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大火什麼時候滅

印尼大火什麼時候滅

發布時間:2024-05-08 16:12:04

1. 印尼的大火還在繼續燒嗎

是的,印尼的大火還在繼續燃燒的,好像好長時間了都已經

2. 印尼向鄰國尋求幫助對抗森林火災

印尼每年乾季都會發生林火,但科學家警告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關系,今年的情況將更加惡化。
雅加達當局已經派遣大約2萬5000名消防人員和飛機,前往蘇門答臘和婆羅洲撲滅森林大火,但面對火勢不斷延燒,似乎無計可施。

印尼當局之前一度拒絕富裕鄰國新加坡提出的協助建議,但森林大火延燒,雅加達當局和鄰國間的緊張關系也升溫.印尼非法放火焚燒耕地造成鄰近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壟罩在酸性煙霧中,空氣質量惡化,學校暫停上課,戶外活動被迫取消。

因此,印尼官員於2015年10月8日表示,佐科威總統在7日內閣會議中宣布現在可以接受國際協助。政府已經同意接受國際援助,對抗森林和農林大火。

3. 印尼海域原油泄露發生大火傷亡情況如何

新加坡媒體援引印尼官方的話稱,3月31日,印尼有關部門在婆羅洲島清理原油泄漏時發生大火,造成至少2人死亡。

印尼有關部門已設法撲滅了大火,但水面上仍有漏油。目前尚不得知多少石油泄漏,也不知道來源。

報道稱,在印尼船隻事故很常見,但油污清理事故很少發生。

4. 幫總結05年至今的全球重大災難

■印度洋海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波及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孟加拉國、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索馬里、塞席爾、肯亞等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十多個國家,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此次地震是近40年來全世界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地震引發的海嘯也是印度洋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共造成約23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包括數千名外國遊客,經濟損失超過100億美元。受災最重的印尼有近17萬人死亡或失蹤,其中亞齊省死亡人數達12萬,20萬人流離失所。

2005年8月罕見乾旱引發森林大火肆虐西南歐,入夏以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義大利和希臘中部遭受了極為嚴重的乾旱,特別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遭受了近60年來最為嚴重的乾旱。
8月份,由於乾旱的原因,葡萄牙、西班牙、法國3國陷於持續的大規模森林火災之中。其中受災最重的是葡萄牙,該國已經連續3年遭受嚴重森林大火的襲擊,今年到8月底為止火災已吞噬了13.4萬公頃森林,超過去年全年過火面積,共造成13人死亡。
■台風和暴雨
8月上旬,0509號台風「麥莎」影響中國東部,表現出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的特點。「麥莎」共造成3145.9萬人受災,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80多億元。 「麥莎」於8月6日在浙江省登陸,登陸時近中心最大風速45米/秒,中心氣壓為950百帕;8月9日在遼寧省大連市再次登陸,登陸時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它是繼1997年第11號台風之後,近8年來對我國東部沿海和華東地區影響嚴重的台風之一。
伊朗發生嚴重洪澇 8月10,伊朗北部局地遭遇洪水襲擊,洪水沖毀了數百棟房屋,造成至少18人死亡和12人失蹤。
泰國北部暴雨引發洪災 中旬,泰國北部連降暴雨,引發40年來最嚴重的洪災,洪災造成至少6人死亡、13人失蹤,44座大橋被沖毀,18條公路被沖斷,近兩萬畝農田被毀。 5、獅子山暴雨 旬末,獅子山南部暴雨引發洪災,造成至少20人死亡,上萬人受災,洪水還沖毀了大量房屋、公路和橋梁。

