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氏家族的由來
在遠古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有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生活在這一廣大地區,典籍稱之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為部落聯盟集團,史書稱其為九夷。據史籍《古本竹書紀年》,這九夷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其中的黃夷氏族,就是黃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遠古時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帶,棲息著各種鳥類,其中有一種後人稱為黃鸝、黃鶯的黃鳥。這種黃鳥,不僅小巧精靈,色澤艷麗,而且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因對黃鳥的喜愛之情,轉而變為尊敬,後來發展至頂禮膜拜,就把它當作自己氏族的守護神和標志,因而也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叫做黃鳥族、黃氏族,簡稱為黃夷、黃族、黃人,成為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帶黃字。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古代叫黃水,後來才改為「潢水」。史籍《熱河志》第七十一卷這樣介紹:「《新唐書》始作潢字,遼金史因之。《清一統志》原本謂別於西黃河,故曰潢。」後來,黃人由內蒙東部向東南部方向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之一的黃夷。今山東黃縣東南部有古黃城,掖縣南有黃山,興博縣有黃山,黃阜、濟南西南部三十公里處也有黃山。這一帶就是遠古黃夷棲息活動的地區。在東夷集團中,黃人的勢力發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為東夷集團中勢力強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為部落聯盟首領。在野蠻時代中期,東夷部族集團由鳳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為部落聯盟大首領時,黃夷就與風夷結成了婚姻氏族,後來又加入了少昊部落。當時,東夷集團都普遍崇拜鳥。由於東夷集團大首領少昊氏族的圖騰是鳳,因此鳳便成為百鳥之王,成為了神鳥。鳳鳥中有一種雌性的鳥,叫做皇(後寫作凰)。這種鳥與黃鳥一樣,通身都鮮艷亮麗的黃色羽毛,而且這兩種鳥名的讀音完全相同。皇鳥是鳳鳥的配偶,恰巧黃夷又是鳳夷的婚姻氏族。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處,黃人便自然地用凰鳥來取代原來作為氏族圖騰的普通小黃鶯,崇拜的對象改成了凰鳥。這樣,黃鳥變成了皇 (凰)鳥,黃夷的圖騰由黃鸝鳥變為金鳳凰。當歷史進入到野蠻時代中期,大約是炎黃之世時,東方黃夷部落部分成員陸續內遷到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中下游地區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盡是一片黃色:黃色的平原,黃色的山巒,還有橫穿北部中國的黃色的大河,人們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並把這條河叫做黃河。由於黃人內遷中原,用原本是黃鸝鳥的顏色「黃」字來指稱大地的顏色,所以才有了《說文解字》的注釋:「黃,地之色也」。黃氏人加入東夷集團後,與少昊氏結成了婚姻氏族的關系。後來,少昊氏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少昊就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這樣,黃夷降而為少昊部落的附屬氏族,它與少昊鳳鳥族的關系也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此,黃夷便以少昊為本族始祖。《宋學士集》說:少昊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他被封於汾川,後世尊其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裔建立了沈、姒、蓐、黃等國,後被晉國一一滅掉,其中黃國的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的一支,晉國的黃淵便是其後裔。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中原今湖北境內,及福建入閩始祖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官晉安郡守居於福州黃巷,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知運子黃元方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福州候官晉安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立了黃國。《竹書紀年》載:"(夏)後相即位,二年,征黃夷。"商代黃夷已在淮水之濱建立國家,與商王的關系不是十分和諧,卜辭中有"伐於黃尹"的記載。周人滅商後,黃人歸服,得以保留。從出土的東周時期黃國及相關的青銅器看,嬴姓黃國與姬姓曾國等一直保持婚姻關系。黃國故城位於河南潢川縣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城址長方形,周長6700米,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黃國史實見於《左傳》者,始於桓公八年(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國。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子逃奔黃國。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吞並黃國〔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黃國開國國君大廉字太康約延續繁衍50代子民。黃國在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邑,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地名依然稱黃邑。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縣隆古鄉境內,黃國都城的遺址成了河南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帝的第八代孫,顓頊帝的曾孫南陸公受封黃邑,食邑黃城,以地為姓,成了黃氏的肇基始祖,成為黃邑的統治者。黃氏宗族就是以貴族的地位在黃國的土地上一代傳一代地繁衍分支,發展起來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國吞並以後,黃氏宗族結束了一兩千年的貴族地位,變成了平民百姓,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黃國都城舊址建在今河南潢川縣城以西約十公里的隆古鄉南面,故城略呈長方形,周長為6720米,城牆用灰沙夯土築成,牆高5-7米,基寬5.9米,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河南省東南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國所滅,黃國遺民們又從春秋戰國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盪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黃國都城能夠看到的古跡,只有黃國宮殿池和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公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跡盪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歷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從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襲相傳1500年約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隨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黃氏宗族人口的增長,人口的增多,歷代分支繁衍,必須採取分支遷居的方式,來維持宗族的繁衍與發展的局面。