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比新加坡面積大多少倍

印尼比新加坡面積大多少倍

發布時間:2024-08-25 18:57:06

1. 新加坡為什麼怕印度尼西亞吞並它

新加坡是個小島,退潮時,面積只有214平方英里。它是英帝國在東南亞的心臟地帶,所以繁榮發展起來。隨著新馬分家,它變成了一個沒有軀體的心臟。那時,讓李光耀特難過的是:眼下是一條不知去向何方的坎坷之路,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北面是剛剛翻臉不認人,把人一腳給踹了的馬來西亞,南面是想把整個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一起吞並的、充滿敵意的印尼。而當時的中國,被西方國家敵意封鎖,四顧茫茫,惟有痛哭!沒辦法,除了與美國親近,別無選擇。歷史就這么特有戲劇性。以華人為主體的新加坡在被馬來西亞遺棄後,為國土安全計,要麼親美,要麼親華,要麼搞大國平衡外交,要麼與大國潛規則。總之,哭著鬧著也要生存下去.現在,感覺挺好的,斯龍飛上天

2. 東南亞十大城市

真正的東南亞十大城市有

  1. 雅加達

  2. 萬隆

  3. 馬尼拉

  4. 胡志名市

  5. 仰光

  6. 河內

  7. 曼谷

  8. 吉隆坡

  9. 新加坡雅加達、曼谷、馬尼拉、吉隆坡、新加坡、胡志明市、仰光、金邊

3. 新加坡和印尼是親美國家嗎

新加坡是親美國家,這個無可厚非,而且畢竟是小國。
印尼算得上是東南亞很有影響力的國家,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畢竟2億人口,國土又大,資源豐富,經濟增長也比較快。所以印尼的外交政策也不是單邊的,跟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也保持這不錯的關系。跟中國而言,排華是曾經發生過,也不止一次。但是隨著政策改變和民主化,國內華人的地位條很快,跟中國關系也發展很快,而且在南海問題上基本跟中國沒有沖突,現在是東南亞跟中國關系最好的國家之一了。

4. 鍗板害灝艱タ浜氶潰縐鍜屼漢鍙

鍗板害灝艱タ浜氬浗鍦熼潰縐1913578.68騫蟲柟鍏閲岋紝鍗板凹浜哄彛2.71浜匡紙2020騫12鏈堬級銆

鍗板害灝艱タ浜氬叡鍜屽浗綆縐板嵃灝箋傛槸涓滃崡浜氬浗瀹訛紝棣栭兘涓洪泤鍔犺揪銆備笌宸村竷浜氭柊鍑犲唴浜氥佷笢甯濇倍鍜岄┈鏉ヨタ浜氱瓑鍥藉剁浉鎺ャ傚嵃搴﹀凹瑗誇簹鍥藉湡闈㈢Н1913578.68騫蟲柟鍏閲岋紝鐢辯害17508涓宀涘笨緇勬垚錛屾槸鍏ㄤ笘鐣屾渶澶х殑緹ゅ矝鍥藉訛紝鐤嗗煙妯璺ㄤ簹媧插強澶ф磱媧詫紝涔熸槸澶氱伀灞卞氬湴闇囩殑鍥藉躲

闈㈢Н杈冨ぇ鐨勫矝灞挎湁鍔犻噷鏇間腹宀涖佽嫃闂ㄧ瓟鑵婂矝銆佷紛閲屽畨宀涖佽嫃鎷夊▉瑗垮矝鍜岀埅鍝囧矝錛屽叏鍥藉叡鏈3涓鍦版柟鐗瑰尯鍜31涓鐪併傚嵃灝間漢鍙2.71浜匡紙2020騫12鏈堬級錛屾槸涓栫晫絎鍥涗漢鍙eぇ鍥姐傛湁鏁扮櫨涓姘戞棌錛屽叾涓鐖鍝囨棌鍗犱漢鍙45%錛屽方浠栨棌14%錛岄┈閮芥媺鏃忓拰椹鏉ユ棌鍒嗗埆鍗7.5%銆傛皯鏃忚璦鍏辨湁200澶氱嶏紝瀹樻柟璇璦涓哄嵃灝艱銆傜害87%鐨勪漢鍙d俊濂変紛鏂鍏版暀錛屾槸涓栫晫涓婄﹩鏂鏋椾漢鍙f渶澶氱殑鍥藉躲

鍗板害灝艱タ浜氫綅緗澧冨煙

鍗板害灝艱タ浜氫綅浜庝簹媧蹭笢鍗楅儴錛屽湴璺ㄨ丹閬擄紝涓庡反甯冧簹鏂板嚑鍐呬簹銆佷笢甯濇倍銆侀┈鏉ヨタ浜氭帴澹わ紝涓庢嘲鍥姐佹柊鍔犲潯銆佽彶寰嬪俱佹境澶у埄浜氱瓑鍥介殧嫻風浉鏈涖