■「卡特里娜」颶風
2005年8月29日,五級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美國東南部,導致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
「卡特里娜」颶風造成1800多人死亡,20多萬所住宅被摧毀,數百萬人無家可歸,80萬人重新安置和上千億美元的財產損失,美國東南部名城新奧爾良幾乎遭到「滅頂之災」,該市80%被洪水淹沒,災區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一連串的損失數字,使這場颶風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災害」。
■南亞大地震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里氏7.6級強烈地震並波及鄰近的阿富汗和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其中,巴基斯坦受災最為嚴重,死亡人數超過7.3萬,9000多人失蹤,10萬多人受傷,其中近7萬人重傷。地震還在巴基斯坦造成60萬座房屋等各種建築物的倒塌,350萬人無家可歸。
地震發生後,聯合國立即呼籲國際社會向巴提供3.12億美元的捐款。而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說,南亞地震造成的損失高達50億美元。
■熱浪
2006年5月,印度許多地區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其中新德里最高氣溫曾達44.5℃。印度北部和東部地區至少有14人死於高溫。
2006年7月,美國中西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遭遇熱浪,其中加州最為嚴重,最高溫度高達51.6
■孟加拉國洪水
2006年6月,洪水襲擊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遭遇嚴重洪水;紐西蘭遭遇強暴風雪襲擊;印度尼西亞東部發生洪水和泥石流;美國東北部遭遇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中國南方頻遭暴雨襲擊
■我國台風
第4號台風「碧利斯」(2006年7月)
今年第四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造成800餘人死亡,死亡人數之多為近十年之最。
第5號台風「格美」(2006年7月)
今年第5號台風「格美」共造成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等5省共79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因災死亡28人,失蹤36人。

■高溫熱浪
2006年8月上旬初,東南歐一些國家出現罕見高溫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歐洲各國也持續遭熱浪侵襲,造成至少80人死亡。
■印尼地震

印尼西爪哇省2009年9月2日下午發生7.3級強震,震中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南部不到200公里處
■菲律賓颶風
2006年12月,發生在菲律賓的颶風災害已造成1000多人遇難。這場颶風以每小時140公里的速度席捲菲律賓東部地區。
■索羅門群島
2007年4月,南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附近發生里氏8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至少30人死亡,超過5400人無家可歸,還有許多人失蹤。
■美國東南部大旱
今年席捲美國東南大部分地區的長期乾旱引起了美人的重視。人們從2007年的乾旱中得到的最大教訓是:水可能比能源或石油更加重要
■秘魯地震
2007年8月15日,8級地震襲擊南美洲國家的中西部海岸,導致500多人喪生,1366人受傷,並有5萬多所住宅被毀。
■美國颶風「費利克斯」
2007年9月4日,強度為5級(可能是最高的級別)的「費利克斯」颶風在尼加拉瓜登陸,風速高達每小時160英里。這次風暴還侵襲了宏都拉斯,並從加勒比海島擦身而過。在「費利克斯」颶風肆虐期間總共有101人死亡,這場災難將尼加拉瓜貧困的海岸社區夷為平地。但幸運的是,這次颶風經過濃密的森林地區,風力受阻減小。
■墨西哥大洪水
10月底,洶涌的洪水在墨西哥南部的塔瓦斯科和恰帕斯州泛濫成災。11月有大量農田完全被洪水淹沒,據估計,有段時間塔瓦斯科80%的陸地被洪水淹沒。有100多萬居民受到這次洪水的影響。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說:「這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錫德」風暴
2007年11月,孟加拉國受強熱帶風暴「錫德」襲擊,約4100人死亡,800多萬人受災,約120萬間房屋、近萬所學校校舍以及10萬公里左右的道路遭到破壞,經濟損失逾23億美元。
「錫德」是孟加拉國130多年來遭受的最強烈的風暴之一。其強度與1991年的另一場造成14.3萬人死亡的強熱帶風暴相當,由於孟政府提前作出預警並及時疏散人員,此次人員傷亡大幅減少。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紛紛向孟加拉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災民渡過難關。
■冰凍災害
2008年中國雪災是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死亡60人;失蹤2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70.8千公頃;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壞房屋86.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37.9億元。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等6省、區受災最為嚴重。
2008年1月中旬初,阿富汗遭遇罕見的全國范圍持續降雪並引發雪災,一些地區積雪深達200厘米,60多人死於山區雪崩和交通事故。
■緬甸強熱帶風暴
2008年5月2日,緬甸受罕有強烈熱帶風暴吹襲,死亡人數已增至超過2.2萬人,另外超過4.1萬人失蹤,無家可歸者多達100萬人。風暴在低窪地區伊洛瓦底三角洲捲起巨浪,大量村民遭巨浪吞噬,稻田到處都是屍體, ,聯合國稱緬甸全國近半人口受災。有救援組織指,災情後患可能較造成22萬人死亡的2004年南亞海嘯更嚴重。重災區博葛禮已有逾1萬人死亡,95%屋子被摧毀,19萬人無家可歸。緬甸軍ZF指,風速達190公里的「納爾吉斯」捲起3.5米高巨浪,沖走低窪地區村落半數房屋,大量災民在巨浪中溺斃。美國宇航局衛星圖片顯示,緬甸西南部沿海平原完全被水淹沒。聯合國稱,受災人口約2400萬人,接近全國一半人口。
■5.12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
■暴雨洪水
6月以來,受季風雨影響,南亞多個國家遭遇洪災,出現了30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共造成至少2800人死亡,5000萬人受災。其中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受災最為嚴重。
8月上中旬,越南中部連降暴雨引發洪災,有74人死亡、9人失蹤。洪災還造成上百棟房屋倒塌,數萬戶居民房屋和數萬公頃農田被淹,多處道路、橋梁和堤壩被毀,部分地區交通中斷。 8月6日,菲律賓南部因持續暴雨引發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3人失蹤。
8月上中旬,朝鮮遭受暴雨襲擊並引發了10年來最嚴重洪災,至少有600人因災死亡或失蹤,約30萬人無家可歸,10萬公頃土地被毀,主要公路、鐵路和橋梁受損,大片區域電力供應和通信網路中斷。
8月5日,韓國暴雨引發洪水,有6人遇難。
8月上旬,保加利亞遭暴雨和洪水襲擊,造成至少8人死亡。
8月上旬,奈及利亞中部普降暴雨引發洪水,有14人死亡。
8月9-11日,肯亞西部持續暴雨引發泥石流,災害造成18人死亡,56人受傷。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颶風艾克
2008年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5. 印尼一監獄發生火災,已致41死80傷,當地採取了哪些措施

