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金礦是怎麼樣的

印尼金礦是怎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4-10-23 20:20:42

① 最近去印尼看了個沙金礦,面積750畝,平均每立方含金量達0.5克,請教專業人士這礦能投資嗎

哦,可以小規模投資一點。單從金礦本身來說,毫無懸念,是好礦,很好的礦。唯一難辦的是印尼這個地方(聽說),風險主要在人,是社會風險。以前也有人想去搞,但實地考察以後還是覺得社會風險較大,不適合大規模搞。砂金礦投資不是很大,大型機械可以在當地租賃,洗選設備在國內製造,投資不會很大,即使失敗,也能承受的起。

② 亞洲金礦

土耳其西部1997年發現的Kisladag金礦床,2004年有確定和推定資源2.148億噸,含金1.04克/噸;推測資源4550萬噸,含金0.75克/噸,總資源有金250噸。儲量1.35億噸,含金1.16克/噸。該國東中部喬普勒(Copler)金礦項目區面積9.5平方公里,在安卡拉SEE約500公里,屬迪夫里吉-通傑利斑岩帶,是一典型的斑岩-矽卡岩礦化系統,含構造控制的和網脈狀銅金礦化。該區有悠久采礦史,有數百老窿和煉渣堆。Anatolia公司於1998年到該區調查,根據初步采樣結果,在一年半時間內從原當地采錳礦公司取得勘查許可。2000年9月與里奧廷托公司組成聯合野外隊對出露的主斑岩中進行相隔400米的兩條平行線采樣,分別取得平均含1.17克/噸金、0.17%銅及1.44克/噸金、0.08%銅的結果,還采了大量地表揀塊樣。2000年11月第一孔自地表起鑽到80米含1.61克/噸金的礦石。經繼續勘查,至2003年晚期已完成109孔(16243米),圈出3帶推測資源,其中主斑岩帶3300萬噸,含金2.1克/噸(69.3噸),大理岩區含較高品位礦石400萬噸,含金7.7克/噸(30.8噸),錳礦山帶700萬噸,含金4.18克/噸(29.3噸)。合計已有金約130噸,仍在繼續勘查。據2005年9月報道,完成了一個29907米的鑽探計劃,證明高品位平伏礦體范圍至少200米×500米,平均厚30米,含金4克/噸。總資源將增加。

有資料提到伊朗西北部2003年發現的薩里戈納里(達什卡桑)金礦有金資源約290噸,未見進一步報道。

印度拉賈斯坦邦Bhukia探區在鑽廣泛的近地表金銅礦化。所列5孔結果,鑽到32~120米礦化(多為30~50多米),含金1.45~2.52克/噸(多為2~2.5克/噸),含銅0.12~0.25%。以前印度地質調查局與印度斯坦鋅公司查明資源2550萬噸,含金2.8克/噸。

泰國中部碧差汶府的Chatree露採金礦於2001年投產,2003年6月底保有儲量1460萬噸,含金2.1克/噸、銀14.0克/噸,為系列淺成熱液含金石英碳酸鹽脈,產在火山岩系的一特定岩石單位內,有確定資源890萬噸,推定資源1180萬噸,推測資源3120萬噸,含金1.9克/噸、銀19克/噸,即有金資源100噸、銀1000噸。在黎府-披集金礦帶其他地方也在找淺成熱液金銀脈系。

寮國沙灣拿吉省與斑岩銅金系統有關的Sepon金礦已於2002年12月投產。2004年產金4.16噸,還有2.73噸銀。2005年產金將超過7噸。2004年時有儲量1530萬噸,含金2.51克/噸、銀7.07克/噸,即有金38.3噸、銀108噸。此外有資源9100萬噸,含金1.63克/噸、銀7.74克/噸,即有金148.3噸、銀704噸。合計有金186噸、銀812噸。附近的Khanong是一重要銅礦床(見前「銅」一節介紹)。

