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看完這幾個人的作息時間就明白富人和窮人的區別
這位知友,看完這幾個人的作息時間就明白富人和窮人的區別:
看看「王健林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無數網友表示震驚,
看到這張表你就知道,
首富這碗「一個億」的心靈砒霜是如何熬成的了……
▼
這是王健林去年11月30日的行程單!
印尼的雅加達到中國的海口,再到北京
24小時,兩個國家,三個城市,
飛了6000多公里,簽約500億合同...
其實,他每天的日程幾乎都如此忙碌,
「這是不平凡的一天,但也是他普通的一天。」
讓我們來找幾個時間點看看他具體幹了些啥——
4:00 起床
還記得科比的那句名言么:
「我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鍾的樣子」。
▼
巨石強森4.30起來健身
▼
4:15-5:00 健身
每天行程再滿,也要抽1小時健身,
即使出國也一樣風雨無阻,
但是和科比、巨石強森不同的是,
王健林已經62歲。
5:00-5:30 早餐
或許你認為首富的早餐一定很奢華吧!
其實他的早餐很簡單:
一碗粥,一片麵包,幾片鹹菜而已。
5:45-6:30 前往機場
咦?前方怎麼還有警車開道?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特權,
在雅加達,只需要花錢就能請到警車開道,
只是為了節省時間,於是有了這一幕——
王健林在之後的兩小時,
簽了一個單價500億的合同,
500億……
15:00-18:10 飛機返回北京
奔波了一天,終於能歇歇了吧?還不可以!
即便是在飛機上,同樣要開會研究項目……
晚上18:30-19:10
晚上回到辦公室,處理為完成的事物。
到這里,
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基本也就結束了,
早上4點到晚上7點,工作至少在12小時以上,
從太陽沒升起,忙到太陽落山...
除了王健林
很多大佬的日程也很變態
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那麼窮了
80歲李嘉誠
▼
80多歲的李嘉誠每天堅持6點起床,
打一個小時高爾夫,8點到辦公室工作。
另外他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
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
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英文電視,
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
▼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每天5點前起床,
運動一個小時候開始工作。
網路CEO李彥宏
▼
網路CEO李彥宏曾說道:
「自己每天早晨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
並且每天工作時間都超過12小時。
小米董事長雷軍
▼
雷軍接受采訪時說過一句話:
「我現在基本每天中午飯大概三分鍾的時間」。
新東方董事長兼總裁俞洪敏
▼
俞洪敏早上6點起床,
卻已經屬於國內一眾大佬里「起床最晚」的一個......
在國外:
有蘋果公司員工在凌晨4點半收到過CEO庫克的郵件;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每天4點半起床,在吃早餐的同時看報紙,保證6點前趕到辦公室;
雅虎CEO瑪麗莎創下過一周工作超過130小時的紀錄......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是,
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
其實我們真的不值得去抱怨,
看完這些大佬的日常,
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不拼一把自己的人生呢?!
