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東萬律在哪裡

印尼東萬律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12-01 07:12:05

❶ 南洋的華人政權

綜述
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清朝廷派往東南亞視察的查島委員王榮和、余璀會將他們在暹羅(今泰國)的所見所聞向皇帝作了匯報,在他們的會稟中有這么一句話:「查暹羅國王百年前系潮州鄭氏,在位十數年。」這位曾當過暹羅國王的中國潮州人就是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英雄、吞武里王朝的創建者鄭王大帝,也即是被梁啟超譽為「中國四大殖民偉人」之一的鄭昭(昭在暹語中為王的意思)。他的中國名字叫鄭信。
披耶達信
鄭信的祖籍在中國廣東省澄海縣華富里村,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歹子(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不得不隨私下在中國到暹羅間從事販運貿易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他起初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的下層社會中艱難奮斗,後來賭博贏了錢,又取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達,於是更名鄭鏞,並得到了國王賜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羅姑娘,1734年4月17日生下了鄭信。不久,鄭鏞去世,鄭信被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在泰國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昭披耶卻克里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著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於是將他收為養子。這傳說極具中國神話色彩。其實昭披耶卻克里當時膝下無子,鄭鏞住在他的領地里,鄭鏞死後他看到鄭信長得可愛,便認其為養子。鄭信被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後就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歲,他被任命為御前侍衛。二十歲時依例入寺剃度為僧。三年後還俗。不久,他被派到達府任職,很快便封爵為「披耶」,晉升為達城的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披耶達信。
驅逐侵略者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於是拚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葯。在烏雲壓頂的艱難時期,達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鬥志,披耶達信的名字迅速地傳遍暹羅各地。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二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槍,還有一支戰象隊。於是鄭信宣布自立為王。准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
羅勇城的統治者披耶羅勇對鄭信的到來表面上歡迎,暗地裡卻調兵遣將,想將鄭信的部隊吃掉。鄭信得到消息,先動手把披耶羅勇抓了起來,控制了羅勇城。東南海邊的尖竹汶府,是一個未遭受過戰爭破壞、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鄭信想與披耶尖竹汶聯合,使自己的軍隊得到人力、物力的補充。他寫了一封信給披耶尖竹汶,但披耶尖竹汶不置可否,只派人送來了四牛車大米。這時鄭信截獲了緬軍給披耶尖竹汶的勸降信,他命令將信依然送往尖竹汶,自己屯兵於尖竹汶附近,等待披耶尖竹汶作出抉擇。在等待的時候,傳來了阿瑜陀耶城於4月7日被緬軍攻陷,國王波隆摩羅三世餓死於逃亡路上的消息。鄭信決定不再等待,他攻佔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幾個村寨,又移兵征服了附近的春武里城。披耶尖竹汶終於派來了四名和尚使節,請鄭信前往尖竹汶。然而這是個幌子,尖竹汶的兵馬已半途埋伏,准備趁鄭信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幸好鄭信的偵察兵得到了這一情報,於是他們改變行軍路線,抄小路來到了尖竹汶城下。鄭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長官應親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統治者披耶達信為由,三次回絕了披耶尖竹汶的進城邀請;披耶尖竹汶也拒絕了鄭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隊的要求,一場大戰已勢在難免。也許鄭信早就聽說了中國巨鹿之戰的故事,他也象巨鹿之戰前的項羽一樣,下令將行軍鍋全部砸掉。他告訴士兵們:「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裡吃飯,否則只好餓死!」他騎著戰象,率先向尖竹汶城沖去。激戰中,座象受了傷,象奴擔心他的安全,將大象往後趕。鄭信勃然大怒,舉刀要殺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負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門撞開了。鄭軍士兵趁機一擁而入,攻佔了尖竹汶城。
緊接著尖竹汶的攻佔,達叻城也宣布效忠於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於鄭信的旗幟下,抗緬復國有了堅實的根據地。經過一番准備,1767年10月,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當時的形勢極有利於鄭信所領導的這場正義戰爭: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羅人民的共憤,鄭信的軍隊得到了各階層廣泛的支持;緬甸當時正與中國交惡,其侵暹主力部隊已調回國以應付清朝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部隊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因此,鄭信的軍隊所向披靡。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里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著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浩浩盪盪、士氣旺盛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後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後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倖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並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盡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於民眾。鑒於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毀,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住緬甸,人煙稀渺,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里城。因建都於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里」。