越南中部峴港西南約90公里的福山金賤金屬礦區與寮國Sepon金銅礦區同屬印支半島長山山脈古生代褶皺帶。福山礦區處在福山-三岐早中生代碰撞縫合帶(北面的長山褶皺帶與南面的前寒武紀昆嵩結晶地塊之間),在花崗閃長岩侵入體邊緣的矽卡岩帶中,福山的Bai Dat和Bai Go兩礦床在2003年已圈出高品位金資源約7噸,金平均品位13.5克/噸,還有銀等,在繼續勘查。

菲律賓呂宋島南部八打雁金銅帶有幾個項目在工作。馬尼拉南約150公里的Achangel和Lobo的淺成熱液金銀和斑岩金銅礦地有遠景。

印尼馬魯古省哈馬黑拉的Kencana礦床在資源已枯竭的Gosoweng淺成熱液金(銀)礦山南1公里,為低硫化淺成熱液礦床,有資源170萬噸,含金41克/噸,即有金近70噸,還有近似數量的銀。原Gosoweng礦山的採金工作已轉至附近的Toguraci礦床,後者有金資源約160噸。印尼Martabe金礦床有礦石7350萬噸,含金1.6克/噸,即有金117.6噸,產在經淋溶的緻密的角礫化二氧化硅體中。

這里附帶提一下大洋洲巴布亞紐幾內亞辛貝里島Sorowar金礦床(在利希爾礦山西北約60公里)經過去三年勘查,資源已有4175萬噸,金平均1.16克/噸(即含金48噸)。該國Hidden Valley進行了可行性研究,有5033萬噸礦石,金品位2.7克/噸,即含金135噸,局部有銀。Wapi金礦探區在廣泛鑽進,以0.5克/噸金為邊界品位計算有175噸,以1克/噸金為邊界品位計算有金145噸,擬在2006年開發,2年後投產。利希爾礦床金資源擴大,有礦石4.041億噸,金品位3.16克/噸,即有金1277噸。

蒙古金產量已由1999年的10噸,增至2004年的18.6噸。烏蘭巴托北110公里的博魯金礦山建設已於2003年完成,年底投產,露采。儲量1070萬噸,含金3.52克/噸,另有推測資源340萬噸,含金2.09克/噸,將平均年產5.4噸金,壽命8年。蒙古近年最大的金礦資源發現與查明當屬南部綠松石山(奧尤陶勒蓋)特大型斑岩銅金礦床組,迄今查明的金資源有800噸。此外,蒙古西部扎布汗省正在勘查的「金山」銅金銀塊狀硫化礦(見「銅」一節)中已有金資源34噸。

③ 印度尼西亞巴都希賈烏銅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巴都希賈烏(Batu Hijau)大型斑岩型銅金礦床位於印度尼西亞努沙登加拉省的松巴哇島西南部,是一個產在近代島弧環境的世界級斑岩型銅金礦床。

該礦床的銅金礦化產在英雲閃長岩質侵入雜岩及閃長岩和變火山岩圍岩中。礦體呈柱狀至錐狀,垂向延伸大於650m。高品位礦化與顯示彌漫性次生黑雲母蝕變及石英-硫化物和(或)磁鐵礦脈的英雲閃長岩岩株有關(圖8-13)。核部的鉀蝕變帶往外漸變為廣泛的綠磐岩化,疊覆有廣泛分布的受裂隙控制的絹雲母-綠泥石蝕變和少量絹雲母鈉長石蝕變。絹雲母-高嶺石和高嶺石-明礬石-葉蠟石組合產在近地表部分。在英雲閃長岩岩株中心有些蝕變少、礦化少的岩牆(也是英雲閃長質)侵入。氧化作用延深5~85m,但次生富集作用較微弱。

該礦床礦石儲量為3.34億t,銅平均品位0.8%,金0.7×10-6(即含銅約270萬t,金約240t);原地資源量共約8.2億t,銅品位為0.454%,金約0.48×10-6(即含銅約372萬t,金約390t)。據最近資料,該礦床有銅453.6萬t,金392t,銀778t。

