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搶走中國訂單後,日本陷入「印度高鐵困局」,工程面臨著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要知道一條鐵路的建設是十分不容易的,在就算是在中國的地方,一條鐵路的建成將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單說是土地徵用就要經過長時間與當地居民進行協商處理。在搶走中國訂單之後,日本陷入的困局,在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很多的。
伴隨著大國關系的轉變日新月異,許多的消費水平都有所改變,與此同時由於世界形勢的難題許多修建鐵路線的原料價格提高。許多領域的費用預算也不充足支撐點與鐵道的基本建設,那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題,當你的資產不可以立即緊跟,那麼你的人工費用包含的原材料花費都不能立即的補助,那樣便會耽誤施工期。
B. 中國是賠錢拿下印尼高鐵的嗎
不是賠錢拿下印尼高鐵的。
是在擔保和付款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不用印尼政府擔保和動用印尼政府財政預算,採用公司對公司的合作方式,用銷售以及周邊附帶衍生的商業收入支付工程款。而日本要求必須印尼政府主權擔保、用政府財政預算支付工程款。因此印尼最終選擇了中國高鐵方案。
C. 我想去汶萊打工,誰能知道汶萊勞工工資待遇如何
汶萊歷史上曾是東南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小國,從本世紀初發現石油到60、70年代石油、天然氣的大量開采,汶萊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成為經濟的支柱產業。石油、天然氣的生產和銷售為汶萊政府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加之國家人口少,汶萊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80年代初人均GDP達2萬多美元,汶萊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石油王國,是典型的石油經濟國家。
隨著石油工業的發展,汶萊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的弊端日趨顯露。石油、天然氣屬不可再生資源,總有一天將開采殆盡。汶萊政府為了改變經濟過分依賴石油、天然氣開採的單一格局,從80年代中期開始大力倡導發展多元化經濟,力求逐步增加非石油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政府多元化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的主要領域有:
1、石油、天然氣的下游產業及能源工業,如煉油、天然氣液化、化肥、塑料、化工原料;
2、農、林、漁業,包括擴大糧食和蔬菜種植面積,增加牛、羊、雞、魚、蝦的養殖及蛋奶的生產,增加食品的自給率,減少進口;
3、鼓勵國內外商人在汶萊投資、經商,促進中小型私人企業、商業部門的發展,允許外資在高科技和出口導向型工業項目擁有100%的股權;
4、推行私有化,逐步將政府管理的電訊、郵政、水電、交通等公共服務部門私有化,以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減少政府財政負擔。通過推動私有化,實現汶萊經濟發展朝著由政府主導逐步轉向以私人界為主導的方向發展。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汶萊非石油產業得以一定的發展,其產值佔GDP的比例不斷提高,1980年為16.3%,1990年為37%,2001年則上升為46.5%。,而油、氣所佔比例則由80年代的83.7%下降到2001年的53.5%。
前些年,政府對公共服務業和建築業投入較大,使得這兩個部門的產值佔到GDP的30%。而工業、農業、漁業、商業等生產性部門的發展則相對滯後,其總產值佔GDP的比重幾十年來僅增長幾個百分點。
2002年汶萊經濟增長率為3%,失業率4.6%, GDP達到45億美元。近年來汶萊的經濟增長跟不上人口的增長是汶萊人均收入水平下降的一個原因,自1984年獨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僅為人口增長的一半,除非這種趨勢得到控制,否則人均收入和生活水準仍將會繼續下降。汶萊的人均國民收入,已由80年代的世界第一跌至90年代的亞洲第一,現在已下滑至亞洲第三。2002年汶萊人均GDP為1.3萬美元。
