯」,建起了北京的CBD國貿;



三林集團在中國投資15億美元;金光集團投資20億港元;正大是第一個來中國投資的東南亞華人企業,也是在中國投資最大的東南亞華商。 類似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


很難說他們是顧念血脈,亦或是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又或是投資可能帶來的利益,但總之在中國急需資金的那個年代,他們的錢來了。


在那個年代,中國共引進了307億美元外資,其中有70%是華僑、港澳台同胞和外籍華人投資的。


國務院特區辦公室主任何春霖曾經感慨地說: 華僑、港澳台同胞及外籍華人是投資中國大陸的先驅,是聯系中國與外國經貿關系的「紅娘」。


而40年後的今天,昨天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情況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情況舉行發布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 今年東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沒有人能忽略那些曾經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在這其中所起的作用。


他們是真正穿針引線的人。


但還有一些華人,他們回來的身份,甚至都不是「華人」,而是「華僑」。


有人可能不知道「華人」和「華僑」的區別,華人是已經加入別國國籍的有中國血統的人, 而華僑雖然生活在國外,但仍然是中國國籍。

比如印尼富豪林文鏡, 他從始至終保持著中國國籍,為此還放棄了加入印度尼西亞內閣的機會。


但要說愛國華僑之首,當屬陳嘉庚。


他不在任何一個富豪榜上,但絕對可以排到愛國華僑榜前列。


他出生在福建廈門集美區。1891年,17歲的他前往新加坡謀生,在父親開的米店工作。



此後,他一路做菠蘿種植、橡膠種植加工、米業、航運業等等。


但他一生賺的錢,幾乎全花在了中國。


1910年,36歲的他就開始支援辛亥革命和福建省財政;


抗日戰爭時期,他帶領華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帶領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等等組織。短短3年多,這個組織為中國籌了4億多元;


打仗的時候,寒衣、葯品、卡車,前線缺什麼,他就送什麼。他甚至專門投資建立了葯廠,直供前線。


但他最令人振奮的成就也許是教育。


早在1894年, 20歲的他就把父親給他成親和家用的2000銀元省下來,創辦了「惕齋學塾」。


後來,清朝統治被推翻。1912年,他又回到家鄉集美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集美學校水產科、商科等等。這些學校共同組成了集美學村。



他創辦和資助的學校有足足118所,最出名的是廈門大學。


1921年,他親自選址,並拿出400萬元籌建廈門大學,此後仍然不停地為學校提供經費。


與此同時,他的公司不斷地遇到危機,1926年,橡膠價格暴跌,1929年經濟危機,陳嘉庚的公司幾乎面臨破產。但他仍然在為這些學校提供經費,沒有錢他就去變賣產業。


1932年, 一家外國大企業找到陳嘉庚,說願意幫他拯救公司,條件是他停止資助廈大、集美等學校。


陳嘉庚拒絕了。


他說: 寧使企業收盤(倒閉),絕不停辦學校。


廈門大學


1934年,陳嘉庚算過一筆賬,他做實業30年,減去虧損,凈盈利1320萬元,但他創辦廈大、集美等學校卻花了1300萬元。


20萬元,這是這個富翁全家人30年的總花費。


去世時,他在遺囑中這樣寫道:


像陳嘉庚這樣的東南亞華僑還有很多,他們雖為了生活出走,但自始至終心中都裝著故土。


他們將星星點點的能量匯聚到他們曾經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和我們一樣支撐幫助著它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


尾聲


有人說,人類的 歷史 就是一部遷徙流動史。


大約4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就走出非洲,遷徙到世界各地,最終演化出了這個星球的主宰——人類。


此後,自然災害、戰火、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因為種種原因,人類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遷徙到另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遷徙到另一個城市。


這背後,不過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生存和繁衍。


時至今日,全球的華人華僑大概有4543萬, 而東南亞的華人華僑足足有3348萬,佔了全部華人華僑的73.5%。



因為這3348萬華人華僑放在整個東南亞,其實並不算顯眼,只佔總人口的6%。



那些曾背井離鄉的東南亞華人們,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永遠地留在了東南亞,和當地人結婚生子,融入當地的文化,成了他們所處國家的一分子,再也沒有踏上回國這條路。


但他們中還有一部分人,在當地生活工作,以華人華僑的身份時刻關心著中國的發展,他們會回來尋根,會在中國遇到問題的時候施以援手:或資金,或發聲。



他們中也有一部分人,即便身處東南亞,卻從沒有一天忘記過自己是中國人。他們把自己掙的錢,全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


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沒有體會過他們的生活,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難去還原,背井離鄉做苦力,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付出了怎樣的艱辛,才闖出了今天這片天。


我只希望,留在東南亞的他們,能被所在國溫柔以待;


想要回來的他們,我們同樣舉雙手歡迎。

⑹ 2021印尼富豪榜華裔企業家過半,閩粵居多,晉江籍二兄弟霸榜


東南亞的印尼,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每個地區獨一無二的文化與遺產吸引了很多的全球觀光客。奇妙的印尼,也是東南亞地區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由於 歷史 原因,不可思議的是,華人在印尼多從商,華人經濟是印尼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有22位印尼富豪上榜,其中超一半是華人企業家,可見印尼華商之份量及影響力。