統一暹羅
阿瑜陀耶城的重遊標志著驅緬戰爭已取得了勝利,國家又重新獲得了獨立。但吞武里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十分嚴峻。強鄰緬甸還在虎視眈眈,暹羅國內卻四分五裂,群雄競起。吞武里王朝雖然擁有了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吞武里、阿瑜陀耶等中心地區,但往北有統治著那空素旺、彭世洛一帶的「鑾候」和統治難府、帕府一帶的僧侶封建主「枋長老」;往南有控制馬來半島六坤城一帶的「穆錫卡王」;東北方則有披邁城的統治者「貼披碧」。此外,還有許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各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封建主互相攻城略地,將國家搞得殘破不堪,迫使人民流離失所,同時也構成了對吞武里王朝的威脅。於是,在驅逐侵略者後鄭信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統一戰爭。
昭披耶彭世洛(鑾候)是各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對吞武里威脅最大的一股力量,鄭信首先對他進行了征伐。1768年,鄭信率領以水軍為主力的大軍發起了進攻。然而昭披耶彭世洛早料到這一著,當鄭信的船隊溯著雨季湍急的河流艱難地來到濱河河口時,早就占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的彭世洛大軍突然發動了猛攻。戰況極為不利,激戰中鄭信腿部又受了傷,只好下令撤回。第一次出征失敗。鄭信並不氣餒,雨季剛過,傷也痊癒,他又開始了掃盪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這時,擊退鄭信後便自立為暹羅國王的昭披耶彭世洛已經病逝,繼位的帕膺它阿閣正忙於應付枋長老的進迫。鄭信樂於看他們雙方去鷸蚌相爭,便把矛頭指向了披邁城。披邁的統治者貼披碧收羅了前國王的一個庶出王子吉多羅,打著他的旗號,准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引寮國為外援,問鼎天下。他得到鄭信軍隊兩路進攻的消息,便命攝政王素里耶汪沙和攝政王的幼子哇羅汪砂提羅各領一軍分途拒敵。
但哇羅汪砂提羅甫經交鋒便潰不成軍;攝政王遇上了鄭信親率的主力,也戰未數合便當了俘虜。在披邁的貼披碧得到兩路俱失的消息,慌忙攜眷向萬象逃竄,途中也被鄭信的追兵所擒殺。披邁的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世洛被枋長老的軍隊攻陷,國王帕膺它阿閣被殺。
1769年4月,鄭信開始遠征暹南的六坤。起初,他派昭披耶卻克里(名穆)為主將,通鑾、汶嗎和披耶碧差武里為副將,統兵五千從陸路進發。由於將領不和,首戰失利,披耶碧差武里戰死,昭披耶卻克里之子被俘,軍隊退守猜也。汶嗎派人馳奏鄭信,說昭披耶卻克里心懷不軌。鄭信分析後認為毫無根據,他把汶嗎召回,另派昭披耶宋加洛率陸軍前往增援,自己則帶領水軍從海上進攻。10月6日,船隊戰勝了風暴終於抵達六坤港口。六坤王帕巴臘沒料到鄭信軍隊突然出現,倉促應戰,兵敗棄城投奔北大年。鄭信勒令北大年交出了六坤王。但鑒於六坤僻處半島,難以管理,六坤王家族在當地又有一定威望,他封了六坤王的一個侄兒為「昭披耶六坤」作為六坤的行政長官,選了六坤王的一個女兒為妃,以示羈縻,又將六坤王一家帶往吞武里養起來。六坤便歸屬了吞武里王朝。
四個最大的割據勢力只剩下枋長老了。枋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兼封建主,自阿瑜陀耶王朝覆沒後他就自立為王,四處封官。他手下有一支穿紅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臭名昭著,名為和尚,卻飲酒吃葷,娶妻宿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靠這支軍隊打下了彭世洛。彭世洛、披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紛紛逃避到吞武里投靠鄭信。枋長老又向鄭信的地盤擴張。首當其沖的烏太他尼和猜納紛紛向吞武里告急。鄭信決心將這個最後的大障礙拔掉。他派披耶披差和剛賜予披耶爵銜的汶嗎各帶一支陸軍出發,自己帶領水軍溯河而上。經一番戰斗,他攻下了彭世洛城。在汶嗎、披差的陸軍趕到後便集中兵力攻克那空沙旺城。接著便長驅直入,向北挺進。枋長老屢戰屢敗,看到大勢已去,便逃到清邁投靠緬甸人。大封建主被消滅後,各小割據勢力都紛紛易幟,宣布效忠於吞武里王朝。
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吞武里皇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隆重的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統一。
中南半島的霸主
經過努力,暹羅的國力開始增強,自阿瑜陀耶王朝後期以來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也開始扭轉。鄭信在位期間,暹羅與緬甸一共有九次大規模的較量。雖然這些戰爭仍大多是以緬甸的入侵為導火線,但暹羅軍民已經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擊退侵略者,維護自己民族的獨立尊嚴。1774年,鄭信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方重鎮清邁,使這個分離數百年的小邦重歸暹羅懷抱。較量結果以吞武里王朝的勝利而告終。
勝利鼓舞著鄭信去追求更多的榮耀。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寮國境內的獨立小邦占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斗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
鄭信與中國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許還有血緣的關系,鄭信當上暹羅國王後便急於與北方的強鄰大清帝國建立友好關系。他遣使到中國告捷,稱:「……自遭緬匪侵凌,雖復土報仇,紹裔無人,群吏推昭為長,遵例供獻方物。」1768年,鄭信委託中國廣東船商陳美生呈書清政府,希望中暹兩國繼續友好親善,並請求清朝象過去敕封阿瑜陀耶王一樣也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皇帝當場將鄭信的文書擲還,還命軍機處以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名義,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飭文。