2.勘查與發現

在過去,該區未被認為是斑岩型銅礦成礦區,因此,美國紐蒙特公司最初在該區試圖尋找低溫熱液金礦床。這一工作合同最初涉及的地區包括龍目島大部分地區和松巴哇島西部,後縮小至該區南部的一些區塊。這一發現是該公司在努沙登加拉項目中進行系統勘查的結果。

1987年,美國紐蒙特公司在松巴哇島進行踏勘性河流沉積物取樣計劃。最初的覆蓋面積為11271km2,大約在900個采樣點上採集了3804個樣品,在36組水系沉積物中發現異常。首先發現漂礫(蝕變閃長岩)中的浸染狀含銅硫化物,同時進行的取樣計劃在流經巴都希賈烏地區的一條河流采樣,得出一個高達15.3×10-9金(大樣堆浸金)和135×10-6銅(-80目樣品)的較廣泛的金銅異常(圖8-14)。1989年,公司取得了包括源區在內的土地使用權,在巴都希賈烏周圍5km2范圍內,通過跟蹤檢查取樣,發現河流粉砂樣中169×10-9金和580×10-6銅的異常(距後來發現的礦床1km)。當時調查還是集中在斑岩系統邊緣的金礦化。但1989年在支流踏勘性跟蹤檢查時,也發現弱的銅礦化露頭和礦化明顯的閃長岩和英雲閃長岩漂礫(銅高達6.8%,金0.28×10-6)。1990年5月,在沿小河進行路線穿插時,發現巴都希賈烏地段有明顯的銅礦化,出露的范圍大,植被稀少。這樣,就在1990年上半年認識到了斑岩型礦床的遠景。

圖8-13 巴都希賈烏礦床橫剖面圖

(引自S.J.Meldrum等,1994)

在1990年中、後期,在巴都希賈烏地區進行了地表岩石蝕變填圖和螺旋鑽基岩地球化學取樣,圈出了>0.1%銅的面積0.6×1.2km2。後用629個隨意定向的5m長的探坑(間距約30m)進行了刻槽取樣,圈出>0.3%銅和>0.2×10-6金的面積900×300m2,並且發現有>30×10-6鉬的環形帶圍繞銅金異常。

圖8-14 巴都希賈烏遠景區內-80目泥沙樣的Cu和Au(BLEG法)的含量

(引自S.J.Meldrum等,1994)

後來基岩的取樣擴展到勘探區的其他地方,僅在幾個小區域內發現微弱的金異常,它們分別位於艾默拉、東北部地區、上卡塔拉和東南部地區,同時也肯定了「金嶺」地區的金異常,但沒有識別出任何有經濟價值的地段。

1991年5月開始進行金剛石鑽探,打到了銅金礦石。第一年完成鑽探進尺1.1萬m(22孔),至1993年7月完成3.7萬m(50孔)。以後仍在繼續勘查,也包括進行較詳細的地表調查,該區外圍也在普查中。

3.小結

世界級巴都希賈烏斑岩型銅金礦床的發現,踏勘性的河流沉積物取樣起了重要作用,通過大范圍的水系沉積物取樣圈出了金銅異常,在此基礎上,地表岩石的蝕變填圖和基岩地球化學取樣進一步明確了異常的范圍,從而使金剛石鑽探順利地打到了銅金礦石。因此,區域化探方法在地質工作程度較低的地區,可有效地篩選出找礦遠景區。

④ 印度尼西亞梅塞爾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北部拉塔托托克(Ratatotok)地區是一個礦化極好的成礦省。梅塞爾(Mesel)礦床是拉塔托托克地區最大的、以沉積岩為主岩的金礦床(即卡林型金礦床)。該礦床的平面投影面積為600×400m2(圖9-9)。礦化賦存在中新世晚期島弧環境下形成的盆地的灰岩中。大多數礦化並沒有出露到地表,安山岩侵入體蓋住了礦體(圖9-10)。礦床的西側緊挨著北西西向斷裂,而該斷裂構造在航磁圖中表現十分明顯。該組斷裂與北西西走向陡傾的斷層是同時形成的,它們的相互作用產生一系列東西向的反轉斷層,在梅塞爾形成張性的裂面,從而聚集了熱液流體。梅塞爾金礦床主要賦存於碳酸鹽岩中,Au:Ag比值通常在10:1到2:1之間,是典型的卡林型金礦床。梅塞爾礦床礦石儲量為775萬t,平均品位為6.89×10-6,即含金53.4t。