因此,黃氏宗族根據中華民族的留長遷幼的方式,各房留長子往黃國繼承祖業,次子以下的兄弟外遷移居他鄉,另創基業,各自立自強,興旺發達。經過四千多年的歷代遷移傳播,大江南北,黃河之濱,長城內外,海內國外,五洲四海,處處都有黃氏宗親在居住,在創業,在發展。黃氏子孫,勤勞智慧,遵紀守法,艱苦創業,處處繁榮昌盛,丁財日熾,人文蔚起,形勢喜人。黃國是黃氏宗族的發祥地,是黃氏宗族的祖宗鄉。黃國人民勤勞朴實,民風民俗清雅,令海內外每一個到潢川縣尋根訪祖的遊子十分佩服。潢川縣當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積極發掘黃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籌建黃都古跡旅遊景點和相應的旅遊設施,吸引海內外黃氏宗親到祖宗鄉投資置業,觀光拜祖,為黃都增添光彩。由於黃國被楚國所滅和都城的倒塌,黃氏宗族地位的改變,黃氏宗族逐步遷居外地他鄉,另謀發展。今天的黃國都城舊址,幾里路內盡是田野,沒有鄉村,更沒有一戶黃姓人家,十幾里路內的鄉村,黃氏鄉親少之又少。國內外新編的有關黃姓的志書族譜中,對黃國都城的美好描寫提請改寫,不要盲人說瞎話,不要誤導海內外鄉親。等到海內外鄉親同心協力,共建黃都旅遊勝地完成之日,才是我們黃氏宗族開心之時。潢川縣城地處中原腹地,城市規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規劃恰當,街道縱橫有序,街路清潔整齊,令人心曠神怡。潢川縣的父母官,對於尋根訪祖的黃氏鄉親十分熱情,帶領你到黃國都城實地參觀。隆古鄉是黃都所在地,鄉政府官員每年接待著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黃氏宗親,黃國的父母官的行為令人欽佩黃國的人民令人可敬。
糖王黃氏家族
在印度尼西亞,建源公司與黃氏家族的影響已經煙消雲散了,但年長的人都還記得,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這個公司及這個家族曾有過一段令人矚目的輝煌。
建源公司以經營糖業為主,它的創始人黃志信是一名華僑。
黃志信1835年出生於中國福建同安縣。他的青年時期,正是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蹂躪的時候。廈門地區出現了小刀會這樣的民間反帝組織,吸引了廈門、同安一帶的農民、漁民和城市貧民。黃志信也參加進去,並擔任管理後勤糧草的軍需官。後來,起義失敗,黃志信等人乘船出逃,到了印尼爪哇島。在這里,他以做小買賣起家,漸漸發達,到1863年,他的資產已達上百萬荷盾。
從那時起,黃志信就創建了「建源棧」。當時,印尼實行開放政策,他把爪哇出產的蔗糖和煙運往中國,再把中國的茶葉、絲綢、香料等運回印尼,後來又經營大米。這種海上貿易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到19世紀末,他已成為南洋著名的華僑巨商。
黃志信的兒子黃仲涵1866年出生於印尼三寶壟市,當時印尼是荷蘭殖民地,但華人所佔人口比例很大。在華人社會中,多數人還是用家鄉語言,很多人不會講當地的印尼話。黃仲涵從小與當地人接觸較多,能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語,這非常有利於他在當地的商務活動。
黃仲涵天資頗高,辦事精明,黃志信看出他有經商的稟賦,便更加精心地教導扶持。在黃仲涵24歲時,父親把經營管理權交給他,並將建源棧改組為建源貿易有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訂,諸如放開自由貿易,取消強迫種植甘蔗等等。黃仲涵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立即調整了建源公司的生產、貿易比重和經營結構,從1894年起,他發展大面積的甘蔗種植,並先後投資興辦了巴基斯、里約阿貢等5家糖廠,總投資約為1000萬荷盾。其中里約阿貢糖廠採用當時最先進的電氣碳化設備,能夠加工生產優質白砂糖,令同行十分羨慕。
黃仲涵的事業青雲直上,不到10年時間,他的糖廠年產量已達到15萬噸。可是,正當他一帆風順迅速發展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英國和荷蘭政府將本國的船隻都征調回國運送戰爭物資。這樣一來,爪哇的航運秩序便被徹底打亂,三寶壟海口碼頭上,華商的貨物堆積如山,茫茫海面上卻看不見一艘貨船。
蔗糖無法運出,爪哇的糖商們紛紛降價傾銷,一時糖價大跌。作為爪哇最大的出口企業,建源公司的損失更是慘重。眼看著大廈搖搖欲墜,黃仲涵心急如焚。他決定組織一個糖業股份公司,向荷蘭商業銀行借貸以緩和危機。然而,當時的荷印殖民統治者對華商企業有許多限制,從各方面予以刁難,荷蘭小公銀行更是落井下石,趁機提出許多令人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黃仲涵放棄了對殖民主義政府的幻想,轉而召集各路糖商,連續開了十多次同行業會議,群策群力,終於找到克服航運停滯的辦法,渡過了難關。
戰後,歐洲物資極為短缺,砂糖也屬奇缺商品,價格比戰前翻了四五倍。乘著這股「西風」,黃仲涵空前地擴大糖業生產,並迅速地打進歐洲市場。當時,在歐洲的每一個國家裡,到處都可見到黃氏企業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說,建源公司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幾年中,黃仲涵的資產也翻了幾倍,他成了印尼地位顯赫的大企業家。
1918年,黃仲涵在克列貝特創建了東南亞最大的木薯粉廠,還有佔地2000萬公頃的種植園。雇員近4000人,年產量達27萬擔。木薯粉主要市場也是在歐洲。此外,黃仲涵還經營橡膠、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黃仲涵在雅加達、錫江、萬隆、棉蘭等印尼各大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和分行,以擴大貿易。在荷蘭鹿特丹、英國倫敦、馬來西亞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設了辦事處,黃仲涵的經營范圍擴展到全世界各地,僅倫敦分行每年銷售的貨物就達14.5萬噸。
建源貿易公司的日益壯大,需要相應的金融機構。1906年,黃仲涵動用400萬荷盾創建了建源銀行,隨著他的資本日漸雄厚,又增加了水災和人壽保險等項目,同時還代理經營其它保險公司的業務。另外,他在航運業方面也頗有發展,他的船隊成為荷印華商航運業主力。製糖業更是獨霸一方,僅5家糖廠資產就達4000萬荷盾。
不少人認為,黃仲涵的成功是因為他比較幸運,他從父親那裡接手時,建源棧已具有相當規模和良好的信譽。黃志信是在建源棧經營最好的時候交到兒子手裡的,他有多年建立起來的完整的貿易網路和充實的資金,這些都為日後黃仲涵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印尼,黃仲涵是印尼華僑最先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他早在20世紀初就認識到,要發展事業,人才是根本。建源公司的各個重要部門,都選用受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業務水平的人擔當領導職務。他既不排斥從歐美各國聘請技術人員來參與管理,更重視華僑專業人員的培訓。他從自己的公司里挑選優秀的青年,千里迢迢送到歐洲各國去學習,也讓他們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人說他是個數典忘祖的「洋奴」。可他並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糖廠是印尼最先使用電氣設備和流水作業法的,由於敏銳地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使得他在糖業的競爭中獨占鰲頭,創建了一代繁榮輝煌。