鄭信接到迴文後盡管極為失望,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與中國修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這一次乾隆皇帝不再那麼硬綳綳了,他指示李侍堯:「不必概付不答,絕之太甚,自應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緞匹。」鄭信看到事情有了轉機,便一再主動通好。他送還了從緬甸人手中解救出來的中國被俘士兵,數次送中國商民回國,又一再獻上緬甸俘虜。終於,乾隆皇帝對鄭信的看法有了改變,他指示李侍堯,如暹羅再有請求敕封,不必再予拒絕。
根據皇帝的意思,清朝官方的文件自1772年起就將鄭信稱為「鄭昭」了,而不再象過去那樣輕蔑地稱他為「暹羅國夷目」或「丕雅新」、「甘恩敕」了。這等於已正式承認鄭信為暹羅國王。
兩國關系迅速恢復。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不準軍火物資出洋的規定,同意賣給暹羅五十擔硫磺和五百口鐵鍋。翌年,又賣給硫磺一百擔。事後,乾隆諭示兩廣總督楊景素:「此後該處若再需要,仍當准其買回。」1777年7月,鄭信派三名使節航海到達廣東,他們帶來了要求建立正式關系的文書,清朝首肯。1781年7月,一個包括王子鑾利陀提奈毗羅和詩人摩訶努婆在內的暹羅使團乘坐十一艘滿載象牙等貢品的大船抵達廣東,在廣東官員的護送下,次年正月使團到達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宴請。7月,使團回國,隨船載回了大量建築材料。可惜這時吞武里王朝已不復存在,於是這批本來准備興建鄭王皇宮的材料便成了曼谷新王朝皇宮的基礎。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閩粵商人不顧本國政府的禁令,私下駕船往返於中暹兩國進行易貨貿易。漸漸地,他們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羅,一些象鄭信父親那樣貧無所依的破產農民也隨船前往暹羅謀生。這些早期的華僑與暹羅人民和衷共濟,為開發暹羅、保衛暹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鄭信手下就有不少華人組成的部隊,涌現出一些象宋加洛守將陳聯那樣的著名華人將領。他們為吞武里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鄭信即位後許多華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長、地方官吏,有的則當了政府的包稅商。他們獲得了處理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帶,華人的地位尤其顯著。這給中國商人的對暹貿易和中國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鄭信對華僑實行免徵人頭稅等等優惠政策,所以吞武里王朝期間,出現了中國東南沿海貧民大量移居暹羅的浪潮。特別是鄭信祖籍廣東潮州地區的移民所佔比例最大,他們被稱為「皇族華人」。在吞武里對岸的曼谷,當時形成了一個華人聚居區,並發展成一個繁華的商業區。中國移民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暹羅勞動力緊缺的困難,加快了暹羅經濟復甦的步伐,因此,繼吞武里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繼承了鄭信對華僑採取的優惠政策,中暹民間貿易繼續進行,中國移民源源不斷流向暹羅。
巨星隕落
危機首先來自於鄭信在佛教問題上的失誤。暹羅是佛教國家,全國上下大部分人都信佛教。鄭信自己也是一個佛教徒,他在位初期為暹羅佛教的重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後期,鄭信為嚴格控制佛教勢力,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對北方僧侶的整頓。枋長老的政權被消滅後,鄭信對仿長老領導下的眾僧進行了一次大清洗。鄭信性格變得極為暴躁,偏信多疑,下屬動輒得咎,被亂加酷刑。而且他還鼓勵民間互相告密,將許多被告的中上層人士不加分辨一律抓了起來,使人人自危。
另一危機來自於政治制度上的失誤。鄭信幾乎原封不動地照搬了阿瑜陀耶王朝的一套政治制度,這種制度,特別是薩克迪納制,極大地束縛了社會的生產力,加速了政權的腐敗。鄭信為了爭奪地區霸權而不斷發動對外戰爭,不單使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動搖了國本,而且不得不越來越依仗軍功貴族們,助長了以通鑾(「穆」逝世後繼任「昭披耶卻克里」)為首的軍功貴族勢力的膨脹,削弱了中央集權。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鄭信扶立的柬王安農被害。安南王阮福映趁機插手,想將柬埔寨劃入自己的勢力范圍。1782年,鄭信動員了二十萬大軍,由昭披耶卻克里(通鑾)率領,浩浩盪盪前往討伐。就在大軍抵達前線之時,後方卻發生了騷亂和叛變。
在柬埔寨洛韋與安南軍對峙的昭披耶卻克里很快便接獲鄭信被推翻的政變的消息。他一面急令鎮守呵叻的侄兒披耶素里阿帶兵奔赴吞武里控制局勢,一面將隨軍主管後勤的王子昭水囚禁起來,迅速與安南統帥阮有瑞達成停戰協議,回兵吞武里。披耶素里阿已先此到達,打敗了皇侄格龍坤阿奴拉頌堪;抓住了披耶訕,並強迫鄭信還俗,關了起來。7日,鄭信被以暴亂罪處死,昭披耶卻克里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稱「拉瑪一世」。「拉瑪一世」將首都從吞武里遷到對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綿延至今的曼谷王朝。 蘭芳會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羅芳伯鄉試不第,「乃懷壯游之志」,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島)。到了東萬律,羅芳伯最先建立的是蘭芳會,一個以保護華人社團為業的組織,其實就是一個幫會,主要的對手是天地會。經過多次交手,天地會滅亡,蘭芳會發展壯大。
當時,東萬律面臨內憂外患,內部互相爭斗外部又有強鄰入侵,在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殖民者聯合東印度公司,曾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武裝侵略。羅芳伯和他的夥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里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公司成立後,羅芳伯一個個收拾了當地四分五裂的各種華人團體、商會、村寨,消滅了所有對手。這時的蘭芳公司已經擺脫了先前的幫會性質,正式以一個軍隊的面目出現了。
1776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建立了自治政府。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當時,大家推薦羅芳伯為國王,羅芳伯不同意以王相稱,後由各代表商議建立蘭芳大總制,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但他向北京派遣使者前去朝貢時,仍然使用的是「蘭芳公司」的名義。
羅芳伯任總長19年,於1795年在西加里曼丹病逝,終年58歲。羅芳伯病故後,由江戍伯繼任其位。