自去年以來,汶萊汽車銷售十分興旺,主要是因為汽車進口稅大幅下降。
汶萊政府認為經濟問題會對社會和政治方面產生直接影響,如不加以解決,就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現在汶萊政府把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多樣化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汶萊要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大力提高經濟競爭力,以應對各種挑戰,使汶萊繼續享受和平與繁榮。
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刺激經濟發展,努力由土地資源經濟轉型至人力資本經濟。小國沒有大國所擁有的全方位競爭能力,只能選擇具有優勢的領域重點開發。汶萊當前所面臨的四個重要挑戰是:經濟增長、多元化、就業和投資挑戰。
汶萊私人企業界的發展步伐還需要加快,否則將無法擔負起提供足夠就業機會的重任。這也需要國內的金融機構給與企業更多更好的貸款支持。汶萊私人企業就業人數從2000年的66700人增加到2001年的72000人。現在政府號召私人企業優先僱傭本地人,以取代外籍勞工。
汶萊經濟除了1998是負增長外,1996-2000年期間,每年的經濟都取得了增長。在第七個五年計劃(1996-2000年)中,汶萊經濟增長率為1.2%,這是由於美元的穩定以及石油價格處於高水平的原因。1998年-1999年初,由於世界油價大跌而使汶萊的經濟陷入萎縮的困境。石油和天然氣為汶萊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日本是汶萊最大的出口市場,佔了43.6%,其次是東盟23.3%,韓國11.3%,美國8.3%。2001年汶萊對東盟的出口下降了5.2%。汶萊進口的一半來自東盟,歐洲佔15.3%,日本佔6.83,美國佔8.77%。
目前每天生產20萬桶石油,2001年出口原油價值31億文元。其中出口到泰國8.329億文元,日本4.966億文元,美國4.451億文元,澳洲3.792億文元,韓國3.943億文元,中國2.815億文元,新加坡1.112億文元,印度9360萬文元,紐西蘭4430萬文元,印尼3040萬文元。液化天然氣27.093億文元。其中日本24.976億文元,韓國2.117億文元。
截止到2001年,汶萊工業發展局(BINA)共批准12家制衣廠,該行業創造了20000個就業職位,但大部分是外籍勞工,主要來自孟加拉、泰國等國。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多纖維協議,非工業化國家可在關稅保護配額下出口成衣製成品予工業化國家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盈利。汶萊屬於美國給予特別待遇的國家,多年來外國投資者已在多纖維協議出口配額名義下,在汶萊成立制衣廠。目前汶萊工業發展局已修訂了制衣廠的一些申請條件:本地股東必須持有至少30%的股份;廠方必須為工人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及配套設施;制衣廠在第一年裡的本地雇員不可少於10%,第二年增加到20%。
目前紡織業充分利用美國綜合市場優惠期,提高競爭力,美國給汶萊的綜合市場優惠,將在3年後到期,優惠期之後,汶萊就必須與其他國家在同等條件下競爭。服裝是汶萊除石油、天然氣之外的第三大出口商品, 99%的產品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和歐洲。
二、今後幾年的經濟發展規劃:
在汶萊的八五計劃(2001年—2005年)中,石油及天然氣工業擬定了總體規劃,以吸引外來投資,為中小型企業創造商機。汶萊繼續朝非石油工業領域持續挺進,而其中60%的增長需要依靠私企的發展,中小型企業佔了汶萊國內私人企業界的95%,2000年有注冊公司5784家,汶萊國內市場太小,如果單靠國內市場,根本無法使汶萊的經濟在短期內取得較大發展,為了協助國內的中小型企業發展,政府為他們提供培訓、輔導,並計劃設立行銷中心。