1924牛,黃仲涵去世時,人們對這位巨富到底留給子孫多少遺產眾說不一。一般認為他大概有2億荷盾資產。這在當時,幾乎是個天文數字。黃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黃宗宣、黃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國際的大公司,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有巨大影響,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熱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蘭殖民主義者統治時期,印尼華僑被列為第三等人,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對他們徵收的苛捐雜稅更是多如牛毛。甚至,華僑所到之處都要繳費領取路條,否則便受重罰。警察對待華僑和印尼當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在華僑面前,他們的話就是法律。殖民政府還規定了許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一條是華僑不得穿西服。黃仲涵對此極為憤慨,他通過律師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這條禁令,又帶頭穿起了西服。
隨著黃仲涵財勢日漸壯大,荷印政府對他的財產垂涎三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就以種種借口和手段企圖扼殺建源公司,只是由於黃仲涵的精明頑強,一直沒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徵收「戰時所得稅」為名,規定經營者從戰爭開始時年獲利達3000萬荷盾以上者,必須繳納30%的稅,乘機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黃仲涵繳納3500萬荷盾「戰爭稅」和「收入稅」。然後又說,如果黃仲涵感到力不能及,政府願以700萬荷盾的代價收購黃家企業。此時,黃仲涵已經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貪婪與無恥,他清醒地認識到對方的目的是為了扼殺華僑資本,占為己有。他嚴辭拒絕了。
黃仲涵去世後,年僅25歲的黃宗宣和19歲的黃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經營。這兄弟倆既沒有父親和祖父的魄力,也沒有那樣的幸運。1924年,席捲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兩年時間,建源公司處於停產關閉狀態,企業元氣大傷。黃宗宣灰心喪氣,對前途失去了信心,於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帶著屬於他的那份資產,另謀出路去了。這對公司來說,無疑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從此以後,建源公司的重擔就落在黃宗孝一人身上。他振奮精神,力挽狂瀾,但經營剛有了點起色,二戰惡魔又降臨了。日寇侵佔了東南亞,印尼也不可避免地處於日寇的鐵蹄下。稍有恢復的建源公司再次面臨危機。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獲得獨立的印尼政府採取了扶助本土居民的經濟政策,對華僑經濟實施打擊和排斥。黃宗孝奮力拚搏,卻不幸於1950年突發心臟病而離開人世。此時,黃氏家族沒有一個能夠挑起這副重擔的繼承者,又缺乏專門的經理人才,黃氏後人眼看著建源公司江河日下,無力回天。
1961年7月10日,印尼三寶壟經濟法院以「偷漏重稅」、「違反經濟法令」為由,接管了建源公司,這個光耀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黃氏家族企業從此便銷聲匿跡。雖然在印尼以外其它各地還有黃氏後人經營的「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卻終究難以再成氣候。黃仲涵當年盛極一時的事業只有在舊報刊和三寶壟的史志中才能看見了。
Ⅱ 世界人口最多的島嶼——爪哇島
世界第13大島
在世界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中,有一個面積13.8萬平方千米的大島,這就是印尼第五大島、世界第13大島的爪哇島。爪哇島位於南緯7度~8.5度、東經105度~115度之間,東西長970千米,南北最寬處160千米;北臨爪哇海,南瀕印度洋,西隔巽他海峽與蘇門達臘島相望,東與巴厘島之間有一極窄的巴厘海峽。爪哇島北部海岸地形平坦,有較大的沖積平原;南部海岸十分陡峭,不易建海港。爪哇島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間有一些寬廣的盆地和河谷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全島最高峰是東部的賽梅魯火山,海拔3676米(比日本的富士山低100米)。爪哇島有35座活火山,著名的有默拉皮火山(海拔2911米)、布羅莫火山(海拔2329米)、格德火山(海拔2958米)、芝雷邁火山(海拔3078米)、拉翁火山(海拔3332米)、覆舟火山(海拔2220米)、賽梅魯火山等。位於日惹市以北30千米處的默拉皮火山是爪哇島最活躍的火山(「默皮拉」在爪哇語中是「不滅之火」的意思),是被國際地球化學和火山學協會列為應當加強監測與研究的全球16座火山之一;公元1006年的大噴發火山灰埋沒了婆羅浮屠塔;1930年的噴發造成山下13個村莊毀滅,死亡7000人;2010年10月26日的噴發導致300多人死亡;2018年5月11日該火山噴出的濃煙沖至5000米的高空,當局將火山噴發警戒級別提升至3級(橙色),火山周圍5千米內的居民全部撤離。
爪哇島為熱帶雨林氣候,形成了大片的熱帶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較豐富;但由於人類長時期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原始叢林已不多,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已滅絕(如爪哇虎)。地處爪哇島西南端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是印尼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之一,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國家公園成立於1958年,包括烏戎庫隆半島和沿海的一些小島,佔地1206平方千米(包括443平方千米的海洋),主要保護低地雨林生態系統及珍稀動植物(包括57種稀有植物、爪哇犀牛、巽他葉猴、爪哇猴、爪哇豹、爪哇長臂猿等瀕危動物、240種鳥類、80多種兩棲及爬行動物、70多種昆蟲、5種靈長類動物等)、沿海沼澤及紅樹林生態系統(含33種珊瑚礁、100多種魚類)等。爪哇犀牛是印尼的「國寶」級動物之一,是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上三個吉祥物的野生動物原型之一(爪哇犀牛、極樂鳥和巴島花鹿);爪哇犀牛是獨角犀牛的一種(獨角犀牛有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兩種),雄性頭部長有一支角(雌性沒有角),目前全球僅存70頭左右,全在烏戎庫隆國家公園里,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極度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世界人口最多的島嶼
爪哇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島嶼,全島人口1.45億(2014年,包括附近的馬都拉島等小島);僅有我國安徽省一般大的爪哇島人口十分稠密,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千米1050人,也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海島之一。爪哇島是印度尼西亞人口最多的地區,集中了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
