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普知識
1安全小知識
用火安全小知識
一、是液化石油氣灶具不能放在卧室、辦公室、陽台或倉庫、禮堂等公共場所內,以防漏氣失火。
二、是正確掌握開關的使用方法,要火等氣,不要氣等火,用畢切記關閥門、開關,閥門壞了要及時更換。不要讓兒童使用灶具或隨意玩弄開關。
三、是使用液化氣時,要有人看管,不可遠離,隨時注意調節火頭的大小,防止湯水外溢澆滅焰或被風吹滅火焰,引起跑氣。
四、是液化氣罐應直立,不能倒放,更不能用開水泡或火烤。
五.是如發現有氣漏出,應立即採取措施:打開門窗,用扇子煽,以便通風換氣(但不能用電扇吹),然後查找漏氣部位。
滅火基本知識
(1)隔離法:這是一種消除可燃物的方法。
(2)窒息法:阻止空氣流入燃燒區,減少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使火源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熄滅。
(3)冷卻法:用水或其他滅火劑噴射到燃燒物上,將燃燒物的溫度降低到燃點以下,迫使物質燃燒停止;或將水和滅火劑噴灑到火源附近的可燃物上,降低可燃物溫度,避免火情擴大。
(4)抑製法。
海和洋的區分
[編輯本段]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編輯本段]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海水的鹽分
[編輯本段]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編輯本段]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編輯本段]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海島
[編輯本段]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准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面積共約97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5。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世界四大洋
[編輯本段]
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對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視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2099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海洋——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編輯本段]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然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海洋--這個至今沒有被人類征服的地方,佔地球表面的3/4,海水量達到140億立方千米,平均深度有3700米。大洋錯綜復雜的食物網養育了種類繁多的海洋生物,它比陸地上的任何生態系統都要復雜得多,從生活在洋底火山口邊的吃硫磺的微生物、細菌,到各種深海魚類,它們放出的熒光能照亮很遠的地方,吸引了眾多的供它們食用的生物。在有些地方,甚至還可能潛藏著有待發現的被稱之為「海怪」的動物新種,有20米長的大烏槍鰂。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在這個海底世界裡,潛在的經濟價值同樣是不可估量的:能量巨大的漩渦洋流,影響著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氣象,若能了解它們的形成機理和規律,可預報氣候災害的發生,免於損失數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大洋還有巨大的有商業開發價值的鎳、錳、鐵、鈷、銅等;深海的細菌、魚類和植物,有可能成為保護人類健康與長壽的神奇葯物之源。有人估計,在今後幾十年裡,從大洋獲得的利益會遠遠超過人類目前探測太空的收益。如果人們能自由安全地出入洋底,其經濟效益會立竿見影的。