閩粵籍華商富豪最多,晉江籍二兄弟霸榜

黃惠祥


2021福布斯富豪榜上,有22位印尼富豪上榜,上榜最低門檻是11億美元,其中,祖籍晉江的印尼閩商黃惠忠(R. Budi Hartono),以205億美元身家為印尼首富,緊隨其後排名第二的是他的兄長黃惠祥(Michael Hartono),上榜財富為197億美元。、


黃惠祥、黃惠忠從父親手上繼承丁香煙生產企業針記集團(Djarum),不過,相對於煙草,印尼首富黃氏二兄弟最大的資產是銀行業,家族旗下的中亞銀行(Bank Central Asia),是印尼最大的私有銀行,該集團有兩家銀行Bank Hagakjta和Haga Bank,遍及印尼各地。


多元化經營,是海外華商的一大經營特色,黃惠祥、黃惠忠兄弟還經營房地產、酒店及購物中心等多元產業,家族旗下的PT Bukit Mulia,是印尼最大的商業集團之一。


在福布斯印尼富豪榜中排名第三的是印尼石化巨子普拉卡什·洛希亞(Sri Prakash Lohia),上榜身家65億美元,他持有在泰國曼谷上市石化企業Indorama Ventures相當多股份。


印尼「木材大王」彭雲鵬及家人


印尼「木材大王」、印尼「膠合板大王」、巴里多太平洋集團董事長彭雲鵬(Prajogo Pangestu),與普拉卡什·洛希亞在印尼富豪榜並列第3,也是65億美元身家。


彭雲鵬,祖籍中國廣東省陸河縣東坑鎮小鄭村,他的父親彭瑞出身窮苦農家,早年漂洋過海南下印尼謀生,先是在橡膠園做割膠工,也做過裁縫。


上世紀60年代初,僅初中畢業的彭雲鵬來到雅加達,在印尼木業巨子黃雙安旗下材源帝集團工作,1977年自主創業,開辦巴里多太平洋公司,如今這家企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商及出口商。


彭雲鵬及夫人張明聯,1993年曾回故鄉陸河東坑鎮福新村小鄭自然村探親謁祖,去年他捐出百萬美元支持中國抗疫。彭雲鵬旗下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團也是多元化綜合集團,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除了伐木、膠合板、造紙外,在銀行業、酒店及房地產投資等亦有建樹。


印尼CT集團創始人兼理事長凱魯•丹絨(Chairul Tanjung),排名第5,上榜身家48億美元。


翁俊民(左)與兒子翁大川及外孫陳冬亮在李文正博士祖屋


69歲的國信集團主席翁俊民及家族,上榜身家33億美元。獲馬來西亞蘇丹頒賜拿督斯里的翁俊民(Tahir),曾是被寄望出任印尼副總統的華族第一人,祖籍福建福清。


翁俊民,現任印尼國信集團董事局主席、印尼國信銀行主席、印尼華文報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及印尼翁俊民基金會創辦人等職務,也被被譽為「印尼大慈善家」。


翁俊民,1952年出生於印尼泗水,是印尼第二代華人,祖籍福建福清,畢業於新加坡南洋大學、美國San Francisco, Golden Gate大學。1988年,他從經營 汽車 銷售公司起步,創業失敗後轉向服裝製造業,後又進入金融業。國信銀行(MAYAPADA Bank),1990年在雅加達成立。目前,翁俊民是他所收購的印度尼西亞最大中文日報《國際日報》之主要股東,也是印度尼西亞《福布斯》雜志股東。此外,翁俊民旗下產業涵蓋金融、醫療、零售、地產和媒體等多個領域。


翁俊民祖籍福建省福清市新厝鎮漆林村,他的父親翁文英早年下南洋謀生。翁俊民,是莆田籍「印尼錢王」李文正的女婿,其岳父李文正祖籍莆田江口。


富豪榜上排名第七、第八的是Eddy Kusnadi Sariaatmadja與Jerry Ng,上榜身家分別為25億美元和20億美元。


吳笙福


福布斯印尼十大富豪里,吳笙福(Martua Sitorus)排名第9,他於1991年與「糖王」郭鶴年之侄子郭孔豐聯合創辦「豐益國際」,是世界五大糧商中唯一的華僑企業,也是新加坡交易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吳笙福現為豐益國際(Wilmar International) 董事兼聯席首席運營官。


61歲的吳笙福,現有子女4人,祖籍福建晉江市磁灶鎮三吳村。在印尼棕櫚產業,吳笙福是行家之一,他在大學畢業後就跨入這個行業。


排名第10的71歲郭桂和(Djoko Susanto),是印尼超市巨子,上榜身家17億美元。他1950年出生於雅加達,祖籍廣東大埔縣大麻鎮,他是客家人,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印尼第二代華裔企業家。