汶萊政府正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減少各種福利性補貼以及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對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化和民營化,大力鼓勵民間中小企業的發展。汶萊經濟經過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後目前已開始復甦,在汶萊八五計劃下,其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將增加5-6%。並將積極朝非石油工業領域努力,重點是旅遊業、紡織業、信息業和工業。八五計劃中政府撥款70億文元,另外再增加10億文元作為特別經濟撥款。其中3100萬元推出多項中小型工程,以促進國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八五計劃政府撥款9億文元發展信息業,建立電子政府和電子商務,為政府部門、學校、社區中心和回教堂及城鄉居民提供電子服務,目標是使之成為本區域率先廣泛使用電子的政府之一。現在汶萊95%以上的家庭有電話,40%有手機,但只有9%的家庭上網。電子化的汶萊將最廣泛地使用互連網作為溝通、經商、教育、衛生、理財的主要工具。為減輕政府負擔,同時也為提高服務質量,電力局等政府部門將企業化,鼓勵私人界參與電力服務,八五計劃撥出5.29億元發展電力服務,該預算占總預算的7.26%。
汶萊目前雖然沒有轉口貿易,也沒有足夠的國際金融方面的人才,但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諧的種族關系,沒有外債、外匯儲備豐富。汶萊沒有個人所得稅、銷售稅、外匯管制等,在中心注冊的岸外公司不須繳納公司營業稅。汶萊有完善的英國普通法系統,以及中心應該具備的國際法規。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和宜人的環境,因此有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吸引外資不是比較富裕的汶萊的唯一目的,這個馬來回教王國更要藉此培養國際金融人才和創業的企業家,文政府現在正致力於把汶萊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三、吸引外資的重點領域及相關政策:
改善投資環境以提高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文政府通過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雙邊投資保護協議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以尋求解除投資障礙,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其制定的鼓勵投資措施,目標是改善投資環境,簡化手續,減少審批時間,對於出口型、高科技等企業,進口所需的原材料免關稅,汶萊工業和初級資源部根據鼓勵投資法令,劃定十個項目工業以及這些工業所生產的產品為「先驅工業」或「先驅工業產品」,如軋鋼廠、玻璃工業、造紙廠等,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免繳30%公司稅,根據投資額多少,享受不同免稅期,可免繳公司稅2—8年。但不能獨資,須和馬來人合資,文方擁有51%的股權。森林和深海捕魚領域不對外開放。但對於高科技製造業和出口導向型工業投資可以獨資,進口的相關機械、原料、配件等享受免稅。汶萊投資由工業和初級資源部工業發展局管理。政府在第八個五年計劃結束的2005年時,希望能夠獲得44億文元的外來投資。主要領域為旅遊、高科技、運輸和轉運站。
外國公司特別是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利用技術、資金、人才和品牌的優勢,順應汶萊政府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同汶萊政府合作開發汶萊特有的自然資源如石油、天然氣、漁業等,如荷蘭殼牌與汶萊政府合資成立的汶萊殼牌石油公司在開發汶萊的油氣資源方面已形成先入為主的、長期和穩定的合作關系。且由於其合作領域為汶萊國家經濟命脈,因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汶萊政府部門設有專門機構,組織汶萊企業到國外參加展覽會並提供一定的資助。對需要引進外資的基礎設施項目,汶萊有關政府部門也走出國門招商引資。汶萊在海外投資方面的做法:一是政府決策的國有資金的對外投資,二是企業自主決策、政府放任自流的民間對外投資。
石油和天然氣是經濟支柱,約占出口收入的99%。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居東南亞第二,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人均收入15200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萬美元,是世界最富的國家之一。