印度尼西亞法律和人權部長發表了一份聲明,他表示“我們正在與有關單位一起調查起火原因,並擬出防範策略,以免慘劇重演”,同時他表示火災時時牢房都是上鎖的,火勢無法控制地蔓延開來,因而來不及打開牢房。

6. 印尼一煉油廠爆炸燃起大火,現場的人員傷亡情況如何

世界上每天都有意外發生在印度尼西亞有一家煉油廠爆炸同時燃起了大火,那麼現場是否有人員傷亡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待這次煉油廠爆炸的事件呢?或者是你認為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煉油廠發生爆炸事故,歡迎在評論區底下留言,或者是大家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可以預防爆炸呢。

7. 印尼一監獄發生火災,是否有人員傷亡

印尼一監獄發生火災,是否有人員傷亡?

一、印尼一監獄發生火災,是否有人員傷亡?

印度尼西亞當地的媒體報道,有一所監獄突然發生了火災,火災發生之後,火勢蔓延的非常的迅速,雖說消防人員很快就趕到了現場進行救火,但是最後卻仍然有41個人,因為這次火災死亡,還有81個人受了傷,死亡的這41個人全部都是監獄里的犯人,當地的相關部門聲稱,這次的火災很可能是由於電氣故障導致短路所造成的。

8. 想知道世界歷史上著名的災難,以及人們時候如何祭奠

·幽靈一:北美黑風暴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國西部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風暴。風暴整整颳了3天3夜,形成一個東西長2400公里,南北寬1440公里,高3400米的迅速移動的巨大黑色風暴帶。風暴所經之處,溪水斷流,水井乾涸,田地龜裂,莊稼枯萎,牲畜渴死,千萬人流離失所。

·幽靈二:秘魯大雪崩

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擁有一望無垠的海岸線,長達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脈的瓦斯卡蘭山峰,山體坡度較大,峭壁陡峻。山上長年積雪,「白色死神」常常降臨於此。1970年5月31日,這里發生了一場大雪崩,將瓦斯卡蘭山峰下的容加依城全部摧毀,造成兩萬居民的死亡,受災面積達23平方公里。
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慘的雪崩災禍。