B. 王健林2021身價多少個億
2021年世界富豪排行榜顯示,王健林身價是146億美元,摺合約933億人民幣,排名中國第二十八位,世界第136位。目前,中國首富是農夫山泉創始人鍾__,身價626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十八位。
王健林,男,1954年出生於四川省蒼溪縣,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現任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
1969年,王健林為森工局下屬的營林處的職工。1970年,王健林回到蒼溪老家然後參軍。1983年,王健林就讀於遼寧大學黨政專修班。1989年,王健林擔任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總經理。1992年,大連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改製成立大連萬達房地產集團公司。
2021年,以148億美元財富位居2021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137位。10月21日,以1050億元財富位居《2021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41位。
2008年12月26日,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舉行儀式,授予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中華慈善總會榮譽會長稱號。王健林成為首位榮任中華慈善總會榮譽會長的企業家。
2014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發布,王健林以4.38億元的現金捐贈總額名列第1位,成為中國首善。
2016年3月25日,由鳳凰衛視、鳳凰網聯合十餘家海內外知名華文媒體共同主辦的「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清華大學舉行,王健林董事長榮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王健林董事長是該獎項成立以來第一位獲獎的企業家。
2016年11月29日,十六屆福布斯全球CEO會議在印尼雅加達舉行,大會頒布馬爾科姆·福布斯終身成就獎,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獲獎,成為歷年唯一獲該獎的中國大陸企業家。
2020年,王健林以總捐贈5200萬元人民幣位列2020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58位。
C. 人民幣為什麼不能自由兌換外幣,為什麼要進行外匯管制
中國不是不想人民幣自由兌換,而是還不敢,或者說不具備實力。
因為中國政府既追求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想控制對國際貨幣美元匯率的穩定。那麼,根據蒙代爾不可能定理,資本勢必無法完全自由流動,也就出現了外匯管制,俗稱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國內貨幣政策自主獨立性、匯率穩定性、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可共存,又稱「三元悖論」
內貨幣政策:必須自主,尤其是核動力印鈔機不能停。另外,加息/降息(基準利率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升降(貨幣乘數)、信貸政策松緊度等等,GOV都不忍心不牢牢把控,並隨心所欲、隨機應變的朝令夕改
匯率穩定性:美聯儲是世界人民的央行,而外匯儲備是中國人民的錢袋子,是購買中國不足物資和技術的保障,同時可以抑制國內同類型物資(尤其食品)的價格上漲。所以,外匯儲備必須保,匯率也必須保,若匯率崩,則意味著輸入性通脹,石油和食品價格上漲,威脅到工業生產和民生領域,是不可承受之重
三元保二棄一。即只能選擇限制「資本自由流動」,亦即如題「暫時幾年外匯管制」,「不能自由兌換外匯以防攜款潛逃勢態擴散」 。而 退一步理解這個邏輯,也可以認為是「中聯儲」(央行)的一片良苦用心吧
D. 學學黃奕住,說不定下一個世界首富就是你