D. 收入過萬的人都是從事怎樣工作的
工作一年半,24歲。22歲畢業創業半年失敗賠20多萬。外貿公司呆三個月,收入底薪2500,亂七八糟福利和年終獎加起來6000左右一個月。辭職後去了一家三方理財公司,賣信託資管產品。呆了一個月沒出單又跳了家三方公司。現在在這家公司呆了8個月賺30萬,預期年收入50萬左腔臘右。在這行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有碼鏈家庭遲圓孫背景介紹,海歸本科學歷。
E. 為什麼印尼選擇中國高鐵
印尼選擇中國高鐵主要是因為:中國在擔保和付款方式等方面做出調整,不用印尼政府擔保和動用印尼政府財政預算,採用公司對公司的合作方式,用銷售以及周邊附帶衍生的商業收入支付工程款。而日本要求必須印尼政府主權擔保、用政府財政預算支付工程款。因此印尼最終選擇了中國高鐵方案,與中國進行合作。
F. 印尼遷都的原因
印尼遷都的原因
印尼遷都的原因,當地時間1月18日,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法案,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將被命名為「Nusantara」,在印尼語中意為「群島」。印尼遷都的原因。
印尼通過《國家首都法草案》 計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
據印尼媒體報道,印尼眾議院18日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國家首都法草案》。印尼計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距離雅加達約2000公里。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長蘇哈爾索17日表示,新首都將具備核心功能,將成為國家的象徵,同時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遷都法案將為印尼新首都高達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3億元)的建設計劃奠定法律框架。但是由於缺乏資金,預計最快也要2024年開始實施。
印尼政府2019年曾宣布啟動遷都計劃 總台記者介紹印尼遷都原因
我們發現其實早在2019年4月,印尼政府就提出了遷都的設想,並於當年8月宣布啟動遷都計劃。不過在2020年9月印尼方面確認推遲遷都計劃,表示仍在擬定新首都總體規劃。有關印尼遷都的具體原因,看總台記者觀察介紹↓
總台記者 賈建京:印尼計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的具體原因之一,是雅加達是印尼目前的一個商業中心,人口太多,常住人口高達一千多萬,加上外來人口一共能達到三千多萬。而雅加達面積只有六百六十多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堵車現象十分嚴重。也是因為基礎設施太差,導致雅加達污染嚴重。還有因為地下水開采過度,造成地面下沉,每到雨季,海水倒灌,導致雅加達地區經常發生水患。以上都是城市頑疾原因,很長時間沒法得到解決。
總台記者 賈建京:另一個原因就是印尼各地發展不均衡,印尼政府希望帶動加里曼丹島東部發展,因此印尼總統佐科2019年就曾提出遷都設想,但由於這兩年受到疫情的影響未得到批准,曾經也提倡低碳排放、環保等政策,也必須保持安全性、居民方便通行等因素考慮,新首都也考慮高科技等。
雅加達地面下沉嚴重 面臨被海水淹沒威脅
印尼政府遷都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在首都雅加達已不堪重負,不宜作為首都。而除了人口過密,雅加達的自然環境也是遷都的一大因素。據報道,位於爪哇島的雅加達,還面臨火山噴發、地震以及地面沉降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爪哇島上遍布大小火山近百座,其中活火山多達45座。
還有研究表明,因海平面上升以及地下水過度開采,雅加達正以每年10厘米左右的速度下沉,被認為是世界上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雅加達北部的部分地區可能會被海水淹沒。為了抵擋海水,印尼政府還斥巨資沿著城市修建了海堤,但由於全球變暖,海平面仍在不斷上升。
加里曼丹島四通八達 可兼顧東西部發展
印尼首都准備從雅加達遷走,新首都為何選擇在了2000公里之外的東加里曼丹省呢?