但是,到達洋底和到達外層空間一樣,沒有特殊的裝備,人是不可能到達洋底的。常識告訴我們,若沒有氧氣筒的幫助,人是不能長時間的下潛到3米以下的水裡——這只不過是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千分之一!隨著不斷地潛入水下,壓力也在不斷增加。人的內耳、肺和一些孔道就會感到壓力,令人痛苦。水下溫度低,會很快吸走人體的熱量。使得人難以在3米以下的水裡堅持2~3分鍾。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當代深海的探險,不得不坐等兩項關鍵技術的發展:深海球形潛水器和深潛鐵鏈栓系鋼球深潛器。會游泳的人一直在尋思,如何在水下得到氧氣?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古代希臘的潛水者是從充滿氣的瓶子里獲得氧氣,近代潛水者則多用壓縮空氣的辦法,進人潛水。通常人可以潛入到30米的深度。甚至最有經驗的使用水下呼吸器的人也不敢冒險潛到45米以下,因為深潛壓力的增加和上浮水面的過程的壓力變化,造成減壓病甚至死亡。使用密封的潛水服,也只能潛入到440米的深處。
球形深海潛水器創造了下潛923米的深度,但操作十分困難。後來又發明了體積很小的深海潛艇,但它只能供科學研究用。先進的深海潛艇配備有水下攝影機、收集標本筐和具有人手功能的操作機械臂。深潛器的實踐做了肯定地回答。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出於不同目的研製出深水潛艇,收集到大海深處的動物、植物、岩石、水樣等資料標本。這就開辟了一個深海探測的新時代。人們獲得了大量的深海世界裡的信息,從而改變了生物學、地質學和大洋地理學某些傳統的看法。科學家們用新的目光來看待風海流的變化規律;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對具有商業價值的魚群有極大的危害,並且還會誘發地球上氣候的奇特變化。大洋環流的不穩定性,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氣候改變,或使現在地球上穩定的氣候慢慢消失。
科學家們還認識到,大洋底的海床並不是平坦的,它高低起伏,比我們的陸地地形更復雜,它的峽谷能裝得下喜馬拉雅山山脈。更令人驚異的是,大洋底還有一條獨特的、全球范圍的、長達60000千米的大山脈,它像一條巨蛇一樣,蜿蜒穿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科學家們稱這條洋底大山為「大洋中脊」。
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地質學家們仔細研究了大洋中部的諸山脈後,使他們更堅信了大地板塊結構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地球的表面不是單一的石頭外殼,它是由若干塊巨大板塊構造組成的,這些板塊構造最小的也有數千平方千米,它們飄浮在地幔之上。大洋中脊的隆起部分,可能是最初創造地殼的地方;新的板塊構造也許在形成海床之前就被它下面的地殼內營力作用下造成的。從大西洋中脊上采來的岩樣已證明了這一點。這正是板塊結構理論正確性的驚人證據。洋底不斷流出的、熾熱的、富有礦物質的海水原來來自洋底像煙囪一樣的山峰,這又是一個證據。它表明岩石下仍有巨大的熱量,它來自相對年輕的底質構造。在這里,有被稱之為熱液噴出口,其平均深度為2225米。海洋地質學家們已仔細研究了洋底熱液噴出口。觀察後發現,這些噴出口,實際上是洋底的間歇噴泉,就像美國的黃石公園的「忠實泉」一樣。熾熱的海水從洋底裂縫里流出來,雖然溫度高達400℃,但因為這里的壓力太大了,所以不會沸騰。熱水噴出後,很快冷卻。噴出的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包括鋅、銅、鐵、硫磺混合物和硅,它們集落在海床上。這些東西越積越厚,最後形成煙囪狀的山峰像個「黑色吸煙人」。
這些熱噴口處的化學反應,回答了困擾科學家多年的問題。在其成分不斷地被腐蝕時,為什麼海水中存在的大量的鎂能保持相對穩定?現在認識到,鎂是在熱水流過岩石時從海水中被剝離下來的。
當科學家們把這些熱噴口看成是研究海底世界的化學實驗室時,有商業頭腦的企業家卻把它看成是金屬冶煉廠,因為它們能從地球的內部獲得巨大的有價值的各種金屬。海洋地質學家很早就知道,在4300米到5200米深的洋底,鋪了一層錳結核。這些土豆大小的錳核,含有鐵、鎳、鈷以及其他別的金屬。從20世紀70年代始,已有不少採礦公司用先進的設備來採集它們。