與礦化有關的蝕變主要有脫鈣作用、白雲石化作用和碧玉化作用。礦石中含有細粒的浸染狀含砷黃鐵礦、雄黃、雌黃、輝銻礦和辰砂的出現導致了As-Sb-Hg組合的形成。

圖9-9 梅塞爾礦床地質簡圖

(引自S.J.Turner,1994)

圖9-10 梅塞爾礦床2028E勘探線剖面圖

(引自S.J.Turner,1994)

該圖說明礦體隱伏在安山質侵入體之下

2.勘查與發現

1986年,紐蒙特公司在蘇拉威西北部拉塔托托克地區開展第一階段區域地球化學概查,其面積為5272km2。在339個采樣點上採集了1295個樣品,平均采樣密度為10km2采一個樣,但不能進入的國家公園與森林保護區除外。

在梅塞爾地區,盡管地表露頭金品位很高,但在離露頭1km處的河流中-80目淤泥或重砂樣中,異常便消失了(Au<5×10-9),大樣可堆浸金的分析結果也只達2.4410×10-9,這在區域上屬於弱異常。

據報道,1988年的某一天,一套取自拉塔托托克的礦化岩石展示在紐蒙特公司的野外輔助人員的面前,使他們回想是否在合同區內其他地方見過類似的東西。其中一位輔助人員認為,多年前他在梅塞爾伐木修路時見過類似的東西。於是,他帶一名紐蒙特公司的地質人員考察了梅塞爾,取得了幾個岩石碎片樣品,其中一個樣品金平均品位達8×10-6。該樣品所處層位厚度大於25m,且靠近荷蘭人古采坑。

緊接著在拉塔托托克地區開展評價,其工作包括1:1000填圖,野外露頭的岩屑取樣,刻槽取樣,以及按25m間距進行螺旋鑽取樣。同時也獲得了航磁、放射性測量和有限的地面測量數據。最終,依據地球化學數據確定了9個孔位。

研究表明,梅塞爾金礦床的上方金含量偏低的原因是:①金以微米級的顆粒存在於毒砂中,而碳酸鹽圍岩抑制了金的物理分散和化學分散;②粗粒金可能被灰岩所屏蔽;③一方面,地表氧化作用產生酸性流體;另一方面,周圍的灰岩土壤中和了酸,使pH值得到緩沖,一直保持在中性,這個過程有效地減弱了金的活動性。用螺旋鑽作土壤取樣,所獲得的地球化學異常(大於0.1×10-6Au)與背景之間呈突變的關系。

事後,按100m點距進行了詳細的水系沉積物加密取樣。結果表明,在遠離已知礦化帶處,Au含量急劇降低;也就是說,在礦化露頭的主幹水系中,大樣可堆浸金含量為n×100×10-9(n<10);而距露頭2km處,金含量降到5×10-9

在梅塞爾金礦床以北30km處的蘭耶波(Ranyapo)遠景區,也存在類似的元素衰變模式。在露頭中金含量為30×10-6;但在下游的水系沉積物中未能反映出來。其中,在BLEG中存在弱異常,-80目的細砂樣品和重砂樣品的Au含量均在檢出限以下。從附近的索莫坦山火山噴出的一層新火山灰使水系沉積物中的金貧化,從而導致地球化學異常變弱。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後,在異常檢查中挖深到河床內樣品,其結果才好一些。

研究表明,梅塞爾礦床上方存在Au、As、Sb、Hg和T1 的地球化學異常,賤金屬異常較弱,一般來說,Cu+Pb+Zn<100×10-6。在礦區范圍內,往往在礦體的外圍伴有As和Hg的異常。