鍗板害灝艱タ浜氬湴璺ㄨ丹閬擄紙12擄S鍀7擄N錛夛紝鍏70%浠ヤ笂棰嗗湴浣嶄簬鍗楀崐鐞冿紝鍥犳ゆ槸浜氭床鍗楀崐鐞冩渶澶х殑鍥藉訛紙涓滃笣奼朵篃鏄鍗楀崐鐞冨浗瀹訛級銆傜粡搴﹁法瓚96擄E鍒140擄E錛屼笢瑗塊暱搴﹀湪5500鍗冪背浠ヤ笂銆

鍗板凹鏄涓栫晫涓婃渶澶х殑緹ゅ矝鍥藉訛紝鐢卞お騫蟲磱鍜屽嵃搴︽磱涔嬮棿綰17508涓澶у皬宀涘笨緇勬垚銆傞檰鍦伴潰縐綰190.4涓囧鉤鏂瑰崈綾籌紝嫻鋒磱闈㈢Н綰316.6涓囧鉤鏂瑰崈綾籌紙涓嶅寘鎷涓撳睘緇忔祹鍖猴級銆傚寳閮ㄧ殑鍔犻噷鏇間腹宀涗笌椹鏉ヨタ浜氶殧嫻風浉鏈涳紝鏂板嚑鍐呬簹宀涗笌宸村竷浜氭柊鍑犲唴浜氱浉榪炪備笢鍖楅儴闈涓磋彶寰嬪撅紝瑗垮崡閮ㄦ槸鍗板害媧嬶紝涓滃崡涓庢境澶у埄浜氱浉鏈涖傛搗宀哥嚎鎬婚暱54716鍗冪背銆

浠ヤ笂鍐呭瑰弬鑰冿細鐧懼害鐧劇戔斿嵃搴﹀凹瑗誇簹錛堝嵃搴﹀凹瑗誇簹鍏卞拰鍥斤級

5. 印尼屬於哪個國家

印尼屬於哪個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地跨亞洲,大洋州,但通常認為它屬於亞洲國家

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地處亞洲東南部,北與馬來西亞、汶萊相連;西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為鄰;東北隔蘇拉威西海、巴拉弘克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望;東南與澳大利亞相對;西南與西面臨印度洋。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所轄的海域比陸地大4倍,海岸線總長達3.5萬公里。印尼也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群島國家,素有「千島之國」的美稱。在自然地理上,印尼可分為4個單位: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查亞島。印尼位於赤道兩側,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溼熱、多雨,各地平均氣溫多在25℃左右,月溫差較小。印尼雨量非常充沛,高溫多雨的氣候有利於植物生長,全國人均佔有森林面積近1公頃。印尼的資源、物產極為豐富。其中,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石油產量居東南亞首位,錫礦砂產量居東南亞第二位、世界第三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印尼成為世界上種植面積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熱帶作物生產國。其中伊里安查亞島在地理上屬於大洋州.印尼民族在馬來、美拉尼亞兩大種族下細分為300多個民族,爪哇族是最大的民族,此外還有一些外來民族。官方語是印尼語。印尼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有 *** 教、基督教 、天主教、印度教和佛教。其中, *** 教對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至風俗習慣都有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東南亞包括哪些國家
東南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東南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世界各國習慣把越、老、柬、泰、緬五國稱之為東南亞的「陸地國家」或「半島國家」;而將馬、新、印尼、文、菲、東帝汶六國稱之為東南亞的「海洋國家」或「海島國家」。1967年,東南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國家集團」這就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發展至今已有10個成員國。

東南亞各國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且都是新興的國家。除新加坡外,均屬發展中國家。

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全區有90多個民族,東南亞地區又是世界上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全區約有華僑,華人2000多萬,另有200多萬印度人,100多萬其它國家的外來移民。

今天的東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未來新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東南亞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更加重要。

東南亞是中國的南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通向世界的必經之地。在歷史上,絕大多數國家就與中國有友好往來,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關系密切。在悠久的歷史交往中,中國人民和東南亞各國人民就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進步,雙邊和多邊的友好,合作關系也將進入一個不斷發展,更加密切的歷史時期!
印尼屬於哪個國家? 佔地面積多大?人口多少?
印度尼西亞-概述

國旗國家格言:聯合眾人

國歌:偉大的印尼

首都:雅加達

最大城市:雅加達

國土面積:1,919,440平方公里(世界第16名)

水域率:4.85%

地理最高點:卡茲登茲峰(海拔4,884米)

時區:UTC 7(西部)、UTC 8(中部)、UTC 9(東部)

官方語言:印尼語

總人口:234,693,997人(2007年7月估計)(世界第4名)

人口密度:134/km2(世界第84名)

民族:爪哇人、巽他人、華人、馬達族等300多種族

主要宗教: *** 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

主要節日:獨立日:1945年8月17日

國徽政治體制:總統制

國家元首: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

*** 首腦:總統:蘇西洛·班邦·尤多約諾

人均GDP(PPP):$5,500美元
巴厘島在哪個國家
巴厘島(Bali),行政上稱為巴厘省,是印度尼西亞33個一級行政區之一矗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巴厘島距該國首都雅加達1000多公里,與爪哇島之間僅有3.2公里寬海峽相隔,面積約563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15萬。巴厘省省會設於島上南部的丹帕沙。巴厘島是印度尼西亞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區。