蘭芳國110年歷史中,前後共有12位元首。元首的更迭,用的是一種介乎於民主選舉和禪讓的形式。羅香林的《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做出了這樣的結論:「清乾隆年間,廣東嘉應州有羅芳伯者,僑居南洋婆羅洲(Borneo)西部之坤甸(Pontianak),墾闢土地,策眾采礦,並助土著蘇丹,平定禍亂,一時僑民多歸依之。東征西討,所向披靡,蘇丹知勢力不敵,因分土而治。芳伯乃為之奠都邑,定官制,修軍備,開商場,興礦冶,撫民庶,建元蘭芳,建國號曰蘭芳大總制。受推為大唐總長,蓋為一有土地、人民與組織,及完整主權之共和國焉。」基本上這就一錘定音啦,蘭芳就是共和國。這個論斷,被廣泛接納。互聯網上,如果你搜尋「已經消失的國家」,蘭芳是其中一個。
共和國特徵
張永和、張開源採納的自然也是羅香林的學說。根據《羅芳伯傳》,蘭芳的確具有共和國的一些特徵:
有首都(在東萬律Toeng-wan-loet),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還分為省、縣、鄉三級。各級官吏均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務的裁決,也由大家來公斷。這一條是人們判斷蘭芳是不是一個國家,以及是不是共和國的關鍵。
政制分司法、軍事、財政、經濟、教育5部分。
軍備方面,開辦軍械廠,鑄造兵器,除軍事戰略要地派駐少量常備軍外,其他地方沒有駐軍。平時大家各安本業,抽調適齡青年練習射擊,一旦有事,就徵召這些青年組成軍隊(很像當今的預備役)。
財政方面,設稅收督察官,實施征稅來充實國庫;徵收商人的貨物稅,並且以出口創收為原則。
經濟方面,積極擴充市場。
教育方面,舉辦漢文學校,聘請儒士執教,以中國傳統文化為重點。
司法方面,以天地會綱領為基礎(蘭芳公司在與天地會進行了艱苦的軍事斗爭之後,吞並了天地會,所以天地會比較系統完整的綱領也被蘭芳吸收),進而修訂為普及易行的法規。
張永和、張開源說,蘭芳還確定了自己的國旗,規定以各式漢服為國家禮服。
但是,來看東萬律叢林中的「羅公芳柏之墓」,墓柱下石刻的《羅公史略》,應是其蓋棺之論,其中清楚地寫道:
「羅公芳柏、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石扇堡人。……定鼎東萬律,創建蘭芳公司基業。」這「定鼎」一詞,微妙地改變了事情的性質,你可以說是定都,也可以說是定總部的所在地。
唯一不稱王的華人國王
按照《羅芳伯傳》的說法,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簽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其所割讓的土地,計東界萬勞,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雙溝月之線,北界勞勞、山口洋、邦戛之線,縱橫數百里……」幅員遼闊,人口也達到百萬之眾,地地道道的國家,可為什麼這個墓誌銘上,偏要稱「公司」呢?
其實,像羅芳伯這樣的中國移民,在當時社會里叫「天朝棄民」,根本沒有社會地位。當時是乾隆年代,中國繁榮昌盛,朝廷威權無處不在。羅芳伯他們不敢稱孤道寡,怕犯一個謀逆之罪,自己遠離故土倒不要緊,連累身在故國的宗親友人那才是麻煩。中國人骨子裡始終認同祖國,不管走得有多遠,都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羅芳伯他們也是一樣。反而,他們一直希望能夠被清廷接納為一個地方政府,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也可以利用祖國這個靠山,抵抗來犯的歐洲人。事實上,清廷雖然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蘭芳國,但羅芳伯派出的使者至少見到了乾隆的重臣,使得對蘭芳覬覦已久的荷蘭人有所忌憚,一直不敢造次。直到1886年,見清廷衰敗,荷蘭才大舉進攻蘭芳,滅掉了這個華人在海外建立的國家。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以全民皆兵的蘭芳國,敗在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手下,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實行什麼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實力—經濟的實力、科技的實力,以及軍事的實力。
華人在海外建國,歷史上並不少見。羅芳伯不是唯一的一個,但他是唯一一個不稱王的。 戴燕王國是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王位世襲,存在時間是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歷4代國王70餘年。於19世紀中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戴燕王國的第一代國王為吳元盛,原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清朝乾隆中後期因為謀劃發動起義事泄而逃亡到東南亞的婆羅島,18世紀中期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首領。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威望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了吳元盛的首領地位,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下屬。1777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吳元盛是羅芳伯的手下部將,被派駐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Tayau)。當時,戴燕國王很殘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吳元盛殺死了戴燕國王,吳元盛殺死國王後,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擁戴為戴燕國國王。
後來,吳元盛逝世後,其子年幼,由其妻襲位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游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此後戴燕國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直到19世紀中葉,戴燕王國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數日,至國都。乾隆未,粵人吳元盛刺殺番酋,國人奉以為主。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張氏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傑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福建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吳氏王國。
廣東澄海華富村的鄭信(一作鄭昭),在暹羅王朝滅亡之後,招兵買馬,擊退緬軍,平定各地割據勢力,重新統一國家,成為暹羅王國的開國國王。
還有兩位,連名字都查不到了,只留下姓氏,一是婆羅國王某,福建人;一是爪哇順塔國王某,廣東潮州人。還有地方勢力奏請清廷,希望清廷允許整合南洋為一個國家成為外藩向清廷進貢,但清廷並沒有理睬。
以上華人國家都在19世紀,亡於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的侵略狂潮中 。