愛發連鎖超市老闆郭桂和


郭桂和的父親郭孟鐸(1903-1989)與母親黃說娘(1914-1979),都是原籍廣東大埔客家人,上世紀30年代乘帆船南渡印尼,在椰城結婚成家,後定居於北多瑤一帶,靠經營雜貨店為生。


郭孟鐸育了5子5女,郭桂和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小名「阿桂」。上世紀70年代,郭桂和經營家族的」幸福源泉「雜貨店時,一直在思考如何擴大生意,後來他發現香煙市場的潛力,獲得了雅加達多家代理商的信任與支持,特別是印度尼西亞 歷史 最悠久的丁香煙製造商——林天寶家族的三寶麟公司。三寶麟是超過百年 歷史 的煙草公司,也是富過三代的頂級豪門。


靠煙草批發起家的郭桂和,在印尼有「煙神」之譽,後來他又深耕連鎖零售業,家族旗下擁有1200多家的連鎖超市,又成了印尼零售業巨子。


郭桂和的Alfamart(愛發)便利超市,不僅開設在印尼各大城市,也觸及窮鄉僻壤。


目前,郭桂和、陳麗珍夫婦,有5個子女,均事業有成。上世紀80年代,在妻子陳麗珍的支持下,郭桂和又發展了「慈育」教育機構,這家私營教育機構從中小學到大學都有,興辦教育,也是他為彌補自己早年失學之遺憾,讓更多人有讀書的機會。


印尼「錢王」、力寶集團創辦人李文正


上榜的22位印尼富豪里,年歲最大的92歲的Lim Hariyanto Wijaya Sarwono(林聯興),林聯興又名「林謀祿」,祖籍福建省福清市,任印尼華裔總會名譽主席、印尼林氏宗親會永久名譽主席團第一主席、中華總商會名譽主席等職務,上榜身家為11億美元。


年齡第二大的富豪是印尼「錢王」、力寶集團創辦人、現年92歲的李文正(Mochtar Riady)及家族,他與翁俊民翁婿二人同榜,也是一篇佳話。


李文正,祖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新店村,莆田古稱興化,他的祖地家門口,就是興化灣。興化灣與福清灣毗鄰,福清籍的翁俊民成了莆田籍李文正的愛婿,也有地緣關系。


事實上,李文正與另一個福清人、前印尼首富林紹良二人關系情同手足,攜手共建中央亞細亞銀行,還一起合作創辦力寶集團。


李文正,1929年5月出生於東爪哇離省會泗水以南80公里的瑪琅鎮,他的父親李亞美與母親施碧蘭早年從江口過番南下,移居印尼東爪哇,在東爪哇的瑪琅開辦一家經營蠟染的印尼花裙及日用品雜貨店。李亞美有2子3女,李文正排行老三。


二戰時期,李文正曾回國,就讀於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註:今「東南大學」)哲學系,後來他輾轉香港重返東爪哇,在李嘉業、李王十二妹夫妻開辦的商店做事。獲得李家賞識的李文正,1956年他與李嘉業、李王十二妹夫婦的愛女李麗梅結婚。


婚後,李文正夫妻到雅加達謀生,先是與人合開小商店,後和人合辦「東方三人」公司,創辦「和平航運」,十年下來,他積蓄不多。跨入銀行業,也是偶爾之為。


李文正,被譽為擅長醫治銀行的「印尼錢王」。


1960年,因運營不佳瀕臨倒閉的印尼基麥克默朗銀行的經理皮拉馬·沙里來登門拜訪,請求李文正投資20萬美元,拯救這家銀行。李文正開始有些愕然,可他又瞬間轉念,朝思暮想的銀行家夢想不是來了嗎?於是,李文正認購了這家銀行20%的股權,並任職董事;他那筆20萬美元投資,多是從關系好的福建老鄉們籌借而來的,日後這家銀行起死回生。


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


身家14億美元的新加坡金鷹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江和,曾多次問鼎印尼首富,也是莆田籍,與李文正同樣是江口人,祖籍福建莆田涵江區江口鎮石西村。


陳江和,1949年生於印尼,1937年他的父親陳金榮下南洋謀生。陳江和17歲時,父親陳金榮因操勞過度卧病在床,他被迫輟學,子承父業的他,僱用三名員工,為印尼石油公司供應機車的零部件。靠承包石油工程起家,到他26歲時,已賺到了一千萬美元。


陳江和所創辦的新加坡金鷹集團,是一家集林漿紙、農產品工業、特種溶解木漿與纖維素纖維以及能源開發為一體的多元化跨國工業集團,總資產超過180億美元,全球范圍內有員工6萬餘人。上世紀90年代後,他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總投資超過500億元。


熱心公益慈善的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於1981年創設了「陳江和基金會」。目前,金鷹集團旗下有八大公司,即亞太資源集團、亞太森博集團、亞洲種植集團、頂峰集團、巴絲集團、Asia Pacific Rayon(APR)、以及太平洋油氣有限公司。