此前,印尼總統佐科曾透露,主要是因為加里曼丹島位於印尼中部,可以兼顧東部和西部的`發展。2019年5月,佐科曾重點考察東加里曼丹,稱這里毗鄰加里曼丹島的重要公路和比較大的機場,其它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如果遷都到這里會「比較省錢」。此外,相比其它地方,加里曼丹島發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次數較少。
記者觀察:印尼遷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3億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預算。資金問題就是印尼遷都面臨的一大難題。印尼政府准備如何實施遷都計劃?可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看總台記者如何解答↓
總台記者 賈建京:雖然遷都計劃所需資金龐大,但是印尼政府承諾不會太過加重國家的負擔。但是有專家預測所需資金可能會超出達到400億美元。由於政府目前缺乏啟動資金,所以建設計劃預計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開始實施。印尼財政部表示,遷都計劃將分為5個階段:主要是2022年至2024年的准備階段和2025至2045年逐漸展開的實施階段。面對如此龐大的遷都計劃,印尼政府預計將向國際社會尋求部分資助。目前得到的消息是沙烏地阿拉伯對建築工程表示感興趣,其他國家還未表態。
當地時間1月18日,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法案,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將被命名為「Nusantara」,這個詞在印尼語中意為「群島」。印尼政府此前表示,由於雅加達人口密度高、易出現自然災害,因此決定遷都。據《華盛頓郵報》1月19日報道,印尼眾議院於18日通過了《國家首都法草案》,遷都計劃的預算約為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3億元)。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部長蘇哈爾索在法案通過後表示,新首都將具備核心功能,成為印尼的國家象徵和新的經濟中心。蘇哈爾索17日表示,「Nusantara」的名稱經由佐科指示並得到最終確認,「1月14日,我收到總統的確認和直接命令,他表示國家新首都的名稱為Nusantara。」蘇哈爾索表示,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這個詞反映了印尼的地理環境。
印尼新首都總統府的設計圖。新首都「Nusantara」距離現首都雅加達約2000公里。雅加達是印尼目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該國最大城市,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由於雅加達人口密度過大、缺乏合理規劃,這座城市每天都會出現嚴重交通堵塞以及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由於地面下沉嚴重、海水倒灌,雅加達時常會出現城市內澇。因此,印尼政府決定遷都,將該國經濟發展中心轉移至加里曼丹島東部地區。2019年,佐科提出了遷都的設想,但由於新冠疫情,遷都法案一直未獲通過。在通過這項法案後,印尼或將最快於2024年開始實施遷都的計劃。不過,有環保人士警告稱,遷都可能會加速東加里曼丹省的污染,導致當地的熱帶雨林被破壞。佐科此前曾多次表示,遷都的目的在於促進印尼區域均衡發展,「我們不能再讓雅加達的負擔過重。」
據新華社此前報道,佐科2019年曾表示,印尼政府經研究認為,東加里曼丹省的北佩納占巴塞和與其接壤的庫泰卡塔內加拉的部分地區是新首都的理想地點。新首都位於印尼東加里曼丹省的港口城市巴厘巴板和該省首府三馬林達之間,遭受洪澇、地震、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的風險較小。
印度尼西亞的遷都計劃,最早於2019年提出,但因忙於應對新冠疫情,政府一直未有實質性動作。近日,印尼議會投票通過《國家首都法草案》,為遷都鋪平道路。未來,該國首都將從雅加達遷到東加里曼丹省,並命名為努桑塔拉。
地面下沉、海水倒灌……雅加達曾被多屆政府認為不適合當首都。而隨著爪哇島人口越來越密集,雅加達開始受困於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新煩惱。眼下,遷都計劃終於進入實質性階段。印尼財政部證實,走完法律程序後,遷都的第一階段工程將於2022年到2024年實施,優先建設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最後階段預計在2045年完成。至於具體的遷都時間表,目前仍然待定,在正式發布總統令之前,雅加達仍將作為首都存在。