❷ 西加里曼丹的華人

華人最多的唯一省份
什麼年代華人開始進入西加里曼丹?沒有完整確切的文字記載,據中國的史書記載,北朝魏宣武帝在位年間,就與婆羅王有接觸。經商往來,而婆羅王對中國的朝貢也未中斷過。若此記載可靠,則在1000多年前華人就來到婆羅洲(加里曼丹)了。
據在馬來西亞的金劍先生(1991年12月14日馬來西亞《新生活報》刊登)寫道:「1407年(永樂4年)在呂宋島的海盜首領林道乾,不敵西班牙的部隊,只好率部下南逃至婆羅洲島北部登岸,土人酋長見林道乾部隊衣甲鮮明,不敢抵抗,帶領族人投降,之後,林道乾部眾在此開荒耕種,改邪歸正,與土著女孩通婚,繁衍至今。」這個地區就是現在的「宋公」(Sungkung),它位於三發河上游,到現在該村還保養著林道乾的墓,墓的上面還插有他的寶劍呢。
這就是有文字記載關於華人來到西加的歷史。隨後就有華人乘搭帆船向南探險,而來到婆羅洲,一般是每年的春季順東北風來到西加,要到6-7月間有了西南風才回航,當時來到西加的華人都是短暫停留,以經商為主,後變成長期定居,進行釆礦,開荒。也許是1740年喃吧哇(Membawah)蘇丹向汶萊蘇丹招得一群華工到百富院開採金礦,從此開採金礦延伸到內地,如民旺、新南(Minwang),新南(Sinnam)和東萬律(Mandor)。
1750年開始有大批華人來到西加,因為那年三發(Sambas)蘇丹批准華人在鹿邑(Mentrado)開採金礦。
當1770年在東萬律發現新金礦後,華人更迅速來西加,幾乎每年約有3000華工來到西加。受金礦的誘惑,大批華人移居西加,從喃吧哇轉移到坤甸,邦戛,三發等地,後由於開採金礦容不下,就轉移生產目標,即向各處開始耕田捕魚,開墾農業和種植園藝,如胡椒、甘密(Gambir)、椰子、橡膠等。
據荷蘭作家Cator的記載,1900年西加華人是41,500人,20年後增加到67,000人,到1930年是108,000人。而此時華人的農園地約120,000公畝。到1954年人口統計時,西加的華人佔全省人口的30%(馬來人30%,達雅人30%,其他各族10%)。
金礦在1812年約有30多個礦區,以東萬律金礦最大。全部采礦工人約3萬。早期到來西加開採金礦的華人,都各自組織公司,主要是梅州市梅縣區、大埔人。早期的公司有東萬律的蘭芳公司、鹿邑的大港公司、三條港公司、和順公司等。
逐漸地越來越多華人前來西加,於是自1850年華人開始轉移生產目標,即向西加的市鎮以外的森林地區墾荒務農,所以西加各偏僻地區都散居了華人,他們開荒墾植椰子園,橡膠園,胡椒園。成立小鄉村,甚至有些小鄉村全是華人,沒有其他族群,在內陸丘林地帶的每個園區都是華人開辟的,即使交通很不方便的地區都有華人的小村莊。在城市華人比較多的是山口洋,華人居民佔全市人口的65%,坤甸市華人佔45%。
西加華人居住區的房屋建築格式與中國大同小異,在他們住家四周圍都種菜,養家畜。在山口洋,鹿邑和東萬律,那兒的市區建築與中國城鎮都很相像。
傳承中華文化教育最普遍的唯一省份
上面己說過,在西加全省的每個森林地帶都有華人居住而成為小村莊。有的村莊只有10多戶人家。他們有的是聚居在一塊成個村莊;有的分散居住在各自的膠園、椰園,相隔數百米。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文教育紛紛興起,都以普通話教學,就連十幾戶人家,交通不便的偏僻村莊都開設中華小學;就連散居各園區的村莊也開設中華小學校。多數村莊學校只有數十名學生,所以只用一兩位教師。當時的教師有的須步行幾個小時才到達學校,教師們也一樣願意前去執教,其執教精神高尚可貴。據說當時西加的華校大大小小有100多間。
1957年西加省政府下令全省13個地區(坤甸、松柏港、喃吧哇、山口洋、邦戛、三發、盂嘉影、萬那、上侯、新黨、昔嘉羅、富都、道房)以外的地方不準開設中華學校,這個禁令於1958年開始實施。華校的數量就大大減少,但原來的華校在地方上的熱心人士支持下改為「民族私立學校」,上午教授印尼政府的印尼文課程,下午教授華文,這樣一直維持到1967年蘇哈托宣布禁令後就全部封閉了。
保持中華文化傳統最完整的唯一省份
西加的華人傳統文化從未被破壞過,間斷過。在蘇哈托掌政時曾下令禁止一切含華人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活動,如除夕夜到廟堂上香,過春節等。然而在西加對華人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西加華人商業活動照樣停業慶祝。