如果說洋底的熱噴口令人驚奇,那麼更令科學家們感到吃驚的是,在這些含硫的間歇泉四周竟會有生命!這真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之外。1977年,科學家們在這些熱噴口的水裡發現不少微生物,而且還發現一條20厘米長的管狀蠕蟲。一條紅皮膚、藍眼睛的怪魚!這個事實被新聞報道後,起初許多人不相信這個事實,但這種「不信」很快被「好奇」所代替。人們自然又提出這樣的疑問:若真有生物,它們靠吃什麼為生呢?哪裡根本沒有光,它們又是怎麼生存的?令人奇怪的是,在100多年前,俄國的一個科學家就發現了上述的事實,他說水下的細菌,是靠氧的硫化物生存的,而這種化合物對多數生命是劇毒的!現在科學家們已弄清了這些細菌與地面上光合成的細菌正好相反,是從化學物質中獲得生存能量;陸地上光合成的細菌是從光中獲得能量。
近些年來,圍繞著人們要不要進入更深的洋底的問題,爭論十分激烈。科學家和政治家在辯論:繼續向更深的洋底進軍值得不值得?大多數人承認,探測大洋底是一項極有理論與實用價值的事業,但花費太大,因此猶豫不決。有人則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這是白白浪費金錢。美國、法國就有人反對再建造更為先進的深海探測器。但贊成者仍是多數,他們認為,把探測世界大洋底的實踐比作是當今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其理由是「那肯定是一個無法想像的神奇世界」,探測這個未知「新大陸」,肯定會改變人類許多傳統的觀點,並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在探測洋底事業中,美國、日本、法國等國的科學家們工作最出色,其中日本投資最大,成就也最顯著。日本人總是對新的市場抱有極大的興趣,他們把世界大洋也看成一個新的市場,所以他們對海洋抱有極大的熱情。日本的科學家們發現,太平洋板塊構造的邊沿,從東向西,在擠壓日本陸塊。日本的深海探測器可達到1萬多米深的洋底,研究人員能從屏幕上看到機器人僅用了35分鍾就下潛到10911.4米的深度。在這個深度,人們發現了一條海蛞蝓、蠕蟲和小蝦,這再次證明在地球環境最惡劣的地方,也有多種生命形式存在。
1996年,一個嶄新的、革命性的海底探測船在美國加里福尼亞中部的海岸城市蒙特里下水,開始她的處女航。這條深海探測船的名字叫深飛1號,它長4米,重1315千克,外形像一個胖鼓鼓的有翼的魚雷。它在水下航行時,很像一隻輕捷迅速的飛鳥。與那些正繞著大洋航行,拖著深海探測器的動作遲緩的潛艇相比,深飛1號就像一架水中的F16戰斗機。它能做特技飛行,比如橫滾等,還能與快速游動的鯨群賽跑,或垂直跳出水面,駕駛人員可以從艙中看到艙外的一切。它可以在水面上飛行,也可以潛到1000米以下做各種科學考察活動。
總之,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應該將目光放在海洋上,當然,只有保護海洋,珍惜海洋以及資源,海洋才樂意做出它的貢獻.
『貳』 為何印尼看起來像一個准大國體,但是卻廝混在「二三流國家」之間
一、印尼的綜合國力不夠強大
從地圖上面可以看到,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跟日本一樣是個島國,據統計印度尼西亞境內有島嶼一萬七千五百多個,有些島嶼與島嶼之間距離十分遙遠,這樣的國土分布導致他們沒有辦法更好的建設國家。
從這個島嶼到達另一個島嶼,就得靠船載,平時個人還好說,你要是建立一個特別高大上的建築物,有些材料就得去別的島拿,甚至從國外買再運到島嶼中,其運輸價格高的嚇死個人,而且速度還賊慢。就這樣印度尼西亞綜合國力怎麼發展的起來,更別說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國。
印度尼西亞的資源全部都在爪哇族那邊,其他民族肯定心中有怨氣,都是印度尼西亞老百姓,為啥你們多,我們少,這樣也導致印度尼西亞的凝聚力無法正常形成。
『叄』 爪哇驚奇(十三) 印尼縮影公園(一)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肖霞客( 旅遊 達人)
印尼縮影公園(印尼語:Taman Mini Indonesia Indah,簡稱TMII)是一座位於東雅加達市郊的文化休閑公園,面積250英畝(1.0平方公里)。從公園可以領略到印尼文化的概要,涵蓋了印尼26個省館,如中爪哇館、芭厘館、雅加達館等。每個區內有當地傳統特色的建築物,並種植當地特有的植物。此外,公園中央有一個湖,形狀為印尼地圖的微縮版。可以乘小船游覽「印尼各島」,也可乘空中纜車、小型火車或馬車,遍游「全國」,領略印尼各地的風光特色。公園內有服裝、舞蹈等文化表演,還有各地 美食 ,特別是在周末和公共假日期間活動較多,可以充分體驗印尼。這里還建有博物館、圖書館、影像中心、少年宮和兒童樂園,青少年可定期到公園學習傳統音樂和舞蹈。TMII被指定為國際文明公園以及世界和平主題公園。因我是在星期一前往,園區內的遊客不多,故幾乎沒見到表演與各地 美食 ,但仍可欣賞各省的代表性建築。原本以為它會像桃園的小人國景區或深圳的錦綉中華微縮景區,按比例縮小復制。但游覽景區後,發現所有建築並沒有「微縮」而是按一比一實體比例建成,更能體驗實際建築的特色與宏偉氣勢。因網路上有關TMII的中文介紹很少,故將以七篇文章來詳細介紹。有興趣的讀者,也可到TMII官網來詳細認識它,可將印尼文透過Google翻譯成中文。