·幽靈三:孟加拉國特大水災

1987年7月, 孟加拉國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水災。連日的暴雨,狂風肆虐,這突如其來的天災,使毫無任何准備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兩個月間,孟加拉國64個縣中有47個縣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襲擊,造成2000多人死亡,2.5萬頭牲畜淹死,200多萬噸糧食被毀,兩萬公里道路及772座橋梁和涵洞被沖毀,千萬間房屋倒塌,大片農作物受損,受災人數達2000萬人。

·幽靈四:「黑色妖魔」鼠疫

老鼠,不僅偷吃糧食,它給人類帶來的最大危害就是傳播病菌,人類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流行的鼠疫,全球性鼠疫發生過3次,死亡人數過億,不少城鎮滅絕。據文獻統計,死於鼠疫的人數,超過歷史上所有戰爭死亡的人數的總和。無怪乎人們稱這種疾病為「黑色妖魔」。

1994年9、10月間,印度遭受了一場致命的瘟疫。泉神節過後的第二天蘇拉特市醫院接收到30名病情相似的患者。起初醫生並不知道病人患的是鼠疫。但接二連三有人死亡,又傳來馬哈什特拉附近的拉杜爾流行鼠疫的消息,這才意識到一場災難已經降臨。一時間,火車站、汽車站都擠滿了成千上萬的逃難者。30萬蘇拉特市民逃印度的四面八方,同時也將鼠疫和這種恐懼的心理帶到了全國各地。

·幽靈五:喀麥隆湖底毒氣

帕梅塔高原,是個美麗而令人陶醉的地方。

1986年8月21日晚,人們正在酣睡之中,突然一聲巨響劃破了長空。不少人還沒等弄清發生了什麼事,就被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場災禍中,至少有1740人被毒氣奪去了生命,大量的牲畜喪生,加姆尼奧村靠火山湖最近,受災也最為嚴重。全村650名居民中,僅有6人倖存。

·幽靈六:倫敦大煙霧

素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每當春秋之交,這里經常被濃霧所籠罩,像是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據統計,倫敦的霧天,每年可高達七八十次,平均5天之中就有一個「霧日」。每當大霧降臨,彌漫的大霧不僅影響交通,釀成事故,還直接危害人們的健康,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
1952年12月4日,倫敦城發生了一次世界上最為嚴重的「煙霧」事件:連續的濃霧將近一周不散,工廠和住戶排出的煙塵和氣體大量在低空聚積,整個城市為濃霧所籠罩,陷入一片灰暗之中。期間,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霧散以後又有8000多人死於非命。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霧都劫難」。

·幽靈七:百慕大地區神秘災難

在本世紀海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又最令人費解的,當屬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輪船失蹤案。據說自從1945年以來,在這片海域已有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神秘的無故失蹤。失蹤事件之多,使世人無法相信其盡屬偶然。所謂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島,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國佛羅里達州這樣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由於這一片海面失蹤事件疊起,世人便稱它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71年10月21日,一架滿載著凍牛肉的運輸機「超星座號」,從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測船上空飛過。船員們眼看它飛了一分鍾左右,突然,飛機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頭墜進海里。以後,船員們什麼也未看見,既沒有發現油跡,也沒有找到屍體和飛機殘骸。唯一能證實飛機失蹤的,只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塊帶血的牛肉。

「超星座號」飛機的失蹤,只是這片神秘海域許許多多起失蹤事件之一。據統計,自1840年至1945年間,這片海域上空就有100餘架飛機失蹤;而這里消失的船隻則更多。

這片被世人稱作「海上墓地」的地方,就是引起全世界許多科學家關注的百慕大三角區。

·幽靈八:通古斯大爆炸

通古斯,位於前蘇聯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附近。80年前,這里發生過一次極其猛烈的大爆炸,其破壞力相當於500枚原子彈和幾枚氫彈的威力。

1908年6月30日凌晨,一場罕見的慘禍降臨到西伯利亞偏僻林區的游牧民頭上。有幸逃脫這場災難的謝苗諾夫回憶說:「當時天空出現一道強烈的火光,剎那間一個巨大的火球幾乎遮住了半邊天空。一聲爆炸巨響之後,狂風襲來……」爆炸產生的沖擊波,一直傳到中歐,德國的波茨坦和英國劍橋的地震觀測站,甚至華盛頓和爪哇島也得到了同樣的記錄。