記憶中不管是廈門大學建築精美的群賢樓,抑或是號稱「 」民國第一別墅」的鼓浪嶼黃家花園,讓我對黃奕住這個名字有了揮之不去的印象。說到中國首富,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馬雲,但清末的這位黃奕住先生,當時的財富就超過了現今馬雲和王健林財富的總和,這位歷史上的中國首富,有著怎樣的傳奇一生呢? 01 1868年12月7日,黃奕住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現隸屬泉州市)金淘區樓下鄉石筍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當時人們可能從來沒有想到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後小山村裡竟走出了一位巨富。在風雨飄搖的清末,百姓食不果腹,醫療水平低下,嬰兒死亡率高,黃奕住的父母渴望留住這個男孩,所以取名為「 」住」,小名「 」阿住」。阿住年幼時,雖然家境貧窮,但父母還是送他去上了私塾,可惜好景不長,家裡實在窮得揭不開鍋了,只得輟學回家協助父母種田。 12歲時,黃奕住開始跟著伯父學習理發手藝,3年滿師後,便自己一人挑著理發擔子,走街串巷,為人理發。在閩南,黃姓雖為大姓,但他們這房卻是弱房,加上剃頭業屬於賤業,黃奕住從小就受盡欺凌和冷眼,看盡世間冷暖。 雖然小小年紀,卻不安於現狀,黃奕住在為人理發時從他人的言談中得知,在南洋,就業和發財的機會很多,於是他決定勇闖南洋,這一年,他年僅16歲。福建人大多從中原逃難而來,骨子裡流淌著先輩漂泊、敢闖的性格,這種性格在黃奕住身上更顯強烈。波濤洶涌的大海不知讓多少漂泊客葬身海底,也不知多少人經不起長途顛簸病死途中。雖然前路凶險莫測,但少年黃奕住還是懷揣父母變賣祖產所得36個銀圓毅然前往,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南洋。花季少年,本該享受一生中美好的年華,但少年黃奕住此時卻經受著人生中巨大的磨難。 02 黃奕住最先到達新加坡,成為當地人熟知的「 」剃頭住」。不久後流浪到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棉蘭市,最後移居到中爪哇的三寶壠市。黃奕住剛到三寶壠之初,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生活異常艱難,經常半飢半飽,居無定所,夜晚只得借宿在一間媽祖廟里。 正所謂「 」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活著」,生活的磨歷讓這位年輕人越發堅毅勇敢,他刻苦勤奮、好學上進,很快學會了當地語言,並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認識了一般朋友。經過幾年的刻苦耐勞、勤儉節約,終於有了一點積蓄,幾年的辛苦奔波也讓他深刻認識到靠剃頭是絕不能發家致富的。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改業從商,充當肩挑小販。他把理發工具扔進大海,破釜沉舟,准備重新開始。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當地一位老華僑魏嘉壽的同情和資助,借給他最初的經營資本,開始了當地人稱為「 」走鬼」的營生。從此每天天不亮起床,肩挑各種日用小雜貨及土特產食品等,走街串巷、翻山越嶺於三寶壠市的角角落落,風吹日曬,辛勞自不必說。由於他所接觸的鄉民和華僑都很貧窮,他常常採取薄利多銷、以貨易貨、代售等方式,逐漸得到了大家的好感。 不久,黃奕住在三寶壠市花旗銀行附近租下一個固定攤點賣咖啡,並繼續經營日用食雜及土特產等。這時黃奕住認識了當地一個叫蔡韁的姑娘,並與她喜結連理,從此兩人起早摸黑,苦心經營,生意日漸有了規模。後來,黃奕住將攤位擴展成一家正式商店,並命名為「 」日興」雜貨店。隨著生意的不斷發展,黃奕住還買了一輛馬車,經常親自駕駛著馬車輾轉於附近各村鎮,收購廉價土特產及推銷商品。泉州人吃苦耐勞與善於經商的品質在黃奕住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03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爪哇地區的甘蔗種植業及製糖業進一步發展,中爪哇地區成了世界主要製糖及銷售糖業的中心之一。