這里必須特別提及華人佔全市人口65%的山口洋,曾被喻為印尼的唐人坡,小香港,除以客家話通行於市區外,另一特色是「十步一小廟,百步一大廟」的廟宇建築群。
蘇哈托下台後,春節期間更是舞龍舞獅,廟宇鍾鼓齊鳴,男女老少上香拜神通宵達旦,元宵節各地神仙齊出遊,法師坐刀轎,穿口針,踩釘排等巡遊全市,熱鬧非凡。近年來當地的其他族群,軍政人員也多參與這一活動,這是全印尼獨特的喜慶節日。
在西加的華人中,尤以潮州人和福建人都不吃三板跳魚(稱三寶公魚),這種魚背脊上有五個手指紋,傳說是因被海浪打上三寶公的船上後,三寶太監親手抓起放生的,所以魚背上留下了三寶太監的五個手指印。
華人遭受最大迫害的唯一省份
1942年日本佔領西加後,將西加華人精英進行大逮捕,然後載往東萬律,實施集體大屠殺或活埋,幾達萬人。日本軍把一卡車一卡車的華人載往東萬律,其中不乏正值壯年的積極分子,一概被命令自掘填墓穴,然後在屠刀下斷頭或集體活埋。東萬律的集體屠殺,後來建了萬人冢的墓園,至今仍是家屬們難以跨越的死蔭幽谷。
1965年「九卅」事變後,蘇哈托上台,搞反共排華運動,西加的印共及其同情者組織游擊隊反抗蘇哈托政權,游擊隊的成員有華人,活動范圍是三發縣和坤甸縣兩個縣區的森林地帶。蘇哈托政權撲滅無方,誣賴游擊隊能在森林生存是靠山區華人的資助。為達消滅目的,掌權人就散播不利華人的謠言,煽動慫恿勇猛而單純的達雅族人仇視華人,向華人大開殺戒,進行驅趕行動。於是在1967年底,三發縣、坤甸縣軍人偽裝成達雅族人,率領了達雅族人搞「紅頭事件」,用達雅族人的習俗,向每個村莊散發紅碗,要大家宣誓驅趕,燒,殺,搶華人及其房屋,財產,園地。經過大運動後,將這兩縣管轄的山區華人趕到海邊城鎮,造成約20多萬人華人難民。有的村莊華人走得慢些的就被殺害,甚至有的是由武裝人員策劃進行全村莊的大屠殺,例如孟加影坡附近的麻雲,伯蘭蒂,和華莪附近的雙濱港,這3個村莊,各有數十戶華人,男女老少各數百人口,全被集體殺光。當時除這三個村莊的華人及連同走得慢而被殺害的華人約數萬人。
那些被趕走的約數十萬人,他們來到沿海地區成了無業遊民,政府不管,讓其自生自滅,有的還被以「莫須有」罪名逮捕入獄,許多未經審判而凌辱致死獄中;當時逃到山口洋和坤甸的華人難民,其中有的與其餓死,不如冒險到外島找出路,求生存。
西加華人向來循規蹈矩,卻總是難逃宿命,日本來時說華人參與抗日游擊隊,進行大屠殺;自家人當家作主的時候又說華人支援共產黨,又成了代罪羔羊。
所有在山區的華人都有樹膠園,胡椒園等,被搶光了,最後都被破壞了,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逃來沿海的難民,當時已沒華人團體了,只由個別熱心華人接濟,有的流落為乞丐,賣淫,有的帶點錢出來的就到外島打拚。
在那個年代政府在西加也實施白色恐怖,凡是被認為「莫須有」的華人就被捕殺,許多尚有一點積蓄的華人紛紛逃往外島避難。所以從此西加華人人數大大減少,由原來的佔全省人口的30%減至9,151人(2004年統計華人人數是365,232人,全省3,991,612人)。
經濟作物也在這次清剿中全給破壞了,造成西加的經濟一落千丈,幾十年了都恢復不了。
外嫁華人姑娘最多的省份
自「紅頭事件」後,西加出現很多窮困難民,為擺脫貧困,先是出現許多媒人帶難民的女兒,寡婦到香港,台灣找婆家,一些寡婦在台灣更多的是嫁給退伍老兵;後來是台灣的媒婆帶人來物色,就形成更多華人女孩外嫁到香港,台灣等地了。她們有的是幸福了,找到了好歸宿;但也有的遭到更慘的命運,被虐待,被轉賣為娼,再入地獄。
族群和睦相處的省份
自蘇哈托下台後,其所搞的種族挑撥離間,造成土著人殺害華人,土著人殺害馬都拉人等血腥事件。到21世紀初結束了。恢復了三大族群(達雅族,馬來族,華族)融洽相處。華人逐漸參與了政治活動,參選為中央,省級與縣市議員,有華人當選為西加省議會副議長;坤甸市議會議長;山口洋正副議長。還有華人當了地方長官,如張錦坤是第一位華人當上了上侯縣縣長,接著西加省副省長黃漢山;山口洋市長黃少凡;坤甸縣縣長也是華人;山口洋市議會議長還是華人婦女呢。西加華人多盡了民族的公民責任和義務,這是良好榜樣。