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展望一下新首都。與爪哇島不同,新首都所在的東加里曼丹省位於叢林深處,城市規劃面積是雅加達的近3倍,人口密度則要小得多。未來,努桑塔拉將成為印尼的行政中心,雅加達則將保留商業和金融中心職能。不過,對於新首都的選址,環保人士頗有微詞,認為這會加劇破壞當地的熱帶雨林。對此,印尼政府強調,將打造生態友好型的智慧首都。
印尼總統佐科稱,在東加里曼丹省建設一個新首都,應當建成健康、高效、多產的城市,讓人們可以方便地出行,步行或者騎車就可以去任何地方,打造零排放城市。
新首都的名字努桑塔拉也引發爭議。這個從80多個選項中脫穎而出的名稱,意為群島。總統佐科認為,它反映了印尼的地理特徵,在國際上具有標志性,便於人們記憶。但有人指出,大多數印尼人在學校的歷史課上都學過這個詞,它被用來泛指現代的印度尼西亞,如今只用來指代首都,會引發歧義;還有一些聲音則認為,努桑塔拉是一個古老的爪哇語詞彙,不應用作新城市的名字。
G. 印尼遷都已刻不容緩,10年下沉2.5米
印尼遷都已刻不容緩,10年下沉2.5米
印尼遷都已刻不容緩,10年下沉2.5米,未來印尼的首都將從現在的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的首都將被命名為「努桑塔拉」,印尼遷都已刻不容緩,10年下沉2.5米。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呼,也是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的地方,是這個國家主權的象徵城市,每個國家都會把自己國家的首都建設的非常漂亮,也非常繁榮。但有些國家出於某些原因,或主動的或被動地進行了遷都,歸根結底都是為了長遠的發展。
遷都是一件大事,中外古今都有過類似的,像中國古代的時候,西周時期,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遷到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明朝時期,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國外的也有,美國,開國之都是費城,後來遷都到華盛頓。巴西,將首都從里約熱內盧遷到巴西利亞。等等這些國家之所以會遷都肯定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下面我們說的這個國家之所以這樣做,也有自己的苦衷啊!
據印度尼西亞媒體報道,印尼眾議院18日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國家首都法草案》。印度尼西亞計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距離雅加達約2000公里。印度尼西亞國家發展規劃部長蘇哈爾索表示,新首都將具備核心功能,將成為國家新的象徵,同時也將成為新的經濟中心。遷都法案將為印尼建設新首都花費高達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00多億元)的建設資金奠定法律框架。
其實印尼政府2019年就曾宣布啟動遷都計劃 以及遷都原因。
印尼計劃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的具體原因之一,是雅加達是印尼目前的一個商業中心,人口太多,常住人口加上外來人口高達到三千多萬。而雅加達面積有限,只有區區六百六十多平方公里,從而造成人口密度太大,堵車現象十分嚴重。再加上基礎設施差,導致雅加達環境污染嚴重。還有因著人口眾多,用水量巨大造成地下水開采過度,導致地面下沉,每年一到雨季,海水經常倒灌,導致雅加達地區時常發生水患。
而另一個原因,雅加達所處的地區,地質災害頻發,時刻面臨著火山噴發,地震頻發的風險。最主要的`一點,因地下水開采過度,導致地面每年以10厘米的速度在下沉,有專家估計,到2050年,雅加達北部地區大部分將被海水淹沒,所以印尼不得不提前做好打算,將首都遷到地質災害相對少一些的加里曼丹島。
雖然遷都計劃已確定,但遷都並非小事,所涉及的項目眾多,所需的資金龐大,印尼面臨著種種困難和挑戰,印尼的遷都之路任重道遠。
據印度尼西亞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8日,印尼國會批准了《國家首都法草案》,草案規定,未來印尼的首都將從現在的雅加達遷至東加里曼丹省。新的首都將被命名為「努桑塔拉」,這在印尼語中是「群島」的意思。
印尼為何要全力遷都呢?從幾個因素來看,印尼遷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印尼雅加達:地面下沉嚴重 面臨被海水淹沒威脅
地面下沉是印尼遷都的一個最根本且無法迴避的因素。雅加達坐落在靠近海洋的沼澤地帶,地處沿海低地,加之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自然條件作用下,雅加達近些年一直在加速下沉。
雅加達北部沿海地區在過去10年裡由於種種原因竟然下降了2.5米,目前雅加達約40%的部分甚至處於海平面以下,部分地區已經低於海平面4米,且仍以每年25厘米的速度陷落。
印尼萬隆理工學院教授亨利·安德里亞斯表示,到2050年,北雅加達地區的95%將被海水淹沒。