3.小結

印度尼西亞梅塞爾礦床的發現,是地球化學系統調查的結果。針對化探發現的弱異常,以地質事實為依據,進行合理的評價和解釋。對於卡林型金礦床來說,由於容礦岩石常常是碳酸鹽岩,使礦床形成的次生異常從高值迅速地降低到背景值。因此,對於可能產出卡林型金礦床的地區來說,要重視弱異常的查證。

⑤ 印度尼西亞韋塔島金礦床

1.地質背景

韋塔島位於松巴哇島正東1000km處,長9km,寬30km。韋塔島金礦床包括三個部分,即萊羅基斯(Lerokis)、卡里庫寧(Kali Kuning)和梅龍(Meron),其中前兩者位於韋塔島北海岸,相距3.5km。礦床的原地資源量:萊羅基斯礦床為290萬t,金品位為3.5×10-6,銀品位114×10-6;卡里庫寧礦床為220萬t,金品位為5.5×10-6,銀品位146×10-6,重晶石60%,屬典型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

2.勘查與發現

1972~1976年間,BHP礦業公司在松巴哇島和弗洛勒斯島開展了地質填圖和水系沉積物測量。與此同時,印尼地調所也在該區進行了地質調查。在1985年之前,曾在韋塔島開展過-80目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岩屑填圖,因旨在尋找銅礦床,只分析了Cu、Pb、Zn、Mo和Hg,沒有獲得重要發現。

CRS礦業公司於1984年在努沙登加拉群島使用衛星圖像識別出了低溫熱液型礦床的有利構造背景,並在1985年完成了韋塔地區1:5萬圖像解譯,編制出匯水盆地底圖(當時無地形圖、地質圖)。1985年在該區開展了-40目BLEG(大樣可浸出金)、-80目水系沉積物測量(SS)、重砂(PC)及鐵質礫岩(FG)測量。匯水盆地的面積達3~100km2。在采樣過程中,發現衛星圖像異常與強烈的蝕變帶和礦脈有關。

根據化探異常,發現了兩組元素組合:第一個組合為BLEG中Au、SS中Cu和Pb、PC中Pb和Zn,它們與低溫熱液/斑岩熱液型礦化有關。第二個組合為BLEG中的Au和Ag,SS中的Sb、Cu、Zn、Ba。這個組合與含金的重晶石礦化有關。依據異常下限,BLEG 中的 Au >3×10-9,BLEG中的Ag>100×10-9,As>100×10-6;SS中的Cu+Zn>50×10-6,共發現了7個異常(W1~W7)(圖10-21)。若按1×10-9Au圈定異常,面積可達10km2

圖10-21 地球化學異常分布圖(水系模式)

(引自D.M.Sewell等,1994)

通過在異常區加密取樣和轉石填圖,並依據野外蝕變和礦化特徵,將W5異常定為首選的查證對象。1987年開始對W5異常及一個新區梅龍作查證。進行了詳細的填圖、土壤取樣和岩屑取樣,以了解礦化和蝕變。在1987年年中,在W5異常上使用土壤取樣圈出了200×50m2的異常帶,Au 含量在(1~13)×10-6之間,As和Pb異常范圍更大一些。這些異常與強烈的褐鐵礦(黃鐵礦氧化)蝕變帶相重合。

由於該區覆蓋嚴重,地形復雜,沒有使用航空地球物理方法,而是採用地面地球物理方法,其目的是確定地質填圖和取樣所圈定的含鐵重晶石是否與硫化物導體有關。所採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頻率域電磁法(EM)、激發極化法(IP)及電阻率法。EM 數據雖然難以得出確定性的結論,但在W5處南部地區指示出塊狀硫化物礦床的存在(圖10-22)。大多數EM異常與過去填圖標出的斷層相吻合。在已知采礦區上方激發極化百分頻率效應圈出了浸染狀黃鐵礦蝕變,在其他地方對應於地表的鐵帽角礫岩。偶極-偶極激發極化測量清楚地揭示出了W5和W1的塊狀硫化物,低電阻率的現象也證實了這一點。