陳江和與夫人黃瑞娥有四個孩子,為歷練二代接班人,他曾讓二女兒到柬埔寨做義工,將小兒子陳建升派到偏遠小鎮做事。家風家訓,是指引家族前行的指路明燈,陳江和親自訂立「陳府家訓」,第一條是「 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善,猶為不教也。


陳江和說:如果你真正愛孩子,好好教導他;如果沒有好好教導他,不是真正愛;如果教導的方式不正確或教導錯誤,也不能算成功。


印尼梅地亞集團(CCM)創始人兼總裁傅志寬(左2)


籍貫廣東梅縣的印尼梅地亞集團(CCM)創始人兼總裁傅志寬(Murdaya Poo),上榜身家為12億美元。


80歲的傅志寬家族,多元化經營,CCM集團是中國西電在印尼的合作夥伴。


有必要提及,2014年3月,印尼前總統蘇希洛曾發布總統第12號決定書,宣布撤銷1967年內閣主席團傳閱文件,正式廢除官方用詞「Tjina/China/Cina」(支那),重新採用Tionghoa(中華)一詞作為華人的稱謂,同時將Republik Rakyat China改回Republik Rakyat Tiongkok。


《雅加達郵報》後來有文章稱,這次稱謂的變化與印尼華人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不無關系,此外,是前任印尼華裔總會主席、印尼民族建設基金會的創辦人汪友山和前國會議員傅志寬持續的游說,最終說服了蘇希洛總統廢止使用「支那」。


記住這位梅縣籍華裔企業家——傅志寬!印尼華人百年滄桑,歷經磨難。從Cina(支那)到Tionghoa(中華),這一稱謂的變化,標志著華人作為一個印尼重要族群,向獲取應有的尊重和正常的政治、 社會 地位又邁出了具有重要性的一步。


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排名最後二位的印尼富豪,也是華裔企業家,分別是劉德光(Low Tuck Kwong)和陳明立(Hary Tanoesoedibjo),也是華人圈非祖籍閩、粵二地的華人富豪,上榜身家均為11億美元。


劉德光出生於新加坡,後入籍印度尼西亞,是有名的「煤老闆」。而55歲的陳明立,是印尼有名的「媒老闆」,是印尼頗具影響力的媒體公司Global Mediacom總裁,旗下MNC電視集團囊括多家知名的電視台和有影響力的報紙,系印尼傳媒業巨頭之一。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富豪多?

力寶集團創始人、前印尼大學董事會主席李文正博士(右)


到2015年底《李文正自傳》出版前,時年86年的力寶集團創始人李文正,全家四世同堂共96 口人。他在「自序」寫道:「 我生於1929 年。從有記憶力開始,我所經歷的就是戰爭,就是逃難,就是災難,就是死亡與貧苦。生命的旅途就是顛簸,充滿變數,前途總是渺茫莫測。


在自傳里,李文正分享了他一生的奮斗史,他說:力寶集團是隨著印尼共和國的經濟與政治的成長而成長的,可以說是與印尼共和國共患難、同成長。幾十年來,同樣也經歷了大風大浪,勤儉苦鬥才有今天的力寶。


李文正說:我的大學時代是在中國度過的。1950年,我回到印尼,1949年12月底印尼的獨立被認可,1950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印尼的獨立發展同我個人事業的起步時期剛好吻合。他意味深長地寫道:「 我事業中的每一個成功與失敗實際上是印尼 社會 不同時代的縮影和寫照。時而,我走在時代的最前頭;時而,我被捲入時代的大浪之中。


如印尼華商巨子李文正說的,華人在印尼的 歷史 ,其實也是印尼近現代史的縮影。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印尼政府放寬華僑入籍,絕大多數人成為印尼公民,華人經濟實質上也由華僑經濟演化為印尼人經濟,不過,即便是現在,印尼華商仍面臨諸多發展困境。


印尼首富黃惠忠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富豪多?


進入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印尼富豪,共計22位,有12位華人,超過一半人數。其中,除了劉德光、陳明立是其他省籍外,上榜的福建籍印尼華人富豪共計7位,分別是:印尼首富黃惠忠及胞兄黃惠祥,祖籍福建晉江;翁俊民,祖籍福建福清;吳笙福,祖籍福建晉江;李文正,祖籍福建莆田;陳江和,祖籍福建莆田;以及林聯興,祖籍福建福清。


廣東籍印尼華人富豪有3位上榜,分別是:彭雲鵬,祖籍廣東陸河;郭桂和,祖籍廣東大浦;傅志寬,祖籍廣東梅縣。


印尼是東南亞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估算有1000萬人之多。印尼建立共和國初期,對華僑入籍是採取寬容政策的,實施以出生地主義為原則的國籍法。當年,印尼首都是日惹,也正因如此,多數華人集中於爪哇一帶。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印尼國內排華情緒喧囂塵上,出生地主義被血統主義替代,華僑歸化入籍受限,這段時間,不少印尼華僑被迫移居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的回到祖國。