❸ 蘭芳共和國:二百年前下南洋的漢人,建立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說起中國 歷史 上第一個共和國,大家第一印象想到的,應該是1911年辛辛亥革命爆發後,建立的中華民國。

但是,實際上早在辛亥革命一百四十多年以前,一群下南洋的中國人就在東南亞的加里曼丹島上,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

而蘭芳共和國的開國元首,便是被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視為偶像的,廣東省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先生。

可惜,作為曾在東南亞叱吒風雲的華人領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傳奇故事。

在中國農業 社會 時期,因為福建、廣州兩省人稠地狹,適宜耕種的土地根本不足以養活兩省之人。

所以福建、廣東一帶的老百姓生活難以維持,為了謀生便漂洋洋過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謀生。

而創始者羅芳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實他本名叫羅芳柏,人們習慣尊稱他為「羅芳伯」,以至於很多人都以為這就是他的本名。

1738 年,羅芳伯出生在廣東嘉應州石扇堡,一個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的貧窮小村落。

據史文所記載,羅芳伯此人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

而且為人豪爽大方,尤其喜歡結交朋友,可謂是富有領袖魅力。自幼讀書的羅芳伯本是一心考取功名,然而卻屢屢落第。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羅芳伯在鄉試中再次落榜,這一次,已經 34 歲的羅芳伯對仕途徹底死心。

於是當年五月,為了擺脫生活窘境,羅芳伯告別家鄉,帶領一批客家青年下南洋謀生。

漂洋過海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 今印度尼西亞西部的加里曼丹島)。

早在1721 年,英國航海家便已宣稱全婆羅洲島商業已被中國人控制。

同時,華人也是西婆羅洲金礦的發現者。因此,許多華人對此地趨之若鶩。

來到婆羅洲後,羅芳伯便在坤甸住了下來。不久他便發現此地危機四伏。

占據此地的華人因為地域結成各種類似「同鄉會」的組織,各個組織之間,經常互相沖突。

另外作為外來族群,婆羅洲的本地土著居民也對富裕的華人抱有敵意,歧視、排擠華人,而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則虎視眈眈的在旁窺伺。