爪哇島居民主要有爪哇族和巽他族兩大民族。爪哇族是爪哇島人口最多的民族,佔全島人口的78%以上,主要居住在該島的中部和東部;他們大約是3000~4000年前從亞洲大陸南部遷來,講爪哇語(屬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當代爪哇族多能講爪哇語和印尼語;爪哇族原先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當代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部分信奉基督教。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一大民族,佔全國人口的45%,人口總數超過1億人。爪哇族著名人物有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任總統蘇加諾(1901~1970年)、現任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
爪哇島第二大民族是巽他族,佔全島人口的近20%,主要居住在西部的萬丹省、西爪哇省,講屬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的巽他語,曾建立過巽他王國(印度教王國)、萬丹蘇丹國(伊斯蘭教國),其文化受伊斯蘭文化影響較深,當代巽他族大多是虔誠的穆斯林。巽他族傑出的 歷史 人物當數印尼共和國第十任總理朱安達·卡塔維查亞(1911~1963年)。
印度尼西亞的「主島」
印度尼西亞有17000多個島嶼組成,是絕對的「萬島之國」,論面積爪哇島只是印尼的第五大島(比爪哇島大的島嶼有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蘇拉威西島和西伊里安(新幾內亞島西半部))。爪哇島(包括附近的馬都拉島等島嶼,馬都拉島面積5290平方千米,人口300多萬,屬東爪哇省管轄)的土地總面積僅佔印尼國土總面積的近10%,人口卻佔印尼總人口的50%多,GDP佔60%以上(印尼現在是世界第16大經濟體),是印尼 社會 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是印度尼西亞的「主島」。印尼現有10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其中的雅加達、泗水、萬隆、三寶壟、茂物等5個城市都集中在爪哇島。爪哇島在行政上屬印尼的東爪哇省、中爪哇省、西爪哇省、萬丹省、日惹地方特區和雅加達首都特區(印尼現分為33個一級行政區,包括30個省和3個地方特區)。
爪哇島的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生產水稻、玉米、木薯、花生、棉花、甘蔗、椰子、咖啡、可可、茶葉、油棕櫚、金雞納樹、木棉等多種農產品,稻米、木薯、甘蔗、茶葉、椰子均佔印尼總產的六成以上。爪哇島全年高溫多雨,土壤肥沃(多為肥沃的火山土),水稻可一年兩熟或三熟,生產了全印尼70%的稻米(印尼是世界第三大稻米生產國)。木薯是爪哇島居民的傳統主食之一,爪哇島所產的木薯佔全國總產的60%(印尼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木薯生產國)。爪哇島自1867年從斯里蘭卡引進茶樹,如今茶園遍布爪哇各地,茶園面積約佔印尼的八成(印尼在20世紀初曾是世界第三大茶葉生產國,如今是世界第七大茶葉生產國)。爪哇島還是印尼最大的甘蔗產地,17世紀開始大規模種植,如今種植面積約佔全印尼的六成以上,由於人多地少,一般採用水稻、甘蔗輪作方式種植,甘蔗不留宿根。爪哇島種植的椰子、咖啡、可可、油棕櫚、天然橡膠、金雞納樹、木棉等經濟作物規模很大,是東南亞最早種植咖啡的地方,1696年荷蘭人將咖啡樹引種到爪哇島西部,1711年後開始向荷蘭出口咖啡豆,現在仍是印尼重要的阿拉卡比種咖啡產區;爪哇島產的咖啡豆以香氣濃郁、口感厚實、酸性明朗而著稱。爪哇島還是印尼第二大可可產區,可可豆產量約佔印尼總產的二成(印尼是全球第三大可可生產國)。爪哇島是世界最大的金雞納霜產地;金雞納霜是從金雞納樹的樹皮中提取的一種治療瘧疾的特效葯,也叫奎寧、金雞納鹼;金雞納樹是茜草科金雞納屬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原產於南美安第斯山區,19世紀荷蘭殖民者將金雞納樹引種到爪哇島。
爪哇島還是印尼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以紡織服裝業、橡膠加工業、膠合板工業、製糖工業、電子電器、造船、機械等較發達;紡織服裝工業是印尼支柱產業之一,佔全印尼製造業產值的10%以上,從業人口在270萬以上,全印尼有4000多家大中型紡織服裝企業,88%的紡織服裝企業集中在爪哇島的雅加達、泗水、萬隆、三寶壟、茂物等大城市(紡織品及服裝是印尼出口額僅次於石油天然氣的第二大宗出口商品,2017年的出口額在124億美元以上。爪哇島的製糖工業也較發達,集中了印尼80%以上的製糖廠,在三寶壟、泗水都有大型甘蔗製糖廠。
爪哇島的交通設施是全印尼最好的地區,集中了印尼70%以上的公路線、鐵路線,有即將建成的全印尼第一條高鐵:雅加達——萬隆高鐵,有印尼第一大海港——丹絨不碌港,有印尼最大的國際機場——蘇哈托-哈達國際機場。
「婆羅佛屠塔」和「普蘭巴南寺廟」
爪哇島 歷史 悠久,曾統治過爪哇島的古代王國有夏連特拉王國(9~10世紀)、三佛齊王國(8世紀~13世紀)、馬打蘭王囯(8~10世紀)、巽他王國(7世紀~16世紀)、諫義里王國(11~13世紀)、滿者伯夷王國(13~15世紀 )等,其中基本統一爪哇全島的是夏連特拉王國和滿者伯夷王國;夏連特拉王國在9世紀曾統治了爪哇島除東爪哇山區外的全島,修建了以「婆羅佛屠佛塔」為代表的一系列佛教建築;滿者伯夷王國在14世紀極盛時期的領土范圍包括今印尼絕大部分和泰國南部及東帝汶,定都於爪哇島中部的滿者伯夷,是古代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王國之一,也是爪哇島上最後一個印度教王國。
今天爪哇島留存下來的 歷史 古跡中最具代表性的宏偉建築當屬「婆羅佛屠塔」,該建築位於日惹市西北40千米處馬吉冷,2012年經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當今世界最大的佛教建築群,與中國的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該佛寺建造於9世紀,後因火山噴發,隱匿於熱帶叢林中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婆羅佛屠塔」修建於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婆羅浮屠」是梵語「山頂上的佛寺」之意;整座建築分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塔基是一個邊長123米的正方形,塔身由五層逐漸縮小的正方形構成,塔頂由三層圓形構成,每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三層的共72座舍利塔形成三個同心圓,塔頂正中是一座圓塔。婆羅佛屠塔共有2670塊浮雕(其中1460塊敘事浮雕、1212塊裝飾浮雕),覆蓋了建築的立面和迴廊,主要浮雕敘事了佛教的因果報應、佛陀的生平。1885年一名日惹的考古學家發現了該建築群,1900年荷蘭東印度政府採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並開始修復,20世紀60年代印尼政府呼籲國際 社會 支持佛塔的修復,197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印尼政府開始進行徹底的修復,199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這座著名的佛教聖殿,建於公元8世紀至9世紀,位於爪哇島中部,整個建築分為三層;基座是五個同心方台,呈角錐體;頂端是佛塔;四周圍牆和欄桿飾以淺浮雕,總面積2500平方米;圍繞著環形平台有72座透雕細工的印度塔,內有佛龕,每個佛龕供奉一尊佛像;該遺址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援助夏於20世紀70年代得以重建。