1990年中國和印尼恢復外交關系(註:1967年兩國斷交),印尼在民主化進程中,華人地位也得以恢復,他們的政治地位與生存狀況也發生巨大變化。在印尼富豪榜上有過半華人,也是印尼華人在經濟上拼搏與努力成就的最好展現。


印尼泗水


福建、廣東兩省人在印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富豪?首先是人口基數,印尼華人福建人居多,其次是廣東人。目前,印尼三大城市裡,分別是首都雅加達、泗水、棉蘭。第二大城市泗水,約有400餘萬人,其中有100餘萬是華人,且78%經濟為華人所掌握。


而泗水華人中,約60%是福建閩南人,約30%是客家人,其他漢族民系的華人佔一成。客家人移居印尼具有悠久的 歷史 ,且多數是廣東人,據《廣東省華僑志》,在唐朝時就有客家人移居印度尼西亞。目前,海外客家人祖籍地,以梅縣、海南、潮州等地居多。


再者,福建人高居印尼富豪榜之首,也是財富金字塔構造之使然,在近現代一百多年裡,華人各大群體在向東南亞遷移時,也帶著濃烈的籍貫文化,而財富的分布與集聚是 歷史 記憶和 社會 現狀的一種糅合。這一百多年以來,隨著幾次移民潮,福建人、客家人、廣府人等群體在東南亞各國的勢力、規模及影響力也一直在變化中。


現如今,廣東潮汕人在泰國經濟包括華人圈裡的地位,無人可撼動;同樣,在新馬及印尼、菲律賓,福建人又占據了優勢。像菲律賓富豪榜,福建晉江籍老闆也是霸榜的。


身處異國他鄉,對於多數華人企業來說,即便全球化時代,基於血緣、地緣、親緣,也包括原鄉文化的文緣而構造起來的商業網路依舊是存在的,這使得他們可以藉助「抱團」力量和優勢,獲得更多競爭實力的籌碼。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⑺ 目前印尼的經濟怎麼樣印度尼西亞的經濟體制是什

印尼經濟以2005年的數據分析國民生產總值,服務業佔了45.3%,其次是製造業(40.7%)和農業(14.0%)。但在國民就業結構中,農業則是印尼最多人從事的產業,佔44.3%。其歷史背景,印尼跟南亞洲各地一樣,產業結構落後,國內工業欠發達。初期,印尼通過開發石油和其它資源,實現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間,印尼經濟以每年平均7%幅度增長,前景美好的印尼,譽為亞洲四小虎,首都雅加達被譽為下一個台北市。至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接二連三的天災與排華運動,使印尼遭到重大損失。印尼近幾年進步了許多,從人均所得1000美元(1996年)進步至5000美元(2007年),2007年GDP為3960億美元,總人口2.25億。印尼是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多數出國務工的印尼勞工來到別的國家工作原因,主要並非國內經濟條件差,可能是身處地區薪資不高而選擇至其他地區工作。印尼交通建設十分完善,擁有數座國際機場,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鐵路網路十分發達,城市有公共汽車,國營航空公司有許多航線,國際機場也有直航至許多國家,但首都雅加達的交通十分混亂。部分城市如雅加達、泗水、萬隆等大都市,建設完善。印尼都市十分先進,許多國際廠牌到印尼設廠與開設精品店,也有許多國際知名百貨公司(如:SOGO、屈臣氏、家樂福(carrefour)等),印尼是一個中等富裕的國家,政府貪污問題仍未解決,但因國土過大,貧富差距與基礎建設還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
根據官方統計,印尼今年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了2.47%,第二季度增長率雖然進一步升至2.9%到3.4%之間,但仍低於去年第二季度3.8%的增幅。從目前形勢看,印尼經濟的發展力度顯然還欠火候。
影響印尼經濟增長的一大障礙是投資難有起色。在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印尼經濟中隱藏的眾多弊端都暴露了出來,如金融運作沒有透明度,腐敗成風,壞帳呆帳數量驚人。印尼不少銀行其實已瀕臨破產。最嚴重時的2000年初,印尼銀行貸款中85%為呆壞帳。同年7月,借貸者共拖欠銀行總計238.25萬億印尼盾(按目前匯價約合265億美元)的債務,而原先貸款抵押資產的價值卻持續狂跌,僅相當於當初的四分之一。
危機之後的這幾年,印尼政府幾經更迭。由於政局動盪,金融危機時期暴露出來的經濟體制和結構問題,特別是銀行系統的嚴重問題根本無法解決。國內外投資者都對印尼經濟沒有信心,導致資金大量流失。據官方統計,印尼在1991年經濟發展巔峰時的外國實際投資曾突破56億美元,而到2001年,外資實際落實的還不到1億美元。今年上半年,印尼吸引的國內外投資依然跌勢不減,降幅均在兩位數以上。越來越多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嚇走了投資人,從印尼撤資撤廠的事情時有發生。
而出口持續疲軟則是制約印尼經濟發展的另一大障礙。據印尼中央統計局新近發布的數字,今年上半年,印尼出口額同比下降了9.05%, 其中下滑最嚴重的是占出口總額75%以上的非油氣產品,出口額由去年同期的近190億美元減少到約176億美元,從而拖累了對外貿易整體不振。
印尼貿易和工業部長里妮·蘇萬迪將出口下滑歸咎於勞工糾紛造成的國外訂貨銳減,而訂單的減少反過來又迫使不少外資工廠外遷,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久前有報道說,美國商家因商品質量、價格和交貨期等原因,決定把本打算交給印尼鞋廠的「銳步」休閑鞋訂單轉給其他亞洲廠商。這項決定激怒了印尼鞋廠工人,工會組織工人到美國大使館抗議遊行。但由此一來,工廠自身的利益未能挽回,反而帶給外國投資者更多的疑慮。日本官員就曾表示,他們更樂意到泰國、越南和中國投資。
目前在印尼,對商業和投資造成消極影響的消息不斷,投資和出口難以回暖,只有溫熱的消費勉強支撐經濟發展。雖然印尼財政部和中央銀行近日都表示今年該國經濟增長仍可達到預定的4%的目標,但分析家認為,印尼為此要付出的努力也將是巨大而艱苦的。
目前印尼的經濟怎麼樣? - : 印尼的經濟,號稱全球第10大經濟體.GDP大約為9000億美元,增速約4-5%.人口近3億.但基礎設施落後.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不足.印尼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第二.與中國的貿易額大約800億美元.這個國家太依賴礦產出口,如煤炭、錫等,還有植物油.製造業太落後.唯紡織業尚可.由於與經濟繁榮的中國保持密切經濟往來,印尼的經濟情況還算不錯.