巴厘島[1]是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13600多個島嶼中最耀眼的一個島,位於印度洋赤

巴厘島道南方8度,爪哇島東部,島上東西寬140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全島總面積為5620平方公里。巴厘島(Bali)是印度尼西亞島嶼,位於小巽他群島西端,大致呈菱形,主軸為東西走向。面積約5620平方公里,人口約315萬人。地勢東高西低,山脈橫貫,有10餘座火山錐,東部的阿貢火山海拔3142米,是全島最高峰。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乾季約6個月。經濟發達,人口密度僅次於爪哇,居全國第二位。居民主要是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以廟宇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紡織、歌舞和風景聞名於世。為世界旅遊聖地之一。
印尼是在非洲還是歐洲
東南亞
印尼在哪裡?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唯一一個南半球國家。經度跨越96°E到140°E,東西長度在5500公里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亞洲國家。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七八九三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十二月、一月、二月降水量豐富。 印度尼西亞民族服裝印度尼西亞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火山有400多座,其中活火山有77座。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瑪拉雅地震帶。印度尼西亞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中,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岸線長3.5萬公里。
印度尼西亞屬於哪個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首度在雅加達。

6. 求亞洲各國國土面積排名

1、中國 9,600,000
2、印度 3,288,000
3、哈薩克 2,717,300
4、沙特亞拉伯 2,240,000
5、印尼 1,904,600
6、伊朗 1,648,000
7、蒙古 1,567,000
8、巴基斯坦 796,000
9、土耳其 780,500
10、緬甸 677,000
11、阿富汗 652,000
12、葉門 521,800
13、泰國 514,000
14、土庫曼 488,100
15、烏茲別克 447,400
16、伊拉克 438,200
17、日本 377,800
18、越南 332,000
19、馬來西亞 329,900
20、阿曼 312,000
21、菲律賓 299,700
22、寮國 237,000
23、吉爾吉斯斯坦 198,500
24、敘利亞 185,200
25、柬蒲寨 181,000
26、尼泊爾 147,200
27、孟加拉 143,900
28、塔吉克 143,100
29、朝鮮 123,200
30、韓國 99,000
31、約旦 96,100
32、亞塞拜然 86,600
33、科威特 85,600
34、喬治亞 68,700
35、斯里蘭卡 65,600
36、不丹 46,000
38、亞美尼亞 29,800
39、巴勒斯坦 27,000
40、阿聯酋 17,818
41、以色列 14,900
42、東帝汶 14,874
43、卡達 11,400
44、黎巴嫩 10,500
45、塞浦魯斯 9,251
46、錫金 7,100
47、汶萊 5,765
49、巴林 706
50、新加坡 641
51、馬爾地夫 298

7. 新加坡的面積這么小為啥不去向馬來西亞買地呢

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小國,但各位可能不知道新加坡還是一個島國,其全國坐落於新加坡島,南面是馬六甲海峽,與印尼隔海相望,北面是柔佛海峽,與馬拉西亞隔海相望。

8.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東南亞國家盡管已採取了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環境退化的有關措施,但是,由於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護環境的成效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採伐,但是執法不嚴,收效不大。為了增加外匯收入,有的國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隨之又放開,如寮國政府於1991年8月禁止一切採伐活動,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幾個外國公司租讓了伐木權。緬甸於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該國政府後來又同幾家泰國公司簽訂採伐木材的合同。印尼雖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幾十年來,印尼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作為其經濟的增長點,開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又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成為該國的非石油天然氣產品中僅次於紡織品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的產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個膠合板工廠,1701個鋸木加工廠和6個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創匯總計達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和造紙廠,均以木材為原料,膠合板、紙漿的生產和創匯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水質和土壤也帶來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仍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課題。(njdk212)

9. 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總共土地面積由多大

根據網路,
台灣面積:36192.8155平方千米;
菲律賓面積:29.97萬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面積:330257平方公里
印度尼西亞面積:1904569㎞²
新加坡面積:719.1平方公里(2015年)
以上相加得到的總面積是:2571437.9155平方公里。

閱讀全文

與印尼比新加坡面積大多少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邀約國外的人來中國 瀏覽:581
中國如何應對巴西貨運 瀏覽:385
義大利好牌子有哪些 瀏覽:952
英國歷史上有什麼名著 瀏覽:241
四川為什麼包含義大利 瀏覽:518
中國哪裡和尚工資高 瀏覽:678
中國哪裡可以擺地毯 瀏覽:476
印度怎麼看中國疫情 瀏覽:948
中國最大的船多少噸 瀏覽:172
印度萬國武器怎麼煉成的 瀏覽:236
義大利選手隊服是什麼牌子 瀏覽:700
印度人口中有多少個姓 瀏覽:581
中國最美天庭是哪裡 瀏覽:224
如何將中國歷史穿插到金融史 瀏覽:166
俄羅斯和中國哪個對美國影響大 瀏覽:272
伊朗小麥多少錢一斤 瀏覽:426
英國大選要多少錢 瀏覽:934
伊朗外貿用什麼語言好 瀏覽:475
什麼味義大利面好吃 瀏覽:415
印尼轉機怎麼換 瀏覽: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