頗具商業眼光的黃奕住洞悉經營糖業的發展前景,於1895年果斷將生意改為以經營糖業為主,這一年黃奕住27歲,從此年輕的黃奕住在印尼初露端倪,並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從1895年至1914年一戰爆發時,爪哇糖價比較平穩,維持在100公斤售價10印尼盾至12印尼盾左右,黃奕住以較低廉的價格向各中小製糖者收購後,至三寶壠市中轉,而後銷往新加坡及歐美各國,獲得可觀的利潤。後來,為了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黃奕住成立了「 」日興行」,並在多地設立分行。 一戰打響,盡管爪哇離戰區比較遠,干擾不是很大,但由於戰爭及交通等關系的影響,不少糖商擔心歐戰影響輸出,猶豫觀望。而黃奕住卻反其道而行,以過人的膽識果斷出手,以每百公斤僅12.1印尼盾的低價收購了大量蔗糖。由於戰爭影響,歐洲各地糖價不斷上漲,1915至1917年三年間「 」日興行」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利潤。 一戰結束後,歐洲地區由於戰爭的破壞,食品及砂糖奇缺,供不應求,加上西歐航運恢復,歐洲各國糖價開始大幅回升。1919年糖價每百公斤迅速上漲至28.4盾,1920年更猛增至53.45盾的空前水平。黃奕住的「 」日興行」庫存的蔗糖不僅銷售一空,而且他敏銳地抓住此大好時機,大量購進和大批輸出,獲得空前的暴利。其資產一下子超過3000萬印尼盾,成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之一。曾經的「 」剃頭住」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叱吒印尼的「 」糖王」。 04 荷蘭殖民 *** 為了彌補一戰的虧空,戰後加緊了對印尼人民及華商敲骨吸髓的剝削,制訂了所謂的「 」戰時所得稅條例」,規定凡是從1914年起獲利3000盾以上者,必須繳納30%的「 」戰稅」。當時在印尼的另一華人糖王黃仲涵被迫要求繳納3500萬盾的「 」戰稅」,黃仲涵後來避居新加坡,最後客死他鄉。黃奕住也被要求補繳1500萬盾的「 」戰稅」,占黃奕住全部資產的42%。雖然這些華商都按時繳納了稅,可見殖民 *** 的貪得無厭和丑惡嘴臉。 當時殖民 *** 規定:凡是荷蘭國籍,享有減稅的權利。因此,當地 *** 官員極力動員黃奕住加入荷蘭籍,以此減免稅收。日本駐三寶壠市領事也企圖拉他入日本籍,黃奕住斷然拒絕了。從此認識到當時的中國 *** 孱弱無能,無法保護海外華商的合法權益,決心「 」業成返國」,報效祖國。當時有朋友曾對他的返國之舉勸說道:「 」中原多故,不如此間樂。君雄於貲,何地非樂土,為終焉計,不亦善乎?」但他還是堅定了回國的決心。 1919年4月,黃奕住悄悄將其所積累資金約合2000萬美元匯回祖國,4月底風塵僕僕回到廈門,回到了闊別35年之久的祖國,當年51歲,當真是「 」少小離家老大回」,時隔三十多年,祖國依舊千瘡百孔,百廢待興。黃奕住考慮到廈門離南安近,且廈門有一定經濟基礎便於事業發展,便在廈門鼓浪嶼租界區安家。 05 已近半百的黃奕住,擁有著巨額的財富,本來人生就可以圓滿地劃上一個段落,後半生安度晚年,盡享榮華。可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黃奕住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把心思花在為祖國的建設上。黃奕住在返國之前,就考慮今後如何運用自己的財富為國效力。黃奕住在印尼三十多年的商業活動,深刻認識到銀行金融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1917年華僑糖商在遇到困難時,遭遇荷蘭銀行資本的刻意刁難,黃奕住說:「 」念吾僑民苦異國苛法久矣,若不思為父母之邦,圖其富強,徒坐擁浮資非夫也」,於是決心自己創辦銀行。 1920年,黃奕住專程前往東方金融大都會上海,拜會了上海《申報》董事長史量才、銀行家胡筠(胡筆江)等人,共同商討創辦中南銀行。經過多方籌備,1921年6月5日中南銀行宣布成立,7月5日正式開張,黃奕柱為董事長,胡筆江為總經理。該行向國民 *** 立案後,成為當時全國可以發行鈔票的3家銀行之一,是唯一擁有全國發鈔權的民營銀行。隨著銀行業務的不斷擴展,中南銀行先後在多地設立了分行和辦事處。中南銀行成立之後,還積極投資支持國內各項民族工業的生產和發展。 此外,黃奕住還於1921年8月在廈門創辦了「 」日興銀號」,以溝通廈門與海外華僑的僑匯融資及促進工商業等的發展。由於「 」日興號」有著良好的信譽,東南亞各地華僑紛紛把他們的游資匯存該銀號,以備家鄉建築房屋或其他實業之用。 