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 : 初期,印尼通過開發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間,印尼經濟以每年平均百分之七幅度增長,前景美好的印尼,譽為亞洲五小虎.印度尼西亞錢幣 旅遊 有巴厘島 、婆羅浮...

印度尼西亞經濟概況如何? : 農業是印尼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糧食 能自給,胡椒、木棉、金雞納霜、藤條、竹 類、天然樹脂、龍腦香脂的產量均居世界第 一位,橡膠、棕櫚油和椰子產量居世界第二 位.印尼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 業.2000年製造業增長率逾7%,占國內生 產總值的26%.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 工等.石油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並且是世 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世界最大的膠合板生 產和出口國.自1968年以來,特別是20世 紀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印尼 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1997年受東南亞 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大衰退,1999年開始緩 慢復甦,但整改阻力較大,私企外債、銀行 呆賬等問題難以解決.

印尼現在的經濟及社會狀況如何? : 盡管有人估計2008年的經濟增長僅為6.3%左右,但該署不會改變今年6.8%的目標.該署宏觀規劃司司長布里亞波托稱2007年的目標已完成,與央行截止至十一月的宏觀數據相符.開齋節後實業界的銷售業績居高...

介紹一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潛力 - : 是目前東南亞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另外, 據估計,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要比陸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馬林達近海的阿塔卡油田為最大.印尼天然氣儲量也很可觀, 約73萬億立方米.印尼的錫礦儲量也很大, ...

印度尼西亞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但在國民就業結構中,農業則是印尼最多人從事的產業,佔44.3%.其歷史背景,印尼跟南亞洲各地一樣,產業結構落後,國內工業欠發達.初期,印尼通過開發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在1989年至1997年期間,印尼經...

印度尼西亞的經濟有著怎樣的發展 - : 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製造業迅速崛起.90年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01年佔GDP比重近40%,吸納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經濟在建國初期發展緩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

希望有好心人告訴我印度尼西亞目前經濟、社會怎樣,謝謝! - :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

印尼的主要經濟是什麼 - : 農業是印尼的重要經濟部門,多項農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茅,對國際市場影響重大.大米,玉米,甘蔗是主要農作物.印尼的製造業增長速度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工等.服務業是印尼的主要產業,旅遊業是印尼非油氣領域中第二大創匯產業.望採納!

印度尼西亞好不好?離中國多遠?人口多少?經濟發展怎樣 - : 1、氣候:印尼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12月、1月、2月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2、距離:印尼首都雅加達到中國北京直線距離5193公里.3、人口:2013年印尼總人口達2.48億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馬都拉族7%,華人3%-4%,此外還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個民族的居民,共佔23%.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4、經濟:印尼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在8000兆盾(約1萬億美元)左右.