位於日惹市東北部18千米蘇拉卡爾塔的「普蘭巴南寺廟」是印尼最大、最宏偉的印度教寺廟,是世界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珍珠;該寺廟群由250座廟宇組成,建於公元900年左右,是為埋藏當時國王及王後骨灰而建造。「普蘭巴南寺廟」由6座主廟和200多座孤立的小神廟組成,其中最大的3座主廟是濕婆廟、毗濕奴廟和梵天廟;濕婆神廟位於正中,是一座高達47米的塔形石砌廟,有東、西、南、北四個石屋,主室供奉一座3米高的濕婆像;寺院內有大量的浮雕,描述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故事。1991年「普蘭巴南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建於10世紀的普蘭巴南寺廟群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濕婆神建築群;六座寺廟在同心廣場的正中間拔地而起,其中三座主寺廟飾有羅摩衍那史詩的浮雕,分別供奉著印度教的三位主神(濕婆、毗濕奴和羅摩);另外三座寺廟為守護神靈動物而建造。
爪哇島上的名城
爪哇島上有一座世界級的超級大城市,這就是印尼首都及最大城市雅加達。雅加達在15世紀以前還是爪哇島西北沿海的一個小漁村,1527年萬丹王國征服此地取名「查雅加達」,意為「勝利之城」,1619年荷蘭人占據該地取名「巴達維斯」,立為「荷屬東印度」的首都;19950年改名為雅加達並成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首都,1961年設立雅加達首都特區(是印尼33個一級行政區之一);雅加達首都特區面積 662平方千米,人口已突破1027萬(2019年);包括周邊的勿加泗(屬西爪哇省)、德波(屬西爪哇省)、丹格朗(屬萬丹省)、南丹格朗(屬萬丹省)等衛星城組成的大雅加達都會區總人口達3000萬之眾,是世界最大的都會區之一。雅加達是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雅加達大都會區的GDP佔印尼全國的28%,也是東南亞經濟規模僅次於新加坡的第二大城市;有煉油、化工、紡織服裝、電子電器、造船、橡膠加工、造紙、建材、食品、摩托車製造、 汽車 裝配等多種工業,是印尼國家石油公司、印尼電信、印尼人民銀行、印尼鷹航等大企業的總部所在地。印尼國家石油公司是印尼唯一入選的「《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之一;印尼鷹航也譯為「加魯達航空公司」,是印尼最大的航空公司;印尼人民銀行成立於1895年,目前有3000多個營業所遍布印尼各地,在「2020年全球銀行品牌價值500強」榜單中列81位。雅加達是印尼的文化教育中心,有印度尼西亞大學、印尼總統大學等高校,主校區在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創辦於1849年,是印尼 歷史 最久、辦學質量最高的大學,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第305名、印尼各大學首位。雅加達的外港丹戎不碌港是印尼最大海港,2019年集裝箱吞吐量達680萬標箱,居當年世界各大港第26名。郊區的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以紀念印尼首任總統蘇加諾和印尼首任內閣總理默罕默德·哈達)是印尼最大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以上(2019年旅客吞吐量居世界各大機場第18位),可直飛泗水、棉蘭、北京、廣州、廈門、香港、澳門、台北、東京、首爾、莫斯科、法蘭克福、曼谷、倫敦、迪拜、孟買、新加坡、伊斯坦布爾、悉尼、吉隆坡、巴黎、阿姆斯特丹、開羅、紐約、舊金山、馬德里等80多個國內外城市。雅加達地標建築是市中心獨立廣場上的「民族解放紀念碑」,該紀念碑用大理石建造,高137米,頂端有一個用35千克黃金打造的火炬雕塑。雅加達著名建築還有國家博物館、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印尼微縮公園等。伊斯蒂赫拉爾清真寺也叫獨立清真寺,建成於1978年,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佔地95000平方米,禮拜大廳可供12萬人同時禮拜。雅加達也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秘書處所在地;雅加達曾主辦過第四屆亞運會(1962年)、第18屆亞運會(2018年)。雅加達國際知名度很高,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45名;2018年雅加達進入「世界一線城市」之列(世界一線城市全球共有55個,東南亞僅有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雅加達4座城市)。
爪哇島第二大城市是東北部的海港城市泗水,別名「蘇臘巴亞」,有人口305萬(2018年),也是印尼的第二大城市。泗水是東爪哇省首府和印尼第二大工商業城市,有造船、煉油、紡織、機械、電子電器、製糖、食品等工業;泗水港是印尼第二大集裝箱港、世界最大的50個集裝箱港之一(2019年泗水港集裝箱吞吐量達400萬標准箱,居世界各大集裝箱港第46位)。泗水郊區的「朱安達國際機場」(以紀念印尼傑出的政治家朱安達·卡塔維查亞)是印尼第二繁忙機場,可直飛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馬尼拉、胡志明市、香港、澳門、麥加、利雅得、阿姆斯特丹等城市。泗水與馬都拉島有總長5438米的跨海大橋相連。泗水在世界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193名。
因主辦1955年亞非會議(也叫萬隆會議)而聞名於世的萬隆是爪哇島上第三大城市、印尼第四大城市,是西爪哇省首府,人口234萬(2015年)。萬隆位於爪哇島西部一海拔700米的山間盆地,周圍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景色秀麗,氣候涼爽宜人,有「印尼最美城市」、「爪哇的巴黎」之美稱,是印尼著名的 旅遊 城市之一,以北20千米處的覆舟火山風景區是印尼著名的游覽勝地。萬隆交通便利,郊區有萬隆國際機場,還有即將建成的雅加達——萬隆高鐵相通。萬隆的工商業發達,有紡織服裝、制葯(以生產奎寧為主)、橡膠加工、電子電器、 汽車 裝配、飛機零部件製造、食品等工業;萬隆科教發達,創建於1959年的萬隆理工學院是印尼辦學質量最高的大學之一,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居世界各大學第313名、印尼各大學第2位。萬隆在國際上知名度很高,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218位。萬隆與我國的杭州市、柳州市、營口市是友好城市。
坐落在爪哇島北部沿海的三寶壟是印尼著名的海港城市,中爪哇省首府,人口162萬(2015年)。三寶壟的得名來源於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下南洋時曾在此登陸,郊區的「鄭和廟」是遊客雲集之地。三寶壟工商業發達,有紡織、製糖、電子電器、木材加工等多種工業,三寶壟港是爪哇島農林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港之一。三寶壟是印尼華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是「爪哇糖王」黃仲涵的出生地,現在三寶壟還有一條以他命名的大街——「黃仲涵街」(黃仲涵是20世紀初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華商,祖籍福建同安,20世紀初在爪哇各地創辦了糖廠、木薯澱粉廠、銀行、保險公司、輪船公司等企業)。
茂物是一座位於雅加達以南56千米的千年古城,12~16世紀曾是巽他王國的都城,1745年荷蘭殖民者建立城市;因茂物坐落在海拔300米的山間盆地中,年雨量在4000毫米以上,氣候涼爽,遂成為避暑勝地,有「雅加達的後花園」之稱;如今茂物是印尼的工業重鎮和科研中心,建有印尼農林實驗總站、印尼橡膠研究所、印尼林業研究所、茂物植物園(建於1817年,是世界最大的熱帶植物園)等科研機構;茂物有紡織服裝、輪胎製造、造紙、製鞋、建材等多種工業,印尼最大的輪胎製造廠就在該城。茂物還有「世界雷都」之稱,每年有320天要打雷。茂物現為西爪哇省管轄,有人口103萬(2019年),有高速公路、鐵路與雅加達相通。
坐落在爪哇島中南部的日惹市是爪哇島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日惹蘇丹國的都城,1945年至1949年間還是印尼共和國的臨時首都,現在是日惹地方特區的首府,現有人口40多萬。日惹是印尼著名的 旅遊 城市,是前往世界遺產地「婆羅佛屠」 、「普蘭巴南寺」的 旅遊 集散中心(婆羅浮屠距日惹市中心西北約40千米、普蘭巴南寺距日惹市中心僅15千米 ),東北郊建有可直飛印尼各大城市及新加坡、吉隆坡的「日惹國際機場」。日惹市還是爪哇文化中心,建有印尼著名的公立大學——「加查馬達大學」,該大學以印尼古代著名政治軍事家加查·馬達命名,建於1949年,現有18個學院27個研究中心,有師生5萬多名,主校區在日惹,在雅加達設有分校。