06 「 」飲水思源」,這位有著拳拳愛國之心的華僑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更不忘對自己家鄉的建設。上世紀二十年代,廈門島與鼓浪嶼都是小島嶼,四面環海,海水雖然充足,但是不能飲用。長期以來,廈門島和鼓浪嶼上的居民飲用水,都要靠「 」艇仔水」來供應。天氣惡劣時,船被風雨所阻,居民便無水可用。加之運來的江水未經消毒過濾,又經多次轉運,極不衛生。 黃奕住目睹水販們挑運販水的情景憂心忡忡,因此決心「 」創辦廈門自來水,以重衛生」。黃奕住重金聘請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專修水利工程的林全誠擔任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月薪700元大洋,據說是當時廈門市最高的工資。黃奕住創辦的廈門自來水公司的水質,經過外國專家檢測評定為東南亞質量第一,吸引了當時外國商船都來廈門自來水公司蓄加飲用水,這是廈門歷史上第一次解決了居民飲用自來水問題。 07 黃奕住雖然由於家境貧窮只讀了幾年私塾,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廈門大學開辦期間,黃奕住應陳嘉庚與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的邀請,捐建大樓一座。本來,陳嘉庚在邀請時已應允以黃奕住之名命名該樓。黃奕住卻建議將該樓命名為「 」群賢樓」。此樓因建築精美,常用它作辦公與 *** 的中心,這里曾經接待了魯迅、孫伏園、顧頡剛等著名學者。 廈門大學「 」群賢樓」 後來他又捐贈廈門大學圖書設備費3萬元。為了紀念和表彰黃奕住熱心教育的義舉,1931年6月,在廈門大學的主樓「 」群賢」一樓刻下了「 」黃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圖書,其誼可著」的石碑文,以資紀念。這一碑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那裡,向廈門大學來往的莘莘學子們訴說著這個愛國愛鄉的華僑的傳奇故事。他還先後對新加坡華僑中學、廣東嶺南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 」倡捐巨資,累數十餘萬金」。 08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保全生命及財產,有人勸他加入外國籍,黃奕住再次斷然拒絕,並說:「 」絕不加入外國籍,依賴外人。吾無意時髦。共赴國難,何懼之有?」愛國之心再次彰顯。1945年6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奕住病逝於上海,終年77歲。 黃奕住在鼓浪嶼的住宅,西式風格的黃家花園,端莊而又大氣,園內花木蔥蘢,展現了當時建築裝飾的頂尖水平,完全超越了當時鼓浪嶼上各國領事館建築。如今的黃家花園早已成了著名的不帶星的酒店,供來往遊客參觀、住宿。徜徉其中,遊客們在感受「 」民國第一別墅」奢華的同時,看漁舟唱晚聽鼓浪琴音,無不愜意,遐想聯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說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黃奕住,這位土生土長的福建南安最底層農民,最終逆襲成為清末民初中國首富,1914年他的名字被編入《世界商業名人錄》,他的一生當真沒有虛度。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來不會等待任何人,從草根到巨富,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只有勤奮和敢闖敢幹,只有不斷拼搏努力付出,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門。黃奕住,即使起點很低,但抵達的高度卻很高。他告訴我們即使出身卑微,即使毫無背景,照樣可以收獲成功。時代的洪流,需要這種敢闖敢乾的追夢人!景仰之餘,留給我們深深的沉思! 鼓浪嶼黃家花園 文章作者簡介:湘憶雪,一位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愛文學、愛歷史、愛寫作,喜歡旅遊,喜歡大自然。
E. 揭開首富掌上明珠的面紗,看名媛怎麼煉成
揭開首富掌上明珠的面紗,看名媛怎麼煉成