⑻ 中國人在印尼做什麼生意

個人認為,中國人來印尼做生意的首先是礦業,印尼是東南亞大國,礦產豐富,如石油、鋁土、鎳等礦產,當然這也是做大生意的;然後服裝、電子、日用產品,在印尼的商場,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商品,我們知道的有聯想電腦、手機、華為,甚至微信,廣東外貿的衣服更是遍地都是。既然來自中國,那就肯定有中間商;還有餐飲服務業,中國餐館、足療等。中國人在印尼做生意的多了,什麼行業都有,只要你自己有門路,就做自己的就行了

⑼ 華僑在東南亞多數生活在哪個國家從事什麼職業,與家鄉有什麼聯系

現在海外華人約:
海外華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可能什麼人也說不清楚。過去,有人估計有2000餘萬人,現在的說法是3000餘萬人,由於各地沒有正式進行登記,也就沒有準確的數字,2000餘萬和3000餘萬只是一個約略估計的數字而已,不過,多數人是持3000萬這個數字的。

別說全球的華人有多少難說,菲律賓的華僑有多少,華人又有多少,誰也說不準,沒有準確的數字。為什麼呢?同樣的原因,有關當局沒有進行正式的登記,哪裡有準確的數字。

過去,根據一般說法,每年向菲律賓移民局登記的華僑約有5萬人,與入籍的華人加在一起,全體華人大約有150萬至200萬人,占菲律賓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據慈僑基金會最近從移民局獲得的資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記的華僑有7萬餘人,如果連那些持旅遊證件而沒到移民局進行常年報到者算在內,菲律賓的華僑可能不止7萬這個數字。

最近20年來進入菲律賓的中國公民,大約有幾萬至幾十萬之多,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改變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國籍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進行常年報到,如果連這些人加在一起,以10萬人來算大概不為過吧?

由於缺乏正式的統計,不但菲律賓的華僑和華人數字說不準,東南亞其它的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碰到印尼泗水《千島日報》社長張明開先生,談話中涉及印尼華人數字。他告訴筆者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印尼的華人絕大部分都加入當地的國籍,但是華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說法是1000萬,但是根據當地華人自己估計,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大約有1600萬人。1000萬和1600萬,相差600萬人,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何者正確就難說了。

鑒於幾十年來各地對當地的華僑和華人沒有正式進行登記,要得到一個准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菲律賓是這樣,印尼也是這樣,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這樣,全球華人的數字,也只能約略來說,大概有3000萬餘人。