Ⅲ 斯里蘭卡華人起義原因及結果。
17世紀初到末期,華工與當地人民共同創造了印尼種植業的繁榮。尤其是咖啡、胡椒與甘蔗這幾種價值很高的經濟作物的種植,給荷蘭殖民者帶來了神話般的財富。
然而,由於盲目開發,咖啡與蔗糖生產過剩,荷蘭殖民統治者於1690年5月下令限制華人入境,1727年6月又將一批居住多年卻拿不到居留許可證的華人驅逐出境。1740年7月,又下令將「可疑」的華人逮捕,凡不能證明有正當職業者,一律遣送到錫蘭(今斯里蘭卡)玉桂園當奴隸使用,從事無薪勞動。許多華人慘遭殺害,屍體拋到海中。那時在甘達里亞一家糖廠,有5000多華人聚集,准備自衛,荷蘭當局以華人謀反、打算進攻吧城為理由,對吧城的華人展開長達一個星期的大屠殺,荷蘭當局還慫恿印尼當地人加入屠殺與掠奪華人財物的暴行。在這場血腥的大屠殺中,華人被殺近萬人。被焚毀與劫掠的華人房屋有六七百家。華人的鮮血染紅了吧城的河流。這就是印尼歷史上的「紅溪慘案」。
慘案發生後,引發了大規模的華人起義,但很快被印尼土王和荷蘭殖民的聯合鎮壓下失敗,起義首領連富光被荷蘭人綁在十字架上,敲碎全身骨骼,剖開胸部,取出心臟,砍下腦袋,並把軀體分為四塊,懸於木柱上,讓飛鳥啄食。但由此產生的惡果很快就顯示出來,吧城商業活動幾乎陷於癱瘓,蔗糖生產停頓,經濟大倒退,政府稅收大減。大屠殺前的稅收達1萬3130銀元,大屠殺後銳減至5530銀元,荷蘭殖民者自食其果。
這次,武岩銘就是要利用印尼華渴望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和對荷蘭殖民者的仇恨,煽動三寶壟市的華人發動一次起義。在發動起義前,武岩銘得到來自宋軍的保證,宋國空軍將為起義部隊提供空中支援,轟炸前來鎮壓起義的荷蘭軍隊和印尼土王的軍隊。
三寶壟在歷史上有反抗荷蘭人殖民的傳統。1741年11月,這里集中了3500名華工和2萬名南洋其他民族義軍。與印尼土王扎格拉寧拉特四世的部隊激,但因不敵荷蘭軍隊而敗走。但1741年的起議事件,也讓印尼華人用鮮血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一是在紅溪事件和隨後的華人大起義中,南洋華人表現了高度的民族統一精神,實現了全民族各階層的聯合斗爭,給荷蘭殖民者和南洋土著以沉重打擊。
二是南洋華人應當明白,在西方人和南洋土著的眼中,南洋華人是一個整體,華人問題是個民族問題,而不是貧富階層問題。華人天真的以為讓出部分經濟利益即可買到安全只會是自我的一相情願。華人要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安全與自尊,只有努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實現民族意義上的統一與獨立。
三是武裝斗爭中,武器是決定力量,要掌握先進的武器技術和戰略戰術。人的因素也同樣重要,南洋華人要實現獨立自由和建國的理想,定要得到大批優秀人才的支持與領導。
四是印尼華人孤軍奮戰是不行的,要聯合其它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應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任何可能的國家和力量都應加以團結。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把領導權牢牢地掌握在華人自己手中,對南洋土著尤其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發動這些起義,武岩銘有充分的把握,因為宋國空軍和陸軍將在火力、武器裝備及物資方面給予大量的支持。宋軍的強大武力武岩銘是見識過的,相信只要是正面接觸,荷蘭人及印尼土王一定不是宋國正規軍的對手。而且,宋國陸軍上將楊恩文還表示過,在必要的時侯,宋國最精銳的陸軍第一師第一、二團也將登陸三寶壟,打擊荷蘭該死的軍隊。
但是大量華人聚在一起,總是容易發生問題。而且歷來華人中就不缺少漢奸,果不其然,起義還未發生,就有人向荷蘭殖民間告了密,引得荷蘭人在城內大量抓捕華人,逼得武岩銘不得不提前發動。
此時,武岩銘與手下幾個骨幹商量:「我們的起義最遲不得晚於今晚11時發動,我現在擔心提前起義,宋軍是否能夠及時接應。必競現在我們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如果得不到宋軍的火力支援,我們的處境將十分麻煩。」
「大哥,現在我們總共能調動多少兵力?」一個骨幹問道。
「大約有3000多人,宋軍提供了4000多條步槍,武裝這些人員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我們諸備的彈葯太少,只有10萬發子彈,我擔心支撐不了多久。」
「朝庭居然如此大氣,一下子提供了4000條步槍和10萬子彈,要是1741年的時侯,有這樣一個強大的朝庭幫助我們,印尼可能早就是我們華人的了。」一個骨幹說道。他居然把宋國國家機構直接叫作朝庭,看來他的心也早已認同宋國的中華正統地位了。
「大哥,我有個大膽的主意。」又一個骨幹說,「現在形勢有變,我的計劃也要跟著改變,我的意見是,9:00發動起,同時攻打並控制東、西兩個門,為起義軍的撤退保全後路。然後,先堅守陣地,打退荷蘭人的反仆後,等侯宋國空軍支援。我聽說宋國空軍有計多鐵烏,他們可以從天上扔炸彈,那可是很神的東西,如果有鐵鳥支持,我相信一定能夠打下三寶壟。」
武岩銘搖搖頭,「這對時間的配合要求太高了,如果不拿兩門,敵人一旦發現,兩面夾擊,我們就有大難臨頭。」
「哥大,我覺先奪門,堅守待援的方案可行,只要搞好時間差,兩邊同時動手就行了。」一個骨幹卻表示同意。
「我想可行,城內大部份的荷蘭軍隊都被抽調去攻打雅加達去了,現在場城內以土王的軍隊居多,那些傢伙根本不禁打。」又一個骨幹說道。
「從現在的兵力分布上來看當然沒問題,可是你們有沒有把明天荷蘭當局的變化考慮進去呢?」武岩銘還是下不了決心。
「那也沒有關系,我聽說宋國空軍兩天可以炸爛雅加達那樣的城市,那一定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如果荷蘭人從其他地方派軍隊來攻擊我們,那就交給宋國空軍對付就行了。」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真要是荷蘭正規軍撲過來了,恐怕我們不是對手!」武岩銘想了想,「這個方案是可行的,但也不能估計的太順利,這樣吧,我們搶下城門後,堅守一個白天。如果宋國不能及時援兵,我們就撤退到山林里去,想辦法與雅加達的宋軍匯合!」
「好!就這么辦!」大家終於形成了一個比較一致的意見。
時針悄然指向九點,在三寶壟市東門,搬運工人們忙碌了整整一個早上,不停地往前線馬車里搬彈葯,押運的輜重營站在一旁嘻嘻哈哈地看熱鬧,雖然上級已經名令加強警戒,但他們認為膽小的華人在泄密後根本不敢起義,只有等著挨打。在他們逐漸放鬆警惕的過程中,武岩銘部隊已經悄然占據有利地形,准備動手。
當所有的輜重營官兵都上了車,到帶著彈葯到雅加達去後,守軍的軍隊也准備休息了。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幾個黑影突然沖了來上,亮出步槍,黑洞洞的槍口全部指著所有荷蘭軍人,「統統不許動,乖乖舉起手來!」
「你們!」荷蘭軍官嚇得語無倫次,上級要求防範的事情終於成為現實了。
「聽清沒有,趕緊把手舉起來吧,不然你現在就會去見上帝!」武岩銘呵斥,「還不把手裡的武器扔下來,我數三,一、二……」
「好,好,莫殺我,不要殺我……」荷蘭軍官抖抖瑟瑟地將自己的手槍扔了下來,他的衛兵也把步槍扔了下來,哐哐幾聲,宣告了整個行動的開始……
「你們幾個把這些人捆起來,誰要是不老實,就打死誰!」武岩銘吩咐手下,然後走到車頭邊,按照預先計劃,掏出懷里的小黃旗,朝後面揮動,指揮手下各就各位。
「媽的,今天晚上還真安靜?」在防備所中,有個荷蘭軍官罵罵咧咧地,他現在想出去找個華人女人來玩玩。
「嘩」的一聲,哨所的門被拉開了,荷蘭軍官軍官正想罵:「他奶奶的,搞什麼……」
他話還沒說完,旁邊的人已經「啊」的驚呼起來,他們目瞪口呆地看見,對面僅僅二十多米遠的地方,居然用沙包壘起了工事,後面伏著殺氣騰騰的士兵,一支支可怕機槍的槍口牢牢對著剛剛打開的大門。
「荷蘭紅毛們,老子是華人,現在起義了,你們已經被包圍了,限你們立即投降,馬上扔出手中的槍支,否則就不客氣了!」武岩銘大聲地喊道。
等了三秒鍾,裡面沒有動靜,「開火!」一些「啪、啪、啪」起義軍的子彈打在守備所的鐵門上,一些子彈則無情的打入了荷蘭守軍的身體中,迸濺出血花。起義軍所使用的步槍,是另一個時空中日本「三八」式步他的翻版,與荷蘭人落後的前裝式擊發槍相比,火力強勁可不至一點點。荷蘭軍人們驚恐的發現,自已上一發子彈、打出一槍的功夫,起義軍的火槍就已經打出了三、四發子彈。起義軍的火槍明顯不需要打一發、上一枚子彈,他們要打下一發子彈,只需要拉一下槍栓就行了,打槍的速度比荷立蘭快出不是一點點。不一會兒,防備所里就沒有了聲響,二十多個荷蘭守軍當場戰死