從茂物火車站坐車返回雅加達的途中就必須下火車。因此時已下午一點多,故想搭的士前往,但發現車站並沒有的士,倒是有許多Grab騎士可直接叫車。出門在外自助旅行,對交通與飲食要隨遇而安,故有電單車可搭就算是很幸福的,至於當日午餐還是進入園區後的普通餐廳,叫了印尼式的雞腿飯簡單解決就好。當Grab來到TMII大門口下車,此大門口鏈接到一條大道,在樑柱為一座四個金色拱型門,細看上方的裝飾表面出現許多花紋型裝飾,可見每個拱型的頂點出現一顆獅頭紋飾,很像中國式的傳統獅頭,可見獅子應該也是印尼的吉祥動物,因為此圖騰在園區及整個爪哇行程也經常見到。不同的是此獅頭並沒有下額,雕有七顆門牙,還有左右兩顆大門牙共九顆。進入此大門後有個購票口,以很便宜的價格購買門票就可進入,又見一座進行車輛管制有如三隻大鳥展翅的大門,上方出現TMII標志。
再前行見到一座廣場,此廣場為園區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廣場中央有一座仿獨立紀念塔的建築,雖沒像國家紀念塔高大,但也不迷你。在廣場上還搭建一個慶祝國慶的舞台。在廣場後方是一棟方形的建築,紅色屋頂正中央上方為黑色的突出物,有如「戴高帽」的建築,此建築兩側有高大的浮雕牆,牆上雕有印尼獨立戰爭的故事浮雕,此建築前方又見在茂物植物園的花園餐廳所見的二座吉祥雕像。建築入口有一座雕像為印尼第二任總統蘇哈托的第一夫人,她被認為是總統密友及政治顧問,在此會出現此雕像,可見第一夫人應該對TMII的興建有很大貢獻,才會立此雕像來紀念她,後來到園區內的印尼博物館也發現亦是由她所推動創建。
繞過此廣場建築的後方可見一棟大型的現代大樓,我猜這是TMII的辦公大樓,此大樓也是在園區少見的現代建築。大樓無法進入,卻在大樓頂層屋檐下方的草地上見到二排的木圖騰柱,細看之下與我前一晚在雅加達古城區的「美術及陶瓷博物館」所見的騰柱類似,在這棟現代建築旁卻擺置騰柱,可見這種騰柱在印尼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就好像您到加拿大 旅遊 時,會在重要景點見到印度安人的騰柱相同。較特別的是這些騰柱以動物而非人物為主,如大鳥與大蛇(龍),且動物表情大多猙獰,特別這些蛇形動物與中國龍有神似的造型,如血盆大口、突出大眼等、細長爪子等等,只是印尼蛇的角較不突出。能在TMII見到具濃厚特色的印尼騰柱,已令我感到不虛此行,而這只是TMII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而已,繼續前行將有更豐富的收獲。
在此現代建築的對面見到一座灰色屋頂的正方亭子,建在一座高台上,順著階梯還擺置不同的雕像,且又見可愛的獅子,可見印尼獅子與中國獅子皆有鎮宅避邪的作用。在此亭子中央擺置印尼重要古跡—日惹婆羅浮屠佛塔的精美模型,畢竟它是印尼重要的文化遺產,不可能在TMII復制一座,故只能以模型展示。縱覽全園的建築幾乎是一比一呈現,這是少見的模型。不過為了此佛塔模型而建設一座精美的亭子來展示它,可見其在印尼 歷史 與建築的地位。
因TMII園區實在是太龐大了,底下列出兩張園區地圖,一張來自於維基網路,一張是園區內的地圖告示牌,內部建築實在是太多了,故地圖的文字說明相當小且以英文或印尼文展示,有興趣的讀者可加以放大並翻譯,以便參觀園區前能可雪鐵龍一步認識。從Google地圖中可見園區中間有一片湖,湖中有許多小島,原來這些小島是用來呈現印尼地圖中各島嶼的分布與形狀。且還有纜車可從空中來看此巨型三維模型,只可惜我是靠兩條腿來認識TMII,故沒有注意到此湖所要呈現的印尼地圖,請勿錯過。TMII盡顯印尼建築藝術,故本系列將以七篇文章來介紹,讓您更深入認識印尼建築藝術與文化。
『肆』 中國能承載多少人
一個國家的人口承載量,是由土地面積、氣候生態與國民創造力這三大要素決定的,而最根本的要素是土地面積與氣候生態。世界上土地面積超過250萬平方公里而氣候生態優好的國家,以1400~2000這六百年氣候生態為基準,國土的人口承載力最大的國家依次是:
1.美利堅:本土約790萬平方公里(殖民地173萬多平方公里),一級優好地區400萬平方公里,二級良好地區300萬平方公里,乾旱地區90萬平方公里。
2.大神華:固有領土含外蒙古與琉球自己外興安、庫頁島、貝加爾湖地區、薩彥嶺地區、帕米爾地區、喜馬拉雅山南地區共1386萬平方公里,被侵略後華人控制區1117萬平方公里(含外蒙古),一級優好地區大約360萬平方公里,二級優好地區約200萬平方公里。雖然近現代大神華60%的地區是劣質地區(1400年以前長期位居第一,氣候生態惡化後美洲寒潮與颶風大大減弱後美利堅超過神洲),但是優好地區面積全球排名第二位!