提及「中國首富」,很多人要麼想起馬雲,要麼是王健林;事實上,「閩南出過大商人,這商人多大呢?比今天的任何一個商人都大,起碼比馬雲、王健林大,他們倆加起來都沒黃奕住大。」
很早就想寫一下100年前就進入了世界商業名人錄、富可敵國的黃奕住家族,起因倒不是馬未都的一席話,也不是央視《遠方的家》拍過「走進印尼前首富——黃奕住家族」,而是舒婷的一篇散文《大美者無言》吸引了我。
很多人對一些出鏡率高的豪門名媛很有興趣,這是個很大的誤會,不少億萬富豪的掌上明珠,充其量是「炫富版」富家女,看不出有啥名媛風范。一個「媛」字,就那麼幾筆,沒有幾代世家之風的熏陶,光靠錢是煉不出來的。
女性的細膩、詩人的敏感,讓舒婷的行文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她筆下的名媛黃萱是這樣子的:「黃萱的容貌應當不算太沉魚落雁吧?無論在她養尊處優的豆蔻年華抑或是艱難困苦的抗戰時期,她都綻放著最純朴最率真的笑容,一覽無遺地袒露潔白無垢的心地,恬淡內斂的聰慧,以及榮辱不驚的閱世方寸。」
黃萱,生於1910年,祖居福建,父親黃奕住是位在南洋打拚出的大富翁,廈門鼓浪嶼島上那座最為豪華、號稱「中國第一別墅」的黃家花園,主人就是黃奕住。
身為大富豪黃奕住長女黃萱的名字,是因了許多人自發的懷念和懷想而逐漸被關注。不少人知道的黃萱,就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助手黃萱,認為這就是她一生最大的功勞,其實論黃萱的文學造詣,也是有深厚的積累和相當的才氣的。翻開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即使一個標點,一條注釋,都必須做到一絲不苟、准確無誤,這需要付出多少誠心、細心、耐心,也需要付出多少智力、毅力、精力。
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因目盲多病而無法閱書,其人生最後的十三年,在黃萱的協助下,他完成了《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等著作。對於助理黃萱,陳寅恪十分感念地說:「總而言之,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
身為嶺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夫人的黃萱,最早出現在大師目前是1951年11月,失明多年的陳寅恪竟然從這位從未謀面試任助手的發音和吐字習慣,迅速地判斷出她的「門風家學之優美」, 立刻請揖進門。
陳寅恪是個秉性耿介、很倔的老頭,一是一、二是二,向來不阿諛奉承、虛情假意,對初等家門的黃萱給予如此高度的評價、贊賞有加。
黃萱的母親,是黃奕住的元配王夫人,一個送錯門的童養媳。當年,黃家很貧寒,據說風水先生看出此家將來會發達,故將女兒送上門當童養媳。王氏比黃奕住小8歲,老公在海外拼搏,她與婆婆二人在貧苦中相依為命、親如母女。黃家發達後,王氏常常教育女兒,「差(指使)豬差狗,不如自己走(做)」(閩南話)。事事自己動手,平等待人,樸素真誠,母親造就的黃萱,在外人眼中,太不象巨富家的大小姐。今天不少所謂的富家名媛,擺著一副「家富勢足,目指氣使」,天壤之別呀!
從王氏到黃萱,二代女性一脈相承的是什麼?舒婷說「無力深入研究,不敢妄言」,我想,孝順賢惠的家族傳統,對黃萱後來的「門風家學」影響很大。
1919年,51歲的黃奕住不堪荷蘭殖民政府的勒索苛剝,嚴拒改變國籍,攜資2000多萬銀元,從印尼三寶壟回到闊別35載的中國,並將經營大本營遷回故土,這在當時華僑社會也是罕見的。
黃萱的童年,是在閩南農村度過的,幼年親近土地的經歷,培育了她不慕虛榮、平實低調的性格。父親回國後,9歲的黃萱隨著母親和奶奶搬到了鼓浪嶼,正好是讀小學的年齡。
黃萱是黃奕住最大的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自然是黃家豪門倍加鍾愛的掌上明珠。父親黃奕住雖出身鄉間「剃頭擔」,文化程度不高,卻是一位頭腦敏銳、性格堅韌、能籌謀、善經營的人,他決心要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一位真正的名媛淑女。
由於家境極為優越,注重文化修養的黃奕住,決定以中國傳統的「閨閣教育」方式教育女兒,在家中聘名師,最多時竟有高薪聘請的四位名士名儒,分別教授國文、英文、音樂等課程。很多人至今不明白,黃奕住本人到東南亞發展那麼多年,見多識廣,又遵照母訓,捐款建設了廈門島和鼓浪嶼的多所小學、中學、大學,還捐助了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嶺南大學等高校,卻不讓女兒上公眾教育的大學。