Ⅳ 郭鶴年怎樣擔綱糖業成為糖業霸主
郭鶴年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他的父親郭欽鑒於1909年出洋謀生,來到馬來西亞。先是當店員,後來自己開了家咖啡館,成了家。郭欽鑒的哥哥郭欽暖也在南洋,兄弟倆經過數年努力,共同創辦了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為主的東升有限公司,家境日臻富裕。
郭鶴年是郭欽鑒的幼子,上面有兩個哥哥。他們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境優裕,嚴父慈母,弟兄3個在新山市一家英文學校讀書。郭鶴年自幼聰明過人,而且非常好學。從英文學校畢業以後,他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在求學期間,他刻苦發奮,博覽群書,學習成績在班上總是名列前茅。他在這兒還認識了一位對政治頗為熱衷的同學,即是日後成為「新加坡強人」的李光耀。
1945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日軍佔領,並實行軍管。郭欽鑒公司的大米生意被迫停止。禍不單行,不久,與郭欽鑒共同管理公司的侄兒郭鶴青又被日本憲兵扣押。公司只好關門,郭鶴年也被迫中途輟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郭欽鑒重整河山,再次開張。東升有限公司不僅恢復了生意,而且,由於他們的精心經營,市場不斷擴大,發展得很快。然而,好景不長,郭欽鑒本來身體就欠佳,又因多年創業操勞過度,終於一病不起,於1948年病故。
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在新加坡獨自創辦了從事航運業的利克務公司。由於父親的病故,他只好又回到馬來西亞。
郭鶴年的母親鄭格如女士受過高等教育,是個識大體也很有眼光的聰慧女性,她不希望因為丈夫的死,使郭氏家族的事業分崩離析,建議郭鶴年與他的哥哥以及堂兄弟們互相幫助,大家擰成一股繩,聯手重新創業。成功之後,郭鶴年說:「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郭氏兄弟遵照母親的意見,集中了各自所得的遺產,並邀請堂兄弟們來共同商量,各人入股,於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當時雖然才25歲,但他精明強干,博學多才,眾兄弟一致推舉他為公司的董事長。這樣,年紀輕輕的他便挑起了重擔,繼承父輩開創的基業,繼續經營大米、麵粉、豆類和糖。
與此同時,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的利克務公司的業務也正常進行,而且越做越好,日漸紅火。1955年,郭鶴年將該公司改成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他同時兼管。
身居要職的郭鶴年深知自己的擔子重,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要進一步發展事業,還必須拓寬眼界。為此,他專程去英國做市場調查,並學習商務知識。
在倫敦,郭鶴年對英國人優秀的經營管理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認真的學習和調查研究,他發現了糖業的潛在能力。於是,他把精力集中起來,專門地對糖業的經營做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狀況有了更明確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人食用糖的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本國製糖業極為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大刀闊斧地干一番。
歐洲之行不僅大大地豐富了郭鶴年的商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提示。1955年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又在新山市創辦了明因私人有限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50年代後期,郭鶴年開始著手致力於糖業經營。
1955年,郭鶴年回到馬來亞,他在柔佛新山成立民天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商品貿易的生意。
通過民天有限公司和原本已成立的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同時應用在倫敦學到的現代商業管理經驗,郭鶴年大膽地改變營業方針,開始設法從泰國大量輸入白米,分銷至新加坡、柔佛及馬來亞各大城小鎮。這也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該家族跨國化企業的牛刀初試。很快,郭鶴年在馬來亞生意場上建立起知名度和信譽。同行都知道,新山郭家那個從英國回來的「羅拔」(Robert Knob)長袖善舞,不可小覷。
郭鶴年堂兄郭鶴堯在談到郭氏發跡時指出:「郭氏集團能夠今日在本地及國際上大展拳腳、一帆風順,主要是郭鶴年的眼光及工商業才華造成的!」
郭鶴堯繼而稱: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盈利並不是來自米業,而是靠「工業」;首先是靠煉「糖」工業,而且郭氏兄弟集團的真正發跡期,前後只不過30年!
作為兄長評價堂弟的業績,如非心悅誠服,郭鶴堯要說出這樣的話是不容易的:「我應該很公平地指出,過去30年來,鶴年對工商業的許多准確分析、判斷和決定,造就了郭氏兄弟集團今日的局面。」
1957年馬來亞宣告獨立。為了改變單一制的殖民地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元化,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馬來亞聯邦以及稍後的馬來西亞政府(新加坡獨立後易名)基本上沿襲了英國統治時期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1957年的「獨立憲法」默許非馬來人在經濟領域的活動自由,不受人為或法律上的干涉。從馬來亞1957年獨立後到1969,年「5·13」事件這段時間,被人稱為「馬來人的政治力量與華人的經濟力量相結合的時期」。
馬來西亞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相對穩定,為華人經濟發展,尤其是向現代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他們在50年代初期從經營錫礦業、橡膠業以及商業所積累的資金,開始向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地產業、製糖業、金融業、航運業和旅遊業等領域發展。在這遍地是金、充滿機會的年代,不少馬來西亞華人把握住快半拍商法,譜寫了一篇篇多姿多彩的傳奇故事。
就在郭鶴年在經營民天和郭氏兄弟公司的時候,發現糖價不斷飈升,幾乎使得每個經營白糖的經營者,都賺得盆滿缽滿。
一經了解,當時的食糖供應命脈,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主要依賴進口。食糖的價格一度漲得怨聲載道,一磅樹膠的價格竟然不敵一磅食糖的價錢。
郭鶴年在英倫學習、考察期間發現食糖交易和期貨交易大有可為,心弦為之一動。
就在這一時刻,一位同郭鶴年有著廣泛業務往來的日本商人找到他:「郭先生,煉糖業在馬來亞很有發展前途,咱們聯手一起干吧。」
這個提議,令郭鶴年怦然心動。
因為馬來亞地處亞熱帶,具有種植甘蔗的優越條件。只不過沒有自己的煉糖廠,不得不依賴進口而受制於人。
因為此際首相東古·拉赫曼領導的政府擬訂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國內的工業。在這項計劃下,凡是被列入新興工業的領域,均可獲得極大的獎勵,其中包括免稅優惠措施。
與此同時,曾一度控制東南亞糖業市場的黃仲涵家族已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逐步淡出這個領域,真空地帶誰來填補?