3.巴西:總面積851萬平方公里,一級優好地區50萬平方公里,二級優好地區高達300多萬平方公里,三級地區也是濕熱森林而非荒漠。
4.阿根廷: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含英國侵佔領土),一級優好地區200要平方公里,二級優好地區20萬平方公里,其餘為三級地區。如果包括烏拉圭、巴拉圭及巴西西南,優好面積高達440萬平方公里。
5.印度: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泛印度約550萬平方公里),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約280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土地資源全球最好),三級級約20萬平方公里。
6.俄羅斯:本部約430餘萬平方公里,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250萬平方公里,三地地區以下地區180萬平方公里。但是俄羅斯侵佔北亞1100萬平方公里為殖民地,侵佔大神華200萬平方公里,不過侵佔區只有100萬平方公里是二級地區。
7.加拿大: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里,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200萬平方公里,三級地區300萬平方公里,其餘為寒荒地區。
8.澳大利亞:總面積約770萬平方公里(最新測量數據),一級優好地區20萬平方公里,二級優好地區180萬平方公里,三級地區約100萬平方公里,其餘為沙漠地區。
9.西伯利亞:俄羅斯殖民地,總面積大約1100萬平方公里(不含俄羅斯侵佔神洲固有領土),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150萬平方公里,三級地區約300萬平方公里,其餘為寒荒地區。
10.大剛果:總面積(統一後)約270萬平方公里,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200萬平方公里,三級其餘為三級濕熱森林地區,沒有荒漠地區。
11.印尼亞:總面積191萬平方公里,全部為二級優好地區。
12.墨西哥:總面積196萬平方公里,但是還有美國侵略了100多萬平方公里,沒有一級優好地區,二級優好地區150萬平方公里,其餘為三級平庸地區。
按照日本、孟加拉國、印度、爪哇島、台灣島的人口承載力,大中華可以承載30多億人,現代因為民族思創力落後,只能承載20億人。
而美利堅,可以承載50億人,巴西可以承載20多億人,阿根廷可以承載20億人,加拿大可以承載10億人,澳大利亞可以承載6億人,西伯利亞可以承載1.5億人,印尼亞、大剛果、墨西哥都可以承載3億人。
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擔心人口,天地自有道化機制來平衡人口,人類必然會發明創造解決問題。當前世界不是人口壓力問題,而是人口分布不均衡問題。美國應該開放移民,吸收5億華人與4億印度人,巴西、阿根廷應當吸收五億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亞也應當吸收兩億移民。這些國家不吸收移民,說明他們倡導的人道主義、人權主義、人性自由主義,都是蒙騙世界的把戲,他們從歐洲殺到這些地區,屠殺了本土居民,又禁止其他移民遷入,明明白白就是強盜主義。所以,人類要真正實現大同共優,人權平等,人性自由,任重而道遠。
『伍』 世界各國面積排名
1、俄羅斯:1707.50萬平方公里
2、加拿大:997.1萬平方公里
3、中國:960.1萬平方公里
4、美國:936.4萬平方公里
5、巴西:854.7萬平方公里
6、澳大利亞:774.1萬平方公里
7、印度:328.8萬平方公里
8、阿根廷:278萬平方公里
9、哈薩克:271.7萬平方公里
10、蘇丹:250.6萬平方公里
(5)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擴展閱讀
陸地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是指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阿根廷、哈薩克、阿爾及利亞。
世界各國概況: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北緯53°30′),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緯4°),跨緯度49度多;
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經135°05′),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3°40′),跨經度60多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距離都在5000公里以上。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