圖10-22 萊羅基斯地區的地球物理響應

(引自D.M.Sewell等,1994)

1987年後期,經認真考證W5(萊羅基斯)異常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後,打了18個鑽孔,平均約200m深,鑽孔按200m間距的網格布置。結果表明,淺部氧化資源達400萬t,Au品位為(3~4)×10-6。金礦化賦存在鐵質重晶石砂岩中,其上部蓋有一層含黃鐵礦蝕變中性火山碎屑礫和熔岩。

1988年公司決定,在萊羅基斯及其周圍圈定礦化的范圍。採用了土壤取樣、岩屑取樣、水系沉積物取樣等。在萊羅基斯按100m的線距,25m的點距鑽探,其結果非常令人鼓舞。在萊羅基斯周圍,共圈定出了7個蝕變帶。許多蝕變帶都與航空測量的異常相吻合。所有蝕變帶都落在一條寬5km沿海岸線分布的帶內。

1988年8月,比里頓(Billiton)公司接管了CSR公司在印度尼西亞的股份,在萊羅基斯周圍按25m×25m網度打了513個孔,圈定出地質儲量283萬t,Au 3.5×10-6,Ag 114×10-6和重晶石40%。

W5異常查證的成功,致使研究人員對該區興趣倍增。重新分析了已有的數據,包括衛星圖像、顏色異常、地質、地球化學數據、地球物理數據、TM 數據及鑽孔資料,在整個區內選擇了100個異常,其中有些異常靠近W5。由於地形陡峭,若用步行的方法需要幾年才能完成,所以公司決定藉助直升機,加密取樣檢查異常。他們使用兩架直升機,3個地質小組,經兩個月工作後,採集了400個水系沉積物樣品。選擇了17個異常做進一步工作。結果在KK3 異常(靠近萊羅基斯,後來稱卡里庫寧)上,發現地表岩石含金9×10-6,後經鑽探證實了資源量為220萬t,品位為Au 5.5×10-6,Ag 146×10-6

在卡里庫寧和萊羅基斯對硫化物鑽探,經過對其中的兩個礦點的勘查驗證,確定了礦床具有層控的特徵。

1990~1992年間,對其他15個異常進行研究,採用了多元統計方法(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對地球化學異常進行分類和篩選。

既然已知礦化是層狀含金的重晶石礦化,決定用輕便的Sirotem-3型時域電磁法系統在100km2內開展工作,以判別異常,指導進一步勘探。到1993年中已完成了梅龍異常查證,並將繼續對W6作查證。

3.小結

圖10-23 韋塔地區金礦床勘查程序

(引自D.M.Sewell等,1994)

回顧韋塔地區的金礦床勘查歷史,礦床勘查程序可歸納為圖10-23。從該圖可以看出,該區的礦產勘查過程實際上是「從面到點,由點到面」多次反復的過程。一旦在「點」上獲得突破之後,利用新的認識,重新解釋區域資料,遵循從區域到局部的觀點,逐步篩選異常,從而獲得更大的突破。多學科方法綜合應用,是本區礦產勘查成功的關鍵。下面的准則是勘查成功的基礎:①早期確立地質關系;②綜合地質和多元素地球化學數據;③使用遙感衛星數據和航空數據;④用地面地球物理方法識別異常;⑤首先選最好的異常鑽探。

⑥ 印度尼西亞凱利安金礦床

1.地質背景

凱利安(Kelian)金礦床位於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的普拉姆普斯山上,該區森林覆蓋濃密。凱利安金礦床為低硫化低溫熱液型礦床,形成於早中新世。礦化面積為1km2,礦床受斷裂構造控制,在成因上與流紋岩侵入體有關(圖10-24)。在凱利安礦床可見到幾個階段的礦化和蝕變,很多金與賤金屬及碳酸鹽脈、熱液角礫有關。與礦化有關的蝕變類型主要為絹雲母化、冰長石化和碳酸鹽化,只有少量石英出現。