於是,郭鶴年決定投資煉糖業。
但是,不要忘記,郭鶴年雖說20餘歲就執掌家族經營的帥印,雖然他比家族其他成員見多識廣,讀過書,留過洋。華人家族畢竟有長幼尊卑的傳統,而且郭家人多想法也不少;更重要的當時郭鶴年雖具備大手筆運作的籌劃,但畢竟還沒有拿出響當當的傑作來。
因此,他對煉糖業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並同日本商家進行冗長的談判,一個揭開郭家事業發展新篇章的主意就在心底拍板。
在郭氏家族董事會上,郭鶴年向家族成員端出他的全盤計劃:將全部身家財產投資到「煉糖工業」上。
郭鶴堯是參加此次會議的成員之一。他在接受新加坡名記者馮仲漢的采訪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贊同鶴年的主張。當然大家都明白,那次的投資也是一個冒險,萬一失敗的話,所有郭氏家族累積了幾十年的財產都會全部化為烏有。」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郭鶴年話音剛落,就出現贊成派和反對派,而且勢均力敵。
贊成者認為,鶴年計劃縝密可行,跟著他走沒錯。更重要的是眼下大馬商機難得,如不加以把握,郭氏家族難有出頭日。
反對者則言之鑿鑿:投資煉糖業在大馬史無先例,如今把全部身家都押在這上面,風險太大,這無異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萬一砸了就「玩完」。
郭鶴年條分縷析,侃侃而談: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這些年來糖價一直飈升,而食糖供應的鑰匙掌握在外國商家手裡。如今大馬政府鼓勵國內企業界發展民族工業,並予以優惠,這種千載難逢的機遇,不迅速捕捉,可能轉瞬即逝。
所有身家押在煉糖業,正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兵法與商法同理,假如別人搶先從事煉糖業,我們隨後跟進,即使沒有風險,其利潤必然大打折扣。
我們現在不是要求穩,小打小鬧;我們要開創一個新世界。
郭鶴年不是滔滔不絕的演說家,然而他陳說煉糖業前景、風險結論有理有據,條條是道,極具說服力。
原來持肯定態度的家族成員更加放心,持有異議者也舉手錶決,全盤同意郭鶴年的決策,傾盡全力發展製糖業。
於是,馬來亞第一家白糖提煉廠在1961年誕生了。
這便是建於馬來亞檳城北賴的馬來亞製糖廠。它是郭鶴年家族與馬來亞聯邦土地發展局、三井物產和日新製糖公司合資創辦的。
郭氏家族為此注資60多萬馬幣。用郭鶴堯的話來說:當時這個數字對很多大財團來說根本就算不了什麼,可是對當時的郭氏家族,就非同小可了!我們當時只是一家米商。一家稍具規模的雜貨鋪而已。
觀察家認為,創辦製糖廠是郭鶴年家族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分水嶺便是建廠前後。在興辦製糖廠之前,屬於郭氏蟄伏時期。而當他毅然興辦製糖廠並付諸實施,則是他朝著現代企業邁進的重要關頭,為他日後糖王的企業帝國奠定了基礎。
當第一批白晶晶的蔗糖從北賴製糖廠的流水線嘩嘩流出,郭鶴年隨手將一把糖放進杯子里,沖進一杯水,微微地呷了一口。這時,他心裡的感覺就跟口裡的味道一樣——甜極了。從此,郭鶴年確立了在世界食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此後的一兩年間,郭鶴年在東南亞各地的食糖貿易異常活躍,常有大手筆表現。他向中美洲的古巴購糖,然後轉手賣給印尼;從泰國買入原糖,經過製糖提煉後通過有關渠道倒賣給中國。他低進高出,左右逢源,賺得盆缽皆滿。
這時,郭氏家族原來對投資糖廠持有不同看法的成員,都慶幸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慶幸遵從鶴年的決策,郭氏家族事業才能開辟出一條致富新路。
60年代的整整10年,是郭鶴年全力投入食糖生意的10年。
馬來西亞在傳統上是一個以錫礦和樹膠立國的國家,至於食糖,一向是依靠進口,因為一無種植甘蔗的基地,二無煉糖廠,因此,食糖的供應權都控制在外國商家的手中。
郭鶴年投資搞煉糖廠,可以自己提煉白糖,然而仍需從國外進口原糖,仍然受到外國商家的控制。
要想在糖業上進一步發展,必須跨越這個障礙,自己生產原糖,郭鶴年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
況且,馬來西亞本身並非沒有種植甘蔗的條件,只是因為獨立前殖民統治下經濟畸形發展,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必須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這個地方必須有大片的荒地待開墾,土地的價格又不太貴。
郭鶴年的目光落在馬來半島最北端一個不起眼的小州上。英國人統治時把它叫做「Perlis」,譯音過來就是玻璃市,這「市」字經常給人誤解,其實它並無市鎮的意思。玻璃市州是全國最小的州,面積為795平方公里。它毗鄰泰國,人煙稀少,經濟不發達,有大片的森林地待開發,這是郭鶴年建立他的種植基地的理想地點。
1973年正是世界市場上白糖價格飛漲的時候。蔗園這個時候開始收獲,無疑給郭鶴年的生意注入了一支興奮劑。
在邊建種植基地的同時,郭鶴年一邊在世界糖業市場呼風喚雨,屢有上乘表演。
1970年,世界食糖市場醞釀著一場風暴。很多人看到的是歌舞昇平的日子,以為糖價還是像以前那樣小幅的波動,不以為意。而郭鶴年就像一隻有著一雙銳利眼睛的鷹隼,看到糖市上漲的先兆。
於是,他將在倫敦學到的期貨交易的方法運用於實踐中。他搶在世界糖價上漲之前,收購了大批原糖,並投巨資於白糖期貨交易。隨著糖價的上漲,人們發現「羅拔·郭」手中擁有大量的食糖。
據說,僅此一役,就為郭鶴年賺得600萬馬元的入項,令國際食糖交易市場的資深人士刮目相看。
到了1971年,郭鶴年家族已控制了大馬來西亞(東、西馬)原糖進口的80%。
1972年3月30日,郭鶴年領銜的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主要交易板掛牌上市。
1973年,郭鶴年的「糖王」地位得到真正的確認。他不但擁有自己的煉糖廠,而且有自己可靠的原料基地。
說來也巧,1973年正是世界糖市好價錢的時節,源源的甘蔗送到煉糖廠,然後變成白色的食糖,變成一捆捆馬幣、美元。
玻璃市種植園的收獲的意義,還不在於為郭鶴年賺得盆滿缽滿。同時,它還有另一層的意義:以前從未大面積種植甘蔗的馬來西亞,其食糖供應已經自給自足。
擁有自己的蔗糖種植基地和煉糖廠,郭鶴年在糖業界的發言權更大了。他成為倫敦糖業聯合會的會員,同美國、古巴等國的糖商和機構也關系密切,往來頻繁。他的名字,不僅為馬來西亞和東南亞商界和糖業界人士所熟悉,就是在國際糖業經濟中也是大名鼎鼎的金字招牌。
70年代初期,郭鶴年不僅控制了馬來西亞、新加坡80%的糖業市場,還把他的產糖業務擴展到印尼、泰國、菲律賓乃至中國等國家。
1979年9月,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楠榜舉行了郭鶴年集團所屬的石頭山種植園的開業典禮。人們注意到,印尼總統蘇哈托出席了這一典禮,並手持金剪刀為之剪綵。
郭鶴年在糖業界呼風喚雨、氣勢如虹可見一斑。
玻璃市種植園是郭鶴年「初戀」的一個重要結晶。這個寧馨兒,使郭鶴年在商界首度加冠晉冕。
1976年,郭鶴年通過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從而使馬來西亞製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這樣,玻璃市種植園有限公司就成為郭鶴年以糖業為主的商業艦隊,其經營項目包括糖的生產、提煉以及銷售等各個領域。
六七十年代,無疑是馬來西亞乃至東南亞糖業貿易的黃金時代。在這20年間,郭鶴年集團控制了馬來西亞食糖市場份額的80%以上。
倫敦同業界估計,郭氏兄弟集團在全盛時期頻頻出擊,風頭強勁,在國際市場1600萬噸食糖的交易中,該集團無論是現貨交易還是買賣期貨,乃至充作中間人抽取傭金,都能游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並有效地控制了150萬噸食糖的交易量。
有人甚至驚嘆:糖業天下,郭氏幾乎佔了一成。
於是,「大馬糖王」、「亞洲糖王」的封號,自然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