·幽靈九:智利大海嘯

據說,智利是上帝創造世界後的「最後一塊泥巴」。或許正是這個緣故,這里的地殼總是不那麼寧靜。根據現代板塊結構學說的觀點,智利是太平洋板塊與南美洲板塊互相碰撞的俯沖地帶,處於環太平洋火山活動帶上。特殊的地質結構,造成了它位於極不穩定的地表之上,自古以來,火山不斷噴發,地震接二連三,海嘯頻頻發生。

1960年5月,厄運又籠罩了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5月22日19時許,忽然地震聲大作,震耳欲聾。地震波像數千輛坦克隆隆開來,又如數百架飛機從空中掠過,呼嘯著從蒙特港的海底傳來。不久大地便劇烈顫動起來。一會兒,陸地出現了裂縫;一會兒,部分陸地又突然隆起,好像一個巨人翻身一樣。瞬間,海洋在激烈地翻滾,峽谷在慘烈地呼嘯,海岸岩石在崩裂,碎石堆滿了海灘……

這次地震,是世界上震級最高、最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9級,烈度為11度,影響范圍在800公里長的橢圓內。大震過後,接踵引發了大海嘯。海嘯波以每小時幾百公里的速度橫掃了太平洋沿岸,把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塔爾卡瓦諾、奇廉等城市摧毀殆盡,造成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幽靈十: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中國北京時間3時42分,東經118.2度、北緯39.6度,在距地面16公里深處的地球外殼,比日本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強烈400倍的大地震發生了。

中國新華通訊社於7月28日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

幾天以後再次公布了經過核定的地震震級:Mst7.8級。

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在這場沒有預報的特大地震中成為廢墟。死亡人數達24萬之多。

北緯40度線,被人們稱為「不祥的恐怖線」。這里,發生了諸如美國舊金山、葡萄牙里斯本、日本十勝近海等無數次大地震。這次地震這個惡魔又一次突襲了北緯39.6度——唐山成為它的犧牲品。

災難:自然的或人為的嚴重損害帶來對生命的重大傷害。災禍造成的苦難、災禍。《晉書·劉喬傳》:"災難延於宗子,權柄隆於朝廷。" 南朝 梁 沉約 《法王寺碑》:"往劫將謝,災難孔多。" 鄒韜奮 《患難餘生記》第二章:"進步文化所以遭到空前的災難,根本原因也就在此。" 災難不只包括自然災難,也包括人為的災難。兩者往往互相滲透,有時很難區分開來。大部分自然帶來的災難是非人力可抗拒的,只能通過預防和抗災來減輕損失。人為災難是人類疏忽或者蓄意造成的,大部分是可以預防和制止的。

9. 印尼森林大火滅了嗎

印尼的燒笆火苗還沒完全消滅,尚有煙霾情況存在。

10.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閱讀全文

與印尼大火什麼時候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會議怎麼決策內閣 瀏覽:21
日本哪個企業撤回中國了 瀏覽:182
越南打仗用什麼槍 瀏覽:266
印度身怎麼寫 瀏覽:785
為什麼義大利粉煮不軟 瀏覽:79
越南人下什麼棋 瀏覽:463
越南的煙為什麼這么貴 瀏覽:802
英國哪裡發音是標準的 瀏覽:592
雅加達印尼博物館怎麼樣 瀏覽:81
上海援助伊朗醫療隊多少人 瀏覽:912
中國有多少個島地圖 瀏覽:718
外嫁越南女如何恢復越南戶籍 瀏覽:838
印尼黑檀木怎麼盤 瀏覽:952
中國人民貸款條例利息是多少錢 瀏覽:622
英國信封上的東西叫什麼 瀏覽:988
伊朗後面可以加什麼 瀏覽:97
越南帽子有什麼用 瀏覽:82
越南菜招牌菜有哪些 瀏覽:662
伊朗辦簽證在什麼地方 瀏覽:901
伊朗將領為什麼去伊拉克 瀏覽: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