不過,正因為私教時,特別強調以經史子集為代表的國學,讓黃萱由此打下了堅實深厚的學識根基,盡顯一派才女風范。
當上國師陳寅恪助手之前,黃萱的角色是一名「相夫教子」家庭婦女。舊時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黃奕住的擇婿標准卻民主開明,完全尊重女兒的選擇。
出落成大家閨秀的黃萱,對婚事有自己的堅持,絕不考慮有錢人家的少爺公子,一定要有學識有見地的正派青年。經親戚們推介,後任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副院長兼附屬第二醫院院長周壽愷,成了黃萱幾乎不加思索地芳心暗許的「意中人」。
周家比起當時財勢傾天的黃家,畢竟清貧些,但也是世代書香門第。周壽愷父親中過殿試甲等,辭官回廈門後,曾任廈門第一任圖書館館長,同文中學第一任華人校長,還組織「鷺江詩社」。 周壽愷本人,可以說是青年才俊,在京城接受燕京大學等高等教育,很年輕就成了國內知名的內科專家,1933年就獲得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
本來是美滿姻緣,可兩人婚禮卻頗具戲劇性,成婚那天,新郎竟沒有到位!黃氏家族頓時一片嘩然,到處是各種憤慨、聲討、猜疑,甚至還謠傳新郎已在上海娶妻生子。此時,豪門千金黃萱顯示出孤行決斷的一面,她並沒有感情用事,而是給周壽愷發去一封言簡意賅的短箋,表示一心認定伊人,毫不動搖。
周壽愷當年為何「臨門退卻」,至今未解,多次遲疑和動搖後,1935年9月,兩人在上海正式舉行婚禮,時年新郎29歲,新娘25歲,都已是大男大女了。
成立於1921年的中南銀行,是繼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之後,由當時國民黨政府批准發行鈔票的第三家中資銀行,黃奕住是主要的創辦人。婚禮上,黃奕住公開邀請愛婿到他創建的中南銀行任副總經理,但被一口回絕。次日,黃萱就與夫君聯袂北上,開始相濡以沫的共同人生。很多年後,丈夫發自肺腑地對妻子說:「如果在眾多的教授夫人中重新選擇,還是會選擇你!」
如此來看,成為一位成熟為雍容脫俗、優雅內涵的名媛,是要經過歲月錘煉的。陳寅恪大師對黃萱有過的一句定語:「拿得起,放得下」,其實都是在說如何以度量人的待人處事原則。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先生堅持一生的治學准則,傅斯年稱「教授的教授」 陳寅恪是「三百年才出一人」。 如果沒有黃萱的出現,很難想像雙目失明、一身疾病的陳寅恪生命最後的十幾年,竟還有學術上老而彌辣的「第二春」。難怪他會如此評價黃萱:沒有她,我完全是廢人。可自從1955年被中山大學正式聘任為助教,到1973年退休,直至2001年去世,她始終將自己定位為助教,淡泊名利在這位名媛身上渲染得淋漓盡致。
什麼是名媛的品質和精神?我想應該和貴族精神一脈相承。有人說「三代才能培養一個貴族」,其實不無道理,學者劉再復就給貴族精神歸納4點:一是自尊、二是自明、三是自律、四是淡漠名利。當下,幾乎所有的人談的只是掙錢,學點貴族、名媛氣質,也不錯!
黃萱是貴族嗎?當然不是,父親黃奕住後來雖為商界巨賈,可也是「剃頭匠」出身,「下南洋」也是因為與當地豪紳口角而躲避「秋後算賬」。用今天的話,黃萱是個典型的「富二代」,可不是貴族的後代,何以能向世人展示「門風家學之優美」的貴族氣質,成了一個讓人仰慕的名媛?
一、將人文傳統融入門風家教
「耕讀傳家」是幾千年來底層民眾代代相傳的人文傳統,這是浸透在國人骨子裡根深蒂固的文化傳承,更體現在門風家教之中。黃奕住雖出身貧寒,也深受這種人文傳統的影響,「閨閣」教育雖與時代不入流,可在教育初衷上是樸素的。沒有「耕讀傳家」家教的浸養,也就無法培養名媛的貴族氣質,更無法協助陳寅恪完成泱泱近百萬字的史學專著。
二、傳統品德是名媛煉成的基礎
在積弱積貧的舊社會亂世,一代巨賈對兒女的教育如此煞費苦心,可今日國強和平時代,那些富豪們對子女往往不是縱容就是嬌養。「富不過三代」現象,很難三言兩語說得清答案,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那就是對傳統的摒棄,過於非追名逐利不能立足於世。
從黃萱的身上,可以看到傳統品德的光芒,而從財富傳承上,有錢而無「功德」(立言、立德、立功),往小一點說,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往大一點說,可能你的企業也禍必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