凱利安礦床的地質資源量是9500萬t,平均金品位1.85×10-6,即含有金176t。其中5330萬t礦石的金品位為1.97×10-6

圖10-24 凱利安地區地質特徵及礦床位置圖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2.勘查與發現

1975年,RTZ的子公司印度尼西亞里奧廷托(Rio Tinto)公司在東加里曼丹開展了勘查項目。該項目最初的目的是追蹤已知砂金礦床,其中一個已知砂金礦是雙溪凱利安。該砂金礦床是於1947年由當地的達雅克人發現的。據政府的保守估計,在1958年至1963年間,該礦床產金量為100~300kg/a。

凱利安河砂金在1963年停止開采。但由於金價的上漲,1979年再度興起淘金熱。最初依靠挖坑和淘洗,後被機械化的溜槽所取代。據估計,從1955年以來,共採集了20t砂金。

1975年,當地採金活動處在相對平靜時期。RTZ的地質學家對馬哈坎河的幾條支流的含金性進行過評價,其中包括了凱利安河。在此之前,凱利安地區幾乎沒有開展過任何的地質工作。RTZ的調查算是該區最早的地質工作。

砂金礦雖品位高,但礦較小,且金顆粒不成熟,說明搬運不遠。這促使地質學家產生尋找原生金礦的念頭。由於地質工作者得了瘧疾,試圖追蹤源頭的工作只好推遲到1976年的第二次考察。

上游的追蹤證明是非常成功的,在普拉姆普斯山腳的河流兩側,確定了粘土化和褐鐵礦銹斑的滑坡。從滑坡面上取得的岩石碎塊具有金的異常。1976年,該區的普查沿特普河(Tepu)和達雅克河(Dayak)支流進行,並發現大量蝕變岩的滾石。在普拉姆普斯地區最初大約採集了100件岩石樣品,其中40件樣品金含量在(0.1~7.9)×10-6。在支流的重砂樣品中,發現金和毒砂。在水系沉積物樣品中存在Au、Ag、Cu、Pb、Zn的異常。

1976~1978年間開展了地質填圖、深部螺旋鑽土壤取樣和探槽取樣等工作。使用手搖鑽從腐殖層之下取樣,其最大深度達1m,按50m的水平間距沿等值線按20m的垂直間距取樣。按0.2×10-6Au所圈定的異常面積達1km2,異常往往與安山岩侵入體和火山熔岩的接觸帶相吻合(圖10-25)。高於2×10-6的金構成了一個帶。2×10-6Ag和300×10-6Pb的異常分布與2×10-6金異常分布相一致。Zn異常稍弱,在金異常邊緣發育,在地形上它略低於金異常,表明Zn的位移較大。依據螺旋鑽取樣和探槽取樣圈出了兩個金礦化異常(Au>3×10-6)。

圖10-25 凱利安礦床上方土壤中金的地球化學異常分布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在最後階段的調查中,為了檢驗Au的地球化學異常之內是否有礦,進行了土壤樣品的Hg氣測量和激發極化測量。100×10-9的Hg等值線與0.2×10-6Au等值線相吻合,據以圈出了熱液蝕變系統的總輪廓。在這寬大的異常內,(2000~32000)×10-9Hg異常與東部普拉姆普斯礦體對應;2000×10-9的Hg異常與2×10-6Au的等值線對應較好。在普拉姆普斯西部,據2000×10-9Hg圈出的范圍更小,其峰值達6600×10-9。在工作區的東北部存在兩個小的1000×10-9Hg異常。

隨後使用了地面磁法、激發極化法和電阻率法,對土壤地球化學異常進行查證。地面磁法清楚地識別出了安山岩體的綠磐岩化帶及礦化後的玄武岩流。

圖10-26 凱利安礦床上方土壤中汞地球化學異常分布圖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圖10-27 凱利安礦床地球物理綜合解釋

(引自T.M.Van Leeuwen等,1990)

