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有什麼傳染病
登革熱,季節性的,區域性的流行
㈡ 印尼有什麼傳染病
登革熱是一種由蚊媒傳播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在特定的季節和地區流行。每年的5月至11月是登革熱的傳播流行季,其中7月至9月是發病的高峰期。這種疾病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為普遍,尤其是在東南亞、西太平洋地區和美洲。
印尼作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該國成為登革熱疫情的高發區。根據參考資料[3],印尼的登革熱確診病例約為去年同期的3倍,顯示了疫情形勢的嚴重性。
登革熱的傳播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尤其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稱花蚊子)。病毒在伊蚊體內增殖約8至10天後,才具有通過叮咬傳播給人類的能力。人們如果被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通常在感染後1至14天(多數為5至9天)出現症狀。
為了預防登革熱,在流行季節特別是在蚊蟲活躍的夏秋季節,人們應採取措施,如穿著長袖衣物和使用驅蚊劑。此外,對於曾到登革熱疫區旅行的人,如果回國後2周內出現發熱症狀,應立即就醫並告知醫生旅遊史,以避免病情延誤。
目前,尚無特效葯物治療登革熱,治療主要以控制症狀為主。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多數登革熱患者預後良好,但部分病例可能會發展為嚴重疾病,因此對登革熱的防控不容忽視。
㈢ 印度尼西亞的登革熱是什麼傳染病
登革熱 又稱骨痛病,蚊子病 它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依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徵為起病急驟,高熱,全身肌肉、骨髓及關節痛,極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
本人目前在東帝汶跟印尼接壤,我剛剛得過登革熱,用的是桂林南葯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蒿琥酯片和一種退燒葯治療的,青蒿琥酯片第一天一次二片,一天二次,第二天一次一片,一天二次。退燒葯一次二片,一天三次,五天後痊癒。治療的葯還有很多,還有就是各個地方的登革熱也有一些區別,不過都得馬上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㈣ 印尼出現白喉疫情為什麼短短幾天近600人感染
近日印尼多地暴發白喉疫情,已致近600人感染、數十人死亡,人口稠密的雅加達及周邊省份存在較高程度的患病風險。印尼出現白喉疫情尚不能根治,是抗生素耐葯性和不完全免疫是爆發主因。
據了解,只有約75%的印尼兒童接種了白喉疫苗。抗生素對抗疾病的功效也在下降。這些可能是導致疫情的因素之一。2017年的數據顯示,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感染了白喉。白喉大多感染兒童,但當它襲擊大人時,其影響可能更致命。
所以,印度尼西亞必須評估抗生素治療白喉的有效性,同時確保血清庫存和快速運輸,以改善該國的白喉治療。
㈤ 印尼狂犬病50人死!前往旅客提高警覺
1. 印尼Maluku省西南區近期發生狂犬病疫情,過去幾周已有至少50人死亡,數百人感染。由於當地疫苗短缺,死亡人數可能進一步上升。
2. 專家推測,疫情可能與當地居民食用狗肉的習慣有關,病毒可能通過從其他地區帶來的犬只傳播。
3. 台灣疾管局於10日呼籲,計劃前往受影響地區的旅客應提高警惕,採取預防措施。
4.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55,000人死於狂犬病,其中亞洲地區死亡人數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非洲則佔四分之一。
5. 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兒童是狂犬病的高風險群體,亞洲地區以印度病例最多,而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和印尼也時有病例報告。
6. 周志浩強調,旅遊期間應避免接觸任何溫血動物。如果不慎被咬傷,應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傷口至少15分鍾,並用碘酒或酒精消毒。
7. 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炎,通過被感染動物的咬或抓傳播給人類。潛伏期通常為3至8周,但也有可能短至9天或長達7年以上。
8. 狂犬病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熱、喉嚨痛、寒戰、食慾不振、嘔吐、呼吸困難、咳嗽和頭痛,隨後可能出現興奮和恐懼、麻痹、吞咽困難、咽喉部痙攣以及恐水症狀。
9. 周志浩提醒,台灣雖然不是狂犬病疫區,但民眾在計劃前往狂犬病流行地區前,可以咨詢旅遊醫學門診,並考慮自費接受狂犬病暴露前預防接種。
10. 在台灣,狂犬病非疫區的民眾應避免接觸溫血動物。如果不慎被咬傷,應立即清洗傷口並用碘酒或酒精消毒,並盡快就醫接受預防破傷風、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等治療。
11. 旅客在返台入境時,應主動向機場發燒篩檢站通報。有關國際疫情和旅遊傳染病信息,可查詢疾病管制局網站或撥打免付費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獲取。
㈥ 印尼狂犬病50人死!前往旅客提高警覺
小心境外移入!印尼Maluku省西南區爆發狂犬病疫情,近幾周來已至少50人死亡,數百人感染。因當地狂犬病疫苗短缺,死亡數可能增加。推測當地居民嗜吃狗肉,病毒可能藉由其他地方引進之犬只帶入。疾管局10日特別呼籲欲前往當地旅遊旅客提高警覺。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5,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以鄰近之中國大陸為例,去年共報告1,917例狂犬病,其中1,879例死亡,為其法定傳染病死亡數之第3位。
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副局長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5,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其中亞洲佔31,000例死亡,非洲約24,000例死亡,30%~50%是兒童。亞洲部分以印度病例最多,而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則常有病例發生;以鄰近之中國大陸為例,去年共報告1,917例狂犬病,其中1,879例死亡,為其法定傳染病死亡數之第3位。
周志浩副局長強調,旅遊期間應避免接觸溫血動物,如不慎遭咬傷,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鍾,再以優碘或酒精進行消毒。(攝影/張世傑)
狂犬病屬於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膜腦炎,病毒經染病動物抓、咬而進入人體,潛伏期約3~8周,偶而短於9天或長於7年以上,致死率近100%。初期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頭痛或咬傷部位異樣感,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現象,然後麻痹、吞咽困難,咽喉部痙攣,並引起恐水現象,隨後並有精神錯亂及抽搐,如不採取醫療措施,患者常因呼吸麻痹導致死亡。
周志浩副局長強調,台灣雖非狂犬病疫區,但疾病管制局提醒民眾,計畫前往狂犬病流行地區前1個月,可至旅遊醫學門診咨詢,與醫師討論後考慮自費接受狂犬病暴露前預防接種,需注射3劑疫苗後才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
目前台灣為狂犬病非疫區,旅遊期間應避免接觸溫血動物,如不慎遭咬傷,應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水清洗傷口15分鍾,再以優碘或酒精進行消毒,並送醫院施予預防破傷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等防護措施。民眾於返國入境時,請主動向機場港埠發燒篩檢站通報。
國際最新疫情與旅遊傳染病資訊,可至疾病管制局網站(cdc.gov)的「國際旅遊資訊」專區取得,或撥打國內免付費民眾疫情通報及關懷專線1922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