而羅芳伯發揮特長,積極聯絡當地的華人和土著居民,充分施展自己與生俱來的交際才能。

1774 年,羅芳伯集齊「有同心者一百八人」,組建了「蘭芳會」,後又成立了「蘭芳公司」,這便是蘭芳共和國的前身。

羅芳伯帶領蘭芳會,開發金礦,有了自己的圈子和經濟基礎。

之後羅芳伯又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各路土匪海盜。

此時羅芳伯的隊伍達 3 萬多人,又有 20 多萬土著歸附,當地蘇丹亦臣服。

蘭芳公司成為婆羅洲最大的華人聯盟,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涉及采礦、農業、糧糖等行業。

1 776年,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建立了自治政府。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當時,大家推薦羅芳伯為國王,羅芳伯不同意以王相稱,後由各代表商議建立蘭芳大總制,稱羅芳伯為「大唐總長」或「大唐客長」。

在國家政治制度上,蘭芳實行共和體制。國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

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在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御敵。

全國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至於「國之大事,皆咨決眾議而行」,類似於後來普遍實行的議會制。

在國家領導人的產生上,蘭芳結合中國古代的禪讓制,創立了禪讓與民主選舉相結合的形式。

上任領導在去世或下台前,推薦下屆領導,但其能否出任大總長則需要多數公民贊同。

羅芳伯當了19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

臨終前,他推薦同樣具有文韜武略的江戊伯做下屆總長,後經選舉,江戊伯果然成為繼任領導。

同時創建了兵工廠,製造各種槍炮。蘭芳還大力發展教育,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平。

司法方面是以天地會綱領為基礎,進而修訂為普及易行的法規,推行以法治國。

並且蘭芳還確定了自己的國旗,規定以各式漢服為國家禮服。

蘭芳蘭芳共和國嚴格地遵守了這些法規,使得自身實力和影響大增。

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共和國的勢力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剛剛建國不久,羅芳伯就派人回國,覲見乾隆皇帝,請求將西婆羅洲納入大清的版圖,或者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羅芳伯畢竟是中國人,故土難離鄉土情深,他還是想得到故鄉人的認可。

一是想找一個強大的靠山,來抵抗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擴張。

但是目光短淺的乾隆皇帝,根本不想理睬這些「天朝棄民」,也不承認這個南洋華人建立的國家。

羅芳伯無奈只能請求先於滿清建立貿易關系,這個清朝倒是同意了。

蘭芳國藉助這一點,對外製造假象,宣稱自己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了。暫時唬住了入侵的荷蘭殖民者。

但是很快滿清就走向了衰敗,兩次鴉片戰爭更是暴露了其外強中乾的本質。

荷蘭人認識到清朝已經衰弱,開始肆無忌憚入侵蘭芳。

1884年,荷蘭人趁著中法戰爭的時機,全面入侵蘭芳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的人民一方面在大總長的率領下進行堅決的抵抗。一方面派人請求清朝派兵支援。

但是,此時滿清自己已經自顧不暇了,根本顧不上支援這個天朝棄民所建的國家。

最終勢單力薄的蘭芳共和國被荷蘭殖民者滅亡。

而今,印度尼西亞東萬 律依然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大學」,在坤甸還有紀念羅 芳伯的紀念廳、墓園和各種廟宇。

而在印尼西加里曼丹的東萬律,有一座佔地幾十平方米的「羅公芳柏之墓」。

而墓前的兩座華表, 無時不在向世人宣示著墓主人的傳奇人生。

閱讀全文

與印尼東萬律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人用抖音怎麼賺錢 瀏覽:597
印尼幣1萬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60
日本對伊朗三比零的賠率是多少 瀏覽:371
越南河內有多少人口及面積 瀏覽:492
美國伊朗1月6日做了什麼 瀏覽:467
伊朗有什麼手機卡 瀏覽:740
伊朗二戰傷亡多少人 瀏覽:989
印度哪裡沒垃圾 瀏覽:266
中國為什麼不從印尼進口燕窩 瀏覽:556
印度多少變種新冠病毒 瀏覽:972
英國黑暗時代有多久 瀏覽:484
伊朗語言怎麼說 瀏覽:46
中國和義大利簽了什麼合同 瀏覽:349
印度什麼時候變為殖民地 瀏覽:406
印尼巴士模擬器怎麼買車 瀏覽:339
美國為什麼抑制伊朗 瀏覽:991
與英國人怎麼談論外表 瀏覽:94
伊朗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 瀏覽:594
印尼什麼城市海嘯 瀏覽:970
義大利高檔包都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