激發極化法圈出了寬廣的頻率效應異常,其范圍基本上與蝕變帶的范圍和土壤Au異常的范圍相一致(圖10-27)。從圖10-27看出,存在兩個南北向和兩個東西向極化率高的導體。其中兩個南北向的良導體與普拉姆普斯東西向的兩個礦體相對應。對南部東西向的良導體的鑽探驗證表明,它是由金礦體所引起的,但過去未被發現,地表磁測並沒有測出任何金礦化的顯示。

3.小結

凱利安礦床是依據已知金礦床的特點,最終選定勘查遠景區。在勘查過程中,土壤測量和岩石碎塊取樣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勘查方法。在土壤地球化學異常查證過程中,土壤的汞氣測量和激發極化測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土壤的汞氣測量對於該區圈定與礦化有關的蝕變系統是非常有效的。

⑦ 印度尼西亞格拉斯貝格銅金礦床

1. 地質背景
位於印度尼西亞伊里安查亞省中部的格拉斯貝格(Grasberg)斑岩型銅金礦床,海拔高度超過4200米。在該礦床東南方向約3公里處,有埃茨伯格、東埃茨伯格等夕卡岩型銅金礦床。礦體產於上新世形成的3平方公里多相二長閃長斑岩岩株內,該岩株上部侵入始新世至漸新世的灰岩。這些灰岩層是晚新生代大陸與島弧碰撞過程中形成的褶皺逆沖斷帶的一部分。礦化作用中出現了鉀硅酸鹽蝕變的斑岩,其特點是石英和磁鐵礦之間強烈的網脈和交代作用。金含量向下增加,至少到1300米的深度。
2. 勘查與發現
1936年,荷蘭地質學家J.J.多齊在登山考察時發現了埃茨伯格礦床,並在當地稱之為「比吉山」。1959年,荷蘭的東婆羅公司重提J.J.多齊的報告,引起美國弗里波特公司的興趣。1960年,弗里波特公司對埃茨伯格銅礦床進行了勘查和取樣,證實了礦體的存在。1967年,印度尼西亞頒布新的外商投資法,弗里波特公司與印度尼西亞政府簽約進行勘查。1968年,鑽探揭示埃茨伯格夕卡岩型礦床,儲量為3300萬立方噸,銅品位超過2%。1972年下半年,弗里波特公司開始開采這個露天礦坑的銅-金-銀礦床。
3. 小結
格拉斯貝格斑岩型銅金礦床的發現,是弗里波特公司在埃茨伯格地區持續勘探28年的成果。這歸功於25年前J.J.多齊在登山考察中識別出的三種銅礦化。近期對格拉斯貝格遠景區的評價顯示,岩屑地球化學異常足以消除對深成斑岩型銅礦床的偏見。格拉斯貝格勘探的歷史強調了地質文獻評述的重要性,以及不能盲目接受已被廣泛認可的礦床品位-噸位模型。

閱讀全文

與印尼金礦是怎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哪個城市沒有高鐵 瀏覽:408
伊朗最大的油田是哪個 瀏覽:280
涼拌越南米粉如何做 瀏覽:719
英國金融環境如何 瀏覽:4
伊朗人的皮膚為什麼這么好 瀏覽:233
印尼小三紋是什麼 瀏覽:395
印度哪裡可以買到真的檀木 瀏覽:357
越南為什麼沒有代工夢 瀏覽:99
中國目前有多少技術工人 瀏覽:15
越南春卷蝦怎麼做 瀏覽:543
印尼金檀木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28
印度紅石材莫氏硬度多少 瀏覽:453
西班牙伊朗暫停售彩怎麼回事 瀏覽:722
義大利的民航客機有哪些型號 瀏覽:534
伊朗殲10c什麼時候能買 瀏覽:989
印度的神人有哪些 瀏覽:449
在中國怎麼購買英國禮品卡 瀏覽:363
印尼10月有什麼節日 瀏覽:448
如何購買印度股市 瀏覽:771
中國核電堆有多少種 瀏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