現在海外華人總資產有:
第六次世界華商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華商們的母親國隆重召開了。屆時數千海內外華商才俊共聚一堂,這是何等歡喜。「華商攜手新世紀,和平發展共繁榮」。這不僅是全球商界翹楚們的一次盛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華人華商的現狀如何,我們將從12個方面做一介紹。
話題1: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
中國人大規模遷移海外始自19世紀中葉。1999年的資料表明,海外華人至少有3455萬人。
中國人稱民國外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大規模遷移海外卻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100年裡,中國人出國人數將近1000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際化的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歡迎國外移民流入,致使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居發達國家;跟隨著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華裔人口,也向發達國家移動。世界各地的華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東南亞各國是中華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區。據台灣報紙報道,截至1999年底,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海外華族人口總數已達3455萬餘人,其分布以亞洲地區為最多,共約2678.8萬多人,佔77.63%。其次為美洲地區,約有601.3萬多人,佔17.43%;歐洲有96.8萬多人,大洋洲有65.5萬多人,非洲有13.2萬多人。
在亞洲的華族人口,新加坡約佔80%,馬亞西亞約佔30%,泰國約佔10%,在印尼和菲律賓所佔的比重很小。
近20的來,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增加很快。華裔人口在美國的少數民族中數量是最多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90年美國華裔人口已達160萬,自1980年以來10年間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國華裔達306萬人。
華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魯巴和烏拉圭,歐洲的荷蘭、波蘭和盧森堡,大洋洲的諾魯、索羅門群島及塞班島,非洲的迦納、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處處有華人的足跡。
話題2:何謂「海外華人」?
「華僑」、「華人」、「華裔」各有所指。關於海外華人的稱謂,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海外華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以外的華族人口,所以有「海外華人3000萬」這句口頭禪。
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的人說海外華人,往往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約就有5700萬多人,這是廣議的說法。
海外華人90%以上已經加入其所在國的國籍,他們因此成為有別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的「華人」;所以對海外華人一般又聯稱「華僑華人」。在海外出生的華僑華人的子女為華裔,但往往又用「華裔」統稱所有的華族人群。
中國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現在年紀較大的一代人,他們離鄉背井,多隨海水漂流,到海外謀求生計,艱難營生。也有一些大陸商人過海經商。還有許多人是被殖民者掠賣的華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沿江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與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創業,始於小本經營,逐步資本積累,在世界各地發展華族農工商企業。
郭芳楓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縣連花鎮一個普通的庄戶人家。由於家境貧寒,14歲那年,他隻身抱著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先在一位親戚開的五金店當學徒,白天勞作繁雜辛苦,晚上堅持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他被老闆晉升為五金店經理,小店日益紅火。當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請其三個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開辦了一家取名「豐隆」的小店,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所在國民族政策的一時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人口向鄰國或美、歐、澳地區遷移。
話題3:何謂世界華商?
這是對具有華族人特質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泛稱。一般地,國內所稱的「海外華商」僅指中國境外的華商企業及企業家
顧名思義,世界華商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那一部分華族群體,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華族人特徵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泛泛地說,世界華商也泛指包括華族經濟界和非經濟界的各種機構、團體和人士。
1995年開始在北京連年出版的《世界華商經濟年鑒》認為,世界華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商,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各國的華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華商。
我們說到「海外華商」,當然是指中國境外的華商,或僅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
話題4:海外華人資產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它是各駐在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估計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在2.5萬億美元左右。海外華人資本或資產究竟有多少?這是人們在研究和了解海外華人的經濟成就或經濟實力時難免感興趣的問題 。
海外華僑華人大量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商的資本和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也比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海外華人經濟網路研究報告,稱逾七成的東南亞上市公司由海外華商的資本控制。略同時期,日本東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調查了亞洲5個主要國家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資產額中的絕大部分為華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資產統計之外,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經濟細胞主要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貿企業,它們為當地社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近20年來海外華人資本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發展。來自東南亞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人資本,大規模地向澳大利亞輸入,對那裡的經濟增長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涉及全球華人資本或資產的總量問題。進入90年代以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和美國俄亥俄大學海外華人問題中心等估計,當時中國境外海外華人的資產約在1.2萬億至2萬億美元之間;據2000年9月台灣的報紙報道,一項關於海外華人狀況的研究估計當時海外華人的一年總所得約有2.65萬億至3.09億美元,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可達2.5萬億美元。
這些估計雖然只是一種推斷的結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海外華人資本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實力。
有的研究者認為,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和媒體有意或無意地誇大海外華人擁有的資本或資產總額。他們提出這一觀點,是為了論證海外華人特別是在東南亞,華人正在同中國聯合「主宰」東亞經濟,這些華人資本就是所謂跨國家的「華人經濟圈」的基礎和根據。宣傳這種聳入聽聞的診斷,顯然不利於亞太地區的民族和諧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華人資本由兩大類組成。
第一類是華人在當地積累起來的資本。上文已經提到,早期移居各國的華人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甚至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積累今日的資產。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過程與所在國家民族資本的積累過程是一致的。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東南亞各國原來的華僑已經陸續成為所在國的公民,他們的資本自然成為該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
第二類華人資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國內一些企業家,包括香港、澳門的華人企業家,在海外開始有少量的投資。60年代以後,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投資額大量增加。這些華人的投資是一種資本輸出。它們在投資接受國內,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國資本,而不是該國的民族資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是在投資接受國注冊的,它們的生產總值同樣被計入投資接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它們以各種形式與投資接受國內民族資本相結合。所以,這一部分華人資本也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單純博士認為,海外華人政治上效忠於當地社會,經濟上是當地主流經濟中的一個有民族特色的補充部分,並可利用民族紐帶進行全球經濟合作。我們可以通過華人資本屬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國的華裔公民在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睦共處與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話題5;世界華裔網路有何特色?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和江蘇、浙江一帶,那裡方言眾多,移民們來到移居地後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為主體的群體,結成商幫,主要有廣東幫、潮洲幫、福建幫、客家幫和海南幫,還有晉幫、徽幫、寧波幫等。並在幫內建立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以便於他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各幫移民很會經商做生意,各幫的商業活動也側重於一些地方和某些物產。例如米業,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操縱和控制。華商間的業緣和物緣關系得到發展。
隨著各幫移民經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宗親與鄉親會館便成為華商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商會逐步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作為華商們業緣組織,便由此發展起來。由同姓宗親會到異姓同鄉會,由方言群的會館到中華商會和中華總會,一層層地擴大,不是由於政治統屬,而是由於族群關系的組合,構成了海外華人社會集合點和華商網路的一種形式。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摻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目前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目前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近10年來,各種國際性的宗親或同鄉懇親聯誼會紛紛召開。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由新加坡總商會,聯合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公共同發起的世界華商大會,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相繼在新加坡、香港、泰國的曼谷、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以及即將在中國南京召開。世界華商大會把世界華商的國際網路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閱讀全文

與印尼現在華人都是幹些什麼生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新年買什麼 瀏覽:887
美國為什麼停運中國航班 瀏覽:365
印度三免是什麼意思 瀏覽:426
白娘子雕像在中國哪裡 瀏覽:252
印尼海洋垃圾怎麼處理 瀏覽:82
在越南蓋三層樓多少錢 瀏覽:784
為什麼釣魚島屬於中國 瀏覽:856
義大利閃電是怎麼形成的 瀏覽:446
越南女兵為什麼喜歡空裝上陣 瀏覽:399
印尼旅遊帶多少黃金 瀏覽:380
英國是怎麼發明工業的 瀏覽:523
中國灸都包括什麼 瀏覽:238
印尼女人喜歡什麼中國禮物 瀏覽:30
中國十大皇帝是哪個 瀏覽:795
印度製造出口哪裡 瀏覽:610
在英國讀研有什麼意思 瀏覽:482
奧運會印度代表團有多少人 瀏覽:336
從印尼回國在哪裡隔離 瀏覽:679
印尼人喜歡什麼材質的頭巾 瀏覽:742
中國的熱帶地區有哪些特點 瀏覽: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