雅加達以如此驚人的速度下沉,還有一個原因是,這里的大多數居民沒有足夠的清潔水資源,只能大量抽取地下水。
雖然13條河流流經雅加達,但是這些水源大部分受到污染,雅加達人口眾多,淡水需求量大,岩石層縫隙中儲存的地下水被源源不斷地抽取,導致土壤被壓實然後塌陷,地下水上方的陸地也隨之下沉。
印尼雅加達:人口密集 城市發展不堪重負
除了地面下沉這樣的「硬傷」,雅加達還有不少大城市「頑疾」。雅加達人口密集,城市發展不堪重負。市內人口超過1000萬,如果算上周邊地區,人口超過3000萬,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5萬人。
人口稠密、公共交通設施缺乏令雅加達成為名副其實的「擁堵之城」。此外,印尼各地發展不均衡,印尼政府希望帶動加里曼丹島東部發展。因此印尼政府2019年提出遷都設想,並逐步推進實施。
將遷都!印尼國會批准《國家首都法草案》
據了解,印尼政府規劃的新首都在雅加達東北方向東加里曼丹省,距離雅加達約2000公里。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長蘇哈爾索日前表示,新首都將具備核心功能,將成為國家的象徵,同時也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印尼政府設想把新首都打造成一座低碳模式的「超級都市」,並為制葯、衛生和科技領域提供支持,促進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以外地區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根據印尼國家發展規劃部的數據,新首都的總佔地面積將達到約2560平方公里,全部用地將由森林轉換而來。
印尼新首都所在地區經濟貧困 礦藏豐富
東加里曼丹省所在的加里曼丹島大部分地區經濟貧困,許多森林地帶尚未開發。經濟開發限於河流下游及海濱地帶,主要城鎮多在河口內側。地下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煤、金剛石、銅、金等,當地胡椒產量居世界首位。
遷都預算龐大 印尼政府欲對外尋求資助
印尼財政部表示,新首都的發展開發將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將於2022年開始,持續至2024年,全部開發預計將持續至2045年。據此前估計,這項遷都工程耗資將高達466萬億印尼盾,約合人民幣2033億元。
面對龐大的預算,印尼政府希望自己能夠提供至少一半的資金,其餘部分,預計印尼政府將向國際社會尋求資助。
此前,埃及宣布「遷都」。新首都建在開羅以東沙漠地帶,總佔地約700平方公里,預計將轉移約650萬人口,創造175萬個就業機會。目前,「遷都」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已經有部分人遷到了新的首都。繼埃及之後,又一國宣布要「遷都」,這個國家就是擁有「千島之國」別稱的印尼。
近期,印尼國會通過法案,確定將遷都至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新首都的名稱叫做「Nusantara」。此次遷都預計需要花費3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33億元,遷都工作最早從2024年開始。早在2019年,印尼就計劃宣布遷都,但由於疫情原因,不得不推遲了相關計劃。不過,根據規劃,要重新建造一個超級核心城市,320億美元並不夠,後續可能還需要一大筆的資金。
印尼之所以宣布遷都,部分原因與埃及一樣,都面臨著「大城市病」問題。印尼首都雅加達面積約740平方公里,人口高達1027萬人。人口稠密帶來很多問題,例如交通擁堵、資源緊張、空氣污染、犯罪問題等等。要解決沉痾積弊,難度非常的大,只能通過遷都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印度遷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雅加達面臨陸地下沉危機。從地圖上來看,雅加達位於爪哇島上,地形非常的狹窄。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全球海平面不斷上升,對雅加達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再加上由於過度開發,基建不斷,導致地面下沉,過去10年雅加達地區平均下沉2.5米。根據專家分析,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2050年雅加達大部分地區可能都會被海水淹沒。所以,遷都工作勢在必行,不能再拖下去了。
除了埃及、印尼,還有很多國家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有的國家的首都也患有「大城市病」,遷都成為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有些國家面臨著被海水吞沒的風險,不得不通過遷都來規避風險。遷都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情況,這凸顯出社會以及環境的巨大變化。